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名词解释
梅雨天气地理知识
梅雨天气地理知识以下是关于梅雨天气的地理知识:1.名称由来我国的江淮流域(也说长江中下游)一带,纬度位置则是30°N附近,每年6-7月之间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为什么会被称为“霉雨”,或是“梅雨”呢。
按照《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黄梅雨,‘梅’当作霉,因雨当梅熟之时,遂讹为‘梅雨’”。
由此可见,主要是这段时间,温度较高,湿度又大,晴朗天数少,器物易发霉,故而人们称这种天气为霉雨。
这段时期,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所以又雅称为梅雨或黄梅雨。
我们现在一般通称为梅雨,但实际上并无本质区别。
2.梅雨时间梅雨开始之日叫入梅(霉),结束之日叫出梅(霉)。
按《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记载,“芒种(后)逢丙进梅,小暑(后)得未出梅”,这是与我们旧历规定相一致的。
但按照《农候杂占卷之一·五月》则是“芒种后逢壬入梅,夏至后逢壬断梅”。
两者相比较,入梅时间相差无几,但是出梅时间却是后者早得很多。
入梅总是在6月6日到6月15日之间,出梅因地支有十二个字,总在7月8日到7月19日之间。
当然,长江中下游流域各地的准确入梅、出梅时间也是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不同,各有不同。
3.形成条件(1)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形成相对稳定的阻塞高压脊,大气环流比较稳定。
(2)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环流平直稳定,为江淮地区提供充足的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使得暖湿气流从高压脊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4.梅雨类型《月令广义卷之十·五月令》援引《风土记》载,“夏至霖霪,至前为黄梅,先时为迎梅雨,及时为梅雨,后之为送梅雨。
”因此,根据梅雨出现的迟早,可分为迎梅雨和(典型)梅雨两种类型。
迎梅雨是指早于典型梅雨出现的雨水,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雨量、雨期均比典型梅雨为小、为短。
它出现以后,雨带稍稍南退,然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
迎梅雨出现的几率不大,十年中出现的机率只有两年而已。
梅雨
梅雨时节话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雨时节是赏雨品梅的好时节约三两好友听着蛙鸣下着棋悠闲之至~然而作为气象人此刻却是另一番感受~梅雨带来的大范围降水造成航空公司大面积航班延误...那么梅雨到底为何物呢定义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梅雨又称“霉雨”,因此时节衣物容易发霉而得名,在韩国,梅雨为“C h an gm a”,而日本又称“B ai u”。
今年的梅雨成因梅雨的成因:简单来讲,是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江淮流域对峙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准静止锋。
该静止锋长时间维持在长江流域附近,造成长江流域附近长达二十来天的阴雨天气。
发生时间: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几种特殊的梅雨早梅:5月底6月初就出现的梅雨迟梅:6月下旬才出现的梅雨短梅:持续时间不长(仅十来天)的梅雨空梅:长江流域没有出现连阴雨天气倒黄梅:梅雨过去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连阴雨天气入梅指标:1、气温≥22℃2、副高北跳至18~20°以北3、未来连续十天中有5天以上是雨日今年的梅雨6月5日国家气候中心确定江南地区雨日、雨量达到入梅标准,江南区也就是下图Ⅰ区进入梅雨期。
17日,上海、浙江、安徽、湖北宣布入梅18日江苏宣布入梅。
图:梅雨三个分区(江南区Ⅰ、长江中下游区Ⅱ和江淮区Ⅲ)21日副高短暂的北跳后又逐渐南撤,伴随雨带也先是北抬后南压,苏皖中南部、上海、浙赣、湘鄂等6省一市有持续连阴雨天气,短时可能有暴雨。
21~27日降水预报影响公司机场统计。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梅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潮湿的气候常常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本文将对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梅雨季节的定义和起始时间梅雨是指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之间,大约持续40天左右的一个季节,标志着梅花的盛开和暑气的逼近。
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二、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1. 高温多湿:梅雨季节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多以30摄氏度以上为主。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和大气湿度的增加,梅雨季节的湿度较大,人们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2. 多雨天气:梅雨季节是雨水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之一。
在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强降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3. 多雷电活动:由于湿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也容易发生。
人们在梅雨季节要注意防范雷电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多雾天气:梅雨季节的湿度高,会出现较多的雾天气。
雾天气会对交通安全和能见度造成影响,人们需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5. 梅雨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人们需要做好防潮、防雨和防暑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三、梅雨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服装选择:梅雨季节的气候多湿,人们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物,以便在湿热的天气中保持舒适。
2. 防雨措施:由于梅雨季节的降雨较多,人们在外出时需随时携带雨具,做好保护措施,以防雨水淋湿衣物和其他物品。
3. 防暑降温:梅雨季节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们应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中暑等热射病的发生。
4. 防雷电: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空旷地段和高大建筑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防雾保障出行安全:梅雨季节的雾天气多,给交通出行带来困扰。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梅雨
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降雨特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宋朝赵师秀的《约客》诗中,第一句就描述出梅雨的降雨是家家雨,也就是锋面带所覆盖的地区都是雨。
另外江南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又说出了梅雨时阴雨连绵的特性;「梅子成熟倾盆雨」则是表示梅雨时雨势相当大。
从这些记述可以知道,梅雨的降雨特性是持续性并夹有较大雨势的天气。
不过也有些记述,如:「梅子黄时日日晴、黄梅时节燥松松」,却是说梅雨时出现的晴朗天气;「吃了端午粽,还有三天冻」的「冷水黄梅」,则表示梅雨来得特别早;另有「阵头黄梅」及「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表示梅雨来得特别迟,以及梅雨过后又再度出现持续降雨天气,这又说明了梅雨降雨的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不论是梅雨开始时间的早迟、梅雨期的长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数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异。
不但长江梅雨如此,变动性更大的台湾梅雨,更是变化多端:梅雨期有时长达五。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梅雨时节
谢谢!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 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或称江 淮(huai)流域)地区这一狭长区域 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 束的一天称为“出梅”,最长时间可持续两 个多月,还引发过罕见的大水。“雨打黄梅 头,四十五日无日头”这句谚语正好说明了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的主要特征。而梅雨时节 短的年份梅雨仅仅几天,常有伏旱发生。你 知道吗?相对正常梅雨而言,人们所说的 “早梅”,“迟梅”,“空梅”都属于异常 梅雨,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开空调。一般的家庭要常开门窗,使室内外空气疏通,如 果室外的湿度比室内高,就不宜开窗了。这时可将家中的 空调打开,因为空调也有除湿作用。 选择干燥剂吸潮。干燥剂、燥粉剂及颗粒剂,可使其身边 的空气干燥,达到吸潮作用。市民将换下的衣物及时清洗 晾晒干后,放入密封的柜箱内,再放入干燥剂,若发现干 燥剂吸潮后结块有水分时,要注意及时换新的。也可在储 藏间放一盆石灰。 施放“防虫防霉杀虫喷雾剂”或“防霉驱虫剂”。呢绒毛 料等衣服可以施放一些“防虫防毒杀虫喷雾剂”或“防毒 驱虫剂”。毛织品衣服洗净晾干后可用罩布把衣服包裹好。 在箱柜放少许卫生球。以防霉变或虫蛀。
梅 雨 时 节
浙江每年的6月中旬(xun)到7月上旬前 后,天气连续闷热阴雨,使人感到潮湿难受, 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黄梅天”,因为“黄梅 天”时节正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所以“黄 梅天”又叫“梅雨”或“黄梅雨”,另外, 由于这一时期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受 潮霉烂,因此人们又给“黄梅天”起了一个 别名,叫做“霉雨”。
7、清洗晒干。要注意公共场所和个人的清洁卫生, 被汗水、雨水浸过的衣服、被褥要随时清洗晒干。 如果衣服已经发霉,应拍去霉斑。连同打开的衣 箱,放在日光下曝晒。
【归纳整理】别找其它资料了,一文带你看懂梅雨!
【归纳整理】别找其它资料了,一文带你看懂梅雨!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几乎每年6~7月间都会遇到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恰巧此时又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人们把这段连续的阴雨天气称为梅雨。
正常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
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我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扒开《大气科学辞典》,一段广播腔梅雨扑面而来——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较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为正值梅子黄熟,故名梅雨。
而且由于作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东西容易发霉,所以又被叫“霉雨”。
名字听起来很文艺,它实际却个“暴力分子”,甚至还曾惊动过国务院!在我国,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当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
如1998年的夏天,江南和长江沿线梅雨40天,那洪水,那架势,是相当厉害,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亲临长江大堤指挥抗洪。
还有1954年6-7月,长江全流域大水,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教科书上高大上的说法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产物。
但本质上,它可以说是一场夏季风(暖湿空气)北伐战争的产物。
夏天,冷暖空气交锋的战线从珠江流域北抬到了长江流域,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大量暖湿空气向北推进,而冷空气并没有彻底放弃战斗,于是冷暖空气两大阵营,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了大会战——既是阵地战,也是拉锯战。
梅雨季节小满时分
梅雨季节小满时分端午节过后,立夏已过,气温逐渐升高,大自然的繁荣和生机让人心情愉悦。
然而,就在这美好的时刻,一个被人低估的季节悄然而至,那就是梅雨季节的小满时分。
梅雨,即雨季,是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中部地带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南方地区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伴随着长时间的阴雨,潮湿的空气和毛毛细雨,让人感到烦躁不安。
本文将介绍梅雨季节的由来、特点以及梅雨带来的影响。
梅雨季节的由来梅雨一词源自于古代日本的一种画,以其专注描绘了雨季的景象而得名。
在古代日本,人们经常在梅雨季节品味梅酒,因此将这段时期称为梅雨季节。
而在中国,古代人写到梅雨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日本的梅雨季。
梅雨季节的特点梅雨季节是一个充满湿气的季节,由于天气的原因,梅雨季节往往呈现一片阴沉和潮湿的景象。
梅雨季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湿度:梅雨季节的湿度非常高,由于连日的阴雨,导致空气中的水汽饱和,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
2. 长时间雨水:梅雨季节往往持续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达到一个月以上。
这种连续的降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通。
3. 风雨无阻:梅雨季节的降雨量较大,雨水形式多样,从毛毛细雨到密集大雨,甚至还伴随着雷暴天气,使人不得不在室内躲雨。
梅雨季节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梅雨季节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受灾:长时间的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梅雨季节的积水容易造成农作物浸泡,导致腐烂和减产。
2. 疾病传播:梅雨季节的高湿度以及人们为了躲避雨水而封闭的环境,极易导致细菌、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因此,在梅雨季节,人们要加强个人卫生,防止疾病传播。
3. 交通不便:降雨导致道路湿滑,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梅雨季节常常伴有强降雨和雷暴天气,这使得人们外出变得不便,甚至不得不取消旅行计划。
4. 心情低落: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容易引发人们的情绪低落和抑郁心情。
梅雨季节的低能见度和潮湿的气候给人一种压抑感,增加了人们的疲劳和情绪波动。
梅雨2009
锋面系统
全球最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中纬度地区最常见
冷气团
暖气团
锋面系统
江淮准静止锋
六、七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
注意观察
冷暖空气势均力敌
江淮准静止锋
江淮地区6-7月的梅雨天气
锋面系统
示意图
准静止锋
概念
天 过境前 气 过境时 特 征 过境后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 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天 过境前
气
特 征 过境时
单一暖气团控制, 温暖晴朗
常有阴天、下雨、刮 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单一冷气团控制,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锋前降水)
单—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 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和湿度骤降, 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天气转晴
强度小 范围大
常出现连续性降水
相同点
——冷暖气团相遇形成。 ——交界面是倾斜的。 ——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 ——都有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 ——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 ——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 ——冷暖锋的锋线凸出方向都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
单—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
图上表示的 符号
我国天气实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
例
的大风、沙暴、寒潮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春雨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达标测试
1、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B. 锋面总是向暖气团一侧倾斜 C.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差别不大 D. 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出现雨雪、大风天气
梅雨是什么意思
梅雨是什么意思
梅雨意思: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
梅雨,指由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在每年春夏交际时(6月上旬至7月中旬)于中国大陆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部、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形成的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于长时间的时雨时晴高湿天气,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我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
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多云、风力较小等。
黄梅时节一般是什么季节?
黄梅时节一般是什么季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是宋朝诗人赵师秀的名句,那么黄梅时节是什么季节?具体是阳历几月呢?据资料显示,农历五月、阳历6月下旬的夏初,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下2个月,成为黄梅时节”。
黄梅时节的雨又叫梅雨,梅雨即指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
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阳历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
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
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时节话梅雨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 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
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
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
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
梅雨的表现和成因是什么
梅雨的表现和成因是什么?- -答: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
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
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
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时节话梅雨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
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
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
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
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均达2个月,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梅雨知识资料
梅雨知识资料梅雨的定义: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
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
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
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
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
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
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梅雨的划分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
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入梅标准: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 ℃,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梅雨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梅雨【—第一天地理总结之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降水特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宋朝赵师秀的《约客》诗中,第一句就描述出梅雨的降雨是家家雨,也就是锋面带所覆盖的地区都是雨。
另外江南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又说出了梅雨时阴雨连绵的特性;「梅子成熟倾盆雨」则是表示梅雨时雨势相当大。
从这些记述可以知道,梅雨的降雨特性是持续性并夹有较大雨势的天气。
不过也有些记述,如:「梅子黄时日日晴、黄梅时节燥松松」,却是说梅雨时出现的晴朗天气;「吃了端午粽,还有三天冻」的「冷水黄梅」,则表示梅雨来得特别早;另有「阵头黄梅」及「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表示梅雨来得特别迟,以及梅雨过后又再度出现持续降雨天气,这又说明了梅雨降雨的变动性。
这种变动性,不论是梅雨开始时间的早迟、梅雨期的长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数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异。
不但长江梅雨如此,变动性更大的台湾梅雨,更是变化多端:梅雨期有时长达五十天以上,却也有短到十天以下;雨量有超过一千公厘,也有少于一百公厘;下雨天数有时比不下雨的日就连续下了二十二天雨。
由于台湾的梅雨的变动性高,每年都有不同,很难订出梅雨开始与结束定义,所以只能约略将五、六月订为台湾的梅雨期。
梅雨期天气特征及降水特征综合分析梅雨期最主要的天气特征便是持续性降雨。
台湾地区各地出现连续性或间歇性下雨,间或夹带豪雨,形成典型的台湾梅雨。
宋朝时代曾有三位诗人对长江梅雨的天气变化有极传神的描述: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曾纡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和戴复古的「熟梅天气半晴阴」,也都是台湾梅雨天气的极佳写照。
由于台湾梅雨期间经常引发豪雨,因此台湾大学陈泰然教授乃填上「梅子成熟倾盆雨」之警世词句。
中国地理 赵济 名词解释复习课程
中国地理赵济名词解释领海:以连接大陆岸上和沿海外缘岛屿上各基点之间的直线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12海里以内的水域。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寒潮: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包括:全国性寒潮、区域性寒潮。
梅雨:是初夏季节在江淮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范围的降水气候特征。
大致6月入梅到7月上旬出梅。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为强大深厚的气旋性旋涡。
台风生成集中于夏秋季7~9月。
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由海洋向陆地过度的地带),包括潮上带和滩涂,被誉为黄金地带。
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
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变化。
反映人口过程自然变动的三项主要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动结果是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改变。
近百年来,人口城市化过程发展迅速。
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矿业是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关于梅雨的研究报告(一)
关于梅雨的研究报告(一)
关于梅雨的研究报告
1. 梅雨的定义和特点
•梅雨是指一年中的某个时段,由于暖湿气流与冷气流的交汇,导致长时间的降雨天气。
•梅雨期通常出现在夏季,但具体时间和地点因地区而异。
2. 梅雨的地理分布
•梅雨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地区,包括日本、菲律宾、中国南部等地。
•高温高湿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是梅雨形成的主要条件。
3. 梅雨的气候影响
•梅雨期间,降雨量较大,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高湿度和高温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
•梅雨期间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好处,但过多的降雨也可能导致水浸和病虫害的发生。
•梅雨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5. 梅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梅雨期间,湿气重、天气闷热,容易引发健康问题,如湿疹、感冒等。
•雨水增多,交通和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6. 应对梅雨的措施
•加强防洪工作,确保城市和农田排水系统畅通。
•积极开展农作物防病虫害工作,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注意个人防护,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暴雨天气下户外活动。
7. 梅雨的变化趋势及未来展望
•随着气候变化,梅雨的持续时间和降水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梅雨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梅雨的研究的相关报告,希望能为大家对梅雨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雨名词解释
梅雨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强对流性降水过程,它和“秋雨”、“伏旱”、“寒露风”一起被称为我国长江流域的四大自然灾害。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指初夏梅子黄熟时期的连阴雨天气。
梅雨时节( 5月上旬),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日照逐渐增加,气温升高,但由于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降水在地区分布和强度方面都很不均匀。
从5月6日前后开始,黄淮地区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其中江淮流域雨量较大,长江流域也不少,往往连续2~3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出现所谓的“梅雨”。
梅雨名词解释梅雨是指初夏梅子黄熟时期的连阴雨天气。
由于这个时期是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所以称作“梅雨”。
这种雨,开始时间并不确定,由于阴雨影响范围有一定限制,所以梅雨成为一种具有某些规律性的天气现象。
主要降雨时段一般在6月20日前后。
开始降雨的标志: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22 ℃或22 ℃以上。
入梅日期的早晚,与这次梅雨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1。
雨量充沛,连绵不断,常连下几天至十几天。
2。
开始的日子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
如1991年5月11日入梅,到6月18日出梅,历时50天。
3。
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一带,北段在黄河流域;南段在南岭一带,东段在江南地区。
4。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结束的日期比其他地区迟约7~10天,大别山区则可迟至20~30天。
5。
暴雨过程常伴随雷电,一般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100毫米。
6。
梅雨期降雨范围小,主要位于江淮流域,其
次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东南部。
但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上海南部的部分地区可达暴雨程度。
3。
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在我国,梅雨带是在每年的6月19-26日。
如1954年梅雨带推迟到6月24日才南落。
1955年推迟到6月25日, 1957年6月28日南落。
1959年推迟到7月4日, 1961年7月15日南落。
1965年7月14日南落, 1969年7月21日南落。
如果考虑气候平均的年际变化,那么有时,如1968年, 1973年的梅雨期甚至长达两个月。
4。
这种天气现象还受副热带高压和大陆暖高压的交替控制。
每年从5月6日至6月20日,高压脊线徘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日之后,高压脊线北移到黄河流域。
如此便构成了我国特有的连阴雨的天气。
5。
以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为最盛, 7月上旬雨带北抬到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