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_蜀相_书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诗人借酒浇愁,悲歌《行路难》时悲怆难抑 的情态。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 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 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 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 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你觉得李白对 人生“行路” 持什么态度? 我们应怎么评 判?试写一篇 100 字 左 右 的 短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 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 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 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 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 、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 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 见面了。
④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 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 堤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 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 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 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课外延伸
行 路 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 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 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 色。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 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 无限感慨:门第不同,人的命运也不同。说明了 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 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两句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南朝)乐府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知人论世: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宋文帝元嘉十 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 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 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 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可谓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 志。
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②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 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 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 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诗人看似自我 宽慰,安于命运,其实满腔愁苦,包含 着对不公平社会愤怒的控诉。故作平淡 的语气中蕴含着愤懑不平之气。
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成就最高的是诗歌。其 中乐府诗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 行路难》18首。
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 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 的俊逸风格。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之一。
时代背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 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 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 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 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 ,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 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 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 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 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 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 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 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 了新的高度。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钟嵘《诗
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怀才不遇的文人: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 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 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 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 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 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 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 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 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 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 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 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病橘》 《蜀相》 、《阁夜 》、《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又呈吴郎》、《秋兴八首》、《岁晏 行》等大量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