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

合集下载

系统论——精选推荐

系统论——精选推荐

系统论起源发展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门科学的系统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的。

他在1932年提出“开放系统理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

1937年提出了⼀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

但是他的论⽂《关于⼀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确⽴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贝塔朗菲临终前发表了《⼀般系统论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系统研究的未来发展。

此外,它还与拉维奥莱特合写了《⼈的系统观》⼀书。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且它也是系统⽅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 Approach直译为系统⽅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可表⽰数学⽅法。

他说,我们故意⽤Approach这样⼀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随着世界复杂性的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兴起了建⽴复杂性科学的热潮。

贝塔朗菲指出,现代技术和社会已变得⼗分复杂,传统的⽅法不再适⽤,“我们被迫在⼀切知识领域中运⽤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

普利⾼津断⾔,现代科学在⼀切⽅⾯,⼀切层次上都遇到复杂性,必须“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这⼀传统信念,要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处理,建⽴复杂性科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系列以探索复杂性为⼰任的学科,我们可统称为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阶段以⼆战前后控制论、信息论和⼀般系统论等的出现为标志,主要着眼于他组织系统的分析;第⼆阶段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等为标志,主要着眼于⾃组织系统的研究。

第四章-自组织研究方法之三-协同学理论

第四章-自组织研究方法之三-协同学理论
例:经济运行中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26
五、 协同论基本原理
(一)协同放大原理:
非平衡的开放系统之所以具有发 展的生机与魅力,是因为存在着协同规 律和竞争规律,子系统间的协同合作 与竞争,导致系统整体功能放大,使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27
协同和竞争是自然界、人类社 会和思维认知领域的普遍现象,二 者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有相 互联系互为因果,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
20
系统演化的动力---竞争和协同
协同学指出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 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 不是外部指令。它指出系统内部通过 竞争而协同,从而使竞争中的一种或 几种趋势优势化(形成序参量的过程) 并因此支配整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21
竞争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 它反映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系统或要 素具有个体性并力图保持个体性。为了保持个体 性,个体之间就要相互排斥、互相竞争。这种关系 不是由外来力量强加于个体之间的,而是个体之 间固有的。
16
例:
激光系统的电场强度 化学反应中的浓度 生态系统中种群的个体数 社会系统中的语言、文化、公共道 德、公众舆论等等 企业经营中的经营战略
17
慢变量在系统从稳定态向非稳定态过渡的过 程中起主宰作用,但是快变量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各自都不能独立 存在。所以,当系统达到不稳定状态时,在快变 量的作用下,将使系统达到一个新的稳定平衡位 置。这是一个有序化的进程。
例:舞池中的秩序。
24
(三) 硬控制与软控制
硬控制——又称直接控制,在组织系统中,外界以 一种特定的或者说明确的方式对系统施加着控制,通过 这种控制系统实现它的即定目的。
软控制——又称间接控制,在自组织系统中,外界也 施加着影响,通过这种软控制,系统同样可以演化形成新 的结构。

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

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

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研究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智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机器人、无人机、交通控制等等。

这些系统可以由多个独立的智能体协同完成任务,但由于智能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干扰,所以如何协调智能体的行为成为一个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

一、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特点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线性的动力学模型。

这表明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被线性化处理。

2. 多智能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干扰。

这导致智能体之间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

3. 系统的复杂性高。

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干扰会导致系统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控制方法针对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特点,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控制方法:1. 集中式控制。

这种控制方法将系统中的所有信息集中在一个中心节点,由中心节点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

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系统性能易于优化。

然而,该方法存在单点故障风险和计算负载不均衡等问题。

2. 分散式控制。

这种控制方法将控制算法分配到系统中的每一个智能体节点上,每个节点仅控制附近的邻居节点。

优点是容错性高、计算负载均衡,但是系统性能难以优化。

3. 协同控制。

这种控制方法是在分散式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体之间的协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系统性能最优化。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基于传递函数的控制方法和基于控制器的控制方法。

三、协同控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协同控制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在此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科研成果:1. 采用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协同控制方法。

该研究使用了自适应动态规划方法优化控制器参数,并通过协同信息交换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

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协同控制方法。

该研究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应用到协同控制中,通过对系统的预测来优化控制器的参数,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3. 基于神经网络的协同控制方法。

协同学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协同学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协同学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第一章:引言在当今社会,协同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协同学习是指通过合作与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

因此,协同学习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章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协同学习的理论基础协同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个体可以获得知识和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协同合作,共同构建意义。

这两个理论为协同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协同学习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三章:协同学习的关键要素协同学习的关键要素包括协作性、相互依赖性、共同目标和互动性。

协作性是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通过协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相互依赖性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相互支持和依赖,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共同目标是指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共同目标可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和合作的动力。

互动性是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互动可以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共享。

第四章:协同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协同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基于任务的学习和技术支持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任务的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任务可以促使学生之间形成协作和合作的动力。

技术支持的学习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提供支持,促进学生的协同学习活动。

这些方法和策略对于协同学习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协同学习的效果评价协同学习的效果评价是对协同学习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学习成绩等方式进行评价。

协同学习的效果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意见。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考试(月日)分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考试(月日)分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考试(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1. 建立健全与科研相关的制度规范,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没有停过,下列哪项不是我国出台的政策?(A) 《首都科技工作者科技道德规范》(B) 《关于科学工作者准则的若干意见》(C)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D) 《高等学校人文科学学术规范》[分值:2. 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是指( )。

(A)灰色系统(B)黑色系统(C)彩色系统(D) 白色系统[分值:3.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

(A) 科学价值观(B) 科学世界观(C) 科学认识论(D) 科学方法论4. 《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我国科技工作应把()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A) 发展能源资源(B) 前沿技术(C) 空天海洋技术(D) 生物技术5. 完成方案设计后,就进入了具体实施过程。

方案设计一般包括理论型和()两大类。

(A) 实用型(B) 实践型(C) 实施型(D) 实验型6.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已打破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截然分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这是()的客观基础。

(A) 回溯法(B) 移植法(C) 比较法(D) 综合法[分值:7. 从()的观点来看,人只是生物类群中的一种,属于动物范畴,是从猿进化而来的。

(A) 化学(B) 物理学(C) 心理学(D) 生物学8. 信息推理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研究方法。

(A) 文献分析(B) 实验分析(C) 推理分析(D) 检索分析9. 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了一门综合性学科——协同学。

(A) 20世纪60年代(B) 20世纪70年代(C) 20世纪80年代(D) 19世纪80年代10.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

(A) 心理活动(B) 生命精神(C) 精神世界(D) 心理素质11. 研究儒家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问题,采用的是()方法(A) 曲线比较(B) 线性比较(C) 纵向比较(D) 横向比较12. 下列哪一项是国际学术会议的常用语?(A) 开场语句(B) 文摘(C) 全文(D) 目录13. 学会会议报告的撰写提纲的目的是()。

非线性、自组织、混沌、分形、超循环、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非线性、自组织、混沌、分形、超循环、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非线性、自组织、混沌、分形、超循环、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非线性是指各相关变量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一次线性关系,而是高次或复杂的曲线关系。

在数学上主要是指由高维非线性(常或偏)微分方程对应的非线性系统。

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直到社会,无所不在。

如三体问题、流体动力学问题、板壳大挠度问题,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等等,求解极其困难,也是人类智慧遇到的最大挑战!目前,人类虽对非线性研究不得要领,只是在低维如二维动力系统有些进展,但发现了非线性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如混沌、分形、拟序结构、突变、自组织等现象。

混沌,指无形、极端无序和混乱的状态,在数学上又指无解析解。

首先由庞加莱在研究三体问题后提出,是理解不透的表现,也是一种无奈!分形,主要指分形几何学,用分数维度来描述几何体,真实的有雪花、海岸线等,理论上又有科赫曲线、谢尔宾斯基地毯等。

既然分析法很难在非线性方面突破,人们希望用几何法来试试。

自组织,由德国物理学家H.Haken在研究组织进化时提出,组织分他组织和自组织两类。

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系统,叫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认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自动协调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自组织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普遍存在,目前主要研究在系统论、热力学、统计力学、进化论、结构论-泛进化论方面有进展。

自组织理论可分三块: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

这对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生命的研究都有重大的意义!超循环理论,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由德国科学家M.艾肯在1970年代提出,研究细胞的生化系统、分子系统与信息化理论。

在生命现象中包含许多由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各种循环,即超循环。

以上只谈了点非线性问题的一点皮毛。

期待读者在非线性方面能有所突破,把“天有不测风云”改写成“风云变幻皆可测”!。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衔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从协同学角度看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分析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协同学的契合性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协同学特征。

建立体系层面的《专业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序参量。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依托职教集团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明确各级课程体系之间的培养界限,通过竞争协同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贯通,并制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衔接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协同学理论;开放性;非线性相互作用;非平衡状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趋势和重要里程碑。

各级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课程衔接。

目前,各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虽然试点合作院校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但是各自独立运行的课程体系之间不具有相互融合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体系层面的课程衔接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课程衔接的优势效应不明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衔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从协同学角度看待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衔接,将各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分别看作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一大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按照协同学理论寻找并放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序参量,促使各子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功能和定位上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完成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内容规划、教学统筹、分段实施等各项任务,在宏观上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有序状态。

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协同学的契合性将协同学移植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将协同学中思想方法论的精髓注入其中。

系统是否具有开放性,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系统是否处于不稳定的非平衡状态,是判断协同学理论适用性和解释力的三个关键环节〔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协同是指事物或系统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

近代协同概念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并于1977年出版了《协同学导论》,建立了协同学科。

协同学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子系统在物质、能量、信息作用下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机理与规律。

其中心议题是探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结构和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中的某些普遍原理。

它重在揭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有序、无序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系统产生有序状态,会使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产生1+1>2 的整体功能;反之,如果系统呈现混乱无序状态,会使各种力量相互排斥或抵消,发挥不了整体功能。

协同学研究的对象是系统,“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研究包括远离平衡态的开放式系统与相对平衡态的封闭式系统,深入解释系统的递进演化规律,认为系统从表面上看存在各自特质与个体差异,但其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

系统从无序到有序需要外界条件达到质变的阈值方可实现演变,才能使系统结构有序化。

协同学视角分析系统存在个体属性差异,但是把这些系统放在整个生态环境整体系统中,各系统间必然存在关联与影响,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功效。

所以以协同学理论指导,可打破原来系统之间、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藩篱,使整体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内部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内部与外部、系统与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实现互补共赢、协同共生。

其基本原理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自组织原理。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从经济学角度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创新首先是主体的一种行动,包括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是主体经过深思熟虑后,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是有目的、有动机的主动性行为;其次,创新一定伴随有成果的出现,不论创新成果的表现是以实物或是精神形式,但所生成的成果在一定的领域需产生效益,那些只存在于想象或者仅有过程,以及对社会没有任何益处的行为均不能称之创新。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刍议摘要:系统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因此要注重其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从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伙伴合作教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最后提出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教学改革系统工程教学理念1、引言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幅度迈进,全世界越来越表现出系统化趋势,当今世界已经处于系统工程时代。

系统工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通过教授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及一些常用的模型,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系统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全面考虑,协调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管理问题。

如何在正常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系统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本文从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用伙伴合作教学的课程教学理念,最后提出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系统工程课程特点2.1开放性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数学、生物学、计算机等学科,其研究运用到了系统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因此系统工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通过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吸取营养来更好地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2.2应用广泛性现代社会的系统化、复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系统工程跨越多学科,可以综合运用系统方法来解决工程、自然、社会、经济、管理等各种复杂系统问题,因此,系统工程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

2.3知识连贯性系统工程课程主要介绍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尤其是社会经济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思想的发展简介和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的方法论、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系统工程应用实例等,内容连贯,构成了整个系统工程课程的知识体系。

3、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1学生找不到课程学习重点由于系统工程具有开放性,跨越多个学科,系统工程的内容比较综合且丰富。

协同学——精选推荐

协同学——精选推荐

协同学协同学是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教授⾸先提出来的⼀门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由⼤量⼦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相变以及相变的规律和特征的⼀门综合性科学。

它把⼀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者⼦系统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流、能量流或者信息流等⽅式相互作⽤,通过这种作⽤,整个系统将形成⼀种整体效应或者⼀种新型的宏观结构,在系统的这个层次上,这种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这种性质可能在微观层次上是不存在的。

协同学的中⼼议题是探讨⽀配⽣物界和⾮⽣物界的结构或功能的⾃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

它以现代的⼀些新的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采⽤统计学和动⼒学想结合的办法,通过类⽐分析,建⽴了⼀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法,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序到有序的共同规律。

由于它抓住了系统从⽆序到有序转化的临界过程的共同特征,同时⼜结合具体对象给出的特殊规律,能够把⼀个学科的进展很快的推⼴到其他学科的同类现象当中去,具有⼴泛的适⽤性。

序参量概念是协同学的核⼼概念,最早由物理学家朗道为描述连续相变⽽引⼊的,即指⽰新结构出现、判别连续相变及其某些相变有序结构的类型和有序程度的概念⼯具。

哈肯把它借⽤过来,代替熵概念作为处理⾃组织问题的⼀般判据。

在哈肯看来,不论什么系统,如果某个参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能够指⽰出新结构的形成,它就是序参量。

在协同学中,相变出现前,⼦系统之间的关联很弱,不能束缚⼦系统本⾝存在的⾃发的⽆规则的独⽴运动,系统呈现⽆序状态。

当控制参量不断变化达到阈值时,系统越过临界点,⼦系统之间的关联胜过⼦系统的独⽴运动,⽽成为主导作⽤,形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于是形成宏观的结构或类型。

序参量表⽰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它是⼦系统介⼊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表现。

序参量来源于⼦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起着⽀配⼦系统⾏为的作⽤。

与相变理论相⽐,哈肯的序参量概念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原创]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原创]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系统科学哲学》课程论文 09科学技术哲学陈良坚、林秀芬、林凯雯一、协同学理论的产生1、协同学理论的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了新结构诞生的条件。

但是未回答新结构是一种怎样的结构,以及这种新结构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于是,德国科学家哈肯(H.Haken)接过了系统科学的这一接力棒。

他创立了协同学,回答了在系统演化的突变点上,各子系统是如何通过自组织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

2、协同学的产生过程哈肯在20世纪60年代致力于激光研究,由于受到激光现象的启发,他于1969年开始转向协同学理论的创思和构建。

他首先发现,热力学不能提供任何关于结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同时他证明了统计物理学的结构有错误——即当一个远离平衡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时,熵不一定减少,甚至可能增加!因此,用熵描述自组织想象太粗糙了。

所以,为了能够在原则上解释有序结构乃至生命结构的形成,协同学这个新理论就建立起来了。

哈肯在20世纪60年代致力于激光研究,由于受到激光现象的启发,他于1969年开始转向协同学理论的创思和构建。

他首先发现,热力学不能提供任何关于结构产生的原理和机制,同时他证明了统计物理学的结构有错误——即当一个远离平衡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时,熵不一定减少,甚至可能增加!因此,用熵描述自组织想象太粗糙了。

所以,为了能够在原则上解释有序结构乃至生命结构的形成,协同学这个新理论就建立起来了。

哈肯在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概念,1976年发表了《协同学导论》,1988年出版《高等协同学》,这标志着协同学作为一门新兴横断学科的诞生。

哈肯所著《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一书,通俗而又生动地阐述了协同学的要义,说明协同学与仿生学不同,协同学不是简单的分析、模仿生物器官的功能,而是从更普遍和一般的角度,探讨有序结构形成的奥秘,不仅探索无生命世界,而且更关心生命世界。

在19年中,他主编了近20本有关协同学的专著,推动协同学由孕育、诞生走向成熟。

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理论指的是一种现象,即从多个部分或个体联合起来后,其整体效果要大于这些部分分别独立作用的总和。

协同效应可以在各个领域找到,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商业等。

在自然科学领域,协同效应常常表现为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非线性的结果。

协同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工作。

他们发现,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会形成复杂的网络,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由这些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决定。

这种联合作用使得特定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特性,还受到其他物种的影响。

在商业领域,协同效应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互联网行业中的网络效应。

当一个产品或服务被更多的用户采用时,它的价值会随之增加,因为更多的用户意味着更多的数据和更多的互动,从而使得该产品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这种网络效应也被称为“马太效应”,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协同效应还可以在团队合作、市场营销、创新等领域中得到应用。

在团队合作中,不同成员协同工作可以发挥各自专长,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和创造力。

在市场营销中,产品的包装、宣传和价格等各个方面的整体设计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创新方面,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互交叉,形成跨界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协同效应理论强调了整体大于部分的观念,强调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合作用。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了解和应用协同效应理论对于解决复杂问题、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开放合作、跨界融合,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怎样把协同学理论应用于生物教学

怎样把协同学理论应用于生物教学

于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指的是 构成课堂教学的诸要素要达到优化的标准, 并且强调各 要素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必须充分发挥各 自的作
71
维普资讯
用 ,以达到相互协 同、相互促 进的最佳组合状态。 “ 最 优化 ”即最好 的,广义上说 , 可理解 为选 择解决该条件
同效应”和 “ 自组织” 。
外部作用 ( 或称外界控制参量) 通过其内部机制产生效 用;() 3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 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 4涨落催化着系统 自 组织有序 结构( 或耗散结构) 的产生及发展。自 组织通过系统内在
“ 同效应 ”是核心概念 , 协 指在复杂性系统中 , 各
师对学生 的作 用和影响 只有通过学生 主体的积极参与 和反应才 能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 , 要建立平 等的师生关
要标准。师生互动,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要有
师生 协同。在课堂中强调师生互动 ,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
系。我认为 , 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教
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授知识的掌
量”是指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 教师应根据学生心 理状况创造条件,使之有学习兴趣 、学习欲望,并形
成 一种积极 主动的参 与行 为 ,这是 产生协 同效应 的必
要 条件 。
“ 组织 ”是协 同思想 的硬核 。 “ 自 协同”思想揭示
要素与系统之问、系统与环境之间协调、同步、合作、
互补的关系 ,研究新 的有序结构 的形成 ,揭示系统进化
动力形成。只要4 个条件具备,系统内部会在没有外部
指令的情况下形 成 自 组织 。
2 .协同学理论对生物专业教学的启示

浅谈协同学方法及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协同学方法及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协同学方法及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齐晓雪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所谓的中小学阶段。

而现在长春市2018年中考满分640分,最新消息2018年小升初的学生中考成绩再次提高至“4+4+1”模式700分和“4+4+2”模式750分。

因此中学教育被视为重中之重的教育关键期。

协同学方法主要由三条基本原理:协同效应原理、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组成。

本文把协同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就是要协同好课堂教学内部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协同好课堂教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课堂教学系统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畅通,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促使课堂教学系统形成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协调效应,推动它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它效率与质量。

把协同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它有利于教师发挥序参量作用、学生主体发挥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以及有利于协同课堂教学各基本要素子系统的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都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协同学;课堂教学;协同效应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看到,有的学生尽管智力很好,但是成绩平平,甚至是中下等生。

而有的学生虽然智力不是很好,但是勤学好问,成绩很好,甚至名列前茅。

正确的学习目的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的目的教育,强化理性的积极性。

方法论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化的广泛运用到教学教学改革中来,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随之而来,协同学、耗散论、突变论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开始被运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并且初见成效。

要想把协同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来,一方面协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反馈、教学方法等要素;另一方面要协同课堂教学中各种关系。

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等关系。

基于协同优化的非线性核集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基于协同优化的非线性核集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支持向嚣。

非支持向肇厂(≯(』))损大图2-3支持向量同归原理趟半向。

通过引入Lagrange函数,由Karush-Kuhn—Tucker(KKT)条件,、№lfe对偶问题:r只≯{圭c口,c口’,7,[曼-QQ][口a.]+[s,7+少7£,7一y7][≥])“.T--,r]IlI:o,%q’∈【o,c],其中口P)-(口.,a?,…,a,,口y∑(口,-aT)=0式(2.18)转化为(2.19)a,,口?∈[0,C]af,口。

∈【,JQ,/=≯7(_)矽(一)=k(x,,x,)(卢1,2,...,,:/=1,2….,,)代表内积,I=[1,...,1]7是单位矢量。

在呸,口?求解的过程中,大量的Oti,口i+成为零,只有那些非零ai或口?值所对应的向量,称为支持向量,这些向量输入函数(2.14)式,就是我们所求得的回归超平面:,9=/(x)=∑(口,一a,‘)k(xi,x)+6(2.20)仁l这里尼(·)是核函数,b是所有非零矢量的偏差值占的平均。

当口,∈(o,c),有占=Y,-Z,(aj--a,)K(xi,_)+占;或选取q+∈(o,c),有b=Y,一∑(口;一aj)K(■矗)一占。

2.4核函数模型的性能评价方法核函数模型的性能好坏与核函数的选择紧密相关。

这主要是因为构成核函数№∥)的非线性映射≯(x)是隐函数,且这些隐函数的类型是多样可变的。

虽然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和傅立叶级数展开的方法,已经证明了存在一类最优核,它所对应的特征映射可以确保任意两个不连接的有界闭集在特征空间中线性可分‘2,1551,但如何构造这类最优核至今却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般说来,核函数的评估指标可以分26。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任玉凤【专题名称】新兴学科【专题号】C8【复印期号】1999年01期【原文出处】《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1998年06期第97~103页【作者简介】任玉凤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容提要】哈肯教授创立的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揭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机制过程中,提出了重要的协同思想。

对于我们认识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具体形式以及序参量在系统进化中的作用都有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启示。

本文仅就这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协同学/非线性/相互作用/方法论西德理论物理学教授海尔曼.哈肯于1969年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协同学。

它从新的角度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过程中形成了协同思想,并用这一思想解释各种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思想逐步丰富成熟,发展成为一门自组织理论。

所以,协同学来源于自然科学,又超越于自然科学,其方法论意义十分重要。

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对非线性相互作用本身的认识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这种认识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被简化为各种力,相互作用的效用又简化为各种流。

而力与流的关系则用数学上的线性方程来描述。

所以,人们认知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一种线性相互作用。

人们认识到的线性相互作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独立性。

发生在同一对象上的几项同类相互作用分别独立的起作用,能够把结果在数量上叠加起来。

如由力的独立作用而导出力的合成法则是这种独立性的表现。

其二是均匀性。

无论何时何地,线性相互作用及其效用总是以同一形式表现出来。

没有明显的时空特征。

如类似于F=ma 的经典力学方程具有对时间的反演不变性,正是这种时空均匀地相互作用的表现。

其三是对称性。

线性相互作用是两体间对称的相互作用。

两体之间除了自身带来的区别外,在相互作用的力和流的方面是相对称的。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
任玉凤
【期刊名称】《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8(0)6
【摘要】哈肯教授创立的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揭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机制过程中,提出了重要的协同思想。

对于我们认识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具体形式以及序参量在系统进化中的作用都有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启示。

【总页数】7页(P99-105)
【关键词】协同学;非线性;相互作用;方法论
【作者】任玉凤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15.2
【相关文献】
1.复杂体系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电化学理论及非线性分析 [J], 王素芬;彭图治
2.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r实践逻辑与运行模式\r——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分析框架 [J], 司林波;吴振其
3.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孔子学院竞争与协同发展分析 [J], 秦涛;朱泓
4.史学理论对教育史研究方法论影响的实证分析 [J], 张彦杰;王伦信
5.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新化县茶产业与旅游业协同演化分析 [J], 荣婷婷;盛晏;黄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协同学理论方法_自组织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

论协同学理论方法_自组织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

2000年11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Nov,2000总第124期 第6期IN N ER M ON G OL IA SO CIA L SCIEN CES V ol.124 №.6论协同学理论方法——自组织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吴 彤(清华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北京 100084) [摘要]本文讨论了协同学的基本概念:竞争、协同、序参量和伺服;研究了协同学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特别讨论了绝热消去方法在协同学方法论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指出了最大信息熵原理与有序的关联以及对此的误读。

[关键词]协同学;方法;竞争;序参量;信息熵;伺服[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0)06-0019-08 我们已经通过对“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论进行研究,耗散结构方法论可以准确地被称为“发生自组织的条件方法论”,我把它称为“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1]。

然而,仅仅找到存在自组织的条件或环境,都还不能说明某种事物或某种体系如何自组织地自发或自动地走向有序结构。

我们将通过协同学进一步研究产生自组织的动力学问题,并且把产生自组织的动力的协同学方法进一步总结和抽象成为一般的自组织动力学方法。

协同学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细胞、神经原、力学元、光子、器官、动物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

[2]协同学的研究步骤重点是:(1)研究稳定性的丧失(找寻稳定性丧失的时间、条件和领域);(2)导出伺服原理(slaving principle,又称役使或支配原理);(3)建立序参量方程和对其进行求解。

因为对稳定性的分析,协同学与耗散结构理论类似,因此我们将重点研究和讨论后两个过程所涉及的概念和方法。

一、协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自组织动力学方法的理论工具本课题组成员任玉凤副教授1998年在《内蒙古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了题为“论协同学关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一文,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协同学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同学理论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法论分析任玉凤【专题名称】新兴学科【专题号】C8【复印期号】1999年01期【原文出处】《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1998年06期第97~103页【作者简介】任玉凤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容提要】哈肯教授创立的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揭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机制过程中,提出了重要的协同思想。

对于我们认识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具体形式以及序参量在系统进化中的作用都有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的启示。

本文仅就这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协同学/非线性/相互作用/方法论西德理论物理学教授海尔曼.哈肯于1969年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协同学。

它从新的角度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过程中形成了协同思想,并用这一思想解释各种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思想逐步丰富成熟,发展成为一门自组织理论。

所以,协同学来源于自然科学,又超越于自然科学,其方法论意义十分重要。

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对非线性相互作用本身的认识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这种认识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被简化为各种力,相互作用的效用又简化为各种流。

而力与流的关系则用数学上的线性方程来描述。

所以,人们认知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一种线性相互作用。

人们认识到的线性相互作用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独立性。

发生在同一对象上的几项同类相互作用分别独立的起作用,能够把结果在数量上叠加起来。

如由力的独立作用而导出力的合成法则是这种独立性的表现。

其二是均匀性。

无论何时何地,线性相互作用及其效用总是以同一形式表现出来。

没有明显的时空特征。

如类似于F=ma 的经典力学方程具有对时间的反演不变性,正是这种时空均匀地相互作用的表现。

其三是对称性。

线性相互作用是两体间对称的相互作用。

两体之间除了自身带来的区别外,在相互作用的力和流的方面是相对称的。

牛顿第三定律F=-F是这种对称性的明显表现。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对丰富多彩的物质运动的研究中发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都是具有独立性、均匀性等。

于是突破线性相互作用的局限性,开始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

首先统计物理学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线性叠加关系。

把非线性相互作用问题突出出来的是在非平衡态系统理论研究中。

普利高津在创立耗散结构理论时,分析了一个包括自催化步骤的化学反应,并导出其速率方程。

对不同浓度和扩散系数求解此方程,可以得到千变万化的解答;既可以是极限环、浓度波,也可以是x、y作为空间函数的一个非均匀分布。

这就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独立的,存在着相干性。

用类似的方程去处理流体力学、生物化学、生物学以及生物群落的有关问题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它们在数学形式上都有一个不容忽略的非线性项。

由此,人们发现复杂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作用是不能用数学上的线性方程来描述的,需要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

与线性相互作用相对应,就把这类相互作用称为非线性相互作用。

这类相互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线性相互作用相比有哪些特点呢?哈肯在协同学中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最富有成果。

因为,贝塔朗菲在研究系统时,揭示出系统中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相干性特点;普利高津在用热力学方法考察系统时,揭示出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不仅具有相干性特点,而且具有不均匀性特点。

哈肯在协同学中,用时空的方法考察系统时,除了揭示出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相干、不均匀特点外,还揭示出不对称性特点。

哈肯认为序参量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是这种竞争与合作中的相干性,才使得有些系统成为相干的自组织系统。

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时,发现一个激光器,当抽运功率较低时,不过是普通的灯;当抽运功率达到一定阈值时,便会发出激光;若继续增加抽运功率且达到新的阈值时,则会呈现新的时空结构——有规律的脉冲。

这个不稳定序列,正表现着激光内原子的不同耦合情况。

这与非线性方程的多重解是相吻合的。

这种相互作用具有自己的时空特征。

这表明了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均匀性。

哈肯在协同学中明确提出长寿命系统支配短寿命系统,并将描述各种相互作用的物理量区分为快弛豫参量和慢弛豫参量,慢弛豫参量决定系统的演化进程,由此使用“绝热消去法”,这说明了序参量之间的不对称性。

哈肯既认识到复杂系统中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又指出它们与线性相互作用不同的特点。

这就使我们认识到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相干性、不均匀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对于我们了解物体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有着认识论方面的意义。

非线性相互作用对系统演化过程中有什么影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影响系统演化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在系统演化中起什么作用。

在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出现之前,人们认为,无机界系统只能产生无序的过程,而生命界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协同学研究表明,除了生命系统以外,物理的、化学的、气象的和其他许多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能够产生有序过程。

考察这些系统发现它们都是开放系统,即它们能够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

开放是影响系统演化的因素之一。

在对平衡相变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相变过程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得原来无序的均匀态变得不稳定的结果。

由此发现向有序态的演化与系统的稳定性有关。

任何有序态都是某个无序态不稳定的结果。

而造成不稳定的内部原因是涨落。

这种涨落随时存在于各种系统中,像激光中光的自发辐射、流体力学中流体的涨落、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生物进化中的偶然变异等。

它们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形成稳定性。

然而一旦在临界点上某种微涨落被放大为影响系统整体运动的巨涨落,系统就会失稳。

如果此时巨涨落能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进而稳定下来,就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涨落也是影响系统演化的因素之一。

然而,随机涨落在随机产生着,究竟那种涨落能驱使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这是涨落本身无法说明的问题。

要进一步探索系统向有序演化的趋势,需要求助于它的更重要的内在根据。

这就是非线性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既决定着一个系统失稳的临界点,又决定着系统失稳之后的分支途径。

临界点当然不只一个,分支线也会有若干条,而这恰好都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

可以说非线性相互作用提供了系统演化的多样性;以这些可能性为根据,才有以涨落和开放为内外条件的某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可见影响系统演化的因素还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但是,它们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在自组织系统演化过程中,开放、涨落、非线性相互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开放性提供的主要是外部条件,涨落所提供的是内部诱因,正如协同学中表述的那样,“涨落是有序之源”,非线性相互作用则是系统演化的主要内部根据。

二对非线性相互作用效用的认识随着对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及在复杂系统演化中的作用的认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用。

在协同学中,把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运动模式简化为序参量,把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用简化为协同和竞争,协同导致有序,竞争促进发展。

以此揭示出复杂系统进化的内部机制。

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是有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总是存在着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比如热运动),同时又受到其它子系统运动的影响。

在临界点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弱到不能束缚子系统独立运动的程度,子系统本身无规则的独立运动起主导作用,系统呈现无序状态。

随着控制参量的不断变化,当系统靠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便逐渐增强,同时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在相对变弱,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从均势转变到关联起主导地位的作用,因此在系统中便出现了由关联所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出现了宏观的结构或类型。

序参量是系统在演化时出现宏观有序的重要标志。

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同时序参量有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

在这里,哈肯把控制系统演化结果的运动模式称为序参量?其它运动模式称为参量。

序参量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

如何得到序参量,哈肯把明显影响系统演化进程的参量叫作慢变量,对系统演化进程没有明显影响的参量叫快变量。

他提出一个“伺服原理”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

他采用了统计物理学中的绝热消去法,令快变量的时间微商为零,这样就可以在方程中消去大量的快变量,得到只包含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序参量方程,这就便于求解了。

协同学中的序参量概念,从形式上看,与热力学中的“熵”概念有类似之处,它们都是表征系统有序或混乱的度量,只是序参量有点像熵的负数。

不同的是,熵在总体上概括了系统的状态,,而序参量在系统中则同时并存几个;熵只是在热力学系统中才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在其他系统中只具有抽象意义。

而序参量的物理意义则随不同的系统而变,如在铁磁体磁化过程中,序参量代表总磁化强度;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序参量代表粒子数或浓度等等。

序参量概念的特性使其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和范围。

在协同学看来,系统中若存在几个序参量,其相互之间必然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每个序参量都决定着系统的一个宏观结构及相应的微观状态。

系统究竟形成何种有序结构,就要由这些序参量的协同合作和竞争来决定。

比如,在协同学看来,贝纳特花样就是这样形成的:当被加热的液体中温度达到某一特殊值时,由于同时存在着三个序参量,于是产生了贝纳特不稳定流,这三个序参量每一个都代表着一种波的幅度。

支配着一个平面波。

如果三个序参量保持互相合作,那么就会看到所谓的贝纳特花样即液体层中的六角形结构元胞;如果继续加热使温度梯度超越了某一特殊值,那么,三者互相依赖、互相合作的关系被破坏,最终只有一个序参量取得整个宏观结构的控制权,这时呈六角形元胞图案的贝纳特花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滚动的卷筒状结构。

由此可见,正是序参量又竞争又合作才导致宏观系统从无序走向稳定化的有序结构。

这样的情况在激光系统以及生物进化系统中随处可见。

这种由各个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和竞争决定着整个宏观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结构,正是协同学的精髓。

为我们认识系统演化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在对非线性相互作用本身的认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用,以此深刻揭示出系统演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哈肯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

即序参量、协同、竞争。

这三个词汇不是哈肯创造的,但哈肯在赋于序参量以运动模式的新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这三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探索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化机制的工具和途径。

在复杂系统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终极原因”必然导致系统具有多种运动模式。

在协同学中,哈肯用“序参量”概念描述运动模式,由随机涨落引起的运动模式的变化过程,哈肯用“协同”、“竞争”概念描述。

多种运动模式的变化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系统有序,二是系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