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及实验室诊断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骨髓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1.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1 铁摄入不足

婴儿如不及时填加含铁的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儿童长期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呕

吐等,都会影响铁的吸收。年长儿因偏食、挑食也可导致铁摄入不足。

1.2 储铁不足

因胎儿从母体获得铁在孕期最多的时间是最后3个月,生后体内铁含量与出生体重成正比。早产儿,双胎、多胎、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失血、结扎脐带过早和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

血等均可使胎儿储铁不足。

1.3 失血过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贫血,如钩尖病、肠息肉、血

管瘤等;婴儿饮用未经加热的鲜牛乳,导致对蛋白过敏可引起少量肠出血,均会影响血红蛋

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4 发育快

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血容量增加越快,需铁量越多,尤其是早产儿。

2.发病机制

2.1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

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

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此阶段储存铁已减少,表现为

血清铁蛋白减少,但供红细胞制造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阶段储

存铁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也不足,引起血清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红细胞游

离原卟啉升高,但循环中血红蛋白量尚不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血素贫

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2.2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含铁酶的活性减低。由于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

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重要神经介质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

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粘膜异常角化、舌炎、

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缺铁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3.实验室检查

3.1 判断有无贫血和贫血的程度

可以通过检查Hb、RBC和Hct三个参数得出结论。其中以Hb检查最为关键,成年男性

两次检查Hb<120g/L、成年女性两次检查Hb<110g/L就可以诊断为贫血(居住在高原地区

者除外)。贫血程度也主要根据Hb,低于上述标准,91g/L以上为轻度贫血,61~90g/L为

中度贫血,31~60g/L为重度贫血;≤30g/L为重度贫血,缺铁性贫血时Hb减低的程度明显于RBC数;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RBC数减低的程度明显于Hb。诊断贫血时,一定要排除自身的生理变化。年龄、性别、妊娠、精神因素、生活的地理位置都会影响Hb和RBC的数量。比如,新生儿的RBC和Hb较高,两周后恢复正常;妊娠中后期,由于血容量增加,RBC和Hb

相对减低等。

3.2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见表。

3.3 血象

认真观察外周血中红细胞的形态,对鉴别贫血的类型也有重要的意义[1]。正常红细胞大

小不等,直径为6~9cm,体积相差并不悬殊。正常红细胞呈现为圆形双凹状,中心区域Hb

含量相对周边较少,故呈现中心淡染,称为中心淡染区,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缺铁性贫

血患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血红蛋白降低尤甚,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象。MCV<80fL、MCH<26Pg、MCHC<31%,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的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多色性

或嗜硷性红细胞,偶见靶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减少或正常。白细胞及血小板无明显改变。

网织红细胞是幼稚红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过渡细胞,这类细胞在外周血中的

数量反映了骨髓造血的情况。缺铁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增加。此外,网织红细胞计数还可以

帮助临床医师判断贫血的诊疗效果,在正确治疗后Hb和RBC大约需要1~2周才开始上升,

而网织红细胞在服药2~3天后开始上升,5~7天达高峰,2~3周下降至正常,因此可作为

治疗效果评价的早期指标。

3.4 骨髓象

骨髓检查是诊断贫血及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经过以上检查仍不能确定诊断者,需要骨髓

检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象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幼红细胞体积小,胞浆少,染色偏蓝(血红蛋白量少)边缘不整齐,核浆发育不平衡(浆幼核老),这种变化

以中幼红细胞更为突出。粒系统和巨核系统无明显改变。

3.5 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正常的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其余2/3

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

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之为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在总铁

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法测定<12ug/L提示缺铁。红细胞游离原卟啉:缺铁时此值升高

>0.9mol/L,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在缺铁的IDE和IDA期可见血清铁和转铁蛋白

饱和度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

骨髓可染铁: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指标。缺铁时铁粒幼细胞数<15。现代的血常规检

测仪比传统的手工检测在贫血类型的诊断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2],即细胞分布宽度(RDW)。RDW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早期,RDW可增高,而其他红细胞参数如MCV、MCH等仍可正常;治疗后贫血已得到纠正,RDW仍未能恢复正常水平,可能间接反

映体内贮存铁尚未完全补足,因此RDW对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均有一定价值。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