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修订版).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
环境地质学讲义{精}环境地质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环境地质学不仅研究岩石圈,而且还要研究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研究对象分为两个方面:(1)地球自身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火山、地震、海啸等,即自然地质作用;(2)人类活动引起的对地球的影响,即人为地质作用。
研究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全球变化的研究 2. 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包括:①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②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③城市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方法1.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法2.系统分析方法 3.地质制图方法4.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5.环境地质评价方法6.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土壤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
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1)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2)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3)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遗传变异;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被病原菌污染的土壤可直接传播疾病;土壤污染还可以引起和促进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污染。
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环境地质学1绪论.ppt
3. 综合分析法
• 环境地质学广泛地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包括综合法、比较法、典型法等。
•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课题一般都是复杂的矛盾统 一体,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的大系统。
• 它由许多因素(或称子系统)构成,这些因素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分 析、处理这种复杂问题时,需要用综合的而不 是单一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和方 法。
• 对于研究课题的全局,要协调各个局部(或子系 统),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 综合分析法
• 区域对比及区域模式的研究
• 环境演变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重 现;不同区域的自然演变以及受人类活 动的影响,具有各自的演变模式和阶段。
• 其中以工程地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地质图是 基础。
• 在综合分析环境地质图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划分。
• 在规划管理环境时,常需要编制一些相应的地 理图件,如土壤植被分布图、城市交通规划图 及矿产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远景规划图等。
(3) 历史环境地质图: • 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环境,是经历了地质历史
• 合理处置城市垃圾、工业废物是优化人 类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 水污染以及地方病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 和工业废物的污染有关。
• 在选择废物处置场时,需要综合运用构 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石学、地貌 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
5.医学地质学
• 研究人类健康与地质环境关系的学科称为医 学地质学(Geomedicine or Medical Geology )
• 我国也陆续制定了许多环境法规。 • 环境法规包括矿山开采法、水资源法、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地质环境系统以新的宏观状态取代旧的宏观状态的过程。
旧的结构被破坏,建立新的结构。
有序→无序→有序。
2.异常涨落由于来自系统外部的各种作用存在着不恒定的问题,特别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变化较大。
因此系统的响应也会随外界的作用而不断变化,呈现出波动现象,即某一瞬时的值偏离其长时间内的平均值,这种现象称为涨落。
当随着时间延长,描述系统状态的变量的多年平均值不再趋于定值,其均方差不断增大,这一现象称为异常涨落,标志着系统向失稳方向发展。
3.地质环境的自净作用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迁移时,与岩、石、土、微生物进行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使污染物组分浓度降低的过程。
4.水动力弥散当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时,污染物会逐步散开,污染区域会不断扩大,并超出单独根据地下水平均实际流速所预计的区域范围之外,这种散布现象称为多孔介质的水动力弥散。
包括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
二、辨析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每小题6分,共30分)1.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岩石圈表层错。
该提法仅强调了地质环境的空间概念。
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条件,即与地质现象及其活动过程相关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总和。
2.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化学组分含量不同于天然背景值的现象错。
地下水污染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组分超过其天然背景值(本底值)的现象和发展过程。
是人为活动引发的水环境负效应之一。
人类活动;组分,不仅仅是化学组分;超过,不是不同于。
3.海平面低于陆地地下水位的沿海地区,不存在海水入侵现象错。
海水入侵是指海水沿着海面以下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现象和过程,它是陆地地下水的压力与海水压力失衡造成的。
即使当海平面低于陆地地下水位时,只要存在着水力通道,由于海水与淡水间存在着密度差,海水也会呈锲形向陆地方向延伸。
环境地质学 修正版
环境地质学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
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
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试题答案
第二章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人地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而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人地复合系统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智慧圈。
2. 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向1着眼于地球是个复杂系统,是个多层次结构,以及通过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来研究全球性环境变化。
不仅是研究现代的,而且研究过去地质历史时期,同时对今后21世纪内全球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全球性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全球性气候(包括古气候)、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等等,并且对这些全球性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后果进行预测。
2.以动态观点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来探索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灾变预报的可能性。
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的作用。
这些因素的变化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序的,是一个非线性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问题。
3我国主要环境地质学问题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高原与北部毗邻的沙漠、岩溶石山区、南方贫瘠的红壤区以及西部高寒地区。
因此,当前和今后我国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
1. 淡水资源危机正成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展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新的一轮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是综合分析水资源问题的基础性地质工作。
同时迅速建立多种水资源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研究制图、预报网。
全国统一环境水文地质监测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景分析的科学依据。
环境地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完成人:薛嵩,聂元,郭宏飞,谢俊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一.概况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
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
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
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
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
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环境工程地质学
保护有利的工程地质环境,或者通过对地质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创造出对人类有利的新的地质环境。
• 区域性
•
工程地质学侧重研究各个具体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而环境工程地质学则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
的区域性工程地质环境的变化。
•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与一定的地质、地理和气候单元相联系,不同地区人类工程-经济活
《 地质词典》1986年
这些有害的工程地质作用,包括由于水库蓄 水引起的浸没、水库蓄水和深井注水诱发的地震、 大量抽取地下水和石油以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工 程地质学研究这些有害的工程地质作用产生的条 件和机制,提出减弱或消除它们的方针和措施, 为制定利用、保护和改造地质环境等方案提供依 据。
•
• 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
的可能变化。要预测其变化趋势,尽力做到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强度上进行定量预测。预测的目的在于控制
和防御。
• 能动性
•
为此,要继续揭露与各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表现形式,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
对已掌握的各种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要在继续研究、总结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其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
行性论证,包括水库地震、水位抬高的影响、淹没和移民、森林砍伐、开挖土石的堆存等。从而,使河流开
发利用和工程规划方案比较合理。
•
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突出。山区开发必须建立在很好的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山城、
矿冶、水电、道路、森林维护和采伐、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都要求有综合的环境评价。在山区建设中,山坡
类生存环境服务的。狭义地讲,应着重认识分支学科的特殊性。
采造成城市建筑物地基失稳;上海和天津过量提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西安地面沉降引起地裂缝等。这些
环境地质学
环境、人口和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需要解决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是地质环境。
没有地质环境,就不可能完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和人类经济、技术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环境地学于六十年代末期应运而生。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环境地学。
从地质学和社会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质现象及各种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便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其影响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
环境地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 一是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原生地质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冰川、膨胀土、地方病和海岸侵蚀等环境灾害;二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滑坡、土地沙漠化、废弃物处置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咸水侵入造成的环境灾害。
目前,环境地学主要研究方向为: 城市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地质、废弃物处置地质、医学地质、旅游地质、军事地质和环境法规。
例如,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作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技术支持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环境监测,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综合研究,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在汛期进行地质灾害巡逻和应急技术调查,负责全省地下水监测、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在介绍了环境地学的研究内容后,让我们看看它的研究方法。
自然历史分析方法这是传统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也适用于环境地学研究。
通过研究现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机理和环境地质作用,积极调控人地环境系统,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探讨地质环境的变化,如土壤侵蚀现象与风化过程有关,风化速率与岩石的矿物性质和外部热液条件有关。
通过对矿物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研究,可以评价风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1)
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灾害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灾害定义的要件;二是具地质学属性,二者缺少其中一方面都不能称为地质灾害。
2.正常涨落:在一个信号时间序列中,若不同时间段的信号均值(x)趋于某定值,且均方差也趋于某定值,或者说,不同时段的均值和均方差各在某定值的较小邻域内,且没有趋势性的变化,那么这个信号时间序列的波动称为正常涨落。
3.地震:地震是指地壳某个部分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地震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4.崩塌:位于陡崖、陡坡前缘的部分岩土体,突然与母体分离,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的过程与现象称为崩塌。
5.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
6.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侵蚀作用下,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所发生的破坏、分离、移动的过程与现象,属于土地退化的一种形式。
7.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为地质环境系统。
8.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
从微观来看,是发出地震波的地方:从宏观上看,是地震能量大量释放的部位。
震源往往是岩层开始破裂的地方。
简答1.地震带的主要分布:台湾地震带隶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台湾东部带和台湾西部带。
西藏滇西地震带隶属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包括滇西带、西藏察隅带、西藏中部带。
郯城- -庐江地震带北起辽东半岛的营口,经过渤海、郯城、庐江到黄海,位于郯庐大断裂上,属板块内部(板内)地震带。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略呈“S"形,包括燕山带、西山带、渭河平原带、河北平原带。
南北地震带横亘我国中部的南北向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南越南岭,经四川盆地到滇东,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滇东带、河西走廊带、天水兰州带、武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腾冲澜沧带,是-条较大的强烈地震带。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课程设计
环境地质学修订版课程设计前言本文旨在设计修订版的环境地质学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地质学的知识,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熟悉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了解环境地质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课程主题本课程包括以下主题:1.环境地质学概述:介绍环境地质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
2.地球和环境:讲述地球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3.地质过程与环境:介绍地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地球化学和气候变化等。
4.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介绍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5.环境地质风险管理:讲述环境地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如环境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等。
6.环境地质治理技术:介绍环境地质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如土地复垦、垃圾处理和水资源利用等。
7.环境地质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环境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课、案例分析和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其中实验内容包括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估。
具体实验内容如下:1.环境地质现场调查:现场调查包括地形状况、地貌特征、岩层构造、水土状况等因素的考察。
2.环境地质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包括岩矿样品、地下水样品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3.环境地质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包括岩矿物、水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
教学评估针对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成绩评定:依据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
2.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和意见。
3.教师评估:教师进行自我评估,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教材建设本课程所需教材如下:1.《环境地质学概论》(第二版),罗秀兰等,中国地质出版社,2017年;2.《环境地质学导论》(修订版),陈建芳、张海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总结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熟悉其应用方法和技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环境地质学的知识,从而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地质学课件
• 三、水土流失严重,中国众多的山 地、丘陵,因季风型暴,极易造成 水土流失 。 • 四、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 体污染。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 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 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 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 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 五、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谢谢观看!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soil salinization) 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 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 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 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 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 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 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 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 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 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 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 碱性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开采地下水
• 地下水合理开采的重要性 地下水开采不合理,会引起区域地下水 位大幅度下降,水资源枯竭、地面沉降 和水质恶化等公害。
过量开采地下水
• 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收支平衡 遭到破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地 下水降落漏斗。莫斯科、伦敦、巴黎等 许多世界著名大城市,地下水位都下降 了50米以上并持续下降。中国北方一些 城市也形成多处地下水降落漏斗。
独特的喀什特景观——天坑
• 形成条件 •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 足够的空间。 •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 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 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 垮塌。 •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环境地质学
一、环境地质学的概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①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匀,其丰度和赋存状态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地方病)等。
②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大型工程和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等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三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
地质环境的范围:2.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是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①矿物资源②能量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决定: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①各种自然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质作用。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剥蚀地质作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环境地质学
第一章1地球: 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体 .地质环境: 与人类活动相关、直接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地质作用引起的环境问题:火山、地震、洪水、滑坡、地球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引发的生物效应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变化、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地球的构造及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壳与部分上地幔、地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地幔、地核(Core)地质环境: 与人类活动相关、直接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概念)3海底地形单元大陆架(陆棚):海面以下~200米深的海底平原。
坡度一般小于0.1°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倾斜明显变陡的地带,平均坡度为4.3°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缓地带,平均深度约3700米海沟:海底的带状深渊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和海岭洋中脊4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见书本6~11页●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40亿年前)●细菌生物出现(30亿年前)●多细胞吸氧生物出现(10亿年前)●早期大气与海洋的形成(10亿年前)●有壳海生动物出现(6亿年前)●脊椎动物出现(5亿年前)陆生植物出现(4亿年前)●昆虫出现(3亿年前)●爬行动物恐龙出现并鼎盛(2亿年前)●地球表层演化(现海陆格局始于2亿年前)●鸟类出现(1.5亿年前)●哺乳动物出现并旺盛(1亿年前)●原始人出现(400万年前)●现代智人(50万年前)●工业革命(150年前)大陆地形单元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正地形平原:相对高差低于100米的平坦地区高原:海拔大于600米,表面较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地形低平或呈丘陵状的地区,外形似盆状的地形裂谷:伸延上千公里,宽仅30~50km的线形低地,两壁或一壁多为断崖大陆地壳由:硅镁层和硅铝层组成大洋地壳由:硅镁层组成第二章:地壳的构成矿物与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分科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大地构造循环、岩石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对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控制着地貌、岩石、矿物、土壤、水体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质环境,人类活动又在改变着地质环境。
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地质学属应用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都属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范畴。
但迄今对其所应研究的内容尚无统一认识。
概括起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全球变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与水循环研究、元素迁移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过去事件和作用过程的高分辨率研究、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地表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晚更新世以来地质环境演化与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
响等问题的研究已受到国际地学界的普遍重视。
!"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是环境地质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也是环境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主要包括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值调查、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不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填图、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地质环境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国民经济规划服务。
#"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人类与资源、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各种资源(矿产资源、水土资源、生物资源、风景资源等)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研究资源的可开采性和可利用性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影响,研究资源开发的综合调控机制和优化技术,保证地质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
研究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研究其发生机制、时空分布规律与生成关系,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建立区域或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制定科学、经济、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措施,制定减灾、防灾、灾后恢复与重建方案等。
%"城市环境地质研究
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快、人口增长迅速,人类活动集中,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强,常形成特殊的环境地质问题,如“三废”污染、水资源枯竭、地基沉陷、水资源开发引起的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
因此,必须研究城市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机制和防治措施,建立城市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变化趋势预测,编制城市环境地质图系,提出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
目前,人类大规模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对人口聚集、经济建设活跃地区的环境影响更为严重。
因此,必须研究人类各种工程活动(建筑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反作用,以及由此而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开展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移民工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评价等。
’"医学环境地质研究
探索地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要研究可能使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地质因素。
同时,要研究各种污染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或危及人类生命的机制及防治措施。
目前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已不限于地方性疾病,开始涉及人体必需元素或有害元素对生命作用的多方面研究。
因此,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球化学将在与生命科学的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是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研究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包括地质环境的状态性质、生态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制约作用、地质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和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地质环境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规律等。
#"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交叉性新兴学科,涉及内容广、研究领域多,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量大。
计算机及网络通信、卫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海量数据存储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自动化传输、管理、分析和可视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利用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国际上已建立了全球环境观测系统、地震灾害监测网、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等监测网络。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环境地质信息数据库、研究各类环境地质信息处理技术、模拟分析各种环境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也是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
非线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地震、滑坡、崩塌等环境地质问题的渐变性与突变性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与灾害过程“自组织临界”特性的关系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开发或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处理城市垃圾、治理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等更体现了环境地质学的应用学科性质。
三、环境地质学的分支学科
目前,环境地质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正向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发展。
根据研究对象、内容的差异,以及学科的特点,可将环境地质学分为理论环境地质学、综合环境地质学、部门环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社会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技术方法等。
如果把环境地质学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则按地质学基础性学科的分支,环境地质学可分为:环境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地貌学和环境矿产资源学等。
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主要有:!环境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灾害地质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其中环境水文地质学的迅速发展,又进一步分化,向更低一级的
分支学科发展,如区域环境水文地质学、污染水文地质学、医学水文地质学等。
随着地质学各个分支学科向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环境地质学的学科体系正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许多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如区域稳定性评价、滑坡、泥石流、诱发地震、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岩溶塌陷、固体废物处理等,都已形成新的专门学科。
!""#年!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成立了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将其理论研究定位于“环境动力学”,重点开展现代地质环境的形成机制和系统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
从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形成了“环境矿物学”。
第二节$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环境地质学是在地质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内容既包括由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交汇的自然地球系统,又包括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环境地质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与上述学科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区域性、研究思路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等方面。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与上述特点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相适应。
!%自然历史分析法
自然历史分析法是传统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也适用于环境地质研究。
环境地质学所研究的对象,即人类—地质环境体系是在自然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通过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形成条件、机制和环境地质作用的研究,类比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变化和问题,是人类能动调控人类—地质环境体系和保护改善地质环境的前提条件。
因此,“由已知推未知”的自然历史分析法是环境地质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研究思路。
&%地球化学法
通过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对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探索地质环境的变化。
如水土流失现象与风化过程相关,而风化速率又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和外部水热条件有关,通过对矿物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和研究,可以评价风化作用的进程。
又如克山病、氟中毒等疾病的地区分布与某些环境地质因素相关,研究这种特定区域地质环境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及其在各个生态环境中的运动规律,有利于揭示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间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