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设计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场地教学目标1.了解田径运动会相关运动项目场地设计的要求.2.会为田径运动会规划比赛场地.教学重点为田径运动会规划比赛场地.教学难点为田径运动会规划比赛场地.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2.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4.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5.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单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6.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7.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作它们的交点.8.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的距离.9.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10.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11.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新知探究一、新知导入学校一般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田径运动会.举行运动会前,需要施划不同项目的比赛场地.施划这些运动场地,除了要考虑体育场的大小、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还要用到数学知识.下面,我们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学校体育场,并为学校日后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规划比赛场地.【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学校体育场.【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新知【活动一】了解田径运动会相关运动项目场地设计的要求田径运动会的运动项目分为田赛、径赛两类.以高度或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叫田赛,如跳高、跳远、铅球等,田赛在体育场跑道围成的场地里面或外面进行;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叫径赛,径赛通常在体育场的跑道上进行.这些运动项目场地的设计有统一要求吗?【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运动项目的分类,并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任务】针对学校田径运动会不同运动项目的设置情况,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些项目场地的国际标准,按适当的比例在A4纸上画出这些运动项目的场地示意图,并配以适当的数据和文字说明.【提示】跑道:400 m标准跑道的面积约是8 515 m2,一般设8条跑道,每条跑道宽1.22 m;足球场人造草坪面积为7 140 m2.椭圆形跑道的弯道半径应为36.5 m(国际田联标准),两个半圆中心点距离为84.39 m,这样内圆长为398.12 m,由内沿向外30 cm,测量场地长,应为400 m.跳高场地:跳高的助跑道长度不得短于15 m,条件允许时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25 m.助跑道和起跳区朝向横杆中心地点的总的最大倾斜度不得超过1:250.起跳区应保持水平.落地区不得小于5 m×3 m,建议落地区应不小于6 m×4 m×0.7 m.……【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所绘制的场地示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二】为学校田径运动会规划比赛场地学校将举行田径运动会,径赛项目有多种距离的赛跑,田赛项目有跳高、跳远、铅球等.请将这些比赛项目合理地安排在学校的体育场内.用适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设计,并配以数据和文字说明.【任务1】径赛项目跑道的设计(1)一个标准的400 m跑道的直道长是多少米?第一分道的总长度是多少米?弯道是什么形状?弯道中各分道的长度分别是多少米?你能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2)在一个标准的400 m跑道内,100 m,200m,400 m,800m,1500 m等比赛跑道的起点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3)如何在学校400 m跑道内划定400 m跑比赛的起跑线?4×100 m接力跑比赛的起跑线又该如何划定?画出它们的示意图.(4)若学校只有300 m跑道,如何划定200 m跑比赛的起跑线?画出示意图.【提示】(1)一个标准的400 m跑道的直道长是170.78 m .第一分道的总长度是400 m.弯道的形状是两个半圆形.弯道中各分道的长度差是定值7.6616 m.(2)100 m,200 m,400 m,800 m,1500 m等比赛跑道的起点不相同.因为内外分道的总长度不同.(3)400 m跑第1道的起点就是终点,第2道的起点比第一道向前走7.661 6 m,第3道比第2道向前走前走7.661 6 m,依此类推.4×100 m接力跑比赛一般是由100 m直道、100 m弯道、100 m直道、100 m弯道组成.在每个接力点的前后10 m处有接力区,每个接力区20 m长,共计3个接力区,起跑线与400 m跑比赛的起跑线相同.(4)标准300 m塑胶跑道6跑道,其弯道半径为26.3 m,直线67.23 m,分道宽1.22 m,分道线宽5 cm.【任务2】田赛项目场地的设计(1)跳高比赛的场地设置有什么具体要求?(2)跳远场地中长方形沙坑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助跑区的设计有什么要求?选择适当比例画出跳远场地的示意图.(3)铅球场地由扇形与圆组成,圆的半径是多少米?扇形所在圆的半轻是多少米?场地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选择适当比例画出铅球场地的示意图.【提示】(1)跳高的场地要求1、跳高的助跑道长度不得短于15 m,条件允许时助跑道长度至少应为2 m.2、助跑道和起跳区朝向横杆中心地,点的总的最大倾斜度不得超过1:250.起跳区应保持水平.3、落地区不得小于5 m×3 m,建议落地区应不小于6 m×4 m×0.7 m.4、跳高架可以使用结构坚固的各种类型的跳高架或立柱.并有能稳定放置横杆的横杆托.5、横杆托应水平放置显长方形,宽4 cm,长6 cm,横杆托必须牢固地被固定在立柱上.两立柱之间的距离为4.00 m-4.04 m.6、横杆两端与立柱之间至少应有1 cm的空隙.7、横杆应用坡璃纤维或其他适宜材料制成的,不得使用金属材料,横杆横截面呈圆形.跳高横杆全长为4.00 m (+2 cm),最大重量为2 kg.8、跳高架立柱与落地区之间应至少有10 cm的空隙.(2)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沙坑宽至少2.75 m,最宽3 m.助跑道宽1.22 m,长至少40 m.跳远起跳板前沿至沙坑远端的距离至少10 m.三级跳远起跳线至沙坑近端的距离至少13 m(女子为11 m),至沙坑远端距离至少21 m.坑内沙面与起跳板表面在一个水平面上.起跳板用木料制成,长1.22 m,宽20 cm,漆成白色.(3)推掷铅球落地的有效区为40°的扇形场面,角度线宽5厘米不计在40°角之内,投掷区向投掷方向地面的倾斜坡度不得超过千分之一.(1)以0点为圆心,以1.0675为半径画铅球投掷圈.(2)确定铅球推掷方向,画投掷圈直径AB,分别从A、B点向圈外延75 cm.(3)作与直径相正交的纵轴线OE,在纵轴线10 m处取一点F,通过F点作OE的垂线CD,使CF=DF=30.64 m.(4)连接OC和OD并延长,则∠COD=40°,构成铅球推掷扇形有效投掷区.【任务3】综合考虑田径比赛的场地要求,在保障比赛安全的前提下,为使各项比赛互不干扰,你觉得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哪些问题?(1)铅球比赛场地比较特殊,安排在运动场什么位置较好?为什么?(2)跳高比赛时需要助跑,为尽量不影响其他项目同时比赛,比赛地点安排在运动场什么位置更合理?【提示】(1)铅球场地是结合场地情况来决定的,标准场地在跑道外侧。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有理数章节,作为初中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一章节不仅是代数知识体系的开端,更是学生后续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高等数学内容的先决条件。
深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提升数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精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正数世界跨入包含负数在内的有理数领域。
通过负数的引入,打破学生对数的传统认知,拓宽数的范围,使学生理解数轴上点的位置与数的大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直观基础。
数轴的使用,不仅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数的顺序关系,还促进了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即任何数在数轴上都有其对应的相反数,它们关于原点对称,这一概念的掌握对于简化运算、理解数学规律至关重要。
绝对值概念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度量一个数“距离”0的远近,无论该数是正是负,其绝对值总是非负的。
这一概念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更为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有理数的运算部分,加减乘除的基本法则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核心。
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需熟练掌握这些基本运算,同时理解并掌握有理数运算中的特殊规则,如负数相乘得正数、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等。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特别是负整数指数幂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数学问题。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则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解决包含多种运算的有理数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基本运算技能,还能在实践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根据问题的具体条件,合理选择运算顺序,高效准确地得出答案。
有理数章节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能在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未来的数学学习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这学期我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这些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艰巨。
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不多。
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1、第1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2、第2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3、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5篇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1《整式的加减》教案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①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七年级上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七年级数学上册《新的公式》教案、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通过数学公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优美与实用,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4.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的公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新课导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的公式,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
3.例题讲解:结合典型例题,讲解公式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提高拓展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变式题:如求证(a+b)(a-b)=a²-b²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运用公式。
-创新题:如设计一个与平方差公式相关的实际情境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题:布置一道需要小组合作的探究题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公式,探索公式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学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作业、小组讨论展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篇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2.在已有的对幂的知识的了解基础之上,通过与同伴合作,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合作交流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他们养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乘方运算知识:二、情境引入活动内容:以课本上有趣的天文知识为引例,让学生从中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实际在列式计算时遇到了同底数幂相乘的形式,给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结合学生现有的有关幂的意义的知识,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
三、讲授新课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计算103×102.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10×10×10×10×10(乘法的结合律)=105.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a3·a2=(aaa)·(aa)=aaaaa=a5,即a3·a2=a5=a3+2.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即am·an=am+n.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3)等号两边的指数有什么关系?(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什么(5)当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上述法则是否成立?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三、应用提高活动内容:1.完成课本“想一想”:a?a?a等于什么?2.通过一组判断,区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合并同类项”的不同之处。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4)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18_12=216(平方厘米)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最大,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5.1方程(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运用代数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2.理解方程的定义,会设未知数,列方程.3.感受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教学重点设未知数,列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利用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思考】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时间=(3-1)÷(1.2-0.8)=5.教师提问: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甲队速度×时间-乙队速度×时间=3-1.【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问题入手,引出用算式解决问题的本质是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进一步根据具体问题列方程作好铺垫.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你还能用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如果设两队行进的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的行进路程以及甲、乙两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吗?教师分析,学生回答.(1)列表:(2)在上面的表格中,有一些未知的量,根据设A,B两地相距x km,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完成表格.教师提问:想一想,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列方程:1.2x+1=0.8x+3.教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得到了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来看两个实际问题.【问题1】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相等关系是用买3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教师提问:如果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如何表示相等关系?学生回答:3x=4(x-5).【问题2】下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58).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师生活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已知条件是长方形纪念币的面积是4 000 mm2,长和宽的比为8∶5.相等关系是长×宽=面积.教师提问: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58x mm,面积可以表示为58x mm2.如何表示相等关系?学生回答:58x2=4 000.【新知】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注意: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1=4是等式,但不含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教师提问:用算术方法和用列方程法解决问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用列方程法解题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归纳】列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列方程,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二、典例精讲【例】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2)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 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答案】解:(1)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0.52x-(1-0.52)x=80.(2)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那么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x2+5x)m2.根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列得方程x2+5x=500.【设计意图】将简单的列方程题目大胆地放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例题的练习与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方程的定义二、列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13页练习1~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上册《移项》教案、教学设计
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移项的规律和注意事项。
3.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移项法则的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升。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
1.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究移项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际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演示例题:通过具体的例题,如解一元一次方程,演示移项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移项法则。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完整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几何图形初步;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几何图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整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温度、身高等概念,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有理数的定义、性质以及运算规则。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操作,巩固知识点。
3.操练(1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难度可分为基础、提高、挑战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
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章末复习-
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教学重点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求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进入本课的复习吧!1.梳理已学的数,数的范围扩大了几次?每次扩大数的范围时,引入一类新的数的原因是什么?2.你能举出一些实例,说明正数、负数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的作用吗?3.你能用一个图表示有理数的分类吗?4.数轴与普通的直线有什么不同?怎样在数轴上数轴表示有理数?怎样利用数轴解释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5.如何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数轴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旧知识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点复习考点一相反意义的量【例1】如果-4 m表示向东走4 m,那么向西走2 m记作________.【答案】+2 m【解析】由题意可知用负数表示向东走,用正数表示向西走,故向西走2 m记作+2 m.【归纳】(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正负性是相对的,且可以互换.若向东走4 m记为+4 m,则向西走2 m记为-2 m;若向东走4 m记为-4 m,则向西走2 m记为+2 m.(2)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习惯上把向北(东)、上升、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而把向南(西)、下降、减少、支出等规定为负.【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跟踪训练1】下列语句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是().A.盈利1 000元和收入2 000元B.上升8 m和后退8 mC.存入1 000元和取出2 000元D.超过2 cm和上涨2 cm【答案】C【跟踪训练2】如果将水位升高6 m时水位变化记作+6 m,那么水位下降6 m时,水位变化记作().A.-3 m B.3 m C.6 m D.-6 m【答案】D【解析】因为水位上升记为正,所以水位下降记为负.所以水位下降6 m时水位变化记作-6 m,选D.考点二有理数的分类【例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内:27,15-,8.5,-14,-234,0.5•-,0,-3.14,24-.负数集合:{ …};非负整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师生活动】学生逐项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补充说明.【答案】负数集合:131420.5 3.1454•⎧⎫⎨⎬⎩⎭-,-,-,-,-, …;非负整数集合:{27,0,24-,…};有理数集合:13278.5142 0.5 0 3.14 24 54•⎧⎫⎨⎬⎩⎭,-, ,-,-,-, ,-, ,. 【归纳】在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1)“0”的归属: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2)在分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一类都逐个筛选,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引导学生具体复习有理数的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归纳出分类过程中的易错点.考点三 有理数的相关概念【例3】①-3与3;②13-与13;③7与-7;④3与13-. 以上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_____________; 绝对值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答案】①② ①③【例4】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c ×d =1,|x |=2,求10a +10b +cdx 的值.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讨论,尝试进行总结,教师给予帮助. 【答案】解:因为a ,b 互为相反数,所以a +b =0. 因为|x |=2,所以x =±2.当x =2时,10a +10b +cdx =10(a +b )+cdx =10×0+1×2=2. 当x =-2时,10a +10b +cdx =10(a +b )+cdx =10×0+1×(-2)=-2. 所以原式的值是2或-2.【归纳】如何利用有理数的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1)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 (2)互为倒数的两数之积为1.(3)当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求这个数时,有两个答案,不要漏掉其中的任何一个. 【设计意图】通过例3,检测学生对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理解;通过例4,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反数、绝对值、倒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跟踪训练3】填表.【答案】【跟踪训练4】若|3-a|+|b-1|=0,则a=_______,b=______.【答案】31【解析】因为|3-a|+|b-1|=0,且|3-a|≥0,|b-1|≥0,所以3-a=0,b-1=0,所以a=3,b=1.考点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例5】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把-a,-b,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0<-b B.0<-a<-bC.-b<0<-a D.0<-b<-a【答案】C【解析】因为a<0,所以-a>0.因为b>0,所以-b<0.所以-b<0<-a.故选C.【归纳】有理数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1)数轴比较法:根据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得出结论.(2)符号比较法:根据“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来进行比较.(3)绝对值比较法: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设计意图】基于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得出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一般结论,要让学生结合数轴理解这些结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跟踪训练5】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A.-3 B.|2| C.(-3)2 D.2×103【答案】A【解析】因为-3<0,|2|=2>0,(-3)²=9>0,2×10³=2 000>0,所以-3最小.【跟踪训练6】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1)判断正负,用“>”或“<”填空.c-b______0,a+b______0,a-c______0.(2)化简:|c-b|+|a+b|-2|a-c|.【答案】(1)由图可知,a<0,b>0,c>0,且|b|<|a|<|c|,所以c-b>0,a+b<0,a-c<0.(2)原式=c-b+[-(a+b)]-[-2(a-c)]=c-b-a-b+2a-2c=a-2b-c.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二、有理数的分类三、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课后任务完成教材P22复习题1~4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能够运用所学的方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几何初步知识,包括点、线、面的基本性质,角的度量与分类。
-能够正确绘制和识别不同类型的角,并理解角的度量单位。
-理解并运用基本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类型的题目:
1.基础题: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提高题:设计一些拓展提高的题目,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
3.实践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归纳
2.有理数的运算: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通过举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算规律。
3.绝对值的应用:结合数轴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
4.线性方程的解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线性方程,讲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几何初步知识:介绍角的度量、分类和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几何基础知识。
1.探究与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解决: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等思维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反思与评价:
3.合作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讨论、实践和分享,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1有理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此为生长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
3.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有理数的学习。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丰富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我将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会讲述一个关于温度变化的情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温度从零下5摄氏度上升了3摄氏度,然后又下降了6摄氏度。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描述这种温度变化。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家长需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问。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4.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秀作品和进步,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表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巩固:设计梯度性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5.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4课时)教学目标1.体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2.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分类讨论,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探究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实际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问题——方案选择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仍然是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先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购买空调时,需要综合考虑空调的价格和耗电情况.某人打算从两款空调中选购一台,下表是这两款空调的部分基本信息.如果电价是0.5元/(kW·h),请你分析他购买、使用哪款空调综合费用较低.平均每年匹数能效等级售价/元耗电量/(kW·h)1.51级 3 0006401.53级 2 600800你了解上面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怎样理解综合费用?【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的方向适当给予提示,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使用时间,让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表格信息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表格信息做初步梳理和简单加工;通过计算几个较容易的电费,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表格信息的含义,并渗透“电费多少与使用时间相关”.【问题】根据对表格的理解,你觉得应该怎么求综合费用?【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写出综合费用和电费的求法.【答案】综合费用=空调的售价+电费;电费=平均每年耗电量×使用的时间×电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写出综合费用的求法,为后面进行比较做好铺垫.【问题】你觉得选择哪款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呢?【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若学生回答1级能效空调或者3级能效空调综合费用较低,可以和班级其他学生一起举例加以质疑;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设计意图】学生有生活基础,所以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在给出探究问题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同时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为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做准备.【问题】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有什么新的认识?【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若学生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则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时间区间内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的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参考了其他同学的观点后再次对问题进行认识,其认识过程与结论已经逐步接近正确而合理的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确定分类讨论的研究方式.【问题】应该怎么列式表示综合费用.【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列出式子,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考察学生列代数式表示未知量的能力.【问题】t取什么值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相等?【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选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能对“t=5”这种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对于“t<5”“t>5”的情况,教师辅助学生加以分析.【问题】当t<5,t>5时,两款空调的综合费用是怎样的呢?【师生活动】学生组内交流,派出学生代表回答.【答案】把表示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的式子2 600+400t变形为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与另外一个式子的和,即(3 000+320t)+(80t-400),也就是3 000+320t+80(t-5).当t<5时,80(t-5)是负数,这表明3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当t>5时,80(t-5)是正数,这表明1级能效空调的综合费用较低.【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得到方程模型,并利用方程求出关键数据,这可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对模型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问题】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3级能效空调;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1级能效空调.【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当t<5时当t>5时【设计意图】在得出方程模型的结论之后,引导学生利用结论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完成解题过程.【归纳】方案选择问题的求解方法.方案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解决方案选择问题时,我们可分别计算每种方案应付的费用,然后进行比较.二、典例精讲【例】在甲复印店用A4纸复印文件,复印页数不超过20页时每页收费0.12元;复印页数超过20页时,超过部分每页收费降为0.09元.在乙复印店用A4纸复印文件,不论复印多少页,每页收费0.1元.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格比较便宜?(复印的页数不为0)【问题】你能通过分析题目,合理地列出表格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将题目中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答案】设复印x页,整理数据如下.【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提升学生列表整理信息的能力.【问题】如何根据复印的页数选择复印的地点使总价格比较便宜?【师生活动】根据表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巡视进行指导.【答案】解:设复印页数为x页(x是正整数).(1)当x<20时,0.12x>0.1x恒成立,乙复印店价格便宜;(2)当x=20时,2.4>2,乙复印店价格便宜;(3)当x>20时,依题意,得2.4+0.09(x-20)=0.1x.解得x=60.代入数值进行验证,可知当x>60时,甲复印店价格便宜,当x<60时,乙复印店价格便宜.综上所述,当x<60时,乙复印店价格便宜;当x=60时,甲复印店和乙复印店价格相同;当x>60时,甲复印店价格便宜.【设计意图】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1】生活中的阶梯计价问题居民生活用水通常按户计费.下表是某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收费标准(户内人口不超过4人),称这样的收费方式为阶梯计价.【问题】(1)设某户居民的年用水量为t m3(t是正整数),请你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范围内取值时,如何计费.(2)已知某户居民一年的水费为930元,这户居民的年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3)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收费标准.据此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吗?(4)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阶梯计价问题(如电费、停车场收费、出租车收费等),根据相应的收费标准,自己提出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正确地表述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答案】解:(1)当t(t是正整数)在不同范围内取值时,计费情况如下表所示.(2)设这户居民的年用水量为x m3.因为这户居民一年的水费为930元,所以180<x<240.列得方程810+6(x-180)=930,解得x=200.所以这户居民的年用水量是200m3.【活动2】木杆挂重物问题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1)在木杆中间处拴绳,将木杆吊起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2)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3)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4)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5)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问题】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答案】随着支点左边小物体数目的增多,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距离越来越近;左边小物体数目×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距离=右边小物体数目×支点到木杆右边挂重物处距离.【问题】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 cm,支点在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 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答案】解:根据规律,可列得方程nx=2l . 【设计意图】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而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方案选择问题的分类讨论二、列代数式表示不同方案三、列方程寻找不同方案中的转折点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39页练习第2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教学目标1.认识进位制.2.理解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以及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进制数的加法运算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的绝对值的积.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5.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7.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10a ≤<,n 是正整数.8.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 精确度 表示. 新知探究一、新知导入【问题】掰手指算数的方式,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记数法”密切相关,而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两种不同进位制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进位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能否互相转换?如何转换?二进制数之间能否进行运算?如何运算?是否还有其他进位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位制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常用的两种进位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学习【活动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记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约定逢十进一就是十进制,逢二进一就是二进制.也就是说,“逢几进一”就是几进制,几进制的基数就是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是十进制.3 721=3×103+7×102+2×101+1×100.十进制数3 721中的3表示3个千,7表示7个百,2表示2个十,1表示1个一.【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记数法入手,引入新知.【新知】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任务1】二进制是逢二进一,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为0或1.请把二进制数1 011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从而转换成十进制数.说明:为了区分不同的进位制,常在数的右下角标明基数.十进制数一般不标注基数.【答案】11【任务2】把89转换为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答案】(1 011 001)2 (131)8【任务3】把二进制数111 001转换为八进制数.【答案】(71)8【师生活动】教师给予说明和提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进位制,知道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方法.【活动二】探究进位制的加法运算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数字,这正好与电路的断和通两种状态相对应,因此计算机内部都使用二进制.计算机在进行数(十进制)的运算时,先把接收到的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转换为十进制数,并输出结果.【任务1】查阅资料,分析计算机运算选择二进制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分析选择二进制的优越性.【答案】原因:(1)二进制数在物理上最容易实现;(2)二进制数用来表示的二进制数的编码、计数、加减运算规则简单;(3)二进制数的两个符号“1”和“0”正好与逻辑命题的两个值“是”和“否”或称“真”和“假”相对应,为计算机实现逻辑运算和程序中的逻辑判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越性:(1)易于物理实现;(2)运算简单;(3)机器可靠性高;(4)通用性强.【任务2】小组合作,研究二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并填写如下表的活动记录单.(1)根据上面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10 010)2+(111)2,并交流一下计算方法.(2)①计算45+23;②把45,23分别转换为二进制数,利用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它们的和,再把和转换为十进制数;③比较①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答案】(1)25.(2)①68;②45=25+23+22+20=(101 101)2,23=24+22+21+20=(10 111)2,(101 101)2+(10 111)2=(1 000 100)2=68.③相同.【任务3】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指存储器能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用于计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请研究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存储设备的容量以及它们存储的一些电子文件的大小,它们通常以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它们通常以KB,MB,GB,TB表示.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任务4】古人在研究天文、历法时,也曾经采用七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记数法.至今,我们仍然使用一星期七天、一年12个月、一小时60分钟的记时方法.结合角度、时间等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一下六十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得到进位制的加法运算方法.【活动三】任选下列主题之一进行研究1.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四年一届.ICBM-14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大会标识(上图)中蕴含着很多数学文化元素,其中八卦符号(下图)可以用于记数,请探究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互相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提示:八卦中称为阳爻,称为阴爻,每卦均由三个阳爻或阴爻组合而成.把八卦符号看作表示二进制数时,阳爻对应数字1,阴爻对应数字0.大会标识中的记数符号由四个二进制数组成,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八进制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将这个四位数看作一个八进制数,在将这个八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答案】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是2 021.2.除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等记数法,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其他进位制,如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结合上述学习,写一篇与进位制有关的文章,包括进位制的意义及其计算,不同进位制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互相转换等.【师生活动】教师给予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进位制及其运算法则的理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制数的数之间的转换二、探究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三、主题研究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作为七年级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1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身高73米,体重5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初中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因此,初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一种具体、形象、生动的情境,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的内容,但是很多初中数学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有时需要学生在明白算术原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把算术原理用抽象的语言一遍遍重复;本来只需要初中生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但是老师非得抓住几道抽象的应用题反复地向他们讲解,他们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语言,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模式落后
现在仍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喜欢自己一手操办课堂,完全由教师自己安排教学程序,他们为初中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中介,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原理,培养他们探索挑战数学难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
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
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
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
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
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推进分层教学,达到稳步提升
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
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
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
首先是数学知识分成,将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以此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新知识。
其次要做到作业分层,笔者一般会将作业分为简单、一般和较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克服抄袭现象。
三、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文远单位四川省泸县云龙镇上坪学校
看了“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的人还看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免费下载
七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