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三角的名词解释
颈动脉三角
![颈动脉三角](https://img.taocdn.com/s3/m/3f6e629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a.png)
颈动脉三角的 MRI检查有助 于诊断和评估
颈部疾病
02
• 如颈椎病、颈部肿瘤等
05
颈动脉三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颈动脉三角的基础研究进展
颈动脉三角的 基础研究主要 关注血管、神 经和肌肉的生
物学特性
01
• 如血管再生、神经再生等 •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颈动脉 三角的生理功能和病变机制
颈动脉三角的层次结构
颈动脉三角的 层次结构包括 浅层和深层
01
• 浅层:皮肤、皮下组织、颈 深筋膜 • 深层:颈动脉鞘、神经、肌 肉
颈动脉三角的 层次结构有助 于理解其内部 结构的排列关
系
02
• 浅层结构主要与皮肤和软组 织相关 • 深层结构主要与血管和神经 相关
02
颈动脉三角的血管与神经
颈动脉三角的主要血管
颈动脉三角:结构与功能
01
颈动脉三角的解剖学基础
颈动脉三角的界定与位置
颈动脉三角位于颈部前侧
• 上界:下颌骨下缘 • 下界:胸锁乳突肌上缘 • 外侧界:颈动脉鞘
颈动脉三角的中心结构 是颈动脉
• 分叉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 为颈部主要的血管和神经结构
颈动脉三角与气管、食 管和甲状腺等重要结构
相邻
•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颈动脉三角的未来研究方向
颈动脉三角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和临 床应用研究
• 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颈动脉三角疾病 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颈动脉三角的未来研究方向还包括疾病 预防和健康管理
• 如生活方式、饮食等 • 这些研究有助于降低颈动脉三角疾病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84187f07c1cfad6195fa7aa.png)
《局部解剖学》习题第一章头部(一)名词解释1.局部解剖学2.眉弓3.翼点4.乳突5.头皮6.颅顶部的"危险区"7.海绵窦8.小脑幕第二章颈部一、颈部层次结构、舌骨上区和颈动脉三角(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结节2.锁骨上大窝3.神经点4.颈静脉弓5.胸骨上间隙6.气管前间隙7.咽后间隙8.椎前间隙二、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鞘2.颈袢3.锁骨上三角4.Virchow淋巴结5.静脉角6.甲状腺鞘7.Sibson筋膜一、胸壁、膈、胸膜和肺(一)名词解释l.胸骨角2.胸膜腔3.肺根4.肋膈隐窝5.乳房悬韧带二、纵隔(一)名词解释1.纵隔2心包横窦3.心包斜窦4.心包前下窦5.心包腔6.动脉韧带7.动脉导管三角一、腹前外侧壁(一)名词解释1.腹直肌鞘2.弓状线3.半月线4.腹白线5.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6.腹股沟韧带7.腹股沟镰(联合腱)8.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9.腹股沟管10.腹股沟管深环二、腹膜腔与结肠上区脏器(一)名词解释1.胃床2.十二指肠球3.十二指肠空肠曲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5.膈下间隙6.肝门(第一肝门)7.肝蒂8.胆囊三角(Calot三角)9.肝胰壶腹(Vater壶腹)10.胃脾韧带三、结肠下区脏器和腹膜后隙(一)名词解释1.左肠系膜窦2.右肠系膜窦3.回盲部4.回盲瓣5.McBurney点6.Lanz点7.腹膜后隙8.肾角(脊肋角)9.肾门10.肾窦11.肾段第五章盆部与会阴一、盆部(一)名词解释1.盆膈2.界线3.盆膈裂孔4.子宫附件5.子宫峡6.阴道穹二、会阴(一)名词解释1.会阴2.尿生殖膈3.肛直肠环4.会阴中心腱5.会阴浅隙6.会阴深隙7.后尿道8.前尿道9.睾丸鞘膜腔第七章上肢一、肩部(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鼻烟壶”2.提携角3.腋窝4.锁胸筋膜5.三边孔6.四边孔7.腋鞘8.肌腱袖二、臂部、肘部和前臂部(一)名词解释1.肱骨肌管(桡神经管)2.肱二头肌腱膜3.肘窝4.肘后三角5.肘外侧三角6.肘后窝7.骨筋膜鞘8.前臂屈肌后间隙三、手部(一)名词解释1.屈肌支持带2.腕管3.桡侧囊4.掌腱膜5.鱼际鞘6.掌中间隙7.鱼际间隙8.伸肌支持带9.指髓间隙10.手背腱膜11.手背皮下间隙12.指腱鞘第八章下肢(一)名词解释1. Nelaton线2. 卵圆窝3.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4. 股鞘5. 股管6. 股环7. 股三角8. Hunter管9. 收肌腱裂孔10. 踝管11. 小腿十字韧带12. 足弓。
解剖学问答题答案
![解剖学问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bb8b21bed5b9f3f90f1cc7.png)
腮腺床(parotid bed):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的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舌下及副神经相邻,这些结构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P17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喉上神经等。
P30动脉导管三角(ductus arteriosus triangle):位于主动脉弓左前方的一个三角区,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为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P60胃床(stomach bed):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P92盆膈(pelvic diaphragm):盆膈又称盆底,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肛提肌、尾骨肌所构成,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
盆膈后部有肛管通过。
P129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所构成,有封闭盆膈裂孔、加固盆底的作用,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的锥体钩与上位锥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肱骨肌管(homeromuschular):肱骨肌管(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与肱骨桡神经沟之间形成的一个旋绕肱骨中份后面的管道,管的下口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过。
P178股鞘( 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伸并包绕股动脉和股静脉上段所成之漏斗形筋膜鞘,长3~4cm。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https://img.taocdn.com/s3/m/43fc0cf74693daef5ef73d5e.png)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为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尺侧囊:是指包绕屈指浅,深肌腱的筋膜形成尺侧囊
桡侧囊:桡侧囊即拇长屈肌腱鞘,包绕拇长屈肌腱延伸于拇指末端
鱼际间隙:鱼际间隙又称拇收肌间隙,位于手心外侧半。前界为示指屈肌腱,第1蚓状肌及掌中隔,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以掌中间隙为界,外侧是掌外侧肌间隔。鱼际间隙近侧是密闭的,远侧经第1蚓状肌管与示指背侧相交通
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
第二肝门: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
右结肠旁沟:升结肠外侧与腹壁间形成的区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
肾段: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肾段有五个,肾段的划分,为肾的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指髓间隙:在指深屈肌腱抵止处远侧,皮肤和远节指骨远侧4/5的骨腹之间有纤维隔相连,此隔将指腹的脂肪分成小叶,形成指髓间隙,又称密闭间隙,内有皿管和神经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间隔连接长骨骨膜围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
下肢
股管:为股鞘内侧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前壁为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和筛筋膜,后壁为耻骨梳韧带,内侧壁为腔隙韧带,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腰肋三角: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 底为 第 1 2 肋, 腰肋三角的前面于肾相连,后方有肋隔隐窝, 故肾 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而引起气胸。 胸肋三角和腰肋 三角是隔疝的好发部位。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名词解释与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d85a41336c1eb91a375dab.png)
名词解释翼点: 在颞窝的前部,由额、顶、颞、蝶四骨的连结处,多呈“H”形的缝,是颅骨的薄弱部位,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
“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颈动脉鞘:指颈筋膜向两侧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其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分支、副神经及颈耀淋巴结一部分。
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结节,三角内主要结构为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等。
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向前的突起,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胸骨角是重要的体表标志:①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胁的标志;②胸骨角平面是上、下纵隔的分界面;主动脉弓的起止平面;分气管为左、右主支气管平面;食管第二狭窄所在平面,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平面等。
纵隔是胸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呈矢状位,分隔左、右胸膜腔。
其边界是:前为胸骨和肋软骨内侧部,后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纵隔内的器官主要包括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和淋巴结等。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左前方的一个三角区,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为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均呈弓状,先越过精索的上内侧,在腹直肌外侧缘呈腱性融合而成。
腹股沟镰绕至腹股沟管内侧部精索的后方,止于耻骨梳韧带。
当腹壁肌肉收缩时,弓状下缘即接近腹股沟韧带,这种弓状结构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6c2fd4fbe1e650e52ea99d5.png)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33、翼点:在颞窝的前下部,于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呈“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骨质较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
34、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35、帽状腱膜:位于额顶枕区的中部,坚韧致密,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额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移行。
颅顶外伤如伤及时,可导致大面积头皮撕裂,缝合头皮时要妥善缝好此层,以利于止血和愈合。
36、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7、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及后四对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与浅面的颈外动脉借颈突分开。
38、颅顶“危险区”:即腱膜下间隙,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此间隙内的静脉通过导静脉与颅内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向颅内扩散。
39、锁骨上大窝:位于锁骨中1/3上方,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
40、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的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稍膨大部位,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动脉压的变化,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调节心跳和末梢血管,使血压保持平稳。
41、颈动脉小球: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扁椭圆形小体,是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CO2浓度的变化,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调节呼吸,使血液中CO2浓度保持正常水平。
42、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其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及颈深淋巴结。
43、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和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其内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气管前筋膜、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喉与气管颈部、咽与食管颈部。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
![头颈部局部解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c20d6a3fd0a79563c1e72fe.png)
(一)头部1.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筋膜浅层相移行。
颅顶外伤若伤及帽状腱膜,因受额腹和枕腹的牵拉而伤口裂开,尤以横行创伤为甚,可导致大面积的头皮撕裂。
2.头皮: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紧密相连,临床上通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这三层结构称为头皮。
3.颞间隙:→是介于颞筋膜与颞窝骨膜之间的间隙,分浅深两部浅部位于颧弓上,颞筋膜浅深两层间,①内容:颞中血管;深部位于颞筋膜深层与骨膜间,①内容:颞肌、颞深前、后血管和神经。
②交通:通颊间隙、颞下间隙和翼颌间隙。
4.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指翼外肌及周围的范围。
上界—颧弓上缘;上壁—蝶骨大翼的颞下面构成;下界—翼外肌下缘;前壁—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下颌支后缘;内侧界—翼突外侧板、翼上颌裂;外侧界—下颌支上半部、颞肌腱。
①内容:翼外肌、血管、神经、脂肪等浅部:上颌动脉及分支、翼丛中部:翼外肌、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深部:颞深前、后神经、耳颞神经、鼓索、下颌神经及分支②交通:向上—颞间隙,经颅底孔洞—颅内,前下—眶外间隙,外下—翼颌间隙,向外越下颌切迹—咬肌下间隙,向后经上颌血管—下颌后间隙,向内经翼上颌裂—翼腭窝。
5.危险三角:面静脉位于面动脉后方,它经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相通,经面深静脉与颞下窝内的翼静脉丛交通,眼上静脉和翼静脉丛则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等),细菌可随血液循环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称鼻根至左右口角额三角形区域为“危险三角”。
6.腮腺囊:由腮腺咬肌筋膜分两层包被腮腺浅深两面而成,腮腺囊的浅层致密,与腮腺附着较紧,且深入腮腺小叶间,因而腮腺炎症肿胀时受限而疼痛剧烈,腮腺囊的深层比较薄弱。
7.眶下间隙(infraorbital space):→位于眶下方,介于上唇方肌的深面与上颌骨前面之间。
上界—眶下缘;内侧界—鼻外侧缘;外下界—颧大肌和颧骨①内容:眶下神经、面神经颧支、面动脉、面横动脉、眶下动脉、面静脉②交通:经颧大肌深面通颊间隙、经眶下孔管—眶8.颊间隙(buccal space):→介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颈部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颈部](https://img.taocdn.com/s3/m/b52d384d3186bceb18e8bb81.png)
第二章、颈部一、名词解释1)甲状腺假囊:来自颈深筋膜中层的脏层,是位于外侧的甲状腺被囊。
2)甲状腺囊鞘间隙: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而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为囊鞘间隙。
3)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由气管前筋膜包裹甲状腺成,与甲状腺真被膜之间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
4)甲状腺悬韧带:为甲状腺假被膜在侧叶和峡部与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合并增厚形成的韧带称甲状腺悬韧带。
5)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6)颈动脉结节: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其前方。
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中层在颈部包绕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所形成的筋膜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8)颈动脉三角:是由胸锁乳突肌上方前缘。
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所围成的三角。
9)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10)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10°-140°,平均127°。
若颈干角>140。
为髋外翻;<110。
为髋内翻。
11)颈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椎前筋膜后方,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所组成。
12)颈静脉弓: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的吻合支,横行于颈静脉切迹上方的胸骨上间隙内。
13)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交角处的淋巴结,收纳舌尖部的淋巴结,舌尖癌首先转移至该处淋巴结。
14)颈袢:舌下神经发出降支与第1颈N前支构成颈袢上根,在颈鞘浅面下行,与来自第2~3颈神经前支构成的颈袢下根组成颈袢。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https://img.taocdn.com/s3/m/cef5e041a5e9856a57126034.png)
局部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1.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碟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行的缝。
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2. 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颧骨岩部的尖端。
3. 帽状腱膜:位于额顶枕区中部,坚韧致密,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至颞区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续。
4. 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
5.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等。
6. 颈动脉三角:有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7. 下颌下三角:有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
线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封套筋膜。
深面有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其内容物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和下颌下神经节通过。
8. 腮腺鞘:由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的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
9. 甲状腺囊:有两层,外侧是由颈深筋膜中层脏部包裹甲状腺而形成的假被囊,又称甲状腺鞘;内层是由腺体周围结缔组织增厚而形成的真被囊,又称甲状腺纤维囊。
真、假被囊之间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其间含有甲状旁腺和血管等。
10. 剑肋角:是剑突与肋弓形成的夹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的进针部位。
11.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导管(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2. 支气管肺段:即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解剖之颈动脉三角胸锁乳突肌
![解剖之颈动脉三角胸锁乳突肌](https://img.taocdn.com/s3/m/874624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0.png)
颈动脉三角的骨性和韧带结构为胸锁乳突肌提供了支撑,增强了肌肉运动的稳 定性和控制力。
胸锁乳突肌对颈动脉三角的影响
协助维持颈部姿势
胸锁乳突肌作为颈部的主要肌肉之一,通过其收缩和舒张, 协助维持颈部的姿势和平衡,从而间接影响颈动脉三角的位 置和形态。
影响颈动脉三角内的血流
胸锁乳突肌的收缩和松弛可以改变颈动脉三角内的血流状况 ,影响该区域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
04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 突肌的应用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触诊
医生通过触诊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炎症、肿瘤等问题,为进一步医学 诊断提供依据。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形态、结构以及是否存在异常 病变。
解剖之颈动脉三角胸锁乳突 肌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颈动脉三角简介 • 胸锁乳突肌简介 • 颈动脉三角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应用 • 总结
1
颈动脉三角是指位于颈部侧面, 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二腹肌 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的三 角形区域。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手术治疗
对于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某些疾病,如严重的淋巴结肿大、肿瘤等,医生可能会采取手术治疗 的方法。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的药物治疗
对于一些炎症、感染等病症,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颈动脉三角和胸锁乳突肌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局部解剖学课后作业要点
![局部解剖学课后作业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00f7e3700abb68a982fb27.png)
局部解剖学课后作业一、名词解释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腮腺床:通常把与腮腺深部相邻的茎突,起于茎突的肌肉,以及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等结构,称为“腮腺床”。
腮腺咬肌筋膜: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咬肌间隙:为位于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牙槽的第三磨牙,在智齿冠周炎、牙槽脓肿、下颌骨骨髓炎时,可扩散至此间隙。
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紧密愈着,不易分割,临床上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头皮撕脱伤时,常常是三层一并撕脱。
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处出血,易广泛蔓延,形成较大的血肿,瘀斑可出现于鼻根及上眼睑皮下。
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腹膜下间隙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蝶鞍区:是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区域,该区主要结构及毗邻:包括蝶鞍、蝶窦、垂体、海绵窦、鞍周血管和神经等。
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窦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小脑幕:是一个由硬脑膜形成的宽阔的半月襞,介于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
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的分割成上、下两部。
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小脑幕切迹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受挤压而移位至小脑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锁骨上大窝:是锁骨中1/3上方的凹陷,窝底可扪到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
位于颈外侧区,界线为:锁骨外侧缘,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肩胛舌骨肌下腹下缘。
解剖学各种三角
![解剖学各种三角](https://img.taocdn.com/s3/m/508f966a5acfa1c7aa00ccd2.png)
【四】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有一三角形区域,粘膜层无疏松结缔组织的固有膜,粘膜与肌层紧密结合故无论膀胱处于充盈或空虚时其粘膜均保持平展状态,而不形成皱襞。三角的尖朝下,续接尿道内口。
பைடு நூலகம்实地解剖学
——几种“三角”总结 郭雨晨
【一】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其内有动脉韧带,左喉饭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市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二】 腹股沟三角:又被称为海氏三角,是指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域也是腹股沟区的一个薄弱部,若腹腔内容经此三角膨出时,称为腹股沟直疝。
【七】 颈动脉三角:属于颈前区的舌骨下区,又称肩胛舌骨肌三角。其上界为二腹肌后腹,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前下界为肩胛舌骨肌上腹,三角主要内容有:经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设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和颈外侧深淋巴结等。
【八】 枕三角:又名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围成。
【九】 椎动脉三角: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围成的三角。该三角的尖为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后方有胸膜顶,第七颈椎横突,第八颈神经前支和第一颈;前方有颈动脉鞘及膈神经,甲状腺下动脉导管等。三角内的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和颈胸神经节等。
【十】 听诊三角:由斜方肌外下缘,肩胛骨脊柱缘和背阔肌上缘围成。三角的底由深筋膜,第六肋间隙和部分菱形肌组成,表面覆以皮肤和浅筋膜。此三角市胸背区听诊呼吸音最清楚的部位,当肩胛骨下角向外侧旋转时,三角的范围扩大,更有利于听诊。
局解名词解释重点100个
![局解名词解释重点100个](https://img.taocdn.com/s3/m/9daa43cb4028915f804dc29f.png)
局解名词解释重点100个(注意: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错误的地方,请自行对照课本)1、白线 linea alba: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上起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坚韧而少血管。
2、鼻烟窝 anatomicalsnuffbox:是腕后区外侧的三角形凹窝,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
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扪及其搏动。
3、齿状线 dentate line: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叫做齿状线。
4、垂体窝 hypophyseal fossa:垂体窝的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隔,鞍隔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经视神经管入颅的视神经。
垂体窝的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
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窝的两侧为海绵窦。
5、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折叠而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浆膜延续而成,向下伸至脐平面或稍下方,其长度因人而异,然后向后反折,并向上附着于横结肠,形成后两层。
成人大网膜前后两层通常愈着。
6、骶管裂孔 sacral hiatus:骶正中嵴的下端,在第5骶椎背面,骶正中嵴分离形成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
裂孔的两端增厚,向下突出,称骶角。
体表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时进针定位的标志。
7、动脉导管三角 ductusarteriosus triangle: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8、动脉韧带 arterial ligament:为一条纤维结缔组织索,又称为动脉导管索。
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
9、二腹肌三角 digastrictriangle: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下颌下三角Submandibulartriangle。
(完整word版)麻醉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完整word版)麻醉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8625c2a1f01dc281e43af0e8.png)
【头部】1.颅顶部危险区又称腱膜下隙,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内有导静脉与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
2。
面部危险三角: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围成的三角,此三角内静脉无瓣膜,故此处感染易逆行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与腮腺深面相邻贴的结构成为腮腺床,这些结构包括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
【颈部】1.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臂丛通过。
2。
静脉角:为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处的夹角,左右静脉角分别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注入。
3.颈动脉三角:是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的区域,又称肩胛舌骨肌舌骨角.4。
腋鞘:又称颈腋管,是椎前筋膜向下外侧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形成的鞘管。
【胸部】1.乳房悬韧带:乳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为乳房悬韧带,又称Caoper韧带。
2.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以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
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或者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
4。
心包腔:浆膜心包脏壁二层之间有一层狭窄密闭的腔隙。
【气管插管】1.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双侧咽鼓管扁桃体和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它们围绕在口、鼻腔与咽腔连通处附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2.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
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行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叫声韧带。
弹性圆锥前份较厚,呈垂直方向张于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中份,成为环甲正中韧带。
3.气管隆嵴:在气管分叉处的内面,形成向上突的纵嵴,呈半月状,常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的重要标志,也作为气管插管深度的定位标志.粘膜内有较丰富的迷走神经分布,极为敏感。
局解名解
![局解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c26a3a0c763231126edb11ad.png)
1、听诊三角(名词解释):又称肩胛旁三角,该三角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因缺少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
2、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词解释):位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12肋。
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
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此处是经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3、腰下三角(名词解释):围成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背阔肌前下缘,底腹内斜肌。
该三角是腰部的另一个薄弱区,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4、胸腰筋膜(名词解释):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为浅、中、深三层,这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汇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
在剧烈运动中,其常被扭伤,是造成背部劳损病因之一。
5、乳房悬韧带(名词解释):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成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
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橘皮样变。
6、锁胸筋膜(名词解释):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小肌上缘、喙突和锁骨下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穿出该筋膜,头静脉和淋巴管穿入该筋膜。
7、腋鞘(名词解释):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臂丛进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
8、三边孔(名词解释):位于大、小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之间的间隙,有旋肩胛A.通过。
9、四边孔(名词解释):位于大、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间的间隙,有腋N.和旋肱后A.V.通过。
10、胸骨角(名词解释):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平降主动脉的起始处,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
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db422d376baf1ffc4fad28.png)
名词解释答案一头部1.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2.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
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翼静脉丛:pteryoid venous plexus 位于翼内、外肌和颞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此丛的形成。
并收纳相应区域的静脉血,翼静脉丛汇合成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
翼静脉丛经过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并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与海绵窦交通,故口、鼻、咽等部位的感染可沿上述途径蔓延至颅内。
5.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许多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等均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6.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al space 是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的间隙。
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互交通。
此间隙前邻颊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下牙槽神经阻滞,即将麻醉药物注射于此间隙内。
牙源性感染亦常累及此间隙。
局解名词解释、其他总结(温医10级)
![局解名词解释、其他总结(温医10级)](https://img.taocdn.com/s3/m/a95d45bc284ac850ad0242b2.png)
局解名词解释、其他总结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鞘:是颈筋膜中层在颈部包绕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所形成的筋膜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2.气管前间隙:是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段之间的间隙。
该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
3.椎前间隙:是位于脊柱颈段与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4.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和咽后筋膜之间。
此间隙内的脓肿常易引起吞咽困难。
5.颈袢:由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支形成多在鞘的前方,与环状软骨水平,也可以在鞘内。
6.椎动脉三角:外侧为前斜角肌,内侧为颈长肌,下侧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六颈椎。
后有胸膜顶,前有颈动脉鞘,膈神经和胸导管。
7.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浅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8.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头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肌腹之间。
其结构有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与皮神经,深面为椎前筋膜。
9.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
10.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所围成,间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11.锁胸筋膜: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12.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脊柱围成。
内容食管上段、胸导管。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膈肌围成,内有食管下份)1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4.心包横窦:是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
窦的前壁为主动脉、肺动脉,后壁为上腔静脉和左心房。
窦的左侧入口位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窦的右侧入口位于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三角的名词解释
颈动脉三角是位于人体颈部的一个解剖结构,由颈动脉、舌咽神经和颈内静脉
组成。
它位于颈部的侧缘,是一个重要的区域。
颈动脉,即颈部的主要动脉,负责向大脑供血。
它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两支,其中颈内动脉是颈动脉三角的一部分。
颈内动脉是从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穿过颈部深度肌肉,最终进入颅内供应大脑。
这支动脉是大脑的重要供应动脉,它的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中风等严重后果。
舌咽神经是颈动脉三角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它是由第九对脑神经构成,起源
于延髓,也称为舌咽神经核。
这个神经传输运动和感觉信息,对于舌部肌肉的运动和咽喉的感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颈动脉三角中,舌咽神经与颈内动脉相交叠,它的存在对于正常语言和吞咽功能至关重要。
颈内静脉是颈动脉三角中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它是颈动脉附近的一条主要静脉,起源于头部和颈部的血液回流。
在颈动脉三角中与颈动脉和舌咽神经形成紧密的关系。
颈内静脉中的血液通过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起着回流血液的功能。
颈动脉三角是人体颈部一个重要的解剖结构,多个组成部分密切交织形成。
这
个三角的形态和位置非常重要,它的发育异常或病变可能会对颈部的血液供应、神经调节等产生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经常会通过触诊颈动脉三角来判断颈动脉是否通畅,以及观察颈咽神经的功能状况。
这一区域的疾病或异常常常伴随着颈部疼痛、头晕、眩晕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颈动脉三角并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解剖结构,它的重要性在于
它集中了人体颈部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关于它的研究和了解,对于预防和诊断颈部疾病、保护颈部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受伤或过度使用导致颈部病变。
总结一下,颈动脉三角是位于人体颈部的一个重要区域,由颈动脉、舌咽神经和颈内静脉组成。
它是颈部的重要结构,参与血液供应和神经调节等功能。
对于颈部的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颈动脉三角,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颈部的保护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