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2.2王何必曰利版含答案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2.2王何必曰利版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g)B.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对应学生用书P40[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 1.接错误! 2.去错误! 3.遗错误! 4.说错误!5.于⎩⎪⎨⎪⎧①孟子遇于.石丘 介词,在②秦、楚之王悦于.利 介词对,对于6.之错误!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1)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罢:使动用法,使……停止(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 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错误!错误!错误!称.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不远千里”就是“不觉得千里很远”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遥远,不辞长途跋涉的辛劳.而:表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杀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宋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问道:“先生将何之?”“先生将要到什么地方去?"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代宋劝说秦、楚二王。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2课 王何必曰利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2课 王何必曰利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王何必曰利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A.叟.(shǒu)庶.(shù)人千乘.(shènɡ)B.不餍.(yàn)遗.(yí)其亲宋(kēng)C.构.(ɡòu)兵说.(shuō)而罢之然而不王.(wànɡ)D.孳孳.(zī)蹠(zhí)利与善之间.(jiān)【解析】A.叟:sǒu;C.说:shuì;D.间:jiàn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交.(互相)征利弑.(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其君不夺不餍.(满足)B.罢.(停止)之愿闻其指.(意旨) 利吾身.(身体)C.先生之号.(所用的提法) 事.(侍奉)其君去.(离开)仁义D.相接.(交往) 怀.(怀中)仁义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解析】B身:自己;C3BD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C.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以.五十步笑百步。

【解析】BD都当“用”讲;A用来;C连词“来”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 46924144( BD )A.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蒙故业,因遗.策。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深追先帝遗.诏。

【解析】BD死人遗留下来的A遗弃;C丢失,损失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5( B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B.河东凶亦然.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D.吴广以为然.【解析】例句与B都当“这样”讲;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表示答应,是的;D 正确6.下列句子中的“徒”字,与“舜之徒”的“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6( C )A .是鲁孔丘之徒与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解析】 A 弟子:B 白白地;题干与C 都是“类”的意思;D 空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7( D )A .⎩⎪⎨⎪⎧ 先生之号.则不可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 .⎩⎪⎨⎪⎧ 利与善之间.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 .⎩⎪⎨⎪⎧ 何以利吾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 .⎩⎪⎨⎪⎧ 苟为后.义而先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 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48( C )A .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测试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二、王何必曰利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得到利益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意旨、意向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项,遗:遗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孟子遇于.石丘②秦、楚之王悦于.利B.①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②怀利以.相接C.①先生之志则.大矣②先生之号则.不可D.①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②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对。

B项,①介词,用,拿;②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C项,①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②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①②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之号则不可..D.鸡鸣而起项,古义:这样而。

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

其他三项,古今义相同。

4.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50730017)例句:先生将何之A.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B.孟子遇于石丘C.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未之有也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和C项是判断句;B项既是状语后置句,也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家.家:家庭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危:处境危险C.万乘.之国乘:一车四马为一乘D.不夺不餍.餍:满足项,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2课王何必曰利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2课王何必曰利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王何必曰利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吾闻秦、楚构兵..(交战)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见)C.怀利以相接.(交接,交往)D.亦.有仁义而已矣(只是)【解析】遇:投合。

2.选出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C )A.苟为后.义而先.利B.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C.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D.不耻.相师【解析】C是使动用法,其他的都是意动用法。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何以利吾国B.孟子遇于石丘C.沛公安在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是状语后置,其他的都是宾语前置。

4.下列各项中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A.孟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

B.“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C.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

5.下列有关古代风俗礼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的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

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解析】B项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自主检测与反馈新人教版

王何必曰利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答案 D解析徒: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已矣..而来B.王亦曰仁义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答案 C解析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今义:家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C项介词,表比较,和。

D 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 A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

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

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

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答案 B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梁惠王①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④,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落实提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寡人耻.之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C.道.芷阳间行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析】例句与A项均为意动用法。

B、D两项,均为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得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不夺不餍.餍:厌烦【解析】D项,餍:满足。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已矣..而来B.王亦曰仁义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解析】C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 B5.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解析】A项,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答案】 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2课王何必曰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2课王何必曰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 王何必曰利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 )A .叟.(shǒu) 庶.(shù)人 千乘.(shènɡ) B .不餍.(yàn) 遗.(yí)其亲 宋(kēng) C .构.(ɡòu)兵 说.(shuō)而罢之 然而不王.(wànɡ) D .孳孳.(zī) 蹠.(zhí) 利与善之间.(jiān) 【解析】 A .叟:sǒu;C .说:shuì;D .间:jiàn。

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B .何以.利吾国? C .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

D .以.五十步笑百步。

【解析】 BD 都当“用”讲;A 用来;C 连词“来”。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BD )A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B .蒙故业,因遗.策。

C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 .深追先帝遗.诏。

【解析】 BD 死人遗留下来的;A 遗弃;C 丢失,损失。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B .河东凶亦然.C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 D .吴广以为然.【解析】 例句与B 都当“这样”讲;A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 表示答应,是的;D 正确。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 先生之号.则不可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B .⎩⎪⎨⎪⎧ 利与善之间.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 .⎩⎪⎨⎪⎧何以利吾家.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D .⎩⎪⎨⎪⎧ 苟为后.义而先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 两个“先”“后”都是意动用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本文的三则短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使文章论证有力,中心突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错误!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赏美文孟庙的树孙继泉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

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

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带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焚帛池内,一株老槐枯朽得只剩下一绺带状的树皮,缓慢地向枝头输送着养分,高处裂透出一个锅盖大小的树洞。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个孟子后裔在祭祀完先祖后,昂头望天,惊喜地从这个树洞中望见了西沉的橘红色的月亮.从此,孟庙中又添一景-—“洞槐望月”。

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柏和桧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

这些老树有的枝柯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

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

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使动用法,使……停止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意动用法,以……为后 名词作动词,侍奉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 次要位置上的人。 (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拜见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
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 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 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 第三篇选自《孟子· 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明主旨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 “ 利 ” 的看法的。孟子对 “ 利 ” 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 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 “ 先义而后利 ” , “ 重义轻利 ” ,孟子的 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 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 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到 先生将何之:_________
代词,他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 代词,这些 ②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
语言积累

意旨、意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2.2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2.2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孳.孳为善(zī) 孟轲.(kē) 千乘.(shèng)B.徒.弟(tú) 迁徙.(xí) 跋涉.(shè)C.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D.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项,徒: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良人未之知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孟子遇于石丘、B、C三项皆为宾语前臵句。

D项,介词结构后臵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必曰利释文题“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

“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

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

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

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愿闻其指.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旨 意旨、意向(2)一词多义①接⎩⎪⎨⎪⎧怀利以相接.: 兵刃既接.: 忧与愁其相接.: 汉兴,接.秦之弊: 出则接.遇宾客: ②去⎩⎪⎨⎪⎧ 兄弟去.利: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去.门十里以为界:答案 ①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②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①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家庭。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王何须曰利[ 知·梳理 ]第 1 步准字音——千言万关音叟 (s ǒu)士庶(shù)人..不 (y àn)(y í) 其..(shu ì) 而之.孳孳 (z ī) 善蹠(zhí)之徒..第 2 步一多——看我七十二孟子遇于石丘(相遇、碰到,).(1)遇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合,指获得君主的相信,)万乘 (sh ènɡ) 之国.宋 (k ēnɡ)但是不王 (wànɡ) 者.利与善之.( ji àn)我将楚王而.之(的使用法,(2)使⋯⋯停止)以三之(停止,).先生以利秦、楚之王(用、拿,介).(3) 以利以相接(相当于“而”,表修).不千里而.来(表修,不)(4)而未有仁而其者也(表折,“却”).我将楚王而.之(表承,不)宋将之楚(到、往,).(5)之我将楚王而之(争,代).孳孳善者,舜之.徒也(,代)第 3 步古今异——的昨天和今日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两个,,却今:,用在句子的开,表示折第 4 步活用——性异含迥(1)不千里而来 ( 形容的意用法,以⋯⋯).(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名的使用法,使⋯⋯获得利益)(3)苟后而先利 ( 名的意用法,以⋯⋯后;以⋯⋯先)..(4)我将楚王而.之 ( 的使用法,使⋯⋯停止 )第 5 步文言句式——特别句式多留神(1)孟子遇于石丘。

( 省略句,状后置 )文:孟子在石丘个地方碰到(宋)。

(2)但是不亡者,未之有也。

( 前置 )文:却不亡国的,从未有。

(3)先生将何之? ( 前置 )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4)何以利吾国。

( 前置 )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利呢?[ 整体·感知 ]本所的三文章,均是孟子述自己“利”的见解。

孟子“利”是极端的,他将因逐利而生的危害述得详细而深刻。

在利与上,孟子全力主“先尔后利”“重利”,孟子种把仁在私利之上的价,最后然脱不了君臣父子的念,但能够启我唯利是种价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意。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版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九) 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注音与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说.(shuō,劝说)之将何如B。

利与善之间.(jiàn,距离、差别)也C。

孳孳为.(wèi,为了)利者D.愿闻其指.(zhǐ,指导)解析:选B A项,“说”,应读shuì;C项,“为”应读wéi,谋求;D项,“指"通“旨”,要旨、意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选C A项,介词,在;介词,对.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何必..曰利C。

先生..将何之D。

何以利吾家.解析:选C A项,“然而",这样却;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不远.千里而来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选C A项,动词使动用法。

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5。

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先生将何之B。

秦、楚之王悦于利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B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正常语序。

D项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2.2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检测:2.2王何必曰利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孳.孳为善(zī)孟轲.(kē)千乘.(shèng)B。

徒.弟(tú)迁徙.(xí)跋涉.(shè)C.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D.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解析B项,“徙"应读“xǐ";C项,“薄"应读“bò”;D项,“宿”应读“sù”。

答案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

B。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孟子遇于.石丘A。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

而相泣于.中庭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良人未之知也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先生将何之D。

孟子遇于石丘解析A、B、C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乙)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何必曰利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答案 D解析徒: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而已矣..而来B.王亦曰仁义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答案 C解析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今义:家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

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

C项介词,表比较,和。

D 项介词,对于。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 A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

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

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

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答案 B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梁惠王①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④,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⑤,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⑥往焉,雉兔者⑦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

②梃:棍棒。

③晋国:魏原属晋,所以梁惠王自称晋国。

④愿比死者一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

比,为。

洒,通“洗”,洗雪。

⑤耨:锄草。

⑥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

⑦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哪里B.省.刑罚,薄税敛省:减少C.彼夺.其民时夺:失去D.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禁:禁令答案 C解析夺:夺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B.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C.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D.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答案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把梁惠王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称之为“率兽食人”,表现了孟子正直、坦率的性格。

B.甲文中针对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即实行仁政得民心,则无敌于天下。

C.乙文中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将“文王之囿”和“宣王之囿”进行对比,将“宣王之囿”比作陷阱,巧妙地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之”。

D.甲乙两文,虽然孟子面对的国君不相同,谈论的话题不相同,但却都是直接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答案 D解析甲文是直接劝说,乙文是间接劝说。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2)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

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参考译文甲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

(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乙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

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

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

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三、语言表达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

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

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②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③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11.下面是节选的某校元旦晚会的开场白,请结合相关语句,补写出空缺的部分。

回顾旧事,我们激情满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你一千个祝福,祝福里有我诚挚的笑颜;送你一万个祈祷,祈祷里是我们晶莹的杯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温馨伴着你,温馨的名字叫永远。

我的祝福飘在长风里,如歌如梦;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有梦,今夜无眠。

答案①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②让欢笑伴着你,欢笑的名字叫灿烂③我的祈祷飘在雪花中,如诗如画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及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的能力。

这是一道嵌入式仿写题,第①处仿“回顾旧事,我们激情满怀”,内容上要注意,这是辞旧迎新之时,所以仿写的内容应该是迎新的内容,可以是展望未来之类的;第②处,仿“让温馨伴着你,温馨的名字叫永远”,形式上只需替换两个词“温馨”“永远”,因为是元旦晚会,应该表达一种祝福,所以可以选择“欢笑”“幸福”等;第③处仿“我的祝福飘在长风里,如歌如梦”,并且与前面“送你一万个祈祷……”一句相照应,所以此句应该是“我的祈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