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 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

——小记《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最近有幸拜读了杜威的《杜威教育名篇》,他作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在美国以及世界近代教育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从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就教育本质问题及教育的目的提出了基本观点,也批判了很多教育过程中的缺失。我一边读,一边对其中的遣词造句细细品味、琢磨,似懂非懂地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颇费时间,也颇费精力,但慢慢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那么唤醒什么?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追求个性,追求知识的欲望……这应该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追求最可贵的“真善美”

古今中外一切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或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曰培养至人、善人,或曰培养哲学家,或曰培养审美人格,或曰培养仁人、君子、成人……表述上各不相同,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就是使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实际上就是真善美的生活,真善美的成长,从而达到真善美的人生。因此,教育实践不仅要追求“真”(自然规律)和“善”(道德规范),而且还应追求美。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而学科教学的使命就是向学生揭示人间的真善美,发展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自由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就是展现人类真善美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科学、道德、艺术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真”不仅指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性,还指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善”不仅指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要指教学本身渗透着丰富的情操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的内容,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美”不仅

指教学过程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体验,还指教学活动刻骨铭心,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一段值得回忆的生命历程。在当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而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有所欠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只有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危险的,把学生培养成正直的有知识的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惟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从被灌输强迫的枷锁中解放出来,理性的思维更为独立、深刻,感性的体验更为内隐、升腾。这样的话情知交融、真善美统一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本质上达到了至美境界和高度和谐,才能真正寓真善美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要领会和感悟教育的深刻意蕴,敏锐地把握教育中美好的事物,唤起学生真善美的期冀,让学生积极体验教育活动的愉悦,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优雅的艺术修养,从而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人,并由此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文明。

二、追求个性

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从而成为合格公民为目的,教育不过是由此出发点到达到此目的的桥梁和渡船。他说:“成人社会是教育的目的,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校是二者之间一条过渡的桥。教育的目的,是要儿童走过这座桥,到成人社会去做一个有用的分子。”

但是在当今中国,虽然一直在提倡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多年遗留所造成的局面却无法一下子改变。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甚至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也不顾学生是否喜欢,从他们步入学习的开始便强迫他们接受多种多样的知识,明明有些根本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淹没学生的天性而以学科为中心,却是真正的本末倒置。一味的填鸭式灌输,既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养成学生缺失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才培养非常值得忧虑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条》中也都论述了教育目的的问题。他说,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应该

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过程外无教育目的,根据这种观点,他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论,认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个性就会被忽视,从而会违反儿童本身内在的需要,违反了本能。因此,他认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过程之外,不应有什么外加的教育目的。在这种前提下,我个人认为的确需要将学生从被动、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天性,唤醒学生内心追求的个性。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紧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教育追求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形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一种以通过直接追求人本身的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教育,是使个人能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展的教育,大量实践和研究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全面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各项潜能,使社会因素最大限度地向积极或有利的方面转化,以实现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

如现在我校就一直提倡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作为特定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不会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所提供的一切,而是要以自己的心理需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信息。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变统一性为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等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地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获了些许成效: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一堂课中他们的情绪始终都是饱满的。

三、追求知识的欲望

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但是,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尖锐地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的运用它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这种把儿童当做知识容器的教育导致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