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八单元_第25讲巩固练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8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答案
单元小卷(八)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江北部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2.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他作物,如平江县“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D.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3.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成立伊始就从英国进口辊轴式轧机和织机,从美国进口环锭纺机和500马力的汽炉。
材料表明该企业()A.受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B.是由洋务派最早创办的C.创办初期重视引进技术D.在当时得到了外国扶植4.有人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
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材料意在()A.对洋务运动的失败进行反思B.对西学东渐进行肯定C.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D.指出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5.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6.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7.1907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纱厂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另设纺厂”的特权。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 第二十五课 智能演练轻松闯关
1. 东欧剧变的“变”是指()A. 政局的改变B. 经济结构的改变C. 社会制度的改变D.国家政体的改变解析: 选C.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 在东欧各国, 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剧变的“变”是指社会制度的改变.2. 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 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那么, 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B.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C.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D. 民族矛盾尖锐解析: 选A. 20世纪50年代以来, 苏联历任领导人进行了经济改革, 但他们的改革都没有真正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只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 最终阻碍苏联生产力发展, 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3. (2012·湖南长沙一模)“冷战”结束后, 美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单极世界论”“文明冲突论”“多极混乱论”和“霸权和平论”等, 中国和许多国家则坚持“国际格局多极论”理论. 这些理论反映了()A. 中西政治理念不同B. 美国关心国际秩序的重建C.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D. 美国独霸野心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诉求之间的矛盾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国际政治格局. 据材料中美国提出论调来看, 无一不是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而中国和许多国家提出的“国际格局多级论”则是反对美国独霸的企图, 表明其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诉求, 即反映了美国和其他各国之间独霸与反独霸之间的斗争, 故正确答案为D.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 ”“欧盟成立, 俄罗斯走出低谷, ‘东方巨龙’腾飞, 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A.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B. 群雄并起C.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D. 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解析: 选A. 20世纪末,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 美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一个超级大国; 欧盟的成立, 俄罗斯走出低谷, 以及中国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 体现了“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 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 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 而且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 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 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 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 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材料2: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样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 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 国内也有各种意见. ……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 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 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对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1, 分析东欧剧变的本质.(2)材料2中的“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当前这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解析: 第(1)问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 如“新思维”、“和平演变”等. 第(2)问应注意“旧”、“新”的变化, 据此分析含义、原因及特点.答案: (1)本质: 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引发原因: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特点: 多极化趋势呈现,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选择题1. 1992年邓小平说: “从一定意义上说, 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 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 但人民经受锻炼, 从中吸取教训, 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 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 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解析: 选A. 1989年东欧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暂时的低潮.2. 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 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A. 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B. 东欧各国共产党都先后实行政治多元化, 然后完成政权更替C. 德国统一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D. 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解析: 选B. 严重的经济困难是东欧国家剧变的主要原因. 1990年德国结束了二战以来45年的分裂局面. 1989年团结工会上台后, 波兰最早发生剧变. 所以A、C、D三项都正确.3. (2012·福建省福州市高一测试)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不久, 民主德国边防兵把一个小孩抱到墙上, 让他看一眼西柏林市景. 此景反映()A. 两极格局形成B.两个德国出现C. 两德统一在望D.美苏“冷战”结束解析: 选C. 抓住题干信息. 时间“1989年11月”, 反映的内容“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在望”, 其中A项是1955年, B项是1949年, D项是1991年, 故应选C项.4.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 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 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 主要原因是苏联()A. 片面发展重工业B. 忽视民主与法制C. 体制僵化, 社会缺乏活力D.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造成经济困难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所学, 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历史上斯大林体制的弊端.5. 1991年12月, 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不包括()A. “冷战”局面结束B. 多极化格局形成C. 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解析: 选B. 多极化趋势在苏联解体后加强, 但还没有完全形成.6. (2012·南京模拟)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 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C. 美国实力的衰弱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认识. 之所以会有三极论、五极论、六极论这样的分歧和争论, 说明世界政治格局仍然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 新的政治格局仍然没有形成,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 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 与此同时, 中国却没有等待, 实施经济改革. 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 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 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解析: 选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被打破. 材料反映了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 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8.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A. 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B. 强大的军事力量C.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D. 发达的科技和教育解析: 选C.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 考查学生对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理解、分析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经济力量是政治、军事力量的基础. A项各国综合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实力的强弱. D项发达的科技和教育是世界大国之间较量的制高点和新世界格局的支撑点. 根据以上分析,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答案应选C 项.9.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一期封面文章发表著名学者法力德·扎卡里亚的文章, 文章称当今世界已进入后美国时代. 阅读摘自本文的材料:材料1: 我们真正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 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崛起, 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 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材料2: 全球发展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新经济强国的出现, 而中国和印度的崛起, 是这个后美国时代最直白的表现.材料3: 美国人现在很郁闷. 2010年4月, 一项新的民意调查表明, 81%的美国人认为这个国家走的是“错误路线”. 美国人确实有理由悲观, 这包括金融领域的恐慌、萧条阴影、看不到头的伊拉克战争、不断攀升的失业人数, 还有愈演愈烈的恐怖威胁.请回答:(1)阅读材料1, 试从政治方面说明15世纪前后到19世纪中叶, 西方世界是如何崛起的?“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表现在哪些方面?(2)许多“新经济强国的出现”体现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趋势?(3)当今世界已进入后美国时代,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解析: 第(1)问把握材料中所给的时间及关键词“政治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抓住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多极化世界. 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 围绕所持观点, 阐明理由.答案: (1)政治上,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的崛起.(2)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同意. 美国面临很多问题; 新经济强国的不断出现. 不同意. 尽管美国面临很多问题, 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实力依然很强大, 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 (任意选择一个观点, 言之有理即可)。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5讲 新航路的开辟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知识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1)原因 ①经济根源:15 世纪前后,__西__欧__国__家____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黄 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渴望到东方“寻金”。 ③直接原因:___奥__斯__曼__土__耳__其_____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引起商业危机。
英国强大的军事优势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 军,为争夺殖民地提供了武力后盾。为了争夺殖民霸权,17 世纪下半期经过三次英荷 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接着,英国又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 世纪中期, 英国最终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使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 衰落。
[对点训练] 2. (2020·广东百校联考)16 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 8 倍。1495
年,一个工人以 15 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 年则要花 40 周的劳动,
核心论点: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荷兰殖民扩张的据点。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条件 ①地理条件: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②政治条件:英国在 17 世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③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 ④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2)表现 ①1588 年,英国击溃西班牙“___无__敌__舰__队___”,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②17 世纪初,成立____东__印__度__公__司____等垄断性贸易公司。 ③17 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_纽__约___。 ④18 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在北美和印度扩大了殖民势力。 (3)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建立起“___日__不__落_____”殖民帝国。
新教材2023年高中历史 第8单元 第25课 梯度作业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第25课一、素养达标1.(2022·湖南高考)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目标是( D )A.推翻国民党的统治B.建立社会主义国家C.把日伪资产收归国有D.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为此,中共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故选D项;当时中共顺应时局变化和人民心愿,主张建立联合政府,而不是推翻国民党统治、没收日伪资产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三者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三项。
2.(2022·天津期末)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B.支持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C.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D.企图扶植亲美政府控制中国[解析]根据“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并结合材料的时间可得出,美国企图扶植亲美政府控制中国,因此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D项正确;中共力量的变化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美国是要借国民党控制中国,而不是支持其独裁,排除B项;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3.(2022·吉林期末)抗日战争刚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要求我军进入城市后要“保护城市工商业”,并帮助他们恢复与发展生产。
1946年4月,中共中央又制定了《关于工业政策的决定(草案)》,详细阐述了党的保护民族工商业、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此举的政治目的是( B )A.分化国民党阵营B.争取和团结中间力量C.促进经济的恢复D.扩大自身的阶级基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后,1945年和1946年中共保护民族工商业、提倡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其政治目的是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排除A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为无产阶级政党,其自身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排除D项。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同盟关系, 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A.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B.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C. 两极格局间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D.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决定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其次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因素. A项是破裂的影响, C项与破裂无关, D项是双方合作的成果.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占领日本, 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 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 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A. 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 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 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 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 可以排除;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 改变了二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 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B项不符合题意; “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 由此排除D项.3. 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 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 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 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 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B.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 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D.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里的“恩”指的是二战后, 美国曾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4.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其目的是()A. 拉拢东欧国家B. 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 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解析: 选C.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理解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 是“冷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故应选C项.5. 下列素材中, 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 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 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 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 有关“冷战”的是A、B、C三项, D 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容之一, 与本题要求不符, 故选D项.6. 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 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 我们太小, 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 我们得利C. 赶快联合, 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 争取自保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共同体形成背景的理解. 二战后, 西欧经济发展较快, 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但它们任何一国都无法与强大的美苏抗衡, 为保障自身并求得发展, 只有联合.7.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 “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 从而共同合作”. 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A. 欧洲经济崛起, 其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B. 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 欧洲联盟成立D. 美苏争霸受挫, 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1973”和“欧洲年”, 反映了欧洲崛起, 美国急需改善对欧政策. B、C、D均与题干不符, 可排除, 故选A.8. 二战后, 促进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有利条件是()A. 废除了封建落后因素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 重视教育D.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是“客观条件”, 而A、B、C三项均是主观条件, 只有D项为客观条件, 故选D项.9. 1961年9月,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 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 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 “冷战”出现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战后亚非拉诞生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但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为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1961年在铁托等人的倡导下,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0. “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 导致最终剧变”. 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A. 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 要实行改革开放,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D.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明确告诉我们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东欧剧变, 由此得出的教训便是社会主义建设要与国情相符, 故选A.11.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 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 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 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 选C.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 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12.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 正确的是()A.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B. 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 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 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解析: 选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苏联解体, 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而不是形成单极格局, 故A项错误; 促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是欧共体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 故B项错误; 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中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C项错误. 只有D 项正确, 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说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3.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 “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 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极格局瓦解后, 世界趋向于建立单极格局B. 当前,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 “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D. 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政策解析: 选C. 两极格局瓦解后, 多极化趋势增强, 但并未形成稳定的多极化格局, 排除A、B、D三项.14. 右图是当今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的一幅反美标语牌, 上面大致内容是: “滚出去!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这反映了()A. 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B.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D. 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解析: 选C. 注意时间是“当今”及“反美”, 可反映出朝鲜在谴责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两极格局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即不存在了, A项错误; 仅从朝鲜反美不能说明B、D两项.15. 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A.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C.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 多极化趋势加强后, 世界出现天下太平的大好形势解析: 选D. 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后, 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但实际上天下并不太平, 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二、非选择题(16题16分, 17题24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状态, 不如此就没有政治的安定, 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 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 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 将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1947年6月的演讲材料2: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 是的. 盟国, 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材料3: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 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 拟定全部计划, 执行全部决定, 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 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 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为达此目的, 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2)依据材料2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6分)(3)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3中美国“不能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原因. 为此, 美国采取了战略收缩政策, 这一政策对当时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解析: 第(1)问, 阅读材料, 注意材料出处, 可知是“冷战”的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美国的战略意图及在政治、军事上的措施. 第(2)问注意关键词“竞争对手”, 说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第(3)问注意“经济角度”, 联系中美关系回答.答案: (1)扶植和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2)美欧经济竞争激烈. 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冲击两极格局,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美国经济发展出现衰退. 中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表示,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 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 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 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 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 这是不能接受的.材料2: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 普利马科夫认为, 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他说, 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材料3: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 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 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请回答:(1)分析材料1, “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8分)(2)概括材料2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对待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8分)(3)材料3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 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8分)解析: 第(1)问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冷战”; 第(2)问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做法; 第(3)问可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答案: (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 形成: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 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2)威胁: 地区冲突; 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对地区冲突, 一是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是重视维和领域的工作, 派出维和部队.(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成立; 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4、25讲巩固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
第24、25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 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英各自的国家立场影响了二者对战争的看法,国家立场不会改变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8·某某某某一模)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某某者十之六七,赴某某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某某的多,输往某某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 项正确。
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
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
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3.(2018·某某某某质检)1884年,清政府在某某设省治理。
翌年,某某亦升格为省。
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某某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在某某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精练高效作业岳麓版
第2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苏联模式(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据统计,到1921年2月,苏俄工人的工资中实物工资占到了工资总额的93.7%,国家银行也被取消。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时( ) A.推行实物配给制度B.流通货币严重短缺C.国内金融危机严重D.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解析:选A。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2月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放实物工资和取消国家银行属于该政策的一部分,故选A项。
2.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B.严重脱离了当时苏俄的国情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供应制,并未涉及所有制的变革,故A 项错误;当时苏俄处于战时状态,需要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以保障前线的胜利,因此没有脱离当时的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措施有利于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项错误。
3.(2020·山东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
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
这主要是因为(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选C。
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和食物配给,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 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政策导致的,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D项。
4.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第25讲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第25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2)内容
1
抓主干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 ②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③各种新材料的出现
2
研高考
④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 ⑤化学、化工行业出现
3)影响
①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 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②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新经济”兴起。 ③它促使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 ④它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
金字 塔
不拥有生产资料,受雇佣 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中间 阶层
第25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
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1)“福利国家”
含义 目的
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 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A 【详解】据图可知,美国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在1949至1985年有一定波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 占比较高,1965至1977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77年以后又处在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 后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因此政府研发投资用于国防研究比重下降,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 ,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排除B项;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 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保罗70年代以前,排除C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 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王斯德、 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1945—1988》
2025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历史配通史版(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配套PPT课件 第8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限定语 信息来源
“存在异、同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二步: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提取 信息
新中国外交政策:“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美苏冷战对峙,“一 五”计划,朝鲜战争
由①处信息 可以得出,受到冷战局势,意识形态不同的影响
由②处信息
可以得出,香港是东亚贸易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面禁运损害英国 利益
由③处信息 可以得出,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
由④处信息 可以得出,受到中国外交政策与斗争策略的影响
2025
高考总复习一轮复习
GAO KAO ZONG FU XI YI LUN FU XI
单元培优主题课8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
高考价值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 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 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 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 走越宽广。
【典例】 〔2021全国甲卷,41(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 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 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②。1950年12月,美国对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 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 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③。
第25讲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件)-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四、启蒙运动
(一)概念 启蒙——光明、智慧。 启蒙运动——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 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一般指看待社会与自然现象的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谦虚务实;也指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方法。
民主、自由、平等。
四、启蒙运动
(一)概念 (二)背景 (三)代表人物及主要主张 (四)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 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资产阶级统 治的建立;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阶段 时间
代表人物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 兴起 14世纪 丘(“文学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 发展 15世纪
拉斐尔(“美术三杰”)
15世纪
扩展
莎士比亚等
后期
思想特色 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 人性的自由 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 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 物的内心世界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 和道德观念
四、启蒙运动
(一)概念 (二)背景:
1.经济: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2.文化: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 得到进一步解放。
3.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
四、启蒙运动
(三)进程:
洛克(英) 17世纪
大量文化养料。 4.阶级支持: 新兴贵族、资产阶级的扶持。 5.中坚力量: 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专题八 中国现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八中国现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考试范围:第25讲;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D.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新中国。
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C项正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排除A项;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排除D项。
故选C项。
2.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规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A.法制建设历程的开启B.宪法修订的与时俱进C.法治建设理念的提升D.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考点两级梯度练:第25讲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练出高分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有学者认为,以欧盟目前的体制形态来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职能配置上,欧盟都显示出一种超越国家的能力倾向。
但是,如果我们追溯欧洲一体化的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
材料揭示了() A.欧盟建立的根本原因B.欧盟的发展途径C.欧盟的组织形式D.欧盟的性质答案 A解析本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动力来源,就会发现,成员国家的利益驱动才是根本”。
可以得出答案是A。
2.1990年初,欧共体主席德洛尔提出了建设以欧共体为核心的“三环欧洲”设想:以欧共体为同心圆的中心,第二环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七国,第三环为东欧国家。
其设想旨在() A.削弱苏联的势力范围B.建立统一的欧洲联邦C.推动欧洲成为最有力的集团国家D.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三环欧洲”体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因此应选C项。
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
下列属于欧盟建立背景的是()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B.美苏争霸威胁各国安全C.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D.亚太经济一体化实现答案 A解析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欧盟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其背景并不是政治上的美国争霸威胁各国安全,B项应是欧共体成立的背景;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来分析,A项正确;C项“形成”说法错误;D项“经济一体化实现”说法错误。
4.()A.欧盟合作程度最高B.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C.具有地缘经济特征D.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答案 B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没有涉及政治领域的合作,选择B项。
5.“它成立之初,就拥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
……它是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
”材料中的“它”是指()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盟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组织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且人口较少,只有3.6亿。
第25讲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25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1)真题.实战演练 (10)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在中世纪后期,英格兰议会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大宪章的请愿活动,国王往往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但君主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并加以处理。
例如在爱德华一世时期的某届议会上,平民希望“就精纺毛织物事宜订立新的条例法令”,而国王则回复说“大宪章已包含一则涉及纺织品的条例,朕当前无意制订新法”。
这种政治沟通模式()A.表明大宪章对于君主具有双重性B.反映出政治妥协推动了社会转型C.为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后期(英国)。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契约”,一方面限制王权专制,保护臣民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君主对请愿诉求的回应并非消极被动,而是会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具体情况加以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君主权力,这种双重特征是大宪章能够为统治阶级共同接受并且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社会转型”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时期英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排除B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排除C项;这种政治沟通模式表明大宪章对于君主具有双重性,“民族国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故选A项。
2.【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曾格案是北美殖民地时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诉讼案。
1734年,曾格因为被控诽谤纽约殖民地总督入狱,律师汉密尔顿以“表达自由视为防止政府滥权的保障”等理由辩护,陪审团作出无罪裁决,法官迫于法庭气氛和群众压力宣告曾格无罪。
这一案件反映了()A.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B.英国在殖民地实行民主法治C.北美人民对自由精神的追求D.北美殖民地实现了言论自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2-5-25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邯郸模拟)下表反映了苏俄(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
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D.新经济政策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措施主要是粮食税,并未改革土地制度,C项错误;1913年到1921年间,俄国经历了四年的世界大战、三年的国内战争,从1913年和1921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作物产量看出A项正确;推行粮食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产品,B项正确,由此也可知D 项正确。
答案 C2.(承德模拟)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论,较为符合该政策实际的一项是()。
A.基本否定,主要分析政策的目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极其错误的B.基本肯定,主要着眼政策的作用,集中全国力量保障军事胜利,保卫了革命果实C.喜忧参半,主要进行辩证的评价,该政策本身就带有促进与阻碍的双重效果D.先好后坏,主要使用发展的观点,该政策初期适应战争需要,后期造成严重后果答案 D3.(福州模拟)“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改革开放答案 B4.(三明模拟)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列宁的意图是()。
①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③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④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题中政策指的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材料信息指出要利用“充分经济核算”,说明要利用纯经济的手段,即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来发展经济,而“‘不会用精打细算的方法’则是傻瓜”说明学会经商是共产党的迫切任务,故②③正确。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
3.(2013 年海南单科)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 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 布后的 1922 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 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 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解析:选 C。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 年实行新经 济政策,实行征收粮食税,这则材料是 1922 年颁布的,粮食税 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故选 C 项。
材料一
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是苏维埃共和国主要的和唯一
的严重的敌人。如果没有协约国(英、法、美)帮助,他们早就 完蛋了。由于协约国帮助,他们才成为一种力量。
——列宁
材料二 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 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 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 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 区寄给红军家属。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选 A。1929 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总统反对由政
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
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苏俄国内战争结束 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 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2.(2013 年广东惠州二模)瞿秋白在 1921 年旅俄日记中写 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 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 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 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5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 岳麓版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哲思明理——宋明理学[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政治条件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条件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
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思想主张三、评价1.积极(1)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
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4)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1)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3)“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4)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讲巩固练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至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D 1920年末至1921年初,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饥寒交迫,不得不起义,故D项正确。
材料仅强调了农民进行起义,没有涉及敌对分子或反动派,故A、C两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故B项错误。
2.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解析:D 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1924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
这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国情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解析:D 材料体现苏俄(联)政府引进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止,A项错误;1924~1929年国内战争已结束,并非战争环境,故B项错误;在苏俄(联)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符合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的很少,且到1929年斯大林模式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基本停止实施,说明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上排斥资本主义,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4.(2019·山东济南月考)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解析:D 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A项错误;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和苏联的经济交往,不能反映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调整,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急于通过产品出口缓解危机,苏联在此形势下,低价择优进口大批机器设备,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5.1930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规定:“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
”这表明苏联( )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B.全面展开经济建设C.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解析:D 据材料“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可知,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反映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服务,排除。
材料仅涉及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没有体现全面展开经济建设,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化水平的信息,而是强调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排除C项。
6.(2018·河南六市二模)如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 )A.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解析:C A项为材料表象,而非原因;B项为结果而非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由苏联重工业落后和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形势决定的,故C项符合题意; 题目问的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D项表述是实现工业化的影响,排除D项。
7.据统计,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1.39倍、1倍、0.54倍。
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解析:B 题干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订计划之间出现差异,A项是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农轻重投资增长率提出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发展较快,据此可知B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是在1933~1937年,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C项错误;D项错在“个人崇拜”,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
8.(2018·湖南长沙模拟)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中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解析:B A项错在“世界潮流”,不符合史实;材料时间为1933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上……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这是对苏联“五年计划”成果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材料只是认为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没有说试验的推广范围,故C项不准确;材料未提及自由主义经济,故D项排除。
9.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D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投资不足。
苏联加强对农业投资,正说明农业存在大问题,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且此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
苏联的农业改革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效,故B项错误。
1961~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故C项错误。
10.(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B.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C.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D.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解析:D 材料数据只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能说明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改革并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C项错误;当时苏联仍处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
11.(2018·河北衡水摸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70年代则扩大了。
这反映出(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解析:D 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发展放缓,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差距日益拉大,故D项正确。
12.(2018·湖北武汉调研)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征》《1953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解析:D 这些电影反映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主要针对斯大林个人,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勃列日列夫的军备竞赛也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揭露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