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作用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79-18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884022.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884022.html,/10.12677/ass.2020.92029

The Influ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on Social Adaptation

—The Role of Self-Identity

Xiaoxue Zhang, Hansheng Zhu, Yun Yan, Zhishun Zhao, Yuxin Ma, Hui Liu*

College of Psychology,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Received: Jan. 30th, 2020; accepted: Feb. 12th, 2020; published: Feb. 19th, 2020

Abstract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ndividual social support system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social adaptation, and the self-identity of individual internal development will also affect so-cial adaptation. However, the internal influence mechanism needs further study.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reveal the role of self-identity i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this study, 976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high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The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of the subjects were measured by the 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behavior scale and self identity state scal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gender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in gender grade, whether they are class cadres,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whether they are class cadres; 2) social support can predict social adaptation;

3) the two dimensions of identity diffusion and identity acquisition of self-identity play a part in

mediating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Key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作用

张晓雪,朱汉昇,闫 芸,赵治顺,马玉鑫,刘 辉*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济南

*通讯作者。

张晓雪 等

收稿日期:2020年1月30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12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9日

摘 要

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预测社会适应状况,个体内部发展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也会影响社会适应。但其中内在的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探讨高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三者的特点,并揭示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某高中976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分别对被试的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测量。并得到以下结果:1) 高中生社会支持在性别上有差异,自我同一性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上有差异,社会适应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有差异;2) 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具有预测作用;3) 自我同一性的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两个维度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884022.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1.1. 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三者间的关系

1.1.1. 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关系

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李文道,2004) [1],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与良好的生活满意度等积极适应表现呈正相关,与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适应负相关。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过失行为以及抑郁也有显著的缓冲作用,并能正向预测个体的学业成绩。 1.1.2.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体验,是对个体存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知。自我同一性源于Erikson 自我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于1963首次被提出。Erikson 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环境三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人的自我同一性在这一生都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Erikson 同时也指出,青少年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认真思考“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未来想要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等等[2],在探索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显著影响社会适应(张炜,2007) [3],不同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在社会适应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黄华华(2014)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情绪和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的社会适应之间存在负相关[4],即自我同一性危机水平越高,自我、情绪、人际关系适应越差;刘锐(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与人际关系适应存在正相关[5];田晓峰(2011)的研究发现,长期社

Open Access

张晓雪等会适应不良的学生通常都会出现低自尊、自我同一性混乱、自我评价不良等人格问题[6]。

1.1.3. 自我同一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关于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中,程虹娟等(2004)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会使个体获得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在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和承诺[7]。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词,故此推断高中生社会支持能预测个体同一性的发展。

1.2. 本论文研究问题及假设

综上所述,自我同一性可以影响社会适应的表现,社会支持是外界因素,自我同一性是内在因素,社会支持和自我同一性两者的关系显著,所以推测自我同一性可能是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关联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直接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个体有更完善的自我同一性,而自我同一性发展比较良好的个体也会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表现。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1) 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在年级、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

2) 高中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显著;

3) 自我同一性在高中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在山东某中学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76份,有效回收率99.59%,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男生389人、女生564人,年龄为16 ± 0.33岁。

2.2. 工具

2.2.1.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

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Adolescent Social Support Scale) [8]由叶悦妹(2008)等编制而成,共有17个项目,5点量表计分,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得分越高,个体社会支持情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各项拟合度指标良好χ2/df = 6.69,NFI = 0.99,TLI = 0.99,IFI = 0.99,CFI = 0.99,RMSEA < 0.08。

2.2.2.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Adolescent Social Adjustment Behavior Scale) [9]由邹泓、余益兵(2009)修订而成,共有50个项目,5点量表计分,包括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维度,总得分越高,个体社会适应状况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 = 8.15,NFI = 0.98,TLI = 0.97,IFI = 0.98,CFI = 0.97,RMSEA < 0.08。

2.2.

3.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The state of self-identity scale)来自郭金山(2004)修订Bennion & Adams (1986)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标准化量表(EOM-EIS-II) [10]。共有64个项目,量表共有四个维度。同一性获得(ACH)、同一性获得延缓(MOR)、同一性早闭(FOR)和同一性获得(DIF),每个维度下又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2个维度。该量表共有64个项目,6点量表计分,包含4个分量表:同一性获得量表(ACH)、同一性延缓量表(MOR)、同一性早闭量表(FOR)和同一性扩散量表(DIF)。删除量表不相关纬度题目,保

张晓雪等

证项目主要聚焦于职业方面,本研究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集中在0.85~0.91。验证性因素分析得χ2/df集中在7.05~8.87,NFI、TLI、IFI、CFI集中在0.95~0.99,RMSEA均小于0.08。

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严格按照心理学问卷法的施测流程,遵守保密性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施测结束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采用SPSS 24.0、Amo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学生自我报告,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将学生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的所有项目放到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中[11]。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9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7.26%,小于3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

3.2. 高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三者间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3.2.1. 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的人口特征差异

在性别、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分别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三个维度上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如下表1、表2、表3所示。

首先在性别上(表1),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得分极为显著的高于男生,在分维度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均高于男生;男生在同一性早闭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社会适应分维度环境适应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年级上(表2),高一学生同一性扩散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同一性早闭的得分非常显著高于高二学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表3),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总得分及3个分维度均极为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同一性扩散的得分也极为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成就型同一性的得分非常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适应总得分及4个分维度(除行为适应为显著高于)极为显著高于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

Table 1. Differences in gender in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M ± SD)

表1.性别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变量男(N = 389) 女(N = 564) t

社会支持63.20 ± 12.10 65.94 ± 10.81 3.67***

主观支持18.83 ± 4.04 19.44 ± 3.58 2.49*

客观支持23.73 ± 4.46 24.69 ± 3.58 3.49***

支持利用度20.64 ± 5.34 21.79 ± 4.99 3.41***

同一性扩散32.95 ± 9.71 32.19 ± 9.72 1.19

同一性早闭29.30 ± 9.73 27.86 ± 8.90 2.36*

同一性延缓43.86 ± 8.43 44.34 ± 8.14 0.88

同一性获得45.11 ± 8.52 44.76 ± 8.15 0.64

社会适应191.10 ± 26.69 189.12 ± 25.49 1.15

自我适应67.01 ± 13.10 66.03 ± 12.16 1.18

人际适应47.37 ± 8.19 47.67 ± 8.17 0.57

行为适应37.42 ± 4.24 37.36 ± 3.94 0.22

环境适应39.31 ± 6.89 38.06 ± 7.11 2.70** 注:*p< 0.05; **p< 0.01;***p< 0.001,下同。

张晓雪等Table 2.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 grade (M ± SD)

表2.年级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变量高一(N = 481) 高二(N = 495) t

社会支持64.43 ± 11.23 65.16 ± 11.81 0.99

主观支持19.18 ± 3.66 19.19 ± 3.98 0.01

客观支持24.08 ± 4.19 24.50 ± 4.29 1.54

支持利用度21.16 ± 5.18 21.47 ±5.22 0.93

同一性扩散33.21 ± 9.85 31.81 ± 9.53 2.27*

同一性早闭29.17 ± 9.51 27.65 ± 8.97 2.57**

同一性延缓44.46 ± 8.05 43.99 ± 8.52 0.89

同一性获得44.90 ± 7.96 44.98 ± 8.56 0.15

社会适应190.53 ± 24.77 189.39 ± 27.30 0.69

自我适应66.57 ± 12.41 66.25 ± 12.81 0.40

人际适应47.83 ± 7.77 47.27 ± 8.54 1.06

行为适应37.44 ± 3.87 37.36 ± 4.21 0.29

环境适应38.68 ± 6.81 38.48 ± 7.29 0.42 Table 3.Whether is the class cadre in the social support, self-identity, social adaptation difference (M ± SD)

表3.是否为班干部在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上的差异(M ± SD)

变量是(N = 433) 否(N = 534) t

社会支持63.93 ± 10.81 63.00 ± 11.86 5.33***

主观支持20.13 ± 3.42 18.40 ± 3.98 7.16***

客观支持24.91 ± 3.91 23.78 ± 4.45 4.13***

支持利用度21.88 ± 5.16 20.81 ± 5.21 3.19***

同一性扩散31.18 ± 9.87 33.69 ± 9.44 4.02***

同一性早闭28.02 ± 9.50 28.76 ± 9.07 1.24

同一性延缓44.49 ± 8.57 44.07 ± 8.07 0.79

同一性获得45.80 ± 8.18 44.17 ± 8.31 3.03**

社会适应194.94 ± 24.83 185.82 ± 26.50 5.47***

自我适应68.11 ± 12.21 64.99 ± 12.84 3.84***

人际适应49.53 ± 7.49 45.92 ± 8.36 6.98***

行为适应37.74 ± 3.92 37.11 ± 4.14 2.40*

环境适应39.55 ± 7.01 37.78 ± 7.04 3.89***

3.2.2. 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间三者间的相关性

对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自我同一性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表4)。结果显示,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和结果变量社会适应呈显著的正相关,和同一性扩散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和获得呈显著正相

张晓雪等

关;社会适应与同一性获得和早闭呈显著负相关,与同一性延缓和获得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只考虑检验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性三个维度的中介效应。

Table 4.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表4.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的相关关系

变量 1 2 3 4 5 6 7 8 9 1社会支持-

2同一性扩散?0.27** -

3同一性早闭0.02 0.54** -

4同一性延缓0.24** 0.89** 0.18** -

5同一性获得0.28** ?0.28** 0.01 0.33** -

6社会适应0.52** ?0.39** ?0.11** 0.11** 0.32** -

7自我适应0.46** 0.35** 0.09** 0.07** 0.28** 0.92** -

8人际适应0.57** 0.35** 0.08** 0.15** 0.23** 0.74** 0.52** -

9行为适应0.28** 0.22** 0.06 0.09** 0.20** 0.68** 0.56** 0.40** -

10环境适应0.27** 0.30** 0.13** 0.07* 0.31** 0.80** 0.67** 0.43** 0.46**

3.3. 高中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模型

以社会适应为结果变量,社会支持为预测变量建立模型1 (见表5,下同),加入同一性扩散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2,加入同一性延缓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3,加入成就型自我同一性作为中介变量建立模型4。四个模型的模拟指数良好,χ2/df值集中在5.27~6.34,NFI、IFI、TLI、CFI的值集中在0.95~0.98,RMSEA的值均小于0.08。

Table 5. Model fitting index for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identity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表5. 高中生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的模型拟合指数

MODEL χ2/df NFI IFI TLI CFI RMSEA

模型1 6.34 0.97 0.98 0.96 0.98 0.074

模型2 5.27 0.97 0.98 0.96 0.98 0.066

模型3 5.65 0.97 0.98 0.96 0.98 0.069

模型4 7.04 0.97 0.97 0.95 0.97 0.079

首先考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模型1,图1),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 0.55,p < 0.001)。

其次是加入中介变量同一性扩散(模型2,图2),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

0.52,p < 0.001),社会支持对同一性扩散的预测效应负向显著(β = ?0.32,p < 0.001),同一性扩散对社会

适应的预测效应负向显著(β = ?0.16,p < 0.001),说明同一性扩散起部分中介效应。

加入中介变量同一性延缓(模型3),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 = 0.56,p < 0.001),社会支持对同一性延缓的预测效应正向显著(β = 0.23,p < 0.001),但是同一性延缓对社会适应的预测效应不显著,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有待进一步Bootstrap法检验。

加入中介变量成就型自我同一性(模型4,图3),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仍然显著(β=

张晓雪 等

0.55,p < 0.001),社会支持对同一性获得的预测效应正向显著(β = 0.32,p < 0.001),同一性获得对社会适应的预测效应正向显著(β = 0.06,p < 0.01),说明同一性获得起部分中介效应。

模型1:高中生社会支持影响其社会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2:同一性扩散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模型3:同一性延缓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模型,模型4:同一性获得在高中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Figure 1.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social adaptation

图1. 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Figure 2. Mediating role of identity diffus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图 2. 同一性扩散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Figure 3. Mediating role of identity gai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adaptation

图 3. 同一性获得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进一步采用Bootstrap 法对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分析,抽样数为2000,可信区间为95%。同一性延缓作中介时,整体模型Bootstrap 的95%置信区间为[?0.049~0.020],包含0,所以该模型中介效应不显著。

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作中介变量时,整体模型Bootstrap 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10~0.245]、[0.012~0.120],不包含0,所以这两个模型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社会支持–同一性扩散–社会适应

张晓雪等

的中介效应占比占为(?0.32) × (?0.16)/0.55 × 100% = 9.3%,中介效应量为0.05;“社会支持–同一性获得–社会适应”的中介效应占比占为(?0.32) × (?0.06)/0.55 × 100% = 3.5%,中介效应值为0.02。(表6、表7)

Table 6. Bootstrap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dentity diffusion (N = 976)

表6.同一性扩散的中介效应Bootstrap分析(N = 976)

路径β95%CI p值社会支持–社会适应0.52 0.461~0.579 <0.001

社会支持–同一性扩散?0.32 ?0.387~?0.240 <0.001

同一性扩散–社会适应?0.16 ?0.218~?0.111 <0.001 社会支持–同一性扩散–社会适应0.05 0. 007~0.105 <0.05

Table 7. Bootstrap analysis of mediation effect obtained by identity (N = 976)

表7.同一性获得的中介效应Bootstrap分析(N = 976)

路径β95%CI p值社会支持–社会适应0.55 0.505~0.631 <0.001

社会支持–同一性获得0.32 0.240~0.392 <0.001

同一性获得–社会适应0.06 0.008~0.115 <0.01 社会支持–同一性获得–社会适应0.02 0.003~0.086 <0.05

4. 讨论

4.1. 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研究发现,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适应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在分维度上(自我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环境适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上没有差异,在社会适应总得分上没有差异,可能高一和高二在学业生活、生理心理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各方面的状况接近。

社会支持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具有显著的差异,在具体维度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上没有差异,女生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研究一致,且与年级无关。

同一性早闭水平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同一性早闭是一种低探索、高承诺的较不成熟水平,个体没有经过太多的探索,受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的影响,便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并进行投入。性别上,女生更听从父母、教师等权威人物的言论,受长辈的影响较大,而缺少自己的判断。年级上,高一同一性扩散水平显著高于高二,即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个体会从不太成熟的水平逐渐往成熟的同一性水平发展。

4.2. 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越高,社会适应表现越好,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一致。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高中生可能有更稳定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在人际适应中也会自发的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自己的评价也偏向积极正向的一面,行为方面较少出现违规行为,在环境适应上会选择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

4.3. 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也可以通过同一性扩散和同一

张晓雪等

性获得影响社会适应,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获得起部分中介作用。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越高,个体自我同一性越往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高探索、高承诺的同一性获得状态越高,低探索、低承诺的同一性扩散状态越低,影响个体有更良好的社会适应表现。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不仅获得来自朋友、亲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支持,同时自己主观感知到的支持也高,能有效利用支持资源,促进个体往更健康成熟的自我同一性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外界环境,接触新鲜事物,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去尝试,锻炼自己的能力,自我同一性比较良好的个体在高探索、高承诺,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没有获得高三学生在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三个变量的数据,高三学生相较高一高二学生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在心理生理上等各方面发生更为剧烈的变化和成长,如果被试群体包含高三学生,横断研究会更加完善,有利于就青少年社会使用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5. 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 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水平显著高于非班干部成员,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较不成熟的同一性早闭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高二学生在较不成熟的同一性扩散和早闭水平上显著低于高一学生。

2) 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水平,社会支持系统越高的个体,社会适应越良好。

3) 自我同一性在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间发挥中介作用,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越容易发展为较不成熟的同一性扩散,社会适应水平也较低。相反,获得越高的社会支持水平,越有利较成熟同一性获得状态的发展,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基金项目

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SDYJD1802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轨迹及干预(18CQXJ06)。

参考文献

[1]李文道, 邹泓, 赵霞. 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9(3): 73-81.

[2][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M]. 孙名之,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炜. 青少年中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黄华华, 刘少英, 徐芬.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1): 70-74.

[5]刘锐.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适应相互关系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 2014, 29(1): 14-18.

[6]田晓峰. 盘锦市寄宿制高中新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

师范大学, 2011.

[7]程虹娟, 张春和, 龚永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2(1): 88-91.

[8]叶悦妹, 戴晓阳. 大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5): 456-458.

[9]余益兵, 邹泓, 周晖, 等. 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的编制[C]//中国心理学会.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

会论文摘要集. 北京: 中国心理学会, 2009: 96-97.

[10]郭金山, 车文博.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 心理科学, 2004, 27(5): 1266-1267+1250.

[11]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4.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本文是关于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总结【一】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

青少年社会工作解读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 研究报告

青少年社会工作——18岁-23岁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12年6月份,通过专升本考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李某在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时候,因为作弊被抓住。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相应的处罚之后,李某采取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失望。此次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所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当代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急需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稳定的内在特点,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大学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抗拒诱惑、承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社会适应性自评问卷 姓名年龄系别班级专项测试日期 一. 指导语 青少年正处在人一生中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又面临着升学、择业等许多选择,这使当中的许多人产生了多种复杂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成熟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本问卷将帮助你了解之间的心理成熟程度,即社会适应性处于什么发展水平? 本问卷包括15道题目,每题有多个选择答案,请你从中选出最符合之间情况的一项。请注意,每题只能选一项,不能不选,也不能多选。选择时请仔细阅读题目,但不要过分推敲,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二. 问卷内容 1.在与朋友讨论问题时,我------ A 常常使讨论到达激烈辩论的程度 B 如果是感兴趣的话题,我总要参加讨论 C 只是偶尔参加讨论,我更喜欢自我思考 D 不愿意参加讨论,总是尽量回避 E 非常讨厌讨论 F 讨论可以获取对方的知识,我喜欢讨论 2.对于自己的容貌和装饰,我------ A 非常重视,即使多花一些时间也要弄得体面一些 B 比较重视,但只是花较少的时间适当地加以注意 C 认为无关紧要,只要说得过去就行 D 对此丝毫不感兴趣 3.受到别人批评时,我------ A 要找出挨批评的理由 B 要直接问一问批评得理由 C 如果自己是正确的,就将批评当作对方对自己的误解 D 保持沉默,不往心里去 E 找机会进行反驳 F 虽然对批评很反感,但我什么也不说 4.对于出国的事情,我------ A 毫无兴趣 B 自己身边的事都忙不过来,根本顾不上那些事

C 我经常收集有关国外的消息 D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我很想到国外去学习 E 我对国外的事比对本国的事更加关注 F 我认为没有比高国外学习或考察更有意思的事了 5.必须在众人面前讲话时,我------ A 很紧张,感到不知所措,说话结结巴巴 B 有点为难,但还能完成任务 C 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我绝不退缩 D 我不需要特别的努力 E 我很高兴有听众听我讲话 6.看到自己上了电视或报纸,我------ A 很高兴,想让亲朋好友都知道 B 虽然很高兴,但并不认为这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C 对此不感兴趣 D 我不想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7.受到家人训斥或抱怨时,我------ A 保持沉默,不往心里去 B 说些顺着家人意思的话,以保持家庭和睦 C 予以反驳,以维持自尊 D 找出受训斥或抱怨的原因 E 大发雷霆,进行争辩 8.对于预言这种特异功能,我------ A 相信它们真的很灵 B 这种预言大部分都能成功 C 不知道究竟是预言成真还是偶尔猜中 D 半信半疑 E 认为毫无根据 9.老师和家人对你------- A 整天挑我的不是 B 一出什么事儿,准说是我的不对 C 只要我没干出什么事来,从来不关心我 D 经常夸奖我、帮助我 E 我做错事时批评我,做好事时表扬我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_谭千保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谭千保① 【摘要】 目的 考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762名流动儿童和509名非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进行了研究。结果 ①与非流动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②流动儿童社会 支持水平与学校适应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③主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性有待提高,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关系密切。【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学校适应 Relationsh ip between the Migrant C h ildren 's Social Support and School Adjustment .Tan Qianba o .Scho ol of Educati 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X iangtan 411201,P .R .China 【Abstract 】 Object ive T o investiga te the mig ra nt childr en 's socia l suppor t lev el a nd school adjustment and th 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them.Methods The study inv estig ated the social suppo rt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762mig rant children and 509city chil-dren with questionnaires .Results ①M ig ra nt childr en 's socia l suppor t lev el a nd schoo l adjustment w ere mor e than those o f city children 's.②M ig rant childr en 's society support level and school adjustment had sig nificantly po sitiv e co rrelatio n.③M ig ra nt children 's util ization o f social suppor t and subjectiv e suppo rt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school adjustment .Conclusion M ig ra nt children 's social support lev el and school adjustment need to be im prov ed;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social suppor t and school adjust-ment o f mig rant children is close . 【Key words 】 M ig rant children;Social suppo rt;School adjustm ent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和就业,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随之进城居住和上学,他们成了城市中数量庞大的第二代移民,我们称之为城市流动儿童,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些儿童的成长面临教育、健康、贫穷和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城市流动儿童不仅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引起了医学界、教育学界等领域对其研究的热潮,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心理学也开始了对这一都市新型青少年群体的初步研究,主要有: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与城市非流动儿童相比而言,城市流动儿童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心理发展问题。 就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而言,王涛、李海华的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比较差[1],孙晓莉的调查发现,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2]。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问题,目前仅有少量的 研究,但它们未能显示出流动儿童与其他群体相比而表现的 特征,而且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是否也对其学校适应有影响也值得关注。本研究以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作为学校适应的指标,以社会支持在学校适应中的作用为视角,探讨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为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整群选取了浙江省台州市和广东省深圳市5所学校1540名小学5年级至初三年级的儿童,有效样本1271人,其中城市流动儿童762名(男生429名,女生333名;平均年龄13.3岁),城市非流动儿童509人(男生237名,女生272名;平均年龄13.1岁)。 1.2 研究工具1. 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 选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本研究对量表中的一些文字项目进行了修改。量表的结构仍然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项目。题目得分之和越大,表示得到的支持越多。  1999:318 [7]M cCrae R .Ag e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ping m echanisms [J]. Journal of Gerontology,1982,37:15 [8]Bil ls R E,Vance E L,M cClean O S.An index of adjustment and v alues [J ].J 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 ol ogy,1951(15):454-460[9]宋维真、张瑶.我国大学生考场焦虑与个性特质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32 [10]李芳,白学军.高中生考试焦虑、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12(7):47-51 [11]戴斌荣,任亮.高中生焦虑心态的调查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3,1:105-108 [12]康茜.中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东 北师范大学,2006,44:22 [13]徐富明,施建农,刘化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 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9-62 (收稿时间:2009-10-08) · 68·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1期 China Jou rnal of Health Psycholog y 2010,Vol 18,No.1 ① 中国.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湘潭) 411201 E -mail :hn tqb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884022.html,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 08BXL 003);湖南省哲社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0805007A ) DOI:10.13342/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884022.html, k i .cjhp.2010.01.035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18届初中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导学案 模块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36分) 专题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学习目标——明确方向 1、理解: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2、理解: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理解:主动参与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 3、运用: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4、理解:正确认识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 5、运用:根据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运用: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知识点一、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见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1)从众心理的含义和作用。①含义: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仃所说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都是从众心理的表现。②作用: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没有主见,墨守成规;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智慧,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2)好奇心的含义和作用。①含义:好奇心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之一。青少年好奇、好动、好模仿,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和愿望。②作用: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原因,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的先导。青少年明辨好奇的对象,培养和保持自己正确的好奇心,对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和好奇心?①认识方面: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转变观念和认识,明白盲目从众,跟着“群体”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人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②行动方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有主见的意志品质;把合理的好奇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培养兴趣,不盲目从众;要积极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识点二、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见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九年级第二课) (1)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个人只有紧紧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钵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保障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维护集体的利益,是每个成员的责任。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时我们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并愿意放弃或者牺牲一些个人利益。 (3)关爱集体的表现: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

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题

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性,是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紧急,令人恐惧或危险的情况时,能发挥自己原有的能力,具有摆脱困境的力量。适应能力弱的人,遇到特殊情况就紧张,不知所措,发挥失常。 适应能力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二是能借鉴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三是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深知取之有道;四是有稳定的性格,且确立了一定的价值尺度;五是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自我克制力;六是善于体察别人的利害关系和有关情况。 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题 1.假如你的朋友突然带来一个泥最不喜欢的人到你家里,你会: A.表示惊奇。 B.把你的感觉完全隐藏起来。 C.暂时忍耐,以后把实情告诉你的朋友。 2.对自己的某次失败,你: A.只要别人感兴趣随时都会告诉他。 B.只在谈话时随便说出来。 C.绝不说,怕会被别人抓住弱点,对自己不利。 3.遇到难题时,你: A.毫不犹豫向有关专家征求意见。 B.经常向熟人请教。 C.很少麻烦别人。 4.你骑车去一个较远的地方参加社交活动,中途找不到路标,你: A.赶快查自带的地图。

B.大声埋怨,不知何时才能达到目的地。 C.耐心等待过路人或人走过时,问个清楚。 5.当你选择衣服时,你: A.总是固定在一个款式上。 B.跟随新潮,希望适合自己。 C.在选定之前,先听取陪同的朋友和售货员的建议。 6.当你知道将要有不愉快的事时,你会: A.自己进入紧张状态。 B.相信事实并不会比预料的厉害。 C.感觉完全没有办法应付。 7.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你: A.总觉得很烦,不能静下心来读书。 B.仍能静下心学习,但效率降低了。 C.不受影响,照常学习。 8.和别人争吵起来时,你: A.能有力的反驳对方。 B.常常语无伦次,事后才想起如何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C.能反驳,但无多大力量。 9.每次参加正式的考试或竞争,你: A.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一些。 B.常常不如平常的成绩。 C.和平时成绩差不多。

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高中生社会实践报告 不知不觉之中,暑假又到了,回头想想自己大一的生活,又想想自己将如何面对暑假,是回家还是在外面找工作,一时茫然。 毕竟身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所以要让自己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人,增加自己的阅历,因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经历。所以我向家人宣布趁着暑假有这样一个机会,好好的大干一场。 放假之后的一个星期我都在市中心找工作,可是要不是工资低的养不活自己,就是怕自己累到。到最后三天过去了,我还是一无所获,我终于知道原来自己一直是眼高,觉得只有那种体面的工作才适合自己,眼看我就要放弃了,可是又想到我和家人说过我一定会找到工作,仍而他们却笑我不出一个礼拜就会放弃。我就不放弃,我就要做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我能行! 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这次我不再把眼光放的那么高,我想到自己是学市场营销的,所以 1 / 10

我就专门去找那种大型超市,看下是否需要导购,终于在一个商场里面找到了一份导购工作。第一天工作就是小组主管交我商场里面的规定。 1.严格遵守商场的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作为一个单位也有相应的规定了。 2.做事勤快,不能偷懒,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帮助其他人. 3. 虚心向别人学习,努力完善自己. 4. 对待客人要面带笑容,耐心服务. 5. 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争取在大家心中留存一个完美的形象! 就这样我开始了工作,也许是由于自己制定了完善的计划,所以工作还是很顺利的,虽然有些客人很叫真,很难缠,只要耐心解答就会解决问题;同事还是很友好的,也许是由于我的工作时间短,对他们没有竞争吧! 万事开头难,什么事都要有尝试,都要有开始,都要有经过,都要有失败。在经历了这次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想象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一个小小的商场的经营也不容忽视,不但要有细心,还要有策略,谋划。总之,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周全。 人的一生中,校园并不是永远的学校,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一个月的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也将让我终身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情感,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3月·B 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过程。13~19岁的青少年中学生善于迎合时代的潮流,适应变化的社会,但由于年龄等多种原因,也容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往往仅限于“养”而忽于“教” ;而学校教育则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学习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上,也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以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厌学、以自我为中心、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促进他们更好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和教育对策,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一、社会适应行为的定义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 )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不断的学习、交往、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去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活动而实现的,社会适应性也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社会适应,一定要研究适应行为。 关于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 )有许多种定义。这些定义有某些共同点,但是对适应行为究竟是能力还是行为习惯和方式,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此外,人们对适应行为与智力的关系仍有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而适应行为主要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些人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如皮亚杰),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二者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会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适应行为包括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后者指个体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的状况。 二、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论模型 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问题,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包括人格模式理论和智力模式理论。人格模式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与人格的形成、表现密切相关,稳定的适应行为就是人格特征。智力模式理论把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理解为智力或社会能力,与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密切相关。这两类理论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郑溪璐 【摘要】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 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适应适应行为 教育论坛 3

浅谈高中生文理分科后的心理适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884022.html, 浅谈高中生文理分科后的心理适应 作者:孙洁 来源:《教师·中》2013年第07期 摘要: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和选择。而周围环境中 不恰当的舆论,学习中的挫折,都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怀疑、后悔自己的选择。本文从学生角度、老师角度以及社会舆论角度来阐述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度过这一心理适应期。 关键词:高中生;文理分科;心理适应 “虽然我知道要认真学习,但是似乎认真学习也没什么用。” “最近感觉学习效率很低,总是会胡思乱想。” “分完班之后,我以前的同学都问我你怎么选文科的呀,他们都觉得很难理解,他们都说选理科尤其是理化更好找工作一点,他们都说文科很难找工作的,而且还选的地理。老师,您说选文科,尤其是地理是不是不好啊?那要不然的话学校怎么只有一班的学生选呢?” …… 心理适应主要指各种个性特征互相配合,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一个人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能否处理好复杂、重大或危急的特殊情况,与他(她)的心理适应性高低有很直接的关系。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和选择,面临着文理科的选择,不管学生选择理科还是文科,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不失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而当代中学生普遍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清晰,因此出现文理选科摇摆不定,或是出现文前个案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选科后不自信,对将来的学习丧失信心等焦虑情绪。作为老师,应该将帮助学生度过这一时期作为重要任务。 一、有效地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文理分科对学生意义重大,尤其现代舆论将选科与将来的职业相挂钩,学生在作出选择时多半会出现对未来学习的焦虑心理,对自我评价不科学。前文案例中的学生即是不能有效地评价自己,从而对自己以后的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促使学生对自己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平稳度过分科后的心理适应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找准定位,合理预期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李 强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它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处在社会急剧变迁中的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民心理保健难题,深刻认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也无理解上的困难。但是,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本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近一二十年来,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中有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有时应用同一术语代表不同的内容,有时又应用不同术语代表相同的研究对象。 文献中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其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以上两类有关社会支持概念在理解上的差异反映了研究者们对其本质的不同理解。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从整体的角度,适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所作的宏观分析,还是从个体的角度,采用临床或实验方法对社会支持与某一特定心理病症关系所进行的微观研究,都显示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广泛承认。但在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或作用机制方面尚有分歧,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假设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1.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第一种假设模型——主效果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是在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2.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第二种假设模型——缓冲器模型(the buffer ing model)。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 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

最新(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一部分) 一、组织教学——展示目标(指复习目标) 1、理解: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运用: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象,分析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2、理解: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3、运用:根据一个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二、引导自学——组织活动: 1、战胜不良诱惑(见七年级上册第二课、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八年级上册第四课)(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①受社会全体的无形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②我们身边的很多诱惑吸引着我们③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从众和好奇心有关④提高、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控能力,利于明辨是非、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 (2)如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①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经济、文化、心理的反映②有商业运作的背景和从众心理的推动③传递着拜金主义,包含消极、颓废的内容④只流行一时,时过境迁,被新的流行所取代⑤我们要独立思考,了解它的意义、价值,避免盲目效仿追随 (3)如何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①人们的追求多层次,有高尚的、中庸的、低俗的、邪恶的②有时处于似是而非、界限模糊的情况③面对突发事件和众人追逐,保持头脑冷静,学会理性分析④学会以法律、道德、规章制度为标尺加以判别⑤思考不同价值选择导致不同后果,杜绝不良嗜好 (4)典型事例杨丽娟痴迷刘德华 (5)如何正确看待中学生追星事件 ①是从众心理的表现②适度的追星是一种调节,无伤大雅③过度追星影响学习生活,忘却自我而不能自拔,变成人生悲剧④引以为鉴,冷静思考,避免盲目追星 (6)诱惑我们做出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正面因素①社会上人们遵纪守法、文明礼貌②班级里同学们勤奋好学、团结互助 负面因素①“黄、赌、毒”及邪教的诱惑②打架斗殴 (7)如何把握从众心理 ①战胜自己,把握正确的良知标尺②必须打破情面③坚定守护美好理想 2、树立正确学习观念(见九年级第十课) (1)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①老师的期待②家长的希望③同学的你追我赶④社会大环境的要求⑤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2)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①适度的学习压力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力②过度的学习压力会使我们陷入焦虑,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③如果没有压力,要适度加“压”,在现有基础上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④如果压力过大,要学会缓解,适当降低期望值,提高自信心(3)克服考试焦虑①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②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③充分复习,不断增强自身实力④采用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 (4)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培养适度的学习压力④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 (5)如何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 ①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将面临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②有的同学希望选择继续升学,有更高的追求,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③我国高中和高等教育不发达,有的同学要走上就业之路④选择就业,了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⑤择业的因素有自身素质、兴趣爱好、经济报酬、国家的需要⑥要明白职业选择是双向的⑦选择就业,要先就业再择业,克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鄙视第三产业、恐惧体力劳动、谋求“铁饭碗”错误观念 3、热点分析 (1)社会热点话题或现象 ①人口②资源③环境④未成年人保护⑤就业压力⑥玉树地震 (2)如何进行时事点评 ①吃透材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②分析评论它的形成原因、③正反两方面的影响④反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3、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活动方法: 1、故事法 2、名言引入 一、笑话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先跟大家说一个笑话: 古代笑话:一位解差解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把他的头剃光,然后逃走了,解差醒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即他又困惑不解:“那我在哪里呢?” 一个理智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然而要真正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就是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色扮演导出积极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一)思考名言: 在介绍方法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古人说“自知者自明,然后才能自律者自成,自盛者自强,自励者自恒。” 我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那位同学想发表一下意见。 引出问题:…… 老师解说: A:自我概念积极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尽量扬长避短,不因别人的评价轻易改变自我概念,所以很快乐,很自信。 B:自我概念消极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自己不如人,经常自卑或妒忌别人,而且经常抱怨别人或说“老天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C:自我概念混乱的人,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异常,为别人的批评而垂头丧气,经常是悲时喜,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D:自我概念夸大者,为自己罩上耀目的光环,漠视自己的不足,自吹自擂。 现在让我们再思考刚才的话,从三位同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己清醒、客观地分析评价,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所以自我概念是否积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泰戈尔有句发人深省的名言“谁像命运一样地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 所以法国思想家蒙因也说“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三、老师介绍: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方法。 既然认识自我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呢? 我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行为又告诉了我们找到真我的重要性,但要找到真我用灯是不可以的,以下是一些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 反省和检验自己,自己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思考、反省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获得衡量自己的社会指标 1、父母 2、老师 3、同学 4、朋友 5、陌生人 通过与自己条件相识的人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提供互补、激励的信息—— 1、相似之处 2、不同之处 3、保留之点 4、改进之点 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

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把答案填在括号内)。 (A、是B、无法肯足C、不是)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_()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

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 作者:沈贤鉴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58 更新时间:2006-8-1 10:00:52 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特点 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玉环县陈屿中学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陈屿中学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有高中部和初中部。本次研究抽取了该校209名高中生为被试。其中高一为一个班,高二为文、理各一班的单号同学,高三为文理各一班的单号同学。 1.2研究工具 本课题组制定了高中生社会适应性调查问卷,共有100题(包括8题测试题),满分400分,包含4个维度16个因子,即心理能量、心理控制感、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其中心理能量分为勤奋上进、聪慧性、活力3个因子,心理控制感又分为自信、控制信念、责任心、自主性4个因子,人际适应性又进一步分为乐群性、怀疑倾向、社会接纳性、利他倾向4个因子,心理弹性又分为冲击性、内抑性、乐观性、适应灵活性、挑战性5个因子,每个维度都设制了23题(满分100分)。 四个分量表的系数分别为:心理能量(0.674 ),心理控制感( 0.742 ),人际适应性(0.663 ),心理弹性( 0.536);稳定性系数分别为:心理能量(0.769), 心理控制感(0.785),人际适应性(0.742 ),心理弹性( 0.724);总量表的a系数为(0.808)。这表明,本社会适应调查问卷是稳定的、可靠的,具有良好的信度。 量表的效度:本社会适应性调查问卷及模型的效度基本上可以通过本研究的研究程序得到保证。(包括文献分析、理论构想,老师和学生检验等程序)本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为1、2、3、4、5,其中有22道为反向记分题。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社会适应性越好,反之,表明社会适应性越差。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1.对自己的某次失败,我绝对不会提及,就怕被别人抓住自己的弱点(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当我选衣服时,我会想跟随潮流,希望适合自己。(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积累工作经验。(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必须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话,我会因怯场,变得不知所措,说话语无伦次。(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当我骑自行车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参加社交活动,中途找不到路标时,我会耐心等待过路车或等人走过时问个清楚。( ) A.是B.无法肯定 C.不是 11.我从来不愿为了在别人面前留下好印象而特地去做,就算是有机会也不做。(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在受到别人批评时,我会想找到机会去批评他(她)。(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蒋洁聂衍刚王晓敏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快乐感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随机抽取广州地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784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测查,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适应行为的七个因子除了社交适应外都对主观幸福感起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分别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5%)22%、5%)26%的变异,学习适应是生活满意度稳定的正向预测因素,独立生活是负性情感主要且稳定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行为;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B84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11-0039-0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评价与体验,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评价[1](P46-50),[2](P23-28)。认知方面主要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即个体对自己持续较长时间或大多数时间生活状况的一种认知评估。情感方面可以分为正性和负性情感,总称为快乐感,即人们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观情绪体验。 社会适应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3](P150-156)。社会适应行为又称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的问题和行为,也是个体独立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4]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行为都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个体的健康发展与良好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5-7],但目前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不多,在这较少的研究中主要限于将社会适应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影响因素来探讨[8,9]。此外,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国内王香美研究发现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受生活事件的影响较大,负性生活事件会大大降低初中生的幸福感水平;生活事件各维度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尤为突出[10]。Elliot和Sheldon(1997)的研究表明,回避目标的追求、较少的目标发展与低幸福感都有关系[11](P171-185)。Ryan 和Deci(2000)通过对目标效能的控制发现,自主的个人目标与幸福结果的预测有关联[12](P141-166)。目标理论认为,建立强大的自我效能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3](P46-51),国内许多相关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理论,证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水平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14-17]。 综上,目前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尽管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学习压力、社会活动、自我定向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但很少研究将社会适应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且国内外较少有从比较全面和广阔的视角来对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丰富有关研究领域的材料,并为青少年的更好适应与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广州地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784名,获得有效被试781名,有效率达到99.6%,其中,初一157人,初二194人,高一217人,高二213人;男生373人(47.76%),女生408人(52.24%)。 (二)研究工具 1.主观幸福感量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使用张兴贵编 =收稿日期>2010-05-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2008年度规划项目/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认知机制研究0(编号:08J AXLX003);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0重点课题/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状况、成因与干预策略的研究0(编号:07B271)和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广州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蒋洁(1983)),女,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 聂衍刚(1966)),男,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人格发展与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