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 读后感
《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教育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从教十多年来,我在教与学不成正比的问题上困惑不已。
该如何把握住教与学的分寸,该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该如何转换教师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让学生惧怕的严师……也曾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可远水解不了近渴,现读的书并不能针对性的解决我积存已久的问题,有也只是皮毛而已。
读了《教育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有些茅塞顿开的感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抓住了“人”这个教育的根本属性,一切教育活动的目标、规律都得到了明确。
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希望他的学生成为自动的、积极的学习者。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教师必须激发学生通过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去发挥自己内在的力量。
他必须把听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教师的语言的作用不过如此而已。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应当使儿童有学习的需要。
而单纯等待这种需要是不可能的,要催生这种需要。
”他认为教师的技巧就在于寻找时机催生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自然而然的学到了无需记忆的技能。
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用好生活出现的教育的场景和契机,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践踏的东西。
”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
《卢勤谈如何爱孩子》一书中提到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自尊。
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会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大,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
《教育究竟是什么》一书中不同时代的不同的思想家也对此有同样的见地。
基督宗教的创始人耶稣主要的教学手段是寓言,圣经故事把耶稣理解为教人的一种新的方式,以生活在尊重每个人的人性世界上,这是作为一位平等主义的“名师”的耶稣的一份永久的遗产。
教育是为了“唤醒”
教育是为了“唤醒”教育是人类通往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思想的启示和精神的提升。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唤醒”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是为了“唤醒”人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过于忙碌于追求物质财富,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追求。
教育则可以通过提供人文科学的课程,如文学、哲学等,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期望、激情和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教育应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激发其自主探索和创造的热情。
只有当人们懂得如何探索和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也是为了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更是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智慧和动力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深入学习和对社会事务的了解,教育能够让人们对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范围。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领导和管理技能,使其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充分发挥自己。
最后,教育也是为了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受到正向引导,从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循着这些理念不断改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识别并正确处理挑战、困难和压力,为了自己和他人创造积极、有益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通过培养良好的社交和沟通技能,人们也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互动,并建立更健康、快乐的个性和终身人际关系。
总之,教育应该是为了唤醒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和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变化,我们应该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并着重关注个体的追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贡献社会。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观后感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观后感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观后感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只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更应该引导孩子发掘内心的驱力,让孩子的人生旅程充满动力和激情。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对此有了一些感悟。
第一类别:家庭教育书中提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与此同时,父母也应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乐趣和挑战,并在挑战中得到成长。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是否热爱学习,是否对生活充满热情。
第二类别:师生关系除了家庭教育,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不仅是孩子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孩子的引路人。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老师也应该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力,取得优秀的成绩。
第三类别:个人修养最后,孩子的内驱力还需要个人的努力和修养。
一个有内驱力的孩子不仅要有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更要有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孩子应该学会自我成长和自我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做到自我实现。
孩子还应该学会如何对待失败和挫折,在挫折中得到成长,并不断吸取教训,让自己更加坚强和自信。
总之,唤醒孩子的内驱力需要家长、老师和孩子自己的努力。
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和个人修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只有让孩子在稳定、安全、有趣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走得更加自信和充满力量。
《班主任工作十二讲》读后感
《班主任工作十二讲》读后感一、要在观念上摆正师生位置,充分尊重学生: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地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
教师多以“我”为中心去要求学生,容不得学生的半点违抗。
而今天,学生要求教师抛弃“警察形象”。
教育者不能再以为当了教师就有权威,就能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也不能再成天板着一幅面孔,摆着“班主任天生不会笑”的形象,而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待。
你要去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让他们感受到你的鼓励你的笑,你的尊重你的爱,从而敞开心扉,接受你,听你的话,而不再是“你不懂我的心”。
所以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注意培养和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后进生的班主任更要坚持不歧视、不放弃,以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来感化他们。
二、我认识到教育不是一种大面积的播种,而是个别的栽培教育并不是像平原地区的玉米或水稻播种那样,面对整齐划一的田地,用机械化的方式撒种,秋后就可以收割。
教育如同园艺师,面对一株株形态各异的花木,需要用心琢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习性,进而区别不同对象来修枝剪叶、灌溉施肥,使之成为美的化身来装点世界。
书中的学生,脾气秉性习惯好恶皆不相同,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势必捉襟见肘,难以奏效。
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的常识和自己的智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展示了教育自身的丰富多彩的美丽。
三、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和可变性大,模仿性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强烈示范性,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俗话讲言传不如身教。
我曾碰到过这么一个情景:某学生座位旁有几张纸屑,我就让他检起来,谁知他却冒出一句“不是我的”,就是不检。
我气极了,但冷静下来,我俯下身检起了旁边的纸屑。
学生可能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批评他,还帮着检,顿时满脸通红,主动地把其他的检起来。
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
用真心真情唤醒学生的心灵
用真心真情唤醒学生的心灵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阶段,但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心灵。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需要用真心真情去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鼓励。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需求,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及时关心他们的心情,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从困难中走出来。
只有敞开心扉,用真心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要激发学生内心的爱与善良。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许多学生的内心可能受到了伤害和冲击。
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和善良,让他们认识到心灵的健康和幸福是来自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了解到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关注他人的情感需要,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把爱心和善良传递给学生,他们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升华和滋养。
我们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导师来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用真心和真情去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而不是功利和虚荣。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和自信。
我们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家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学生情感生长的温床,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心灵成长的两个重要支柱。
我们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建立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家庭要加强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多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影响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灵魂的唤醒。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去启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关于教育的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面对世界,做出自己的选择。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意识和社会关怀,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在教育方法方面,雅斯贝尔斯强调了对话和交往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通过对话和交往来实现的。
在对话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提倡反讽的教育方法,即通过反讽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识能力。
雅斯贝尔斯还对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应该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此外,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读完《什么是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成长。
同时,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我也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
因爱而遇因爱而语唤醒学生成长的种子读后感
英文回答:Words of Love is a book that explores education and growth in depth, highlighting the power of love in education to awaken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rough vivid cases and moving stories. The book full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ov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which is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that inspires the potential of students and promotes their growth. Each story expresses this view in depth, further reinforcing my belief that love is a precious seed that inspires students to grow. This is also in line with our party ' s guidelines,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on education, which provide useful lessons and inspiration for its development.《因爱而遇因爱而语》是一部深入探讨教育与成长的著作,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彰显了教育中的爱心唤醒学生成长的力量。
本书充分展示了爱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爱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茁壮成长的最强大的力量。
每一个故事都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观点,进一步坚定了我对爱是激励学生成长的珍贵种子的信念。
这也与我们关于教育事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契合,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热门8篇)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热门8篇)篇1:《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在我校读书月活动中,学校给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书――《教育就是唤醒》,从书名就能看出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
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这本书,说心里话,确实学到了不少的教育理念,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看了这本书后,有些问题也就不算问题了。
彭兴顺教授这本书共有八讲,主要是从教师和家庭两个环节阐述教育。
其中我印象较深的是第二讲和第五讲的内容。
现在我就第二讲《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和第五讲《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内容谈谈我的感想。
第二讲开篇就问:我们做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答案有爱心、能力、专业素质、责任感、亲和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等。
大家都说的不错,教师除了具有这些条件外,彭教授认为就是“爱教、会教”四个字。
我也挺赞同教授的说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是爱学生,再就是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
书中把教师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生存型教师――无奈的苦涯,看书中所举的例子,自己偷偷的笑呢,其实我在教学中也存在例子中的某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较消极或被动教学,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无可奈何的选择,我是不是要重新认识我的思想问题呢?改变一下我的思路呢?我能不能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一种享受呢?第二种,享受型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有时想老师应该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教师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赏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
学生成长,教师快乐。
我现在的教学中,基本能达到这种类型的教师,和学生们在一起很快乐。
爱孩子、爱学校、爱事业――而当教师。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教育是一首诗》中说:“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因爱而遇因爱而语唤醒学生成长的种子读后感
因爱而遇因爱而语唤醒学生成长的种子读后感1. 引言1.1 概述本文以“因爱而遇因爱而语唤醒学生成长的种子”为主题,探讨了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通过爱的力量相遇与沟通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文章将分别从“因爱而遇”和“因爱而语”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最终呼吁教育者要唤醒学生成长的种子。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中概述了全文内容,并明确了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第二部分“因爱而遇”将重点探讨爱的力量、相遇的契机以及彼此成长的见证。
第三部分“因爱而语”将着重介绍沟通与理解、真诚表达情感以及对话中的共鸣与启发。
随后,“唤醒学生成长的种子”将在第四部分中讨论启迪潜能与兴趣培养、鼓励与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勉励与引导学生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能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文章内容,思考观点立场转换及其意义,并对未来教育工作和个人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因爱而遇、因爱而语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唤醒读者对于爱与关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思考。
文章希望为教育者提供启示和引导,让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
最终目标是通过真挚的情感交流与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引发每个学生内在潜能的觉醒,并为其未来成长之路激发动力。
2. 因爱而遇:2.1 爱的力量:爱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它有无限的力量。
在我们人生中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等各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建立。
正是因为爱的存在,我们得以获得支持、理解和激励,从而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爱可以让我们感到被接纳、被重视,并且激发我们对他人关心和帮助的积极行为。
2.2 相遇的契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且珍贵的成长轨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因为某些特殊时刻或事件而与他人相遇。
这些相遇可能是偶然的,但也可能是注定要发生的。
当两颗心因为共同经历而产生共鸣时,他们之间自然地建立起了一种特殊关系。
这种关系是源于相互包容、真诚交流和分享,让彼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滋养彼此。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
《教育就是唤醒》读书有感寒假的时候读了《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如何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如何成为名师,怎样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等等。
我记忆最深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这一部分。
书中通过列举著名画家达芬奇、被微软总部评为2003年度最有价值专家称号的梁振等人的事例,来说明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
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以及如何为孩子提供成功的动力等内容。
虽然书中对这一部分重点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的重要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是否在大班额教学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也能帮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呢?成为最好的自己就是与以前的
自己比有进步,现在的自己有动力,对以后的自己有信心,把自己的潜力都发挥出来。
作为一线执教的老师,我们都知道,不管我们怎样付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把班级的最后一名学生培养成成绩第一的学生,那样的奇迹基本也不会发生。
我们也不可能在执教自己科目的情况下去开发学生绘画的潜能或者软件开发的潜能。
那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在这一科中成为最好的自己。
拿我们的语文来举例,书写、组词、句子、短文、文章、背诵等,总有一项学生相对而言还可以。
我们班的一名同学四年级了拼音不会,到处的处我教了一节课,他还认为读外国的外,但是他书写认真,有比较听话,虽然会写的字不多,但在共同努力下会把本册书的古诗工
整的默写出来,对他来说他在这一学科已经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不用为班里的倒数第一及不了格气愤,不用为自己的付出换不来相应的分数放弃付出。
我要反思的只是在我所执教的这一科中,我是否帮他成为了最好的他自己。
2024年唤醒教育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唤醒教育心得体会在听取了李守民教授关于教育启蒙的演讲后,我深感心情庄重。
教育的真正目标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要激发个体的创新潜力,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教育并非简单的文化传承,它本质上是对人格精神的唤醒。
因此,教育的核心应被定义为唤醒过程。
唤醒应被视为教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抱有坚定的信任和期待。
相信他们有能力健康成长,一旦得到信任,学生的内在动力将被激活,展现出智慧、能力和责任感。
因此,教师应避免过度干预,保持对他们的信任,即使在面对学生暂时的困难或理解迟钝时,也不应动摇对他们的信心。
每个班级中都存在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他们,我们的策略应始于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从“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
人们常言,五个手指伸开长度不一,更何况独特而富有潜力的小学生呢。
唤醒同样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学生的灵性和需求往往在不经意间显现,若我们未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迹象,就会错失唤醒的良机。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时刻贴近学生;需要一双洞察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优点。
结合赏识教育,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更多信任的微笑,都能唤醒学生的内在意识和潜能,激发他们天性中最美、最灵动的特质。
教育是关乎厚重的生命和灵魂的事业,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有责任悉心照料每一个敏感的心灵。
尽管可能面临各种挑战,但当我们面对充满活力的生命时,我们必须调动所有的智慧和热情,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学生自我觉醒,也影响他们周围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爱无比纯粹且无私。
2024年唤醒教育心得体会(二)《唤醒护理》是张中南教授继《唤醒医疗》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深入探讨了人本位整体护理的起源、内容、流程及管理,为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效益,以及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实质性的指导。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读后感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读后感阅读《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新视角。
这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孩子内驱力的来源与重要性,还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首先强调了内驱力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
内驱力是孩子自主学习、探索未知、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源泉。
与外在奖励或惩罚不同,内驱力源自孩子内心的热爱、好奇心和成就感,它让孩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力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塑造孩子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唤醒孩子内驱力的策略。
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鼓励尝试、设定挑战性目标、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这些方法不仅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我看到了在家庭教育中实施这些策略的希望和可能性。
同时,书中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需求。
因此,在唤醒孩子内驱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成长节奏和个性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发展路径。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我意识到,过去我可能过于注重外在奖励和惩罚,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教育方式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却可能抑制孩子的内驱力发展。
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总之,《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家庭教育启示和指导。
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成为有追求、有梦想、有行动力的个体。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3篇_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3篇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3篇,感谢您的阅读!《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与唤醒。
"教育的功能就是唤醒人们心灵当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们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人生。
通过读完本书我深有体会,深深地感悟到:唤醒孩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老师,我们要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业不精,人师之大忌;德不正,为人师之大害。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始终敬畏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师德规范,提升自我心理素养。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做一个"爱教"、"会教"的好老师。
自古以来,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老师也一样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才成功。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们的差异参差不齐,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通过对本次的学习,让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需要爱,还需要爱的智慧,爱的科学和爱的艺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暂时没有教好的孩子!因此,用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童心、责任心和信心。
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要学会观察,善于倾听,及时做好家访,其次,要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最后要亲近孩子,"亲其师,信其道",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再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学生要做到关怀、宽容、关注和赏识。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这是乌申斯基所说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育的根本林格读后感悟
教育的根本林格读后感悟第一篇嘿,朋友!我最近读了林格写的《教育的根本》,真的是感触多多呀!他说教育不是填鸭,不是硬塞知识,而是要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是不是有时候被强迫着学这学那,反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其实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点燃孩子心中的那把火,让他们自己有动力去探索、去求知。
还有哦,林格老师提到教育要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
就像花园里的花朵,有的早开,有的晚开,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开花的时间不同就否定它们的美丽。
我们得尊重孩子的节奏,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
另外,我觉得书中说的教育要有耐心这点特别重要。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一下子就能变得优秀,可成长哪有那么快呀!就像小树苗,得慢慢长大,我们得陪着他们,给他们时间和空间。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啊,以后要是我有了孩子,或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得记住这些道理,不能走偏啦!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呢!第二篇亲,我来跟你聊聊我读《教育的根本》的感悟哈。
哇塞,刚翻开这本书,我就有种被击中的感觉。
林格写的东西太实在啦!你知道吗?他说教育的根本不是成绩,不是分数,而是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这可太对啦!要是一个孩子学习再好,但是品德不行,那长大了能成啥样呢?所以呀,咱们得从小就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懂得善良、诚实、有责任感。
还有啊,林格提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得要命,连教育都变得急功近利。
但孩子的成长哪能那么快呢?咱们得静下心来,陪着孩子慢慢走,慢慢成长。
就像牵着一只小蜗牛散步,不能总是催催催。
而且哦,书中说教育要注重细节。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温暖的话,就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咱们可不能忽略了这些小细节,说不定就是这些小细节,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
读完这本书,我就一直在反思,我以前对教育的理解是不是太肤浅啦?以后我可得多用心,多学习,争取做一个懂教育的人。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记得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时候,我们过得第一个教师节。
我作为新老师中的一员,代表教师队伍上台朗诵了这么一段:“教育就是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人格引领人格。
”当初只是觉得这段话朗诵起来很有节奏感,对其中的感受也是懵懵懂懂。
直到自己任教一年多,慢慢开始有一些领悟。
寒假有幸读到《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一下让我被“唤醒”两个字吸引住,读完后让我更加明白了当初那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本书一再强调心灵教育、人性教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唤醒。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经有过梦想,都具有一种向上向善、发展自我的天性。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或是身处消极的环境,让我们忘却了当初的梦想,结果成为了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而当梦想之火重新点燃,将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使蕴藏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
正如法国著名的牧师纳德·兰赛姆所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能成为伟人。
”这种人生的改变,往往源于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堂课的唤醒。
于是,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工作者,我从彭老师的书中被唤醒了,而我将继续把唤醒延续,用我的微薄之力去唤醒千千万万的学子。
第六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和第七讲《点亮孩子心中那盏灯》。
第六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呼吁我们善待孩子的优势智能,开发孩子的潜能。
我们作为教师,要激发孩子成功的动力,并和家长一起努力,影响家长,让家长在家庭里为孩子创造“幸福生活”,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心境和对未来的追求,给孩子真正的成功动力。
至于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心境和对未来的追求的方式有很多种,家长们可以做的是:保持家庭美满和谐、营造家庭幸福时光、密切同孩子的感情、给孩子决策的权利和交给孩子心理调适的方法。
第七讲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目标,教师应该让孩子认识到目标的重要,善待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梦想。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教育即唤醒》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教育即唤醒》“一日无书,百日荒芜”多年以来,书已经成为了我精神上的伴侣。
阅书、读己、知人、明事……追随灵动的文字任思想飞扬,无论白日与黑夜,无论现在与未来,一路书香,一路成长……《教育即唤醒》是杨聪老师的教育手记。
他觉得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的教育态度,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此书作者杨聪是一位一直在基层教学的老师,摒弃了面对“问题学生”采取忽视、监管、批评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重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和学校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他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与情况。
一个个小故事,一个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叩击心灵,引发思考,让我深受感动。
为我们这些身处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道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指明了新的方向,让他们在最本真的自我成长中不断走向新的自我。
一、当一个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生,被老师宽容和悦纳时,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他们的愉悦感和创造性。
徐龙在大多数的老师眼中,是班级里有名的“问题学生”——“读书扯破布,写字画鬼符,上课老是动,成绩像遭了地震,一塌糊涂。
”因为总是违反纪律,所以他成了办公室的常客,经常被拉到办公室罚站。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非常紧张。
而当杨聪老师接班之后,徐龙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次数少了,还时不时地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原因何故?因为杨聪老师懂得唤醒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杨聪老师从不批评徐龙,反而给了他一些机会,让他在班级里表现自己。
一次次地努力,让徐龙意识到,杨老师是真心对他好。
杨聪老师的做法,让这名不受关爱的孩子在班级中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注,并能在集体中体现自我价值。
教育就是唤醒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唤醒读书心得体会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句古话道出了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该深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场温柔的唤醒,它像春风拂面,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它又像细雨滋润,帮助孩子们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找到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需要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智慧去引导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教育者去拜访一位智者,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智者微笑着回答:“你首先要有唤醒他人的能力。
”这个答案深深地触动了我。
是啊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去唤醒那些沉睡在孩子们心中的求知之火。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着去唤醒每一位学生。
我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勇气;我更通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会让我们感到无计可施。
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洗礼。
”我们需要用耐心和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水的洗礼中逐渐成长。
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我深感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能够唤醒他人求知欲望的教师。
每当看到孩子们因为我的引导而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时,我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前行,用教育的力量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教育就是一场温柔的唤醒,它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努力!教育就是唤醒读书心得体会(1)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关于教育的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灵魂的激荡,是一种心灵的启迪,是一种人格的塑造。
在读完《教育的艺术》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教育是一种艺术。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教育需要有艺术性,需要有创造性。
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世界。
教育者需要有耐心和智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这种艺术性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其次,教育是一种启迪。
在书中,作者多次提到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启迪,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的价值。
通过启迪,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后,教育是一种塑造。
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的人格。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要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教育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塑造他们的人格。
通过阅读《教育的艺术》,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教育者需要具备艺术性、启迪性和塑造性,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希望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够用心去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由中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小记《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最近有幸拜读了杜威的《杜威教育名篇》,他作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在美国以及世界近代教育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及教育的目的提出了基本观点,也批判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缺失。
我一边读,一边对其中的遣词造句细细品味、琢磨,似懂非懂地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颇费时间,也颇费精力,但慢慢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那么唤醒什么?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追求个性,追求知识的欲望……这应该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古今中外一切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或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曰培养至人、善人,或曰培养哲学家,或曰培养审美人格,或曰培养仁人、君子、成人……表述上各不相同,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就是使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实际上就是真善美的生活,真善美的成长,从而达到真善美的人生。
因此,教育实践不仅要追求“真”(自然规律)和“善”(道德规范),而且还应追求美。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而学科教学的使命就是向学生揭示人间的真善美,发展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就是展现人类真善美的过程。
它具体表现为科学、道德、艺术三种不同的形式。
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真”不仅指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性,还指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善”不仅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要指教学本身渗透着丰富的情操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美”不仅指教学过程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体验,还指教学活动刻骨铭心,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段值得回忆的生命历程。
在当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有所欠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的,把学生培养成正直的有知识的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从被灌输强迫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理性的思维更为独立、深刻,感性的体验更为内隐、升腾。
这样的话情知交融、真善美统一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本质上达到了至美境界和高度和谐,才能真正寓真善美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领会和感悟教育的深刻意蕴,敏锐地把握教育中美好的事物,唤起学生真善美的期冀,让学生积极体验教育活动的愉悦,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优雅的艺术修养,从而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人,并由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文明。
二、追求个性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到达到此目的的桥梁和渡船。
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
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但是在当今中国,虽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多年遗留所造成的局面却无法一下子改变。
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顾学生是否喜欢,从他们步入学习的开始便强迫他们接受多种多样的知识,明明有些根本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淹没学生的天性而以学科为中心,却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一味的填鸭式灌输,既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养成学生缺失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才培养非常值得忧虑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也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
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他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
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
在这种前提下,我个人认为的确需要将学生从被动、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天性,唤醒学生内心追求的个性。
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紧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个性教育追求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形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一种以通过直接追求人本身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教育,是使个人能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的教育,大量实践和研究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使社会因素最大限度地向积极或有利的方面转化,以实现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
如现在我校就一直提倡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作为特定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不会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所提供的一切,而是要以自己的心理需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信息。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变统一性为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地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获了些许成效: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堂课中他们的情绪始终都是饱满的。
三、追求知识的欲望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但是,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
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他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的运用它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
”这种把儿童当做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为了深远的和多少不可知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首创精神和责任感。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弊端。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的儿童同样在受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的桎梏和戕害。
他们辛辛苦苦上了很多年学,走上社会后发现,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太少了。
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侧重于书本与理论,而对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等方面涉及的极少。
导致当今为数不少的儿童不是爱学而是厌学。
每一位教师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辛苦、厌学而无奈。
细心的教师会观察到,有些学生刚入学时,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积极性。
他们在教师的教育下满足了求知欲,提高了自尊心,取得了教师和家长的赞扬与欢心,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兴趣,积极性很高。
有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能满足求知欲,磋伤了自尊心,他们没能以行动获得教师与家长的欢心,他们越学越难,越学越苦,越学越灰心,最后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当我们把教育看成是唤醒受教育者沉睡的心灵时,我们的教育总是能挖掘存在于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
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个学生的转变和成长需要过程,期待学生成功要有耐心,要学会坚持和等待。
学生可以犯一百次错误,而教师却要有一百零一次耐心。
因为所有的教育都不可能是无效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不同,有的,可能要在遥远的未来才能体现。
作为班主任,更需对教育弱者的生存状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并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善意的帮助,用发自内心的激赏、宽容和关爱,唤醒学生潜藏在心中的“真善美”,唤醒学生内在追求的个性,唤醒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扬起自信的风帆。
总之,课堂不是加工产品的工厂,教师不是机械工,学生不是被动接受雕磨的产品。
课堂应是激起求知的生命欲望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园。
“教育即生活。
”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
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如何落到实处才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不过,我发现,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的生活。
作为教师,有时会感觉到在强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前,学校教育力量的微小和不足。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更准确一些。
用好生活出现的教育的场景和契机,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
如果学校不是唤醒学生内心追求的“真善美”,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追求的个性,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秉承杜威的教育观点,怎样才能让学生生命灵动,让智慧飞扬?是我心中所想,也是我永远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