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盆地13万年以来古气候变化研究
临汾市气候概况
![临汾市气候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6bf1a737aaea998fcc220e47.png)
临汾市气候概况降水·年代降水量的变化·临汾市年降水量525.1毫米(隰县、尧都区、安泽县三站平均——下同),按季节分配:春季占16.3%、夏季55.5%、秋季25.0%、冬季3.2%;按地域分布:东部572.4毫米,最大;西部518.5毫米,次大;中部483.9毫米,最少。
中、东部和中、西部间,年降水量差异分别占市平均降水量的16.9%和6.6%,以中、东部之间的差异最大。
临汾市地处季风气候带西部边缘,随着季风迟早、强弱的年度变异,临汾市年降水量的年际差异较大。
年降水的最大值848.7毫米(1958年),最小值301.2毫米(1997年),相差547.5毫米,相当于年降水量的104%,这是年降水量的最大差值。
就平均情况分析,年降水量的平均差异也不小,经统计,年降水量的正距平值平均98.3毫米,负距平值平均82.5毫米,即年降水量年际变量的标准差180.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4%。
另外,按照气候学对降水量级划分的一般标准:当年降水量≥累年平均值的140%,为降水特多年;平均值120%≤年降水量<平均值140%的为降水偏多年;,平均值80%<年降水量<平均值120%,为正常年;平均值60%<年降水量≤平均值80%,为降水偏少年;年降水量≤平均值60%,为降水特少年。
经统计,临汾市从1954—2005年,共出现降水偏多和特多的9年,占总年数的15.8%;出现降水偏少和特少的也是9年,同样占15.8%;年降水在正常范围的39年,占68.4%。
图1是1954—2010年临汾市(隰县、尧都、安泽三站平均)年降水量距平值演变图。
图11954—2010年临汾市*年降水距平演变*:1954—56年尧都区资料代替;1957—2010年隰县、尧都区、安泽县三站平均值代替图中显示,降水特多年发生在1958、1964和2003年,降水偏多年发生在1956、61、63、66、71、75年,除2003年是个例外,其它降水特多和偏多年都发生在1975年及其以前,而降水特少年和偏少年2/3的次数出现在1986年及其以后,其中1997年降水量301.2毫米,只有累年平均值的57.7%,为历史最小,是最干旱的一年。
临汾市≥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临汾市≥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57e404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2.png)
临汾市≥10℃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发布时间:2021-11-06T02:33:32.211Z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9月下18期作者:李韵文张亚平[导读] 利用1981-2020年临汾地区1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模型、气候倾向率法和 Mann-Kendal突变检验方法,对临汾地区1981-202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临汾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区域逐渐减小;同时,临汾地区1981-202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84.302℃·10a-1,17个站点中有16个站点1981-2020年≥10℃积温气候倾向率>0,且14个站点积温增加趋势显著(P<0.05);临汾地区≥10℃积温在1981-2020年的40年间出现了两个突变点,分别在1998年、2003年。
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李韵文张亚平山西临汾 041000摘要:利用1981-2020年临汾地区1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模型、气候倾向率法和 Mann-Kendal突变检验方法,对临汾地区1981-202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临汾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区域逐渐减小;同时,临汾地区1981-202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84.302℃·10a-1,17个站点中有16个站点1981-2020年≥10℃积温气候倾向率>0,且14个站点积温增加趋势显著(P<0.05);临汾地区≥10℃积温在1981-2020年的40年间出现了两个突变点,分别在1998年、2003年。
关键词:临汾 ≥10℃积温变化趋势突变0 引言热量资源是自然区域和自然带划分的重要依据。
临汾市近6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临汾市近6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d7fb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6.png)
临汾市近6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田庆春;周汶【摘要】本文对临汾市气象观测站1954年~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小波分析、趋势分析法分析了临汾市近6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近60年来,临汾年平均气温变化于10.98℃~15.18℃.临汾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358℃/10 a,高于我国平均气温增长率,说明临汾市增温幅度较大,尤其是近30年来增温速率更为明显.2005年后年平均气温略呈下降的趋势.年内气温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差异,各季气温均呈增长趋势,夏季增温率最小,春秋两季要略大一些,冬季增温最为明显;(2)近60年来,临汾市总降水量在277.9 mm~798.6 mm之间波动,并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线性倾向率约为-19.564 mm/10 a,气候变干较为明显.年内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降水量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夏季、秋季和春季.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是临汾市变干的主要原因,而冬季降水则表现出缓慢的增长趋势;(3)近60年,临汾市降水量表现出4a~5a和2a的周期特征,而温度周期信号不明显.【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29)003【总页数】7页(P98-104)【关键词】临汾市;气温;降水;气候变化;小波分析【作者】田庆春;周汶【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得出,全球近地面气温近100年来上升了0.74 ℃,并且在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1],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表现出与全球气候基本一致的趋势[2],但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3].关于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我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个中国及西北地区,而对于小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而小区域气候变化在农业生产、生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灾害预防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5].本文利用临汾市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选择降水量、气温资料,对本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临汾市未来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全面了解本区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依据.1 研究区概况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总面积20 275平方公里,占全省13%,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1.4 %,山地29.2 %.2 材料与方法本文选用临汾气象观测站1954 年~2012 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计算了1954年~2012年的气温和降水年均值及年代纪的平均值.按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的划分方法,生成逐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主要是通过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利用统计的气象要素时间序列,以时间为自变量(X),要素(Y)为因变量,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一元回归方程: Y(X) = a+bX.将b×10 称为气候倾向率,单位为℃ /10 a 或mm/10 a, b 值的符号反映上升( b > 0) 或下降( b < 0) 的变化趋势,其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反映上升或下降的程度.3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3.1 气温的年际变化从图1和表1中可以看出,近60年来气温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增温更加明显.通过对近60年来年均气温进行线性拟合,拟合趋势方程为:Y= 0.035 8X - 58.37(R2=0.562 3),说明临汾市的年均气温升高约为0.036 ℃,线性变化倾向率为0.358 ℃/10 a.任国玉[6]通过对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以及国家基准气候站资料,通过统计及线性趋势等方法得出: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 ℃,增温速率接近0.22 ℃/(10 a),说明增温率比中国平均地表的增温率还要大,临汾的增温幅度较快.王馥棠[7]等利用 1951 年~ 2000年资料研究表明中国大范围气候主要表现出增温的现象,西南地区出现略微变冷的趋势,这也说明不同地区的增温幅度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临汾市气温也发生了变化,气温表现出增温的趋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增温率存在一定差异,临汾市增温率较大.表1中可以看出,近60年来临汾市平均气温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和70年代的平均气温比近60年的平均气温均低0.71、0.47和0.44,其中在1961年的平均气温为13.17 ℃,比近60年来的平均气温高0.47 ℃.20世纪80年代后气温开始上升,并且各个年代的平均气温均高于近60年的平均气温,并且在2002年平均气温出现最高值15.18 ℃.杨明[8]利用1951年~2000年中国194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主要通过统计分析逐日地面及探空资料,得出中国的气候增温期主要发生在1980年到2000年,这与本文的结果基本一致.2005年之后气温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气温的下降可能与临汾市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关,“十一五”期间,临汾市累计取缔“土小”企业1 056家,淘汰关闭746家有一定规模的落后污染企业及设施.该市焦化企业由2005年的118家减少到43家,钢铁企业由203家减少到36家.相应地,从2006年到2011年,市区综合污染指数从4.18下降到1.698;二级以上天数从202天增加到339天;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下,可能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少,由此导致年平均温度呈现降低趋势.图1 临汾市气温年际变化曲线Fig.1 Curve of annual temperature in Linfen表1 临汾市年代际平均气温及其与60年均值相比较的距平值Tab.1 Decadal changes of mean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s and anomaliesin Linfen in recent 60 years时段年均气温距平春季气温距平夏季气温距平秋季气温距平冬季气温距平1954~196011.99-0.7113.54-0.4425.10-0.2611.81-1.16-2.40-0.411961~197012.23-0.4713.42-0.5625.550.1912.06-0.91-2.27-1.281971~198012.26-0.4413.36-0.6224.99-0.3712.18-0.79-1.42-0.431981~199012.750.0513.44-0.5424.70-0.6612.27-0.70-0.930.061991~200013.110.4114.160.1825.650.2912.75-0.22-0.120.872001~201013.921.2215.481.5025.990.6313.440.47-0.590.402011~201213.330.6315.071.0925.950.5913.330.36-0.120.871954~201212.7013.9825.3612.97-0.993.2 气温的季节变化图 2 临汾市气温季节变化曲线Fig.2 Curves of seasnnal temperature in Linfen 从临汾市各个季节平均气温线性拟合增长率(图2)可以看出,临汾市各季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温趋势,但各季的增温幅度不同,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春季和秋季增温相对较弱一些,而夏季的增温最小.春季平均气温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较大,变化倾向率为0.35 ℃/10 a.20世纪80年代之前气温的波动较为平稳略低于平均值,增长幅度不明显,从80年代开始气温呈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90年代之后气温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进入21世纪气温较高,波动较为平稳,2008年之后温度稍有波动下降趋势.夏季是四个季节中平均气温波动幅度最大的季节,平均气温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的幅度较为缓慢,线性变化倾向率为0.136 ℃/10 a,是四个季节中线性变化倾向率最小.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平均气温均小于夏季平均气温,并且在1956年出现近60年来的最低气温,为23.33 ℃.60年代、70年代及80年代初期气温出现缓慢的降低趋势,90年代开始气温上升较为明显,并在1997年达到近60年来的最高值27.27 ℃.整个21世纪温度较高,近几年略有下降趋势.秋季平均气温波动幅度较小,平均气温增长较快,线性变化倾向率为0.319 ℃/10 a.20世纪平均气温增温率不太明显,50 年代~ 90年代秋季气温平均值略低于近60年来的平均气温.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段开始气温开始快速增长,增长幅度较为明显,并在2008年出现近60年秋季的最高温度,为14.53 ℃.21世纪温度较高,波动幅度相对平稳.冬季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最大,线性变化倾向率约为0.615 ℃/10 a,20世纪50年代气温开始增长,1959年达到一个小的峰值-0.57 ℃,此后60年代温度开始呈现波动降低趋势,直到1967年温度达到一个相对较低的值-4.33 ℃,只比近60年来1954年的最低值-4.83 ℃高0.5 ℃.再往后温度开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1世纪的2001年温度达到近60年的最大值3.13 ℃.近10年来温度呈现出降低趋势,但平均温度仍高于近60年的平均气温.青藏高原的研究也表现出类似的结果,增温和增湿主要发生在冬季[9].4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以1954年~2012年临汾市气象站年均降水量作为分析时段,从图3中可以看出,1954年~2012年,临汾市年降水量在277.9 mm~798.6 mm之间波动,近60年来年均降水量为485.02 mm,年降水量总体趋势在波动中出现降低趋势.对近60年的年均降水量进行线性拟合,线性拟合趋势方程为:Y= -1.956 4X+4 364.6,即临汾市的年均降水量减少约1.956 4 mm,线性倾向率为-19.564 mm/10 a,变干趋势相对较为明显.图3 临汾市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Fig.3 Annual change curve of precipitation in Linfen表2 临汾市年代际平均降水及其与60年均值相比较的距平Tab. 2 Decadal changes of mean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s and anomalies in Linfen in recent 60 years时段年均降水距平春季降水距平夏季降水距平秋季降水距平冬季降水距平1954~1960528.5443.5277.26-5.33332.0064.3982.81-35.9714.200.741961~1970534.8949.8798.8116.22256.72-10.89171.0452.269.79-3.671971~1980499.8914.8772.44-10.15296.4828.87112.09-6.6917.604.141981~1990467.14-17.8893.1710.58249.07-18.54111.03-7.7513.860.41991~2000438.54-46.4884.521.93250.66-16.95105.20-13.589.44-4.022001~2010452.53-32.4977.92-4.67244.71-22.9112.10-6.6817.063.62011~2012493.308.2879.05-3.54244.15-23.46156.9538.178.50-4.961954~2012485.022.59267.61118.7813.46由图3和表2可以看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年均降水量变化不大,降水量略有增大,平均降水量由50年代中期的528.54 mm增加到60年代的534.89 mm,从20世纪70年代平均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到19世纪降水量为整个时段的最低值,距平值为-46.48 mm.这与朱锦红[10]的研究结果一致,1970年后东亚夏季风指数出现变弱的现象,由此导致华北进入了一个相对较干的时段.王遵娅等[11]通过对近50年来中国740个逐日气象站资料作分析,得出了西北地区和华北区湿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临汾市降水量变化与中国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陈烈庭[12]的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地区70年代末期的变干趋势和范围要比60年代中期大得多.此后进入21世纪,降水量略有升高,但仍低于平均值,直到近几年才接近平均值.图4中可以看出,各个季节的降水变化率都表现出不同特征,春季降水量呈现降低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5 mm/10 a,夏季和秋季的降水减少较为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2.738 mm/10 a和-3.432 6 mm/10 a,冬季降水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线性倾向率为0.185 7 mm/10 a.临汾市春季降水波动幅度较大,略呈降低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末期降水波动幅度较大,60年代平均降水量超过了平均值,整体变化和最大的降水量表现出约5年~6年的周期性.70年代降水量变化比较平稳,整体较低,距平值为-3.15 mm,为一个相对干旱的时期.从80年代开始春季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大,略有增加,但增长幅度不是太大,90年代增长率更小仅为1.93 mm.进入21世纪春季降水量又呈现出降低趋势,低值主要出现在2000年和2001年,仅为20.6 mm和12.8 mm.此后降水量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在均值附近波动.夏季平均降水量是四季变干幅度最大的季节,20世纪50年代夏季降水量是近60年来降水量的最大值,降水最高峰出现在1958年为586.8 mm.60年代降水量呈波动降低,降低的幅度较小,70年代降水量略大于平均值,从1976年开始出现一个峰值后,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一直到1986年为一个相对较低的值.此后降水波动较快,1988年降水量为一个峰值,后期降水量又降低.90年夏季降水量初期1991年为一低值,后几年一直较高,直到1997年又出现一个低值,为近60年夏季降水的最低值,约114.8 mm.进入21世纪初期降水呈降低趋势,低值出现在2002年,为122.6 mm.2003年降水量达到一个较高值,为394.8 mm,之后夏季平均降水量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图4 临汾市降水量季节变化曲线Fig.4 Curves of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Linfen秋季平均降水量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5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为各个时代的最低值,最低值出现在1957年,为31.6 mm.60年代秋季降水量为各个年代的最高值,降水量波动幅度最大.70年代降水量前5年降水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直到1975年降水量达到70年代的最大值197.5 mm,此后5年秋季降水量下降幅度明显.80年代降水量表现出和70年代类似的特征,前5年降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1985年达到最大值182.5 mm,后5年降水量为降低趋势,1988年以后降水量略有增加.90年代降水量比上一阶段略多一点,但仍低于平均值,波动幅度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进入21世纪平均降水量为一个相对较高的值,只比60年代稍低一些,但降水的波动幅度仍较大.冬季降水量与其他各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50年代降水量略高于平均值,各年波动幅度较大.60年代降水呈现较低趋势,其中在1963年出现一个高值,其他年代降水量稍低一些.70年代降水量为各阶段的最大值,出现三个明显的高峰,1973年,1975年和1977年,降水量为33.2 mm、33.8 mm和29.5 mm.80年代前3年降水量为低值,1984年出现一个相对较大的值,此后又表现出波动降低趋势,直到1989年出现更大的峰值,为全时段的最大值.90年代降水量整体较低,并在1998年降水量为0 mm.进入21世纪降水量变化幅度比较平稳,2006年为一个相对的低值,后期又呈现增加的趋势,近几年来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5 气候变化的周期分析运用Matlab程序对临汾市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进行连续小波(Morlet小波)分析[13],分析结果见图5和图6.使用Morlet母小波,小波数为4个,红噪声背景AR(1)=0.57,在实曲线和坐标轴所围绕限的区域表示影响锥(cone of influence),在这个区域小波分析受到边缘效应(edge effect)的影响较大,结果需要小心解释.小波功率谱中由黑线所包围的区域表明其通过了95%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图5 临汾市气温变化的Morlet小波系数等值线图Fig.5 The counters of thereal part of Morlet wavelet coefficients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Linfen图6 临汾市降水变化的 Morlet 小波系数等值线图Fig.6 The counters of thereal part of Morlet wavelet coefficients of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Linfen由图可以看出,临汾市降水量表现出4 a~5 a和2 a的周期特征,但周期信号在整个时间序列也不是一直相同,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5 a和2 a和周期特征较为明显,此后周期信号相对模糊,直到80年代后期为5 a的周期信号.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周期信号以4 a和2 a为主.这与祁连山地区气候研究结果相同,降水量变化包括5 a和2 a左右周期信号[14],广东湛江地区也表现出5 a、2 a的周期特征[15].5 a的周期信号可能与ENSO有关,2 a左右的周期受准两年震荡(QBO)即热带平流层风向每 2.2 a转向的准周期震荡[14].临汾市气温的周期信号较为模糊,只有90年代才出现5 a和2 a的周期信号,但信号强度较弱.而其他一些研究区温度和降水量则表现出年代纪的10 a以上周期特征[16,17],具体原因还有待更详细、更长时间尺度的研究.6 结论(1)临汾近6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增温率要高于全国的增长趋势.各季的增温幅度不同,夏季增温幅度为各季的最小,春秋两季增温率稍大,冬季的增温幅度最为明显.(2)临汾市近60年来年均降水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年内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降水量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夏季、秋季和春季.其中夏季降水量减少是临汾市变干的主要原因,而冬季降水则出现缓慢的增长趋势.(3)临汾市近60年来温度表现出4 a~5 a和2 a的周期特征,而降水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本文通过现有气象数据,对临汾市近6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的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对于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气候变化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相关文献】[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R].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2] 任国玉, 初子莹, 周雅清.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10(4):701~716.[3] 罗成德, 罗驰, 王付军. 以10个城市气候数据为主看中国气候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29(12):100~105.[4] 张强, 杨贤为, 黄朝迎. 近 30 年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1995,16(6):19~23.[5] 马晓群, 张爱民, 陈晓艺.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淮河区域旱涝灾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2,23(4):1~4.[6]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3~956.[7] 王馥棠, 赵宗慈, 王石立,等.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7~10.[8] 杨明. 近50年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9] 牛涛,刘洪利,宋燕,等.青藏高原气候有暖干到暖湿时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J].应用气象学,2005, 16(6): 763~771.[10] 朱锦红,王绍武,慕巧珍.华北夏季降水80年振荡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J].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1): 1205~1209.[11]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12] 陈烈庭.华北各区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记变化的地域性特征[J].高原气象,1999, 18(4):477~485.[13] Torrenece Christopher,Compo Gilbert P.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analysi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8,79:61~78.[14] 张耀宗.近50年来祁连山地区的气候变化[D]. 西北师范大学,2009.[15] 薛宇峰.近 50年来湛江、韶关气候变化的小波分析[J]. 广东气象,2006,(1):29~32.[16] 马振锋,彭骏,高文良,等.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高原气象,2006,25(4):633~642.[17] 何明花, 赵景波,周强. 西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青海环境,2014,24(1):40~45.。
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地貌演化的构造和气候响应
![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地貌演化的构造和气候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0b22329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6.png)
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地貌演化的构造和气候响应
胡小猛;杨景春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1(007)002
【摘要】野外调查发现,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临汾盆地普遍发育了一级冲湖积台地(T3)、一级湖蚀台地、两级堆积阶地(T2、T1).利用黄土磁化率地层定年法、TL 测年法,确定这些台地或阶地的年龄分别为130kaBP、130kaBP~52kaBP、
52kaBP和9kaBP.分析构造和气候因素对河湖地貌发育的影响规律,得出T3台地的形成是130kaBP的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T2、T1阶地的出现是河流响应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产物;湖蚀台地的存在反映了汾河下游黄河三门峡河段可能曾因古崩塌滑坡而被堵塞过.
【总页数】5页(P176-180)
【作者】胡小猛;杨景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12.4+1
【相关文献】
1.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季风演化的黄土沉积记录 [J], 潘保田;王建民
2.陇西黄土沉积记录反映的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季风的演化过程 [J], 杨东;焦金鱼;田娜;方小敏;李吉均
3.南海北部周边地区倒数第二次冰期—末次间冰期植被演化 [J], 罗运利;孙湘君
4.末次间冰期以来古黑潮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J], 阎军;苍树溪
5.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上游气候演化的黄土记录研究 [J], 张慧;潘保田;徐树建;管清玉;苏怀;刘小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汾凹陷一万年来环境演化研究
![临汾凹陷一万年来环境演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ecb2d0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e.png)
临汾凹陷一万年来环境演化研究
范晋芳;马新红;马志正;胡小猛
【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3)002
【摘要】黄土状岩石在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可以发育多层古土壤,这些黄土状岩-古土壤系列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化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研究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剖面,揭示了临汾凹陷1万年的环境演化过程,为今后气候环境预测提供了新的参量.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范晋芳;马新红;马志正;胡小猛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山西,临汾,041004;尧都区地震局,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山西,临汾,041004;上海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6;X141
【相关文献】
1.山西临汾首趟中欧班列开往德国慕尼黑全程一万多公里 [J], ;
2.山西临汾首趟中欧班列开往德国慕尼黑全程一万多公里 [J], ;
3.洱海地区一万多年以来气候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J], 周静;王苏民;吕静
4.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
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 [J], 邓远;陈世悦;蒲秀刚;鄢继华;陈佳
5.一万年以来陕西富平的植被与气候环境演化 [J], 李秉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汾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临汾的气候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23631f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b.png)
临汾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临汾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临汾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临汾的气候特点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同期。
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
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临汾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全省13%。
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地形地貌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
临汾盆地纵贯临汾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
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1米。
境内有黄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
临汾的景点1.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
临汾市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与研究
![临汾市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318edd0066f5335b8121de.png)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46-249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临汾市极端气候事件的分析与研究杨江红1,吴海婷1,郭翠荣2,申存良1,公芙萍1(1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山西临汾041000;2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气象局,山西忻府区034000)摘要:为了研究临汾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今后政府制定相应的决策,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3年临汾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降水、蒸发、日照等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极端日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增加率为0.06℃/10a,极端日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增加率为1.4℃/10a,这与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临汾市暴雨日数和大暴雨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体方向呈下降趋势;1954—2013年日照时数、蒸发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极端气候事件;统计分析;临汾市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asb15030046Study o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Linfen CityYang Jianghong1,Wu Haiting1,Guo Cuirong2,Shen Cunliang1,Gong Fuping1(1Meteorology Bureau of Linfen City,Shanxi Province,Linfen Shanxi041000;2Meteorology Bureau of Xinfu District,Xinzhou City,Shanxi Province,Xinfu District Shanxi034000) Abstract: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response of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to climate change in Linfen,and the impact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in the future,and will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author used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analyze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minimum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sunshine,which were observed during1954to2013in Linfe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extrem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had an upward trend,which increased with a rate of0.06℃/10a;extrem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also rose,which increased with a rate of 1.4℃/10a,and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ing trend of temperature.The torrential rain day number,which was on the decline in general,had an obvious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n Linfen.The sunshine duration and evaporation decreased from1954to2013.Key words:extreme weather events;statistical analysis;Linfen City0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极端天气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事件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88fb0c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1.png)
临汾盆地黄土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气候事件田庆春;石小静;郝晓龙【期刊名称】《干旱区研究》【年(卷),期】2022(39)4【摘要】对临汾盆地丁村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利用粒度年龄模型重建该地区的年代序列,对比分析粒度、频率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旨在反映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在临汾盆地的表现和区域性特征,揭示了东亚季风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不稳定性与北大西洋地区存在的联系。
结果表明:(1)丁村剖面中值粒径和频率磁化率曲线清晰地记录了80~20 ka BP间的5次Heinrich事件和19次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其中,H2和H6事件变化幅度最大,信号变化最明显,H5事件次之,H3和H4事件最小,反映了该地气候不仅受大尺度范围气候变化的控制,还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2)丁村剖面记录的气候事件与格陵兰冰芯δ^(18)O、黄土高原西部的李家塬剖面以及西风区则克台和塔吉克斯坦剖面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结合已有研究表明,中国季风区的气候快速波动幅度受西风和东亚夏季风共同影响。
【总页数】9页(P1027-1035)【作者】田庆春;石小静;郝晓龙【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中华早期文明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相关文献】1.三门峡王官与武威沙沟黄土记录中的末次间冰期向末次冰期转换期的暖性回返事件2.昆仑山北麓阿羌黄土剖面AQS3层段记录的末次间冰阶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3.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4.末次冰期短尺度气候突变事件:西南地区石笋记录的证据5.渤海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千年尺度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临汾盆地的构造特征
![论临汾盆地的构造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4eeaee4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d.png)
论临汾盆地的构造特征
张京俊
【期刊名称】《华北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7(0)3
【摘要】临汾盆地是汾渭裂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形成与演化史.其形成是在总体伸展构造背景下,受盆地边界和内部断裂所控制,以差异性垂直升降为主导运动方式.受上地幔上隆、盆地基底构造差异性及边界断裂活动强度所影响,临汾盆地开始形成于古近纪始新世,中新世—上新世盆地边界断裂活动加剧,其内部结构组成较为复杂,发育于中生代大型复式背斜核部,盆地边缘受控于大型铲形断裂,盆地内部多被断裂分割成多个次级隆起及凹陷,盆地内部断裂具继承性和新生性的特征,大型断裂交汇处往往是现代热泉、成矿的有利部位,也是地震多发区.总体是在强烈的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右旋剪切拉张盆地.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张京俊
【作者单位】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8
【相关文献】
1.临汾盆地现代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深部构造关系初探 [J], 苏怡之;张家声
2.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J], 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
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
3.华北临汾盆地中部柴庄上新世—更新世剖面沉积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陈兴强;施炜;胡健民;董树文
4.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新构造运动分析 [J], 史双双;赵强;赵晋泉;蒋汉朝;李自红;
5.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新构造运动分析 [J], 史双双;赵强;赵晋泉;蒋汉朝;李自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1954-2015年临汾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1954-2015年临汾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5c7e81aaea998fcd220e26.png)
IPCC [1]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受人类活动变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全球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
在过去近100年间,中国的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并保持了与全球气候基本一致的趋势[2];气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3-4]。
气候学中从“气候”概念发展为气候学中的“全球气候系统”标志着科学的发展[5],而气候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会影响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
局地小气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和自然环境的状况[6],因而对临汾小气候进行深度探讨和研究,与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思路相吻合。
近年来,临汾部分区域(市、区)冬季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污染物高于国家二级标准[7],改善该区环境空气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冬季变暖是年均温上升的主要输出源,区域气温变化趋势的检测是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8]。
分析区域的气候特征,对改善临汾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临汾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区域,四季分明,属温带季风气候。
由于其特有的地形特征,加上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使得临汾的空气对流不旺盛,形成了特有的局地小气候且相对于山西省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度较高(图1)。
选用的数据为临汾市1954—2015年历年逐月气象资料,数据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为了对临汾市近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更好地开展研究,以年为单位,求取每月平均值对气象资料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选用的数据较为完整,能较好地反映近几年来临汾市气象特征的变化。
1.2分析方法1.2.1多变量数据趋势分析与回归分析。
用于处理数据的回归分析法主要是对2个地理要素建立起联系。
相关分析揭示了2个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而回归分析是以函数形式表达某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其实质是建立具体图1研究区位置基金项目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701223)。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9-03-27摘要以临汾市1954—2015年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M-K 趋势检验和突变性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山西临汾盆地黄土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山西临汾盆地黄土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0dd5055312b3169a451a410.png)
St y o c o s Co t olng o srbu in o e v e as ud fFa t r n r l i n Dit i to fH a y M t l i Lo s o ls n e sPr f e ,Li f n Ba i i n e sn,Sh n iPr v n e a x o i c
摘 要 :山西 临汾盆地 2条黄土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 明,P 、c h u和 z n的垂 向变化特征非常相似 ,而 A 、c s d和 H 在 剖面中的分 布特征 与前 三者 不同。各 重金 属元素在 黄土剖 面 中的变化特 征首先 均受到黄 土源 区物 质成 g 分 的控制 ,其次不 同程度地受到古气候变化 的影 响。依 据 P 、c 、z b u n与各古气候替代 性指标 ( 例如磁化 率 ,W( i / SO ) W( 1 等 ) A ) 均呈显著相关 ,A 、c O s d和 Hg 与古气 候替代性指标的相关性较差 ,推断剖面 中 c 、P 、z u b n的分 布特征受 古气候变化 的影 响 ,其原 因可能 主要是这 3个金属元素易 以类质 同象形式赋存 在磁性矿 物 中;而 A 、c s d和 H g在剖 面 中的分 布特征 与古气候无关 。但各重金属元 素与源区指示 元素 的相关性 表 明其 在剖 面中的分布 特征均 受黄土 源 区物质 成 分的影 响和控制 。 关键词 :临汾盆地 ;黄土剖 面 ;重金属 ;古气候 ; 山西 中图分类号 :P 9 ;X113 55 3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 :10 8 2 (0 8 0 02 0 0 0— 57 2 0 )6— 9 2— 7
第2 2卷
第 6期
现
代
地
质
V0. 2 No 6 12 .
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新构造运动分析
![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新构造运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d6a5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6.png)
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新构造运动分析史双双;赵强;赵晋泉;蒋汉朝;李自红【摘要】为划分临汾盆地第四纪地层,在临汾市东布设1个控制性钻孔,描述其所揭示的地层岩性特征。
通过对钻孔剖面中269件孢粉样品的孢粉组合进行分带讨论,结合9个光释光样品和12个电子自旋共振样品的年龄测试结果,认为该控制性钻孔记录了379 ka B.P.以来的沉积地层,其中埋深0~0.4 m属于全新统,0.4~80.8 m 属于上更新统(孢粉记录揭示出相对干燥寒冷的古气候特征,终末期气候转暖,降水增多),埋深80.8 m以下属于中更新统(代表了温暖潮湿的古气候特征)。
晚更新世以来平均沉降速率为0.64 mm/a,远高于临汾盆地第四纪平均断陷速率,表明晚更新世以来临汾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呈现增强趋势。
%As the Quaternary strata of Linfen Basin have not yet been systematically analyzed,in this study,we performed a controlled borehole in the middle of the Linfen depression to expose the Quaternary strata in Linfen Basin.We employed a controlled borehole in this proj ect to detect active faults and assess seismic risk in Linfen City from 2009 to 2014.The final hole depth was 245 m at the coordinates 111°34'56″E,36°3'55″N.Based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ta exposed by the borehole,we determined that the strata are divided into 3 9 composite layers.The sediment in the lower parts of the section is darker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brownish red silty clay layer,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a strong oxidizing environment.The sedimen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ction is fine-grained and is dominated by lacustrine deposits.We processed 269 effective pollen sampl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in the drilling section.Based on the obviouschanges in the pollen content of the spore trees,shrubs,and herbs and from the fern content in the section,we divided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into six categories as follows:Ⅰ (245~152 m),Ⅱ (152~84 m),Ⅲ (84~51.5 m),Ⅳ (51.5~25.5 m),Ⅴ (25.5~12.5 m),andⅥ (12.5~0.5 m).We collected nine core sample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ection to analyze the absolute age of the sediment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We also collected twelve core sample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 to analyze the absolute age of the sediment by elec-tron spin resonance.Da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borehole records the sedimentary forma-tion from approximately 379 ka B.P.Sediments at a borehole buried depth of 0~0.4 m belong to the Holocenestrata.Sediments at the borehole buried depth of 0.4~80.8 m belong to the upper Pleistocene.Based on the pollen records,we characterized the paleoclimate as being dry and cold during this period,which then warmed and had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near the end-stage of this period.Borehole sediments buried below 80.8 m belong to the middle Holocene strata,in which the paleo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The average subsidence rat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was 0.64 mm/a,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Quaternary.We suggest that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Linfen Basin has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期刊名称】《地震工程学报》【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8页(P624-631)【关键词】孢粉组合;晚第四纪;古环境;新构造;临汾盆地【作者】史双双;赵强;赵晋泉;蒋汉朝;李自红【作者单位】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太原 030025;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太原 030025;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030021;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太原 030025;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山西省地震局,山西太原 030021; 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太原03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中国黄土高原上连续发育了黄土-古土壤序列[1],保存在黄土、古土壤中的孢粉直接记录了第四纪植被变迁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基于CRU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CRU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1100f6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c.png)
第40卷第1期高廣气泰Vol. 40 No. 12021 年 2 月PLATEAU METEOROLOGYFebruary, 2021杜泽玉,曹富强,杨荣,2021.基于CRU 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高原气象,40(1): 123-132. DU Zeyu, CAOFuqiang, YANG Rong, 2021.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based on CRU Data in Shanxi from 1901 to 20161 J I . Plateau Meteorology, 40(1): 123-132. DOI : 10. 7522/j. issn. 1000-0534.2020.00001.基于CRU 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杜泽玉u ,曹富强3,杨荣1(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百年尺度上的区域气温变化规律,近年来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
本文 基于1901 —2016年英国东英吉利(East Anglia )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 nit, CRU )提供的 高分辨率、逐月气温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分析了 116 年来山西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百年来山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 均和各季节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 13 °O (10a )H(年平均)、0. 16 °O (10a )H(春季)、0. 05 X ’U O a)-1(夏 季)、0. 09 °C_( 10a)_1 (秋季)、0. 22 °O (10a 广H 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对年均温增长的贡献最 大,贡献率为42. 31%,夏季气温增幅最小,贡献率也最小(9. 62%)。
临汾—运城盆地上古生界演化、改造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临汾—运城盆地上古生界演化、改造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a7072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f.png)
临汾—运城盆地上古生界演化、改造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赵俊峰;盛双占;王栋;芦建军;张建伍;刘刚;崔海栋【摘要】临汾—运城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属新生代汾渭地堑系的一部分.以往勘探表明, 该地区新生界缺乏有效烃源岩和有利生油条件, 油气资源潜力不容乐观.但近年来邻区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持续突破, 为该地区前新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通过地震、重磁资料解释, 并结合近年来区内钻孔资料, 较全面地刻画了盆地上古生界的赋存分布状况, 指出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分布在临汾坳陷中—北部和峨嵋隆起区西北部.由周邻露头资料推测, 该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为发育, 有机质达到中等—高成熟演化阶段.结合后期改造、埋藏史和生烃史模拟、保存条件分析等, 认为盆地北部临汾凹陷为煤层气或常规天然气勘探的较有利选区.%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favorable target area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of Upper Paleozoic in the Linfen—Yuncheng Basin. Previous exploration demonstrates the Cenozoic hydrocarbon resources potential is not optimistic for lack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 as well as other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reservoir forming.Whereas recent continuous breakthroughs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Upper Paleozoic strata of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Ordos Basin and Qinshui Basin etc. provid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for pre-Cenozoic exploration in the Linfen—Yuncheng Basin.Methods: Based on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combined with plenty of data from borehole drill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Upper Paleozoic beneath Cenozoic strata is reconstructed. The quality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 was evaluated by pyrolysis experiment and maturity data.Results: It shows theCarboniferous— Permian system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northern part of the Linfen depression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E 'mei uplift. Inferred from neighboring outcrops,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is basin.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erial generally reaches middle—high thermal evolutionary stages.Conclusions: Integrated analysis of post-sedimentary modification, burial history, hydrocarbon-generating history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 Linfen sag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is basin is selected as a relative favorable area for coalbed methane or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19(065)001【总页数】13页(P168-180)【关键词】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油气资源;临汾—运城盆地;汾渭地堑 (汾河—渭河地堑)【作者】赵俊峰;盛双占;王栋;芦建军;张建伍;刘刚;崔海栋【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内蒙古第八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乌海,0160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0【正文语种】中文临汾—运城盆地位于山西省南部,向北与晋中、忻定、大同等盆地共同构成“多”字型的新生代山西断陷盆地群;向西南延伸,与渭河盆地相接,合称为汾渭地堑(盆地)(王同和,1995;邢作云等,2005;图1a)。
黄河源区距今13万年来古气候演化
![黄河源区距今13万年来古气候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08b23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9.png)
黄河源区距今13万年来古气候演化
张玉芳;张俊牌;徐建明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综合分析黄河源区-青海玛多地区斗格涌盆地钻孔剖面的孢粉及易溶盐等气候代用指标,揭示了该区130k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变规律。
即:130.0-110.0lkaBP寒冷干旱;110.0-82.0kaBP寒温较湿;82.0-10.4kaBP寒冷干旱;10.4kaBP至现代(即全新世)温湿冷干交替。
全新世古气候又可划分为3期:早全新世升温期(10.4-7.5kaBP)(Anathermal);
【总页数】1页(P69)
【作者】张玉芳;张俊牌;徐建明
【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
【相关文献】
1.贵州龙泉洞石笋在距今1600至250年间的古气候古环境重建 [J], 赵成;王兆荣;陶凯;王锦绘;林玉石;张美良
2.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 [J], 姚轶锋;李奎;刘建;王宇飞;杜乃秋;
李承森
3.川西南雷波县小海子孢粉组合特征与距今1.6万年以来古气候分析 [J], 刘和林;李承彪;陈乐尧
4.句容宝华山麓距今5700年前后的地层与古气候 [J], 史威;王富葆;韩辉友
5.岱海游乐场孔孢粉分析及其2500年来古气候演化 [J], 乌云格日勒;刘清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a4c357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b.png)
近13万年来黄土高原干湿气候的时空变迁
孙继敏;丁仲礼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第四纪时期,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及其后的成土过程受控于干湿气候的变化。
本文的研究揭示出,近13万年里,最为显著的成壤期有6期,与这6个成壤期对应的时段也应当是夏季风环流加强、气候温湿的时期。
【总页数】1页(P168)
【作者】孙继敏;丁仲礼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2
【相关文献】
1.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史实(续一):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J], 牟重行
2.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史实(二):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牟重行
3.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史实(三):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牟重行
4.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史实(三):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牟重行
5.近47年来洞庭湖区干湿的气候变化 [J], 张剑明;章新平;黎祖贤;张健;肖艳;刘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汾凹陷“火炉”气候的成因探析
![临汾凹陷“火炉”气候的成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33984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f.png)
临汾凹陷“火炉”气候的成因探析段若笋;薛红平【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5)004【摘要】Linfen,the important area of grain and cotton production in Shanxi,is a sunken basin with warm temperate climate in China.Caused by terrain role,urban heat island as well as unconscionable human activities,the sunken basin becomes xerothermic like a "stove" in summer which has influenced people′s life andproduction.Therefore,afforestation is one way to make the climate condition to the benign development direction.%临汾是我国暖温带气候区的一个断陷盆地,山西重要的粮棉产区.由于地形作用、城市热岛效应及人类不适当经济活动的帮扶,使凹陷成为夏季干热的"火炉",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要使这种气候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植树造林是一个途径.【总页数】5页(P83-87)【作者】段若笋;薛红平【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临汾市第八中学,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3.3【相关文献】1.临汾凹陷区主要活动断裂卫星影像分析 [J], 杜云洁2.临汾凹陷地层的划分探索 [J], 刘佩;张杏梅;马志正3.临汾凹陷晚更新世以来河流阶地堆积的构造响应 [J], 马志正;范晋芳;马新红;张亚群;胡小猛;钱秀杰4.临汾凹陷一万年来环境演化研究 [J], 范晋芳;马新红;马志正;胡小猛5.“第一火炉”福州高温探因--以厦门为参照的气候差异比较 [J], 陈斐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 . 由于客 观条 件 的限制 , 本文 中未 能对
图 1 滨河东剖面顶部 8 . 5 m岩性 图
F i g . 1 T h e l i t h o l o g y o f B HD p r o f i l e s 8 . 5 m
地, 团粒状结构 , 7 . 8 5 m处 有一 薄钙结 核层 , 8 . 1 m 处也 出现 了钙 结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2 7卷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o 1 . 2 7 No . 2
J u n e 2 0 1 3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4 4 9 0 ( 2 0 1 3 ) 0 2 - 0 0 6 5 - 0 6
临汾盆地 1 3万 年 以来 古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张 慧, 韩军青
( 山西师 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 院,山西 临汾 0 4 1 0 0 4 ) 摘 要: 本文运用气候代替指标粒度对 I 临汾盆地滨河东剖面 s 以来 的古气候 进行 了重建 , 在末 次 间冰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滨河东剖面岩性描述 :
2 0 1 3拄
0 m一 2 . 3 m: 现代土壤层 , 土壤呈黄色粉砂质地 , 团粒状 结构 , 含 有较多根 系.
2 . 3 m一3 . 8 m: 黄土层 , 含有少量根须 , 浅灰黄色粉砂质地 , 块状
期- 冰期气候 旋回 中, 临汾盆地 的古 气候 经历 了暖湿一冷干一 暖湿 的变化过程 . 结果 发现 临汾盆地 滨河 东剖 面黄 土一 古土壤序列沉积物既有与大 区气候变化 的一致 性 , 也有本地变化 的特点 . 关键词 : 临汾盆地 ; 末 次问冰期 ; 沉积粒度 ; 古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 号 : P 53 2 文献标 识码 : A
1 . 2 剖 面年 代序 列 的建 立
可靠 、 精 确 的地质 年代 标 尺在 过去 全球 变化 研究 中的作用 是 十分重 要 的 , 它 是进 行古 气候 环境 重建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0 6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4 1 0 7 1 0 0 4 ) . 作者简介 :张 慧( 1 9 8 7 一) , 女, 山西长治人 ,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 与环境科 学学院硕士研究 生 , 主要 从事全球 变化与 自然灾 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 :韩军青( 1 9 5 2 一) , 男, 山西长治人 , 山西师范大学 城市 与环境科 学学 院教授 , 硕士 生导 师 , 主 要从事 全球变 化与 第 四纪环境方面的研究.
1 剖 面的沉 积特征与年代序列 的建立
1 . 1 滨河 东剖 面沉 积环 境特 征 滨 河东 剖 面位 于 山西省 临汾 市尧 都 区滨 河 东 面 , 通 过 对该 剖 面 顶 部 8 . 5 m 的沉 积 物 进 行 观 察 ( 见 图
1 ) , 发现其上层为全新世现代土壤层 S 。 , 厚约 2 . 3 m, 中层为 L , 黄土层 , 厚约 4 . 7 m, 下层为古土壤层 s , 厚约 1 . 5 m . 通过观察可以清晰地发现 8 . 5 m深度 以下的沉积层是湖相沉积物 , 不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 象.
土层 坚 硬 .
5 . 8 m~ 7 . 0 m: 黄 土层 , 土 壤颜色 由浅黄色 逐渐 向棕色变化 , 粉
砂 质地 , 多大孔 隙 , 6 . 8 m处含有小钙结核.
7 . 0 m一 8 . 5 m: 古 土壤层 , 颜色 由棕红色 向下逐 渐转浅 , 粘 土质
结构 , 疏松多孔 , 为均 质黄 土.
3 . 8 m~ 4 . 3 m: 弱 土壤层 , 棕黄色粉砂质粘土质地 , 团粒 结构.
4 . 3 m~5 . 2 5 m: 黄土层 , 夹于两层弱土壤层之 间, 灰黄色粉砂质 地, 块状结构 , 土质较 疏松 .
5 . 2 5 m一 5 . 8 m: 弱土壤 层 , 棕 黄色粉砂质粘 土质地 , 团粒结 构 ,
0 引言
近些年 , 全球变化问题逐渐受到人们 的重视 , 全球变化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过去全球变化研 究, 它是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计划之一L l J .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的内容有很多, 其 中迅速而频繁的气 候变化是它的集 中体现. 取自 深海沉积物和冰芯 的古气候记录表明了 1 3 0 k a B P以来存在着一系列的一 千年甚至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 , 这些快速而频繁的气候波动不能简单的用轨道参数来解释 , 因 此, 末 次 间冰期 以来 的古气 候研 究就 成 为 近 年来 全 球 环 境 变 化研 究 的热 点 u 2 J . 过 去 全 球 变 化 的研 究 内容 是通过对深海沉积物 、 冰芯、 黄土、 湖泊沉积物等 自然记录来重建地球过去的气候和环境历史 , 来预测未来 可能 出现 的全 球 变化 . 山西临汾盆地位于鄂尔多斯 台地 的东部和南部边缘 , 该区域是我 国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 的地区之一. 临汾盆地滨河东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 , 对揭示这一地 区的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 义. 作者于 2 0 1 2年 9月到滨河东剖面进行地貌考察 ,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 的描述和采样. 通过对采集样品的 分析论证 , 揭示 了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 的气候环境变化规律 , 为预测未来气候奠定 了一定 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