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和深刻谁才是作文的生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和深刻,谁才是作文的生命?

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要能深刻独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和道理。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二者都能兼备,当然肯定是一篇内容厚实、立意厚重的成功作品,问题在于如果“鱼”(真实)与“熊掌”(深刻)不可兼得,如何来对两者进行取舍和选择?究竟是取“鱼”而舍“熊掌”,还是舍“鱼”而取“熊掌”呢?或者先获“鱼”再猎“熊掌”?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和教学者不可绕避的作文现实命题。

一、“深刻”背后的追溯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整体现状审视,日常的作文教学体系基本属于应试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选题命题、过程指导,评价反馈等等策略与方法都带有鲜明浓厚的应试色彩,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体式表达,都在应试作文的框架和规则下波澜不惊地运行着。在这套由师生共同构建而又牢不可破的应试作文教学系统下,普遍的价值取向是去真求深,唯深至上,“深刻”被过分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学生作其文,深其意,以博取批改者亲睐的目光和慷慨的分数;老师观其深,察其思,以检阅写作者思辨的深浅与为文的境界。个别学生和老师更是固执一端,剑走偏锋,非深不下笔作文,非深不足以为佳。其实,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为主要内容的“深刻”“发展等级“评价标准,或许正是学生作文“伪主体、伪事件、伪情感”的客观源头之一。当学生的材料储蓄,思维水平,技巧积淀,难以支撑和展现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的作文格局之时,为了迎合老师“深刻“的口味,讨取诱人的分数,只有勉为其难地故意编造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勾描几个空中楼阁式的人物角色,叫喊几句苍白乏力的空洞口号。于是乎,虚假的事件就此上演,高大的形象因此诞生,空泛的思想从此萌芽。可以说,唯深是判、唯深是写的作文评价和写作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假、大、空”的作文乱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为了求深,可以杜撰事实,谎话连篇;为了求深,可以掩饰个性,故作高大;为了求深,可以虚情假义,蒙骗老师。勿庸置疑,叙假事,抒假情,表假意的“假打”之风的滋生和泛滥,对学生说假话、做假事、为假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不仅文将不文,而且必定人将不人。如果说“深刻”至上对学生的写作影响是现实而可见的,那么它对孩子的个性成长和精神世界的负面辐射则是长远而无形的。在虚假浸染和包裹的写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最终“成果”只能是生产一批批貌似深刻、实则孱弱的假文,造就一个个湮没自我、善于逢迎的“假“人。如果这样,那将是”深刻“的沉痛悲剧,是作文的最大悲哀。

其实,从目前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思想实际来看,作文也是缺乏根基,深刻不起来的,这正是作家方方之所以不主张中学生作文深刻的原因。她说:“我以为中学生写作文,也不必强作深刻。深刻不是你们这个年龄的事。深刻是需要年龄和阅历垫底的。在经过风风雨雨的人生磨砺后,在反复地跌倒和爬起来后,在领略各式各样的人事后,无论成功与否,深刻都自会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小小年龄做深刻状,却只给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感。”反观今日之中学生,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坐井观天的狭隘视域,一穷二白的思考体验,何以能有力支撑起深刻写作的底座呢?因为“深刻“的土壤和基石是丰富的阅历,厚重的积累,宽广的眼界,深邃的思考。舍此,人不足以言深,文不可能为深。由此观之,为文深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情,深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方方说,如果一味过早“追求深刻制造深沉,全然没有了自己本真的面貌,失去自我比得到深刻的损失要大得多”。

二、“真实”的价值存在

钱理群在谈及当前作文教学时,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当然,这种伪装和逢迎的写作,除了应试背景下师生共同构筑而又坚不可摧的功利心态使然之外,学生缺乏生活、阅读和思考体验,素材、思想、情感、语言积累严重不足,教师漠视主体存在,扼杀写作自由(定话题,定内容,定立意,定写法等),成人崇尚虚华、社会远离真善的虚假言语习惯和做作矫饰风气也是假文盛行的主客诱因,尤其是老师和公众对写作的捆绑和影响更甚。曹文轩在一篇与中学生谈写作的文章中说:“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你们预先(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被灌注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与方式,迫使你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高尚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总之,“假”是当前作文难言的阵痛,“真”是走出迷途的必然选择。与“深刻”相比较,“真实”为什么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是文章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呢?我想,当今作文教学之所以要提倡和践行“真实”的写作,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课标的指引

现行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不难看出,“真”在课标中是一个反复出现和强调的高频词汇。“真”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考作文评价细则来看,作文之“真”,主要立足于“感情真挚”似乎有些偏颇和缺失。其实文章之“真”除了“感情真挚、真诚”的隐性特征之外,还包括显性可见的材料真实(不杜撰),语言真纯(不藻饰),文章真作(不宿构、不套作、不抄袭)。

2、名家的寄语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颇有建树的名师也表达了他们对“真实”写作的观点和看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真实,合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特级教师方仁工也认为:“作文要百分之百的真实,百分之百的本色。”可见,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许多语文大家都主张作文以诚为贵,以真为高。此外,一些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作家也把“真”视为作品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