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仁者爱人》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精选5篇)

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精选5篇)《论语》还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如果让你写一篇论语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仁者爱人读后感篇1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再丰富,绝对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
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
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学习又是件快乐的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好学者则乐学。
有的同志一看到书就犯愁,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学不进去,当然就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试想,书籍是一个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能静下心来想些事,应当是很幸福的。
我中考之前,因为得病没能复习,回校后自我加压,有时一节课做一道物理题,反复验算,心无旁鹜,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好。
我觉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觉好。
解答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
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朋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朋友来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
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朋友了。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面 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 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 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 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二)重点句式: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师冕见,及阶…… 4: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 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1:言志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
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 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分析后七则
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 “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 怎样实践呢?
(一)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
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 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近代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众生平等。
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中心。
分析前四则
读四则,思考: A重点字。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仁者爱人》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
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
(板书“仁者爱人”)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
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PPT)仁字人旁加个二字,为什么不加一呢?一说明一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
加二就是两个人,除了要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另外一个人。
那就产生了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助、怎样相爱的问题。
仁就是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关系变得和谐的方法。
你自己处好了,对人也好了,就是仁者了。
《仁者爱人》课件2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形式多样:采用文字、图片、视 频等多种形式,增强课件的趣味 性和互动性
互动性强:设计了问答、讨论等 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 效果
03
仁者爱人理念
仁者爱人的含义
仁者爱人:指 有仁爱之心的 人,能够关爱 他人,尊重他 人,理解他人,
包容他人。
儒家思想:仁 者爱人是儒家 思想的核心, 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相处, 互相关爱,共
课件背景
主题:《仁者爱人精品》
目的:介绍仁者爱人的理念和 实践
内容:包括仁者爱人的定义、 历史、实践案例等
适用人群:对仁者爱人理念感 兴趣的人
课件目的
介绍《仁者爱人精品》的主要内 容
提高学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 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帮助学员理解《仁者爱人精品》 的核心思想
激发学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
互动环节的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学习兴 趣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 力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06
课件制作技巧分享
PPT制作技巧
主题明确:确定PPT的主 题和目的,确保内容与主 题一致
内容简洁:避免过多文字, 尽量使用图表、图片等视 觉元素
色彩搭配:选择合适的色 彩搭配,使PPT更加美观
适用人群
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用于自学,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用于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教育机构:用于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仁者爱人》的 各个方面,包括人物、情节、主 题等
针对性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 生,设计了不同的课件内容,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仁爱思想内涵探讨•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仁爱观念异同目•当代社会中践行仁爱精神途径和方法•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录《仁者爱人》背景及意义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阐述儒家思想中“仁”的核心地位,以及“仁者爱人”作为儒家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历史背景分析《仁者爱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纷争。
文化价值探讨《仁者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仁者爱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理解儒家仁爱观的内涵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个人品德的全面提升。
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时间安排原文朗读及注释原文朗读注释教师对难懂的字词及句子进行注释,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仁爱思想礼制观念中庸之道030201主题思想阐释艺术手法欣赏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如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结构布局仁爱观念起源与发展01020304儒家仁爱思想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孝悌之义中庸之道现代社会中仁爱观念应用构建和谐社会01培育良好品德02推动社会公益事业03东西方文化中仁爱观念比较东方仁爱观念西方仁爱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仁爱实践案例分析东方仁爱实践西方仁爱实践全球化视野下仁爱观念传播与影响全球化对仁爱观念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仁爱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传播和丰富。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国际援助等,体现出全球化的仁爱精神。
仁爱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实践在全球范围内,人们通过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跨国企业等多种渠道践行仁爱。
例如,参与国际救援行动、推动全球教育公平、关注气候变化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仁爱精神。
仁者爱人

评析: 评析:
行仁之道很多, 出门如见大宾, 行仁之道很多,“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 大祭”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 大祭”是敬,对人敬、对事敬,凡事存着敬,便 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会战战兢兢,行不违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 是恕,能处处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便会心存忠厚, 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 日近于仁。一个人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当然能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无入而不自得了。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无入而不自得了。
【拓展】 拓展】 子曰: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 文中“ 的内涵是什么? 文中“仁”的内涵是什么? ——孝悌(人之本) 谨信 爱众 亲仁 孝悌(人之本) 孝悌 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 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
章旨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孔子以敬、恕来回答仲弓所问行仁之道。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 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 加诸人。”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推己及人)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弟也者, 为仁之本与
P40.10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评析】 评析】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 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 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 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 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 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与社 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与社 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都是由 此出发的, 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这点 说明了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 上,说明了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但,这里的孝悌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 服务的,所以我们应当抛弃封建毒素, 服务的,所以我们应当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 的内容, 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 用。
高考论语选读复习——仁者爱人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 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 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 也 ?”
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实际上表达了 他们关于“仁者”的不同的观点态度。 他们关于“仁者”的不同的观点态度。 (1)子贡认为 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子贡认为“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 由。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 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 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 等级制后回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 答题。 答题。
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 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子曰: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德善。 之,德善。”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 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 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少者怀之。” 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 孔子的“ 最接近“ 孔子的“志”最接近“仁”?
五《仁者爱人》 课件

推己及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 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弋:音yì,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 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
民谣: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 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 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 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 本原则。
小结:孔子的仁爱观
实践仁爱的途径、做法是“忠恕”,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 少,必作;过之,必趋。 (9.10)
齐衰:zī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 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瞽:gǔ,盲。 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尊崇礼
孔子对三类人特别尊重。尊重盲人乐师和冕衣裳者,因 为他们代表着礼乐;尊重齐衰者,因为同情他们失去亲 人。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
【注】1.古代的乐师一般由盲人充当。 2.古人席地而坐——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相:xiàng,辅助。
无微不至的关心
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一定步履艰难。 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力亲为,逐一介绍。
孔子的仁爱观
• “仁者爱人”,即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人” 包括官员和百姓,富人和穷人,健全人和残疾 人等所有人。子夏具体化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也。” 孔子的仁爱观是中国古代的人道理论。
第二章 仁者爱人PPT课件

:
其它的 是否还有
传承脉络?
二、儒经的传承
• 2、儒经的传承脉络(到西汉)
思考 我们看书上所言的传承脉络?并请
: 是否还有其它的传承脉络?
难道孔子 每一经只 传给一个 学生吗?
二、儒经的传承
• 2、儒经的传承脉络(到西汉)
思考 我们看书上所言的传承脉络?并请
:
是否还有其它的传承脉络?
显然,孔子是传给每一名学生,教材上 所列的传承脉络只是西汉时得到官方认可 的儒学传承。
第二节
古文:先秦文字
两汉经学
古文经:孔子老宅夹墙中发现,也有的 是从民间搜集,被发现时由大篆写成。
是景帝晚期、武帝初期发现的古本。
古文
金 文
• 古文经:景帝晚期、武帝初期发现的古本。
古文经主体:孔子老宅夹墙中发现。 另有:河间王刘德门客整理的《毛诗》、《周官》等; 刘歆整理的《左氏春秋》等。
均为古本,用先秦的籀文(大篆)写成。
2、仁 是什么?
仁是(
) 仁还是什么?请思考 并试着填一填,不限数量。
第三节 儒学的价值 一、儒学的核心精神
2、仁 是什么?
儒家的仁表现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第三节 儒学的价值 一、儒学的核心精神
3、仁 是指人和人之间而言 儒家的
神 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人文阶段(与 拉开巨大的距离)
(当时得到认可的传承)
《礼》:五经中的《礼》是指
《礼记》是对古代典籍中各种有关礼的文章做的摘抄, 类似于读书笔记
因为是笔记,故《礼记》内容非常庞杂和混乱,有些内容 和礼没什么关系的,也被记了进去。
二、儒经的传承
• 3、汉初儒经的传承
(当时得到认可的传承)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大学语文1仁者爱人1

孔子逸事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 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 困,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 钱财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 钱财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 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 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一勺粥在 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 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他的老师孔子:“仁人廉士穷 改节乎? 孔子回答: 芝兰生于深林, 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 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 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孔子 他看到的事。 他看到的事。 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就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 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就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 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 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 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这粥在煮的时候, 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 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 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了的那 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 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是 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6
樊迟、仲弓问仁
• 一、背景介绍 • 1、孔子(前551-前479) 、孔子( 前 ) • 孔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孔子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创始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 认为“ 创始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 就是“爱人” 的履行应以“ ”就是“爱人”,而“仁”的履行应以“礼”为 规范,宣称“克已复礼为仁” 规范,宣称“克已复礼为仁”。 • 孔子的生平:
仁者爱人

•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 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 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 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 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 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 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同“仁政” 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 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 子· 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 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 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大学语文
中文系 吕学琴
绪论
• 一、大学语文的概念 •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大学非中文专业的基 础课和公共必修课。集工具性、基础性、 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与一 体的课程。 •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 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 公共必修课。” • 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神。
返回
相关图片
孔 子 画 像
孔子墓(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周 游 国图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图
作者逸事
鲁国以前有条政策,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 鲁国的奴隶的话,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 天,子路帮一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 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 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 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 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 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 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 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怎么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 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 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仁者爱人》(5篇可选)

《仁者爱人》(5篇可选)第一篇:《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思考题一、阅读材料1.6(第一章),然后回答问题。
儒家认为“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孔子认为“修身”是“学文”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先要提高品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
一个人如果有大学问却无德行,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祸害无穷;一个人如果只有德行而无学问,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有限。
所以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以“学问”为用,两者不可偏废。
二、阅读材料4.15(第二章),然后回答问题。
1、结合注释,用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答: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恕”的理解。
答: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的基本途径。
孔子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孩子,这就是行仁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答:孔子的“忠恕” 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三、阅读材料5.12(第三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与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正好相吻合吗?为什么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答:孔子提倡人人都应具有“仁爱”之心,但要达到生命的完美状态,那要穷其一生去追求。
因而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贡,你现在不可能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阅读材料6.30(第四章),然后回答问题。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答:“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答: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仁者爱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仁者爱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仁慈的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仁者爱人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仁者爱人》教案一、复习要点1、掌控文中触及的文言文常识。
知道词语的含义:盍、诸、病、伐、施、匡、微、弟、相掌控特别句式:何谓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背诵重点句子:2、知道孔子“仁”的含义3、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重要思想陈说1、对“仁”的知道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情势,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
2. “仁”的根本是什么?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 “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仁”是孔子的全部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即“忠恕”“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仁”的更高程度是“圣”(智慧和道德到达最高境域)子贡“博施” 就是讲社会福利。
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
5.“仁”的具体行动表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对待盲人的态度孔子做人态度的诚敬《仁者爱人》测试练习卷一.拼音:厩焚( ) 瞽者( ) 沟渎( ) 弋不射宿( )( ) 齐衰( )(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说明。
⑴谨而信⑵散发左衽⑶己欲立而立人⑷老者安之⑸敝之而无憾⑹尧舜其犹病诸⑺愿无伐善⑻霸诸侯⑼子钓而不纲⑽弋不射宿⑾冕衣裳者⑿一匡天下三.划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
⑴弟子,入则孝⑵何事于仁,必也圣乎⑶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⑴吾道一以贯之( )⑵门人问曰:“何谓也?”( )⑶固相师之道也( )⑷非尔所及也( )⑸子退朝 ( )《仁者爱人》同步练习一、(每小题4分)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仁者,无以尚之 (超过)B.友直,友谅,友多闻 (谅解)C.君子喻与义 (明白)D.克己复礼 (束缚)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 (自立)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 (即便)C.君子无终食间违仁 (违抗)D.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邻近)3.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合而言之,道也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C.我未之见也得之不去也D.有杀身以成仁不以其道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未见好仁者今之从政者殆而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狷者有所不为也D.尧舜其犹病诸其李将军之谓也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B.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C.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D.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6.下列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B.人心叵测C.尧舜其犹病诸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D.仁者安仁,智者利仁8.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是己而非人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D.克己复礼为仁攻之不克也,9.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颠沛必于是B.吾党之直异于是C.天之将丧斯文也D.为此诗者,其知道乎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形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仁之实,事亲是也 B君子不器C言必信,行必果 D旷安宅而弗居12下列句子没有特别句式的一句是( )A.吾作甚不豫哉 B仁也者,人也C.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D万钟于我何加焉13.下列句子没有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不病人之不己如也B.今也或是之亡也C.我未之见也 D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14.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知道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仁来规定礼,礼是仁的基础,靠仁来保护。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_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题:仁者爱人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仁者爱人”这一儒家核心思想的内涵。
2. 分析“仁者爱人”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3. 探讨“仁者爱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仁者爱人”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2. 当代社会对“仁者爱人”的继承与发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这一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文献资料、教学PPT。
2. 学生预习相关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什么是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仁者爱人”的出处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二、讲授新课1. “仁者爱人”的内涵- 解释“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
- 分析“仁者爱人”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
2. “仁者爱人”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以《论语》、《孟子》等经典文献为例,分析“仁者爱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 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仁者爱人”的特质。
3. “仁者爱人”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分析“仁者爱人”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仁者爱人”。
三、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仁者爱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仁者爱人”?- 如何将“仁者爱人”与个人品德修养相结合?2. 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仁者爱人”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
2. 布置作业:-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分析其中体现的“仁者爱人”思想。
-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仁者爱人”在当代社会意义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1.仁者爱人

写作背景: 《原君》作于明亡之后,动机是为了将来的 汉族新政权预拟法制,给未来的君王参考。 为了总结明王朝灭亡的原因,黄宗羲猛烈 抨击君主制度存在的弊端,厘清了君主原 本应有的职责,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本思想。
黄宗羲的主要论点:
1.天下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最初君王 的出现,是为了通过调节,使天下人受利, 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2.后世的君王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3.天下和君王应该是主客的关系。 4.最初人爱君王和现在人恨君王都是因为 “利”。 5.君王视天下为产业的后果就是不断纷争。
三、作品精讲
黄宗羲《原君》 黄宗羲(1610年—1695年),浙江余姚人,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 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 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原君》出自《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 成书于公元1663年,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 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被称为中国的 “人权宣言”。 “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所谓“明夷”指 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 明君来采访采纳。《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21篇, 《原君》是第一篇,它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 客”的思想,挑战了君权的权威。
黄宗羲的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古VS今
• 举例论证 • 思考:黄宗羲的论证逻辑是否合理?
《原君》的历史影响: 中外学者都将《明夷待访录》和法国思想 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提并论,认为 是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原君》中的思 想极大地影响了清末的维新运动,成为了 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专制革命的重要思 想武器。
2. 卢梭( Rousseau ,1712-1778)的 《社会契约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 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 关系。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 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 所控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 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 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其他的篇章里,就回答 了这个问题。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 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 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其他的篇章里,就回答 了这个问题。 朱熹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说,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也就是说要竭尽自己的全力,推己及人, 以求人待己之心待人,真诚坦荡;以体己之心体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 尔所及也。”(5·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 17)
——人道主义思想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 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 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这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
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 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 17) ——大信与小信,大节与小节
【评析】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 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 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 这样有仁德的有经世济民之才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 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 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得记述了孔子的表现, 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 力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主要实行的方法是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 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 礼?”(3.22)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 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 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 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 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 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 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 “桓公九合诸候,不以车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 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 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 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他立志以德待人育人, 以德治国治家,力图让整个社会呈现和谐幸福的理想景象 。 《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安 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怀之,怀我也。亦通。”
何为仁?何为爱人?
“忠者,厚也;厚人,仁矣。”【王充】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董仲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 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 “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 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 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 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 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 ,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用法示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仁
者 爱 人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 (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1•6)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 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 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 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仁厚之心
【评析】 对待弱势群体,孔子是尊敬、照顾、爱护。这就是“仁”在日常举 止中的体现,也是“礼”的体现。 【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9· 10) ——仁者的做派和气质 【评析】 仁者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同时也说明:孔子对于周礼十 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 者,都应礼貌待之。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 的理想社会。
。 仁爱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讲求克己的无 私奉献精神。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具体道德规范上是尊重他人,关 心他人,敬老爱老,救助弱势人群等。 文中成语
一以贯之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匹夫小谅、匹夫之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应用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或对什么人,我都应该站在对方的 立场上想一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应该多一些宽恕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 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 于人。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饭店吃饭,点了平常最喜欢的菜,但由 于不知道是老板手艺欠佳还是自己不想吃了,就让妈妈吃,妈妈虽然答 应了,但是我能看出来,他蓝色变了,最后才知道,妈妈从来都不吃芹 菜。我后来后悔死了,连忙给妈妈说;对不起,我以后不会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宽恕待人,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会变得很融 洽,会少了许多矛盾,社会将变的更加和谐!因此,我要从自身做起, “吾所不欲,不施他人。”
——恻隐之心 【评析】 可见孔子的慈悲之心、仁者之心。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高人格
。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 9)
【原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 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 42)
【评析】
“恕”的重要内容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是个 大商人,善于赚钱。大概孔子认为,你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腰包里来,难 道还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6· 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仁爱的人一定是善于为别人着想的人,如何做到?从 正面来说 ,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的愿望来体 察别人的需求,这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 “仁”。从反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 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这是孔子“仁”的原则于方法,也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 有重要价值。 【原文】 颜渊、季路侍。……(5· 26) ——子路豪放慷慨,颜回谦虚恭谨,孔子仁慈博爱。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 ,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 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 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有人说15.24章 ,“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 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这一章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 感。如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 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何 不同?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 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 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 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 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齐桓公尊其为“仲 父”。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要富国强兵,他说:“国多 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 外,他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取得成效。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见《论语》3.22),一方面又肯定管仲 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 的仁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