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及其调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一)体温的概念和正常值 Ⅰ.体温:
① 体表温度:体表及体表下结构(如: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
特点:波动范围大,各部分温差大 ② 体核温度:人体深部(如:内脏)的温度
特点:相对稳定,但代谢水平越高则温度越高 肝脏为全身中最高(38℃左右),脑次之 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的比较: Ⅱ.正常值: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常用直肠、口腔、腋下来代表体温。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1.昼夜波动:体温的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 清晨2—6事体温最低 午后1—6时体温最高
2.性别:(1.成年女子的平均体温比男子约高0.3℃(女性皮下脂肪较多)
(2.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动(排卵日最低,排卵后升高,孕激素) 3.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逐渐降低
4.其他影响因素:肌肉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睡眠,麻醉药。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 来源:体内的热量是由三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

● 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肝血液比主动脉告0.4—0.8℃) 运动和劳动时:骨骼肌(表7—5) 2.机体的产热形式: 基本形式
① 基础代谢产热
②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③ 肌肉活动产热 在寒冷环境下的特殊形式
稳定性 相对温度
体表温度 易受环境温度或集体散热的影响
较低
体核温度
相对稳定
较体表温度高
测量方法
正常值(℃) 测直肠温度 插入直肠6cm 以上 36.9—37.9 测定口腔温度 体温计放于舌下
36.7—37.7 测定腋下温度
腋窝密闭,至少10分钟,干燥
36.0—37.4
● 战栗产热: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伸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产热量高 ●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的70% 意义:对新生儿来说意义尤为重要。

3.产热活动的调节
1)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去甲肾上腺激素的比较
2) 神经调节
兴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加→肾上腺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活动增加
(二)散热:
1.散热方式:
1)辐射散热: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方式
是人体在常温和安静状态下的最主要的散热方式,约占总散热量的60% 影响因素:皮肤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有效辐射面积 2)传导散热:机体热量直接传给相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影响因素:接触物的面积、温度和导热性(应用:棉被和冰袋) 3)对流散热:通过气体及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是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

影响因素:空气的对流速度和温度。

4)蒸发散热: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发散体热,包括不感蒸发和出汗(可感蒸发) 不感蒸发:机体水分直接渗透到体表汽化蒸发的过程。

特点:不为人察觉,持续不断,低温中也存在 方式:皮肤的水分蒸发(不显汗)(600—800ml )和呼吸(200—400ml)
有感蒸发: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特点:30℃以上或运动劳动时。

汗液要被蒸发才祈祷散热的效果 影响因素:环境温度,空气对流速度,湿度。

2.散热的调节反应
① 出汗:通过反射引起的汗腺分泌活动。

(大汗腺的分布,及小汗腺的分布特点) 类型:温热性发汗:高温剧烈运动
精神性发汗: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手掌,足跖,前额) 过程:汗腺接受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 汗液的成分及渗透压
⏹ 大量出汗回应起的危害(高渗性脱水,电解质紊乱)
作用时间(反应时间) 持续时间 甲状腺激素 缓慢
长 肾上腺激素和去甲肾上腺激素
迅速

②皮肤血流量的改变
热: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量增大
冷: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血管收缩动静脉吻合支关闭→血流量减少
体温调节
自主性自我调节: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出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是体温维持稳定,是体温的基础性调节。

(重要)
行为性自我调节:认为的保温和降温的措施(P175面概念),是有意识的,对前者的补充。

P176面图7—5
(一)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下丘脑
又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二)体温调节中枢: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
(三)体温调定点学说(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