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21课是《古诗三首》,涉及《出塞》《凉州词》两首唐诗及《夏日绝句》一首宋诗。

下边分享这三首古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首诗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首句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

前人诠释此句说:“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次句写怨情。

诗的主人公——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后两句,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这里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对古代英雄人物飞将军李广充满无限景仰之情,对现今将领的讽刺含意不言自明。

此诗悲壮浑成,婉而多讽,因之明代诗人李攀龙称赞这首诗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秋夜将晓,《怀故》两首辛弃疾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嗟乎!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转眼间秋天又到了。

在这个寒凉的秋夜,我敞开府宅的大门,倚着画屏,点燃银烛,照亮了整个屋子。

这一夜,月光皎洁,寂静的夜色中,我轻轻地扇着小扇子,迎着微凉的夜风。

突然,我看到了一只只闪烁的萤火虫,它们翩翩起舞,仿佛在为夜空增添着亮点。

回首望向天阶,不禁感叹夜色的凉爽如水。

我侧卧着,望着牵牛、织女这两颗明亮的星星,心中不禁涌起对往事的思念。

雨霖铃柳宗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这首诗描写了离别的伤感。

在夏日的傍晚,寒蝉孤单地在鸣叫,似乎预感到了离别的来临。

突然,骤雨停了,我抬头望向都门,却只见迷雾朦胧。

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思绪,留恋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相互握着手,泪眼相向,竟然无法开口说话,只能默默地凝结在心中。

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仿佛千里的烟波,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渲染得沉沉暮色,吞没了楚地的广阔。

离别时的伤感,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人最辛酸的体验。

更何况是在这寒冷的秋天,离别不禁让人觉得更加冷落。

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见杨柳垂下,岸边的露水晶莹剔透,微风轻轻拂过,残月还在天空中挂着。

这一去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很长的岁月,那曾经美好的时光和景色都似乎变得虚幻。

即便有千种风情,又有谁能懂得呢?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无论世间怎样繁华,最温暖的永远是慈母的关爱。

脱下衣服,我看到了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

每一个针脚都是她的用心之处。

在我离家的时候,她细心地为我把所有的衣物都缝制好,只是担心我会晚归。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PPT课件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5岁的时候,才华横溢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报效 祖国的理想,离开了家乡四川,乘船沿着长江远游。 经过一年多,他来到天门山。在路上,他听说皇帝 要举行封禅大典,要求全国的文武百官举荐青年才 俊。离天门山只有几十里水路的南京,也有很多文 武官员寻找这样的人才。
学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新唱
作业小屋: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预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谢 谢 指 导 !
执教:刘诗艺
望天门山 望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 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 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 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 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 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 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

请你的节奏,可小组之间交 流讨论。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把古诗默读几遍,读完以后 想一想:每一句都写了哪些景物? 用铅笔圈起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四⾔是四个字⼀句,五⾔是五个字⼀句,七⾔是七个字⼀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七⾔两类。

以下是整理的(⼈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21课《古诗两⾸》原⽂、译⽂及作者介绍),希望帮助到您。

【望天门⼭】 原⽂: 望天门⼭ 【作者】李⽩ 【朝代】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

译⽂: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对峙美景难分⾼下,遇见⼀叶孤⾈悠悠来⾃天边。

作者介绍: 李⽩(701年-762年),字太⽩,号青莲居⼠,⼜号“谪仙⼈”,是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后⼈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李商隐与杜牧即“⼩李杜”区别,杜甫与李⽩⼜合称“⼤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爽朗⼤⽅,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深受黄⽼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瀑布》《⾏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帝城》等多⾸。

李⽩所作词赋,宋⼈已有传记(如⽂莹《湘⼭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李⽩词”享有极为崇⾼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其⼆】 原⽂: 饮湖上初晴后⾬⼆⾸·其⼆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光潋滟晴⽅好,⼭⾊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 晴天,西湖⽔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时,远处的⼭笼罩在烟⾬之中,时隐时现,眼前⼀⽚迷茫,这朦胧的景⾊也是⾮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作美⼈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丽质和迷⼈神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和仲,号铁冠道⼈、东坡居⼠,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四川省眉⼭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学家、书法家、画家。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21课》是中国语文课本的内容,其中包括了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内容:
1.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情怀。

2.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的亲人,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3. 《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春天清晨景
色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三首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形式上
具有美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
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诗歌和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
和理解这些古诗,感受到诗歌之美,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提升自
身修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解析第21课的三首古诗词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杂诗》。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安静的夜晚思念远方的亲友的心情。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给人一种恬静静然的感觉;而“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句子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以抒怀和感伤之感。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望去,眼界开阔,心胸豁达的豪情。

诗中以咏史抒怀的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以展
示人物志气和独立个性。

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笔墨,又融入了大气磅礴的豪情,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感。

《杂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采用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
考和感慨。

诗中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直面内心的坚强态度。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身世坎坷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命运的不平与
叹息,同时也鼓励自己坚持追求理想,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综上所述,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融入哲理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过对这些古诗词的解析和欣赏,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有助
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课件

饮湖上:在湖上喝酒。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学习古诗,听录音范读课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学习第句古诗,回答问题。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 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 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学习古诗第一句,回答问题。
诗意思: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即天门山。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 ,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 开:撞开。 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分析: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 “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这句 衬托出楚江水的汹涌。
86页第一题:我能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能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题: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答:诗句的意思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峙,一只小船从阳太升起的地 方悠悠驶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 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外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 愈来愈精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 受就非常突出了。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古诗都是唐代诗⼈李绅所作。

每⾸时都是五⾔绝句。

诗句反映了劳动⼈民的⾟勤劳作,告诉⼈们应该懂得粮⾷的来之不易,教育学⽣要爱惜粮⾷。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课⽂】 锄⽲ (唐)李绅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悯农》⼆ 春种⼀粒粟, 秋收万颗⼦。

四海⽆闲⽥, 农夫犹饿死。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

2、学会本课9个⽣字,认识2个多⾳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字。

3、指导学⽣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03年5⽉21⽇第⼗四周星期四第⼀节 第⼀课时 ⼀、课前说说 ⼩朋友,我们吃的⽩花花的⼤⽶是从哪⼉来的? ⼆、学习古诗《锄⽲》 1、出⽰古诗图⽂:看图读诗,读准字⾳.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表⽰动作。

⽲:⽲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

“汗滴⽲下⼟”汗⽔滴到⽲苗下的泥⼟⾥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结:古诗1、2两⾏写了农民顶着烈⽇在内⽥间⾟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1)⾃⼰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说。

(3)指导朗读。

(4)⼩结:这两⾏告诉我们粮⾷来得不容易,这是诗⼈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师⼀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锄⽲》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独体字,与“⽊”⽐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字格正中。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21课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21课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奇妙。 奇:________________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注音。 亦( yì ) 妆( zhuāng ) 即长江。 楚江:_____________
4.理解字词。
孤帆:_______________ 一叶小舟。 波光闪动的样子。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雾迷茫的样子。 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 刚刚。 方:_______________ 亦:__________________
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西南的 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
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天门 楚江 日 孤帆
碧水
青山
这个字应该怎样朗读?
望 远看
“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你知道楚江吗?你怎样理解“中断”和“开”?
楚江 中断 开
长江 从中间断开 撞开பைடு நூலகம்体现江水声势浩大。
长江水是什么颜色,总的流向是怎样的??
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古诗?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完了古诗,你有什么收获呢?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完成了我们的天门山、西湖之 旅,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领略了古诗的魅力,
颜色 碧水,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原文、译文及作者介绍【望天门山】原文:望天门山【作者】李白【朝代】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21课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学霸笔记

21课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学霸笔记

21课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学霸笔记在五年级上册的第21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它们分别是《童车无忧趣》、《采桑子·时时诵》和《登岳阳楼记》。

这三首诗各有千秋,充满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童车无忧趣》是课本上的第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以童年时的快乐为主题,通过描写一个孩子在玩耍过程中的愉悦心情,表达了无忧无虑、纯真天真的童年时光。

诗中描述了小车独自在田野间奔驰的情景,“燕子飞入车,舍下空无人”,给人带来一种自由自在的想象。

这首诗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无忧无虑,感受到了诗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第二首古诗是《采桑子·时时诵》,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

这首诗以采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变化。

诗中写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生活无穷无尽的变化,人生的起起伏伏。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的感受,让我们体验到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或变化,生活都会继续下去,我们要乐观面对每一天。

最后一首古诗是《登岳阳楼记》,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

这首诗是一篇散文诗,通过描述登上岳阳楼时的情景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命运的瞬息万变的体悟。

诗中写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展现了诗人在瞬息万变的人世间,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受更加广阔,我们可以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个人对家乡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培养了对美和文学的感受力。

每一首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表达方式,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思索人生和自己的内心感受。

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将古诗的美和智慧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用诗歌去感受人生、思考人生,并不断提升自我。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_图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_图文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 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 边来”的“一片孤帆”。
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相 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 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 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 “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 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 画面的动态美感。
望天门山李白李来自(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 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 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 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欢 迎 进 入 诗 句 赏 析
1、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 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 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 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 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2、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 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 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 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 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 险。
碧水东流至此回
•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 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 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 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 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 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 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是《古诗词三首》,收入了两首唐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一首宋词(《长相思》),现整理分享这三首诗词的诗文、译文和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山居秋暝》的颈联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
山中的幽静。
(√)
2.《枫桥夜泊》中诗人在寂静的夜里听到山寺钟
声,心中感到十分安慰。
(×)
3.《长相思》中词人巧用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
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一、给下列字换部首,使其变成本课生字 并组词。
伯→_泊_( 停泊 ) 偷→榆__( 榆树 )
伴→畔__( 江畔 ) 括→_聒_( 聒噪 )
二、先解释加点的字词,再说说诗(词)句的意思。
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_任__凭__。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月亮落下 去了,在树林里栖息的乌鸦凄凉地鸣叫着,寒意 从四处袭来,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雾。面对 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难 以入睡。这两句诗中所见的月、江枫、渔火都是 静态的,所闻的乌啼是动态的。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21 古诗词三首
山中的居所。点明地点。
山居秋暝 ▲
点明季节。 [唐] 王 维
日落时分,天 色将晚。点明 具体时间。
王维(701—761),字 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主 要作品是山水诗。苏轼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近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 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包括 律诗、绝句等,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 的限制。

最新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夜雪、梅花)ppt课件

最新语文S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二首》(夜雪、梅花)ppt课件

讶:奇怪,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已:已经。 冷:寒冷。
夜雪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重:指雪下的大,积得厚。 时:是常。 闻:听见。 折竹声:竹子被大雪压断的 声音。
1、被子枕头的寒冷已经让我 很惊讶了, 2、又看见窗户特别的明亮, 是被雪泛出的光照亮了。 3、夜深的时候才知道雪下得 很大, 4、不时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 的声音。
因为有缕缕清淡的香
气从远处飘来。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白 居 易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外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已讶衾枕冷,复闻窗户明。
思考: 1.诗人为什么,晚了还不睡? 2.诗人知道雪下得大吗? 3.诗人此时想到了什么呢?
夜 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外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梅花;本诗表现了诗人坚贞不 屈、不怕挫折的精神。
夜雪:本诗流露了诗人寂寞、 孤独、凄苦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王安石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 / 数枝梅, 凌寒 / 独自开。 遥知 / 不是雪, 为有 / 暗香来。
翻译古诗的方法:
把诗中的字、词语变成现 在说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改写 成一句通顺的话。为使句子通顺, 可根据意思加上一些字,或者调 整一些词的顺序。 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墙角 几枝 梅花 冒着严寒 独自 开放
21、古诗两首
初读古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 讶
墙 枕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 精选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 精选1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两首古诗)的内容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中,学生学习了两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这两首古诗的内容。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李白通过“床前明月光”和“疑是地上霜”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好。

接着,他又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个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登高远望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对江山美景的赞美。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两个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接着,他又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意境开阔,寓意深刻,给人以美的启示。

总结:《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首古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采,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最新-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

最新-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

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

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背吧。

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一下祖国大好河山中的一个人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

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认读生字词)。

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老师请同学来读读古诗。

同学们,你们想读吗?
同学们,你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有不懂的字词吗?
“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

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

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

老师读,学生听: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感悟一下天门山的雄奇。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记住?同学们,愿意展示一下你们非凡的记忆力吗?那就背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听吧!
出示课文的插图,谁再来背背?
同学们,你们聪明的头脑、非凡的记忆力好让老师羡慕哦!
四、书写生字
课文读悟如此精彩,那生字会读会写了吗?在写字之前,你对同学们有什么温馨的提示吗?
同学们,把这些温馨的提示带进你书写的生字中吧,它能帮助你写正确每一个生字。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觉得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六、作业
1.书写生字。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天门山的景致,会背这首诗吗?背得真好。

汹涌的长江水渐渐远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汪含情的西湖水(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出示课件:课题)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3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你能够利用课后的注释,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古诗读一读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真会读书,那你能把西湖晴日里的美景读出来吗?
同学们,你们一定也体会到了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在读一读这一行诗吧。

真美,还有谁汇报。

你利用课文的注释,并结合插图,很会学习。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对呀,雨中的西湖又是另一番风情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感受西湖的魅力,齐读第一二行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西湖风光吧。

(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


欣赏了西湖的美丽风光,现在来读读这两行诗,一定读得更好了,男同学读第一行诗,女同学读第二行诗。

(出示课件:第一二行诗。


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了西湖不同的景色,不由得想起来古代有名的美女,不论是淡装还是浓抹,总是那么美丽,于是,诗人写下了(出示课件:三四行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行诗吧。

读了这两行诗,你有发现作者的感受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同学们,会背这首古诗吗?试一试。

小组内互背。

刚才同学们背得都很投入,现在把两首古诗放在一齐,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两首古诗。


请你们来读一读,想一想吧。

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第一首古诗描写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古诗描绘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真是各有特色呀。


是啊,我们的祖国真是太美丽,太诱人了,每个地方都各有风姿。

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出示课件:课外同类古诗。


是啊,像这样赞美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大文学家苏轼去领略了西湖的美景,课后请同学们把这首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听。

四、作业
课件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