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尘肺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对工业粉尘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破坏作业环境,危害工人身体健康和损

坏机器设备,还会污染大气环境。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人体吸入的粉尘量、粉尘侵入途径、粉尘沉

着部位和粉尘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尘肺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1、一级预防

(1)综合防尘,即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遥控化操作;尽可能采用不含或含游离二氧化硅低的材

料代替含游离二氧化硅高的材料;在工艺要求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湿法

作业;使用个人防尘用品,做好个人防护。

(2)定期检测,即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实施定期检测,使作业环境的

粉尘浓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3)健康体检,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工人进行就业前的健康体检,

对患有职业禁忌症、未成年人、女职工,不得安排其从事禁忌范围的工作。

(4)宣传教育,普及防尘的基本知识。

(5)加强维护,对除尘系统必须加强维护和管理,使除尘系统处于完好、有效状态。

2、二级预防

其措施包括建立专人负责的防尘机构,制定防尘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对

新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对在职的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

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不宜从事接尘工作的职工,要及时调离。

3、三级预防

主要措施为: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职工,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安排合

理的治疗或疗养,患者的社会保险待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一)

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一)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积极防治职业病”,并把相关内容纳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学习时,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2006年7月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第一页现状与问题中,第一条就是“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所有这些,都为当前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矿山主要职业病——尘肺病危害现状 矿业生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90%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国GDP 的30%,在矿山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2100万。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矿产资源利用史。矿业生产在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生产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较差,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较为严重,各类职业病普遍高发对工人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尘肺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肺组织纤维化形成的矽结节是不可逆转的。得上尘肺病,特别是矽肺,会逐渐发展,最后因肺脏失去呼吸功能,导致死亡。法定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

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1.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表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截止2005年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607,570例,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其中已经约有14万多人死亡,病死率在20%以上,现存活病人为470,089例。近年来,每年新发尘肺病达1万例。2005年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占各类职业病总数的75%。尘肺病例死亡966例。 根据2005年尘肺病例数据分析表明,矽肺和煤工尘肺仍是最主要的尘肺病,两者共占尘肺病例总数的90.8%,专家估计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万人。现在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全。据2005年对山西、辽宁两省进行的尘肺病情况调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职业性健康检查的体检率为64%,国有地方煤矿体检率为37%,乡镇煤矿体检率为39%,非煤企业体检率为38%。以此推算,平均体检率不到50%。 专家预计今后10年至15年我国尘肺病发病总数还将呈继续上升趋势。 2.煤矿尘肺病发病情况十分严重 2005年尘肺新病例来自煤炭行业4477例,占48.80%,其次是冶金行业905例,占9.87%。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我国23个省市16792个煤矿企业2005年尘肺

尘肺主要防护措施

尘肺主要防护措施 一. 尘肺病主要因素 尘肺病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有害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尘肺病属法定职业病,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诊断才有效。目前,全国报告的各类职业病发病数中,尘肺病占了80%,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 症状: 1、咳嗽早期尘肺病人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迸展,病人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病人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 2、咳痰咳痰主要是呼吸系统对粉尘的不断清除所引起的。一般咳痰量不多,多为灰色稀薄痰。如合并肺内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痰量则明显增多,痰呈黄色粘稠状或块状。常不易咳出。 3、胸痛尘肺病人常常感觉胸痛,胸痛和尘肺临床表现多无相关或平行关系。部位不一,且常有变化,多为局限性。一般为隐痛,也可胀痛、针刺样痛等。 4、呼吸困难随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困难也逐渐加重。合并症的发生可明显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发展速度。

5、咯血较为少见,可由于呼吸道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粘膜血管损伤,痰申带少量血丝;也可能由于大块纤维化病灶的溶解破裂损及血管而使血量增多。 二. 尘肺病防护措施 尘肺病多发于粉尘浓度高、劳动保护条件差的煤矿、水泥厂等场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要改善工作环境和操作方法,使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降低; 2.要使用防尘口罩(面罩)。在佩戴口罩或面罩时,还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3.是佩戴要严实,吸气时,粉尘不能从脸和防尘面罩的缝隙间进入; 4.不得在氧气稀薄处或有毒气体中使用; 5.人员使用必须于通风处,防止挤压变形,而且还要勤换滤膜。 6.人员的定期健康检查,定期项目部检查粉尘作业的过程控制。 三. 奖励和处罚措施 1.对在防尘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工段和个人,由其分公司给予奖励。 2.对在检修过程中发现不带防尘口罩,或带在身不带在口者,发现一次处于50.00元处罚,发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处于200.00元处罚,并与当天上交,不予执行者扣发当月20%工资。 3.在所有检修任务单内加入防尘口罩措施,如检查无此记录,按100.00一次。

尘肺病的一般防护方法示范文本

尘肺病的一般防护方法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尘肺病的一般防护方法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印发的《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农民工专题》小手册中 说,尘肺病多发于粉尘浓度高、劳动保护条件差的煤矿、 水泥厂等场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可采取以下防护措 施:一方面是要改善工作环境和操作方法,使工;作场所粉 尘浓度降低;另一方面就是使用防尘口罩(面罩)。 同时要预防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并发 症的发生。在佩戴口罩或面罩时,还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 法。 一是佩戴要严实,吸气时,粉尘不能从脸和防尘面罩 的缝隙间进入; 二是不得在氧气稀薄处或有毒气体中使用;

三是把其保管于通风处,防止挤压变形,而且还要勤换滤膜。尘肺病是指因吸进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会引起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全身无力等症状,重者甚至会丧失劳动能力。 目前,全国报告的各类职业病发病数中,尘肺病占了80%,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据了解,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旌德县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旌德县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健康安徽2030 规划纲要》及《安徽省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等精神和要求,解决当前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坚决遏制尘肺病高发势头,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特制定本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落实责任;综合施策,强化考核”的原则,按照“摸清底数,加强预防,控制增量,保障存量”的思路,动员各方力量,实施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治理,有效加强尘肺病预防控制,大力开展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以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 年底,摸清用人单位粉尘危害基本情况和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健康状况。非煤 矿山、石材加工、冶金等尘肺病易发高发行业的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水平明显提高,稳步提高被归因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保障水平。职业健康监督执法能力有较大提高,基本建成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网络,各镇、县直相关单位有专(兼)职执法人员或职业健康综合管理人员,加强职业健康执法网底建设,职业健康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有较大提升,初步建成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网络。尘肺病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二)具体目标。 1. 纳入治理范围的用人单位粉尘危害申报率达到95%以上;粉尘浓度定期检测率达到95% 以上;接尘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査率达到95%以上;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 和劳动者培训率达到95%以上。 2. 非煤矿山、石材加工、冶金等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新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监督检査覆盖率达 到95 %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粉尘危害专项治理行动。 按照“摸清底数、突出重点、淘汰落后、综合治理”的路径,深入开展尘肺病易发高发行业领域的专项治理工作,督促用人单位落实粉尘防控主体责任,确保实现治理目标。 1. 开展粉尘危害专项调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全面掌握用人单位粉尘危害基本信息及其地区、行业、岗位、人群分布情况,建立粉尘危害基础数据库,2020 年底前完成调查工作。(县卫健委负责,各镇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落实) 2. 集中开展非煤矿山、石材加工、冶金等重点行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按照国家重点行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指南和技术指南明确的治理目标、任务、步聚和要求,以及不同行业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的防尘

生产性粉尘危害与尘肺病危害控制

生产性粉尘危害与尘肺病危害控制 1. 尘肺病危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就是特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性粉尘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同时,许多生产性粉尘在形成之后,表面往往还能吸附其他的气态或液态有害物质,成为其他有害物质的载体。生产性粉尘是污染作业环境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①非吸入性粉尘。又可称做不可吸入粉尘,一般认为,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 ^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因此称为非吸入性粉尘。 ②可吸入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 am的粒子可以吸入呼吸道,进入胸腔范围,因而称为可吸入粉尘或胸腔性粉尘。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为10?15a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则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再呼出的粉尘,它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 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 ③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am以下的粒子可到达呼

吸道深部和肺泡区,进入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在医学上是指能够达到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一部分粉尘。 2. 工作场所粉尘控制标准 自1986年以来,为加强粉尘监测的科学管理,国家前后颁发了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这对指导实际监测工作,正确地、科学地评价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卫生部颁布的 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将分散公布的50 余种粉尘容许浓度汇于一表之中,统一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代替了原来的最高容许浓度(MAC),这是一项重大改革。 卫生部颁布的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矿山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尘肺病人肺灌洗后原则上不能再接尘,如肺灌洗后再接尘,应 在3~5年后再次灌洗,以去除肺内残留粉尘,巩固疗效编辑推荐:肺灌洗术后注意事项

尘肺病的一般防护方法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768 尘肺病的一般防护方法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尘肺病的一般防护方法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印发的《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农民工专题》小手册中说,尘肺病多发于粉尘浓度高、劳动保护条件差的煤矿、水泥厂等场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一方面是要改善工作环境和操作方法,使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降低;另一方面就是使用防尘口罩(面罩)。 同时要预防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在佩戴口罩或面罩时,还应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一是佩戴要严实,吸气时,粉尘不能从脸和防尘面罩的缝隙间进入; 二是不得在氧气稀薄处或有毒气体中使用; 三是把其保管于通风处,防止挤压变形,而且还要勤换滤膜。尘肺病是指因吸进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会引起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全身无力等症状,重者甚至会丧失劳动能力。

《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解读

《关于加强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解读 一、为什么要出台《意见》?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劳动合同法》规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职业危害等情况。《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健康相关权益。 尘肺病是由于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沉积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且病情逐年加重。20XX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9972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26873例,占89.66%,是最主要的职业病,且呈现地区性、行业聚集性等特点。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呈持续高发、逐年上升,且发病工龄缩短的趋势。存在尘肺病危害的企业数量大,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小型企业为主,且

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主要分布在矿山、建材、有色金属、冶金等行业。尘肺病具有隐匿性和潜伏期长的特点,专家估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尘肺病仍将呈持续高发态势。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截至20XX年底,我国农民工人数达2.74亿,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一些用人单位不履行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职业健康监护不到位,加上部分农民工缺乏职业防护和维权意识,农民工罹患尘肺病后往往得不到及时诊断、救治和赔偿。出台本《意见》,旨在提升对农民工尘肺病问题的关注,共同维护农民工的健康权益。 二、参与《意见》起草的都有哪些部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尘肺病农民工医疗保障和生活救助等问题。本《意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安全监管总局和全国总工会等10部门联合制定。 三、当前农民工尘肺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一是部分用人单位未落实主体责任,没有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改善生产环境,不提供必要的或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不按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二是农民工尘肺病诊断难度较大。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是尘肺病诊断的基础,由于这些资料的提供、判定难度大,特别是农民工流动性强,提供相关资料比

我国尘肺病的现状及危害浅谈

我国尘肺病的现状及危害浅谈 一、尘肺病的定义及危害 1、尘肺病的基本概念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人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 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有12 种尘肺: 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尘肺病在全球分布最广, 一旦发生, 病情便不断加重且不可逆转, 控制尘肺病着重在于预防[1]。 2、粉尘对人体的危害众所周知尘肺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粉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空气动力学尺度d> 10Lm 的粉粒子, 基本上被阻止于人的鼻腔; 2Lm< d< 10Lm 的粒子,约90%可以进入并沉积于呼吸道的各个部位, 10%可以到达肺的深处, 并沉积于肺中; d< 2Lm 的粒子, 100%可以吸入肺中, 其中0. 3~ 2Lm 的粒子几乎全部沉积于肺部而不能呼出。根据进入人体内粉尘量及各类粉尘理化性质的不同, 可引起同的病变。1局部刺激作用2中毒作用3变态反应4光感作用5致癌致畸作用。6感染作用7致纤维化作用。一般情况下由于粉尘本身引起的肺部疾病是有限的, 加之机体的强大防卫机能, 可阻抑疾病的发生。因此, 只有某些特殊性质的粉尘( 如石英、煤尘等) , 在特定的作业环境下达到一定的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才能引发职业性肺部疾病, 即尘肺[ 6] 。 二、我国尘肺病的流行现状 1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尘肺病的发病情况依然不很乐观, 每年新发病例占各类职业病总病例数的70% 左右。据了解,作为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尘肺病的种类有10多种,其中煤矿工人尘肺占多数。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尘肺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每年新增病例2万人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发病72.7万人,死亡15万人,煤炭行业约占全国尘肺病人51%,尘肺病也因此被称为“隐性矿难”.据卫生部资料,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病死率为22.04%。尘肺病正在以每年两万多人的数量剧增,2010年全国新增病例就突破两万,达到23812例,占当年新发职业病总数的87.4%。相对于2009年的14495例,增长幅度高达39%。 2尘肺病的行业和地区分布 在我国尘肺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煤炭产、有色金属、石棉、水泥生产等行业中。据统计,2009年新发职业病中尘肺病占比为79.96%,2010年此项比例上升至87.42%。在2010年23812例尘肺病新病例中,94.21%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分别为12564例和9870例,57.75%的病例分布在煤炭行业。并且尘肺病发病工龄有缩短的趋势;超过半数的病例分布在中、小型企业。李宝平等[ 5] 指出, 目前在我国尘肺病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企业分别是煤矿企业和非煤矿山企业。此外,郭雁飞等[ 5] 收集的粉尘危害事件分布在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 山西、陕西主要以煤尘危害为主, 广东宝石加工业粉尘危害特别突出, 海南、陕西、湖南、河北、广西等省的有色金属行业都是粉尘危害的高发区。 3尘肺病的人群分布 在我国尘肺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煤炭生产、有色金属、石棉、水泥生产等行业的一线工人中。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 这些一线工人正在或已经被农民工或临时工所代替。在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3个行业的工作场所,大部分是农民工。据国有煤矿农民工尘肺病发病状况调查表明,接受健康检查的农民工患病率高达4.74%,最短患病工龄只有1.5年,平均6.69年,与正式职工发病最短工龄25年、发病率0.89%的数字相比,农民工职业病具有发病工龄短、患病率高的特点,其职业病以尘肺病最多。种种迹象表明, 农民工正在成为受尘肺病危害最严重的群体。三、尘肺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

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 (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263-38 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积极防治职业病”,并把相关内容纳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学习时,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20xx年7月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第一页现状与问题中,第一条就是“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所有这些,都为当前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矿山主要职业病——尘肺病危害现状 矿业生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90%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

尘肺病有哪些防护措施

尘肺病有哪些防护措施 一、组织措施 根据有关防尘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 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 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防尘管理,建立健 全防尘的规章制度,坚持卫生监督,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企事业单 位负责人,也应对本单位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应采取措施,不仅 要使本单位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而且要建立健全粉尘监测、 安全检查、定期健康监护制度,加强尘肺患者处理、疗养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即“革”,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如用人造砂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采用远距离操作、隔离室监控、计算机 控制等措施避免粉尘接触;风力运输、负压吸砂减少粉尘外逸。 2、湿式作业,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技术措施,如用湿式辗磨石英,湿 式凿岩,井下爆破后冲洗岩帮,高压注水采煤等。 3、密闭、抽风、除尘,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逸,含 尘空气在排出之前应先进行除尘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粉尘作业的个人防护,比较常用的防护措施是戴防尘口罩或普通纱布口罩,必要时应用送风式防尘头盔。 四、卫生保健措施 根据“粉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办法”规定,从事粉尘作业工人必须进 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对上岗的职工,必须进行就业前的体检。一方面可 建立职工的基础健康资料,另一方面可排除活动性结核、慢性肺支气管疾病、 严重的心血管病等职业禁忌证。对在岗和离岗的粉尘作业职工应视情况不同, 每隔1~3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重点是X线胸片检查,以早期发现尘肺损伤。

粉尘弥漫如何预防尘肺病

粉尘弥漫如何预防尘肺病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在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矿石粉碎、筛分、配料、冶炼、水晶宝石加工过程中均可有大量粉尘外逸。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可引起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如尘肺、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鼻炎等。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浓度。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愈高,对人体危害愈大。同一种粉尘,浓度愈高,对人体危害愈严重。另外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还与其被粉碎的程度即分散度有关,粒径较小和颗粒愈多,分散度愈高,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愈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其危害也就愈大。粉尘按性质可分为无机尘、有机尘和混合性粉尘。 尘肺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有害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我国古代对尘肺就有认识,中医古典文献有“焦肺必死”的记载。这里的焦肺,就是指石工尘肺。尘肺属法定职业病,必须经国家指定机构诊断才有效。患尘肺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闷、咳嗽、咳痰,随上述症状加重并有气紧气喘、呼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在尘肺治疗上目前

尚无根治的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一步 发展。目前,国外已将重点转移到尘肺的预防上,主要措施有配置 除尘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岗位职工定期到防保机构检查。 矽肺病人由于两肺发生广泛性纤维组织增生肺组织的微血管循 环受到障碍,抵抗力下降,因而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常见合并症有如下几种: 1、矽肺合并肺结核。这是危害矽肺病人最主要的合并症。Ⅱ期 矽肺病患者合并肺结核比Ⅰ期多,Ⅲ期又比Ⅱ期多,而肺结核又可 促使矽肺病发展与恶化,在短期内即可发生较大变化。 2、肺原性心脏病。矽肺患者由于肺广泛纤维化使肺血液循环阻 力增高,从而加重右心负担,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右心肌肥厚,右心 扩大,产生肺原性心脏病,最后可引起心力衰竭。 3、自发性气胸。矽肺患者因肺气肿使肺泡壁变薄,若剧烈咳嗽,肺泡内压力增加就会引起肺泡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自发性 气胸。

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国发〔1987〕10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保护职工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2条本条例适用于所有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3条尘肺病系指在生产活动中吸人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第4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统筹安排尘肺病防治工作。 第5条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卫生等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所属企业的尘肺病防治规划,并督促其施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乡镇企业尘肺病的防治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并指导乡镇企业对尘肺病的防治工作。 第6条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的粉尘作业场所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第二章防尘 第7条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第8条尘肺病诊断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粉尘浓度卫生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劳动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 第9条防尘设施的鉴定和定型制度,由劳动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任何企业、事业单位除特殊情况外,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止运行或者拆除防尘设施。 第10条防尘经费应当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经费计划,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11条严禁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转嫁、外包或以联营的形式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街道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校各类校办的实习工厂或车间,禁止从事有粉尘的作业。 第12条职工使用的防止粉尘危害的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教育职工按规定和要求使用。对初次从事粉尘作业的职工,由其所在单位进行防尘知识教育和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粉尘作业。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粉尘作业。 第13条新建、改建、扩建、续建有粉尘作业的工程项目,防尘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设计任务书,必须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竣工验收,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凡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投产。 第14条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又未积极治理,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时,职工有权拒绝操作。

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

预防尘肺病最根本的措施 1、工艺改革、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 2、湿式作业:采用湿式碾磨石英、耐火材料,矿山湿式凿岩、 井下运输喷雾洒水。 4、接尘工人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脱离粉尘 作业时还应做脱尘作业检查。 5、个人防护: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 口罩等。 (一)改善生产过程和防尘设备: ②设置局部排风系统。防止粉尘等有害物污染室内空气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有害物工生地点直接把它们捕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 排至室外,这种通风方法称为局部排风。局部排风系统需要的风量小、效果好,设计时应优先考虑。 局部排风系统主要由捕集有害物的局部排风罩、输送含尘气流的风管、净化设备和向乞械排风系统提供动力的风机共四部分组成。 ③通风除尘。如果由于生产条件限制、有害物源不固定等原因,不能采用局部排风,或采用局部排风后,室内有害物浓度仍超过卫 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全面通风。全面通风是对整个车间 或者工作场所进行通风换气,用新鲜空气把整个有害物浓度稀释到 最高容许浓度以下,供给新鲜的空气。全面通风所需的风量大大超 过局部排风,相应的设备也?:庞大。 ⑤改善工艺过程。采用无尘、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例如,提高凿岩风压,能增加凿岩时的冲击力,因此穿孔速度很高,破碎的岩石来不及再粉碎,就会被排出来,这种较大颗粒的矿尘比 粉末状的细粒矿尘对人体危害小。

(二)防尘设备及时维护检修,防止车间内粉尘沉积。 产生粉尘的设备密闭后轴承容易因粉尘侵人而发生故障,另外有些粉尘的摩擦力大,密闭管道及防尘罩容易被磨漏,因此及时检修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防尘效果维持高效、稳宕的运行。可通过对巷道、车间等处的清扫防止粉尘沉积。 (三)调整工作时间。 调整工作时间包括缩短工作时间,缩短每天接触粉尘的时间,或者调整工人作业时间,罜其在产生粉尘量少的时段工作。例如,矿井井下爆破可在下班后进行,而工人在第二天才三人工作面;铸造厂的喷砂、打光等工序单独安排在夜间生产。 (四)加强个人防护,并注意工人宿舍及食堂等生活场所的粉尘问题。 ③增加太阳、灯照射。这种方法可增强工人的免疫力。因为产生的紫外线能促进新陈之谢,增加人体抵抗力。但照射前一定要注意太阳、灯照射的禁忌症。 ④保障安静舒适的睡眠。 ⑤定期脱离粉尘作业、轮换工种。有人认为停止吸人粉尘期间,肺有自净作用。那么发病工人调转到无尘作业环境工作,不单纯是起预防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起治疗作用。 (六)应加强行业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监督和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和健全防尘机构,包括评价防尘措施放果。 (七)做好就业前和定期体格检查,定期拍摄胸片,对巳脱离粉尘作业者亦应定期随访。 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 早期尘肺患者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患者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

尘肺病防治条例全文

尘肺病防治条例全文 为保护职工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制定了尘肺病防治,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尘肺病防治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职工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所有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尘肺病系指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在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要统筹安排尘肺病防治工作。 第五条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卫生等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所属企业的尘肺病防治规划,并督促其施行。 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乡镇企业尘肺病的防治工作,建立监督检查,并指导乡镇企业对尘肺病的防治工作。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的粉尘作业场所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第二章防尘 第七条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第八条尘肺病诊断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粉尘浓度卫生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劳动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 第九条防尘设施的鉴定和定型制度,由劳动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任何企业、事业单位除特殊情况外,未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停止运行或者拆除防尘设施。 第十条防尘经费应当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经费计划,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十一条严禁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将粉尘作业转嫁、外包或以联营的形式给没有防尘设施的乡镇、街道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尘肺病危害因素与控制措施

尘肺病危害因素与控制 措施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尘肺病危害因素与控制措施1.尘肺病危害因素 生产性粉尘就是特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性粉尘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同时,许多生产性粉尘在形成之后,表面往往还能吸附其他的气态或液态有害物质,成为其他有害物质的载体。生产性粉尘是污染作业环境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严重危害着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①非吸入性粉尘。又可称做不可吸入粉尘,一般认为,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μ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因此称为非吸入性粉尘。 ②可吸入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μm的粒子可以吸入呼吸道,进入胸腔范围,因而称为可吸入粉尘或胸腔性粉尘。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为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则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再呼出的粉尘,它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 ③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μm以下的粒子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进入气体交换的区域,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在医学上是指能够达到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一部分粉尘。 2.工作场所粉尘控制标准

自1986年以来,为加强粉尘监测的科学管理,国家前后颁发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和《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这对指导实际监测工作,正确地、科学地评价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卫生部颁布的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将分散公布的50余种粉尘容许浓度汇于一表之中,统一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代替了原来的最高容许浓度(MAC),这是一项重大改革。 卫生部颁布的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矿山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尘肺病人肺灌洗后原则上不能再接尘,如肺灌洗后再接尘,应在3~5年后再次灌洗,以去除肺内残留粉尘,巩固疗效编辑推荐:肺灌洗术后注意事项

预防尘肺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预防尘肺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一、组织措施 根据有关防尘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 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 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防尘管理,建立健 全防尘的规章制度,坚持卫生监督,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企事业单 位负责人,也应对本单位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应采取措施,不仅 要使本单位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而且要建立健全粉尘监测、 安全检查、定期健康监护制度,加强尘肺患者处理、疗养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即“革”,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如用人造砂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采用远距离操作、隔离室监控、计算机 控制等措施避免粉尘接触;风力运输、负压吸砂减少粉尘外逸。 2、湿式作业,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技术措施,如用湿式辗磨石英,湿 式凿岩,井下爆破后冲洗岩帮,高压注水采煤等。 3、密闭、抽风、除尘,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逸,含 尘空气在排出之前应先进行除尘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粉尘作业的个人防护,比较常用的防护措施是戴防尘口罩或普通纱布口罩,必要时应用送风式防尘头盔。 四、卫生保健措施 根据“粉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办法”规定,从事粉尘作业工人必须进 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对上岗的职工,必须进行就业前的体检。一方面可 建立职工的基础健康资料,另一方面可排除活动性结核、慢性肺支气管疾病、 严重的心血管病等职业禁忌证。对在岗和离岗的粉尘作业职工应视情况不同, 每隔1~3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重点是X线胸片检查,以早期发现尘肺损伤。

煤矿尘肺病的防治

煤矿尘肺病的防治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尘肺病占当年职业病总数的79.96%是我国患者人数最多的一种职业病。 尘肺病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职业病,它是长期工作在劳动者一旦得了尘肺,身体健康将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的会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因此,了解尘肺病是怎么回事,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对于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来说非常重要,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了云南永安村农民返乡工得了一种“怪病”,这是一种什么“怪病”?永安村史一个偏僻的村寨,2003年以来77名外出打工者中,先后有36人出现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走路非常吃力,明显消瘦,丧失劳动能力,成为活死人。其中有12人先后死亡,更加可怜的是一户景性的人家,先后有2位亲人去世,引起当地村民的恐慌,大家以为是村民得罪了神灵,后来经专家分析原来此病是由一种矽尘的粉尘引起的尘肺病。 矽尘的粉尘——————尘肺病 这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先后去到安徽凤阳砂石厂打工,确确实实赚了不少钱,很多人建起了多年梦想的砖瓦房,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来得及享受,就把无限的痛苦留给了小孩、老婆及年迈的母亲。 什么叫尘肺病呢? 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尘肺病是由于我们吸入空气中的粉尘损伤了肺组织导致肺失去弹性变硬长成疤痕,就好像“石肺”,它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 尘肺病的症状? 主要有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四大症状。也可有喘息、咯血,消化功能减弱,腹胀,大便秘结,全身乏力等,该病起病缓慢,一般是接触一年或几年后才发病,一旦患上尘肺病,即便脱离了粉尘环境,病情仍可以继续发展,而且日益严重,为了吸入更多空气,尘肺病人会把自己的身体缩成一团,甚至会跪在角落里拼命的呼吸,严重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最后因肺功能与呼吸衰竭而死。尘肺病常被人们称之为不转移的肺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职业病目录中所列出的职业病有13种,矽肺,煤工尘肺,水泥尘肺,石墨尘肺,炭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以及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有哪些工作我们可能吸入粉尘呢? 常见的接触机会有石场石料的开采,粉碎,研磨,铸造行业的铸工清砂,宝石加工行业的切粒,打磨,抛光,家具制造行业中木材的抛锯磨等加工过程,还有塑胶原料的破碎,混料等生产过程。此外还有电焊工,煤矿等都可以接触到粉尘。 除开我们肉眼可能看得见的粉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看不见的粉尘,恰恰是危害我们身体最严重的 尽管尘肺病这么严重 但它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科学防护措施 如片:工程方面: 1、密闭,采用机械化密闭性设备防止粉尘外溢。

我国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控制

我国尘肺病危害现状与预防控制 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有关方面要切实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积极防治职业病”,并把相关内容纳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学习时,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2006年7月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第一页现状与问题中,第一条就是“伤亡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 。所有这些,都为当前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矿山主要职业病——尘肺病危害现状 矿业生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90%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30%,在矿山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2100万。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矿产资源利用史。矿业生产在为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生产作业场所的劳动条件较差,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较为严重,各类职业病普遍高发对工人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尘肺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

维化为主的疾病。肺组织纤维化形成的矽结节是不可逆转的。得上尘肺病,特别是矽肺,会逐渐发展,最后因肺脏失去呼吸功能,导致死亡。法定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1. 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卫生部公布的数字表明,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截止2005年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607,570例,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其中已经约有14万多人死亡,病死率在20%以上,现存活病人为470,089例。近年来,每年新发尘肺病达1万例。2005年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占各类职业病总数的75%。尘肺病例死亡966例。 根据2005年尘肺病例数据分析表明,矽肺和煤工尘肺仍是最主要的尘肺病,两者共占尘肺病例总数的90.8%,专家估计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万人。现在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全。据2005年对山西、辽宁两省进行的尘肺病情况调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职业性健康检查的体检率为64%,国有地方煤矿体检率为37%,乡镇煤矿体检率为39%,非煤企业体检率为38%。以此推算,平均体检率不到50%。

防尘肺病的措施有哪些

防尘肺病的措施有哪些 (一)组织措施 根据有关防尘条例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 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 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和防尘管理,建立健 全防尘的规章制度,坚持卫生监督,定期监测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企事业单 位负责人,也应对本单位尘肺病防治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应采取措施,不仅 要使本单位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而且要建立健全粉尘监测、 安全检查、定期健康监护制度,加强尘肺患者处理、疗养管理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即“革”,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如用人造砂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采用远距离操作、隔离室监控、计算机 控制等措施避免粉尘接触;风力运输、负压吸砂减少粉尘外逸。 2、湿式作业,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技术措施,如用湿式辗磨石英,湿 式凿岩,井下爆破后冲洗岩帮,高压注水采煤等。 3、密闭、抽风、除尘,密闭尘源与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逸,含 尘空气在排出之前应先进行除尘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粉尘作业的个人防护,比较常用的防护措施是戴防尘口罩或普通纱布口罩,必要时应用送风式防尘头盔。 (四)卫生保健措施 根据“粉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办法”规定,从事粉尘作业工人必须进 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对上岗的职工,必须进行就业前的体检。一方面可 建立职工的基础健康资料,另一方面可排除活动性结核、慢性肺支气管疾病、 严重的心血管病等职业禁忌证。对在岗和离岗的粉尘作业职工应视情况不同, 每隔1~3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重点是X线胸片检查,以早期发现尘肺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