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州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泸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年内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52人,死亡199人,年均报告感染率、患病率、病死率分别为:0.92/10万、1.87/10万、30.52%。1996-2004年报告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起持续上升,从0.15/10万(2004年)上升到4.16/10万(2010年),年递增率为73.98%;患病率从0.55/10万(2004年)上升到9.02/10万(2010年),年递增率为59.39%。龙马潭区、江阳区报告感染率高于其他县区(χ2= 131.877 ,P<0.01)。20~49岁为主要感染人群(483例,74.08%),农民、无业人员和民工为主。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523例,80.21%)。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结论泸州市艾滋病疫情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上升幅度较快且无减缓趋势;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较快;切实的综合防治措施应尽早实施。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HIV疫情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散发期和局部流行期,目前已进入广泛流行期[1]。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处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四川省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城市之一,于1996年报告了首例HIV感染者。随着经济发展,泸州市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更加频繁,艾滋病在这一地区流行的风险逐步上升。为了了解当前泸州市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泸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艾滋病个案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卡导出条件:按照现住址浏览+发病日期,起止时间为1996-01-01/2010-12-31,疾病名称选择“艾滋病”;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数据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随访记录;其他信息来源于2010年四川省卫生厅艾滋病防治工作年会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泸州市统计年鉴。
1.2 分析方法剔除已删除卡和1例外籍(美国纽约)卡后获得现住址为“泸州市”的艾滋病报告卡652张,对2010-09-01/2011-08-31期间可随访到的385例感染者逐一核对其随访记录,查询在1年的随访期内至少接受过1次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者及筛查结果;采用Excel 2003对资料进行整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流行状态判定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UNAIDS / WHO)对HIV流行的定义[2],广泛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集中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 ,高危人群中HIV 感染率>5%;低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 ,高危人群中HIV感染率<5%。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泸州市辖4县3区140个乡镇(街道办),2010年年末人口502.32万人。1996-0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报告了泸州市首例性传播AIDS病例,至2010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 652人,累计死亡199人,存活453人(其中HIV 227人,AIDS 226人)。2010年末报告患病率为9.02 /10万,参照UNAIDS / WHO 关于HIV流行的定义,泸州市目前仍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态势,该流行水平位居四川省第11位。
2.2 时间分布1996-2010年泸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 652人,死亡199人,年均报告HIV 感染率为0.92/10万,年均AIDS患病率为1.87/10万,病死率为30.52%(表1)。1996-2004年间年报告感染率保持在0~0.17/10万之间,自2005年起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0.1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4.16/10万;患病率从2004年的0.5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9.02/10万(图1)。
图1 1996-2010年泸州市HIV/AIDS报告感染率和累计报告感染率变动趋势
2.3 地区分布652例感染者分布在全市7个县区的113个乡镇(街道办)。报告感染数居前3位的是江阳区、泸县和合江县,共报告392人(60.12%),3县区目前存活感染者277人(61.15%);报告感染率居前3位的是龙马潭区、江阳区和纳溪区(表1)。
以全市历年平均报告感染率(0.92/10万)为标准,将各县区划分为高感染地区和低感染地区,其中龙马潭区和江阳区为高感染地区平均报告感染率为1.75/10万,其余县区为低感染地区,平均报告感染率为0.71/10万。
2.5 传播途径分布652例感染者的传播途径由高到低依次是:异性传播449例(68.87%),同性传播74例(11.35%),注射毒品64例(9.82%),不详26例(
3.99%),其他25例(3.83%),母婴传播5例(0.77%),输血/血制品4例(0.61%),性接触+ 注射毒品3例(0.46%),采血(浆)2例(0.31%),各年度感染构成比见图4。2007年首次出现母婴传播病例,其中异性传播构成比从低流行期(1996-2004年)的43.75 %上升到2010年的77.99 %,年递增率为10.11%,同性传播从3.13 %上升到11.48 %,年递增率为2
4.18%,注射毒品传播从28.13%下降到1.91%,年递降率为36.13%。
图4 1996-2010年泸州市HIV/AIDS新发感染者传播途径构成比/%
2.6 感染者结核病筛查情况2010-09-01/2011-08-31各县区疾控中心随访了385例HIV感染者,按照《全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3],其中311人接受了结核病筛查,筛查率80.78%,接受筛查者中,已患结核病8人(其中:肺结核7人,肺外结核1人),(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在随访期间双重感染者死亡6人,病死率为75.00%(6/8),非结核病者死亡17人,病死率为5.61%(17/303)。
3 讨论
本次分析表明,1996-2004年间泸州市为HIV/AIDS散发阶段,每年报告感染者0~8例。与2004年相比,2010年报告感染率上升了2673.33%,年递增率为73.98%,患病率上升了1540.00%,年递增率为59.39%。提示泸州市艾滋病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流行特征有:①地域分布广,感染者分布在泸州市80%以上的乡镇(街道办)。②多种传播途径并存,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占80.21%),与2009年全国疫情评估报告一致[4]。③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占74.08%),其中农民、农民工和无业人员为主。④(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明显高于河北省(1.50%)的调查结果[5],低于2006年四川省(5.06%)和2007年湖南省怀化市(9.21%)的调查结果[6-7],且双重感染者病死率极高。
鉴于当前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建议如下:①急需加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②开展更为广泛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深入社区街道和乡镇村宣传艾滋病的防控知识,积极动员吸毒人群参与社区药物替代维持治疗,鼓励引导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进行安全性行为。③开展广泛的感染者关怀和治疗,消除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其提供医疗救助,降低艾滋病报告感染率和病死率。综上,相信在有效的防控措施下,泸州市艾滋病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2011年泸州市新增了1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77个乡镇快速诊断检测点,在高危人群(吸毒人群、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就诊者)、重点人群(劳教人员、监管羁押人员、结核病人)和相关人群(孕产妇)中全面实施了“艾滋病病毒、梅毒和乙肝”综合监测工作,以往潜在的感染者将被最大限度地发现,因此,预测泸州市报告感染率和患病率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