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

新形势下加快“三农”工作的新思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新时期“三农”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

农业农村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工作,而“三农”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基石。

加快推进“三农”工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

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出新的思路和举措,以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要求和挑战。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树立农业为主体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农”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农业为主体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竞争力。

还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二、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在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需要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要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交通和生活便利度。

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民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三、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村经济体系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在新形势下,“三农”工作需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要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还要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土地流转权利,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工作。

在抓好三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设施滞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供给不足。

2.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和务工收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经营风险高、务工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

3.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稳定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业补贴、保障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扶持农民合作社等方式,稳定农民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抓好三农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

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

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

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

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

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

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

形势与政策论文:心系“三农”解民生之多艰

形势与政策论文:心系“三农”解民生之多艰

为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三农”问题的实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与其它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走向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城乡差距大,农民负担重,农村矛盾多等经济社会问题进一步突显了出来。有人把”三农”问题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苦。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心中不禁有一种沉重感,但是,我们不会丧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信心,我们会带着感情去体验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之艰难,更会从理性的高度强化责任,激发热情,不断坚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典型:
众所周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改革很快就从农村开始了。根据专家调研,中国长三角农村已经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对迅速,城乡一体化景象初露端倪。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经济实力雄厚,公司企业拥有国内外一流设备,热电,线材,面料,服装,化纤,烟,酒等主导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存款,小汽车,中央空调,摄象机等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全村无赌博,无封建迷信,无重大刑事犯罪,被人们誉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第一村”!又如浙江省绍兴市新风村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旧村改造,分别建成农业园区,工业园区,住宅园区,休闲娱乐园区,加强村庄绿化,农民公园,活动中心,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和宽带网络等一应俱全,堪称”乡村田园,城市新区”,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还有不少传统农业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跌爬滚打,积累了发展经验,走出了又好发展的新路,比如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不失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强信心,正视”三农”现实问题,深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不断加强农业,建设农村,支持和扶助农民,那么,建设小康社会,城乡更加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时政热点分析 “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分析 “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背景材料1、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

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①从农业生产布局看,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

②从农产品结构看,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化专业化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③从农村产业结构看,林、牧、副、渔比重小,非农产品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殖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

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不仅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3)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受冲击最大;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2、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

“三农”政策研究分析“三农”政策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政策之一,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层出不穷,不断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本文将对“三农”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一、“三农”政策现状1. 农业支持政策: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包括农资补贴、农机具补贴、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 农村改革政策:为解决农村人口聚集、资源浪费等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村级组织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农民生活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民生活改善,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卫生保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等,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1. 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三农”政策,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总量逐步增加,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

2.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3. 农村社会结构优化: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加快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4. 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活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民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三、“三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农产品供给结构仍需优化:虽然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农产品过剩,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产品供给结构的优化。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班级:材科1102班姓名:余芳学号:0121101010232摘要: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小农经济;现代农业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分析歧见纷呈,故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就不尽一致。

那么,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症结又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本文认为,有必要继续深化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认识,从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供思路,要从机械的照搬他国成功经验转到紧密依托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在于殖民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

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

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

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松江利在棉布、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及配套PPT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及配套PPT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就“三农”问题和农村政策进行解读,主要内容如下:•“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农村政策未来的展望。

二、“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包括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重心向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资源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2.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村经济的根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被征用和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业可做。

3.技术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逐步增多,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不足,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限制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为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

这些政策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和“合作化”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农民组织化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

第二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等政策,试图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土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第三阶段(1996年-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持现代化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旨在实现“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四、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当前,我国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主线,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成就瞩目。

然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改革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所在,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不顺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此,要强化各级党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乡镇政府职能,改革乡镇机构管理体制,建立乡镇财政,适度改乡设镇,充分发挥乡镇基层政权的职能和作用,引导农民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1]。

关键字:“三农”问题、发展、实质、解决措施当前,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建国以来第三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三农”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只是恢复性增长,城乡差别的趋势还在扩大,农民(农民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归根到底,“三农”问题的本质是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或者说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问题的实质没有根本突破,窒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农民工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的持久活力。

所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

第二步改革必须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因而是全方位的,内容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农民工体制、粮食和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设施建设体制、县政体制以及筹建新农委[2]。

(一)“三农”问题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几年的历史变迁。

因此,文章以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农业问题为主线,将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分为四个阶段,以此展开对“三农”问题历史沿革的分析。

1.探索期(1949-197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急需发展却又不得不应对国家安全挑战,以农业为代表的非优先发展产业、以农村为代表的非优先发展地区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优先产业、优先地区发展的需要,其实现途径就是通过以农支工,人为地扩大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以牺牲农业的代价实现了工业初步积累的快速完成。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CATALOGUE 目录•“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三农”问题的现状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农村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民收入的低下等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环境压力、资源紧张、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和紧迫。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同时,国家也将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应对策略针对“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出稳定010203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建设农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保护农村生态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引言“三农”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三农问题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的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进行解读。

一、当前三农政策的背景和意义1.1 三农问题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福利较少等问题,都制约了中国农村的发展。

农村贫困、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制定各种三农政策,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的提高。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民群体的福利保障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1.2 当前三农政策的意义三农问题事关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当前,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三农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福利保障和农业现代化。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推动政策落地,加大投入力度。

二、当前三农政策的特点当前,中国推出的三农政策众多,从政策内容到政策目标,都有所不同。

本节将就当前三农政策的特点进行解读。

2.1 多元化当前三农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元化。

与过去相比,当前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注重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的政策。

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重视农村发展的全面性,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扶持农村服务业、文化娱乐等产业,以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2.2 全面覆盖当前三农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面覆盖。

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着重考虑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问题,从土地、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以覆盖农村发展中的各个环节。

2.3 一二三产业联动当前三农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二三产业联动。

三农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三农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三农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目前,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三农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1. 农业现状:农业仍然是我国三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业产能增长放缓,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

对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防止价格波动;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 农民收入现状: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贫困人口仍较多,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对策: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对策: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和引导;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满足农民融资需求;推动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

4.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田土壤和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

对策:加强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总之,要推动三农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农民和市场共同参与,加大投入力度,科技支撑农业发展,改善农民收入状况,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

“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综述“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统称,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对“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进行综述。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村地区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耕作方式和育种技术,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

还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田产出,因此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

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还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

还要注重保护农民权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农村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要推动农村金融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和农业生产支持。

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社区自治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农村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还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

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的基本人口。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国家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当前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经济的现状备受瞩目。

不少人对于三农问题的现状与发展问题产生了疑虑,下面将对三农经济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探讨。

一、三农经济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农村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升级,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乡村环境得到了改善。

同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尽管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机械化程度不足,劳力投入大,收入水平有待提高。

这也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一大原因。

三、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屡有发生,影响了农产品出口质量和国内市场信任度。

为了保障农产品质量,须要加强监管和标准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四、农民收入增长不均衡尽管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够快,增长不均衡。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工收入仍然偏低。

农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需要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五、土地流转问题亟待解决土地流转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虽然土地流转有所加快,但依然存在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流转肯能性低等问题。

土地规模化、产权化、经营化的进程亟需加快,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六、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需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业废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形势与政策三农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三农问题论文

形势与政策三农问题论⽂三农问题及其对策在21世纪⾥,“三农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向伟⼤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任务。

党的⼗六⼤提出提出实现全⾯建设⼩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建设⼩康社会。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个从事⾏业、居住地域和主体⾝份三位⼀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必须⼀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个农业⼤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地描述是指⼴⼤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份为农民的⼤部分国民的⽣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1)第⼀,农民问题。

主要是三个⽅⾯:⼀是农民收⼊增长缓慢。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这些收⼊都不⾼。

⼆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长期以来农民⼀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在劳动⼒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

三是农民的⽂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

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不⼴、针对性和实⽤性不强。

同时,随着对农民⼯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作,难以转移到⾮农产业。

第⼆,农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耕地少、分散,受⽓候的制约较⼤,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直存在。

⼆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多数项⽬带动⼒较弱,竞争⼒不强,规模不⼤,辐射⾯不⼴,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

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三农经济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三农经济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三农经济新趋势及应对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三农经济的新趋势不断涌现,给传统农业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因此,及时分析这些新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经济新趋势的几个显著特征包括:智能农业的兴起、农村电商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推广、以及乡村旅游的兴旺。

这些趋势无疑在重塑农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智能农业正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标杆。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智能农业不仅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精准农业、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等手段的普及使得农民可以更科学地管理土地、作物和资源。

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使农民能够熟练掌握智能设备的使用,提高其生产效率。

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使得农民能够直接对接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

通过互联网平台,地方特产得以迅速进入都市消费者的视野,从而推动了“产销对接”。

同时,电商也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

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物流配送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民电商技能的培训,帮助其更好地融入这个全新的市场。

绿色农业是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绿色农业不仅关注产量,更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肥料的使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生态种植和养殖方式都逐渐成为农业改革的重要方向。

这一趋势要求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包括补贴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生态种植方法,以及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

同时,也需要鼓励农民参与绿色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附加值。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与传统旅游相比,乡村旅游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和居民参与。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也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在过去的历史中,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缺乏多样化经济产业的培育。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三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土壤退化和农药农残等。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先进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育一批专业化、科学化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解决农村地区的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以保障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第三,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民合作经济。

将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潜力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例如,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民增加收入渠道。

同时,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和资源共享。

第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服务水平。

建设农村学校、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6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6

第一专题“三农”问题习题一、单选题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坚持()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A.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农业农村优先发展D.三农提质增效答案: C题型:单选题2. 21世纪以来第()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2月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A.17个B.18个C.19个D. 20个答案:A题型:单选题3.“三农”问题是( )的简称。

A.支农、惠农、扶农B.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关系C.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D.农业、农村、农民答案:D题型:单选题4.“三农”问题的本质是( )A.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现像B.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C.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的问题D.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特殊自然历史现象答案:B题型:单选题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A.发展中小城市B.城乡发展一体化C.发展农村经济D.乡村发展一体化答案:B题型:单选题6.新型城镇化核心是( )。

A.以人为本B.社会和谐进步C.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答案:A题型:单选题7.下面哪项不属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总要求()。

A.管理有效B.生态宜居C.乡风文明D.生活富裕答案:A题型:单选题8.党的()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九大答案:D题型:单选题9.下面不属于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是()(单选题)A.产业兴旺B.生态宜居C.文化繁荣D.治理有效答案:C题型:单选题10.中国农民丰收节,于()设立,节日时间为每年“()”。

A. 2016年、⽴秋B. 2017年、夏⽴C. 2018年、秋分D. 2019年、秋分答案: C题型:单选题二、多选题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收入低。

我国农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比较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对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引进新的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效率低下。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

对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普及高科技设备、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缓慢,农村人才倾向于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对策:加强农村人才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引导农村人才回流,支持农村自主创业。

五、土地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导致土地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科学化耕作方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

六、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种植和养殖业获取收入,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农民收入不稳定,风险较大。

对策:建立农民收入稳定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七、农村金融服务薄弱、融资难题。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难题成为农民创业发展的一大制约。

对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傲立于世界之林,而农业问题也一直是帝王将相关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古训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其实最早提出“三农”是
在2005年十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农民?农民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的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户口在农村就是农民”。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首,正如毛主席说的“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和农村的稳定。

现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目前突出表现的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是农民增收问题。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一方面农业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益低下。

还有农村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尤为突出。

“三农”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造成农业效益低,从而使农民收入低下;农业人口过多、素质过低。

我国“三农”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在于过多的农村人口与过少的农业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

由于三农问题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原因:由于城市承载力低,资源稀缺,工作岗位有限,粮食需要配给,客观上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类。

现实情况促使修宪,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结构固定下来;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合理,使得农民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加重。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们迁入城镇;
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
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
所谓“减少农民”,就是把减少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作为各地区重要的发展目标,从而才有可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最终才能富裕农民。

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以市场化引导小农经济走向现代农业。

(1)改革完善农村现有的农地制度和经营制度。

1、坚持全面发展,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2、发展规模经济,实行农业的优质化、高效化和专业化。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3、坚持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4)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6、顺应潮流大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理论探索的基本结论。

当然,中国劳动人民创新了产业化经营模式,他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意义:A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B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C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我们邻国韩国的城乡差别已经基本上消除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韩国农村改造运动中确定的工程项目都是切实可行的小项目,比如修路、修井、之类与农民生活息息。

韩国农村现代化举措是在小农制背景下搞的。

运动虽然声势浩大,却没有触及农民的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韩国70年代以来农村的改造和建设是在比较充分的工业基础上进行的,有充分的物质保障。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最适合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二元分隔,使“三农”工作呈现崭新面貌。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将“三农”的发展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党的十八大及时提出“四化”同步,就是要使“三农”工作紧随时代,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报告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对“三农”工作的科学定位。

我国仍然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农民实际仍占大多数、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解决好“三农”问题任
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