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2014.9.29详细介绍: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物学上叫细胞因子)。
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存在。
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抗病毒作用。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
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
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干扰素基础知识
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一、干扰素二、干扰素简介三、干扰素多少钱四、发现五、什么叫干扰素(IFN)六、品种及价位七、作用机制①间接性②广谱性③种属特异性④发挥作用迅速八、分类九、干扰素制剂如何分类十、临床上常用的干扰素有哪些制剂1自然干扰素2人体白细胞重组干扰素3复合干扰素十一、干扰素适应症十二、干扰素有哪些不良反应十三、如何应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十四、干扰素研究、应用历程十五、病毒的克星——干扰素十六、哪些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十七、什么是长效干扰素十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的区别十九、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二十、用途及用法二十一、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一、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 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时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是由Issacs和Lindenmann等于1957年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DNA重组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会生产出大量高效的干扰素应用于人畜疾病。
同时中药也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从而发挥其各种生物学作用,相信随着中药有效成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干扰素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干扰素的分类干扰素是诱生蛋白,正常细胞一般不自发产生干扰素,只存在合成干扰素的潜能,干扰素的基因处于被抑制的静止状态。
根据干扰素的来源、生物学性质及活性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Ⅰ型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包括IFN-α与IFN-β等。
IFN-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此外B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也能合成IFN-α;IFN-β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
IFN-α/β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血小板、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2.Ⅱ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即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包括Th0、TH1细胞和几乎所有的CD8+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可以以细胞外基质相连的形式存在,故通过旁邻方式控制细胞生长,其可以分布在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细胞表面。
二、干扰素的来源基因工程干扰素在体外大规模生产人工干扰素,这就是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系从人体细胞中克隆出α-干扰素基因,然后将此基因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连接物构成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从而获得高效表达人α-干扰素蛋白的工程菌。
工程菌经发酵后可收集到大量菌体,将菌体破裂,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手段将α-干扰素蛋白从菌体中分离、纯化,即得到高纯度的人基因工程α-干扰素。
基因工程α-干扰素与血源性干扰素相比,具有无污染、安全性高、纯度高、比活性高、成本低、疗效确切等优点中国兽药114网。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干扰素诱导产生旳抗病毒蛋白
抗 病 毒 蛋白 主 要涉 及 2′-5′A 合 成 酶 (OAS)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 mRNA、后者克制病毒多肽链旳合成, 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旳作用特点
①间接性
经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 子克制病毒。
②广谱性
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都有一定克制作用。
1957年有两位科学家在流感病毒试验时 发觉干扰流感病毒感染(遗传物质旳复 制)旳物质, “干扰”英文“interference” 科学家就将该物质命名为“interferon” 简写为IFN 翻译成中文即“干扰素”。
1954年,日本病毒生物学家在牛痘疫苗研 究时发觉了病毒克制作用旳物质并将之称
为“病毒克制因子”。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和临床应用
什么是干扰素?(定义)
为何干扰素能够应用于临床? (作用机制)
怎么用?(临床应用)
➢定义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旳活性 糖蛋白,是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 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主要由单核细 胞和淋巴细胞)产生旳细胞因子。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整 旳基本作用。
➢发觉史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干扰素受体,经 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 基因体现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 旳克制作用。
干扰素作用机制图示
干扰素旳作用
抗病毒: Ⅰ型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 活性,对病毒穿透细胞膜过程、脱壳、 mRNA合成、蛋白翻译、病毒颗粒组装 和释放都有克制作用。
抗肿瘤:能克制DNA合成,减慢细胞旳 有丝分裂旳速度,可经过增抗体免疫机 制,加强免疫监视来实现其功能
➢分类
据时效长短分
一般干扰素 长期有效干扰素
干扰素
近年来,畜禽疾病出现了新病增多、老病新发、混感广泛等特点,治疗难度不断加大。
畜牧兽医工作者尝试了很多的方法和药物,对畜禽疾病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干扰素(interferon,IFN) 作为一种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和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疾病防控,本文就IFN的性质、应用等做一下详细、全面的介绍。
一、IFN的理化性质及分类:干扰素本质是蛋白质,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
按细胞结构、来源分:分为两型。
Ⅰ型干扰素包括α-IFN和β-IFN等,是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α-IFN又称白细胞干扰素,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以分为23种亚型,亚型相互之间有较高的同源性;β-IFN有一个亚型,有与α-IFN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α/β-IFN二者结合相同受体,分布广泛,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B细胞、T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等。
Ⅱ型干扰素,又称γ-IFN(免疫干扰素)是由有丝分裂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与α、β干扰素之间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按来源:可分为天然和非天然干扰素,非天然即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基因工程干扰素。
基因工程干扰素具有与天然干扰素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按疗效:分为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用药;长效干扰素一般指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半衰期长。
二、IFN的作用: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在早期的病毒感染期间即可抑制病毒的生长和增殖。
其作用机理为:病毒进入细胞→病毒RNA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使形成干扰素mRNA的宿主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干扰素mRNA刺激干扰素产生→干扰素进入细胞→使形成翻译抑制蛋白质mRNA的细胞DNA顺反子去抑制→TIP形成并结合到核糖体→TIP阻止病毒RNA结合到核糖体。
干扰素 原理
干扰素原理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由免疫细胞产生,可以抵御病毒感染、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增强免疫反应。
干扰素主要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其功能。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当细胞感染病毒后,病毒感染的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进一步传递给附近的细胞。
这些受到干扰素刺激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原递呈细胞的抗原递呈效率,并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
干扰素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受体表达来调节免疫应答。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它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供血和营养来源。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提高肿瘤的免疫消灭能力。
总之,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它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其功能。
干扰素的研究对于理解免疫调节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细胞-干扰素(医学PPT课件)
目前,在中草药中发现广泛存在半抗原,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具有生化活性基因的化学成分都有可能成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造成一些过敏反应。
*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反应原性上。
沙门氏杆菌
大肠杆菌
抗大肠杆菌的抗体
抗沙门氏杆菌的抗体
结合
结合
抗体 是对其抗原有极强专一性 的 魔弹 或 巡弋飞弹
IFN作用特点:
产生的时间早; 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限制病毒扩散; 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 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专题二 抗体制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节 噬菌体抗体工程 第五节 抗体诊断试剂和抗体药物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又具有细胞种属特征。即某一种动物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同种属或近缘种属动物细胞。 干扰素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生物制剂,既能治疗病毒性疾病,又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机能的作用。
四 干扰素抗病毒机理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理 不是直接杀灭病毒
IFN → 抗病毒蛋白基因 → 抗病毒蛋白 (蛋白激酶, 磷酸二脂酶)
Each hybridoma line can produce pure single antibody, called mon
oclonal antibody.
If B cell is fused with myeloma, the fused cell might be culture
d and produce antibody.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基因工程技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 1984年至今: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及分子过大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仅作为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试剂。 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出改形抗体、单链抗体、单域抗体、最小识别单位等很多类型的抗体或抗体单位。基本消除了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相对分子质量只有完整抗体分子的1/80~1/3,而且消除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如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功能(免疫调理)、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等,只保留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范文
干扰素的作用范文干扰素(Interferons)是一类由人体细胞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
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感染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毒效应。
当宿主细胞感染病毒时,病毒感染细胞会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通过多种机制抑制病毒的潜伏、复制和传播。
首先,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阻碍病毒的复制。
其次,干扰素可增加宿主细胞的抗病毒能力,促进天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杀灭病毒感染细胞。
此外,干扰素还可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成熟和释放。
2.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并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干扰素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此外,干扰素还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干扰素也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抗原识别和抗体产生,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干扰素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干扰素还可增加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表达和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
此外,干扰素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平衡机体的免疫应答。
干扰素还可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记忆和协同效应。
4.抗炎作用:干扰素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的产生。
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损伤和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
干扰素可通过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和炎症介质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5.抗自身免疫病作用:干扰素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抑制作用。
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的疾病。
干扰素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免疫细胞的攻击和破坏。
干扰素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
干扰素的英文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免疫调节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英文名词解释是"interferon"。
一、干扰素的基础知识干扰素最早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动物体内被发现,并随后在人类体内的病毒感染中也得到了证实。
干扰素能够被多种细胞合成,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分子量约为20,000至30,000道尔顿。
它主要由白细胞、红细胞以及其他体内组织合成。
二、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干扰素可分为三类:干扰素α、干扰素β和干扰素γ。
每一类干扰素通过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调节和细胞生理反应。
1.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也称为IFN-α和IFN-β)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抵抗病毒感染。
它们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增强它们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能力。
此外,它们还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扩散。
2. 干扰素γ干扰素γ(也称为IFN-γ)则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它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
干扰素γ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三、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常用的干扰素制剂包括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1. 病毒感染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治疗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量,缩短感染周期。
2. 恶性肿瘤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对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抑制肿瘤血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
四、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虽然干扰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治疗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干扰素
一、干扰素的性质及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
干扰素在整体上不是均一的分子,可根据产生细胞分为3种类型:白细胞产生的为α型;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为β型;T细胞产生的为型。
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将其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
1.Ⅰ型干扰素又称为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
Ⅰ型干扰素有3种形式:IFNα、IFNβ和IFNω。
IFN主要由白细胞产生,含有至少14种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各成分之间氨基酸顺序的同源性约为90%,成熟的IFNα的分子量约1820kD。
IFNβ是单一基因的产物,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产生;分子量20kD,与IFNα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仅为30%,在核苷酸水平上约45%。
IFNω的基因有6个,但其中只有1个是有功能的;IFNω与IFNα的基因相近,而且其主要产生细胞也为白细胞。
IFNα、β和ω的受体为同一种分子,其基因位于第21号染色体上,表达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有核细胞表面,因此其作用范围十分广泛。
多数Ⅰ型干扰素对酸稳定,在pH2.0时不被破坏。
2.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主工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IFNγ与Ⅰ型干扰素几乎在所有方向均有不同:IFNγ只有一种活性形式的蛋白质,由一条分子量为18kD的多肽链进行不同程度的糖基化修饰而成;IFNγ的基因只有一个,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IFNγ的受体与Ⅰ型干扰素的受体无关,其基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但也同样表达在多数有核细胞表面;IFNγ对酸不稳定,在pH2.0时极易破坏,利用此特性可以很容易地将其与Ⅰ型干扰素区分开来。
二、干扰素的诱导及产生正常情况下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只有在某些特定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诱使细胞产生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的主要诱生剂是病毒及人工合成的双链RNA,此外某些细菌和原虫感染及某些细胞因子也能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产生。
干扰素(interferon,IFN)
3.Mx蛋白是一种GTP酶,可以抑制正粘病 毒的复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转录酶发 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感染病毒的细胞释放的IFN,与临近的正常健康细 的膜特异性受体结合,起着第一信号的作用,激 活某些抗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产生一组抗病毒 物质。(正常情况下,抗病毒蛋白基因受到抑制)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能破坏细胞核糖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mRNA,有的还能抑制转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 , 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还有的能抑制病毒 的形成, 录酶,阻止 的形成 DNA和RNA的合成 的合成. 和 的合成
γ干扰素称为 Ⅱ型干扰素。 IFN- α有17个以上不同的基因编码, IFNβ、 IFN- γ的基因只有一个。
三、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1.高度的生物活性 IFN具有广谱抗病毒活 性,一种IFN可以抑制多种病毒,但抑制水 平却因不同病毒种类及血清型而不同。 IFN还能抑制病毒以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参与 调节免疫应答。
(副作用与剂量,输入途径和用药时间有关,主要是流感样征候群。 停用后快速、完全恢复。)
γ 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肿 瘤性疾病。
八、开发前景
1.建立IFN大型动物生物反应器 2. 新型免疫佐剂 3.功能更加个性化的重组干扰素 4.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书
《动物病毒学》,殷震 刘经华 主编,科学 出版社 《分子病毒学》,徐耀先等,武汉科学技 术出版社 《兽医微生物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中 国农业科学院 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现代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林学颜 张玲 主 编 科学出版社
IFN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特别是IFN- γ。 使用剂量不同,作用不同。较大剂量的干扰素如 10 6~10 7单位,在细胞免疫方面,抑制T细胞增 殖,主要是DNA合成受阻;影响迟发型变态反应 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体液免疫方面, 可抑制初次抗体反应和再次抗体反应:既可抑制 IgM也可以抑制IgG的合成,还可抑制IgE的合成 与
干 扰 素
干扰素干扰素[1](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什么叫干扰素(IFN)1957年发现干扰素以来,已知晓干扰素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为三大类: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
真菌属此类。
②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有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之。
③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生核质,无核膜或核仁,细胞器不很完整。
此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而自然形成的一组复杂的蛋白质。
如果用医学上更为详细的说法则是: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
干扰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对热稳定,4℃可保存很长时间,-20℃可长期保存其活性,56℃则被破坏,pH(酸碱度)2~10范围内干扰素不被破坏。
人体自然就能产生干扰素,经一定的制剂新型冠状病毒对干扰素敏感加工过程也能制造成药物-干扰素制剂。
药理作用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细胞干扰素(医学课件)
抗肿瘤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细胞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肿 瘤的作用。
增强放疗和化疗效果
细胞干扰素能够增强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பைடு நூலகம்
免疫调节作用
细胞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与问题
细胞干扰素的副作用
细胞干扰素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 副作用,如发热、肌肉酸痛等。
细胞干扰素的稳定性
细胞干扰素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稳定性问题,影响其活性 和效果。
细胞干扰素的给药方式
细胞干扰素的给药方式及剂量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需要进一步 研究优化。
性质
细胞干扰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 ,能够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系列的 效应,以应对病毒感染。
发现与历史
发现
细胞干扰素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 由病毒学家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
历史
自发现以来,细胞干扰素在医学领域 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
细胞干扰素的作用机制
01
02
03
抗病毒作用
细胞干扰素能够刺激靶细 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 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
这些细胞也可以产生干扰 素。
其他细胞类型
如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也 可以产生干扰素。
诱导细胞干扰素产生的因素
病毒或细菌感染
当身体遭受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触发干扰素的产 生以对抗这些威胁。
免疫刺激分子
一些分子,如双链RNA (dsRNA),可以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 。
细胞干扰素的调控机制
干扰素说明书
干扰素说明书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相关知识,包括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药物性质、临床应用等内容。
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内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
根据其生物活性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干扰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α、β和γ干扰素等。
其中,α和β干扰素是由体细胞产生的,主要参与对病毒感染的抵抗,而γ干扰素则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活性。
一方面,干扰素的作用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增强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另一方面,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这些作用机制使得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治疗中。
干扰素在药物性质方面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不易口服吸收。
因此,目前广泛使用的干扰素制剂主要采用注射剂的形式进行给药。
其次,干扰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容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况,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调整。
此外,干扰素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也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在临床应用方面,干扰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病毒感染对机体的损害。
其次,干扰素也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肿瘤。
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除了上述的主要应用领域,干扰素还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白血病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会涉及到免疫调节和细胞因子的平衡问题,而干扰素的特殊作用机制使得其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一种重要选择。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功能及NK细胞
非特异免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其中,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1.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休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包括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促进细胞MHC抗原的表达等;此外干扰素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NK细胞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感染早期,抗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形成之前发挥重要的作用。
NK细胞的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也无特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2014.9.29
详细介绍:
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
物学上叫细胞因子)。
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
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
存在。
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
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
部分。
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抗病毒作用。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
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
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
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
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
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
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