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和赋税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不同时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
本文将从周代到明清两代,分别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
首先是周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周代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周代,土地是国家的公共财产,由君主分封给诸侯。
诸侯在封地内实行世袭制度,土地逐渐成为私有制。
周朝通过土地分配,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性。
在赋税制度方面,周朝实行了府、县、乡三级税制。
府税主要征收于郡府,用于维持宫廷和军队的开支;县税主要由诸侯征收,用于管理、修建和公共事务的开支;乡税主要征收于农田,用于供给官府的统治、巡视和行政开支。
税收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农民,以粮食、丝绢和盐等为主。
其次是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国家通过一系列变革加强了封建制度的稳定性。
土地制度方面,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将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实行中央集权。
汉代时期,王莽推行土地,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以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赋税制度方面,秦汉时期基本延续了周朝的税制,但增加了对商业、工业等非农业部门的税收。
税收的征收方式主要是按照土地面积或农田产量进行征收。
随后是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以封建土地和士族土地为基础,土地私有化进一步加深。
赋税制度方面,相对于前几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税收呈现出不断加重和增加的趋势。
唐代时期,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
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赋税制度方面,唐代采用了三税制,即田赋、户赋和货赋。
这种赋税制度主要依靠农业税收,但也逐渐增加了对商业、手工业等非农业部门的税收。
最后是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变迁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变迁紧密相连,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先秦时期开始,井田制是当时主要的土地制度。
在井田制下,土地被划分成规整的方块,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
农民要先耕种公田,以提供给贵族和国家,然后才能耕种私田以维持自家生计。
此时的赋税主要以劳役和实物为主,例如缴纳粮食、布帛等。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兴起。
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这一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应地,赋税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按土地面积和人口征收赋税。
秦朝时期,赋税沉重。
农民不仅要缴纳田赋,还有人头税、徭役等。
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使得百姓生活困苦,这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
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对外战争频繁,财政支出巨大,开始推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出现了坞堡经济和均田制。
均田制下,国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租调。
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继续实行,改行两税法。
两税法以资产和田亩为依据征收赋税,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纳税。
宋朝时期,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买卖频繁。
赋税制度以两税法为主,同时还有各种附加税。
此外,还出现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改革措施。
元朝时期,赋税制度比较复杂,北方实行丁税、地税,南方实行夏税、秋粮。
明朝初期,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在此基础上推行了一条鞭法。
高一历史必修2_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
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
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
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手工业通农业的分离,使手工业无法独立形成独立的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严重障碍,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一、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不能随意买卖实行井田制,由奴隶主贵族统治奴隶集体耕种的经营方式二、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①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给百姓④确立土地私有制,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三、秦朝田租: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人头税: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徭役:更卒、正卒、戍卒四、汉代汉初:田赋税率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还征收财产税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五、魏晋南北朝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六、隋朝租调役,废除许多苛捐杂税,向民众征收租调役七、唐朝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男子不去服徭役,则可交一定数额绢或布以代役,称为庸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唐中期的两税法: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两税法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八、宋朝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
3.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物税制度
这一时期实行实物税制度,农民需上交一 定数量的农产品或其他实物作为赋税。
VS
徭役制度
国家对农民实行徭役制度,要求农民为国 家或地方政府提供无偿劳动和服务。
隋唐时期
租庸调制
隋朝实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按丁征收农作物税、户调 制和庸调制。
两税法
唐朝实行两税法,将所有赋税统一为农业税和商业税两大类 ,按土地和财产征税。
促进土地流转
赋税制度的变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使土地资 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3
推动农业发展
合理的赋税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 动农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对赋税制度的影响
土地制度决定税源
土地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赋税的来源和征收方式,进而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土地制度影响税收水平
不同的土地制度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不同,进而影响税收水平。
二者相互关系的演变
先秦时期
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逐渐兴起,国家通过 授予耕种官田的特权来获取赋税。
隋唐时期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国家通过按田亩数量征 收实物或货币地租,以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 租。
秦汉时期
实行田赋和劳役相结合的赋税制度,国家通过强 制征收田赋,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逐渐兴 起。
3
认识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利用方式。
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当今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
通过对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研 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土地制度和 税收制度的本质。
可以深入探讨当今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中 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案。
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为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变化:
1. 春秋时期:封建诸侯国家开始实行赋税制度,主要是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
2. 秦汉时期: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成为主要税种,同时还增加了商税和关税等税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有所增加。
4. 唐宋时期:实行租调制和市调制,土地税和人头税仍是主要税种,但商税和关税的比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专卖制度和均输制度等。
5. 明清时期:实行一条鞭法,即将各种税种合并为一种税,同时实行均输制度和海禁政策等。
6. 近代以来:实行新税制,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同时逐步取消了人头税和土地税等传统税种。
总的来说,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变化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的。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土地以“公地”形式存在,国家管理着土地,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赋税制度也相对简单,主要以贡物和徭役的形式存在。
贡物是百姓向国家进贡的农产品,用以供养国家的官员和维护社会秩序。
徭役则是指百姓被强制劳动的形式,百姓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耕种国家的土地,并向国家上交一部分农产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逐渐私有化,成为封建贵族和地主的私有财产。
赋税制度也开始呈现分封和九品中正制。
分封是指封建贵族和地主将自己的土地分配给下级官吏,以获取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则是指各级官员按照身份和等级分别征收不同的赋税,国家可根据各级官员的职位和地位来收取不同的赋税。
到了近代的农业社会,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土地私有制逐渐加强,农民开始成为土地的绝对主人,但土地的分配不均和租佃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同时也使得赋税制度变得复杂。
在清末民初时期,赋税制度分别以地租和农业税为主要形式。
地租是指农民按照自己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向地主支付的租金,而农业税是农民根据自己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向国家缴纳的税金。
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之后,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华税制度的推行使得土地进一步深化,土地得到了更加均等的分配。
赋税制度也逐渐变得更加公平和合理,主要以个人所得税、销售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要形式。
这些税种根据个人和企业的经济状况,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税率,并由税务机关进行征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农业社会,土地和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的变革。
这些变革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现代税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迁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下面就分别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封建土地制度、中央集权土地制度和私有制土地制度三个阶段。
在封建土地制度时期,土地所有权归于君主,君主作为封建制度的统治者,将土地赋予贵族和武将作为封地,作为国家军事、政治管理的基础。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土地赏赐和拥有关系,主要体现武力与土地相结合的特点。
在中央集权土地制度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退,中央政权逐渐增强。
土地开始出现,农田从贵族手中回到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力度增强。
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两种,官田是国家所有的土地,民田是农民私有的土地。
在私有制土地制度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主流。
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土地可以继承和买卖。
农民通过耕种土地获取收入,同时需向政府支付一定的税收。
其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农业税制和货币税制两个阶段。
农业税制时期主要是赋税采取实物形式,税收主要以农产品、丝绸、绢布等自然产品的形式缴纳。
税收由中央政府直接收取,以养兵补财为主要目的,农民的负担较为沉重。
货币税制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赋税总体上转变为货币形式的税收。
税收主要由地方政府或官员代收代缴,税收的收取也更加灵活。
税收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地租、商税、货物税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是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封建制度时期,土地制度主要体现了贵族与君主的关系,赋税制度主要是统治者对贵族和士兵的赋税。
中央集权土地制度时期,土地由中央政权统一管理,赋税制度也逐渐由贵族赋税转变为国家赋税。
私有制土地制度时期,土地私有化程度提高,赋税形式也逐渐从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
详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中国賦税制度的演变及英特征租与赋历代之税制,类皆以征收上地之生产物及人民之劳动力为主,广义言之,即将两者合而称为"赋役",唯自狭义言之,则前者谓之"田租"、"田赋"等,后者称为"赋役",又称”力役”、”徭役”。
租之愿意,本指祭神时上供欲物及部分收获物;赋则由军事力役而来,含有兵役义务、人头税之意义。
以农业为生产基础之中国税制,与上地制度有密切之关係,因上地国有有改为私有制,而使课税方式产生变化:由支配人身之税制变为以每户为单位之户调式,出租由左率调课税改为左额课税:未几,出现以均田法为基础之租庸调制,此等秀税皆以缴纳实物为主,唐末以降则改为缴纳货币,同时赋役亦由宜接之征调劳动(差役)转为间接之征调劳动(雇役), 而其力役之项目又以从事职役之工作为多,即作为小官僚之力役。
十五、六世纪以后,赋役与田赋有合並为一之倾向,再经明代一条鞭法及淸代地丁银之实施,劳动征调及上地税乃完全变为征收田赋之一元化矣。
支配人身之税法依古典所载,对公田之地租征收,夏有贡,殷有助:春秋时代则有彻法,以年耕之丰歉为基准征收部分收获物,战国时代则成立贡法,平均数年之收获,征英十分之一。
吾人可由此变化,明了原为集团之耕作已易为个别之零细经营,而丄地国有制亦因此课税之变化而崩溃,及至秦国商鞅”广开阡陌",改革上地制度,新课税法亦因应土地私有制之展开而成立。
汉代,由政府调査及民间申告占租之事实以审泄田税,依英收获虽:,三十税一;赋则片调为兵役及吏座,在地方郡县从事劳役。
凡此皆以征收实物及征训劳动力为原则,但亦有免除吏座之更赋,而代以缴钱者,又有所谓”算赋”、”口赋”之人头税,亦含有免除兵役之代偿金之意味。
总之,汉代税制乃以国家对人民实施人身支配为其特色。
户调之制曹魏之”户调制",将原本人身支配之税制基本方式改以户为课税单位,将将出租由左率课征改为左额课征(每亩四升),此种制度,经西晋武帝之"户调式"而为南朝所沿袭。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

二、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1. 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 “初税
亩”
2.
秦汉:编户齐民制度
3.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4. 唐朝后期:
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 征税形式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税种逐渐减少(一元化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征税内容
(3)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的 反映。
两税法
5. 北宋中期: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6. 明朝中后期:
一条鞭法
7. 清朝前期: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8. 清朝:摊
丁入亩(地丁银)
(二)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标准: 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 2、地租式: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 3、征收类: 繁杂 简单 4、征税间: 不定时 定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
一、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生产力发展——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原始社会: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济)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二)、关于“土地兼并”问题需理解掌握:
1、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主要表现 2、土地兼并的根源:
5、必须服徭役、兵役 可以代役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思考题: 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演变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土地是农耕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早的土地制度是集体耕作,人们通过共同耕种土地来维持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土地制度逐渐演变为公田制度,即将土地划分为皇家田和私人田。
公田主要由国家耕种,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社会建设和军队维护。
私人田主要由个体农民经营,自己享有利益。
到了封建社会,土地和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时期土地制度主要分为三种:官田、私田和民田。
官田是由国家划分的土地,收取的税收主要用于政府运转和官员的禄米。
私田是封建地主的土地,他们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向国家交纳赋税。
民田是农民拥有的土地,他们必须向地主支付一定的田租。
这时的赋税制度主要分为两种:货币税和实物税。
地主和农民都需要向国家支付税金,货币税主要是以货物的形式,如粮食、布匹等,实物税则是以钱币的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秦始皇结束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田制。
根据农民家庭的人口和土地的质量,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并征收一定税金。
这一制度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而赋税制度也发生了变化,首次引入统一的货币税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随着历史的进程,土地和赋税制度又发生了多次的变革。
在唐宋时期,土地制度主要是私田和国田,世族地主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并向国家纳税。
赋税制度主要是以货币形式,并有固定的赋税额度。
到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演变为封建私田制度,世俗士绅和豪族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则以种地为生,向地主支付丰收的一部分。
赋税制度在明朝实行“一统天下”的理念下,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变动,明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高额的赋税。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从集体耕作到私田制度,再到封建私田制度的过程。
赋税制度也经历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变迁,前者强调物质财富的变化,后者更注重经济的流通和统一、这一演变过程中,既有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有政治权力和利益格局的影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始于商周时期的田赋制度。
田赋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官田和私田,官田归皇家所有,私田归百姓所有,国家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税收,称为田赋。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沿用,但税率逐渐增加,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 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均分,每个家庭只能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按照产量征收税收。
这种制度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但由于税率仍然较高,百姓的疾苦仍然存在。
3. 宋代开始推行的税赋科举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形成官吏阶层。
税赋科举制是将税率与考试成绩挂钩,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享受减免税赋的政策。
这种制度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推行,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4. 明清时期的户口调查和户籍制度。
明清时期开始实行户口调查制度和户籍制度,确立了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
税收征收与人口数量挂钩,使得贫困家庭在税收上得到一定减免。
但由于买官卖官的问题,官员为谋取钱财,沉重的税收负担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田赋制度到均田制、税赋科举制最后发展到户籍制度,但税率仍然较高,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③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北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④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阁首辅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⑧摊丁入亩:171 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围推广.【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重点提示】(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无主荒野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和赋役制度的确立,具有较大的变化特点。
以下将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探究。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土地属于无主状态,不存在私有制。
这时期的人们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生,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
土地是人们共有的资源,没有专门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从采集狩猎转向农耕生产。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疏通水渠,进行水利灌溉,开始形成了最早的土地制度。
土地被划分为部落的公共资源,个人和家庭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耕种,但土地的分配与使用仍受部落的约束和管理。
此时的土地制度已经呈现出一定的私有性特征,但还未完全建立起个人私有制。
夏商周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逐渐确立。
在周朝,国家制定了土地制度的相关法律,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被分为封地、公田和私田三种,封地归封建贵族所有,是他们居住并统治的基地;公田属于国家,用于赋税和国家用途,同时也用于员民的部分分配;私田则是属于农民个人的耕地。
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已经较为完善,私田属于个人私有财产,并通过耕种获得收益,在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赋役制度在这一时期也逐渐确立。
国家依据土地面积和收益多少对土地进行赋税。
当时的赋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地以租金形式缴纳给国家,另一种是以劳役的方式进行赋税。
劳役赋税即由农民向国家提供劳动力,参与国家建设、修筑工程等。
此外,还有农民向贵族和地主进行缴纳费用和劳役的形式。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更加完善。
在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下,国家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推行均田制,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均分。
土地私有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民个人拥有稳定的土地产权,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耕作和流转。
同时,赋役制度也得到加强,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和劳役。
这一制度形成了一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为当时封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支撑。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初,土地是公有制,属于整个部落或氏族共有,没有私有制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在商周时期,土地私有制基本奠定,但仍存在着以君主为中心的土地分配制度。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加剧,并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
二、赋役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赋役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基本制度,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最早的赋役制度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田赋和劳役。
在周朝,赋役制度进一步发展,包括赋税和服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赋役制度逐渐趋于复杂,不仅体现在赋税和劳役上,还包括了戍卫、徭役等方面。
三、土地与赋役制度的联系土地与赋役制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土地制度决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方式,而赋役制度规范了土地的赋予和使用方式。
赋役制度通过赋税、徭役等形式,调节了土地的流转和人力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加强了土地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土地与赋役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土地制度的私有化加剧了土地的不均,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赋役制度的发展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和权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最终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动荡。
然而,土地与赋役制度也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
五、结语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变和影响深远。
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和负面影响,但土地与赋役制度仍然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的经验教训中吸取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提供借鉴,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土地、赋役制度和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汇总

古代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一)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土地国有,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2)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3.封建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
①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②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③隋唐五代时期。
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转型。
④宋元明清时期。
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①王田制(王莽时期)把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
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
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结果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
②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用强制手段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
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制度。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后随着国家掌握荒地数量减少和土地兼并而解体。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一、土地制度1.封建土地制封建土地制始于夏朝,经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完善。
封建土地制在封建王朝时期,贵族阶层拥有土地,而农民则是贵族的附属势力。
土地在贵族阶层之间流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由贵族定居。
农民只能将租金和税收上交给贵族。
2.官僚土地制官僚土地制在秦汉时期开始逐渐形成,并在后续的各个王朝得到继承和发展。
根据官僚土地制,天子作为土地的最高所有人,通过授予土地的使用权来赐给大臣和地方豪强。
土地的承租人或佃户被赋予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最终权力仍然掌握在王权手中。
二、赋役制度赋役制度是指国家对农民实行的劳役和物力征收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之一1.赋税赋税是以农产品形式征收的税收,包括田租和粮税。
秦朝统一后,采用了租调制度,即将土地分为三等,按照等级分别征收租税。
这种方式不断地在后续的王朝中得到和完善。
2.力役力役是国家对农民征收的劳动力。
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服兵役或进行一定的劳动,例如修筑水利工程、修建城墙等。
力役不仅减少农民的生产劳动力,而且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3.礼征礼征是根据宗法和庙制征收物品的制度。
根据封建礼仪和对祖先的尊崇,农民每年都要向祭祀祖先的宗庙供奉一些物品,例如五谷和牲畜等。
礼征制度是封建社会国家权力在宗族中的一种表现。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
土地制度主要有封建土地制和官僚土地制,赋役制度包括赋税、力役和礼征。
这些制度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造成了农民的负担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中国古代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

作用:
A、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
B、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5)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 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 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 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 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这种变化是地主土地私 有制发展的结果,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
背景:这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 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 实行。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条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 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 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 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 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 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 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 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 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作用: 1、将唐代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归并为户税和地税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 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 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
(3)均田制:
实行情况: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土地制 度。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 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瓦 解 : 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05
04
战国时期的田租
06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私人土地买卖的现象,因 此田租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赋税来源。
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
秦朝的户赋和口赋
01
户赋是以户为单位,按照户的
规模和财产状况来征收的。
02
口赋是以人口为单位,按照人 口的年龄和性别来征收的。
03
汉朝的田租和人头税
04
田租是以土地为征收对象,按
照土地的产量来收取的。
屯田制
为解决军粮问题,实行屯田制,由国家组织农民耕种土地。
租佃制
随着地主庄园的发展,租佃关系成为主要农业经济形式。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
租佃关系普遍化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成为主导农业经济形式,农民 向地主租种土地并交纳租金。
土地兼并加剧
随着时间推移,地主掌握更多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
官田与民田并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方田均税法是以土地为征收对象,按照土地的质量和产量来收取赋税。此法还 规定了哪些土地可以耕种,哪些土地不能耕种。此外,宋朝还实行了禁榷制度 ,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制度。
0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
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掌握土地分 配权。
分封制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贵族,让他们自行管理。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私有制确立
秦统一六国后,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土地。
均田制
汉朝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限制土地兼 并。
地主庄园制
随着时间推移,地主庄园逐渐成为主要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这两个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土地属于公有,人们没有私有土地观念。
农耕社会的形成导致了土地的出现,人们开始将土地进行拓居和疆域划分,出现了部落制度。
在部落制度下,土地归属于部落集体所有,但部落首领有权分配土地给族人使用。
进入奴隶社会,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
奴隶主占有土地,并把奴隶分配到土地上劳作,通过奴隶的劳动获取财富。
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建立在剥削奴隶劳力基础上的。
封建社会的出现,标志着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演变。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与封建等级体系结合在一起。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则以不同形式依附于地主。
土地被分为官庄、坊田、私田等区域,地主按照权力和财富的等级占有这些区域中的土地。
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封建关系,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收取赋税。
赋税制度也随着封建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
最早的赋税方式是耕税,即以农业产量作为赋税基础,农民要交纳一定比例的产量给地主或国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税逐渐与劳力紧密相关,不再以产量为唯一标准。
在唐代,赋税方式逐渐转变为折帐法,即农民按照自己实际负担能力交纳一定数量的赋税,以土地面积和农业生产力为基础计算。
宋代推行的均田制,使得土地重新分配,税收也按照土地的均值进行征收。
明清时期,土地和赋税制度进一步演变。
明朝时期实行租佃制度,土地被分为永田和蠧田,农民可以租佃永田来种植粮食,但要支付一定的租金和赋税;蠧田则由地主经营。
清朝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社会基本制度富民政策下的产物。
康乾时期,颁布了《乡绅地主助农条件诸法令》,为地主提供了改良土地的机会,土地流转和买卖逐渐兴盛。
土地税则根据经济发展和政治调整的需要,进行了多次调整和。
总结起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等多个阶段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
井田制
(经济制度 决定
经济基础)
分封制
(政治制度 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等)
材料一:《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二:《春秋·公羊转》载:“初税亩。初者何?始 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2、公元前7世纪前期,管仲“相地而 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 收赋税。
• 3、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开 始按亩收税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3、秦朝时期的赋税
• (1)土地税:主要是征收粮食等。 • (2)人头税:“头会箕敛” (tóu kuài jī liǎn)
【解释】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 谓赋税苛刻繁重。 • (3)徭役: • (4)兵役:
②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雇佣劳动关系)
•★本考点知识与外联系(对外拓展)
思考1: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土地制度的变化(纵向延伸)
氏 族 公 社 井田制 公 (国有) 有
1 9 封 建土地私有制 4 中国近代 9
53-56年改 造废除土 地私有制, 建立社会 主义土地 公有制
生
普遍 更加普遍
全国
1、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B)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B、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井田制被废除
C、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D、它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 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B、西汉建立后
C、春秋时期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2、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 (2)形式: (3)弊端:土地兼并
危害: 影响国家税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对策: ①北魏至唐:均田制 ②明代(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收税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3、租佃关系的发展(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
(1)发展历程
(2)影响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
• 思考4: • 均田制所分配的土地性质是什么? • 是哪次改革中开始实施的?
封建国有土地所有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租佃制的发展历程
汉宋明代清:土“日地田益兼制普并不遍立,严”重, “田不庄抑经兼济并”, 土地兼并土更地激私烈有制进一步发展 战国 —— 汉代 —— 宋代 —— 明清
产
比较 仅次于自耕农 普及
原始 夏商周 春秋
1
社会
战国
8
4
0
中国现代
井田制内容、特点
材料一: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 养公田,公事毕,然 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公田——贵族占有,私田——分授劳动者,只 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本考点知识与外联系(对外拓展)
• 思考2: •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 •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定义和概念
•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主要手 段之一,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 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 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
• 税又分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以户为 依据的财产税(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租),以及其它杂税.役主要是以丁男为主的 徭役和兵役等
D、战国时期
3、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
B 最主要的目的是:( )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4、封建时代,一直存在国有土地所有制形式,
D 下列哪种土地属于此类型:( ) A.君主的土地 B.农民的土地 C.地主的土地 D.由国家政权直接掌握的土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二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按土地的多少好坏收税。实际上开始承认土地私有。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井田制的瓦解起到了什么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思考3:
材料: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 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 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 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认识
——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考定位导航
考纲要求: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制度
考纲解读:
铁犁牛耕、精耕细 作、小农经济等概 念准确掌握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 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封建统治者采取什么 样的对策?封建社会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 并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封建国家
田
轻 徭
徭赋 役
人
薄
兵头
赋
役税
田 赋 地主
地 租
抑
新
制 (均田、 的
兼 并
限田)
封 建
国
家
自耕农 沦 佃农 为
农民起义 激化矛盾
新的自耕农
•★本考点知识与外联系(对外拓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2、中国古代赋税及主要演变趋势
• 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 趋势: • (1)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 • (2)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 • (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3、奴隶社会的赋税改革
• 1、井田制下,诸侯向国君按期贡献 财物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瓦解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 提高(春秋战国)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2、封建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
吕不韦《吕氏春秋》 君主土地私有制
(2)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5.(浙江省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5) 钱泳在《 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 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 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
D 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古代的赋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