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特征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dbc53967ec102de2bd8991.png)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了解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策略与关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艾滋病患者的追踪调查、临床病历、辅助检查相关资料收集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分析。
结果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报告艾滋病患者18例全部死亡,患者占感染者总数的24.32%(18/74),男女之比为1:0.125,年龄最小19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41 d,最长910 d;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发热、乏力、厌食为主,各占100%,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17例,占患者总数的94.44%;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15人,占患者总数的83.33%;吸毒过量死亡2人,占11.10%,因车祸意外死亡1人,占5.5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占66.67%。
结论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死亡以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为主。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累计报告HIV/AIDS 74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例全部死亡,因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15例,占病例总数的83.33%,因吸毒过量和车祸意外死亡3例,占病例总数的16.67%。
现将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根据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咨询检测、专题调查资料统计。
1. 2 死亡病例依据HIV检测、临床病历、辅助检查、追踪调查资料统计。
1. 3 方法以HIV检测确认报告为前提,收集整理临床病历、追踪调查获得的症状体征、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并将数据录入epl-data2.1数据库统计,然后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研究。
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
![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1f2fb6c1eb91a37f1115cb4.png)
・预防艾滋病系列讲座・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羊海涛(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0009)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338(2004)04-0055-021 概论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2 odeficiency syndrome,AI DS)的英文音译,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2 ficiency virus,HI 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10多个国家,至目前为止全球累计估计HI V感染人数为6900万,尚存活3400万~4600万。
艾滋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隐蔽、迅速等特点,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
目前,人类还没有研制出对艾滋病有保护作用的有效疫苗,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抑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无法消除。
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预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世界各国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如女性性工作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或双性恋的男人、性传播疾病患者等人群。
许多干预措施已经取得了效果,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自1985年首次发现并报告HI V/AI DS病例以来,艾滋病流行状况经历了散发期(1985~1988年)、局部流行期(1989~1994年)和广泛流行期(1995年~现在)。
2003年全国调查表明,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江苏省于1986年开始进行艾滋病监测工作,1991年发现首例HI V感染者,1998年报告首例AI DS病人。
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省共报告HI V感染者和AI DS病人435例,其中AI DS病人73例。
近年来,尽管整体上仍处在低感染水平,但疫情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流行区域已波及全省13个省辖市的62个县(区)。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48587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2.png)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流行特点。
在流行状况方面,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较为严重。
截至目前,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性传播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异性性传播占比较大,而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率增长较为明显。
在年龄分布上,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有青壮年人群,老年人群和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感染人数也有所增加。
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防范意识;而青年学生群体感染,则与性观念的逐渐开放、缺乏正确的性教育等因素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艾滋病疫情在我国的分布并不均衡。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及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艾滋病报告病例相对较多。
同时,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宣传教育覆盖不够全面等。
从流行特点来看,艾滋病的流行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
一是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一些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等,在流动人口中时有发生。
二是艾滋病的流行存在着明显的聚集性。
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吸毒人群等,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这些群体往往由于自身行为的特殊性和社会歧视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三是艾滋病的流行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如对性话题的避讳、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的流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4e0446d4d8d15abf234e16.png)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所诊为艾滋病患者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人群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确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情况等。
结果:146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24例,男女之比约为5.08∶1;年龄10-71岁,平均36.6岁。
146例中经性接触传播128例,静脉吸毒感染3例,输血及生物制品感染3例,母婴感染1例。
感染途径不详1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肺部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鹅口疮、口腔毛状白斑等皮肤黏膜症状;头痛,视力改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各种非特异性症状为主。
【关键词】艾滋病;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97-01前言: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综合征。
在全球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自1981年第1例AIDS 报告以来,AIDS在全球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发现首例患者,至2015年8月共诊治艾滋病患者146例,其中门诊100例,住院46例。
男性122例,占83.56%;女性24例,占16.44%,男女比例为5.08∶1。
男性患者数明显高于女性。
年龄分布:20岁以下4例(2.74%),20-49岁136例(93.15%),大于50岁 6例(4.11%),平均年龄36.6岁,其中年龄最小10岁,最大71岁。
已婚者76例,占52.05%,未婚者69例,占47.26%。
幼年者1例,占0.68%。
农民27例(18.49%),民工36例(24.66%),无业及待业者18例(12.33%),商业服务人员23例(15.75%),个体经营者17例(11.64%),退休工人11例(7.53%),干部3例(2.05%),学生3例(2.05%),公务员2例(1.37%),教师2例(1.37%),医师1例(0.68%),其他职业及不详者3例(2.05%)。
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及治疗进展
![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及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fb1637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7.png)
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及治疗进展一、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一)HIV 病毒的特点HIV 是一种 RNA 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它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受损。
HIV 病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 HIV-1 和 HIV-2,其中 HIV-1 是全球流行的主要类型。
(二)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行为。
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无保护的性交、多个性伴侣等,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血液传播通常发生在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情况下。
母婴传播可以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潜伏期艾滋病感染后通常存在一个潜伏期,从感染 HIV 到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长短不一,平均潜伏期为 8-10 年。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不断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四)临床症状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通常在感染后 2-4 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流感的症状,一般持续 1-3 周后自行缓解。
无症状期可持续 6-8 年,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时,进入艾滋病期,患者会出现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卡波西肉瘤等,最终导致死亡。
(五)免疫系统损伤HIV 感染主要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尤其是 CD4+T 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障碍。
随着病情的进展,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机体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
二、艾滋病的治疗进展(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ART 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法,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 HIV 病毒的复制,重建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baf50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8.png)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我们预防、控制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冒、肺结核和艾滋病。
二、感冒1. 流行方式感冒是一种由多种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扩散到周围环境并被他人吸入。
2. 季节分布感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更容易在寒冷季节传播。
因为在寒冷季节,人们更倾向于聚集在室内空间,并且相互之间更密集接触,从而方便了感冒的传播。
3. 高风险人群感冒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感染的风险,但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容易感染和发展成重症。
三、肺结核1. 传播途径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中悬浮的细菌滴核飞沫进行传播。
当一个已感染肺结核杆菌的人呼吸、打喷嚏或咳嗽时,周围的人可以通过吸入这些细菌而感染。
2. 发病率分布肺结核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在一些贫穷和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亚非国家,肺结核显著更为普遍。
这部分原因可能与营养不良、住房条件恶劣以及卫生设施匮乏有关。
3. 个体易感性每个人对结核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HIV感染者)易于发展成为活动性肺结核。
此外,接触过患者或在密切环境中生活(例如监狱、收容所等)的人也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艾滋病1. 传播途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播:性传播(包括阴道性交、肛门性交和口交)、注射吸毒时共用针具以及从感染孕妇到胎儿的垂直传播。
此外,输血和器官移植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2. 高风险群体任何人都有感染HIV的风险,但一些特定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其中包括有多个性伴侣、注射吸毒者以及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性行为的人们。
3. 预防措施艾滋病目前无有效治愈方法,因此预防非常重要。
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18dc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0.png)
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现如今,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对策也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将对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地区的艾滋病问题。
1.地区流行的背景在进行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背景情况。
地区的人口数量、地理环境、医疗和卫生设施等因素都会影响艾滋病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
人口密度高且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容易出现艾滋病的流行。
2.传播途径和高危行为艾滋病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注射药物共用传播。
不同地区的传播途径可能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卫生状况。
例如,一些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注射共用,从而增加了血液传播的风险。
此外,高危行为也是地区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例如,不安全的性行为、吸毒和共用注射器等行为将增加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各地区对这些高危行为的关注程度和干预措施也有所不同。
3.艾滋病防控措施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的分析必须考虑当地的艾滋病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宣传教育、性健康教育、安全注射器交换计划、艾滋病病毒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
各地针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能存在着差异,取决于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资源投入情况。
4.社会文化和歧视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特征还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歧视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一些地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可能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并导致患者面临歧视和排斥。
在这样的地区,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5.性别和年龄差异艾滋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中的流行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地区,女性和儿童往往更易受到感染,这可能与性别不平等、强奸和婚外性行为等因素有关。
因此,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的艾滋病防控措施需要根据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
6.与其他地区和国际合作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的分析还需考虑地区与其他地区和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02dd84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f.png)
02
03
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欧洲等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
地区分布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中非和西非地区。
国家分布
艾滋病区域分布特点
03
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
艾滋病感染者通常集中在15-49岁,其中青年人(15-24岁)是主要人群。
年龄
性别
职业
全球范围内,男性感染者多于女性,但女性感染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病死率。
宣传教育
监测与检测
医疗救治
社会参与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提供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心理支持。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艾滋病防治,形成联防联控的社会合力。
艾滋病防治成效评估
影响因素
疫情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防治措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等。
防治经验
总结防治经验,发现防控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艾滋病防治政策与措施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
各国政府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全球各国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艾滋病防治政策,包括抗病毒治疗、预防宣传、关怀与支持等。
02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感染者多集中在15-49岁,其中男性感染者比例高于女性。
截至2021年,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约为3840万,其中15-49岁人群约占67%。
艾滋病传播趋势
近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率呈现稳定趋势,但各地区艾滋病疫情仍存在差异。
部分地区艾滋病感染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性传播途径的增加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非洲地区仍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南部非洲感染率最高。
中国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中国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44d3f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b.png)
三、启示与建议
5、减少社会歧视:社会歧视是艾滋病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
三、启示与建议
总之,艾滋病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重视艾滋病的危害。
引言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中国是全球糖 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糖尿病死亡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了解中国糖尿 病死亡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综 述中国糖尿病死亡流行特征的研究进展。
二、防控研究进展
尽管如此,当前艾滋病防控仍存在以下问题: 1、疫苗可及性不足: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完全治愈艾滋病, 因此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仍是难点。
二、防控研究进展
2、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艾滋病病毒出现了耐药性问题, 这给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防控研究进展
3、社会歧视和排斥:艾滋病患者常常遭受社会歧视和排斥,这给他们的生活 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过去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和因素分析上,通过对中国青年学生艾滋病 感染状况、年龄分布、性别差异、地域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其流行特征。 此外,研究还涉及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的行为习惯、教育背景、医疗资源利用 等因素的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和社 会适应问题,以及艾滋病对青年学生学业和未来的影响。
根据多项研究结果,中国糖尿病死亡流行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糖尿病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十年来,糖尿病死亡人数的增长速 度明显加快。
研究结果
2、糖尿病患者死亡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最高。 3、农村地区的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且西部地区的死亡率高于东 部和中部地区。
艾滋病流行现状
![艾滋病流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d9d352d10661ed9ad51f3ca.png)
母婴传播
怀孕、分娩、哺乳20%~35%
■ 分娩>怀孕>哺乳 ■ ■ ■ ■
非洲25%~40% 欧美15%~20% 50%在2岁前死亡 80%活不到5岁
HIV不会经以下途径传播
1、呼吸道(同室工作、学习、生活) 2、消化道(共进餐) 3、日常生活接触(浅吻、拥抱、握手、游泳、 共用马桶、浴盆、电话机,接触病人的衣、 被、钱等一般生活用品) 4、汗液、泪液、唾液、尿液 5、吸血节肢动物(蚊子) 6、家养动物(抓、咬伤) 7、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家属一起工作、 学习及日常接触是安全的。
HIV感染的自然史及分类
疾病进展的速率
血清阳转→死亡平均10年(未经 ART治疗) 各种途径感染HIV后生存时间: ◆ 输血感染者7年 ◆ 血友病者10年 ◆ 同性恋者8-12年
疾病进展的速率
◆
年龄因素
16-24岁者平均存活15年
◆
◆
≥35岁者6年
个别患者从感染到死亡短至28
周。
HIV感染自然史
6、艾滋病潜伏期 从感染HIV到发展成为艾滋病的时 间,平均8-10年,短者半年,个别长的 20年以上 7、HIV在人体内的存在 HIV/AIDS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 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 8、HIV/AIDS者具有传染性的时间 窗口期、潜伏期、艾滋病期
9、谁会感染HIV
■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 有些人危险性很大,有些人危险性 小或很小 ■ 感染危险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 评价一个人的危险行为不能仅凭他 (她)是什么人,或不是什么 人,分析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我国HIV感染者地理分布(截止到2005年12月底)
(三)、人群分布特点
从性别分布上看,全国HIV感染者以 男性为主。累积报告的15万余例病例中, 男性占65%。近年来女性感染者的比例 较往年有所上升。 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 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以20—29岁年龄 组感染人数最多,占50%左右,其次为 30~39岁年龄组(约30%)和40—49岁年 龄组(约10%):15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 2005年比2000年明显增加。
中国艾滋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艾滋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cc577e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3.png)
中国艾滋病流行时空分布特征艾滋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艾滋病疫情形势也备受。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艾滋病疫情加速蔓延,涉及地域不断扩大,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从年度变化趋势看,中国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疫情的严峻程度也逐年加剧。
中国的艾滋病疫情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发病率较高,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较低。
一些重点疫情省份如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的艾滋病疫情形势也十分严峻。
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时间分布特征来看,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来说,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是艾滋病的高发期,这可能与冬季气候寒冷、人们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滋病疫情可能会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例如新型传播途径的出现、治疗手段的改进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产生影响。
人口年龄、性别、职业等特征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龄结构年轻化是导致艾滋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年轻人往往缺乏足够的防病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男女性别比例也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
一些特定职业如性工作者、流动人口等也容易受到艾滋病的影响。
传播方式、感染原因、预防措施等因素也是影响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传播方式主要是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方式。
其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而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则相对较少。
共用注射器吸毒也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
感染原因主要包括不良行为习惯、缺乏防病意识、贫困等原因。
预防措施的不到位也会导致艾滋病疫情的加剧。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b3216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2.png)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艾滋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负担。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一、艾滋病的流行状况自艾滋病在我国首次报告以来,我国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例数已超过90万,其中约20万人已死亡。
虽然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控制和治疗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地域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以城市为主的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域,而农村地区相对较低。
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员和性工作者等,是艾滋病的高风险群体,这些人群占据了艾滋病感染者的主要比例。
其次,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呈现社会化趋势。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不仅通过性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
近年来,艾滋病的性传播途径逐渐占主导地位,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之间的传播率较高。
最后,我国艾滋病疫情中心转移的趋势日益显现。
过去,艾滋病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高风险地区,如云南、广西等省份。
但近年来,艾滋病病例在我国大中城市扩散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与人口流动、高危行为的增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的不足等因素有关。
二、艾滋病的流行特点1.人群高风险行为的影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特点与特定高风险人群的行为有关。
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员和非法卖淫者等高风险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高风险行为的盛行,导致了艾滋病在我国的持续流行。
2.传播途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多种方式。
其中,性传播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总感染人数的大部分。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c1b7b63caaedd3383c4d39a.png)
(六)、我国HIV/AIDS监测
1.被动监测阶段(1986年~1994年): 1986年卫生部将AIDS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 ,同时通过AIDS专报系统和全国法定 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进行病例报告。
2.主动监测阶段(1995年—1998年):1995年起在 23个省份建立了42个国家监测哨点,对吸毒、性病患 者、暗娼、长卡司机等人群进行主动监测,至 1998年, 我国大陆31个省均开展了哨点监测。各省还设立了数 量不等的省级监测哨点。 3.综合监测阶段(1999年~ ):1999年之后相继 有22个省份,按WHO/UNAIDS提出的第二代HIV/AIDS 监测的概念和方法,对重点人群、脆弱人群和一般人 群开展了行为学监测或调查,追踪流行动态。同时提 出“综合监测”这一概念,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于2002年分别下发《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和 《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试行)》,一些省 份开展了综合监测的试点。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危险行为的干预措施。
温家宝总理看望医务人员和病人
吴仪副总理赴河南省考察艾滋病疫情(到病人家中探视)
二、政策支持与全民参与
制定了两个重要国家规划和计划
1、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1998-2010) 2、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2001~ 2005年)
(五)中国艾滋病流行特征概括
1、流行特征概括: 感染范围广,全国低流行,局部高流行; AIDS 发病和死亡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传播模式发生 变化,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2、流行趋势解读: 既往献血员艾滋病经采供血造成艾滋病传播基本控 制,对进一步的传播流行不会构成很大威胁。目 前的主要任务是对已经感染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和 社会支持。 注射吸毒者艾滋病在未来的数年里,经注射吸毒方 式传播仍将是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艾滋病病感染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病感染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07d24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b.png)
艾滋病病感染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虽然城市地区的艾滋病感染率较高,但乡村地区的艾滋病病感染情况同样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感染途径多样乡村地区的艾滋病病感染途径多样化,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由于乡村地区卫生条件的相对落后,易导致注射吸毒者及输血受者通过血液传播感染HIV的情况增加。
同时,由于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些不安全性行为也容易造成性传播的传染风险。
此外,乡村地区医疗条件有限,母婴传播的预防和治疗也存在困难。
二、疫情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乡村地区艾滋病病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由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性大,一些务工人员在外从事高危行业,易受到HIV感染的影响。
同时,乡村地区传统观念仍较为保守,对AIDS病人的歧视和排斥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患者隐瞒病情,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三、预防控制任重道远针对乡村地区艾滋病的流行,预防控制工作任重道远。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对HIV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对乡村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乡村地区的艾滋病筛查机制,早期发现和干预患者,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总之,艾滋病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杂多样,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乡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艾滋病患者(AID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艾滋病患者(AID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5f42120740be1e650e9a6b.png)
( 7 6 . 2 %) , 6 例 经静脉吸毒感染( 1 4 . 3 %) , I N母婴传播( 2 . 4 %) , 3 9 ' J 传播途径不明确 ( 7 . 1 %) ; 临床特征 主要 包括发热、 消瘦 以及反复咳嗽 。 结 论A I DS 传播途径主要 为性传播 , 消瘦 、 乏力、 咳嗽 、 发热等是 其主要 临床特征, 具有较 高的病死率。
者 作 为研 究对 象 , 对其 流 行 病 学 特 点 和 临床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结 果 性 别特 征 : 男性 比例 明显 高 于女 性 ; 年 龄 特 征 1 例4 ~ 1 9 岁, 占2 . 4 %, 3 6 例 2 0 - 4 9 岁, 占8 5 . 7 %, 5 例> 5 0 岁, 占1 I . 9 %; 婚 姻状 况 : 幼年 1 例, 占2 . 4 %, 2 7 例 已婚 , 占6 4 . 3 %, 1 4 例 未婚 , 占3 3 . 3 %; 传播途 径 : 3 2 例性 传播
f e a t u r e s o f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a n a l y s i s . Re s u l t s g e n d e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ma l e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ha t n he t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f e ma le ; t h e a g e c h ra a c -
c o u n t i n g or f 1 1 . 9 %; ma i r t l a s t a t u s : y o u n g i n 1 c a s e s , a c c o u n t i n g or f 2 . 4 %, 2 7 c a s e s o f ma r r i e d , u n ma r r i e d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6 4 - 3 %,1 4 c a s e s ,a c —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24891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c.png)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自1980年代初发现以来,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传播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性接触传播:性交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异性性交、同性性交和口交等。
在性交过程中,感染HIV的风险较高。
2.血液传播:通过血液接触感染HIV,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方式。
3.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孕妇感染胎儿或新生儿,也可以通过哺乳传播。
4.其他途径:包括共用针头、刮痧板等,以及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等。
二、传播趋势与影响因素艾滋病的传播具有以下趋势和影响因素:1.全球流行:艾滋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并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应密切关注病情发展。
2.高感染率群体:男性同性恋、持续性合作性工作者、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者等高感染率群体的感染率较高。
3.年轻人感染率增加: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缺乏艾滋病知识和不良的性行为健康习惯。
4.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传播趋势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的感染率较高,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等。
5.性别差异:女性在艾滋病传播中处于较高风险,尤其是强迫性性交易、性暴力等因素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三、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具有以下流行病学特征:1.潜伏期长:感染HIV后,潜伏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
这导致许多感染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传播病毒。
2.传染性强: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较强,少量病毒就能够引起传染。
这也是艾滋病传播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3.多样性流行:艾滋病病毒存在多种亚型,不同地区的病毒亚型有所不同,这增加了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的难度。
4.可预防性:尽管目前尚无艾滋病的有效治愈方法,但通过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等行为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营口市62例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营口市62例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05dbf1aeaad1f346933ff0.png)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营口市62例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营口市法定艾滋病(aids)/艾滋病病毒(hiv) 感染者疫情和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
2 结果营口市从1996 年以来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62例,其中感染者53例,病人9例,死亡11例。
2.1 地区和时间分布按户籍所在地分外省、市23例,本市户籍39例,营口市辖2市(县)4区,均有疫情报告。
无明显季节高峰。
2.2 人群分布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以35—45岁最多,共38例,占报告病例数的61.29%.男性53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6.88:1。
农民共22例,占报告发病例数的35.48%;为最高,其他各类人群均有不同比例报告。
3 感染途径经性途径感染45例,占报告例数的72.84%,其中异性感染36例,占报告病例数的58.06%;同性感染18 例,占29.03%。
采血浆5 例,占8.06%; 注射吸毒3例,占4.83% 。
4 发现途径医疗门诊或住院病人常规检验发现32例,占51.61%: 监测(含健康体检)发现23例,占37.09%: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性伙伴7例,占11.29%。
5 讨论营口市于1996年在有偿献血人员中发现首例hiv 感染者,2004年前的9年中共报告病例4例,2004年开始感染者及病人数快速增加,其中2004年报告4例,2005年报告8例,2006年报告7例,2007年报告4例,2008年1—5月份就报告11例,主要原因是加大了检测和监测力度,2009和2010年共报告24例。
目前县级医疗机构已将住院病人的hiv 检测列为常规必检项目。
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是传染病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早期被hiv感染的人群相继进入发病期,临床就诊人群是以后发现报告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最多的人群。
卫生防疫机构和检疫部门在预防性体检、职业性体检和出入境检疫中提高了检验率, 加之无偿献血法定 hiv 筛查的开展,均是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手段。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bc168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b.png)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自被发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也备受关注,了解其流行特点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早期,艾滋病的传播相对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高危人群中,如吸毒者、性工作者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艾滋病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更广泛的人群。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虽然整体疫情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疫情较为严重。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艾滋病的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从传播途径来看,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其中,同性性传播的比例有所上升,异性性传播也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例。
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性行为方式的多样化。
血液传播曾经是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对采供血管理的加强以及对非法采血行为的严厉打击,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母婴传播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对于母婴传播的防控也不能忽视。
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如母婴阻断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在流行特点方面,艾滋病的流行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首先,艾滋病的流行存在地区差异。
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交活动丰富等因素,艾滋病的感染率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偏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健康知识的缺乏等原因,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其次,艾滋病的感染人群呈现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高危人群外,普通人群中的感染人数也在逐渐增加。
比如,青年学生、老年人等群体中的艾滋病感染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情况不容忽视。
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性观念的逐渐开放,加之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了感染风险的增加。
艾滋病
![艾滋病](https://img.taocdn.com/s3/m/754f619edaef5ef7ba0d3ccc.png)
艾滋病(AIDS)---瘟疫
目前每12秒增加一名患者。 全球艾滋病疫情蔓延的趋势还没有得到逆转。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统计,目前全球共有 332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 50万名感染者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众 多非洲国家;亚洲有近500万名感染者; 东欧和中亚地区约150万名;拉美地区约 170万名;北美、西欧和中东欧地区约2 00万名,其中美国约120万名。
SICHUAN
HUBEI
ANHUI
SHANGHAI
ZHEJIANG
JIANGXI HUNAN GUIZHOU FUJIAN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TAIWAN
发现阳性吸毒者省 未发现阳性吸毒者
YUNNAN GUANGXI
HAINAN
到2002年,所有31个省报告吸毒者中艾滋病流行
ZHEJIANG
JIANGXI HUNAN GUIZHOU FUJIAN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TAIWAN
发现阳性吸毒者省 未发现阳性吸毒者
146
1989年
YUNNAN GUANGXI
HAINAN
我国艾滋病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艾滋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 性传播已经成为主要途径
艾滋病(AIDS)---瘟疫
概念: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 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 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 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 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 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州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泸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5年内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52人,死亡199人,年均报告感染率、患病率、病死率分别为:0.92/10万、1.87/10万、30.52%。
1996-2004年报告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起持续上升,从0.15/10万(2004年)上升到4.16/10万(2010年),年递增率为73.98%;患病率从0.55/10万(2004年)上升到9.02/10万(2010年),年递增率为59.39%。
龙马潭区、江阳区报告感染率高于其他县区(χ2= 131.877 ,P<0.01)。
20~49岁为主要感染人群(483例,74.08%),农民、无业人员和民工为主。
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523例,80.21%)。
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
结论泸州市艾滋病疫情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上升幅度较快且无减缓趋势;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较快;切实的综合防治措施应尽早实施。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HIV疫情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散发期和局部流行期,目前已进入广泛流行期[1]。
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处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四川省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城市之一,于1996年报告了首例HIV感染者。
随着经济发展,泸州市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更加频繁,艾滋病在这一地区流行的风险逐步上升。
为了了解当前泸州市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泸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艾滋病个案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卡导出条件:按照现住址浏览+发病日期,起止时间为1996-01-01/2010-12-31,疾病名称选择“艾滋病”;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数据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随访记录;其他信息来源于2010年四川省卫生厅艾滋病防治工作年会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泸州市统计年鉴。
1.2 分析方法剔除已删除卡和1例外籍(美国纽约)卡后获得现住址为“泸州市”的艾滋病报告卡652张,对2010-09-01/2011-08-31期间可随访到的385例感染者逐一核对其随访记录,查询在1年的随访期内至少接受过1次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者及筛查结果;采用Excel 2003对资料进行整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流行状态判定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UNAIDS / WHO)对HIV流行的定义[2],广泛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集中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 ,高危人群中HIV 感染率>5%;低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 ,高危人群中HIV感染率<5%。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泸州市辖4县3区140个乡镇(街道办),2010年年末人口502.32万人。
1996-0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报告了泸州市首例性传播AIDS病例,至2010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 652人,累计死亡199人,存活453人(其中HIV 227人,AIDS 226人)。
2010年末报告患病率为9.02 /10万,参照UNAIDS / WHO 关于HIV流行的定义,泸州市目前仍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态势,该流行水平位居四川省第11位。
2.2 时间分布1996-2010年泸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 652人,死亡199人,年均报告HIV 感染率为0.92/10万,年均AIDS患病率为1.87/10万,病死率为30.52%(表1)。
1996-2004年间年报告感染率保持在0~0.17/10万之间,自2005年起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0.1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4.16/10万;患病率从2004年的0.5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9.02/10万(图1)。
图1 1996-2010年泸州市HIV/AIDS报告感染率和累计报告感染率变动趋势
2.3 地区分布652例感染者分布在全市7个县区的113个乡镇(街道办)。
报告感染数居前3位的是江阳区、泸县和合江县,共报告392人(60.12%),3县区目前存活感染者277人(61.15%);报告感染率居前3位的是龙马潭区、江阳区和纳溪区(表1)。
以全市历年平均报告感染率(0.92/10万)为标准,将各县区划分为高感染地区和低感染地区,其中龙马潭区和江阳区为高感染地区平均报告感染率为1.75/10万,其余县区为低感染地区,平均报告感染率为0.71/10万。
2.5 传播途径分布652例感染者的传播途径由高到低依次是:异性传播449例(68.87%),同性传播74例(11.35%),注射毒品64例(9.82%),不详26例(
3.99%),其他25例(3.83%),母婴传播5例(0.77%),输血/血制品4例(0.61%),性接触+ 注射毒品3例(0.46%),采血(浆)2例(0.31%),各年度感染构成比见图4。
2007年首次出现母婴传播病例,其中异性传播构成比从低流行期(1996-2004年)的43.75 %上升到2010年的77.99 %,年递增率为10.11%,同性传播从3.13 %上升到11.48 %,年递增率为2
4.18%,注射毒品传播从28.13%下降到1.91%,年递降率为36.13%。
图4 1996-2010年泸州市HIV/AIDS新发感染者传播途径构成比/%
2.6 感染者结核病筛查情况2010-09-01/2011-08-31各县区疾控中心随访了385例HIV感染者,按照《全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3],其中311人接受了结核病筛查,筛查率80.78%,接受筛查者中,已患结核病8人(其中:肺结核7人,肺外结核1人),(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
在随访期间双重感染者死亡6人,病死率为75.00%(6/8),非结核病者死亡17人,病死率为5.61%(17/303)。
3 讨论
本次分析表明,1996-2004年间泸州市为HIV/AIDS散发阶段,每年报告感染者0~8例。
与2004年相比,2010年报告感染率上升了2673.33%,年递增率为73.98%,患病率上升了1540.00%,年递增率为59.39%。
提示泸州市艾滋病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流行特征有:①地域分布广,感染者分布在泸州市80%以上的乡镇(街道办)。
②多种传播途径并存,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占80.21%),与2009年全国疫情评估报告一致[4]。
③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占74.08%),其中农民、农民工和无业人员为主。
④(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明显高于河北省(1.50%)的调查结果[5],低于2006年四川省(5.06%)和2007年湖南省怀化市(9.21%)的调查结果[6-7],且双重感染者病死率极高。
鉴于当前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建议如下:①急需加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②开展更为广泛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深入社区街道和乡镇村宣传艾滋病的防控知识,积极动员吸毒人群参与社区药物替代维持治疗,鼓励引导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进行安全性行为。
③开展广泛的感染者关怀和治疗,消除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其提供医疗救助,降低艾滋病报告感染率和病死率。
综上,相信在有效的防控措施下,泸州市艾滋病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2011年泸州市新增了1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77个乡镇快速诊断检测点,在高危人群(吸毒人群、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就诊者)、重点人群(劳教人员、监管羁押人员、结核病人)和相关人群(孕产妇)中全面实施了“艾滋病病毒、梅毒和乙肝”综合监测工作,以往潜在的感染者将被最大限度地发现,因此,预测泸州市报告感染率和患病率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