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设计心理学:二章三章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4ca4141ba0d4a7302763ade.png)
《设计艺术心理学》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练习题集: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2.距离说3.实验心理美学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5.感性工学6.有限理性二、问题与讨论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阶段;(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
设计心理学第三章
![设计心理学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d32d479f242336c1eb95e21.png)
驶)和运动技能很难遗忘,而那些不与人的肢体或感官直接发生联系的,并且具有认知特性的技 能比较容易遗忘,例如按照某种计算机程序来完成某项工作。 3)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的记忆能力并不相同,同一个体出于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程度不同也存在 差异。通常那些学习能力强,善于联想并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的人能较快掌握技能,并不易遗忘; 年轻人,教育的记忆能力远强于老年人。
脑,抽取并加工相关信息。 • 自上而下的加工称为概念驱动的加工,人过去的知觉经验、知识、动机和背景影响他的识别。
2、识别理论
• 模板匹配模式与原型说 • 特征分析模式 • 傅里叶模式 • 结构描述模式
1、模板匹配模式与原型说
• 模板说: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种经验知识的模板(Template),人们识别时将刺激信息的编 码“模板”进行比较,刺激与模板存在最佳的匹配时,再认对象就得到了识别。
第一类是纯粹几何意义上的形态信息; 第二类是语义描述的物的信息;
第三类则主要应用于较高层次的信息加工活动中,是对前两类信息的加工和处理。
请参考教材中的“手机基本造型特征描述”的例子对某一产品的 基本造型进行特征分析。
3.2.2 设计中的识别理论
• 原型的自然匹配 产品的控制、使用的方式应符合用户心中对该类产品的概念原型,形成“自然匹配”的设计
• 原型说:人们对物体的识别是一种“原型匹配”的过程,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 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即使某一范畴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外形、大小等方面的一定差异,这些个体仍可与原型相匹配而得 到识别 人们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原型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识别障碍,另一方面可能寻找最接近的原型, 来做出判断。
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f664e611a1c7aa00b52acbff.png)
⑷理解性设计 设计心理学提供的消费者认知 活动规律,将使设计师掌握造型识 别、图形识别、广告识别等心理基 础,满足消费者一目了然的求便心理。
咖啡壶 雅克卡洛曼
⑸人性化设计
突出人而不是突出物。
好的设计作品应是含蓄的, 突出的应是人,满足人的要求, 做到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
⑹永恒性设计 设计心理学将讨论支持消费者永恒性偏爱,是消费价值观的问题。
2、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谈,了解受访者的动机、 态度、个性和价值观的一种方法。
它分为两种方式:结构方式访谈和无结构方式访谈。
3、问卷法
问卷就是让受测者回答的一套题目,以及使用这套问卷的说明。说 明包括施测的条件、指导语和计分的规则。事先拟定出所要了解的问题, 列出问卷,交消费者回答,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和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 的方法。
局限——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太多,实验时难以一一顾及; 操作难度较大,未必适合所有行业及企业。
5、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 用样本结论说明或推论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特点——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 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概率被抽中; 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此处加标题
设计心理学
眼镜小生制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恋爱遇到阻力,反而会激发人的热情
视觉是否可靠? 人的心理会干扰视觉的正常工作
乘电梯的时候,人喜欢往哪里看? 大家都喜欢坐哪个位置的座椅?
私人空间
绪论 设计与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设计与心理学结合交叉的边缘学科,要把握 设计心理学首先要了解设计与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什么是设计 2、设计的要求 3、设计与艺术的区别 4、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c9f5194b35eefdc8d33351.png)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设计心理学》完整重点感谢:孟玉怡、徐无凡、郭志欣、张艺耀的整理第一章设计艺术心理学概况1.设计艺术心理是指设计者在产品的市场定位策划、功能原理构想、结构设计计算、设计方案表达、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P12.设计艺术心理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活动;二是艺术设计师通过产品满足、引导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P23.表象转化是一种活动中产生的表象转移、渗透到另一种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P33.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
P34.设计艺术心理学既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应用心理学科的一个新分支。
它是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如何遵循视知觉规律,应用审美心理规律,把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综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地设计适用满意的产品的一门科学。
P45.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四大因素: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动力系统、个性心理以及心理过程。
P56.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主体和用户消费者。
P57.设计艺术史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
P58.多默在《现代设计的意义》中将设计分为“显性设计”和“隐形设计”两类,其中“显性设计”是风格设计,隐形设计是工程设计。
P6 9.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P7背景:(1)消费社会必须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2)信息社会需要用设计化的艺术来衡量人与环境;(3)现代设计的背景需要理解人的心理;意义:(1)增强设计者的心理素质,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保障消费者的满意;(2)完善科学体系,揭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实现创造性设计。
10. 设计艺术心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特点(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是单纯的心理学基础研究,而侧重于心理学在设计艺术及相关领域中的运用;(2)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为了帮助设计师更好的设计,服务于人类;(3)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同时掌握心理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领域,才能有效的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心理学(第二章)感觉与设计
![设计心理学(第二章)感觉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63f7aa58f5f61fb73666f3.png)
(1)语言区 白洛嘉区:大脑左半球额叶 后部,如损伤,则病人可以理 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 也不能通过书写表达思想。
韦尼克区:大脑左半球颞叶 的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 如损伤,可以说话,但不能理 解语言,可以听到声音,却不 能理解它的意义。
(2)体觉区:位于中央后 回。接受刺激后,引起对侧躯 体的感觉。
设计心理学
第二章 感觉与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章 感觉与设计 第一节 感觉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感觉阈限 二、感觉的适应 三、感觉的发展性 四、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 第二节 色彩感觉与设计 一、色彩感觉的产生机制与作用 二、色彩感觉在网络图像检索设计中的运用 三、色彩感觉在服装配色中的运用 四、色彩感觉在室内装饰配色设计中的运用 第三节 视觉适应与设计 一、视觉适应的产生机制与作用 二、视觉适应原理在建筑照明设计中的运用 第四节 声音掩蔽与设计 一、声音掩蔽的种类与产生机制 二、声音掩蔽在声音传播器设计中的运用
感觉 种 类
视觉
适宜刺激
760~400毫微米的光波
听觉
16~20 000次/秒音波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 黑、白、彩色 视杆细胞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嗅觉 肤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溶于水的有味的化学物质
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 或伤害性刺激 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 置变化 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
第一节 感觉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感觉阈限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 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 温度等各种属性。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 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 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通 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 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感觉除反映外 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 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 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设计心里学
![设计心里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ee97dcd15abe23482f4d77.png)
无结构的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自然的交谈方式进行的。它不受形式,不 受时间,有尊重受访者谈话的兴趣;受访者不存戒心,能在不知不觉中吐露出自己的 内心真谛,使访谈者获得较深层的材料。但是,这种访谈要求有较高的访谈技巧和经 验。他要善于取得受访者的信任,愿意接受他的访谈。同时还要把握访谈的重点和方 向。即使有经验的访谈者,用这种方式访谈,也比较费时、费事。同时,访谈的结果 也不能做数量化的处理,有些问题也难以获得正确的解释。
2 .1 .3问卷法 问卷法
问卷法就是事先拟订出所要了解的问题,列成问卷,交给消费者回答,通过对答案的 分析和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这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适宜了解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动机、态度、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问卷的形式
1、开放式问卷:被调查者可按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 2、封闭式问卷:被调查人不能任意填写,只能按调查者设计的答案,选择自己最满意的 一项 3、混合式问卷
观察记录的内容应包括:观察的目的、对象,观察时间,被观察对象的有关言行、表 情、动作等的数量与质量等。另外,还有观察者对观察结果的综合评价。
观察法的优点是自然、真实、可靠、简便易行、花费低廉。在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地点 时,要注意防止可能发生的取样误差。 观察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在进行观察时,观察者要被动地等待所要观察的事件出现。 而且,当事件出现时,也只能观察到消费者是怎样从事活动的,并不能得到消费者为 什么会这样活动,他的内心是怎样想的资料。
图形测验评分标准 一、流畅性: 写出确切的物体、现象、均可以得分 二、变通性:
1、理解为水平线上两个相同的物体现象或人物如两个馒头、两道彩虹等 2、理解为水平线上两个不同的物体,如海上日出峭石旁等 3、从不同的方向想象物体,如侧面:驼峰 、反向:倒放的水缸、转向:B字等 4、运动的物体或现象,如抛物线等
(完整版)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工业设计专业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094d363c5da50e2534d7f45.png)
设计心理学课程编码051000230 课程名称设计心理学总学分 3 总学时:48 理论:32 实践:16课程英文名称Design Psychology先修课程工业设计概论、设计构成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课程性质:设计心理学计划时数为48学时,本课程3学分,《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学会从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设计问题;理解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好的设计”的准则,并且能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产品色彩、表面质感等方面对设计心理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工业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
本课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研究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产品需求的心理,及其通过意识如何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可有效探索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关系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以实现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的目的。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第1章设计心理学概述(理论4学时)1.具体内容:设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等。
2.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类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并在设计中广泛拓展思路,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
3.重点: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类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
4.说明:提高设计心理学的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
第2章设计中的感觉和知觉(理论5学时)1.具体内容:围绕“视觉生产的设计”剖析用户的感觉和知觉。
2.基本要求:对用户的感觉和知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应用于产品设计实践。
3.重点难点:重点:图形错觉中的定势与注意,图形逆转与注意,图地关系原理以及错觉在设计中的运用等难点:视知觉表现的理解方面,需要学生在课下反复的去阅读相关知识在加强理解。
《设计心理学》1 3 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
![《设计心理学》1 3 6章习题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cc4f6c1ed9ad51f11df200.png)
《设计心理学》1\3\6章习题答案第一章 设计心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高峰体验:一种强烈的认同体验。
自我感觉比任何时刻都更加完整,处于最佳状态。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3.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心理规律。
4.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研究人与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相关理论、原理、数据和方法来设计以达到优化人类和系统效能的学科。
5.广告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广告活动研究的应用心里学分支。
6.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被访谈者面对面地进行交谈,借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7.问卷法:指研究者将其研究的内容事先设计成问卷,以书面形式向被试提出问题,由被试用书面或口头形式填答并返回,通过对答案的分析和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研究方法。
8.量表:是一种测量工具,由一系列结构化的符号和数字构成,用来按照特定的规则分配给适用的人、行为或态度,它可将主观的或抽象的概念作定量化测量。
9.测试法:通过采用预设的标准化问题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来测量某种心理现象、心理差异、心理反应等的方法。
10.投射法:通过一定的媒介,研究被试埋藏在表面反应下的真实反应,获取被试真实的情感、意图、需要、动机和人格倾向等的心理测试方法。
二、简述题1.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特征?(1)设计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2)设计心理学史研究设计领域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和干预这些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的科学;(3) 设计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指导设计师按照心理活动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设计活动,改善产品品质,进而提升生活质量;(4)设计心理学通过对思维和创造过程客观规律的研究,提升设计师设计及管理的能力。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与设计活动相关心理现象(2)设计目标主体(用户和消费者)心理(3)设计主体(设计师)心理3.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设计心理学 第2章 wancheng
![设计心理学 第2章 wancheng](https://img.taocdn.com/s3/m/bff9c8edf8c75fbfc77db2ec.png)
第二章 设计心理学发展概述
两者都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属性, 两者都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属性,其研究目 的都是将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日常的生 生活中, 产、生活中,并且这两条线索无论从产生的 源头,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取向, 源头,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取向,所应用的心 理学原理都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交错, 理学原理都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交错,我们 很难截然区分。 很难截然区分。
第二章 设计心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 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格 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 式塔心理学、 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学流派为心 理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理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其中对心理美学影响 最大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该学派重视无意识( 最大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弗 洛伊德的“性驱力”或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洛伊德的“性驱力”或者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
第二章 设计心理学发展概述
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将心理学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 将心理学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 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 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他本人将此称为 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原有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用自下而上的美学代替原有的自上而下的美学”, 主要研究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理现象。他的学 说成为现代心理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说成为现代心理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费希纳于 1876年发表 美学导论》, 年发表《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美学 1876年发表《美学导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美学 进行研究,采用实验法、 进行研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内省法研究形式 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发现接近黄金分割率的长方形 最受人们喜爱,他还提出一系列心理美学的规则, 最受人们喜爱,他还提出一系列心理美学的规则, 审美阈(yu)”原则, 如“审美阈(yu)”原则,即美感的刺激必须达到 一定强度才能进人审美阈;审美加强原则, 一定强度才能进人审美阈;审美加强原则,即几种 审美因素相联可以加强总的审美满足; 审美因素相联可以加强总的审美满足;审美联想原 即审美依赖于想象;审美对比原则, 则,即审美依赖于想象;审美对比原则,即对比能 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等。 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等。
工业设计心理学
![工业设计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672b0c7d5bbfd0a795673bd.png)
工业设计心理学李乐山2001年10月11日第一章使用动机和操作行动1.用户的价值概念2.用户的需要3.用户的操作行动4.能力第二章知觉与知觉行动1.知觉2.注意3.用户的知觉特性4.知觉行动5.技能动作特性6.技能行为7.汽车驾驶行为8.用户对技能产品的希望第三章认知与认知行动1.认知及其实验方法2.记忆3.知识表达4.思维5.探索发现式思维6.含义与理解7.图标设计及常见的问题8.规则行为和知识行为第四章专题研究1.行动组织与学习操作2.意志3.用户的出错类型和原因4.设计引起的用户出错5.用户模型绪论一、什么是科学?按照英国的传统,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学等等被认为是科学。
准确说,这是自然科学的概念。
那么机械工程是不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是不是科学?这些问题引起了许多人思考,尝试对科学下了许多定义。
简单说,科学是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了使科学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任何学科都不断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本学科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对象和课题是什么。
2.怎样能够认识这些对象,以达到本学科设立的目的。
3.从事探索或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按照目的对象(因而也决定了其科学方法)来分,科学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观察研究自然存在的东西;另一类是研究人类制造的东西(人造物)。
自然科学属于第一类。
第二类包括各种技术科学。
从19世纪末一出现心理学,对研究对象课题思考就出现很大争论,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认识论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作用。
100多年来心理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样才能了解人的思维(例如,动机、意图等等)。
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理性主义。
心理学属于经验科学,缺乏经验,只靠书本,很难真正学会心理学的思维方式,也很难得到真正的知识。
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研究的可靠性。
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提出对自然现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致包含三方面。
首先观察收集事实;其次,根据经验和观察提出假设,用实验(试验)和推理去分析这些假设是否与观察的现象基本一致,把得到证实的假设作为解释的依据,成为理论;最后,其他人在其它环境中,采用类似条件和方法应当能够观察到类似现象,验证类似的结论。
设计心理学第三章消费者心理与设计
![设计心理学第三章消费者心理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0687d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5.png)
消费者心理与设计
第3章
三、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是指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 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可称为人格。
个性心理特征
A B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1〕个体的个性一旦形成,在各种情况下都会表现出稳定而持久的相 同行为方式 〔2〕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生理原因〔如疲劳、疾病、衰老等〕、 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变化〔如遭受重大打击,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 角色的变化等〕,都会使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的突变或渐变。
个性的独特性
指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一致的个体,只可能在某些个性特征上趋同 。这就导致了,即使在完全一致的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反响也不一定是 完全一致的。
消费者的气质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定义: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基本的气质类型 :
01 胆汁质(兴奋型)
这种气质类型的人神经活动过程中兴奋性强但抑制力弱,反应的强度高、速度快但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热情、直率、精力 旺盛、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行为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特征。
扩展型决策
扩展型决策发 生在购置介入程度 很高的情况下。
消费者购置决策的原则
最大满意原则
01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购买决策原则。从理论上讲,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总是希望通过消费决策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 用,获得需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满足,追求购买决策方案的完美。
相对满意原则
02
相对满意原则强调购买决策中付出与回报的比较,要求购买决策应切实可行,并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效用,使消费 需要的满足相对满意。
消费者心理与设计
第3章
二、消费行为与决策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生的购置和使用商品的行为活动。 它是社会活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是行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局部。
自考-设计心理学1-3重点总结分享
![自考-设计心理学1-3重点总结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a51b8276a98271fe910ef935.png)
设计心理学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领会】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1【设计心理学定义】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高消费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心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唐纳德A 诺曼(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物质心理学”,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赫伯特A 西蒙(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的研究,将设计当做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
李彬彬(江南大学)——认为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的方向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赵江洪(湖南大学)——使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设计领域的问题。
李乐山(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心理学,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心理研究。
柳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领域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学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领会】1.2研究对像和研究范畴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
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a) 基础本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
b)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念,理念等。
c) 个性心理,包括人性和能力等。
d) 心理过程,包括知(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动)。
【领会】1.3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⑴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1【心理美学】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1、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2、距离说:爱德华-布洛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主义。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cff56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7.png)
设计心理学完整要点《设计心理学》完整重点第一章设计艺术心理学概况1.设计艺术心理是指设计者在产品的市场定位策划、功能原理构想、结构设计计算、设计方案表达、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P12.设计艺术心理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心理活动;二是艺术设计师通过产品满足、引导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P23.表象转化是一种活动中产生的表象转移、渗透到另一种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P33.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
P34.设计艺术心理学既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应用心理学科的一个新分支。
它是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专门研究在设计艺术活动中如何遵循看到感知规律,应用审美心理规律,把握消费者。
心理与行为,综合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创造性地设计适用满意的产品的一门科研究。
p45.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四大因素: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动力系统、个性心理以及心理过程。
P56.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主体和用户消费者。
P57.设计艺术史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
P58.多默在《现代设计的意义》中将设计分为“显性设计”和“隐形设计”两类,其中“显性设计”是风格设计,隐形设计是工程设计。
P69.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P7背景:(1)消费社会必须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2)息社会需要用设计的艺术来衡量人和环境;(3)现代设计的背景需要了解人的心理;意义:(1)增强设计师的心理素质,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保证消费者的满意度;(2)完善科学体系,揭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实现创造性设计。
10.设计艺术心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特八\、点(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是单纯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但侧重于设计艺术和相关的心理学领域中的运用;(2)设计心理学的目的为了帮助设计师更好的设计,服务于人类;(3)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同时掌握心理学以及设计的艺术,才能有效的解决设计。
设计心理学知识点
![设计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bf1832a300a6c30d229f00.png)
第一章科学的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的性质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性质是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而艺术性与人文性的属性主要反映在研究的对象——设计的性质和研究的概念的抽象上。
我们可以将科学与艺术归纳一下:科学:直观、表象——抽象概念——理论艺术:直观、表象——意象——意象形态——形象创造设计心理学的概念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
设计心理学属心理学延伸到设计艺术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
一方面设计心理学具有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另一方面又包含设计艺术领域的艺术性、人文性。
前者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框架,而后者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十分广博,而且概念体系复杂,美学研究便是如此。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
将心理学定义为行为的科学,是因为“行为”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行为的观察和度量具有可操作性。
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过程是:事实——描述——解释——理论事实:心理学研究的求真和证伪都必须从事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
“事实”(fact)是人们关于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可以观察和重复的事件。
描述:描述是就研究对象的状态做出说明。
对于事实或研究对象的分类和概念化归纳应该是最基本的描述性科学研究。
解释:解释是关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的。
理论: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事物的规律,理论可以预测事物。
一个理论可以为许多事件提供解释,同样可以归纳不同的解释而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第二章心理现象基础心理学有三个基本生物学基础:因果、遗传、进化。
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感觉器官,产生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1、感知外界的物理刺激;2、把信息传递到大脑;3、在信息加工之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
由于大脑的加工,人不仅仅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可以获得关于事物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认识,称为知觉。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注意?模式识别?心理学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模式识别?1.2.34第三章知觉与艺术视觉恒常性?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
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概述
![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b12434daeaad1f347933f61.png)
设计心理学
Design psychology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前言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 学科。设计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心理状态, 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 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 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使 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定义: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
法进行广告活动研究的应用 心理学分支。
广告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概述
第1章
四、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1、设计心理学的形成 时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 原因: (1)二战后经济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时代的到来,与设计心 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2)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品面临着两个 转变。即“人适应机器”到“机器适应人”的转变。
(4)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应着重研究人的价 值和人格发展,肯定人的主观 性、意识和自由意志,强调人 类自我实现潜能,肯定人的积 极自主性。
3、与设计心理学相关的应用心理学科
定义: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是一门以心理学 方法研究欣赏美和创造美的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 律的学科.
设计心理学通过对 思维和创造过程客 观规律研究,提升 设计师及设计管理 的能力。
设计心理学概述
第1章
二、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常用三种技射方法: 角色扮演法, 示意图法和造句测验法。
A. 角色扮演法。
这种方法在前述的速溶咖啡消费心理研究中首先使用。
此法就是将被试设想为自己正是购买某件商品的角色, 然后, 表明这个角色对这种产品的态度, 用直陈式态度对问卷进行表态。
这样通过角色扮演, 了解消费者的深层动机。
B. 示意图法。
让被试写出示意图中某角色的话, 从中看出应答者本人的态度。
比如, 美国有一个使用漫画的测验, 漫画上画了一位药品商正在问一位消费者:" 这里有名牌阿司匹林和普通阿司匹林。
名牌的1 00 片 6.7 元, 普通的100 片 2.7 元, 你要哪一种?" 测验要求应答者必须代那位消费者回答, 填下这位消费者回答药品商人的问话。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示意图测验, 目的是在消费者无所顾忌的情况下, 研究名牌对阿司匹林销售的影响。
C. 造句测验法。
研究者提出某一类型的问题, 如" 妇女一般挑选xx 牌自行车"," 假如头痛, 买xx" 等不完全的句子, 要求消费者将看到这个不完整句子后浮现在脑中的词填上。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很多关于消费者的信息。
又比如, 广告心理测定, 了解消费者在广告宣传之后, 人们对产品的看法, 以及由此引起的产品销售变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广告测定工作往往围绕着五方面问题展开: 其一是看了广告之后, 对于我们企业有所了解的, 究竟增加了多少人; 其二是看了广告之后, 对于我们产品的性能及优点有所了解的, 究竟增加了多少人; 其三是看了广告之后, 在理智或情感上对我们产品采取有利态度的, 究竟增加了多少人; 其四是看了广告之后, 已采取行动去购买我们产品的, 究竟增加了多少人; 其五是看了广告之后, 你能回忆出多少内容。
B. 自然实验法。
一般这种研究方法都把情境条件的适当控制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 广告心理测定的选择也有室外实验进行的。
室外测定工作, 一般有两类常见的测定内容: 其一是机械性测定内容, 其中包括广告本身的设计、广告的标题、所附图片、文稿内容、版面的安排和印刷技术等变量; 其二是观念性的测定内容, 它是指一份广告所表达的整个意思是否切合营销策划需要。
这部分内容包括广告的号召力、感染力、亲和力、记忆力、注意力等等变量。
如果广告是用电视作出的, 测定还得包含人物及配音这一变量。
案例研究法, 也称" 个案研究", 较早在医学研究方面获得成功。
这种技术在20 世纪20 年代初被哈佛学者引人企业经营管理科学的研究, 它通常是以某个行为的抽样为基础, 分析研究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许多特点。
2.1.11 创新思维法创新思维法的核心是" 无中生有" 、" 有中生新", 见图2-2 。
第三章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心理学的研究, 企图从消费行为的差异性中探求某些共同的规律, 其中消费者需要的研究就是了解消费行为规律的第一步。
3.1.1 消费者需要概述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 需要、诱因、动机、欲望、需求、满意等。
何谓需要? 根据心理紧张的概念, 认为需要就是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反映。
当个体由于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而引起某种需要时, 机体内部便出现不平衡现象, 表现为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这时的心理活动便自然地指向能够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
在诱因的作用下, 人们会产生一种" 不买就感到不平衡" 的认知失调现象, 像机体处于生理状态不平衡一样, 它同样会引起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状态。
为了获得新的平衡, 人们便产生购买动机, 直到满足需要为止。
例如, 青年人看到街上流行的时装, 面对自己过时的服装就有相形见绚之感, 于是为了获得新的平衡就可能弃旧换新。
研究诱因是引导消费、刺激消费的重要内容。
C. 动机。
个体对某种缺乏的直接体验可以转化为需要, 进而引出购买欲望, 即动机。
动机可以定义为推动有机体寻求满足需要目标的内驱力。
动机一般是内隐的, 所以具有复杂性。
需要是一种不稳定状态, 当它有明确的指向物时, 称意向; 当它明确指向一定目标, 并产生希望满足的要求时, 称欲望。
所以欲望是需要的发展。
欲望已经具备了指向性的特征, 也就是它已指向一定的目标物。
但这并不表明个体一定会去满足它。
因为欲望毕竟是一种愿望, 无论它多么强烈, 仍是一种愿望而已。
3.1.3 消费者需要的特征A.需要的多样性。
B. 需要的发展性。
C. 需要的层次性。
一般来说, 总是首先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即满足" 生活资料" 的需要, 而后是满足社会性、精神需要, 即属于" 享受资料" 和" 发展资料" 。
D、需要的时代性。
消费者的需要常常受到时代精神、风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E. 需要的伸缩性。
消费者对商晶的需求, 随购买力水平变化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F. 消费需要的可诱导性。
消费者的需要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
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厂商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新产品, 这样可以刺激消费, 这是直接引导消费; 通过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 提出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理由, 引寻消费者使用新产品, 这是间接引导消费。
如化妆品的消费, 就颇费脑筋。
尤其对各类高档品种的化妆品推销, 没有引导消费, 销售工作就一事无成。
因为人们可以不用化妆品而照样健康长寿, 尤其不用高级化妆品也可以愉快地生活。
对化妆品消费必须提出消费理由, 而且此理由既充分又必要, 使消费者感到不买心中不平衡。
G. 系列性和替代性。
消费者的需求有系列性, 购买商品有连带购买现象系列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方便和美观, 也为广告及产品设计人员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要还有替代性。
这就需要产品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及时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 努力开发新品, 多准备代用商品, 满足消费者的更新换代的需求。
H. 需要的季节性和时间性,,儿童节前夕, 是儿童用品市场最活跃的时候当目标无法达到而体验到挫折感时, 人们为了减轻焦虑, 求得内心的平衡, 有时候会采用一些特殊的策略。
在心理学中, 这些策略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 文饰作用、退缩、投射作用、我向思考、认同作用、攻击、压抑、退行等。
A.文饰作用。
由于目标没有达到而虚构出某些似是而非的理由, 或者断定自己从来没有想达到这样的目标, 即所谓的文饰作用。
B. 退缩即退出挫折情境。
一位不会使用缝纫机的人可能根本不利用已购置的缝纫机去缝衣物。
而且, 在此条件下他可能断定, 买现成的衣服更便宜, 并且能省出很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
B. 退缩即退出挫折情境。
一位不会使用缝纫机的人可能根本不利用已购置的缝纫机去缝衣物。
而且, 在此条件下他可能断定, 买现成的衣服更便宜, 并且能省出很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
C. 投射作用。
将遭受挫折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原因或其它人的无能。
一个发生了车祸的司机, 可能会责怪道路不平、天气恶劣或其他司机犯的愚蠢错误等。
D. 我向思考。
完全受需要和情绪支配地想入非非, 完全脱离现实, 这种幻想能使个体在想象中去满足在现实中未获满足的需要。
例如,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的那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 在想象中得到了温暖的火炉、慈祥的奶奶和一只又肥又大的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烤鹅。
E. 认同作用。
指下意识地向那些个体认为有关的人或情境" 看齐", 以此来解决挫折感。
有些广告会描写一种挫折情境, 如一男子因患口臭在与女友相会时不得不戴上口罩, 然后, 用广告宣传的产品克服了挫折( 使用某个牌子的牙膏后, 口臭的烦恼消失了) 。
这一类型的广告, 就是利用了部分消费者的认同心理。
F. 攻击。
即受挫折的人可能采取攻击行为以维护自尊。
受挫折的消费者会联合起来抵制或控告某一产品, 从而迫使厂家改善商品质量。
G. 压抑。
即抑制那些无法或难以满足的需要,这样, 个体常常会" 忘记" 他的需要。
被压抑的需要有时会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果这种方式是社会所接受和赞许的, 就称为升华。
H. 退行作用。
即采用幼儿的或不成熟的方式对挫折情境作出反应。
前面提到的那个买不起皮制沙发的女士在设计心理学中, 如何将消极的挫折反应引导到积极的升华行为上来, 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很多需要理论实际上认为, 需要满足并不能促使个体行动, 相反, 正是需要理论的不满足( 或待满足) 才促使个体行动。
马斯洛认为, 人在较高级的需要出现之前, 首先寻求低级需要的满足, 当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出现新的较高级的需要, 并激励个体去满足它。
A. 生理性需求B. 安全性的需求。
C. 社交性需求。
即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
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希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获得荣誉, 受到别人的尊重, 享有较高的威望。
E. 审美需要。
这是消费者对审美理想和艺术境界的需求, 包括装饰、点缀、旅游观光, 讲究住所、时装和美味以及文化鉴赏和天伦之乐, 等等。
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 在达到功能和质量的标准之后, 产品的美观等因素将上升为主要内容。
F. 求知的需要。
这是消费者为了适应周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而对学习、认知、增长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和体力、提高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需求。
G.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前六种需要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人们对发挥和满足自己潜在能力的一种需要, 即一种个性化的需要.3.2.2 需要层次论与市场心理A.市场细分与市场心理。
市场细分是市场心理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市场细分就是按不同的消费者特征把潜在市场分成若干部分, 成为目标市场。
消费者的特征有许多种类: 如有地理特征, 就形成地理细分; 有人口特征, 就形成人口细分; 有社会文化特征, 就形成社会文化细分; 而分析消费者的需要特征, 就形成心理细分。
产品的心理细分, 就是根据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收入、社会地位、动机、态度和个性等因素将其细分出不同的目标市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简化为五大层次:生理性需要、安全性需要、社交性需要、自尊审美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由此可见, 产品的安全性在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为我们产品的设计、广告的宣传指明了方向。
E. 享受类产品市场心理。
享受类产品市场, 指这类产品的功能是满足人们的自尊心、荣誉感之类的需求而产生的目标市场。
包括工艺品、古玩、美食、时装以及高档耐用日用品, 还包括旅游、娱乐、参加舞会之类的享受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