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3节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脚夫调》、《弥渡山歌》、《姑苏风光》、《孟姜女》和《幸福歌》。
《澧水船夫号子》是流行于湖南澧水一带的船夫号子,是船工们行船时演唱的歌曲。
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
歌曲开头为平水号子,通过由弱及强的劳动节奏衬词,展现了船工们摇船自远而近、徐徐而来的情景。
欣赏时注意体会民歌与地理环境、方言之间的关系。
《脚夫调》是一首陕西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最喜爱的一种山歌形式。
歌词基本以七字为一句,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起兴,下句起题。
既可以两句独立成歌,也可把几段或十几段歌词并列,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
表达了脚夫赶脚时的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
《弥渡山歌》采用比兴手法,前三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一句才切入主题,具有南方的含蓄色彩。
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云南山歌的独特风格。
《姑苏风光》是一首表现对家乡热爱的江苏小调,是由[码头调][满江红][六花六节][鲜花调][湘江浪]等几个独立的曲调连缀而成的一首较为大型的叙事性歌曲。
教材节选的是[码头调]。
此曲在旋律音调方面具有典型的江南小调特点。
《孟姜女》是在江苏民歌《孟姜女》曲调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幸福歌》》是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
歌曲采用了领唱、齐唱的演唱形式。
前半部分的和腔用重复的手法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和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通过作品欣赏,对汉族民歌的类别与特征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汉族民歌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讲解汉族民歌的起源、地位、体裁分类(号子、山歌、小调等)及其特征。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聆听汉族民歌,感受并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并理解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
2.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如号子、山歌、小调等。
3.了解汉族民歌的现状及发展。
(二)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六首音乐作品鉴赏,使学生明白汉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征,培育在听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吸纳和传承优秀文化,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和谐身心,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对崇高人文精神的追求,增强对真善美的讴歌与塑造能力。
汉族民歌说课稿
汉族民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汉族民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汉族民歌》是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_____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
汉族民歌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汉族民歌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材中对汉族民歌的分类、特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示例。
然而,教材中的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但对于汉族民歌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汉族民歌的分类、特点和风格。
学生能够学唱一首简单的汉族民歌,掌握其基本的演唱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唱、模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分类、特点和风格。
学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族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汉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高中音乐_民歌(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内容分析: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内容系统、科学,共包括五个单元,《汉族民歌》是第四单元民歌(一)。
高中音乐课标明确指出要:“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汉族民歌》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鉴赏课,它以音乐的体裁特点为线条,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顺序进行呈现的。
二、教学方法:在授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我采用了对比教学、探究教学、体验教学等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的定义及分类2、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4、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的体裁。
五、教学重难点:能区分总结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各自的音乐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唱《沂蒙山小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汉族民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民歌的定义:即民间歌曲,民间口头传唱的,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民歌按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1、山歌听赏《赶牲灵》,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作品,增强学习兴趣。
对照曲谱分析旋律、节奏、歌词等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作品,加深对山歌的了解。
总结山歌音乐特点。
2、小调结合所学对比聆听民歌《茉莉花》,思考问题。
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体验小调优美流畅的旋律和规整的节奏特点。
高中音乐-《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理念“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是普通高中课程《音乐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课通过对《黄河船工号子》、《赶牲灵》、《无锡景》等几首汉族民歌的听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让学生主动探究汉族民歌的体裁形式、风格特点、表现手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今后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推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体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对山歌》片断,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和参与课堂互动的感受和气氛。
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重难点师生合作演唱《对山歌》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2009年,在山东省召开的第11届全运会上,当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运动会开幕后,随着热烈的掌声和绚烂的烟花,一起飘扬在运动场上空的还有一段十分优美的旋律,其中包含着一首民歌的主旋律,是哪首歌的呢?下面:我来回放一下当时的视频片段,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我要提问。
2/42 5 | 323 | 53 21 | 2 —| 2 5 | 32 3 | 56 56 .| 1 —|12 3 | 23 5 | 65 3 1 | 2 —| 32 16.| 1·12 | 3 2 |6 5 | 5 —| 5 —‖师:这段音乐中有哪首歌曲的主旋律呢?是什么地方的民歌?生:是我们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师:同学们说的没错,这是我们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唱一下《沂蒙山小调》的第一段好吗?(师生同唱《沂蒙山小调》第一段)师:在山东承办的这样一次盛会上,这一段音乐的出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山东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山东形象的另一种体现。
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型:音乐鉴赏课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民歌定义及民歌的起源、发展、体裁等。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歌,能分辨出民歌的体裁;在感受、体验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探究方言、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3、情感目标:喜欢聆听、演唱民歌,愿意探索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策略:探究法、对比法、引导思考、关注参与。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民歌的体裁分类,感受民歌的风格特色。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探讨、体验、创造性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第一季《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演唱家乡山歌的视频片段。
二、民歌1、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2、民歌起源: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
3、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曲新民歌4、民歌常见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
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
2、欣赏船渔号子:岚山号子,感受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通过分析岚山号子,得出劳动号子的音乐形象,功能,演唱形式等。
4、师生互动:模仿岚山号子,体验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山歌:1、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2、分析《槐花几时开》。
3、不同地区民间对山歌的不同称谓。
4、总结山歌:是劳动人民用于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
传统山歌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
山歌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因此感情纯朴、想象大胆、比喻巧妙。
(三)小调:1、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
2、分析总结:江苏民歌《茉莉花》。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授课人】:【学校】:【课题】:汉族民歌【课时】:一课时【教具】:自制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各地汉族民歌,培养学生对汉族民歌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上重视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分析音乐作品,能够归纳汉族民歌主要体裁的音乐特点。
3.能力目标:在欣赏、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分析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汉族民歌主要体裁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沂蒙山小调》,直接导出课题。
二.新授1.山歌1)聆听《赶牲灵》、《小河淌水》,体会、分析、总结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山歌的不同特点。
2)比较特点,并分析出影响两个地区不同特点的因素。
2.小调欣赏各地民歌《茉莉花》,总结小调特点,并体验方言对民歌的影响。
3.劳动号子1)通过观赏视频《锦上添花》片段,分析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
提示:请大家从音乐特点的角度去听赏。
劳动号子在歌词、节奏、旋律、演唱形式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2)聆听《澧水船夫号子》。
A完整欣赏。
B分段欣赏。
3)通过表演《过滩号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劳动号子。
4)列举生活中的号子4.合作探究回顾本节课学的内容,归纳总结民歌的定义及特点。
5.结束语《汉族民歌》学情分析1.学生对民族的概念认识较模糊。
在学生的印象中,通常对民歌的概念是,像《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都是民族,这也不为错,这是现在广义上对民歌的定义。
汉族真正原始的民歌定义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口头传唱的,表达劳动人民自己思想情感的歌曲才称为民歌。
学生对这个概念初步认识比较模糊。
这概念包涵三个方面:1.是劳动人民创造;2.是生产劳动过程中口头传唱的;3.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4.歌曲是无版权的。
2.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不浓。
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听得更多的是电视、网络中传播的流行歌曲,比如周杰伦的歌、王力宏的歌,像汉族民歌这样的内容,学起来增加了音乐教师的教学难度。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反思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传统音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在高中进行的汉族民歌的教学中,我从民歌的三种体裁切入教学,并将汉族民歌的教学上升一个层次,重点讲其南北音乐不同的风格,更能体现高中音乐学习的特点。
这节课,说到少数民族的民歌,同学们了解的曲目甚多,《敖包相会》、《阿里郎》等等。
作为汉族人,反而对汉族民歌了解甚少,为了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我们多姿多彩的汉族民歌,这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把教学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欣赏为主,注重了情感的渗透。
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汉族民歌的美感之中。
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氛围, 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我根据各小组活动情况,给整个活动过程提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通过这次汉族民歌初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加深对汉族民歌的了解,认识了各地方的民歌带有地方风格,有区域性,旋律优美,源远流长,带给我们一种美的感受。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汉族民歌的魅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我们要传承这一优良文化,让更多的人喜爱民歌。
本课“以小见大”,从学生熟悉江苏的民歌《茉莉花》着手,增添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从一南一北两类对比最明显的汉族民歌切入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欣赏了《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刘三姐》片段等汉族民歌,从而了解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民歌的艺术性,并学习演唱了中国最著名民歌《茉莉花》、《沂蒙山小调》,共同完成了《过滩号子》,根据《刘三姐》的旋律自创了山歌歌词,让学生从日常的音乐欣赏中留意中国民歌的无所不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的整合不够,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山歌、号子、小调的艺术特点基本了解,但是不能明确区分,在短短45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深入体会汉族民歌的悠久历史、艺术特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本课时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们对民歌的探究的好奇心,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关注汉族民歌!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欣赏课的理解比较精疏,对教师的依赖特别强,对此,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音乐作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由老师的讲解、分析,比较等方法,结合听、看等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鉴赏的能力,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汉族民歌》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摘要:一、引言二、课堂实录分析1.教学内容概述2.教学方法与策略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三、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3.改进措施与建议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汉族民歌》是一门音乐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本文将通过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音乐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二、课堂实录分析1.教学内容概述在本次课堂中,教师以讲解汉族民歌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代表作品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欣赏和学唱民歌。
通过分析民歌与民间风俗、地域文化的关系,使学生深入了解汉族民歌的魅力。
2.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采用了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播放民歌音频、展示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在学唱环节,教师分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从课堂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汉族民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
在学唱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认真跟随教师学习。
课后反馈表明,学生们认为这堂课生动有趣,收获颇丰。
三、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堂实录分析,本次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了解汉族民歌知识的同时,能够学唱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民歌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
2.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优点:- 教师准备充分,课堂内容丰富;- 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不足:-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实践环节时间紧张;- 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改进措施与建议- 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 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在学唱、欣赏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汉族民歌的过程中培养对民歌的热爱,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2、能在独立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通过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寻找民族音乐鉴赏的元素。
3、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魅力,归纳和总结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二、新课(P75页)自主学习: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有文字和乐谱之前,汉族人民已创造了民歌。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的口头歌曲以诗歌的形式保存了古代民歌的精华。
汉族民歌,分布地域辽阔,又因自然环境与方言的差异,而形成风格上的多姿多彩,与类别上大体定型的现状。
从音乐特点上区分,可概括为号子,山歌与小调三种类别。
欣赏与体验:1、劳动号子在北方,劳动号子常称“吆号子”;在南方,则称为“喊号子”。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方式可分为搬运号子:江苏北部《挑担不怕扁担弯》四川《板车号子》工程号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农事号子:浙江海宁《车水号子》涪陵《圆场号》作坊号子:四川自贡《人工号子》渔船号子: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号子》《黄河船工号子》是一首北方“吆号子”,歌曲曲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具有鲜明的劳动号子的特点。
《澧水船夫号子》以船夫摇橹时唱的四个号子为基础改编而成。
活动与探究1⑴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从事()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的歌曲。
⑵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节奏:曲调:演唱形式:2、小调由于各地文化历史传统与生活习俗不同,因此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时调”“俗曲”“小令”。
从音乐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小调的发展更多的是与城镇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种类: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地方性小调、歌舞性小调1.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2.地方性小调。
3.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采茶调、秧歌调、等)《铜钱歌》是一首湖南益阳的民间小调。
高中音乐 走近汉族民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中第四单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第一个章节。
本章节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民歌体裁特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歌与音乐风格的成因、特点,了解民歌与地域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以不同地域的四首民歌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体验活动与多媒体为媒介,在引导学生了解各地域民歌的音乐特点及成因的同时,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思考、传承及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历程感恩与本堂课可取之处:(一)从体验中分析,畅学各民族民歌在课堂中,我们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活动。
学生们在多彩的音乐活动中体验各民族音乐的特点,分析出成因。
在《澧水船夫号子》教学部分,教师与学生即兴合作演唱船工号子,体验一领中和,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将“班级”这艘大船开往理想的彼岸!在讲解西南色彩区民歌时,全班同学用手势描绘出来的旋律线条,场面唯美、壮观,仿佛即兴的手势舞在教室上演。
音乐活动的设置让班级学生加强了凝聚力、感受到了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 二)运用视觉冲击,摆脱枯燥白话在课堂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场景视频来代替苍白的语言描述,增强课堂的真实情景,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澧水船夫号子》的部分,我们选择了无声的视频进行场景预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不同的流域配上不同的船工号子,学生们在尝试过后自信心倍增、学习兴趣直线上升;在西北色彩区民歌的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恶劣环境,进而分析出民歌成因,执教教师搜集了当地民众赶着牲灵、唱着信天游、洗着衣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等视频拼接在一起,并亲自配上旁白,加入音乐,将学生们带入西北穷苦的生存环境,体验西北民歌的质朴、苍凉。
(三)融入信息技术,为课堂添彩信息技术的融入,让课堂有了一种现实版的穿越感,迅速提升了课堂气氛。
1. 问卷星:教学引入的环节,我们加入了问卷星的分析结果图表,把对学生们的问卷调查通过图表数据展示了出来,简单、清晰、明了,又保护了学生们的问卷隐私;2. 拍照上传:把学生自己编创的旋律投上屏幕,并与班级同学一同再次视唱,学生自豪感倍增;3.草料二维码:学生们在课后自行组建团队,完成作业,扫码上传。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课《汉族民歌》教学设计《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汉族民歌》教学目标一、能认真听赏本课展示的歌曲,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二、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和总结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三、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2. 通过学习能了解和掌握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1.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进行分辨。
2.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能比较整齐和谐地演唱。
学生活动1、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能较完整的演唱歌曲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一、课题背景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时代所需。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我国的教育界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一次教育改革。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热切关注下,《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颁布并予2005年开始实施。
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新的教学理念,确定新的培养目标,从音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变化。
重视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参与、探究与合作,对培养与发展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音乐生活的情况高中学生音乐生活情况调查表1、是否喜欢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A 喜欢B不喜欢C无所谓2、你通常通过哪些途径接触到民族音乐?3、请列举出你所喜欢的汉族民歌体裁和代表作品。
在对本年级528名学生的调查中,有422名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听音乐,占到被调查者的80%。
有89人表示对音乐的态度无所谓,占到被调查者的17%,只有17名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音乐,只占到了被调查者的3%。
高中音乐_汉族民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1.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2. 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学生活动1、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听赏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课后作业分析小调体裁歌曲《小拜年》(辽宁民歌)与《铜钱歌》(湖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探究这两个地区音乐风格不同的原因。
学情分析一、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
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
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二、学生的认知特征: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
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学生的知识基础:(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反思我的汉族民歌
反思我的汉族民歌第一篇:反思我的汉族民歌反思我的《汉族民歌》这一课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要成长为新时代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一、反思自己的备课过程音乐课的备课和语、数、外等学科一样要精备,甚至花费的时间更多。
有很多老师对“小科”老师有偏见,看到我趴在办公桌上认真思索备着课,有时会奇怪地说:“音乐课还用备课?放几首流行歌学生不是高兴得很?”其实不然。
要这样的方法去上课,那还有音乐老师干什么,学生自己都会放哩。
而且这样的音乐课能坚持多久?更大的问题是根本违背音乐课的宗旨。
音乐课不只是简单的听听流行歌曲,会唱几首流行歌曲。
我们担负着提高中学生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中学生各方面音乐技能的重任。
每个星期才一节音乐课,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完成这样的重任,必须要精心备好课,才能驾驭好宝贵的一节课时间。
1、备好学习目标目标是三维的,知识、情感、价值观。
其实就学习中的内容也许只一、两个点。
但是通过这一、两个点的教与学,贯穿三维的总体教学目标。
如“汉族民歌”一个点是让学生对汉族民歌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第二个点是按体裁分为三类:一类是山歌,二是号子,三是小调,每一类型民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根据两个点设计整个教学流程,流程中了解民歌环节就是三维目标中理论知识落实的一个环节。
在第一个内容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对民歌的定义这一环节,也是教会学生怎么介定什么是民歌什么这一技能目标达成的过程。
2、备好教学流程目标确定好了后,教学流程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要能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要他们能主动配合,就要费脑筋了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汉族民歌的视听欣赏和对比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歌,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祖国对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演唱、比较、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了解汉族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分类。
三、能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归纳三种民歌的音乐特点并能通过这些特点判断各个不同作品体裁。
教学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教师范唱等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
1. 听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比较异同
2. 了解掌握汉族民歌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各种不同民歌体裁的分类,能利用特点分辨各体裁。
学生活动
1、体验节奏和情感,熟悉号子特点。
2、听赏江苏民歌和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同时演唱两种曲调不同的《茉莉花》。
3、探讨、研究三种民歌体裁的具体特点。
4、反馈练习,听赏不同民歌片段,分辨民歌体裁
课后作业
分析小调体裁歌曲《小拜年》(辽宁民歌)与《铜钱歌》(湖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从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来探究这两个地区音乐风格不同的原因。
学情分析
一、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
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
音乐的主要动力。
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二、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
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学生的知识基础:
(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给他们上课时,不能太过于要求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
课堂上,我会着重以聆听为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
四、对应和措施: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触感敏锐,不喜欢墨守成规,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旨在营造合理的学习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视、听、唱、动等多种体验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魅力,学习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效果分析
1、通过本科的学习,学生大都能掌握和理解民歌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演唱形
式。
2、通过观课老师的反馈,在教学设计和环节上准备不够充分,没能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3、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到的知识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课堂上没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音乐鉴赏—汉族民歌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汉族民歌的听赏、分析,掌握汉族民歌的分类以及各自的概念、特点、演唱形式等。
《澧水船夫号子》
本曲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作品,湖南民歌。
本曲通过复杂多变、富有气势的号子音乐,生动反映了澧水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生动表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劳动过程。
《赶牲灵》
陕北民歌(高腔山歌),是“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全歌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又细腻,质朴而又风趣,语言生动,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归来的心理活动,描述的惟妙惟肖。
《无锡景》
生动介绍了无锡城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旋律细腻优美,富有江南特色。
评测练习
名词解释
1、劳动号子定义: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歌曲。
音乐特点:律动感强;节奏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结合;
演唱形式: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和
2、山歌定义: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音乐特点: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自由;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口语化。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合唱
3、小调定义:小调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
音乐特点:曲调优美、流畅;感情细腻、委婉;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歌词固定。
演唱形式:独唱
南北民歌的对比、各自的音乐特点
课后分析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汉族民歌》的新授课。
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传统音乐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
强民族意识。
在高中进行的汉族民歌的教学中,本课“从一南一北两类对比最明显的汉族民歌切入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分析了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还分析了形成此特点的原因。
作为音乐课,更重要的还有民歌是如何使你感受到它的地域特点的,在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上是如何表现的,演唱上是怎样表现的,我认为在整节课中一定要有此方面的分析。
最后同过赏析山西民歌《想亲亲》让同学们民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标分析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目标的内容
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具体性体现,是课程阶段性、特殊性的结果显示。
传统的课程通常以每一门学科对应某一特定的学生发展目标,如德、智、体、美、劳,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学生各门学科都优秀,就是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课程目标具有下列功能:
(1) 明确音乐教育发展方向;
(2) 提示音乐教育计划要点;
(3) 提供音乐学习经验方法;
(4) 确定音乐教育评价基础。
上面四者的关系是:通过明确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提示音乐教育计划要点,为学生提供达到目标的最优的音乐学习内容、方法与经验,并以此确定为评价音乐教育活动结果的标准。
音乐课程目标需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完成,因此,在某一方面、领域和学时的音乐教学中,还有着更为明确和具体的音乐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设计中,传统的“教学目的”同现在的“教学目标”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带有浓厚的“学科本位”和“教师中心”痕迹,其设计体现为“教什么”、“怎样教”、“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后者则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
为什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音乐课程目标首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人的成长
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人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