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教专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幼儿上幼儿园迟到的三大危害

导读:早上时间紧,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经常匆匆忙忙,导致到幼儿园迟到。别以为这是小事情,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是十分不利的。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从早上8点开饭直到中午11点左右仍然有家长领着孩子姗姗来迟的情景。在有些家长看来,幼儿园不同于学校,没有什么纪律可言,想送孩子则送,想什么时候送就什么时候送,根本不用和老师打招呼。其实不然,这样做对幼儿是不利的。

1.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时间观念较差,起居习惯需要大人帮助培养。如果做父母的经常睡懒觉,想什么时候送孩子就什么时候送孩子,必然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行为拖拉、懒惰、缺乏时间观念,到了上小学就会很难适应纪律的约束。

2.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正在组织教育活动,一声“老师早上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迟到者身上,个别家长还可能在那里与孩子难舍难分。这样一来,不但教育活动被打扰,而且教育活动的时间也被侵占。

3.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送孩子晚了,孩子既得不到锻炼,又不能按时吃早餐,有的家长便从街上买包子或其他小食品给孩子吃。孩子吃过后,由于离幼儿园午饭的时间较近,必然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时间长了,幼儿的消化系统会受到影响。

小编点评

迟到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时间观念不强的大人,一定要注意别把坏习惯传染给孩子。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无关紧要,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多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吧,作为家长的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幼儿家教既要讲究科学,又要尊重孩子

一提到婴幼儿的家庭教育,不少家长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教育可以随意点、马虎点。实在,这是片面的、错误的观点。我以为,越是孩子小,越要谨慎、细致。由于这时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大人如何落笔着墨,都会留下永远的痕迹——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益;反过来,缺乏科学常识、不懂教育规律、没有家教技巧,对孩子的随意奖励、惩戒,甚至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希望您看罢本期的两组个案,能从中得到警示。

[个案一]为什么奖励也会失灵

案例:5岁的俞璐璐,人不大,却很有经济头脑。爸爸妈妈要她帮忙递双拖鞋、拿条毛巾,或者抽一张餐巾纸,她居然理直气壮地问:“我给您帮这个忙,有什么奖励吗?”更有甚者,每天早晨,爸爸妈妈叫她赶紧起来上幼儿园,免得迟到,可她却故意装着没事似的;越是爸爸妈妈催得紧,她越是磨蹭得厉害,借机“敲爸爸的竹杠”:“您叫我快点,有什么好处给我吗?”不得已,爸爸妈妈也只能“就范”:“晚上带你往吃肯德基。”对此,璐璐爸妈十分犯愁:“这么大点的孩子,凡事要讲条件、拿报酬,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实在,俞璐璐如此“精明”,也是从小爸爸妈妈“奖励式教育”的结果。记得璐璐2

岁时——正处于儿童的第一个反叛期,倔强的她似乎为了表示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似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面对璐璐的一次次“叛逆”,爸爸妈妈头痛不已。为了让她顺从大人的意愿,俞家父母便跟女儿采取“智斗”,他们的对策就是物质刺激、金钱奖励,无论是要女儿做事情,还是让女儿发扬成绩、改正缺点,首先都得慷慨许诺:“宝宝乖,不要哭,只要听话,妈妈就拿冷饮给你。”“宝宝听话,快快睡觉,爸爸明天带你买玩具。”“乖女儿,今天的小手很干净,明天还这样讲究卫生,妈妈就给你买花裙子。”……璐璐上中班不久,被评为“故事大王”,爸爸尽不犹豫地给了她一张百元大钞,并承诺:“下次再获得什么荣誉,奖金加一倍。”

面对这百般承诺,小璐璐当然会按照爸爸的要求往做,爸爸妈妈也从不食言。然而,爸爸妈妈赢了一时,不料却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如今,不管爸爸妈妈叫璐璐干什么,凡是他们没有承诺,幼稚的璐璐要么不干,要么主动提出条件,而且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和爸爸妈妈讨价还价:“要不答应,我就不吃饭。”“要我自己洗脸,你给我买巧克力,或者你给我买果冻……”

在俞家,奖励完全变了味,甚至成了璐璐“要挟”爸爸的筹码。璐璐一天天长大,这种小打小闹的奖励,她越来越无爱好,答应得越来越不爽快。为了调动璐璐的积极性,爸爸妈妈只好进步“奖品”级别。尽管这样,她经常还是无动于衷。

“给璐璐奖励,本意是对她正确行为表示的赞许。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鼓励方式、教育方式,没想到,宝宝却拿它当报酬,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不管我们承诺什么条件,她不兴奋,根本就不搭理。面对现在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璐璐的爸爸困惑地问。

诊断:由于俞家父母每次都用奖励作为要求女儿做事的条件,这就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做任何事情都是会有回报和奖励的。久而久之,这种奖励便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所以,一旦没有奖品,孩子就觉得不正常,就会主动索要。要根治孩子的这个毛病,关键是要让奖励恢复它本来的意义。也就是说,奖励要名副实在,能够起到奖励的作用。换句话说,应该奖励的、值得奖励的时候就一定奖励;不应该奖励的、不值得奖励的绝对不奖励。比如,当孩子经过努力,取得了某种成绩,或是在某一方面有了进步的时候,家长给予适当的奖励,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发扬成绩,不断进取。但奖励用滥了,就会失往它的作用,所以实施奖励时要讲究时机。假如不管事情大小,不管难易程度,不管性质怎样,只要你做了,就统统奖励;或者是孩子做了他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情,家长也例行公事赐与奖励。奖励就失往了它应有的目的和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无所谓。

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金钱、物质。来自家长的奖励要更侧重于精神方面,比如,家长的欣喜、赞扬、拥抱、亲吻,都是对孩子特别是低幼儿童的一种奖励,用这种方式,同样是对孩子行为、能力、成绩、进步的一种肯定和褒奖,当然也能收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要奖励,必须把握好奖励的标准和次数。奖励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可过高,假如孩子经过艰苦努力依然达不到,就会挫伤他的进取心;当然也不可太低,孩子不经过努力就可得到奖励,就会失去奖励的意义和作用。奖励也不可频繁。随着孩子的成长,奖励标准要不断进步,次数要不断减少。

就俞家的情况来看,奖励的随意性太强,奖励的次数太多、标准太低、范围太宽。这样不但达不到奖励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处方:打破奖励的规律,减少奖励的次数,进步奖励的规格,明确奖励的意义,奖品非物质化。

[个案二]孩子为什么听课质量差

病例:呈呈自幼就活泼好动,所以上幼儿园不久,爸爸妈妈就让他到少儿腰鼓队学打腰鼓,半年下来,小家伙就打得像模像样了;后来又让他学了象棋,进步也很快,大家都说这孩子聪明。呈呈该上幼儿园大班时,爸爸妈妈都接任了学校毕业班的主要课程,由于没时间接送,所以让呈呈“跳过”大班,直接到爸爸妈妈任教的小学上了一年级。

别看呈呈腰鼓、象棋学得挺棒,可上学却不同了,上课不能长时间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注意力分散;理解不了老师在课堂讲的内容,经常是听而不闻;记不全或记不住老师口头布置的家庭作业或其他事情……学习成绩一直很不理想。

爸爸妈妈十分着急,为此采取了各种办法:启发开导、批评教育、严格治理,都无济于事;再检测智商,也完全正常;又带他看心理医生、做感觉统合练习,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情况并无好转。于是,有人给呈呈贴上了“留意力缺损”、“多动症”的标签,接着便按这种情况往进行调整练习和治疗,几个月过往,呈呈“依然故我”。搞得孩子自信心严重受损,连腰鼓、象棋都不想练了。爸爸妈妈也不知如何是好!

诊断:根据呈呈的情况看,并非真正的“留意力缺损”,而是缺少听讲能力或称听知觉能力,也叫听知觉落后。众所周知,人主要是通过“视——动”和“听——说”两条途径来获取外界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而“听——说”通道是否畅通或者说听知觉的好坏是孩子有效听课的基础。专业地说,听知觉落后主要表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