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原理和功能磁共振

合集下载

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磁共振的原理磁共振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性的物理现象,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它的原理是通过在强磁场中施加一定的电磁波,使原子核发生共振现象,从而得到关于原子核的信息。

具体来说,磁共振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磁共振现象:在进入强磁场后,原子核会对磁场产生响应,进而发生共振。

这是因为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而磁场可以引起原子核自旋角动量的方向和能量的变化,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2.拉莫尔频率:拉莫尔频率是原子核在特定磁场中的共振频率。

拉莫尔频率与原子核的磁性、电荷、核自旋等因素有关。

通过测量原子核的拉莫尔频率,可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3.磁共振信号的检测: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接收原子核共振信号产生的电磁波来进行检测。

这种电磁波可以通过天线或探测器接收,并转换成能够被显示器或计算机处理的信号。

磁共振的应用磁共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诊断和研究方面。

以下是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几个重要应用:1.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利用磁共振原理进行医学影像诊断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通过在患者身上产生特定的磁场和电磁波,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人体结构和器官图像。

MRI在检测器官病变、肿瘤、中风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是一种用于测量脑部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观察患者大脑区域血液供应的变化来分析脑部功能活动。

fMRI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3.磁共振波谱学(MRS): MRS用于测量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组成和代谢过程。

通过分析特定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可以确定生物样本中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和类型。

MRS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例如在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

4.磁共振弹性成像(MRE): MRE是一种用于测量组织力学性质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将机械振动引入到组织内,然后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检测和分析振动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功能性磁共振原理及临床应用

功能性磁共振原理及临床应用
• 利用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radio frequency, RF)在一外加静磁场内, 对人体的任何平面, 产 生高质量的切面成像(cross sectional imaging)。
那什么又是功能性磁共振图像?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fMRI)技术已广泛 应用于脑功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了 功能、解剖和影像三方面的因素, 为临床磁共振 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 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伤 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 辨率、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等特点, 为脑神经科 学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 狭义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专指BOLD 成像
功能磁共振脑成 像(FMRI)。
• fMRI优点: 较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毋需注射放: 成像时间长﹑对钙化显示不敏感

有禁忌症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的临床应用
图片说明: 功 能性磁共振成 像资料(黄到橘 色)叠在数人平 均而得的脑部 解剖影像(灰阶) 上方,显示出 受外界刺激时 的脑部活化区 域。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091514
纲要
• 磁共振成像原理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什么是核磁共振?
常用的核磁共振设备
X光机 MRI
X-CT ECT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又称核磁共振成像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NMR), 是一种新的、非创伤性的成像方法, 它不用电离 辐射而可以显示出人体内部解剖结构。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以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在身体不同部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研究及评估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MRI的原理、分类和医学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MRI的原理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在磁场中,原子核因为量子力学效应的作用,会产生自旋,这个自旋具有磁性。

若对物质进行放射激发,则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进入激发状态,待刺激结束后,会产生相移,但方向大小不会改变。

在加磁场的作用下,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通过测量这些共振信号,可以得出物质内部的信号强度和空间位置信息。

MRI的成像需要一个高强度静态磁场(通常是1.5T或3.0T)和弱变化的高频交变电场(通常是射频脉冲)。

磁共振信号是由梯度磁场作用下,被激发的原子核沿着空间坐标方向释放的。

梯度磁场的作用是制造空间上的微弱变化,使成像对象内部的原子核可以感受到梯度磁场的方向和大小,从而产生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MRI信号。

二、MRI的分类MRI按成像所需的时间长度可分为快速成像和慢速成像两类。

常用的快速成像技术有短时重复时间(Short Time Repetition,STIR)、体液抑制成像(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等。

慢速成像技术有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和常规序列成像等。

MRI按成像方式可分为断层成像和三维成像两类。

断层成像(Slice Imaging)是在一个平面内取得的图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各组织在某个切片上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NMR)技术,也被称为磁共振成像(MRI),是现代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无创成像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基于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的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检测,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高清图像,这大大改进了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

当原子核处于强磁场中时,其会发生预cession(进动)现象,即前进和退后的往返运动,其中这一运动的频率与磁场的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原子核在外部强磁场中的方向与磁场相连时,将构成高度秩序的、统一前进的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当对原子核提供一个特定的射频信号时,这些原子核将被激发,产生旋翼运动,并放出周围的能量。

通过激励原子核的磁场脉冲的强度和频率可以产生不同的共振响应,每一个响应都对应着具有不同的特征的原子核,然后我们可以对这些响应进行检测和汇总,最终得到被测量的物体的结构图像。

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我们通常使用磁共振扫描仪来探测原子核,其原理是通过预设区域内的高强度均匀静磁场,使得被探测的原子核都处于同一方向,接着施加特定的射频脉冲,对区域内的原子核进行激发,之后切换成观测模式,检测每个原子核发出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 3D 扫描图像。

二、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不同领域,下面将分别介绍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1 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极为重要的成像方法,它可以准确地捕捉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结构特征,从而在医疗精细化发展的进程中显得越发重要。

在肿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3D图像,协助医生更好地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准确显示人脑中的各个功能区域,如医生可以利用磁共振技术来诊断失眠等神经系统的基础异常。

功能磁共振

功能磁共振

功能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又称为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氧合水平变化来研究脑活动的影像技术。

它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结合神经元活动与血氧水平的关系,能够精确地定位和呈现脑部功能区域的活动。

功能磁共振通过检测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来推测神经元活动情况。

当某个脑功能区域活跃时,该区域所需的能量和氧气也会增加。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大脑会向活跃区域输送更多的血液。

而血液在脑部供应过程中,其中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fMRI进行检测。

在功能磁共振扫描过程中,被检测的人需要躺在机器中,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特定的任务。

通过多次扫描并分析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特定任务对应的脑部功能区域。

具体分析方法包括激活区域的统计学分析、激活时间的分析以及激活强度的测算,这些分析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展现脑功能的变化。

功能磁共振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中,它可以用来检测脑部功能异常,例如卒中、癫痫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神经学、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然而,功能磁共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扫描时间较长,通常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这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婴儿和不耐受扫描的患者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其次,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扫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fMRI只能提供脑部的功能信息,不能直接观察到神经元的活动。

综上所述,功能磁共振是一项重要的脑部影像技术,通过检测血液氧合水平变化来研究脑活动。

它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相信功能磁共振会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

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

磁共振成像系统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它通过利用人体内的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产生共振吸收和放射能量的特性,实现对人体组织的成像。

本文将对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度探讨,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 外加磁场对人体原子核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外加磁场对人体内原子核的影响。

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通过巨大的外部磁场(一般为1.5T或3.0T)作用下,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产生磁偶极矩,使得它们在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进而产生共振吸收和放射能量的现象。

2. 射频脉冲的作用与成像原理我们需要了解射频脉冲对原子核的作用。

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射频脉冲会给氢原子核施加能量,从而使得原子核进入激发态。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放出能量,并通过检测这些能量的放射信号,系统可以得到关于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信息,进而实现成像。

3. MRI成像的优势和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X射线成像技术,MRI不需要使用有害的辐射,因此对患者没有伤害。

MRI在描绘软组织和结构的能力方面也优于CT扫描。

由于这些优势,MRI在神经学、骨科、心脏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起到了关键作用。

4. 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我个人认为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特点,使得它在医学诊断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成像技术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帮助。

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相信读者对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MRI技术,并对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

带你走进核磁共振 (MRI)的成像原理与临床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氢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

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视作一个小磁体,在进入强外磁场前,质子排列杂乱无章。

放入强外磁场中,则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两个方向上排列。

平行于外磁力线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的处于高能级,平行于外磁力线比反平行于外磁场磁力线略多。

在一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的激励下,部分低能级的质子跃入高能级,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又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以射频信号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一、磁共振(MRI)的成像原理磁共振(MRI)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MRA 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对比 CT 及常规放射学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所在,它不需要使用对比剂,流体的流动即是。

MRI 成像固有的生理对比剂,常用的 MRA 方法有时间飞越法和相位对比法。

但是为了提高图像质量,也可选用造影剂显示血管。

MRI 弥散成像(扩散成像)的基本原理:弥散成像是利用组织内分子的布朗运动(即分子随机热运动)而成像。

可以用于脑缺血的检查。

由于脑细胞及不同神经束的缺血改变,导致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有所受限,这种弥散受限是可以通过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出来。

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灌注成像是通过引入顺磁性对比剂,使成像组织的 T1、T2 值缩短,同时利用超快速成像方法获得成像的时间分辨力。

通过静脉团注顺磁性对比剂后周围组织微循环的 T1、T2 值的变化率,计算组织血流灌注功能。

MRI功能成像的基本原理:脑活动功能成像是利用脑活动区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所引起局部组织T2的改变,从而在 T2加权像上反映出脑组织局部活动功能的成像技术。

这一技术又称为血氧水平依赖性MR成像(BOLD MRI)。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1. 介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无创、非放射性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在人体或物体内部生成高质量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MR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研究工具。

2. 基本原理MRI技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发生的现象。

2.1 磁场MRI中使用的主磁场通常是由强大的超导磁体产生的恒定磁场。

该磁场可以将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定向,并为后续的成像过程提供必要的条件。

2.2 射频脉冲射频脉冲是一个特定频率的交变电磁场,用于改变原子核的自旋状态。

当射频脉冲作用于原子核时,原子核的自旋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射频脉冲的特定属性可以决定后续信号的强度和获取的图像特征。

2.3 自旋回弹和信号检测在射频脉冲作用结束后,原子核的自旋会重新回到低能级。

在回到低能级的过程中,原子核会发射出一定的能量,即MR信号。

这个信号可以通过感应线圈进行检测和记录。

2.4 图像重建通过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生成人体或物体内部的图像。

图像重建的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像生成。

最终的图像可以显示不同组织结构、器官或病变的特征。

3. 应用领域MRI技术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3.1 临床医学•脑部成像: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脑部结构、解剖和病变信息,用于脑卒中、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心脏成像:MRI可以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评估心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

•关节成像:MRI可以观察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和病变,用于骨关节炎、关节损伤等的诊断。

•肝脏成像:MRI可以评估肝脏肿瘤、肝硬化等疾病,并提供手术规划和治疗监测的指导。

3.2 生物医学研究•神经科学研究:MRI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探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和疾病的发生机理。

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

磁共振成像系统原理和功能结构

磁共振基本原理第一章主要讲述电荷、电流、电磁、磁感应方面的基本概念。

这里将介绍余下章节中将提到的大量的词汇。

你可以快速复习这些概念,但是要注意关键定义和一些重要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

同时也包括一些对向量和复数关系的解释。

如果你有工程师的背景就请略过这些章节,否则请多花些时间研究2D、3D向量,振幅和相位、矢量和复数方面的知识。

矢量在MRI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多花些时间学习是值得的。

静电学研究的是静止的电荷,在MRI中几乎没有太大意义。

我们以此作为开场白主要是因为电学和磁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静电学与静磁场非常相似。

最小的电荷存在于质子(正)和电子(负)中,集中在很小的一团或以量子形式存在。

虽然质子比电子重1840倍,但是他们有同样幅度的电荷。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是6.24*1018个电子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

一道闪电包含10到50个库仑。

一个电子或质子的电荷为±1.6*10-19库仑。

与一个粒子所拥有的分离的电荷不同,电场是连续的。

关键的概念是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的电荷相互吸引。

同时,你应该知道电场强度与电荷呈线形变化,和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如果总的电荷数增加,电场的强度也会增加,与电荷的距离越远,电场强度越弱。

将相同的电荷拉近,或将不同的电荷分开都需要能量。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粒子就有做功的势能。

就象拉开或压缩一个弹簧一样。

这种做功的势能叫电动力(emf)。

当一个电荷被移动,并做功时,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

每单位电荷的势能称电势能,它是电荷相对于电场的位置的函数(1/d2)。

电荷位于周边,它尽量要处于一个舒服的位置,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它不断地运动、做功。

运动的电荷越多,每个电荷做功越多,总功越大。

运动的电荷叫做电流。

电流的测量单位为安培(A)。

第一个电流图描绘的是电池产生直流电(DC)。

电厂里的发电机产生的是变化的电压,也称为交流电(AC)。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部成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MRI)机器产生的强大磁场和射频脉冲,检测大脑活动时局部血流变化,从而推断大脑功能活动的情况。

以下是关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详细介绍。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工作原理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在于,当大脑进行某种活动时,例如思考、感觉或运动,该区域的神经元会更加活跃,需要更多的能量。

这种额外的能量需求导致该区域的血流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fMRI就是通过检测这种血流变化来间接测量大脑的活动。

在fMRI扫描中,首先对受试者的大脑进行全面的MRI扫描,以建立一个初始的脑图像。

然后,受试者需要进行某种特定的认知任务,例如解决一个问题或执行一项动作,这会引发大脑的特定区域活动增加。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重复进行MRI 扫描,利用特殊的软件处理后,可以显示出哪些区域的血流增加了,从而识别出大脑活动的情况。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科学研究:fMRI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大脑的功能分区,理解不同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语言、情感等的大脑活动机制。

2.临床诊断:在精神健康领域,fMRI可以帮助诊断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此外,对于脑部病变如肿瘤、中风等,fMRI也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定位和评估。

3.脑机接口:通过解析fMRI数据,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大脑的意图和动作,从而开发出新型的脑机接口,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与外界沟通。

4.教育和训练:fMRI可以用于评估学习效果和训练进展。

例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fMRI可以显示与词汇理解和语法处理相关的脑区活动模式。

5.预测疾病风险:通过对健康人的大脑进行fMRI扫描,可以预测他们未来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

6.药物研发:fMRI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理解药物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筛选和优化新药候选。

大脑成像原理

大脑成像原理

大脑成像原理一、前言大脑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在大脑成像技术中,最常用的是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脑成像技术的原理,包括MRI和fMRI的工作原理、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以及常见的大脑成像应用。

二、磁共振成像(MRI)原理1. 基本原理MRI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结构的图像。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强磁场作用下,原子核会发生自旋进动并产生自旋磁矩,当外加射频场作用于样品时,样品中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能量并发生共振。

通过控制不同方向上的梯度磁场,可以得到不同方向上的信号,并利用这些信号重建出图像。

2.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1)强度: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也越好。

(2)均匀性:磁场强度越均匀,图像畸变越小,图像质量也越好。

(3)稳定性:磁场稳定性对于保证图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非常重要。

(4)线圈:线圈的设计和制造对于图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应用MRI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等。

此外,MRI还可以用于心脏成像、血管成像等领域。

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原理1. 基本原理fMRI利用血氧水平依赖信号(BOLD信号)来反映大脑区域的神经活动。

当某个大脑区域被激活时,该区域的血流量会增加,导致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在不同的磁场下具有不同的磁化率,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这种差异来检测大脑区域的神经活动。

2.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1)信噪比: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也越好。

(2)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越高,可以更准确地检测神经活动。

(3)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越高,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神经活动区域。

3. 应用fMRI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可以用来研究语言、记忆、情绪等方面的神经机制。

此外,fMRI还可以用于研究精神障碍、脑卒中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一种方法。

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作为成像的信号源,通过对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检测和分析来得到人体内部的高质量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

人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氢原子核,它们具有自旋(旋转)的特性。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会同向或反向翻转,这种翻转是有规律的。

当外加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如果其频率与翻转的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对应,那么氢原子核就会吸收能量并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就是磁共振信号。

通过控制外部的磁场强度和不同方向上的磁场梯度,磁共振成像可以对氢原子核所在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通过改变不同位置上的磁场梯度,并根据不同位置上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可以逐层扫描患者的人体结构。

利用计算机对扫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生成人体的影像。

磁共振成像有很多功能。

首先,磁共振成像可以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多种结构进行无创性、高分辨率的成像。

它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解剖信息,并且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非常好,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其次,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功能性信息。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大脑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来推断大脑中的神经活动。

在fMRI研究中,会让被试执行特定的任务,通过观察其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来研究不同的认知、感知和运动功能。

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血管造影。

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系统的情况,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等。

这对于检测血管狭窄、异常和血管瘤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大脑认知科学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大脑认知科学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大脑认知科学中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脑认知科学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该学科对于探究人类思维与行为的本质有着极大的意义。

而在大脑认知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具,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关于大脑神经活动的详细信息,对于科学家们解开大脑活动的奥秘具有重大的帮助。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是一种测量大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磁场变化来了解大脑区域的代谢变化。

在获得大脑的MRI扫描图像后,fMRI利用氧气水平的变化监测大脑局部的代谢水平,从而揭示神经元活动的位置和时序关系,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推断脑区在完成任务时的活跃程度。

在fMRI扫描过程中,被测者被要求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例如数学题、记忆游戏等。

当被测者进行任务时,脑部活动会引起大量血液流向活动区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有的氧气水平有一定改变;因此,fMRI技术能够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氧气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来推断出某一特定区域的代谢活跃程度。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不同于其他神经科学技术,fMRI技术可以成像到毫米级别,并能够记录时序。

这使得fMRI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工具,由于其能够揭示大脑区域的代谢变化,fMRI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医学等多个学科。

1.神经科学在神经科学领域,fMRI在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研究者使用fMRI技术来确定特定位置大脑区域和知觉、语言、计算和意识等功能之间的关系。

同时,fMRI可用于对大脑中的功能性网络进行研究,如探究情绪加工、视觉和听觉信息处理以及执行认知控制的机制。

2.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中,fMRI技术能够通过测量不同任务中的血流变化来研究大脑区域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而探究认知过程。

MRI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MRI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MRI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 MRI的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进行断层成像的影像技术。

MRI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1 磁共振现象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电磁波的激发,从而产生共振吸收和辐射的特性。

在MRI中,常使用的是氢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

1.2 磁场的生成MRI利用强大的静态磁场来对人体进行成像。

这个静态磁场是由超导磁体产生的,它可以产生强大的磁场,通常在1.5特斯拉(T)到3特斯拉(T)之间。

1.3 梯度磁场为了定位和获取不同位置的信号,MRI还需要使用梯度磁场。

梯度磁场是在静态磁场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空间变化的磁场,从而使得不同位置的核磁共振频率也不同。

1.4 RF脉冲和回波信号为了激发核磁共振现象,MRI系统通过发射射频(RF)脉冲来改变磁核的自旋状态。

当射频脉冲结束后,核磁共振信号将回波到接收线圈中。

1.5 图像重建MRI通过采集一系列核磁共振信号并对其进行数学处理,最终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图像重建的过程包括傅里叶变换、滤波和插值等步骤。

2. MRI的应用MRI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诊断和评估疾病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的各个部位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评估。

它在诊断、评估和随访多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骨骼疾病等。

2.2 研究人体解剖结构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图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识别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位置、形状和结构,对医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观察生物代谢反应MRI还可以观察人体内部的生物代谢反应,如脑部的功能研究、心脏的功能评估等。

利用MRI技术可以实时观察人体内部的代谢反应动态过程,对于研究生命科学领域非常重要。

2.4 导航和手术辅助MRI技术也可以用于导航和手术辅助。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其应用引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无创、非放射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病理学以及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信号响应进行测量和分析,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

磁共振成像凭借其优异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信息,成为影像医学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以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源于原子核的自旋磁矩。

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和磁矩(magnetic moment)两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自旋是原子核内部粒子的一种角动量,而磁矩则与自旋紧密相关。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发生磁共振,即自旋核会在一定的频率下产生矢量信号。

磁共振成像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对这些信号进行探测和分析。

其核心设备是由主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线圈组成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主磁场是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创造出强大的恒定磁场,通常采用超导磁体。

梯度磁场则是在主磁场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弱磁场,能够产生空间方向上的磁场不均匀性。

射频线圈用于通过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的方式与人体内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交互。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激发、选频、梯度编码和接收。

首先,系统通过激发步骤产生一个短暂的射频脉冲,使一部分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接下来,在选频步骤中,系统选择一个特定的频率来处理感兴趣的原子核。

然后,在梯度编码步骤中,系统通过调节梯度磁场的参数来为不同的空间位置添加不同的相位编码。

最后,在接收步骤中,系统使用射频线圈接收感兴趣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处理和分析,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学图像,还能够提供一些功能性的信息。

1. 解剖学成像磁共振成像能够产生高分辨率的解剖学图像,对于检测和诊断多种病症具有重要价值。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如下:1.磁场梯度:在MRI中,人体被置于强大的静态磁场中,通常为1.5或3.0特斯拉。

静态磁场的存在使得水和其他组织中的原子核具有旋磁性。

为了增加成像的精度,还需要在这个主磁场的基础上建立磁感应梯度,它们可以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在频率上有所区别。

2.平行放射磁场:在强大的静态磁场中所产生的射频激励场通过放射磁场线圈,使静态磁场与梯度场之间形成垂直的旋转磁场。

这个旋转磁场的频率与静态磁场的拉比频率一致,从而实现了核磁共振。

3.磁共振信号:当原子核受到平行放射磁场的激励后,它们会产生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射频线圈和梯度线圈接收,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

4.影像重建: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编码和处理,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具体的图像重建算法包括Fourier变换和反射变换等。

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神经科学:MRI可以用于研究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脑部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进而了解大脑的功能区域和脑网络连接。

2.肿瘤诊断:MRI可以通过扫描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肿瘤。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在肿瘤检测方面更具优势,因为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心血管疾病:MRI可以用来评估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检测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脏肌肉的供血情况以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4.骨骼和关节疾病:MRI可用于检测骨骼和关节疾病,如骨折、骨关节炎等。

它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准确地显示骨骼和关节的结构和损伤程度。

5.妇科疾病:MRI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和诊断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

它能提供清晰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疗诊断方法。

它通过利用物质中的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在医疗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

在原子核中,存在着原子核自旋,它类似于一个带电的小磁铁。

当这些自旋的核在外加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受到一个力矩,它们会围绕磁力线旋转,频率与外加磁场的频率相同。

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当这些自旋的核共振时,它们会产生一个磁信号,这个信号可以被接收器接收并转换为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一种含有氢原子的液体或气体,然后再将患者置于强磁场中。

因为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分中的氢原子会释放出磁信号。

这个磁信号会被共振频率与之匹配的电磁波激发并放大,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并转换为图像。

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被用于检查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例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

以下是该技术的主要应用:1、检查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脑部,包括颅内结构和血管疾病。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区分正常的脑部组织和肿瘤、感染等异常情况。

2、检查胸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肺结构、心脏等胸部内部器官。

同时,医生还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来诊断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等疾病。

3、检查腹部和盆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腹部和盆腔器官,包括肝、胆、胰、脾、肾、泌尿道、生殖器等。

这些器官都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检查。

4、检查四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四肢的软组织和骨骼结构。

医生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查看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状态,如发现软组织损伤、肿物等。

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缺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它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和X射线。

同时,它能够提供非常详细的影像信息,能够诊断出很多其他诊断方法无法检测到的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基于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可以在人体内部创造出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图像。

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建立在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

原子核具有自旋,当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并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取向。

当一种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作用于样品(如人体组织)时,可以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跃迁,吸收能量。

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样品内部结构的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稳定的强磁场、施加梯度磁场、激发和接收无线电信号。

首先,通过超导磁体或永磁体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恒定磁场,通常为1.5T至3.0T。

然后,在强磁场中施加梯度磁场,用于定位和编码。

接下来,通过无线电频率的脉冲激发核磁共振。

不同的核素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选择性地激发特定的核素。

最后,利用线圈系统接收被激发核素产生的回波信号,经过处理和重建,形成图像。

二、应用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1. 诊断MRI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对于大脑、胸腹部、骨骼和关节等不同部位的疾病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例如,在脑部成像中,MRI可以检测脑肿瘤、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在乳腺成像中,MRI可以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在关节成像中,MRI可以帮助检测退行性关节病变、韧带损伤等。

2. 肿瘤评估MRI对于肿瘤的评估非常重要。

通过MRI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界和浸润情况,以及血供情况。

这对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治疗计划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MRI还可以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例如观察肿瘤的缩小或消失情况,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3. 神经科学研究基于MRI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研究脑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fMRI可以观察到大脑在特定任务或刺激下的激活情况,了解不同脑区的功能组织,从而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非侵入式、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该技术利用电磁波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探测原子核的信号产生影像,从而得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状态的详细解剖和功能信息。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心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对该磁场的方向产生定向排列,形成一个磁矩,这种过程称为磁化。

然后,通过向人体施加一组与磁矩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的磁矩产生翻转。

当停止射频激发后,原子核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的排列状况,发出一系列的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检测和分析后,可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X射线和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MRI不使用X射线,避免了放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其次,MRI可以对人体组织进行分层扫描,可得到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信息,精细度高于CT扫描。

此外,MRI对软组织和液体的对比度较好,能更好地显示脑部、脊柱和盆腔等关键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后,MRI还可以通过改变扫描参数,获得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MR血管图像等,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

例如,通过MRI可以检测和评估脑卒中、脑出血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MRI还可用于诊断和观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此外,MRI在骨科、妇产科、神经科和肿瘤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限性虽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MRI设备庞大且昂贵,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

其次,由于术前准备工作的复杂性,MRI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如清空肠胃、取出金属物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但不能 排除肿瘤浸润。
模式3:患侧纤 维FA值相对于 对侧明显减低, 同时纤维的走 向发生改变。
提示:瘤周神经 纤维被肿瘤侵 犯。
模式4:患侧 纤维显示各 向同性或近 似同性,无 法看出走行 方向。
提示:神经纤 维被破坏, 仅见于恶性 肿瘤。
57Y,M,考虑左顶叶 胶质瘤
F,28Y,考虑右侧 额颞叶胶质瘤
DWI图像:利用扩散敏感梯度脉冲将 水分子弥散效应扩大,来研究不同组 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差异
其方法就是在常规的任意MRI序列上施 加对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来获得
A
B
正常组织间隙 随机运动的水分子---低信号
组织内影响水分子弥散的因素
► 细胞内外的体积变化
►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 用
► 细胞外间隙形态的改变
MRI的物理基础
生物组织中含有1H、13C、19F、23Na、31P 等元素,有磁性的元素有百余种。
在现今,研究和使用的最多的是1H。
1H是磁化最高的原子核,可以得到较强的信 号(即SNR高);
1H占活体组织中原子数的2/3,数量丰富。
MRI时,均指的是1H原子核。
无外加磁场时,各个质 子以任意方向自旋,因而单 位体积内生物组织的宏观磁 矩M=0,若将生物组织置于 一个强大的外加磁场(B0) 中,则质子磁矩发生变化, 较多的质子磁矩与B0方向相 同,较少与之相反。因此, 出现与B0方向一致的净宏观 磁矩M0。
上述方程式称为拉莫尔方程,其角 频率又称为拉莫尔频率。
旋磁比(γ)是原子核的固有特性,仅 与原子核的种类有关。
MRI的物理基础
能量从一个客体或系统传送至另一个,而接受者以供应者 相同的频率振动。这种能量传送只有在驱动者能量频率与 被激励系统的振荡频率相一致时才能发生。
在MR成像中,被激励者为组织中的1H团,激励者为射频 脉冲。在B0中,以Larmor频率施加射频脉冲,被激励质子 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出现核磁共振。
&
=
b=0
b=1000
ADC
► ADC反映了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的能力,指水
分子单位时间内扩散运动的范围,其值越高代
表水分子扩散能力越强。
磁共振扩张张量成像 DTI
DWI成像只在X、Y、Z轴三个方向上施 加敏感梯度 ,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不 同组织在三维空间内的弥散情况,组织各 向异性程度往往被低估 。
细胞毒性水肿的组织 运动受限的水分子---高信号
肿瘤组织细胞比例增高—高信号
DWI评估弥散的参数
通过两个以上不同弥散敏感梯度值( b值)的弥散 加权象,可计算出弥散敏感梯度方向上水分子的表观 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ADC=In(S低/S高)/(b高-b低)
正常的ADC图
各向异性指数
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是 分析各向异性最常用的参数,指弥散的各向异性部 分与弥散张量总值的比值,反应了各向异性成分占 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取值在0~1之间,0代表了最 大各向同性的弥散,比如在完全均质介质中的水分 子弥散,1代表了假想下最大各向异性的弥散 。
频率段最宽,多超出MRI质子共振频率的范 围。如果水变成冰或者有物质(蛋白质) 溶解在内使其粘度升高,则热运动减低, 处于Larmor频率的磁动波较多,能更多地 激发被激励的质子,使T1缩短。
而脂肪、胆固醇等物质内1H,由于基本 没有热运动的影响,所以均呈短T1信号。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o 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由M0产生的横向磁 化矢量由XY平面逐渐回复到Z轴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临 床应用
湖南省肿瘤医院Hale Waihona Puke 诊科 向往MRI 的物理基础
绝大多数原子核都具有围 绕自身轴线做旋转运动的 特性,称之为自旋特性。
质子自旋就相当于正电荷 在环形线路中流动→即环 形电流→产生磁场,即核 磁。
若原子核含有的质子数为 偶数,则其自旋产生的磁 场相互抵消,为非磁性。 反之,若为奇数,则具有 磁性。
脑白质中FA值与髓鞘的完整性、纤维的致密性 及平行性呈正相关 。
在FA图上,脑白质 为高信号,表现出 比较高的各向异性, 纤维排列最大程度 趋于一致时,FA值 也就越接近1,例如 胼胝体,而脑灰质 与脑脊液因趋向各 向同性表现为低信 号。
胼胝体>内囊后肢>内囊前肢>外囊>半卵圆中心
相对各向异性(relative anisotropy,RA) 和容积比(volume ratio,VR)
外界刺激→脑组织兴奋→ATP需求↑→血管扩张、 含氧血红蛋白↑→加权信号↑
o 同时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 o 发出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受 o 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磁共振检查技术
平扫(T1WI、T2WI、PDWI) 增强(T1WI) 动态增强(Dynamic MR)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脂肪抑制成像(STIR) 水抑制成像(FLAIR) 水成像(MRCP、MRU、MRM) 灌注成像(Perfusion) 弥散成像(Diffusion) 功能成像(function MR)
因此只要计算6个变量 方法:
至少在6个不同非共线方向上施加敏感梯度,另 外再采集一幅具有同样参数而未施加敏感梯度的图像。 从弥散加权像和非弥散加权像的信号强度衰减差异中 可以得到6幅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得到一个六 元一次方程组,最后利用这些图可以求得每个体素的 有效弥散张量D 。
❤理论上6次就可以,但是由于噪声的存在, 方向越多,三维空间分布越均匀则数据越 准确。
左侧颞部脑膜瘤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PWI
DWI病灶<PWI病灶 ——缺血半暗带
DWI病灶≥PWI病灶 ——梗死
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SWI成像原理
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 异而成像的技术,对小静脉、微出血和铁 沉积更敏感。
成像基础:组织间磁敏感度差异和BOLD 效应
BOLD成像原理
BOLD: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 血氧水平依赖成像
脱氧血红蛋白:顺磁性物质,引起加权信号减低。
氧合血红蛋白:逆磁性物质,引起加权信号增高。
当局部脑皮质在经特定的任务刺激(如感觉运动、 神经心理测试等)后,局部脑血流量增加,氧合 血红蛋白比例升高,故而神经元活动区的加权信 号高于非活动区。这种反映神经电活动的方法就 称为BOLD。
DTI则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 织内水分子的弥散的特性。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TI
均质介质中水分子的运动是无 序随机运动,即向各个方向运 动的几率是相同,即具有各向 同性(isotropy)
►在人体组织中,水分子的运 动由于受到组织细胞结构的影 响,在各个方向弥散程度是不 同的,具有方向依赖性,即具 有各向异性(anisotropy)
利用最大本征向量λ1对应 纤维束传导方向将大脑中神经 纤维束轨迹描出来,实现活体 查看和研究中枢以及周围神经 系统的神经通路的连接和连续 性。
方法:从一个设置的种子位置开始追踪,直至遇到 体素的FA值小于0.2 。
大脑发育及衰老
出生后大脑仍继续发育、髓鞘化 ,2岁左右基 本完成
遵循从下到上,从后到前,从中央到周 围的规律进行髓鞘化
RA为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成分的比例 VR等于椭球体的体积与半径为平均扩散 率的球体体积之比。
两者的取值范围亦在0~1之间 ,RA的意 义与FA相似,越接近1说明水分子的各 向异性程度越高。而VR越接近1说明水 分子的弥散越趋于各向同性 。
VR图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
纵向弛豫:90°脉冲停止后,纵向弛化矢量 要逐渐恢复放到平衡状态,测量时间距终止 时间越长,所测到的磁化矢量信号幅度就越 大,Mz达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的时间为 T1值。(通过释放已吸收的能量)
MRI的物理基础
横向弛豫:90°射频脉冲的的另一个作用是使质 子群在同一方位、同步旋进(相位一致),这时 横向磁化矢量Mxy最大。但射频脉冲停止后,质 子群同步旋进很快变成异步,相位失聚合,磁化 矢量相互抵消,Mxy很快由大变小至为0,称之为 去相位。Mxy衰减到原来值37%的时间为T2值。 (通过相位的改变导致矢量抵消)
12个方向
42个方向
162个方向
642个方向
DTI的成像原理
DTI利用弥散张量中的各向异性扩 散的方向信息来追踪神经通路的走 行从而得到脑白质中神经纤维和功 能束的走行方向和立体形态。
DTI的量化参数
平均扩散率
指MR成像体素内各个方向扩散幅度的平均 值,代表了某一体素内水分子扩散的大小 或程度,通常所用的指标就是平均弥散系 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反应了水分子单位时间内扩散运动的范围, 单位是mm2/s,其值越大,说明水分子扩 散能力越强。
胆固醇逐渐降低,磷脂逐渐增多,最后 形成成熟的髓鞘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的各向异性不断增 加,利用DTI技术,可以定量分析不同部 位脑组织的各向异性程度,显示大脑的 发育过程
DTI在脑梗塞中的运用
DWI有助于临床诊断早期、超早期脑梗死的及 时诊断,而DTI在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 伤有着显著优势。 梗死区域的FA显著降低,早期平均ADC值降 低,后期增高。 与梗死区相联系的的同侧内囊、大脑脚和桥 脑处的皮质脊髓束FA较对侧显著降低,提示 脑梗死后远端的皮质脊髓束可能存在进行性 的Wallerian变性。 DTI在通过对梗死远端皮质脊髓束FA计算判 断其变性程度,并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
PDWI
T2WI
SE序列
T1WI FSTIR序列
3D - MRA 后交通支动脉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