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愚公移山》教案一等奖一、导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二、板书课题并简析: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1、范读: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3、思考:(幻灯)(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4、课堂责疑: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2 愚公移山(省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2 愚公移山(省一等奖)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录\教后记执教人:十三中锁金分校李紫燕教前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见诸许多低年级教材及神话、寓言故事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一方面,它被作为“人定胜天”的绝好样板被反复宣传,一方面,也被扣上“自不量力”、“不知变通”的帽子被加以质疑是否过时。

教者在教学时尽可能深入文本,避免一味被概念牵引,而是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探究、品味;力求尊重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评析,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体会愚公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愚公移山”典出《列子》,《列子》虽被考证部分系后人伪作,然而仍是包含着许多先民乃至先哲的思想结晶。

“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寓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孙绍振教授语),而民族的精神是可以认知、继承和发扬的。

在授课过程里,需要适当联系现实,带领学生体会愚公形象的文本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在教学上,牢牢树立文本意识与生本意识。

在教学突破口的选择上,注重一切问题重带领学生研读文本解决一切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顺着文章的叙事脉络,沿着故事的构造逻辑来探究与讨论,不随便脱离,不刻意拔高。

精心设计教学引语,在与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中,贯穿思维和情感活动,使学生始终立足于文本,回归于语言,细细品味故事内在的寓意与韵味,获得求知与审美的愉悦。

课前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疏通文字,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分类。

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故事的寓意。

2、初步了解列子及其思想。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翻译语句,了解文字掌握情况。

整理并呈现同学们的思考和疑问。

二、阅读课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愚公何以有梦想有了梦想,还需要什么三、深读课文,探求文意。

围绕对“大小多少”的认识愚公与智叟,进而认识道家智慧。

四、联系现实,探求道家哲学思想。

思考: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认识“御风而行”认识“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寓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

《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有条理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发展过程,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愚公移山》的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愚公移山》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1、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

3. 体会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看看古人是如何面对困难的。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读音。

万仞(rèn) 魁父(kuí) 荷担(hè) 孀妻(shuāng) 始此(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陇断(lǒng) 箕番(jīběn) 汝(rǔ) 亡以应(wú) 惩(chéng) 塞(sè) 雍(yōng)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实词: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毕:尽,全。

险:险峻的大山。

许:赞同。

损:削减。

置:放置。

荷:挑。

易:交换。

毛:草木。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已:停止。

厝:放置。

陇断:山冈阻隔。

虚词:且:将近。

焉:哪里。

其:加强反问语气。

句子: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明确: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明确: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明确: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模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愚公移山教案设计模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感受愚公的坚韧不拔精神。

2.分析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挖掘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感悟愚公的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成语典故,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文解析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成语典故。

2.教师针对生字词和成语典故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的精神品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愚公移山的意义在哪里?愚公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四、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

3.教师讲解成语典故,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五、课后作业2.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奋斗精神的成语典故,进行分享交流。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1.理解……2.分析……3.挖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三、教学过程1.导入……2.课文解析……3.课堂讨论……4.文本分析……5.课后作业……6.教学反思……四、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生字词表……3.成语典故解析……五、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评价……2.学生作业评价……3.教学效果评价……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内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细读,理解《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持与毅力,以及故事所传达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主题。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1.能够读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理解其寓意。

2. 能够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寓意,培养不懈努力的品质。

教学难点: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学习和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愚公移山》的动画片段引入,或者通过讲述引入。

二、讲述故事(15分钟)1. 教师将讲述《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讲述时可以适当配合图片或者动画片段。

2.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愚公和他的儿子想要移山的原因,以及两人不懈努力的精神和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情节。

三、理解故事寓意(20分钟)1.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愚公要移山?”2.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给儿子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表达他不懈努力的精神。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愚公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4.通过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始终保持着奋斗的决心和信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5.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6.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四、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学习和生活(20分钟)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2.通过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3.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在团队中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克服困难和挑战。

4.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和互助是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关键。

五、总结(5分钟)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故事中的道理。

2.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只有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才能获得成功,团队合作和互助也是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关键。

教学师材料:1.《愚公移山》动画片段2.教师制作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学生学习材料:1.《愚公移山》故事书籍2.教师制作的问题解答和讨论材料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2. 学生的参与和表现3. 学生的作业和考试表现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品质。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篇一:《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民乐初中李福明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1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24愚公移山一等奖教学设计第4篇教学内容:《愚公移山》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本文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无疑起到了较好的榜样的作用。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一、复习导入,精读课文ppt1、诵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课文写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担者、遗男。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3)、移山有什么困难?(4)、结果怎样?二、讨论交流、升华提高(小组活动,全班交流)1、朗读第二.三段。

(小组讨论)(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有什么不同?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献:提出,不反对,君:是尊称,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为愚公着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顾虑(关切,担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本教案为《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案,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明白只要肯下一番功夫就能够改变现实。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名称:《愚公移山》2. 适用对象:小学年级3. 教材内容:本文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之一,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对愚公父子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最终战胜困难的故事。

4.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勤劳、拼搏、团队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毅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1.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很困难的事情?你们是怎么解决的?你们觉得,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二步:呈现(10分钟)1. 老师可以通过PPT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愚公移山》的故事。

2.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愚公父子的行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三步:学习(20分钟)1.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段讲解故事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愚公父子的成功离不开哪些因素?团队合作、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学生可以就这些因素进行讨论,梳理出关键要素,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其他小组分享。

第四步:巩固(15分钟)1. 老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道愚公移山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一讲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的,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毅力。

第五步:作业(5分钟)1. 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小作文,讲一下自己的困难和如何克服困难的经历。

2.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创作一个类似于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在创作中更好地理解故事的道理。

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ppt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ppt优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为一仞)。本在冀州之
南,河阳(山旳南面或
水旳北面)之北。
王屋山
目前河南省西北部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 近)九十,面(面对)山 而居。惩(苦于)山北之 塞,出入之迂(绕远)也, 聚室而谋(筹划)曰: “吾与汝毕(尽)力平险 (险峻旳大山),通豫南, 达于汉阴(南岸),可 乎?”杂然相许(允许)。
课文解析
: 精读细研 A.阅读1、2自然段 思索讨论
1.愚公家周围旳自然环境怎样?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面山而居) 2.愚公为何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课文解析 精读细研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旳赞同,从哪 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其妻献疑曰:…… c.杂曰: ……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 心之固,固不可彻 (通达,这里指变 化),曾不若孀妻弱 子。虽(虽然)我之 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 (何愁)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同 “无”)以应。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操蛇之神闻之(代愚 公移山这件事), 惧其(代愚公)不 已(停止)也, 告之(这件事)于 帝。帝感其(他旳) 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放 置)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随堂练习
1.下列加色字注音完全正确旳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 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背景和内涵,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介绍:《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故事主要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家人为了移山前进而进行的艰苦劳动的故事。

2.教学内容分析:(1)了解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以及农民生活的基本情况。

(2)分析故事内涵:通过讨论和解读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重要性和团结合作的力量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问答和图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山脉分布。

2.故事讲述:以图为媒介,给学生展示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同时辅助讲解故事中的生词和理解。

3.思考与讨论: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愚公要移山?(2)愚公移山需要什么条件和努力?(3)愚公的家人起到了哪些作用?(4)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4.生活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生活实践活动,例如户外劳动体验和团队合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劳动和团结合作的感悟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

2.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分,主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劳动和团结合作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面对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并 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克服它们。
坚持与努力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和努力。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从失败中 汲取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愚公移山》课件(公开课一等 奖)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 课文内容解析与赏析 • 重点词汇与句型讲解 • 知识拓展与文化内涵挖掘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 作业布置与延伸学习建议
01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CHAPTER
02 课文内容解析与赏析
CHAPTER
课文内容解析
故事背景
介绍《愚公移山》的故事 背景,包括古代中国社会 、自然环境等。
故事情节
详细解析故事情节,包括 愚公的决策、移山的过程 、天帝的干预等。
人物形象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包括 愚公、智叟、天帝等,探 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 动机等。
课文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赏析
课堂互动:分享个人阅读心得体会
总结词:分享交流
详细描述: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思 路,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促进课堂互动和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 信心。
06 作业布置与延伸学习建议
CHAPTER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01
总结词:巩固所学
02
详细描述:通过完成课后练习题 ,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课文内 容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本次优质课教案的主题为《愚公移山》,旨在通过讲授这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明确努力奋斗的重要性,传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教案获得了一等奖,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背景;(2)掌握《愚公移山》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了解《愚公移山》寓意的内涵和意义。

2. 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分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3)通过思考、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愚公移山》中的励志精神,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观看《愚公移山》的动画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2. 教学过程:(1)讲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主要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组合作,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故事寓意,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4)通过讲解故事中的励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寓意意义的感想,体现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背景,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表演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明确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2:愚公移山【全国一等奖】

教学设计2:愚公移山【全国一等奖】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1.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2.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难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

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

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理解课文解决生词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疏通课文(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愚公移山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22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

(重点)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重点)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幼儿园愚公移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愚公移山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幼儿园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寓意。

2.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激发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

4. 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愚公移山》故事教学三、教学重点1. 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让幼儿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

2. 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和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愚公移山》的故事书或故事卡片。

2. 一块大黑板和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1. 温习《愚公移山》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通过展示故事书或故事卡片,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寓意。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解释故事中的意义。

例如,故事中愚公坚持不懈地移山,教师可以解释这是因为愚公有坚定的信念,并且他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3.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将幼儿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幼儿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理解角色的心情和动作,并且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角色扮演活动。

4. 进行游戏环节。

可以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游戏,如愚公移山拼图、愚公记忆力比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故事的理解,并且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5. 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回答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你觉得愚公是一个勇敢的人吗?为什么?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的参与度和表现,看是否能够参与到角色扮演和游戏中,并且能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收集幼儿在角色扮演和游戏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观察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七、教学延伸1. 继续深化幼儿对《愚公移山》的理解,可以引导幼儿绘制故事的图画,或者写一篇小短文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2.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合作游戏,如搬石头比赛等。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强调生字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听示范朗读4.学生齐读课文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指”通“直”始一反焉“反”通“返”汝之不惠“惠”通“慧”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厝”通“措”(2) 虚词“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背景和内涵,理解勇气和坚持的重要性。

2.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克服挫折。

培养自信、合作、思考、创新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3.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复述该故事。

能够运用故事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创作性写作。

二、教学重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的领悟,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感性体验和思考。

2.如何让学生在困难和挫折中得到成长,让他们能够应付未来的挑战。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读一则小故事引领愚公移山故事:“有一个人爬上了山顶问道:“山脉为何高耸入云?它难道不是阻挡我们前进的巨大阻碍吗?”老者意味深长地说:“山峰只不过是我们眼中的一个难关而已。

它既是无边的想象空间,也是无穷的机会与挑战。

年轻人,每一个成功创业者都有一个奋斗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这些困难/阻碍的克服,你才能达到你既定的理想和目标。

” 起到引导和概述课题的作用。

2.学习过程(40分钟)a.讲解愚公移山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b.让学生阅读故事并复述故事情节。

用绘本进一步感同身受。

老师辅助学生了解生动的情节,掌握渐进情节结构。

c.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的勇气、坚持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并运用故事中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创作性写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索能力。

a.问题:假如你是愚公,你会如何解决手下的困惑,让他们也像你一样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培养人际和合作能力)b.问题:在学习或生活中,你同样会遇到重重困难,你会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指导,总结该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

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愚公移山一等奖教案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2 愚公移山-“十校联赛”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2 愚公移山-“十校联赛”一等奖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愚公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4、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设想:
1、以朗读理解字词,感知文意。

2、讨论来理解寓意。

3、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江涛《愚公移山》歌曲(部分)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把握字音,节奏,语气。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多媒体)
三、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2、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
3、为什么要“平险”
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都有哪些人平险
5、有人反对“平险”吗
(比较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态度一样吗)出示两句话。

京城氏之子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6、愚公、智叟到底谁智谁愚
小结: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愚不可及。

7、“平险”的结果如何你怎样理解这个结局
8、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研读课文,延伸拓展: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五、小结:
齐读,再次感受愚公精神。

六、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三。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4)告之于帝。

(宾语“之”提前)【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3)帝感(于)其诚。

(省略介词“于”)(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省略介词“于”)【教学提示】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

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

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目标导学四:辨析寓言,明确主旨探究: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书设计错误!错误!愚公精神: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本文的特殊句式较多,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此类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diàn jí nìshú yá lùzhïu mù chāi yìhâng mán chuî2、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

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

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3、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4、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感谢”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5、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亲戚等小事。

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6、优秀品质:①勤劳(第4、5、13段);②俭朴能干(第6、12段);③宽厚仁慈(第7段);④坚强(第8段);⑤有远见(第10段);⑥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第12段)。

合作探究案1、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如课文第二部分中,记叙了庚子年(1900)受灾农民“吃大户”,乙末年(1895)除夕被迫分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母亲送子读书等,甚至引用侄儿、外甥的来信,也标明时间。

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2、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3、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4、朱德是领袖,是革命家,他心里不仅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

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

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①用词准确,语言朴实但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②语言朴实无华,表现了母亲识大体、吃苦耐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③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④以“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

在实实在在的叙述中,充满对母亲的深深敬爱和怀念之情。

⑤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加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

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2、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

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3、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体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

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检测案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

2、高兴、自豪以及对儿子的重视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

4、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

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

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

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的精神。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