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培育 枝 角 类 的池 塘 要 求 背 风 向 阳 . 中注 水 05 左 右 ( 可 以 池 . m 也
用户 外 的 水 泥池 进 行 培 育 。 深 1 ~ . 。 池 . 1 m) 0 5
l2 。 水 源
呈浅 灰绿 色 ; 氧 时则呈 现橙 色 或者 红色 , 缺 应适 当补 充新 水 。每次 捞取 量 占总枝 角类 的 2 %~ 0 。 0 3 % 也可 每天 捞取 3 -5 g 6 m 枝 0. k/ 7 2 3 6 角类 . 每隔 2 3 并 ~d施 放有 机肥 30 5 0 g 6 m 及适 量 的无 机肥 0 0 k/ 7 2 6
3 小 结
பைடு நூலகம்
浆全池泼洒。
14 搅 动 底 泥 并 注 水 .
3 1 施 肥 管理 .
全 池 泼洒 生 石 灰 浆 后 。 即 用拖 动 铁链 的方 法 来 搅 动 底 泥 . 立 深度在 58m即可 .  ̄c 目的 是 使 生 石 灰 与底 泥 充 分 结 合 . 将 淤 并 泥 中 的轮 虫 冬 卵 和枝 角类 冬卵 翻动 上来 以促 进 其 孵 化 搅 动底
关键词 : 塘; 虫; 池 红 高产 中图 分 类 号:9 32 ¥ 6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1 . 6 /js. 0 — 9 72 1.60 8 03 9jsn1 7 0 0 . 00 . 9 . 0 0 7 文章 编 号 : 0 — 9 72 116 0 3 — 1 1 7 0 0 (0 0 — 10 0 0 0
水 源 充 足 , 排水 方 便 , 质 符 合淡 水 养 殖 用水 要 求 。 注 水
1 . 消毒 3
料, 以提 高枝 角类 的产量 , 般水 体可 收 获枝 角类 约 8 0 m 。 一 0 ̄ 3
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3、形态特征 (1)外形 身体左右侧扁,无分节。分头部和躯部两部分(由颈沟 分开) 头部上有一大的复眼和一小的单眼(眼点);复眼之前 的头部称额,额向下延伸为鸟喙状突起称吻。 躯部短胖,分胸、腹两部分,外由左右壳瓣覆盖(淡水 种壳瓣较大,覆盖整个躯部和躯肢,海水种壳瓣较小, 圆囊溞科仅覆盖育儿囊,躯肢露于体外)。壳瓣在头部 两侧常向外突出,称壳弧,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雌性躯部背面有育儿囊。 躯部后段狭小称后腹部。后腹部末端有一对尾爪。
蒙古裸腹溞的特点
(1)生态适应性强 T:生存温幅2-35℃,最适温度25-30℃。 S:可能为枝角类中最广盐性的种类。正常生 活盐幅为0.67-55,且在5-40间生长和繁 殖速率无明显差异; PH :7-9.5 DO:窒息点低达0.14-0.93mg/L; 食性:微藻、酵母、细菌和腐屑等均可作为 食物。
第五章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第二节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三节 蒙古裸腹溞简介
枝角类概述
(1)枝角类俗称水溞,广泛分布于淡水、海 水和内陆咸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 组成部分,种类不多(记载的淡水种61种, 海水5种,内陆咸水23种),但生物量远大 于轮虫类。 (2)枝角类营养价值极高,繁殖速度快,游 动缓慢,适口性好,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 5cm左右鱼苗的理想活饵料。 (3)有一定经济价值。“鱼虫干”,溞酱等。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2、主要培养种 大型溞:淡水,溞科 蚤状溞:淡水,溞科 多刺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近亲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直额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蒙古裸腹溞:内陆咸水,裸腹溞科 鸟喙尖头溞:海水,仙达溞科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卢景顺;张雅莉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枝角类,也叫红虫,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近几年来,不仅是随着虾、蟹育苗业及养殖业的发展,枝角类作为优质活饵料用量越来越大,而且也深受培育观赏鱼的朋友的喜爱.因此,培养枝角类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不少养殖户或育苗场家也把目光投到枝角类培养上来,但在枝角类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淡水枝角类的繁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性生殖,产生夏卵,夏卵不需受精直接发育孵化,这是淡水枝角类的主要繁殖方法;另一种是两性生殖,产生冬卵,冬卵需经过休眠期后才能发育孵化.水温较高时,从夏卵孵化出幼枝角类到生长至性成熟,只需5~8d.淡水枝角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8~22℃.它的主要食料为细菌、单细胞藻类、酵母菌、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微粒.枝角类的寿命为数星期至几个月.
【总页数】1页(P130-130)
【作者】卢景顺;张雅莉
【作者单位】沈阳市于洪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沈阳,110141;沈阳市于洪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沈阳,1101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3.21
【相关文献】
1.土池培养轮虫高产技术
2.褶皱臂尾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
3.鳗鱼养殖技术之二土池养鳗高产技术
4.开口饵料——小红虫的规模化培养技术
5.轮虫土池培养高产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产饵料生物培养》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水产饵料生物培养复习题(课程代码322070)一、名词解释水产饵料生物:指与增养殖和渔场形成有关的饵料生物。
主要是指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生活的各种可供水产经济动物摄食的水生动植物,包括光合细菌、藻类、高等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蚯蚓和陆生昆虫。
生物饵料:指经过筛选的优质的,进行人工培养后投喂给养殖对象食用的活的饵料生物。
冬卵:轮虫、枝角类等某些浮游动物混交雌体在年轻时与雄虫交配,混交卵与精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形成的厚壳卵。
可抵抗干燥、低温等不良环境,需经一定的休眠期才能发育,且总是发育为非混交雌体。
夏卵:又称非混交卵。
指轮虫、枝角类等某些浮游动物非混交雌体产出的卵。
卵形,壳薄而光滑。
纯培养: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半连续培养:又称间收培养,是在一次性培养的基础上,当培养的藻液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采收一部分,收获量根据需要及藻液的生长情况而定,并加入新的营养液,继续培养。
相对生长下降期:细胞生长繁殖的速度与指数生长期比较,逐步下降,但细胞数目仍在增加。
指数生长期:指单细胞藻类细胞迅速地生长繁殖,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
桡足幼体:桡足类的一个幼体期,身体明显分节。
经第1-5桡足幼体阶段后发育为成体。
无节幼体:节肢动物甲壳纲(包括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发育绝大多数都要经过变态,初孵化的幼体不分节,具3对附肢。
又称六肢幼体。
赤潮:某些藻类在海水中大量繁殖而使水体呈现色彩,并且分泌毒素的这一现象叫赤潮。
轮虫:轮虫是一群小性的多细胞动物,通常体长只有100-200微米。
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纤毛组成的轮盘,是运动和摄食的器官。
消化道的咽部特别膨大,形成肌肉很发达的咀嚼囊,内藏咀嚼器。
体腔两旁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为焰茎球。
接种:就是把含藻种的藻液接入到新配好的培养液中的整个操作过程。
饵料生物:指成为饵料的生物的总称。
是指在海洋、湖泊等水域中自然生活的各种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生物。
枝角类培养
枝角类培养
枝角类种群扩增的控制条件
经典生物操纵的基础是浮游动物的数量与种类,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控制实验,比较了饵料、温度以及pH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隆线溞(DaphniacarinataKing)、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ng)、蚤状溞(DaphniapulexLeyding)四种大型枝角类种群的扩增的影响,分析枝角类种群扩增的控制条件。
结果表明:四种大型枝角类都在小球藻浓度为105cell/mL的食物条件下中相对较好,对湖北小环藻和铜绿
微囊藻的摄食都表现较差,甚至出现全部死亡的现象。
温度对蚤状溞在数量变化与体型变化上有显著影响(p<0.05),在20℃条件下蚤
状溞群体数量最高达69.3个,但蚤状溞体型变小;在25℃条件下隆线溞与透明溞的种群繁殖最快;四种温度条件对大型溞的种群繁殖的影响不明显(p>0.05)。
在pH为7的条件下大型溞扩增最快,并且在此条件下的体长也较大,隆线溞和透明溞均在pH=6条件下种群扩增最快,分别在pH为8和7的条件下体型较大,蚤状溞种群扩增数量在pH=7条
件达到最快,但pH=6条件下体长最大。
所以,大型溞、隆线溞、透
明溞、蚤状溞最佳的培养条件分别为20℃、pH7;25℃、pH6;25℃、pH6:20℃、pH7,喂食的食物为密度为105cell/mL的单细胞小球藻。
活饵料培育 枝角类的敞池培养
每天抽滤2-3h。
浅水池(水深<1m):拉网或推网
3、蒙古裸腹溞的培养
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是旧大陆 唯一得到公认的盐水裸腹溞。上世纪80年代从
晋南地区采到并驯化于海水中,从作为海水鱼
虾养殖的一种新的生物饵料出发,何志辉等(
1988)对该溞的生物学和培养方法进行了广泛
的实验研究。
3、温度:水温20℃ 左右,春末夏初大量繁殖
4、pH:6.5-8.3
5、食性:细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有机碎屑。
6、季节变异(略) 7、溶氧:对氧量的多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缺氧可以增加血红素,因此枝角类可以在低氧 或缺氧的环境中生活。
三、枝角类的培养
(一)枝角类溞种的来源 (1)从鱼池底泥中筛选出冬卵作种子:用采泥 器采样,用孔径1mm、0.5mm、0.25mm的筛子 和76um孔径的筛绢加自来水冲洗过筛,将筛绢 上的泥转移到浓食盐水中,在解剖镜下,从上层 清液中分离出冬卵。 (2)市场购买
2、蒙古裸腹溞
其大量培养方法与淡水枝角类相似,但用水是海
水,盐度30-32‰左右,温度25℃左右,适当光 照。 投喂:小球藻或微绿球藻加酵母。 小球藻的水泥池大量培养:培养用水要消毒,施 肥等,要给以一定的光照。最大培养密度可达 7000~1000 个/L, 生产量可达70g/m3•d。
⑶ 土池培养法: 土池1 m深,注入50cm深的水,加入混合堆肥液汁, 促使单细胞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然后移入溞、裸 腹溞等,在温度20~25℃时,3~4 d后即可大量繁 殖。一般在良好环境下,可产800 g/m3。 注意观察水温、水质、浮游植物等,更应观察水蚤 是否怀卵、卵形及卵数,有无冬卵,体色及消化道 情况等。溞的颜色应为淡黄色,略带红色或淡绿色; 肠道应为绿色或深褐色;卵应为圆形、暗色,数量 在10~20个以上。 培养情况恶化:水溞体色很淡,肠呈蓝绿或黑色, 卵数少,椭圆且浅绿,并出现大批雄溞或冬卵的, 同时种群中幼体数小于成体数,应抓紧采取措施或 重新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陈书华
【期刊名称】《河北渔业》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 枝角类通称水蚤,俗称红虫,属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体长0.2~1mm,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枝角类的适应性广,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营养价值高,干重粗蛋白含量达55%左右,是乌仔及夏花鱼苗适口、易得的好饵料.但由于条件和种源的限制、天然枝角类资源不能满足育苗、育种生产的需要.因此,人工培养枝角类是解决乌仔、夏花鱼苗定塘开口饵料的重要途径,并能有效地提高池塘育种的规格、产量和效益.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陈书华
【作者单位】河北任丘国家级水产良种场,0625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
【相关文献】
1.利用轮虫和枝角类培育水花技术 [J], 赵钩;张敬春
2.池塘人工培养枝角类的方法及利用 [J], 陈书华
3.枝角类适种探索和休眠卵的利用 [J], 程汉良;刘汉
4.日本利用啤酒酵母培养淡水枝角类 [J], 乔振国
5.利用轮虫和枝角类培育水花技术 [J], 李莲瑞;万开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五章 其它动物性生物饵料的(7)3h
枝角类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孤雌 生殖,二是有性生殖,其大量繁殖是 靠孤雌生殖方式完成的。这种生殖方 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繁殖速度很 快,能够在短时间形成较大的生物种 群,多数种群经过5天左右的时间,其 数量就可增加到5~10倍。因此,在某 些水体中,每立方米水体多者可达 36~40万只,少者也有1万多只。
雄溞较小,第1触角发达。淡水种类的第1胸肢常 具一长鞭和一小钩。在正常环境中,雌溞进行孤 雌生殖,所产的卵(夏卵)一般较多,卵壁薄, 不需受精即能发育为雌体。秋末、冬初或环境不 良时,有一部分夏卵发育为雄溞,另一部分发育 为有性生殖雌溞。雌雄交配后产生的卵称有性生 殖卵,或称休眠卵或冬卵(见图)。冬卵一般很 少,每次仅产1~2个。冬卵的卵壁较厚,淡水种 类的冬卵常被一卵鞍包围,能抵抗低温、干涸、 缺食等恶劣环境。经过休眠期后,一旦环境适宜, 便发育为幼溞,又重复进行孤雌生殖。枝角类的 生活史是孤雌生殖世代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进行。
大型溞 D.magna: 雌体长26mm,壳刺短,甚至消失。 壳面有菱形花纹。壳弧发 达但其延伸长度不如隆线 溞。后腹部在肛门之后的 背侧显著凹陷,形成“肛 凹陷”,肛刺以此分为前 后两组,前9-12个(有时 5-6),后6-10个。卵鞍内 冬卵2个,斜卧,长轴与卵 鞍长轴成一定角度。和隆 线溞一样,是池塘、湖泊 中的常见种,但出现率稍 低。在低盐度(<5‰)水 体中也有分布。
长刺溞 D. longispina: 雌体 长1.2-3.0mm。壳刺长 >1/2体长。壳纹菱形或 呈不规则的网状。壳弧 较发达,后端弯曲成- 钝角。后腹部无肛凹陷、 肛刺9-15个,愈近尾爪 者愈长大。冬卵2个贮存 于近似三角形的卵鞍中, 卵长轴与卵鞍背缘垂直。 比较广泛地分布于水库、 湖泊和江河中,但池塘 中的出现率不如前述两 种,偶尔出现于半咸水 水体中。
枝角类培养(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二、生殖
1、孤雌生殖
四、观察鉴定方法
枝角类体型较大,行动缓慢,壳瓣和身体较为透明,便于观 察其形态结构。把标本用吸管移放到载玻片上,在低倍镜 下观察整体形态和壳瓣上的花纹。然后,盖上盖玻片使后 腹部压挤出壳瓣之外,观察后腹部各部分结构及其它结构。 枝角类固定后不会剧烈收缩变形,根据分类特征鉴定到属 一般困难不大,要鉴定到种,就不那么容易了,特别是有些 微小的差异,必须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并需要有足够的参考 资料。
长刺溞的生活史有年变化现象,一年 是双周期,另一年改为单周期。枝角 类生活史的改变是和环境的年变化和 枝角类的生理变化分不开的。
一、实验目的
实验 枝角类的形态观察
1.通过对枝角类常见种类的观察,掌握形态构造特征。 2.识别枝角类常见种类
二、实验用品
生物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吸管、纱布、擦镜纸、生物网
淡水种类可用曝气自 来水,内陆盐水种类 可在淡水中加入食盐 或海水调节盐度。
3.接种。枝角类接种的密度会影响培养的成败。培养 枝角类时接种密度越大,成功率越高,生长也越快。
4.投饵。枝角类的理想食物是单细胞绿藻、酵母、细 菌以及植物汁液。此外,大豆粉、玉米蛋白粉、蛋黄 等也可作为培养枝角类的补充饵料。
影响枝角类生殖量的高低的因素
• 种类、形体大小、龄期、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 食物:各种枝角类要求一定的食物量来保证其生殖量。饥饿的枝
角类雌体则不排卵,即使卵已排入孵育囊,也可能因食物不足而 被吸收。
枝角类的培养
因此,大量培养枝角 类,具有较高的经济 及饵料价值
培养方法
一、采集纯化 用浮游生物采集网从室外池塘中采集浮游 动物,用吸管将采集来的水样中的枝角类 富集纯化
二、接种
取一定量纯化后的枝角类接种到培养桶内, 具体接种量每升8~12个。选用已达性成熟 具有夏卵的个体。
三、大量培养
用豆浆喂食,豆浆喂食量依据桶内水体颜 色控制,不可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注意: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控制温度在18~25 摄氏度,PH控制在7.5~8.0,溶氧饱和度 70%~120%。
预计培养结果
枝角类 的数量,并绘制生长曲线。 预计生长曲线
枝角类的培养
分类地位
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鳃 足亚纲(Babchiopoda),枝角目(Cladocera), 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内陆半咸水中。
繁殖方式
一般来说,当外界水温合适、食物充足时 (多数为春夏时期),进行孤雌生殖(单 性生殖);外界环境恶化时进行有性生殖 (两性生殖),产生冬卵。枝角类每繁殖 (产卵或产幼)一次就蜕皮一次,即为一 龄。生殖量达到高峰前,生殖量一般随龄 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高峰过后,生殖数与 龄数成反相关。
形态特征
身体短小(体长0.2~1mm,视 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 4.2mm左右),长圆形,分为头 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除 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 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培养目的
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繁殖力强,因其活动缓 慢金鱼更易于捕食,是 金鱼最理想的天然饵 料。 水蚤体内含有大 量的蛋白质,高达本身 干重的40%—60%。
淡水枝角类培养
淡水枝角类培养枝角类又称水溞,属节枝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之一。
枝角类不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0~60%)、含有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是饲养鱼类及虾蟹幼体的理想活饵料。
以往对枝角类的利用主要采用池塘施肥等粗放式培养,或人工捞取天然资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水温等自然条件限制。
随着鱼虾蟹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及苗种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枝角类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大,同时要求能人为控制,保障供给。
近年来大规模人工培养枝角类已受到普遍重视。
培养条件枝角类培养对象应选择生态耐性广、繁殖力强、体型较大的种类。
溞属中常见的大型溞、蚤状溞、隆重线溞、溞及裸腹溞属中的少数种类均适于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的溞种来源十分广泛,一般水温达18℃以上时,一些富营养水体中经常有枝角类大量繁殖,早晚集群时可用浮游动物网采集;在室外水温低,尚无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采取往年枝角类大量繁殖过的池塘底泥,其中的休眠卵(冬卵)经一段时间的滞育期后,在室内给予适当的繁殖条件,也可获得溞种。
枝角类虽多系广温性,但通常在水温达16~18℃以后才大量繁殖,培养时水温以18~28℃为宜。
大多数种类在pH6.5~8.5环境中均可生活,最适pH值为7.5~8.0。
枝角类对环境溶氧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培养时池水溶氧饱和度以70~120%最为适宜。
有机耗氧量应控制在20毫克/升左右。
枝角类对钙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量镁离子(大于50毫克/升)对生殖有抑制作用。
人工培养的溞类均为滤食性种类,其理想食物为单细胞绿藻、酵母、细菌及腐屑等。
培养方式室内小型培养:规模小,各种条件易于人为控制,适于种源扩大和科学研究。
一般可利用单细胞绿藻、酵母或Banta液进行培养。
烧杯、塑料桶及玻璃缸等都可作为培养容器。
利用绿藻培养时,可以装有清水(过滤后的天然水或曝气自来水)的容器中,注入培养好的绿藻,使水由清变成淡绿色,即可引种。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枝角类的培养(P152)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俗称红虫、鱼虫;枝角类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动物;淡水水域中枝角类的生物量往往远远大于轮虫类;枝角类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对环境的耐受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性饵料;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外部形态:身体左右侧扁,可分为头部与躯干部;躯干部由胸部和腹部合成,胸部有胸肢,而腹部无附肢;胸肢具4-6对;内部器官:枝角类具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和感觉器官;枝角类为雌雄异体,一般雌性较大,雄性较小,有时可发生性变(从雄性转变为雌性的性反转现象);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大量繁殖的主要方式,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为孤雌溞,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和轮虫一样也称为非需精卵,或孤雌生殖卵,或单性生殖卵;由于经常在夏季产生,故这种卵也称夏卵,这种卵的数目较大,卵径一般较小,卵壁较薄,含有油球和少量卵黄,无需受精即可发育;生殖量随种类、个体大小、地理条件、环境(温度、盐度、饵料、光照、种群密度);枝角类的另一种生殖方式是两性生殖,但不如孤雌生殖那么普遍。
一般认为,当环境恶化时,如水温降低饵料贫乏(饥饿)和水质恶化等,枝角类便改变生殖方式,从孤雌生殖改变为两性生殖。
这时,非混交雌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卵。
一种孵化为两性生殖雌溞;另一种孵化为雄溞,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两性生殖雌溞到了性成熟期产生的休眠卵比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大,含有丰富的卵黄粒,并常具有坚硬的卵壁,但是卵数少,一般为1~2个。
两性生殖雌溞产生的卵需要受精后才能发育,因需要一段休眠时间才能发育,称休眠卵,又称需精卵,由于在自然界多在冬季产生,亦称冬卵,也称休眠卵;休眠卵在海底泥土中的数量随种类而异;枝角类的生长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是蜕皮生长,这种生长是不连续生长,刚从母溞育卵囊排人水中的幼体称为幼龄,幼龄经过3~4次蜕皮至性成熟怀卵时称成龄,从幼龄开始,每蜕皮一次称为一龄,每两个龄之间的发育期称为龄期。
枝角类概述.
(二)垂直移动
• 枝角类生活要求有一定的光照强度。 • 弱光时,向上做趋光移动,到接近水 层表 面生活; • 强光时,则被光移动至深处。 • 枝角类出现数量的昼 夜变化现象,尤其是 晴天,更为显著。
(三)季节变异
• 同一种枝角类的成长个体在一年中不同季 节有不同的外形,这种现象称 季节变异。
(四)、经济意义
2眼
头部前端有复眼1个(胚胎列为1对),相当发达,球状, 由若干小眼(透明晶体) 组成,周围有水晶体。复眼 的两旁打3对肌肉,可牵引复眼向木同方向活动。 单眼1个,位于复 眼和第一触角之间,通常较小,没 有水晶体。单眼的有大和大小,因种类而小同。 复眼和单眼均 为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复眼 还能识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
圆囊蚤科Podonidse
?
不论外界 条件如何,孤雌生殖第一代雌体 所产的第二代个体中全 是雌的,绝不会有 雄的。反之,最后一代孤雌生殖的个 体则 不会完全是雌的,总会有部分雄体出现。
生殖周期
• 从冬卵孵出幼蚤到新的冬卵形成,这一过 程称为一个生殖周期。 • 一年中能产 生几个生殖周期?,也就进行 几次有性生殖?
枝角类概述
枝角类
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腮足亚纲
基本特征: 它与其他甲壳动物不 同的特征是,躯体包被于两壳瓣 中,体不分节(薄丘皮蚤例外),头 部具1个复眼。第一触角小,第二 触角发达为双肢型,为主要的游 泳器官。后腹部结构和功能复杂, 胸肢4—6对,兼具滤食、呼吸功 能。
生活在哪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两性生殖
• 外界条件恶化时,孤雌生殖的雌体所产的夏卵, 不仅孵出雌体,也同时孵出 雄体,开始两性生 殖。 • 雌雄交配时,雄体利用具有壮 钩的第一胸肢和 第一触角上的长刚毛攀附在雌体上,将后腹部 伸人雌体壳瓣内,把精子排入孵育 囊或输卵管 与需精卵受精,是体内受精。 • 两性生殖时雌体所产卵称冬卵,冬卵膜厚,卵 黄多,数量少,通常仅l一 2个。绝大多数种类 的冬卵必须受精才能发育,称需精卵。有的种 类冬卵保护在卵鞍内,卵鞍是保护枝角类冬卵 的荚状壳。
枝角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要点
枝角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要点
单金鑫;黄伯温;岳茂国;邹兰柱;鹿海锋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枝角类又称水潘、潘类,作为水产动物鱼苗和鱼种的活饵料,过去对枝角类的利用主要采用池塘施肥等粗放式培养而且产量常常不足,需人工捞取天然饵料作为补充。
天然饵料的繁殖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水温、水域等条件限制,而且质量也没有保障,一些病原菌常常因此带入养殖池,导致鱼类发病而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实际生产中,枝角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很少有人从事涵类的培育。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单金鑫;黄伯温;岳茂国;邹兰柱;鹿海锋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市水产研究所 271411;山东泰安市水产研究所 271411;山东泰安市水产研究所 271411;山东泰安市水产研究所 271411;山东泰安市水产研究所 2714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土池培养枝角类(红虫)高产技术 [J], 卢景顺;张雅莉
2.枝角类生物学特征及人工培养技术要点 [J], 李庭古
3.枝角类的培养及利用 [J], 陈书华
4.单细胞藻类规模化培养技术要点 [J], 陈爱华;姚国兴
5.枝角类生物的培养技术 [J], 张文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形态特征 (1)外形 身体左右侧扁,无分节。分头部和躯部两部分(由颈沟 分开) 头部上有一大的复眼和一小的单眼(眼点);复眼之前 的头部称额,额向下延伸为鸟喙状突起称吻。 躯部短胖,分胸、腹两部分,外由左右壳瓣覆盖(淡水 种壳瓣较大,覆盖整个躯部和躯肢,海水种壳瓣较小, 圆囊溞科仅覆盖育儿囊,躯肢露于体外)。壳瓣在头部 两侧常向外突出,称壳弧,是分类的特征之一。 雌性躯部背面有育儿囊。 躯部后段狭小称后腹部。后腹部末端有一对尾爪。
枝角类形态模式图
(3)雌雄区别
枝角类雌雄异体且异形,淡水枝角类有时会 出现雌雄同体的个体。
雌 较大 短小退化 无突起和长鞭
有 正常 有
个体大小 第一触角 第一躯肢 育儿囊 后腹部 额角
雄 较小 较长大,能活动 常具一钩状突起和一长鞭
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 无
枝角类雌雄个体形态差异
4、生殖习性
第三节 蒙古裸腹溞简介
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 是 1982年在山西晋南地区的半咸水体中发现的 一种盐水枝角类(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 ), 已完全驯化于海水中生活。 蒙古裸腹溞是一种繁殖极快,适应性极强, 营养丰富,且易于培养又产量高的溞类,具 备作为活饵料培养对象的各项条件,同时也 是海水仔稚鱼的优良活饵料。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1、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2、主要培养种 大型溞:淡水,溞科 蚤状溞:淡水,溞科 多刺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近亲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直额裸腹溞:淡水,裸腹溞科 蒙古裸腹溞:内陆咸水,裸腹溞科 鸟喙尖头溞:海水,仙达溞科
枝角类的培养
4、接种 枝角类可单个培养(指状管或试管),小型 培养的接种量从1至几百个不等。 单个培养易死亡,多用于实验研究。 接种量大,单位时间内群体的繁殖量大。
枝角类的培养
5、日常管理 (1)小型培养多静水,大型培养多充气。 (2)投饵。投喂技术基本同轮虫培养。饵料密度视枝角 类数量和水质及环境因子,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 (3)换水。1-2次/d。 (4)密度控制。密度太大,产生拥挤现象(密度效应), 生殖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5)观察记录。水温、饵料、水质、密度、幼成溞比例、 雄体比例。 判别水中的含氧情况,有的种有时可根据溞体颜色。含氧 高,溞体透明无色,含氧低,溞体红色。 (6)收获
(2)附肢
9~11对。头部5对,躯部4~6对。 第一触角:单肢型,弱小。呈棒状。雌的退化,雄 的长大; 第二触角:双肢型,发达,是游泳器官。内、外肢 的节数和每个节的刚毛数称刚毛公式,是分类依据。 大颚+小颚(2对)+上、下唇→口器 躯肢: 4~6对,有大小差异,一般最末对较小,第 一对常有雌雄差异,雄性常具一钩状突起和一长鞭, 雌性则无。 躯肢作用,摆动产生水流,滤食。
枝角类有两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生 活史受环境影响由这两个世代交替进行。 孤雌生殖是主要方式,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 中进行,所产生的雌体大多是孤雌生殖雌体(P♀), 产生的卵为孤雌生殖卵(夏卵)。 夏卵壳薄,不需受精即能发育; 有性生殖一般在环境不良时产生。 P♀产生两种不同 的卵,分别发育成有性生殖雌体(S♀)和雄体。 S♀ 经交配后产下的卵为休眠卵。 休眠卵壳厚或有卵鞍保护,能抵抗不良环境需受精 并经滞育期才能发育。
枝角类生活史
枝角类的常用生殖指标
(1)生殖量:育儿囊中每胎的胚胎或幼溞数(每窝产出 的幼溞数); (2)总生殖量:一个孤雌生殖雌溞一生所产的幼溞总数; (3)生殖率:单位时间内(一般为每十天)的平均产卵 次数; (4)产幼前发育期(生殖前期):溞从产出到其产出第 一窝幼溞的发育时间; (5)二次生殖间隔:相邻两窝幼溞产出的时间间隔; (6)一生生殖次数(总窝数): 枝角类生殖指标受种类、个体大小、品系、环境条件 (温度、盐度、饵料、光照、密度等)等的影响。(如 蒙古裸腹溞的生殖量受环境或密度等影响,在0~21个之 间)
第五章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一节 枝角类生物学 第二节 枝角类的培养 第三节 蒙古裸腹溞简介
枝角类概述
(1)枝角类俗称水溞,广泛分布于淡水、海 水和内陆咸水水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 组成部分,种类不多(记载的淡水种61种, 海水5种,内陆咸水23种),但生物量远大 于轮虫类。 (2)枝角类营养价值极高,繁殖速度快,游 动缓慢,适口性好,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 5cm左右鱼苗的理想活饵料。 (3)有一定经济价值。“鱼虫干”,溞酱等。
5、发育与生长
(1)发育 夏卵与休眠卵(和未受精的两性生殖卵)分 别在P♀和S♀的育儿囊中发育。 夏卵在育儿囊中完成发育后,即离开母体, 在水中游泳,自行生长; 休眠卵和未受精的两性生殖卵在育儿囊中发 育至一定阶段,随母体脱皮或死亡而脱落, 经休眠期再发育。 夏卵和休眠卵都发育生长成P♀ 。
6、食性
有滤食性和捕食性两种。 淡水枝角类大多是滤食性的,主要食物为微 型浮游生物,如细菌、微藻和原生动物等, 对食物的大小和质量有明显的选择。 捕食性枝角类主要为海洋中的三角溞和圆囊 溞,其食物为微小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
第二节 枝角类的培养
1、培养容器 试管、烧杯、烧瓶、玻璃缸、水族箱、水泥池、土 池等。 2、培养用水 室内大、中、小型培养均用砂滤水; 土池培养用筛绢过滤的天然淡、海水;(先清池) 3、饵料 单胞藻、酵母等。
发育与生长
(2)生长 生长为脱皮生长(不连续生长)。 刚从母体卵囊排入水中的幼体称幼龄,从幼龄开始, 每脱皮1次增加1龄;每两龄之间的发育期称龄期。 幼龄数目少而稳定,成龄数目变化较大,与种类和 寿命等有关。 枝角类成龄后,每脱皮1次产卵1次。 枝角类的寿命和种类、品系,龄期的长短、龄的数 目及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 影响枝角类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培养密度 和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