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边三角形》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3.2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设计
13. 3.2等边三角形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学习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教学设计:一、知识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合。
)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二、新课学习教材79页——80页13.3.2等边三角形(板书)本节课主要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即(板书)底≠腰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腰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板书)(1)学生自主探究79页“思考”中第一个问题师: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很容易得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如图,如果AB=AC=BC,则∵AB=AC∴∠B=∠C又∵AC=BC∴∠B=∠A∴∠A=∠B=∠C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得:∵∠A+∠B+∠C=180°∴∠A=∠B=∠C=60°归纳: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板书)(2)完成教材80页第1题,并得出轴对称及三线合一的性质。
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定义:三边相等==>等边三角形②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
反过来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吗?即:三角相等==>三边相等?学生探究。
可分组讨论(教材79页“思考”第二问题)学生代表发言:如图:如果∠A=∠B=∠C,则∵∠B=∠C∴AB=AC又∵∠A=∠B∴AC=BCAB=AC=BC即△ABC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有三角形的普遍性质,又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3.2《等边三角形》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了解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等边三角形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深,对等边三角形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边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图片、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等边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如三角形纸片、塑料三角形等。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边三角形图片,如金字塔、自行车的三角形架等,引导学生关注等边三角形。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八年级数学等边三角形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等边三角形知识要点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典型例题例:如图,△ABC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D,∠BDC=120°,E、F分别在AB、AC上,且∠EDF=60°,求△AEF的周长.分析:由∠BDC=120°和∠EDF=60°得到∠BDE+∠CDF=60°,•从而想到把这两个角拼在一起构造全等三角形,即延长AC 至点P,使CP=BE,证明△BDE≌CDP,然后证明△DEF≌△DPF,得到EF=PF,从而把△AEF的周长转化为用△ABC的边长表示.解:延长AC至点P,使CP=BE,连接PD.∵△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BD=CD,∠BDC=120°∴∠DBC=∠DCB=30°∴∠EBD=∠DCF=90°∴∠DCP=∠DBE=90°在△BDE和△CDP中BD CDDBE DCP BE CP=⎧⎪∠=∠⎨⎪=⎩∴△BDE≌△CDP(SAS)∴DE=DP,∠BDE=∠CDP∵∠BDC=120°,∠EDF=60°∴∠BDE+∠CDF=60°∴∠CDP+∠CDF=60°∴∠EDF=∠PDF=60°在△DEF≌△DPF中DE DPEDF PDFDF DF=⎧⎪∠=∠⎨⎪=⎩∴△DEF≌△DPF(SAS)∴EF=FP ∴EF=FC+BE∴△AEF的周长=AE+EF+AF=AB+AC=2练习题一、选择题1.正△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I,则∠BIC等于()A.60°B.90°C.120°D.150°2.下列三角形:①有两个角等于60°;②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③三个外角(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④一腰上的中线也是这条腰上的高的等腰三角形.其中是等边三角形的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3.如图,D、E、F分别是等边△ABC各边上的点,且AD=BE=CF,则△DEF•的形状是()A.等边三角形B.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不等边三角形EDCABF21EDCAB4.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B=30°,AD=2cm,则AB的长度是()A.2cm B.4cm C.8cm D.16cm5.如图,E是等边△ABC中AC边上的点,∠1=∠2,BE=CD,则对△ADE的形状最准备的判断是()A.等腰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不等边三角形D.不能确定形状二、填空题6.△ABC中,AB=AC,∠A=∠C,则∠B=_______.7.已知AD 是等边△ABC 的高,BE 是AC 边的中线,AD 与BE 交于点F ,则∠AFE=______. 8.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分别是_____________.9.△ABC 中,∠B=∠C=15°,AB=2cm ,CD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D ,•则CD•的长度是_______. 三、解答题10.已知D 、E 分别是等边△ABC 中AB 、AC 上的点,且AE=BD ,求BE 与CD•的夹角是多少度?11.如图,△ABC 中,AB=AC ,∠BAC=120°,AD ⊥AC 交BC•于点D ,•求证:•BC=3AD.D CAB12.如图,已知点B 、C 、D 在同一条直线上,△ABC 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BE 交AC 于F ,AD 交CE 于H ,①求证:△BCE ≌△ACD ;②求证:CF=CH ;③判断△CFH•的形状并说明理由.EDCAHF四、探究题13.如图,点E 是等边△ABC 内一点,且EA=EB ,△ABC 外一点D 满足BD=AC ,且BE 平分∠DBC ,求∠BDE的度数.(提示:连接CE )EDCAB答案:1.C 2.D 3.A 4.C 5.B 6.60° 7.60° 8.三;三边的垂直平分线 9.1cm 10.60°或120° 11.∵AB=AC ,∠BAC=120°,∴∠B=∠C=30°,∴在Rt △ADC 中CD=•2AD ,•∵∠BAC=120°,∴∠BAD=120°-90°=30°, ∴∠B=∠BAD ,∴AD=BD ,∴BC=3AD 12.①∵∠ACB=∠DCE=60°,∴∠BCE=∠ACD .又∵BC=AC ,CE=CD ,∴△BCE ≌△ACD ;②证明△BCF ≌△ACH ;③△CFH 是等边三角形.13.连接CE ,先证明△BCE ≌△ACE 得到∠BCE=∠ACE=30°,再证明△BDE•≌△BCE 得到∠BDE=∠BCE=30°。
13.3.2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3.2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2.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4.能够解决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4.解决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引入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特点;2.引导学生讨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例如三条边相等,内角均为60度;3.通过讨论和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第二步: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对应内容,并做好笔记;2.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讲解和解答;3.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掌握。
第三步: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1.介绍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通过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是否相等以及内角是否为60度;2.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使用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解答;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第四步:解决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问题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2.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扩展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第五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1.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尝试进行思考和解答;2.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和启发,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合作能力;3.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2.收集学生的笔记和作业,对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评价;3.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的辅导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2)》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2)》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为后续学习正多边形和圆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但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所了解,但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让学生能够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等边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模型或图片,进行观察和操作,验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用PPT呈现一些有关等边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给其他同学。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等边三角形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做。
《13.3.2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等边三角形模型、尺子等。
2. 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等边三角形的图片、性质、特点等内容。
3. 安置预习任务:学生预习课实情关内容,准备发言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出等边三角形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 探究新知(20分钟)(1)操作与观察:让学生动手画、剪、折等边三角形,通过观察得出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及性质。
(2)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相等,三个角均为60度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均为60度;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根据定义及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得出三种判定方法:* 三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为60度的两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30度的直角三角形和有一个角是60度的锐角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3. 合作交流(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教室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5. 总结评判(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评判总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类型的三角形,具有独特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等基础知识,对于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性质和判定方法与普通三角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学生能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等边三角形性质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等边三角形的模型、图片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3.3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P80练习1、2。
教师小结:
由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 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 ,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 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作业:课本P82第7题。
板书设计:
等边三角形(一)
等边三角形慨念
修订、增减
教学反思:
问题1 :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 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3.2 等边三角形教案
13.3.2 等边三角形课标要求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等于60°,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和证明.数学思考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类比、分类、转化思想,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研究数学问题.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难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探究与证明,并灵活的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学情分析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可通过类比、转化、分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法操作、演示、讲解学法观察、操作、合作学习教具等边三角形纸片、三角板、圆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提问:下列图片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你能说出此图形的名称吗?追问1:满足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追问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联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区别: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相等的边,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两条.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从边的角度:两腰相等;从角的角度:等边对等角;从对称性的角度:轴对称图形、三线合一.师出示图片及问题,学生回答.通过情境引入课题,并通过回顾旧知,体会等腰三角形概念及与等腰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为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为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好铺垫.二、观察探究思考: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填出等边三角形对应的结论吗?学生填表,并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引导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追问:对“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这一结论进行证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符号语言:∵△ABC 是等边三角形,∴∠A =∠B =∠C =60°.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判断,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问题:等边三角形除了用定义(即用边)来判定以外,能否利用角来判定呢?思考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思考2: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结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者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将得到的这两个命题进行证明.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符号语言:在△ABC 中,∵∠A=∠B =∠C ,∴△ABC 是等边三角形.定理2: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符号语言:在△ABC 中,∵BC =AC,∠A =60°,∴△ABC 是等边三角形.学生证明,师板演.师生共同归纳.学生操作后,小组进行探究,班内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学生口述证明过程,师板演.对所得命题进行证明,来说明猜想的正确性.明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规范符号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明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规范符号语言的表达形式.三、应用提高例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BC, 分别交AB,AC 于点D,E.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追问:本题还有其他证法吗?学生尝试练习.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用.开拓学生的思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变式1:若点D、E 在边AB、AC 的延长线上,且DE∥BC,结论还成立吗?变式2:若点D、E 在边AB、AC 的反向延长线上,且DE∥BC,结论依然成立吗?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验证.培养学生的发散维与应用能力.四、巩固练习课堂练习课本P80页练习第1、2题.学生练习后全班交流,师讲评.对学习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应用.五、体验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1)本节课学习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相比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共有几种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研究三角形的方法.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旨在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提高认识.六、实践延伸课后作业:课本P83页习题13.3第12、14题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研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探究可类比等腰三角形来完成,学生参与的好,讨论热烈,在对其性质及判定的应用上,文字语言符号转化为符号语言时,有部分学生应用的不好,今后要注意性质的应用. 课题:§13.3.5 等边三角形(二)课标要求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学目知识技能1.探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会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数学思考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标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探索并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探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会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学情分析本节课在学习了轴对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法操作、演示、讲解学法观察、操作、合作学习教具等边三角形纸片、三角板、圆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问题:已知△ABC 中,∠A =60°,().请你在括号内补充一个条件,使△ABC 能成为等边三角形.思考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若沿着其中一条对称轴折叠,能产生什么特殊图形?思考2:这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相比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它有什么特殊性质?学生回答问题后,师出示两个思考.通过问题情境进行引入,先复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后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做好准备.二、观察探究探究: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等边三角形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提问:你能借助第一个图形,找到含30°角的直角△ABC 的直角边BC 与斜边AB 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猜想.归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学生操作,观察并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对命题进行证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师板书性质及符号语言.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规范符号语言表达形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三、应用提高练习1:如图,在△ABC 中,∠C =90°,∠A = 30°,AB =10,则BC 的长为.练习2:如图,在△ABC 中,∠ACB=90°,CD 是高,∠A =30°,AB =4.则BD = .例5: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 垂直于横梁AC,AB =7.4 cm,∠A =30°,立柱BC、DE 要多长?练习3:Rt△ABC 中,∠C =90°,∠B =2∠A,∠B 和∠A 各是多少度?边AB与BC 之间有什么关系?(课本P81页练习题)学生练习后全班交流,师讲评.对学习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应用.五、体验收获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在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旨在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提高认识.六、实践延伸课后作业:课本P83页习题13.32第15题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的得出及推理证明能狠好的完成,但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有部分同学不会用,没有体会到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内在联系,在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注重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可重复演示思考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若沿着其中一条对称轴折叠,能产生什么特殊图形?的操作.)。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针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进行讨论,共同总结规律。
2.互动交流: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会有哪些性质?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讲授新知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发现并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如:三个角相等,均为60度;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重合等。
2.作业量要适中,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协助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5.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5)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7)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3.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对几何图形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精品教案
随堂演练
1.等边三角形是__三__边__都__相__等__的__特__殊____的等 腰三角形. 2.等边△ABC的两条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点 I,则∠BIC等于( C )
A.60° B.90° C.120° D.150°
又OE∥AB,OF∥AC, ∴∠BOE =∠ABO =∠OBC = 30°, ∠COF =∠ACO =∠OCB = 30°. ∵BE = OE,CF = OF, ∠OEF = 2∠OBE = 60°,∠OFE = 2∠OCF = 60°. ∴△OEF是等边三角形. ∴OE = EF = OF. ∴BE = EF = FC.
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E
D
∴∠BAC =∠B =∠C =60°.
∵DE∥BC,
A
∴∠B =∠D,∠C =∠E.
∴∠EAD =∠D =∠E.
∴△ADE 是等边三角形.
B
C
练习1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 BC上的高,∠BDE =∠CDF = 60 °,图中有 哪些与BD相等的线段?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可以得到: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
一个角都等于60°.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
角形.
请你自己证 明这些结论.
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 =∠B =∠C=60°.
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 BC =AC,BC =AB.
一般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例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 DE∥BC,分别交AB,AC 于点D,E.求证: △ADE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 =∠B =∠C =60°. ∵DE∥BC, ∴∠B =∠ADE,∠C =∠AED. ∴∠A=∠ADE =∠AED. ∴△ADE 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教案
班级: 姓名: 小组:第8课时 等边三角形(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会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学习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学习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一.预习检测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①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____条对称轴,对称轴是_________ _________ 所在的直线. ②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都相等,都等于_____. 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__.④有一个角(这个角不论是顶角还是底角)是________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巩固理解:在①、②、③、④中,_________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________是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二.合作探究活动一 1.△ABC 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 得到的△ADE 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1)在边,AB AC 上分别截取AD AE =(2)作060ADE ∠=,,D E 分别在,AB AC 上.(3)过边AB 上点D 作//DE BC ,交AC 于E 点.三.巩固提升1. 如图所示,△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AC 上一点, 12∠=∠,BD CE =,试判断△ADE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AQ CP B ABCED2. 已知△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试找出图中一对全等三角形;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五.当堂检测1.△ABC 是等边三角形,D 、E 、F 为各 边中点,则图中共.有正三角形( ) A .2个 B .3个 4个 D .5个2.△ABC 中,∠A :∠B :∠C =1:2:3,则BC :AB 等于 ( )A . 2:1B .1:2C .1:3D .2 :3 3.三角形两内角的平分线相交而成的钝角等于 。
4.三角形的两条高线相交所成钝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 5.ABC 中, ∠A =∠B =∠C ,则△ABC 是_____三角形. 6.BC 中,∠AC B=90°∠B=60°,BC=3㎝,则AB=_______.7.如图,P ,Q 是△ABC 边上BC 上的两点,且BP=PQ=QC=AP=AQ ,求∠BAC 的度数.5. 如图所示,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是中线,延长BC 到E ,使CE CD =. 求证: DB DE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1)》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1)》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13.3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具有三条边相等和三个角相等的性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性质和判定与普通三角形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内容,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工具:直尺、三角板、彩色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你能否找出一些实际问题,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给出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并会画图;
2.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
3.学会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4.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2.掌握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体会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和美妙之处。
然后让学生画出等边三角形的图形。
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让学生测量三边和三角度数,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度数也相等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学习。
3.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判定某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1. 通过测量三边的长短是否相等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2. 通过测量三个角的大小是否一致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4. 综合练习和扩展应用
练习判断某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掌握应用等边三角性质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理清思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P11-12 习题
2.1);
2.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训练巩固自己的判断等边三角形的技能。
在课堂上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和解题能力。
不过,还需要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2《等边三角形》教案
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点;
3.加强课堂讨论的引导,确保讨论主题的针对性;
4.课后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整体效果较好。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思想,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对于等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见解。这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受到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围绕主题展开。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观察其性质。
3.成果展示论(用时10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在几何图形中具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等边三角形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了解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3.2《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3.3.2《等边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是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三条相等的边和三个相等的角。
通过学习等边三角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等边三角形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等边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难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等边三角形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等边三角形的模型或者图片,准备一些关于等边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等边三角形的模型或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如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等,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地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人教版-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数学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等边三角形课程课时:1课时教材内容分析:“等边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重要内容。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教材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标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目标: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能够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复杂图形中识别等边三角形并运用其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解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在学习等边三角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
2.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证明。
灵活运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教学环节:图片展示。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等边三角形的图片,如等边三角形的建筑、标志等,提问:“同学们,大家观察这些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后回答,这些图形都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目标达成预测:学生对等边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学环节: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第十一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边三角形》教案人教
新课标版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等边三角形是新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12.3.2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证明和初步应用。
本节教材是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等腰三角形有关知识后学习的,本课学习不仅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更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它可以解决许多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在教材中处于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
采取“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合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探究发现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此本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发现法。
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论证——归纳”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片,在众多图形中认识等腰三角形,辨认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揭示课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利用等腰三角形知识来探究等边三角形埋下铺垫,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等边三角形》的必要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思考: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能得到什么结论?
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把旧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知识。
2探索:我们从边、角两方面描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我们要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从边、角如何判定?(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此过程很重要,需要老师的适当点拨)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请把你的证明思路和同伴交流。
(提出问题后,再次让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
这一思想。
3、验证:(1)已知:在△ABC中,∠A = ∠B=∠C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引导学生证明)
归纳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验证:(2)已知:在△ABC中,AB = AC,∠A = 60°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引导学生证明)
更换条件:∠B= 60°或∠C= 60°,结论仍然成立吗?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规范推理过程。
和学生一起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熟练掌握,应用提高
例4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
求证△ ADE是等边三角形。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鼓励,帮助。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引申思考:你还有其它方法吗(独立思考,挑选个人发言,最后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四)深入探究,学以致用
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画出图像,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
并证它们全等。
图见课本
解答:△ABD≌△ACD≌△BCE≌△BAE≌△CFB≌△CFA
△ AFO≌△AEO≌△CDO≌△CEO≌△BDO≌△BFO
(证明略)
本题容易找不全,主张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最终点评。
(五)小结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六)、作业
当堂检测教学效果,了解学生达标程度,为课后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1、必做题:教科书第58页第11题。
2、选做题:已知等边三角形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
点都构成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