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生物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总结

⾼⼀⽣物第四章物质的输⼊和输出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细胞物质的输⼊和输出第⼀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细胞的吸⽔和失⽔1.渗透作⽤:⽔分⼦或其它溶剂通过半透膜的扩散⑴条件: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⑵半透膜特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些物质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

能否通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分⼦直径的⼤⼩和膜上⼩孔直径的⼤⼩⑶渗透原理:蔗糖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分⼦数⽐清⽔中单位体积内的⽔分⼦数少,在单位时间内由清⽔进⼊蔗糖溶液的⽔分⼦数⽐由蔗糖溶液进⼊清⽔的⽔分⼦数多,因此,⼀段时间后,漏⽃管内的液⾯上升⑷⽅向:⽔分⼦由⽔分⼦数多的⽅向向⽔分⼦数少的⽅向移动(顺⽔分⼦相对浓度梯度)①低渗溶液:低于细胞液/质浓度的外界溶液⑸外界溶液②等渗溶液:等于细胞液/质浓度的外界溶液③⾼渗溶液:⾼于细胞液/质浓度的外界溶液4.动物细胞的吸⽔和失⽔原理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皱缩⑵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膨胀⑶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5.植物细胞的吸⽔和失⽔⑴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结构①细胞壁:全透性,即⽔分⼦和溶解在⽔⾥的物质都能够⾃由通过②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内的细胞液组成: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③原⽣质层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层半透膜⑵原理和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发⽣质壁分离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发⽣质壁分离复原①活的(有选择透过性膜)⑶植物细胞发⽣质壁分离及复原的条件②成熟的(有中央⼤液泡)③植物的(有细胞壁)⑷植物细胞因为有细胞壁的保护,⽽不会像动物细胞⼀样细胞吸⽔涨破⑸如果外界浓度过⾼,植物细胞会很快观察到质壁分离,但加⼊清⽔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是因为植物细胞失⽔过快过多⽽死亡⑹在⼀定浓度的、溶质不能穿膜的溶液中细胞只会发⽣质壁分离现象,不能⾃动复原;在⼀定浓度的、溶质(⼀般为⽢油、KNO3、尿素等物质)能穿膜的溶液中细胞先发⽣质壁分离后⾃动复原⑺实验步骤及分析①实验原理ⅰ原⽣质层的伸缩性⽐细胞壁的伸缩性⼤ⅱ当外界溶液浓度⼤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原⽣质层收缩进⽽质壁分离ⅲ当细胞溶液浓度⼤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渗透吸⽔,使质壁分离复原②⽅法步骤及现象③实验分析ⅰ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内因: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渗透吸⽔细胞壁伸缩性⼩,原⽣质层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宏观表现:植物由坚挺萎蔫液泡(⼤⼩)围观表现:质壁分离细胞液颜⾊(浅深)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④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伸缩性⼩)具有全透性ⅰ鉴定植物细胞的死活ⅱ证明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以及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ⅲ测定细胞液浓度⼤⼩⼆.物质跨膜运输的其它实例1.细胞对⽆机盐离⼦吸收实例⑴⽔稻吸收SiO44-多,吸收Mg2﹢、Ca2﹢较少,番茄吸收Mg2﹢、Ca2﹢较多,吸收较少SiO44-⑵⽔稻吸收⽔的相对速度⽐吸收Mg2﹢、Ca2﹢⼤,造成培养液中Mg2﹢、Ca2﹢浓度上升,番茄吸收⽔的相对速度⽐吸收SiO44-⼤,造成培养液中SiO44-浓度上升⑶植物细胞在同⼀时间吸收离⼦和吸收⽔的量不同,即吸收离⼦和吸收⽔是两个不同的过程⑷⼈体甲状腺滤泡上⽪细胞中碘的含量明显⾼于⾎液中的碘的含量⑸不同微⽣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变现出很⼤的差异⑹物质跨膜运输可以顺浓度梯度,如CO2、O2、⽢油、⼄醇等;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如Na+、K+、氨基酸等,⽽且细胞对于这些物质的输⼊和输出具有选择性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细胞膜和其他⽣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具体表现为⽔分⼦可以⾃由通过,⼀些离⼦和⼩分⼦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分⼦和⼤分⼦则不能通过第⼆节⽣物膜的流动镶嵌型模型⼀.对⽣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流动镶嵌模型的的基本内容1.基本构成⑴基本⽀架:磷脂双分⼦层,①磷脂分⼦是由⽢油(连接头部和尾部部分含有)、脂肪酸(尾部含有)和磷酸(头部含有)构成,亲⽔性极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性的⾮极性尾部朝向内侧,以尾对尾的形式存在②磷脂分⼦运动具有多样性,并具有⼀定的流动性⑵蛋⽩质分⼦①分布:镶在表⾯、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层中(体现出细胞膜分布的不对称性)②特点:⼤多数的蛋⽩质分⼦可以运动,在磷脂双分⼦层中可以左右、上下运动(体现出细胞膜具有⼀定的流动性)2.特殊结构—糖被⑴位置:细胞膜的外表⑵本质:细胞膜上的蛋⽩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⑶作⽤:与细胞表⾯的识别(信息传递、免疫等)有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细胞表⾯的还有保护和润滑作⽤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与功能⑴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质,另外还有少量的糖蛋⽩(糖被)⑵细胞膜所含蛋⽩质和脂质的⽐例同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膜的功能主要由蛋⽩质来承担,所以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质的含量越⾼、种类越多⑶糖类与蛋⽩质结合成糖蛋⽩,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与细胞表⾯的识别、信息传递、免疫、保护润滑等作⽤有关2.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与功能有)、脂肪酸(尾部含有)和磷酸(头部含有)构成,亲⽔性极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性的⾮极性尾部朝向内侧,以尾对尾的形式存在⑵蛋⽩质①位置:镶在表⾯、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层有的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糖被)有的起载体作⽤,参与主动运输过程③载体具有专⼀性,在⼀定程度上决定了膜的选择透过性⑶糖类①与某些蛋⽩质构成糖蛋⽩(糖被),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其它膜上⼀般⽆糖蛋⽩②糖被有识别、保护、润滑、免疫、信息传递等作⽤3.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定的流动性⑴结构基础:磷脂分⼦和⼤多数的蛋⽩质是运动的⑵⽣理意义:完成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等功能⑶实验验证:变形⾍的运动、⽩细胞吞噬细菌、胞吞胞吐现象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膜上具有载体蛋⽩,⽣理特性就是指功能特性)⑴细胞膜的功能与蛋⽩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糖被与细胞表⾯的识别有关选择透过性与载体蛋⽩有关6.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⑴区别:流动性是⽣物膜的结构特点,选择透过性是⽣物膜的功能特性⑵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只有膜具有流动性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四.证明细胞膜具有⼀定的流动性的常见实例1.草履⾍取⾷过程中⾷物泡的形成以及胞肛废渣的排除2.变形⾍捕⾷和运动时伪⾜的形成3.⽩细胞吞噬细菌4.胞吞和胞吐5.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6.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7.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8.红细胞通过狭窄⽑细⾎管的变形9.精细胞形成精⼦的变形10.酵母菌的出芽⽣殖中长出芽体11.⼈-⿏细胞的杂交实验12.变形⾍的切割实验13.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五.假说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如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同时,生物体通过呼吸等过程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和废物,如将葡萄糖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2. 营养的摄入和消化:生物体通过吞食或吸收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然后,消化系统将这些营养物质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以便吸收进入细胞内。

3. 水分和离子的吸收和排泄:生物体通过细胞膜上的特殊通道和泵等机制吸收水分和离子,如钠、钾、钙、氢离子等。

同时,通过排尿、排汗和呼吸等途径排泄过剩的水分和废物,从而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离子平衡。

4. 气体的吸入和排出:生物体通过呼吸器官如肺等吸入氧气,并将其输送到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同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5. 代谢废物的排泄:生物体代谢产生一些废物物质,如尿素、尿酸、胆固醇等。

这些废物通过肾脏、肝脏和皮肤等器官进行排泄,以维持体内正常的代谢平衡。

以上是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易错点归纳总结—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易错点归纳总结—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2025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易错点归纳总结—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1)吸胀吸水:吸胀吸水主要依赖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吸收水分,三者吸水能力的大小关系为纤维素<淀粉<蛋白质。

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液泡之前(如植物根尖分生生细胞和干种子)通过吸胀作用吸水。

(2)渗透吸水:这是成熟的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如根尖成熟区细胞等形成中央大液泡的细胞。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一层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差。

(2)渗透作用的对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

(3)渗透作用的方向: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4)渗透现象分析当液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液面不再升高的原因分析:由于水槽中与漏斗中拓展延伸:渗透平衡的深入理解①液面高度不发生变化,水分子双向运动速率相等,即动态平衡。

②S表示溶液浓度:平衡前:S2>S1、渗透过程:S2↓S1↑,平衡后:S2>S1。

平衡后S1与S2的浓度差产生的吸水力与高度差的重力相等,S1与S2的浓度差越大,高度差就越大。

的液体具有浓度差,即具有渗透压差,所以多数水分子进入漏斗,使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水槽中的液面,液面差为H1;当H1产生的压强使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交换速率相同,液面不再升高。

1.实验原理(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2)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原生质层皱缩→发生质壁分离。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质量浓度为0.3g/mL-1的蔗糖溶液、清水。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它是维持生命平衡的重要过程。

生物体通过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调节内外环境的物质成分,从而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体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过程。

一、物质的输入1.水的摄入:水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生物体通过饮水或摄食含水食物的方式摄入水分。

水的摄入量与环境条件、生物体的代谢活动以及个体特性有关,水分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会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2.营养物质的摄入:营养物质是生物体进行代谢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生物体通过进食含有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摄取。

不同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

3.氧气的摄入:氧气是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氧化代谢的必需物质。

生物体通过呼吸器官(如呼吸道、气管、鳃等)吸入空气中的氧气。

氧气在细胞内与营养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二、物质的输出1.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产物:生物体通过代谢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包括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通过呼吸器官排出体外,水分通过尿液、汗液、呼吸等方式排出体外。

2.氨和尿素的排泄: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氨和尿素等有毒物质,它们通过排泄器官(如肾脏、鳃等)排出体外。

氨主要由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通过鳃排除,尿素则是高等动物主要的代谢产物,通过肾脏排出。

3.汗液的分泌:生物体通过皮肤上的汗腺分泌汗液,汗液中包含水分和少量溶解性的无机盐、尿素等物质。

汗液的分泌调节着体温和水盐平衡,同时也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4.孢子和种子的散布:植物通过孢子和种子的散布来完成繁殖过程。

孢子是蕨类植物和苔藓等地衣植物的繁殖体,通过风、水等方式散布到新的地方生长。

种子则是被子植物的繁殖体,通过风、水、动物等方式传播到新的地方。

5.动物的繁殖:动物通过交配和生育的方式繁殖后代。

雌性动物在生殖器官内孕育胚胎,并通过分娩或产卵的方式将后代带入世界。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期末复习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归纳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期末复习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归纳

生物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2节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原生质层: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具有选择透过性)当外界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把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请清水中,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不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并且吸水过多可涨破细胞。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①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与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②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不是跨膜运输,不穿过膜四、小结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

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

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细胞膜(细胞质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边界,通过选择性渗透作用来控制物质
的输入和输出。

2. 渗透: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

渗透作用可以使水和其他物质通过细胞膜进入和离
开细胞。

3. 渗透压:指细胞内外水分子浓度的差异所产生的压力。

4. 渗透调节:细胞通过改变渗透物质浓度和水分子的运动来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5. 主动运输:细胞膜通过选择性通道和蛋白质携带器来主动转运物质,需要消耗能量。

6. 被动运输:利用浓度梯度使物质自动通过细胞膜进入或离开细胞,不需消耗能量。

7. 渗透透过细胞膜:水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或离开细胞外的过程,包括均衡渗透、
胀溃和渗透调节等。

8. 胀溃现象:当细胞浸泡在低浓度或高浓度的溶液中时,细胞内外渗透压不平衡,导
致细胞体积增大或减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9. 胞吞作用:细胞通过细胞膜将固体颗粒或液滴包裹进细胞内部,形成胞吞小泡,并
通过胞吞小泡融合或分泌到细胞外部。

10. 胞吐作用:细胞通过胞吞小泡合并成一个大的胞吐小泡,将内部物质释放到细胞外。

以上是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总结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总结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1.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顺相对含量(顺浓度)的梯度跨膜运输即水的流动方向为(水从水多→水少,或说水从溶液浓度低→溶液浓度高) 溶液越浓越吸水①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液泡中的细胞液②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③实验中: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临时装片(1)当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2)将上面细胞再浸润在清水中时:质壁分离复原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的解释是:__原生质层__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它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_大__。

当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_吸水_,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现象 试剂 中央液泡的大小 中央液泡的颜色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的 大小 细胞吸水或失水 蔗糖溶液变小变深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细胞失水清水变大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不变细胞吸水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膨胀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正常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皱缩●若外界溶液是高浓度的KNO3溶液,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三、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极性头部非极性尾部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 1.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两位荷兰科学家:发现红细胞中提取的脂在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一层,得出结论:细胞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两层磷脂分子3.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且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结构4.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桑格与尼克森提出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具有流动性2.蛋白质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大多数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通过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维持了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保证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在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本文将从细胞的膜结构、渗透压、蛋白质运输和分泌等方面入手,细致地介绍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一、细胞膜结构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的分界线,起到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和分子浓度差的作用。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分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

1. 脂质分子脂质分子是细胞膜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由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组成。

细胞膜内部主要由双层疏水性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等脂质分子组成。

细胞膜外部则主要由糖脂、胆固醇等脂质分子构成。

2. 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分为质膜蛋白和固定蛋白两大类。

质膜蛋白通常具有跨越细胞膜的结构,从而与细胞内外环境联系起来,为细胞膜提供多种功能。

例如,跨膜蛋白能够作为信道调节物质的转运,受体蛋白能够接受来自外部刺激的信息,并将信号转化为化学或电信号,参与细胞间传导;细胞骨架蛋白则从内部支撑细胞膜的形态,参与细胞运动等重要生命活动。

固定蛋白与质膜蛋白不同,它们位于细胞内侧的细胞质,参与信号转导、代谢途径和细胞内运输等方面的生命活动。

3.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形成了复杂的糖类和糖蛋白结构,参与细胞间的黏附、信号传递等生命活动。

例如,血型抗原就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它参与了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相互作用。

二、渗透压渗透压是指在不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的情况下,因为分子自由扩散使得浓度趋于均匀,某些溶液所产生的压力。

细胞在液体环境中存在渗透压差,将对细胞内外向的物质输送造成影响。

1. 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为细胞壁所包围的细胞,其胞内液与外界液体之间通透性相等,分子自由扩散,渗透压相互达到平衡。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知识点清单目录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一、水进出细胞的原理1. 渗透作用(1)概念:水(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的方向: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3)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4)渗透作用过程中,两溶液间水分子进行双向运动,当达到动态平衡时,仍存在水分子的进出。

2.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条件①活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②细胞质有一定浓度,与外界溶液能形成一定的浓度差。

(2)现象①外界溶液(低渗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②外界溶液(等渗溶液:如生理盐水)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③外界溶液(高渗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3)半透膜既包括有小孔径的材料,如玻璃纸等,也包括活的生物膜。

死亡细胞的生物膜没有选择透过性,不是半透膜。

3.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实验原理①成熟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与外界溶液能形成一定的浓度差。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全透性)的伸缩性大。

(3)实验步骤(4)实验现象与结论①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溶液是外界溶液。

②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清水的浓度,植物细胞吸水,出现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4. 特别提醒(1)水分进出植物细胞主要指进出液泡,质壁分离的“质”是原生质层,而不是细胞质。

(2)原生质层不包括细胞液和细胞核。

(3)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二、被动运输1. 定义(1)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 被动运输一、渗透作用1.概念: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3. 渗透作用的方向: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注:水分子进出是双向的,水分子更多的向溶液浓度大的一方运输。

4.渗透作用发生的原因:S 1>S 2,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进入半透膜的水分子数>出半透膜的水分子数。

5.液面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液面不再升高的原因分析右图可知: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水槽中的液面,液面差为 H 1,由于水槽中与漏斗中的液体具有浓度差,即具有渗透压差,所以水分子有进入漏斗的趋势;但是 H 1 产生的压强与渗透压的平衡使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的交换速率相同时,液面不再升高。

注:渗透作用的发生,只要满足基本条件即可,即当渗透平衡时,通过半透膜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此时,S 1>S 2。

例如:植物体内有三个相邻的细胞a 、b 、c ,已知它们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a>b>c ,那么它们三者之间水分渗透的方向表示正确的是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水分子水分子S 1S 2S 1S 2S 2 S 1①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当外界溶液与细胞质存在浓度差时,细胞会发生吸水或失水。

②水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出动物细胞的。

(2)连线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质浓度不同时细胞的形态变化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浓度差: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内部的细胞液,当它和外界溶液有浓度差时,细胞发生吸水或失水。

(3)植物细胞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

注:从原生质层的概念出发,原生质层不包含细胞核,但包含除液泡外的细胞器。

三、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1.实验原理(1)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植物细胞有细胞壁;2.动物细胞有细胞膜和细胞质,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质器;3.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和核糖体,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和核糖体;4.动物细胞有几个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液泡等,而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液胞等细胞器。

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1.细胞的物质输入:细胞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的摄取。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让一些必要的物质进入细胞,如水、氧气、营养物质等。

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和胞吞等。

-主动运输:细胞使用能量(ATP)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称为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可分为原位运输和胞外运输。

原位运输是指物质从细胞外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转运,如胆固醇转运;胞外运输是指物质从细胞内浓度低的地方向浓度高的地方转运,如钠离子转运。

-被动运输:细胞膜对物质进行选择性通透,使得浓度高的物质可自由通过,浓度低的物质相对较难通过。

被动运输包括扩散、渗透和简单扩散等。

-胞吞:细胞可以通过胞吞将颗粒状、片状或液滴状的物质包围并吞入细胞内,形成胞吞小泡或溶酶体。

2.细胞的物质输出:细胞通过细胞膜对物质进行排泄。

物质的输出方式有渗透、渗透前与渗透后、细胞分泌和胞吐等。

-渗透:细胞膜对一些溶质是有选择性通透的,将其排泄到细胞外。

渗透可以分为主动渗透、被动渗透和依赖载体介导渗透等。

-渗透前与渗透后:一些物质进入细胞内后会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通过细胞膜排泄到细胞外。

-细胞分泌:细胞通过胞内分泌和胞外分泌等方式将合成的物质排出细胞外。

-胞吐:细胞通过胞吐将胞内的废弃物、分泌物等排出细胞外,形成胞吐小泡或胞吐溶酶体。

三、物质的摄取与排泄机制:1.摄取机制:-主动运输:对于无法通过细胞膜的物质,细胞需要耗能(ATP)才能将其摄取到细胞内。

-被动运输:对于可以通过细胞膜的物质,由于浓度差异,自然会通过细胞膜被摄取到细胞内。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总结引言在生物学中,物质输入和输出是细胞生存和功能发挥的基础。

细胞通过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维持生命活动。

本文档将详细总结必修一生物中关于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关键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主题。

第一部分:物质的输入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半透膜。

功能:细胞膜负责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2.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由通过细胞膜。

协助扩散:借助膜蛋白(如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进行的扩散过程,不需要能量消耗。

3. 主动运输定义:物质通过细胞膜运输到低浓度区域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通常是ATP)。

方式:包括泵(如Na+/K+泵)和载体介导的运输。

4. 胞吞与胞吐胞吞:细胞通过吞噬外部物质来摄取营养或清除有害物质。

胞吐:细胞通过排出内部物质到细胞外来分泌物质或清除废物。

第二部分:物质的输出1. 排泄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排除废物和多余物质。

皮肤排泄:皮肤通过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盐分和废物。

呼吸系统:通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 分泌激素分泌: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调节生理活动。

消化酶分泌:消化系统分泌消化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 排泄物的处理泌尿系统:尿液的储存和排放过程。

消化系统:粪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第三部分:物质输入输出的调节1. 内环境稳态概念:指生物体内环境参数(如pH、温度、水分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生物节律等。

2. 跨膜运输的调节通道蛋白的调控:通过磷酸化、去磷酸化等生化过程调节通道蛋白的开启和关闭。

载体蛋白的调控:通过基因表达和蛋白质降解等机制调节载体蛋白的数量和活性。

3.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激素的反馈调节:激素通过作用于靶细胞和反馈机制调节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结语物质输入和输出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关键。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被动运输一、水进出细胞的原理1.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渗透的方向: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从水(或其他溶剂分子)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的量浓度,而不是质量浓度)2.水进出动物细胞(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例)1)原理:动物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质浓度与外界溶液能形成一定的浓度差3.水进出植物细胞1)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2)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里的细胞液3)水进出植物细胞主要是指水经过原生质层进出液泡4)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能形成一定的浓度差,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5)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和结果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选材:必须是活细胞(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不会出现相关的实验现象3.植物细胞所处的外界环境浓度不能太高,防止浓度差太大,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也不能太低,否则质壁分离不明显,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

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2.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两类四、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应用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1)原理: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2)方法:待测细胞+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发生质壁分离的有活性,不发生质壁分离的可能无生物活性2)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范围1)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或等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2)方法: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和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1)原理: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在同一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速率和程度不同2)方法: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越短,程度越大,细胞液浓度越小4)比较几种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1)原理:外界溶液的浓度越大,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越短,质壁分离程度越大2)方法:同一植物细胞+几种未知浓度的溶液镜检比较刚刚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时间长短,时间越短,溶液的浓度越大;比较质壁分离的程度,程度越大,溶液的浓度越大5)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1)原理:若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不能通过原生质层,则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离,不能自动复原;若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可被细胞吸收,则细胞置于适宜浓度的该溶液中后,可发生质壁分离且能自动复原2)方法:成熟植物细胞+不同种类溶液镜检只发生质壁分离,不能自动复原,则是蔗糖溶液;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则是KNO3溶液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一、主动运输1)概念: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2)特点: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可以重复使用3)实例: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植物吸收K+等。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

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维持细胞正常生活活动的重要过程。

以下是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主要知识点:1.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具有选择通透性。

它对物质的进出起到了筛选作用。

2. 进出口蛋白:细胞膜上有许多特定通道蛋白和携带蛋白,起到调节物质进出的作用。

通道蛋白可形成离子通道,使溶质通过;携带蛋白则通过结合、转运溶质进出细胞。

3.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细胞对溶质的浓度梯度产生反应,从低浓度处将溶质移向高浓度处。

常见的主动运输方式有胞吞和胞吐。

4. 胞吞:胞吞是指细胞膜向外突出形成囊泡,将溶质包裹进来,形成胞吞体。

胞吞体随后与溶胞体合并,胞吞体内的溶质被分解消化。

5. 胞吐:胞吐是指细胞膜在物质输入后被内化,形成胞吐体,胞吐体内溶质继续向外分泌。

6. 渗透压和渗透调节: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导致水分子移动的力。

细胞根据物质浓度的变化通过调节渗透压来维持自身的稳定。

7. 过滤和扩散:过滤是指通过细胞膜上的微小孔隙将溶质分离出来,如肾小球的滤泡;扩散是指溶质自由地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

8. 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活动转运是利用细胞膜的蛋白质以背离浓度梯度方式将溶质转移到细胞内或细胞外,如Na+/K+泵;被动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使溶质按浓度梯度自然扩散进出细胞。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机制和蛋白质的参与。

这些知识点只是对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进行了简要介绍,详细的知识可以在教材中进一步学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细胞内部,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是通过细胞膜来完成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一、物质的主要输入方式1. 摄食:摄食是指细胞通过细胞膜吞噬周围的固体颗粒或其他单细胞生物,将其引入细胞内部。

摄食是原生生物和某些特化细胞的主要摄取方式。

2. 吞噬:吞噬是指细胞通过细胞膜将周围的液体颗粒包裹并引入细胞内部。

吞噬可以实现大量物质的输入,是对细胞需要高速摄取的一种方式。

3. 胞吞作用:胞吞作用是指细胞使用伪足将周围的大颗粒或其他细胞完全包裹,形成囊泡并将其引入细胞内部。

胞吞作用可以实现对大颗粒物质的输入。

4. 空泡运输:空泡运输是指细胞通过吞进空气泡或其他小颗粒形成空泡,并将空泡运输到其他区域,实现物质输入。

二、物质的主要输出方式1. 渗透:渗透是指细胞内部溶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扩散或主动运输,排出到细胞外部。

渗透是细胞排除废物和维持内外环境平衡的重要方式。

2. 出芽:出芽是指细胞通过细胞膜从细胞表面延伸出的突起,将细胞内的某些物质包含在内,并释放到外部。

出芽是酵母菌等单细胞生物进行繁殖的重要方式。

3. 渗析:渗析是指细胞通过细胞膜扩散或主动运输,将细胞内部的水分子和其他小分子溶质排出到细胞外部。

4. 鞭毛运动和伪足运动:鞭毛运动和伪足运动是某些特殊细胞进行蠕动和移动的重要方式。

这些细胞表面的鞭毛或伪足通过蠕动或摆动的方式,将细胞内部的物质带出细胞。

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是细胞的外界与内部环境之间的交界处,它起到筛选、传递物质的作用。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与之相关的蛋白质组成。

1. 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由一个亲水性头部和两个疏水烃尾部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是由于疏水烃尾部之间的互相排斥作用,使头部面向水相,尾部相互靠近形成一个双层结构。

必修1_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详解

必修1_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详解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从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集中的现象2)原理:动物: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3)条件:⑴、具有半透膜⑵、膜两侧有浓度差4)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一类膜的总称。

5)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2、.细胞的失水和吸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而褶皱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吸水过多细胞涨破。

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① 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靠吸涨作用吸水;这样的细胞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取水分,叫做吸涨作用。

枯燥的种子和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主要靠吸涨作用吸取水分。

〔留意: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减弱〕② 大液泡形成以后,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③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植物的最外层是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分子组成,分子间空隙较大,一切溶剂和溶质都能够透过,细胞壁是全透过性的。

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我们可以把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其他物质即“原生质”当做一层选择透过性膜,“膜”内的细胞液有确定的浓度,与细胞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这样,细胞也就通过这层选择透过性膜与外界环境中的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④ 质壁分别与质壁分别复原a.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溶液浓度→渗透失水→质壁分别b.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溶液浓度→渗透吸水→质壁分别复原(1)发生的条件:活细胞、具有大液泡、浓度差(2)质壁分别产生的缘由: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质壁分别与复原试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看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取(1)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2)对物质是否吸取以及吸取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打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 细胞膜的组成: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

-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与黏附。

2. 物质的跨膜运输:
-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如钠钾泵。

- 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分为扩散、渗透和运载蛋白三种方式。

- 扩散:物质自由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运动。

- 渗透:溶质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动。

- 运载蛋白:通过膜蛋白嵌套通道或载体蛋白媒介物质跨膜。

3. 细胞的吞噬作用:
- 胞吞作用:细胞通过细胞膜的膜囊将外界固体物质包裹进细胞内部形成胞吞体。

- 胞吐作用:细胞通过细胞膜的膜囊将细胞内的废物等物质排出细胞外。

4. 细胞的渗透调节:
- 渗透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溶质浓度的平衡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 渗透调节的方式:细胞通过渗透调节蛋白、离子泵等调节细胞内外溶质浓度的平衡。

5. 细胞的外界环境对物质的影响:
- 渗透压:外界环境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时,细胞会失水,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 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蛋白质的活性。

- pH值: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影响细胞内外溶质浓度的平衡,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内容概述,具体内容还需要参考教材进行学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生物必修一的考点汇总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生物必修一的考点汇总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生物必修一的考点汇总生物学的理论是大量的,它们贯穿在各个章节之中,如细胞学说、自然选择学说、基因理论等,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生物必修一的考点汇总,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生物必修一的考点汇总考点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1、自由扩散:①由高浓度运往低浓度(顺浓度梯度0;②不需要载体协助(物质自由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③不需要能量驱动;(P71图4-7)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乙醇、甘油等2、协助扩散:①由高浓度运往低浓度(顺浓度梯度);②需要载体协助;③不需要能量驱动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运输(P72图4-8):①由低浓度运往高浓度(逆浓度梯度);②需要载体协助;③需要能量驱动;例如:各种无机盐离子(K+、Na+、Cl-等),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4、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判断主动运输的依据是: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一般逆浓度梯度运输。

考点2: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2、人体靶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这是细胞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考点3: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1、水分子可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生物膜的这一特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拓展提升:2、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

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细胞不染色,其原理是:。

3、果脯在腌制的过称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失水死亡后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导致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

考点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实验原理:渗透作用①、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②、原生质层内外的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

③、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失水;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吸水。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总结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要点总结:1.渗透作用:⑴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⑵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一层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⑴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②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③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质的浓度和外界溶液的浓度)⑵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②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③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的大小基本不变)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实验原理: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的状态.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材料用具:紫色洋葱表皮.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载玻片.镊子.滴管.显微镜等。

〖3〗方法步骤:⑴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⑵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

⑶在盖玻片一侧滴一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⑷低倍镜下观察原生质层位置及细胞大小变化(基本不变).观察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⑸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 重复几次.让洋葱表皮浸润在清水中。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汇总(带答案)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汇总(带答案)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汇总单选题1、美国科学家阿格雷等发现了细胞膜上专门供水分子进出的通道蛋白。

水通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组成“孔道”,可控制水分子进出细胞。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水通道蛋白由氨基酸分子组成,水分子进出细胞均需要水通道蛋白的参与B.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水通道蛋白从合成到整合到细胞膜的过程C.水通道蛋白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动物体中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均相同答案:B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

A、水分子进出细胞除需要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外,还有自由扩散,A错误;B、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研究水通道蛋白从合成到整合到细胞膜的过程,B正确;C、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而非水通道蛋白,C错误;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动物体中不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水通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中S1为0.3mol·L-1的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S3为0.3mol·L-1的葡萄糖溶液。

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两装置半透膜面积相同,初始时半透膜两侧液面高度一致,A装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装置A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B.装置B的现象是S3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S3和S2溶液液面持平C.实验刚刚开始时,装置A和装置B中水分子从S2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一样D.若不加入酶,装置A达到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答案:D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是具有半透膜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
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
(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糖蛋白(糖被)
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方向载体能量举例
自由扩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
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
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胞吞胞吐属于非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渗透作用专题练习
1. 水分子之所以能从低浓度的溶液中进入高浓度的溶液中,是因为存在渗透压。

为了证明这一渗透压的存在,并能测定渗透压的大小,有人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
假设三个实验中水分子进入半透膜的速度是V1,
出来的速度是V2。

下列对a到b的过程中V1的
变化情况和b到c的过程中V2的变化情况描述
正确的是 ()
A.V1由快变慢,V2由慢变快
B.V1和V2都是由慢变快
C.V1和V2都是由快变慢
D.V2由快变慢,V1由慢变快
2.如图所示,把体积与质量浓度相同的葡萄糖与蔗糖溶液用半透膜(允许溶剂和葡萄糖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隔开,开始时和一段时间后液面情况是 ()
A.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
C.甲先高于乙,乙后高于甲
D.乙先高于甲,甲后高于乙
3.如下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甲)所示,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乙),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变化,h1、h2表示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液
面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B的浓度一定大于C的浓度
B.图(乙)中B的浓度一定等于C的浓度
C.图(甲)中A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
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
D.图(乙)中A的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等于
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度
4.如图所示的E、F、G为3个用半透膜膜制成的小袋,内盛有溶液甲或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

E和F体积相同,G体积较大,三者置于盛有溶液丙的大容器内。

最初3个小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3种溶液的浓度大小为甲<乙<丙,请回答: (1)1 h后,管e和管f的液面升降变化是( )
A.管e下降,管f下降 B. 管e下降,管f上升
C. 管e上升,管f上升 D 管e上升,管f下降
(2)图6中的曲线能显示管f和管g内液面可能变化的是
(实线表示管f,虚线表示g)
(3)假如达到平衡时,管f和g管内仍有一段液柱,则液柱的高度( )
A.H f=H g B H f<H g C H f>H g D 无法确定
(4)假设平衡时,F、G内溶液的浓度用C F、C G表示,容器内溶液的浓度用C外表示,则下列,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C F〈 C外 B .C G〈 C外 C .C F 〉C G D .C F = C G = C外
5.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
右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应是
A.1-丙;2-甲;3-乙 B.1-乙;2-甲;3-丙
C.1-甲;2-乙;3-丙 D.1-丙;2-乙;3-甲
6.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将带“皮”的细嫩的茎纵切后插入两烧杯中,如右图所示。

已知b侧的细胞壁比a侧的细胞壁薄,易伸展,判断30 min后可能出现的形状是
7.五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重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A比马铃薯更耐干旱
B.在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蔗糖酶,在最初一段时间,
其中的马铃薯幼根细胞液浓度将减小
C.物种A在与马铃薯根细胞液等渗的完全培养液中
不能正常生长
D.当马铃薯根细胞在乙蔗糖溶液中重量不再发生变
化时,渗透作用依然进行
8.新鲜的叶类蔬菜表面常残留水溶性有机农药。

现取同一新鲜蔬菜若干,浸入一定量纯水
中,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小片菜叶,测定其细胞液浓度,将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细胞吸水,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B.B点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
C.BC段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原生质层恢复到原来位置
D.此曲线说明有机农药溶于水中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
1.A
2.C
3.B:
4.(1)A (2)B (3)C (4) C 5 A 6D 7C 8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