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合集下载

「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最新」国开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18.根据《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试论述城市突发事件处置过程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2022年7月试题及答案18.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

答:在推行社区自治,加快城市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并不是要否定和弱化城市各级政府组织在城市社区工作中的领导,而是将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精神和意志通过社区自治组织的形式灌输下去,同时,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管理与服务。

各级组织都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贴近群众、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作为强化管理的着眼点,将工作重心下移,利用各自的职能指导和配合社区居委会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支持街道办事处履行综合管理和协调职能,积极为社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共住共建”创造条件,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第二,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要加快城市基层工作社区化、社区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各级组织要在事权下移、责任下移的同时,将财力和利益也随之下移,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属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若确需社区配合的,须与街道协商,经政府同意后,实行部门指导,“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

通过责、权、利的配套统一,加大社区工作力度,调动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各级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便利社区居民生活、丰富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保障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己任,把社区居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各级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

治理学知识点整理

治理学知识点整理

治理学知识点整理治理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和政府行为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治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一、治理的定义和特征:1.治理的定义:治理是指协调社会各种力量,通过制定规则、实施政策、解决冲突等手段,达到社会秩序稳定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2.治理的特征: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等。

二、治理的理论基础:1.自由主义理论: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市场自由运作来解决问题。

2.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行为的利益驱动和政府决策的制度安排。

3.制度理论:强调制度对于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4.基于权力的治理理论:强调权力的分散和权力制衡,以避免滥用权力。

5.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对于治理效果的影响。

6.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福利分配的重要性。

三、治理的理论模型:1.制度模型:以制度为核心,强调规则和组织结构的制约作用。

2.网络模型:强调多主体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3.市场模型: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

4.政府模型:强调政府的作用,通过行政手段来调控社会行为。

四、治理的层次和目标:1.跨国治理:国家间或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和协调,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安全等。

2.国家治理:国家内部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实施,目标是实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地方治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行为,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社区发展。

4.组织治理: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组织内部的管理和决策。

五、治理的关键要素:1.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制度规范等,是治理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2.参与:强调公众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包括民主选举、公众听证、社会媒体等。

3.透明度:政府和组织应当向公众公开信息,提供公共决策的透明度。

4.负责任:政府和组织需要对其行为负责,接受监督和问责。

地方政府合作协议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地方政府合作协议的新制度主义分析
会 、 治及 经 济行 为 。”喏 斯 认 为 ,制度 是一 个 社 和 3月 分别 召 开两 次 秘 书长联 席 会 议 , 5月 召 开 政 【 - “ 在
会 的游戏规则 , 更规范地说 , 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
[ 日期】 2 1-1— 7 收稿 0 0 0 0

次联 络员 会议 。 同时 , 了保证 泛 珠 大会 取 得较 为
角度 对这些 问题加 以探讨 。

1从 产 生 过程 来看 , 方政 府 合作 协 议 是 一种 . 地
题 、 该如 何 改善 ? 本文 拟从 新 制度 主义 政 治 学 的 博弈 均衡 的表现 又
如果 把经 济 过程 看 成是 一个 博 弈 过 程 , 会 出 就 现 三种不 同的制度 观 , 即分别把制 度看成是博弈 局 中 的参 与者 、 博弈 的规则 和博弈 的结果 。博弈论 制度分 析 学 派 的学 者 如 肖特 、 、 木 昌彦 等人 采 用 的是 扬 青 制 度 的博 弈 均衡 观 , 为 制 度 是 内生 的 , 博 弈 的 认 是
互关 系而人 为设 定 的一 些 制 约 。”] , 斯 又增 好 的合作成效 , I 3 后来 诺 大会筹委办在 2 月初就发 函征集大
【 作者简介】 郑春勇 ,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 天津,0 0 1 30 7 o

2 ・ 7
创新
21 年第 1 01 期 总 第 3 期 1
制度 是新 制 度 主义 的核 心概 念 , 制 度进 行 重 对
是 人 为设 计 的 , 于人 际互 动 的约束 条 件 。”] 尔 相博弈 的过程 。 用 I 2 舒 以每年 6月份举办 的泛珠三角合作 与
茨则把制度的含义从政治和经济扩展到社会 和技 发展论坛 暨经贸洽谈会 ( 以下 简称泛珠大 会 ) 为例 , 泛 术, 他认 为 制度 是 “ 种行 为 规则 , 些 规则 涉 及社 珠 大 会在 前 一 年 的 l 一 这 0月份 开 始筹 备 工作 , 1 月 在 1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时代,要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组织结构,改善社会治理机制和方式,从而打造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建设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要以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文明社会为目标,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治理是指统治和管理的方式和过程。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和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西方话语中的治理,强调对传统统治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超越,主张公共和私人等社会多治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但由于其理论的阶级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明确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相反,中国的国家治理,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对国家的治理,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都明确要“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

狭义的社会治理涉及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分框架中后者的自治及其与前两者尤其是政府的关系等问题。

社会治理格局反映了一定治理场域内治理主体间相互位置、权力关系、资源占比与互动方式的集合,其本质是治理主体间结构化的社会关系。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党立足国情,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治理理论,推进中国治理实践。

在中国,社会治理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市场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

(2套)2023年国开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2套)2023年国开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

2023年国开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30题共60分)2.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A,对B.错[答案]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规制理论兴起,这一理论流派主张通过跨国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机制来约束国家行为,从而实现国际安全,成为自由主义国际安全观的当代主流。

A.对B.错[答案]A4.制约权力,是监督的本质所在。

A.对B.错[答案]A5.—般而言,传统安全问题构成国际安全的基本框架,并决定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基本制度与走向;但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反作用于传统安全问题。

A.对B.错[答案]A6.古希腊通过战争和征服,从外邦和外族夺取土地、奴隶,形成了古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

A.对B.错[答案]B7.在雅尔塔体系中,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成为该体系的主要维护者。

A,对B.错[答案]A8.我国《选举法》调整的对象仅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因而我国采用的是狭义的选举制度概念。

A,对B.错[答案]A9.社会监督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形式上是广大社会成员对少数执政者的权力进行制约,本质上却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利益表达以及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A,对B.错[答案]A10.政治稳定内涵极为丰富,表示的是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呈现的秩序性和持续性。

A.对B.错[答案]A1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窺含了用共同遵守的公认的国际制度规则协调各方利益的国际关系法治化的追求,体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A.对B.错[答案]A12.—般而言,霸权国家往往支持自由贸易,而其权力优势也使其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从而确保自己及其同盟国家和多数国家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并构建国际安全的基本框架。

A,对B.错[答案]A13.竞选是西方国家选举中一道浓墨重彩的风景线,是议员、总统、副总统等候选人为了提高自己当选的概率,采取各种方式去争取选民选票的行为。

从“缺位”走向“归位”和“到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基本轨迹初探

从“缺位”走向“归位”和“到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基本轨迹初探

治理作为新时代的公共管理 ,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有着
较大的 区别 ,主要 表现在 :一是管理 主体不 同。传 统管理
自己划桨;而企业是以国营企业为主,集体企业有些萌芽; 从机制来说 。主体是权威型政府,手段是运用权威,制定 刚性计划,用命令文件等形式垄断权力;社会 目标是通过
全 民生产 。解决 群众 的温饱 问题 。从 内涵来讲 ,这一时期 的政府管理 是以行政 手段协调 和分配社 会经济 资源 ,配置
来政府 角色趋于模糊 ,以及 功能发挥 失常等 负作用 。于是
和政 治学 中流行开来 ,并被广 泛运用 于发展 中国家政治发
重振政府能力与强化政府治理的呼声便随之产 Nhomakorabea。而治理
正好可 以弥补 国家和市场 的调控 和协调过程 中的某些不 足 , “ 更少的政府 ,更多的治理”便成为全球政府 改革 的主要特
i oen ne) 词 以来 ,“ ngvrac 一 治理 ”这个概 念在西 方社会学
法性与正当性的保守形象 ,转变为强调顾客导向、运作弹
性化 的 “ 级市场 国家 ”(ue a es t o然 而 。强 调 超 spr r tte m k a
“ 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顾客导向”等主张的结果 ,却也带 、“
的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而治理中的主体 除了政府外还包 括其他 的社 会组织 。二是管理手段 方面 的
不 同。统治 的手段 和方法 主要 以具有 强制性 的行 政 、法律
手 段为主 ,以实 现对社会 的强力控制 。而治理理论 中的管
维普资讯
20 0 6年 3月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A ae1 Junlfuhu n esy P i spy n Sc lc ne cd Ic oraoSzo U i rt(hl oh ad oi Si c) l i v i o a e

论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论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任务时,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明确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的结构。

2018年,生态环境部的组建和职责整合,强化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生态治理进程,提升生态治理效率,需要科学把握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主导地位的内涵和要求。

一、生态治理的含义和政府主导地位的角色定位1.生态治理的含义传统的公共行政理念将政府作为理所当然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强调政府作为统治主体的单一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治理”理论逐渐在西方兴起。

进入21世纪,西方治理理论已形成多个流派,但都主张去除或弱化政府权威,提倡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参与民主化、治理方式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善治”的目标,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

在西方话语语境中,“治理”一词意味着政府的分权和社会自治。

西方治理理论探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主旨要义,对我们开展生态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反思我国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角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生态治理的局面,转向多元共治。

但西方治理理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在我国生态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MYB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成晓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教授。

摘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其中政府在三大主体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态治理中政府的主导地位有特定的涵义和角色定位。

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治理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政府自身生态责任履行不充分、生态治理主体发挥作用平衡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生态意识不统一、区域生态治理力度不协调等现实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要求;要明确政府主导作用机理,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要抓好生态治理重要环节,强化生态环保工作落实;要保持对西方生态治理理论的清醒认识,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

202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说明:试卷号:1186。

资料整理于2020年7月20日。

一、不定项选择题1.古代城市主要是指(ABC)时期的城市。

A.原始社会后期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原始社会前期2.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组织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BC)。

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业务领导3.除了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学还有(ABCD),对于城市管理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A.点轴开发理论B.网络开发理论C.城市一区域分工贸易理论D.城市圈域理论4.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ABCD)。

A.城市的经济资源禀赋情况B.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C.城市的社会资源禀赋情况D.城市发展的环境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

A.行政方法B.社会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6.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D.专制模式7.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有(ABD)。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8.发达国家区域协同机构的特点是(ABCD)。

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同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9.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

A.德国B.英国C.丹麦D.美国10.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管理的应对阶段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二、名词解释11.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是国家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行政体制在城市的延伸,它具有一般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12.城市经济管理:是指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浅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浅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内容简介: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下就是由我为您提供的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下就是由我为您提供的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理控制轻协商服务,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一)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存在差距。

第一,宏观经济调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经济发展只有给人带来幸福才具有意义,政府的管理工作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但是,这个要求并未完全达到。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近几年最令人们关心的房地产问题一直热度不减,房价不断攀升,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利益。

虽然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引发了广泛质疑。

第二,微观经济管理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些部门的管理中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现象,造成一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中措施不当,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利益。

特别是在我们当前提倡低碳生活的背景下,行政投入和行政绩效之间的较大反差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第三,对发展主体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发展权的主体是人,尊重人的发展权本质上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发展。

但是,一些部门把发展权片面理解为政府的发展权,进而滥用政府发展权,危害人民群众其他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试论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

试论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
维普资讯

文方政 府治 理 模 式 的选择
口陈英华 宋明 爽 纪新 青
[ 内容提要 ] 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 地 一个高效 的地方政府 可以提 升地 方的比较优势
和 竞 争 能 力 。 新 时 期 各地 方政 府 面 临着 种 种 新 的挑 战 , 如何 选 择 有 效 的 治理 模 式 成 为 亟 待 解 决 的 问题 。 本 文 从 宏 观 环 境 以及 相 关 经 济 学 理 论 视 角 , 地 方 政 府 治 理 模 式 的选 择进 行 深 入 分 析 , 出 当 前 我 国地 方 政 府 治理 模 式 的 对 提 理想选择。
[ 关键词 ] 方政府 ; 地 治理; 治理模 式
[ 中圈分类号 ] 1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 8—89 (0 8 0 0 9 0 10 0 1 20 )2— 0 6— 5
二十 世纪末 以来 , 随着 全 球化 进程 的加快 , 国际竞 争 日趋 激烈 , 谋求 为
和正式 规定 的责 任 , 也可 能并非 如此 , 但 而且 无须依 靠 国家强 制的力量 迫使
【 收稿 日期】07— 2 2 20 1 — 0 【 基金项 目】 文为山东 农业 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 目的部 分成果。 本 【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泰安, 11 2 78 0 【 作者简介】 陈英华(9 一 )女, 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系教师, 19 , 山 7 管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 地方政府治理。
部门之间的合作管理和伙伴关 系, 旨在促进社
会公 共利 益 的最大 化 。善治 的本 质是 政府 与公
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 善治的过程就是一 个 实现 政 府 、 会 与公 民 的 良好 互 动 与 交 流合 社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名词解释】1、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核心制度:由该社会主流信念决定,反映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导集团所奉行的社会组织原则和所追求的社会目标。

边缘制度:同社会的主流信念相矛盾的制度安排,故它只能处于该社会的边缘,无法在该社会取得主导的地位。

2、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3、协调博弈:指在博弈所定义的收益空间中,任何均衡点都符合以下条件:(1)在给定其他参与人行为策略的条件下,没有人激励改变其行为策略(2)没有参与者希望其他参与者会愿意改变其行为4、制度配置:是指在一个制度系统中各项制度安排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和匹配,以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

5、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6、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7、科斯第一定理:“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

但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指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8、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这就是著名的科斯第二定理。

9、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10、产权: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11、产权残缺:仅拥有其中的一种权利或者某种权力被弱化表明对该物品或资源的产权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属于产权残缺。

12、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简答题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1)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变更或废止。

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治理相关概念界定一、治理“治理”的本义是整治调理的意思,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强的概念。

治理概念在学术界的研究应用很广泛,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范畴,“成为对旧式统治风格而言的一种前景光明的现代化”。

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都对治理的概念做出了界定。

西方学者对治理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且经典。

例如:詹姆斯·N·罗西瑙认为,“治理是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基于共同目标开展的活动。

”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强调,“国家和私营利益集团要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治理。

”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总结了治理理论的五个论点,“治理是政府管理和公民社会自治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治理可以依靠刚性的法律制度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相对于这些学者,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比较典型。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其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是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俞可平教授对治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治理是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整治调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持续互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公共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方式是协商合作;客体是公共事务;手段是整治调理;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治理不同于统治,统治主要是以国家的强制力进行统领和管辖,而治理更多的是强调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之间通过谈判的方式进行相互协商;第二,多样化的行动者。

不同于统治的单一主体,治理活动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社会公众。

第三,互动过程。

治理是多元主体基于共识形成协作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一、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

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当前,面对所存在的困境,地方政府要实现良好治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治理体制自身的冲突。

本文主要研究了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原则,并重点介绍了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

标签: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基本原则;现实意义政府治理是离不开制度建设的。

当前制约政府治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制度资源的短缺和制度缺乏创新。

正如地方政府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制度缺位和制度低效等问题一样,地方政府在治理方面也存在着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艰巨任务。

当前,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有些政府和部门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这些措施仅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大多数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

理论和操作层面都是比较重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制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政府治理的制度化建设。

一、地方政府治理制度创新研究的相关概念阐释1.治理治理是国家、市场、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合作管理的方式和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安排,是人类集体行动方式的转变。

治理的目标是“善治”,治理和“善治”的成功,需要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和成熟。

治理的特征体现为:第一,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

第二,治理结构由金字塔式的等级制走向相互交错的网络。

正如俞可平所言,治理是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第三,治理过程体现为协商、谈判、上下互动的权力运作模式。

第四,治理理论要求政府角色重新定位,政府职能、结构、权力运作方式都要进行调整。

第五,在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社会组织是治理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2.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地方政府是指在特定地方区域空间内,为管辖该地区空间内的地方公共事务而设置的各类地方政府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狭义上的地方政府是指特定地方行政辖区内负责行政职责、行使行政职权的各类行政机关的总和。

公共政策学第三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政策系统是指一个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行为者,也称“政策参与者”,指直接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组织和个人,如立法和行政机关、政党和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和舆论领袖、智库以及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和评估的政策分析人员等,也指受政策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个人和组织,如公民个人、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等。

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对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政策系统是三大子系统即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巨系统,并与其客体系统和环境有着频繁的互动和能量交换。

二、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一)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代议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2、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

3、司法机关(在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属于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4、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二)间接主体:1、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2、跨国政策行为者。

3、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三)主体系统:1、政策制定系统。

该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由拥有法定决策权的高层组织或个人组成,组织和领导整个决策过程。

基本功能:①认定政策问题;②确认政策目标;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4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同月 2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包括正式制度的变更与重建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其中,正式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起着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或相容是重中之重。

法律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式制度,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变迁及作用发挥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和配合。

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之一,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发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等问题的意义,可以追溯至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从产生至今就与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和政治、法律等正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起源于古希腊的经济学,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从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期间也使用过政治经济学的名字。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非正式制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或拓展。

与既有文献述评的差异在于,作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非正式制度理论的回顾,比较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区别,借鉴各自的科学成分,厘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期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等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1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社会人"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制度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可被看作是一种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也是特点。

他把制度看作一种内生变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的逻辑主线阐述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八章《区域治理理论》

第八章《区域治理理论》

表8.1
分类 1.强调治 理 是 一 种 社 会 统 治 方 式 2.强调治 理 的 过 程 特 征 学者、机构
中外学者、机构关于“治理”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
`主要观点
世界银行(1996) 一个国家为了发展而对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管理时运用权力的方式。 世界经济合作组 织(1996) 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而言,是由 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 式,它灵活反映了非常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 一国在所有层次上运用经济、政治和行政权力以管理它的事物,包括通过机 制、程序和机构让市民和团体得以表白意见,以及运用法律权力承担责 任和调解歧见。
(1)基于制度安排视角的“区域治理” 概念界说。郝寿义(2007)将“区域治理” 界定为:内生于一个区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 制度安排,通过这些制度安排,区域主体可 以实现区域内部的集体活动,包括设定区域 的目标和规则,制定区域公共决策,组织并 协调区域的集体活动等。
(2)基于地域空间资源整合视角的“区域治理” 概念界说。张京祥和黄晓春(2001)认为,区域治 理是一种基于地域空间资源的治理,是将经济、社 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资本、土地、劳动力、 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 地域治理概念,既涉及中央元,又涉及地区元,也 涉及非政府组织元等多组织元的权利协调,其中政 府、公司、社团、个人行为对资本、土地、劳动力、 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控制、分配及流通起 着关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资源的分 配是协调各社会发展单元的相互利益的重要方式, 因此它是政府握有的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控社 会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空 间规划与管理行动。
(2)企业 企业是区域治理的重要主体。企业一般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常趋向积极参与区域 治理,以实现其利润目标。企业参与区域治 理的目的在于希望在税收等政策方面获得一 定的优惠。此外,企业通过与社会各界的沟 通,以此为公关手段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 企业形象,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摘要:我国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已经在不断地开展起来,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方式进行解决。

本文将针对地方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展开论述,并在分析、比较过程中探索出我们所需要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合作治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我国地方合作治理现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社会治理当中,政府扮演着十分紧要的角色,对社会治理的全面布局具有关键的影响,而作为地方政府来讲,他们不仅要完成本区内的社会治理,还要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到区域社会治理上。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地方政府创新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政府间合作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目前来看,我国现在政府间合作主要有以下趋势:跨区域公共事务开始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加以解决。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间通过合作对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突出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领导下通过紧密合作有效地抑制了“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的传播与扩散,对黄河、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对一些跨区域犯罪通过跨地区的警务合作进行了有效打击等。

也有部分地区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逐步形成,这些组织形式包括高层联席会议、城市政府联合体、政府倡导下的非政府组织合作论坛、跨经济区的地方政府联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区域协调联合会、区域一体化促进会等组织。

其中,成效显著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主要有: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等。

这些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谈区域合作事宜与区域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解决。

地方政府间的稳定合作机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会议或协商进行合作,也有少数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促进合作,使地方政府间对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稳定性合作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总是与国家权力或某个组织相联,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

1非正式制度是指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在当前中国社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非正式制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在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过程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运用是直接关系到合作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因素,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互动,也为我们揭示中国地方合作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在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过程中,运用的正式制度包括法律、区域规划、协议、区域协调机构以及上级政府的指令等。

在法律层面,关于政府间合作治理的专门法律基本上是缺失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整顿了地方保护主义,但是关于地方政府公共资源上如何有效划分两者权限、在跨区域公共危机爆发时如何形成合作关系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等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套专门的法律。

我国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也只是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管辖以及上级对下级的领导,并没有涉及同级政府间的跨政府合作。

在区域规划方面,如珠江三角洲地区2008年就产生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来指导区域一体化进程。

协议上如上海市和新疆地区的对口支援协议,规定了两个地区在互惠合作上的权利和义务,事实上,在日本的应急管理当中,各地方政府之间会签订应急互助条约,在灾难发生时,各地会互相援助。

机构方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在黄河流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西北内陆河流域(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内的派出机构,负责统筹协调这一区域各地方政府的治理活动。

上级命令主要是针对于位于同一行政区域的两个低层级政府根据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命令进行合作。

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运用的非正式制度包括临时会议、领导人的表态、部门间的默契、传统和惯例。

临时会议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的地方政府会派出相关人员进行磋商,统一目标,并商讨解决措施的一种工作思路,比如太湖蓝藻1崔万田,周晔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事件发生的时候,相邻区域的地方政府机构需要就污染防范、治理以及后期的排污限制上会通过会议进行商讨。

在缺乏常态合作机制的情况下,临时会议是解决合作治理问题的常见方式。

领导人的表态是影响地方政府合作的另一种正式制度化方式,中国政府的领导人掌握着本区域重大的权力,影响力极大,尤其是某些政府领导人也是党的一把手,他们所做的讲话、指示都会对各部门乃至下级政府产生重要影响,在地方政府间缺少合作的基础或者有些困难的时候,上级政府领导人的暗示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部门间的默契是指在某些事关双方的共同利益时,两地政府部门可能会通过心照不宣的行动来维护共同利益。

传统和惯例是一个非常具有执行力的非正式制度,其产生于地方政府间长时间以来的面对类似事件的通用做法,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产生的原因和比较正式制度的形成是人为有意地创造出来的,用于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非正式制度基本是从原来的做法中慢慢演化而来的。

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产生有着更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因素。

首先,正式制度的缺失是造成非正式制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在法律法规、规划、协议等地方合作治理上的不健全,地方政府间无法采取有效的正式方式来构建政府间的合作,只能基于双方的要求,退而求其次采取非正式制度化的方式。

在正式制度无法到达的领域,非正式制度以其固有的优势渗入进去,有效地实现合作。

第二,非正式制度的采用是有历史原因的。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统一的具体的操作方式来供参考,这就导致了在地方政府间需要合作的时候,只能采用土办法、套人情等方式进行解决,但是这些又无法形成正式的制度,便以非正式制度的方式遗留下来。

第三,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人情社会,在人际、政府间都盛行着所谓的“关系学”。

我国的文化传统重人情、轻制度,重经验、请理论,这就导致了人情政治、经验主义等盛行,而正式制度则没有相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虽然非正式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正规,甚至有些是违规的,但也不能一概地否定,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比,双方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对应着建构秩序,而非正式制度没有强制性,对应自发秩序。

哈耶克指出,建构秩序往往是具体的秩序,是刻意创造出来的,服务于该秩序创造者的目的。

2正式制度基本上是法律法规、协议条约等,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执行者具有严格的要求;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相当部分是由文化遗传和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并非理性设计安排,人们遵循某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是出于习惯而非理性的计算,它的执行力要求没有正式制度那样高。

正式制度往往容易改变,而非正式制度则变革缓慢。

正式制度是由人们刻意创造出的,在人们有了意愿、方法时就可以通过理性选择对其进行修改;而非正式制度是由原有的行为演化而来,它的改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

正式制度具有可复制性,非正式制度则很难移植到另外的环境中生存。

正式制度,如法律等,可以借鉴其他类似制度,甚至可以直接套用,比如我国的一些法律是源于对西方法律的借鉴而形成的。

非正式制度由于其内在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因素,移植的困难很大,更加难以效仿。

正式制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非正式制度具有特殊性。

正式制度是在考虑了所有实施对象之后产生出来的成套系统规范,因此适用性很强,非正式制度源于经验,只用于实践过的群体。

所以,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可以脱离正式制度而存在,但是正式制度只有被社会认可,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产生促进作用。

相比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产生于特定群体,也必然更为特定群体所接受,产生的效果也会更好。

如果正式制度在实行过程当中适应性不强,难以接地气,肯定会阻碍相关政策的施行,非正式制度恰好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以正式制度为指导,结合非正式制度针对特定群2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体产生出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辖区内经济、社会条件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在政府间合作过程中一些正式制度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非正式制度就作为一个辅助手段促进了政府间的合作治理。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具有补充作用。

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 正式制度是一项重要和基础的秩序系统, 但并不是唯一的, 非正式制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填补着正式制度机制缺失的空白。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非正式制度机制和私人秩序有可能比正式制度的公共秩序对人们的行为有更大范围的实际约束作用, 而正式制度机制也只是在非正式机制对市场运行调节产生故障或问题时才予以维系、支撑和补救非正式制度替代正式制度。

3目前,我国关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法律制度寥寥无几,正式制度的规范上存在较大空白。

在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过程中,这个空白可以由非正式制度来填补。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产生阻碍和限制。

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公共事物的过程中,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供给是有约束作用的。

首先,非正式制度总是滞后于正式制度甚至与之不相容,因此,两者经常出现“紧张”状态,非正式制度阻碍正式制度的实施,正式制度有时会被用于否定和替代现存的那些不再适应新结构的非正式制度。

4其次,由于非正式制度边个速度非常缓慢,在正式制度随着社会发展改变时,非正式制度往往难以赶上进度,由此约束作用机会大大增强,并强于促进作用。

恰当的运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完善正式制度。

由于我国在地方政府间合作领域上的法律规范、协议、规划等还十分的不健全,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健全这些制度体系,形成充分的理论支持。

在将来一段发展时间内,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越来来越复杂,非正式制度由于其自身变革的缓慢无法完全紧跟着时代的步伐。

所以无论是立法上,还是政府间的协约和规划,这些正式制度都要尽快建立起来,去指导合作治理的实践。

树立正式制度的权威。

一方面,政府要做到令行禁止,对于正式制度的实施要能够说到做到,让人们根据制度可以产生准确的后果预期;另一方面,制度的施行要体现公开、公正,让它能够切实为广大人民谋福利,而不是而某些人开小3李光宇:《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差异与链接》,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4转引自胡晓霞:《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基层治理》,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