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作者:侯霁桐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8期【摘要】当今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重大变革、整个利益格局在逐步调动中、社会的各个阶层阶级有了明显变动、人们思想和理念发生了变化,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时期,又是矛盾激增的时期,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课题。
我国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之处是对其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创新,根据国情和政治体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质的社会管理模式。
文章从分析社会管理和公共治理的基本理论基础入手,研究重点倾向于我国社会管理的现阶段情况,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管理的特点和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格局,让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治理;社会管理;创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鲜明地特征。
发展是振兴中华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发展生产力上,更重要的社会表现在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
中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从原来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再到现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和改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综合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创新要突出对传统社会管理思想的飞跃,把政府管制的思想变换为治理,以善治为最终目标而奋斗。
在中国大环境越来越复杂,现代社会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创新社会管理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重要之本,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社会和政府转变的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也是加快民生改善的紧急使命,创新社会管理更是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唯一途径,有助于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社会的现代化管理(一)加大政府的对社会基础建设的公共财政支出,快速改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支出比例一直不多,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公共财政的保障。
社会主义发展当中,想要到达社会主义高度发达时期,一定要解决社会的公平公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旨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其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化、社会化、民主化和创新等方面。
首先,新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而新公共管理则倡导引入市场机制,强调竞争和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例如通过招标、竞争性定价等方式来选择服务提供商,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其次,新公共管理注重社会化。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是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新公共管理倡导引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府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再次,新公共管理强调民主化。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是由政府单方面决定和执行政策,而新公共管理倡导加强公众参与,提倡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
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最后,新公共管理鼓励创新。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囿于惯例和规章制度,而新公共管理倡导鼓励创新和灵活性。
政府可以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激励创新、鼓励实验性政策等方式来激发公共管理的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之,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化、社会化、民主化和创新等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旨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这些理念和方法的引入,对于改善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探索。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公共管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其改革和创新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公共管理是为服务社会而推进各种社会创新与进步的重要方式,其必须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自我反思、引领和改进。
因此,在如今这个需要不断创新的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和改革成为了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和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径。
公共管理创新是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创新的公共管理形式可以提供更好的管理自由度,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帮助政府和公共组织实现其目标。
要想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首先需要关注其内在机理,可以通过提升人员素养、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管理技能来实现。
提升人员素养有助于推进公共管理创新在实现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中,人员素养是最关键的方面。
公共管理者必须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来应对各种情况和问题。
政府和公共组织应该通过设立专业技能培训、知识扶持制度,提高人员教育水平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参与议政和社会互动等方式来提高人员素养。
在公共管理中强化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公共管理组织结构的改进也是公共管理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方面。
改善和优化公共管理组织结构的有效方法是消除部门之间的界限,减少冗余职能和岗位,并加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政府和公共机构需要遵循理念先进、功能多元化、用户友好化的原则,以保证组织当前高效运营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进步。
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新型管理模式新型管理模式是促进公共管理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以网络管理模式、市场化和服务型管理模式为主要形式。
网络管理模式将各级部门联接在一起,以提高数据共享,加强协作和沟通。
市场化使得公共管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服务型管理模式的目的是将服务对象放在工作的核心,使管理者更全面地了解服务需求和需求的满足程度,以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治理创新成为了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一、治理创新的理论治理创新是一种基于创新理念和策略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治理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治理理论。
网络治理是一种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治理模式,强调各方参与、协商与合作,以解决公共问题。
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其次是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是治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增加公民对政策决策的参与度,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公众参与理论强调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责任,通过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是创新治理理论。
创新治理是指通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的提升。
创新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创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还有政策网络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为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支持。
二、治理创新的实践治理创新的实践需要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进行。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电子政务的应用。
电子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政府服务和决策全面电子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政府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分发信息,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和满意度。
其次是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度智能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环保、教育等公共服务,创建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
《新公共管理和整治及社会管理的模式改革》全球化已经赋予政治生活的传统问题———即谁统治,怎样统治,为了谁,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以新的意义。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也发生相应改变,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获得灵感。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治理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图式之外,寻求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
简言之,治理是对传统政府统治和管理机制的超越,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
治理理论具有两方面的涵义。
政治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通过此制度安排重新分配资源,建构公共责任;管理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政府组织有效、高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新公共管理是“治理”的管理维度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强调政府组织的管理技术、效率和能力。
治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契合了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甚至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深化。
[1]对治理理论的此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公共行政维度的体现,也表明了政治学的管理主义走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和新公共管理的最大不同,在其政治学意义上,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是人类集体行动机制和方式的改变。
因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便是对新的人类集体行动的政府组织和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的追求。
一、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批判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PM),通过将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引入公共行政,引发了公共管理模式的革命性改变。
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是政府运行的最佳方式;二是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三是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这有利于责任制的落实;四是行政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担任。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背景下,社会治理模式也发生了转型。
新公共管理模式强调市场化、经济化和管理制度化,注重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提倡市场机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运用。
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主要扮演着市场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强调政府应该依法行政,减少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干预,加强对市场和社会的监管和服务。
政府的功能由传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政策制定、监管和协调等职能。
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发挥信息发布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引导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二是市场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逐渐放大。
新公共管理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市场竞争的作用,强调效率和绩效。
市场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的行为和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市场的正向竞争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政府也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避免市场竞争失灵和市场力量的滥用。
三是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提高。
新公共管理模式强调社会参与和社会合作,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得到更多的发挥。
政府应该为社会提供提供信息、参与和协调的机会和平台,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互动关系,实现共同治理。
四是社会企业和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提升。
新公共管理模式强调公私合作,注重社会企业和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企业和第三部门具有敏捷、灵活和创新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企业和第三部门,鼓励其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企业和第三部门的监管,防止其滥用权力和资源。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转型。
政府角色重新定位,市场力量放大,多元主体参与程度提高,社会企业和第三部门地位提升。
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与协同治理
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与协同治理公共服务是政府为满足公众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它关乎每个人的福祉和社会的良性运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复杂化,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显得滞后。
为了迎合时代的要求,公共管理需要进行创新与协同治理。
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协同治理旨在提高服务的效能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与协同治理。
首先,在公共服务创新方面,科技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带来了诸多机遇。
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提供服务。
例如,通过建立在线平台,政府能够实现与公众的快速互动,提供更便捷的办事服务。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了解公众的实际需求,并据此调整服务内容和形式。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公共服务创新需要政府部门拥有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思维方式,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推动科技与公共服务的融合。
其次,公共服务创新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及民间力量的协同。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不能独自承担所有责任和压力,应该借助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力量,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
政府可以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与改进。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形成有机的合作网络,共同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可以与环保组织、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和应对环境问题。
公共服务创新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除了创新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也是公共管理必须重视的领域。
在现代社会,公共问题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跨部门性,单一的管理难以解决。
协同治理是一种跨部门、跨界合作的治理方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协同治理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创新与公共部门改革分析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创新与公共部门改革分析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挑战使得公共部门改革和社会创新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
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为解决公共问题和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而采取的创新行为。
而公共部门改革是指在公共管理机构内部或外部进行的一系列改变,以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本文将分析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创新与公共部门改革的关系,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创新公共管理中的社会创新是一种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在传统的公共管理中,政府通常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而公众只是被动接受公共服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创新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涌现出来,开始扮演起公共服务和社会问题解决的角色。
社会创新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
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社会创新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和社会创投等机制来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使公众更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过程。
二、公共部门改革的必要性与挑战公共部门改革是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创新的关键一步。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新的挑战,因此,公共部门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效能和适应性。
然而,公共部门改革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改革需要政府机构内部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但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利益固化使得改革进程缓慢。
其次,改革需要整体推动和综合协调,单一部门的改革效果有限。
此外,改革还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公众的参与,但社会对于改革的期望和参与意愿不一致。
三、社会创新与公共部门改革的互动关系社会创新和公共部门改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一方面,社会创新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了动力和实践经验。
社会创新组织和非营利组织通过尝试和实验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为公共部门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新时代的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变革
新时代的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变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模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体系的变革。
一、公共管理体系变革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公共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新时代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
公共管理体系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
因此,应该从教育入手,加强公共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训,并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加丰富和充分的发展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体系需要基于信息技术创新。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推动公共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公民参与。
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自身,需要广泛发动群众,促进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开信息渠道和民意调查系统,以便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
二、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治理模式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政府治理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权利制约。
一方面,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法治原则,不得擅自行使权力,损害社会公义;另一方面,还要实现有效的权利制约,建立和完善权力查处和监督机制,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其次,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公共参与。
政府治理模式必须建立在更规范、更透明的公共参与机制之上。
政府应当将公共参与纳入治理的全过程中,健全公共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以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
最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
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机制,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智慧政务系统和数字治理平台,为治理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新公共管理下的创新与发展
01
02
03
数字化转型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 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市场化改革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 的供给效率。
绩效管理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以结 果为导向,提高公共服务 的质量和效果。
创新案例分享
数字化转型案例
新西兰政府推出的国民保健信息 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分 析、利用数据,提高了医疗服务
案三
某地区通过推动多元参 与,实现了公共决策的 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 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 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该理论认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委托代理 关系,政府作为代理方,应承担公众对公 共服务的期望和需求。
交易成本理论
制度经济学
该理论认为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提高 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简化程 序、减少官僚主义等手段。
该理论认为制度是影响公共服务效率的重 要因素,通过改革制度可以提高公共服务 的效率和质量。
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目标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公 共部门的绩效,以满足社会和公 众的需求,同时实现政府治理的
现代化和科学化。
实践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实践包括政府 再造、公共服务市场化、公共政
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化等。
新公共管理下的发展方向
01 02
数字化转型
新公共管理下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数字 化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科 学化。
未来挑战
新公共管理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如适应全球化、应对数字 化转型的风险和机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等。
未来展望
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路径_祁凡骅
萃
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路径
祁凡骅
*
随着国际社会的政治变迁、 国内社会的复杂多变, 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何为我国的社会管理注 入新的治理理念、 模式,以社会管理创新来应对社会多 样需求,是摆在公共管理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共 同课题。 一、认知创新: 拓宽社会管理的认知范畴 从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来看,不少地方政府将社会 管理仅仅看作社会问题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于是, 社会管理成了社会综合治理部门的核心职责。 对社会管 理的这一认知,既不符合公共管理的理论,也不利于社 会问题的源头性解决。 因此,我们更为赞同广义的社会 管理,即涵盖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子系统 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管理或者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从公共管理理论角度来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都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响。从社会问题成因的深层次剖析来看,群体性事件等 社会问题往往源自政治、 经济领域的利益纠纷与冲突。 单靠司法和综合治理部门来应对社会问题,只能是治标 而非治本。所以,社会管理的认知范畴有待拓宽与创新, 应当将所有的公共部门都纳入社会管理体系之中,所有 公共机构、部门的抽象和具体行政行为都应考虑其可能 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社会和谐、 良性发展看作公共管 理的最终目标。 认知上的突破与创新,是实现社会治理 创新的必要前提。 二、治理主体创新: 推进多元治理 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政府在公共事务 的治理中一直处于单一的主导地位。 政府主导在危机状 态下拥有较高的效率,这是集权体制所固有的优势。 但 是,社会发展更多的是在非危机状态下运行,这时集权 体制的弊端也相当明确,无法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 国外社会管理的实践与发展证明,从社会管理主体 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政府主导 型。以前苏联、个社会的发展与管理,社会组织 和公民处于依附地位,自我管理功能弱化; 二是社会自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市场管理和市场竞争为主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和效益,减少政府干预,促进市场化和企业化。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将重点放在管理上,而不是直接进行某些服务或活动。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整体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与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治理工作。
社会治理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随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推广和传播,社会治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的作用逐渐减弱,社会各方的参与度逐渐增加,社会治理模式已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转变。
首先,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逐渐放弃了某些职能和服务的直接提供,将这些职能和服务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
这使得政府部门更加重视监督和管理,而不是直接参与服务。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部门也更多地提供监督和管理服务,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谐。
其次,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市场竞争和企业化经营已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政府部门逐渐变成了一个受市场和企业影响的管理机构。
在社会治理中,政府部门也开始更多地考虑市场和企业的影响,将市场和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视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最后,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各方的参与度逐渐增加,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社会。
这些参与者能够直接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
社会各方的参与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和调控社会。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变革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需要进行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寻找适合自身的创新路径。
一、公共管理的创新路径1.科技驱动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公共管理系统日益智能化。
科技驱动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优化公共服务的流程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2.制度创新制度是公共管理的基础,制度创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效能和效果,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制度创新也需要遵循一定规律,需要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体系,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公共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优化管理过程和手段。
同时,管理创新也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的行为和需求,建立适应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保证公共管理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公共管理的创新形式1.政府与市场联动政府与市场联动是公共管理创新的一种新型形式。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联合作用,可以促进公共管理的发展和优化。
政府可以主导与监管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
2.民主参与民主参与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民主参与,可以提高公共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和公信度。
同时,民主参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参与制度和机制,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和条件。
3.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参与是公共管理创新的另一种新型形式。
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增强公共管理的社会包容性和参与性。
同时,社会组织的参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渠道,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广泛开展。
三、公共管理的变革路径1.服务导向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是公共管理变革的首要目标。
通过服务导向,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服务导向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体系和机制,保证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步。
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由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创新而来的新型公共管理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增加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更好的给居民带来公共服务。
而新公共管理模式与社会治理模式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的转型互相影响和加速。
一、从单一的服务供应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应。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公共服务供应不再是单一的,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政府职能不再是强制性管控,而是更多地关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发挥,尊重市场规律,增加公民自主选择的机会,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一旦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就意味着民间组织的崛起,社会参与度的加强,社会治理模式的多元化成为可能。
二、从“自上而下”的模式到“合作治理”的模式。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是由政府来协调社会和市场间的关系,治理方式偏向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由政府对社会和市场实施管控,而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不再单独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而与社会各界和市场力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平衡局面,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的区域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企业发展等各层面上的合作治理。
三、从集中式管理到分散式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政府的权力不再集中于某一领域,而变得分散起来,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发挥也变得更加广泛。
政府通过引导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把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责任下放到基层社区,以减少对中央主权的依赖,提高区域治理水平。
四、从过程监管到结果导向。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政府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注重结果导向,更加注重成果的评估和效果的检验,不再简单地强调管理的过程和流程,而是更加注重运用评估体系和监管手段评估政策的实际效果。
政府需要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进行综合考虑和精准分配,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达到最大的公共效应。
总之,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是必然的,它开创了一个更加开放、灵活、多元化、参与式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新格局,为构建更好、更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丰富与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的丰富与创新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既不是对原有的社会管理的简单升级,也不是对西方治理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我党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三中全会所表述的社会治理,有鲜明的目的性,预示着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其主体多元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此提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蕴含了我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变革。
一、社会治理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我国使用社会治理一词较早的文献可追溯到1990年《社会科学》第4期孙慧民的《赌博的文化心理机制及社会治理》,文中提到“要治理社会中的各种赌博行为”。
郑杰文在1993年《东岳论丛》第1期《试论孔了的社会治理构想》一文中提到“要对社会进行治理”。
很显然,这里的社会治理仍然是传统的含义,指对社会问题的管理、控制和整治,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社会治理完全是两回事。
真正对该词的现代意义做出解释的,是从张康之教授发表的一系列以社会治理为主题词的论文开始的,仅2003至2004两年问就有《公共管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论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德治及其制度安排》、《论不同社会治理模式中。
到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问的平衡,限制政府权能,实现“有限政府”。
治理理论的实质就是在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问形成良好的合作、良性的互动关系。
但起源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对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也存在着制度、文化、理论基础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问题。
《决定》中所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既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也不是对原有的社会管理的简单升级。
它有以下儿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明确社会治理的目的。
新时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新时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对于日益增多的公共需求已不能完全胜任,新时代对于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促进公共管理现代化建设。
一、公共管理理论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要点在于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两方面。
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施行中的人的参与,具体而言,可以体现在:1、强调政府角色转变。
在新时代,政府的作用不再是不断地向民众强调自己的权力,而是为了民众的利益开展工作;2、强化制度设计。
政策制度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民生实际需求;3、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公共管理的主题是公共问题的治理和解决,而不是政府独自拟定解决方案;4、营造公共管理舆论氛围。
宣传教育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宣传舆论的作用下,可以调动广大社会力量,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
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实践,而公共管理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具体而言,公共管理实践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社会发展需求。
公共管理的受众是社会公众,因此公共管理的发展也需要紧扣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民心中求的正义和公平得以实现。
2、推进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机构调整、管理创新和基层组织建设等等。
其中,管理创新是特别重要的,要协调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在公共事务处理中发挥作用。
3、优化公共服务。
优化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宣传、服务、督查等等,使政策理论科学、管理严格规范,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利益和基本权益。
要注重公共服务的效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将政策转化为实际的服务行为。
4、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国际经验的借鉴和参照,可以促进公共服务的更好发展。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论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新公共管理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将企业管
理模式引入政府管理中,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益。
随着社会变革和发展,这种管理模式
渐渐地深入到社会治理的领域,推动社会治理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和转型。
一方面,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引入,促进了社会治理模式的市场化和规范化。
在这种模
式下,政府将其自身的职能和任务逐一剥离出来,将其交给专业的市场化机构进行管理和
运营,从而提高了职能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益。
同时,这也有利于规范社会组织和行为,保证了公共利益的实现。
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引入,也引发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民主化和参与化。
在这
种模式下,政府的调控作用被削弱,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度却得到了提高,民间力量成
为社会治理的新力量。
在一些问题和领域上,社会组织和公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推进
社会事务和公共利益,为社会治理增添新的动力和资源。
总之,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值得关
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间寻找新的平衡,推动
社会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
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作者:黄银霞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5期【摘; 要】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社会资源整合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国情有了新的变化,公共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所以为了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政府必须要结合新公共管理视角,与当代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对接,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政府管理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程,克服原有不足和问题,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度和转变,强化政府服务和管理效能。
本文将政府管理模式为中心,探讨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视角;政府管理模式;创新1.新公共管理视角概述新公共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当时西方民权运动开始盛行,世界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转变的节点,西方经济滞胀开始蔓延,传统的政府官僚主义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状况,政府的管理效能一度失效,在这种大形势下,西方政府不得不开始进行改革和转型,也就形成了新公共管理运动。
英国的撒切尔内阁首先针对政府公共部门展开了改革运动,以提高政府效率,降低政府财政赤字为目标,实行缩减政府规模的政策,随后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开始进行新公共管理运动,各国的具体国情有所差异,对于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政府改革措施也就各不相同。
从理念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了行政管理和经济学两个大方面,从经济学的领域分析和探讨政府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效率问题,并根据一些经济学理论和规律对现行的政府政策进行调整。
当前的新公共管理具体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公共管理视角认为政府应当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而不是辅助者,政府应当把握好管理的方向;第二,政府管理应当与市场发展相结合,利用市场中的竞争机制来完善政府治理出现的问题和不足;第三,政府可以将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将两种管理方法相结合;第四,政府应当制定好权力的划分机制,明确权力划分界限,该放开的权力应当放权,同时也要把握好必要的权力;第五,政府必须重视政府的服务职能,并将服务职能放到管理工作中;第六,政府工作应打破形式化,注重效率和结果;第七,应当与现代化技术相对接,建立和打造新型化电子政府。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管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数字化转型、参与式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政府机构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情况,从而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政策;通过在线服务平台,政府可以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数字化转型还能推动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继续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发展。
参与式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决策和执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需求越来越强烈。
参与式治理强调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决策。
通过建立更开放、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可以更好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和需求,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例如,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社区参与项目,通过引入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更加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合作,实现治理的共享和共赢。
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和目标。
公共管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建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政策和法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等。
公共管理还需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公共管理、治理与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化已经赋予政治生活的传统问题——即谁统治,怎样统治,为了谁,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以新的意义。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的管理理念、方式和手段也发生相应改变,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从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获得灵感。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治理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图式之外,寻求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
简言之,治理是对传统政府统治和管理机制的超越,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
治理理论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政治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通过此制度安排重新分配资源,建构公共责任;管理意义上的“治理”指的是政府组织有效、高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新公共管理是“治理”的管理维度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强调政府组织的管理技术、效率和能力。
治理理论在很多方面契合了新公共管理的要求,甚至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
运动的深化。
[1]对治理理论的此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公共行政维度的体现,也表明了政治学的管理主义走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治理和新公共管理的最大不同,在其政治学意义上,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思考与阐释,是人类集体行动机制和方式的改变。
因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便是对新的人类集体行动的政府组织和管理理念、方式和工具的追求。
一、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新公共管理运动(NPM),通过将市场机制和管理主义引入公共行政,引发了公共管理模式的革命性改变。
传统的公共行政实践模式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原则建立起来,严格遵守这一原则是政府运行的最佳方式;二是公共物品及服务应由政府机构(官僚机构)来提供,即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三是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开,并且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这有利于责任制的落实;四是行政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必须由终身受雇的职业化的官僚来担任。
随着西方世界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转变,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受到了严峻挑战,并在实践中逐渐失效或被认为过时。
首先,
作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基石的官僚体制(科层制)已被证明是一种过时、僵化和无效率的政府体制模式,[3]123如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所说: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官僚体制,专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及其层叠的指挥系统……变得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它在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20世纪90年代已经不能有效地运转了。
[]其次,政府机构作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的垄断地位已经动摇,各种私人公司、独立机构和社会团体参与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不同的政府机构也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展开竞争。
最后,政治与行政的分开在实践中是难以做到和不现实的。
而且,传统的人事行政模式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公共管理运动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而出现的,旨在为传统的官僚制注入类似于市场机制的因素,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响很大,成为改造政府治理结构、重新塑造政府形象的指导思想。
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效率和效益观的掩盖下追求传统自由主义,或是激进市场主义的价值理想”,1]以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民主立宪政体的政治运作和决策的过程,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研究选
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否定抽象的公共利益的存在,公共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个人的决策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虽然这场运动在国家之间甚至一国内部不同时段区别很大,但有几个共同的主题,凯特尔将其归纳为六个核心要素:生产力。
改革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使政府以较少的资源维持甚至扩张公共服务;市场化。
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克服传统官僚制的弊端;服务导向。
改革的一个共同目标是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提升公共服务的顾客满意度;分权。
不只是简单的决策权向底层的转移,也是使得决策者尽可能地接近受政策影响的普通公民的努力,从而使政府更贴近公民,对他们的偏好更敏感,具有回应性;政策。
改革运动目的是改善政府创新、完善和执行公共之策的能力;问责制。
改革要求政府更好地兑付其诺言。
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将“新公共管理”看做单一的模式,并指出“新公共管理”模式包含十大基本原则或基本内容,即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
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的政府:改变按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为此,必须用企业家精神去改造政府,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一样提高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即强调服务提供者应对他们的顾客负责,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断进行革新,寻求减少成本和增进质量的方法,授权顾客进行选择。
休斯概括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六大要点:该模式意味着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重大改变,注重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负个人责任;一种脱离官僚制的趋势。
目的是使组织、人事、任期等更具灵活性;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以便用明确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工作业绩,以及对项目进行系统评估;公共管理人员更具政治色彩,而不是政治中立或无党派的;政府职能更有可能受市场检验(如合同外包),或奥斯本说的“将掌舵和划桨分开”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指政府非通过官僚制方式不可;通过民营化或市
场检验以及合同外包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
[7]Ferlie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中认为,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过四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即:效率驱动模式,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追求卓越模式,公共服务取向模式。
总体而论,相比传统的官僚制,分权化、服务外包、市场化的激励方式和更彻底的绩效考核等新公共管理秉承的管理主义理念成为当今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潮流。
二、作为制度安排的治理理论
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