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讲义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一,社会分层的定义二,社会分层理论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用社会阶级理论来解释整个社会结构,他认为工业化以后,整个社会就是两个极端的阶级:一个无产阶级,一个资产阶级。
马克思理解这个社会就是阶级社会,这个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很重要,马克思重视的是生产过程,拥有了生产资料,就可以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就可以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造成社会不平等。
这种社会不平等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产生了一个两极矛盾对立的社会、异化的社会,要推翻这个异化的社会、不公平的社会,就需要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韦伯进行了三点修正,把阶级的概念拓宽了,不仅仅是个生产资料,还有一个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也能影响你的阶级地位,市场机会的多寡也能决定你的社会地位。
这是第一点修正;第二点修正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权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第三点修正就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社会声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所以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元的,称为多元分层理论。
个人的社会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问题,社会声望还是非常重要的。
多元分层理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声望三,社会分层的特点(一)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二)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
”当特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不平等体系固定下来,并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时,这种不平等就被制度化。
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产生机制。
(四)现象和过程的统一。
一方面,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客观地存在着。
第九讲 社会分层

二、分层的标准 外显地位 潜在地位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包括:收入、职业、 教育程度、权力等等。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 另一个地位的转移、变动。 (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P243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P243 1、流动方向: 水平流动:人们在同一阶层内部的位置 转移。 垂直流动:人们在一个分层结构层面中 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包括向上、向下
20’c90s以来,社会资源向少数人手中积聚的演变; 20’c90s以来,社会资源向少数人手中积聚的演变; 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那 些弱势群体, “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很难实现 由传统社会身份向现代社会身份的转变; 经济改革的结果并未带来相应的社会发展结果,并未 为广大的社会成员所分享,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 “什么是一个断裂的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 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 社会发展阶段”。
?评价此种解释 与社会现实的契合度如何? 与社会现实的契合度如何? ? 有缺陷吗
缺陷 1、脱离现实 社会职位的重要性无法比较 2、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 置的逻辑 3、社会分层功能失调:不可能使人具有相同的 职业机会和生活机遇。
(二)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 1.社会分层是可避免的和不必要的,是人类不平 1.社会分层是可避免的和不必要的,是人类不平 等的根源。 2.社会分层起源于竞争、冲突和对他人的征服。 2.社会分层起源于竞争、冲突和对他人的征服。 3.分层只对统治阶级而言有益,是统治集团价值 3.分层只对统治阶级而言有益,是统治集团价值 观念的表现形式;会妨碍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4.分层的存在是因为富人和有权阶级运用权力和 4.分层的存在是因为富人和有权阶级运用权力 权力和 武力取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并加以保护。
社会学课件 07社会分层

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社会流动的实质,就是权力、财富、地位、声望等决 定着社会分层的因素在社会成员乊间进行的再分配。
1.
社会流动 social mobility:人们在社会结构中从一
社会流动的类型
2.
3.
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不水平流动lateral mobility 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不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群体流动不个体流动
具有社会行为示范功能 体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缓冲社会利益矛盾
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
2004年,国家统计局:目前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年 收入6万-50万 陆学艺2002年指出,中国有中产阶级8000万人 ,中国中产阶级每年增长1%,20年,中产达到 40%。 周晓虹五个大城市调查,有11.9%的中产阶级 麦肯锡咨询公司:中国到2011年,中产阶级人数 将增至2.9亿人,占城市人口的44%,到2025年 ,占到城市人口的75%。
中下层在逐步缩小:农业劳动者从78年的 67.4%下降到2009年的40%,商业服务业不 产业工人在分化 社会的中间阶层已经出现并丏丌断壮大 掌握和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的基本构成成分已经具备 现代化的流动机制已经出现
城市化严重滞后,丌利亍农业劳动者阶层 缩小和社会中间层的扩大 社会政策缺位 过时的制度阻碍阶层间的流动,如户籍制, 高等教育制 社会流通渠道丌够畅通,有形成阶层固化 的趋势。
非精英 A C
B
D
《社会分层》PPT课件

构成的结构性要素。 第六,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他的整个社会变迁
理论中的一部分。
19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把市场的竞争力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的, 而不涉及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的。
客观的产权状况与市场竞争中的个人相互交织,真正 构建了阶级。韦伯区分出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四个社 会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缺乏财产的知识分 子与专业人士、凭借教育和财产获得优势的阶级,他 们在基于市场处境的报酬获取渠道方面相差甚远。韦 伯指出,这四个阶级之间的流动是封闭的。
A、若封闭性程度较低,大部分社会成员能够通过社会流动获 得一定的成功,社会分层就会激励社会成员努力学习和工作, 不断竞争,争取较好的社会地位,形成强大的动力机制,有力 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B、若封闭性程度较高,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不能通过社会流 动改变自己的低地位状况,就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基于 共同的利益诉求,产生群体意识,进而引发一些反社会行为。
10
(三)阶级与阶层
1、阶级
①阶级是指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居 于相同地位的人构成的群体。 ②达伦多夫将阶级理解为在某方面具有共同 利益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群体。 ③美国社会学家伦斯基认为阶级是在各种权力、特权和声 望方面处于相似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2.阶层
第一,阶层是一个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如土地革命时期, 曾将农民阶级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
20
2、社会分层的三个要素即财产、权力和声望
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 财富、权力和声望三者之间往往是彼此相关的、 紧密相连的。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 转化为其他两个方面。
社会分层讲义

社会分层讲义主要内容:一、概念鉴定(社会分层、阶级、阶层)二、社会分层的原因三、社会分层的标准(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循环论、帕森斯职业分层理论)四、我国社会分层一、概念鉴定1.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由索罗金、金斯伯格、盖格等开始使用。
1946年德国社会学学会提出并采纳了“社会分层”一词。
此外,195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定为共同的研究课题。
以前社会结构都是用阶级、身分、地位等概念来表示。
社会分年代层概念并不否定上述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这些概念在内的更加深一层的概念。
索罗金曾给分层研究做出开拓性的指导,他在《社会流动论》一书中提出分层研究这个问题,把社会分层解影成是一定的人口间垂直的、层次重叠的阶级的分化。
TalcottParsons)将社会分层下定义为:‘从社会角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刘祖云(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说,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和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总体来说,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分层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若干等级层次。
从论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探讨概念鉴定,而具体的具有争议的是社会分层的标准,这个我们之后会具体讲到。
2.阶级和阶层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层。
学术界和理论上对层的的表述和界定主要是阶层和阶级,总的来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1.二者可以相互代替使用,使用何者完全取决于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目的2.阶级包括阶层,阶级是个大概念,阶层是个下属概念,每个阶级下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再分为若干阶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认,为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
第七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PPT

一、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 社会学中得社会流动,最先由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 在1927年出版得《社会流动》一书中提出。
• 社会流动又称为“社会位移”,指人们在社会关系 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得移动。
• 社会意义:1、对个人与社会得意义;2、社会流动 还有助于选拔人才;3、社会流动就是评价一个社 会分层体系良性程度得一个重要指标。
• 我们可以将社会视为由等级体系中得 “层”所构成,特权较多得人在顶层,而 没有什么特权得人则接近底层。
2、测量社会不平等、社会地位得方 法
• 不平等指数 • 库兹涅茨比率 • 五等份法 • 基尼系数
• 恩格尔系数
• 社会综合地位量 表(SES)
不平等指数
• 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得比例+最低收入者占 总人口得比例,即用两者得百分比之与得办 法来表示社会得不平等程度。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socioeconomic score,SES)
• 用“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对社会地位进行 综合性测量,它通过测量收入地位、教育地 位、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合值,以此反映一 个人得综合社会地位得高低。
二、社会分层研究中得两大 理论传统
• 1、马克思得阶级理论 • 2、马克斯·韦伯得多元分层理论 • 财富→经济标准→市场机会、生活机遇→
四、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划分
• 1、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分化及其趋势: 孙立平:“断裂化” 陆学艺:“中产化”或“中间层化” 李强:“碎片化”
2、陆学艺:职业分类与三种资源
•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为基础,以 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得占有状况为标 准来划分社会阶层据国 家政权组织与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得支配社会 资源(包括人与物)得能力;
《社会分层概述》课件

《社会分层概述》PPT课 件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的层次差异,在不同的层级中有不同 的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的定义
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人们的财富、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将人群分为不同的社会层级。
社会分层的分类
种姓制度
基于血统和社会地位的传统 分类方式,如印度的种姓制 度。
经济分层
根据财富和经济地位进行的 分类,如富人、中产阶级和 贫困人口。
职业分层
根据职业类型和社会地位进 行的分类,如医生、律师和 农民。
社会分层的原因
1 经济差异
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均,导 致社会分层的存在。
2 教育和技能
教育和技能水平的不同也 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原 因。
3 社会背景
个人出身和家庭背景也会 对社会地位产生影响。
社会分层的影响
不平等
社会分层导致资源和机会不平 等,增加社会不公平现象。
社会动态
社会分层会影响人们的交往和 社会流动,形成社会层级。
社会压力
社会分层可能导致人们感到焦 收入不平等
收入差距加大可能导致社会紧张局势。
2
教育机会不均
教育资源不均衡会加剧社会分层。
3
社会流动减缓
社会流动性降低可能导致社会不公正。
社会分层的应对策略
1 公平税收政策
通过公平的税收政策来减 少财富差距。
2 教育机会均等
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 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 的潜力。
3 社会福利保障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提供 基本的保障和支持。
结论和总结
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了解 社会分层并寻找应对策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学概论 社会分层 PPT

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等性
• 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等性:
各个社会中主要的分配原则有按需分配的原则、按劳分 配的原则、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按财产分配的原则、 按权力分配的原则等。
分配制度的不平等性即各种报酬不会是完全平均地分配 给每个社会成员。
社会分配制度的原则
• 各个社会中主要的分配原则有: – (1)按需分配的原则; – (2)按劳分配的原则; – (3)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 (4)按财产分配的原则; – (5)按权力分配的原则等。
(3)分析一个社会的分层体系可使我们认识该社会 中各种不平等的程度、特性和结构,并且可以进行 历史比较和各个不同社会之间的比较。由于社会层 级的多元性,使得社会中存在着多元化的阶层结构。
三、社会分层的后果
社会分层对社会成员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居于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生活机会上有明显的 差别。
社会阶层之间的对抗性可能会增强。
对社会不平等的理论解释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
• 保守主义理论解释的基本要点是:社会不平等是社 会所需要的,因而是合理的。
• 激进派的理论要点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不在于 社会本身的需要,而是由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或集 团通过各种强制性的手段(甚至是暴力手段)来剥 夺另外的人或集团的利益,从而使自己在社会分配 中获得更多的报酬。
阶层:
(1)阶层是一个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
(2)阶层是那些不能用阶级标准去划分的社会群体;
(3)阶层是泛指所有具有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社会分层体系
现代社会中,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是多元化的。
(1)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收入、职业、教育、声 望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准。
(2)由于社会阶层划分的多元性,使得在社会中存 在着多元化的阶层结构。
社会分层和流动讲义

35
代内流动
代际流动
·又称一生的流动
·一个人一生之中 社会地位的变 化,即初职和现 职的差异。
流动的代际内外
·子代相对于父辈而 言社会阶层地位的 变动
36
社会学关注代际垂直流动
·社会学家感兴趣的是代际垂直流动,它集中地反 映了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地位是怎么得来的。
·如果代际流动十分罕见,就表明该社会中人们的 生活机会大部分是生来注定的,社会地位的获得 更多地体现出先赋的特征;
·反之,如果代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流动,则显然 表明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
37
而不论其出身身份是什么。
三、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社会层面
·社会结构的性质 - 封闭社会 VS. 开放社会 - 社会流动通道与社会遴选机制(eg.
来的,而不是从个人的愿望中产生出来 ·社会分层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
它保证了社会生存的机会
·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一定程 度的社会不平等是必要的,它对社 会的生存有着积极的功能
·关键:职位分层与差异报酬
冲突主义视角
马克思的分层理论 ·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两大阶级的冲突 ·资产阶级拥有并控制生产资料 ·无产阶级被迫出卖劳动,成为被统治者 ·物品分配主要是以阶级为基础的权力不平等的结果 ·统治阶级通过社会设置保护他们的权利(宗教、教育、 政治秩序都为了维持现状,而不是鼓励变迁减少不平等) ·无产阶级经常受到虚假意识的蒙蔽,看不到不平等
·索罗金的社会流动定义:“个人或社会 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 转变”
三、社会流动的类型
水平流动
·人们从一种地位 向另一种大致相 同的地位的流 动,是人们在同 一社会层次上的 横向流动。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人口社会学课件第九章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4.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个人或团体在社会结构或关系空间中所处的 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地说,社 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中的各个纽结。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
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新马克思主义者希望在马克思主义框架的基础上,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结构进行调整,重新定义阶级,分析不同国家的阶级地位、阶级 意识、阶级分布、劳动分工、职业流动模式、收入不平等等问题。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马克思 主义阶级理论进行了两大发展: ✓ 一是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由宏观转为微观; ✓ 二是对中产阶级进行考察
内部也有分歧: ✓ 一种观点仍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两极分化论, 认为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 ✓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极阶级结构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的现状,应把中产阶级纳入阶级分类框架。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布雷弗曼是马克思两极分化论的追随者。他认为中产阶级仍然属 于工人阶级,因为他们也是受雇佣的领取薪金的劳动者。随着技 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人包括白领工人将被“去技能 化”和“无产阶级化”,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成员将加入工人阶级 的队伍,故工人阶级在相对规模上还将继续扩大并保持以往所具 有的政治能量和社会作用。
五等分法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 是指基于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总体进行五等分分组,考察 每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分层讲义主要内容:一、概念鉴定(社会分层、阶级、阶层)二、社会分层的原因三、社会分层的标准(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帕累托精英循环论、帕森斯职业分层理论)四、我国社会分层一、概念鉴定1.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由索罗金、金斯伯格、盖格等开始使用。
1946年德国社会学学会提出并采纳了“社会分层”一词。
此外,195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把“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定为共同的研究课题。
以前社会结构都是用阶级、身分、地位等概念来表示。
社会分年代层概念并不否定上述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这些概念在内的更加深一层的概念。
索罗金曾给分层研究做出开拓性的指导,他在《社会流动论》一书中提出分层研究这个问题,把社会分层解影成是一定的人口间垂直的、层次重叠的阶级的分化。
TalcottParsons)将社会分层下定义为:‘从社会角郑杭生在《社会学概论新修》中,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刘祖云(武汉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说,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和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
总体来说,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分层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分成若干等级层次。
从论文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学者们基本上很少探讨概念鉴定,而具体的具有争议的是社会分层的标准,这个我们之后会具体讲到。
2.阶级和阶层社会分层的结果是层。
学术界和理论上对层的的表述和界定主要是阶层和阶级,总的来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1.二者可以相互代替使用,使用何者完全取决于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目的2.阶级包括阶层,阶级是个大概念,阶层是个下属概念,每个阶级下面按照不同的标准再分为若干阶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认,为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
➢区别:1.阶级更多的是在宏观上或性质上反映社会分层阶层则更多地是在微观上或数量上反映社会分层2.阶级有时被使用为特指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因此,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其根本利益对立的对抗性关系,而阶层一般不被如此特殊使用,因此,阶层之间的关系一般不是对抗性关系。
➢我国的阶层和阶级:陆学艺在出版了《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之后,就有人问他“你这本书叫阶层研究,你是学马列的,那我问你,阶级还有没有,阶级斗争还有没有,阶级分析还要不要”陆学艺这样回答“阶级有,阶级斗争有,阶级分析还要。
”“那你这个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是不是一回事?”他说“从原理和作用来说,是一回事,都是为了弄清国情,不同在于,以前我们马克思也好,毛泽东也好,列宁、斯大林也好,他们当时搞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用社会学来说,是用冲突论的理论,是研究这个阶级跟那个阶级的冲突关系,他为了革命,要说清楚资本家是怎么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和工人是对立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是资本家剥削走了,所以马克思说你卖给他的是整个劳动力,剩余价值他拿走了,你只得到了基本工资。
工人也是这样,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地方,共产党得说清楚,土地本来是农民劳动创造出来的,地主剥削农民,你得起来跟共产党起来闹革命,推翻国民党。
现在我们共产党是执政党了,我们现在宪法也修改了,既有社会主义劳动者,也有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现在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个阶级要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
”基本上也我国现阶段,学者以阶层的概念代替阶级。
二、社会分层的原因社会分层是对不平等的社会地位的排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差别?为什么会出现社会不平等?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社会整体来看)社会分化和分工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最基本的原因。
➢分化:是社会系统的各种角色和集合体,由承担多种功能分化为承担单一的专门性功能的过程。
这些角色和集合体相互分离,获得自主地位,但又相互依赖,使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
社会分化分为横向分化和纵向分化,横向分化又称为水平分化,导致社会分工;纵向分化又称为垂直分化,导致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使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集团和类型,并扮演着不用的角色。
一个社会可以看成是是由各种分化了的角色组成的角色系统,角色反映了各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分化的各种角色以地位的高低为基础,于是形成了不同而且是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分工:社会分化的横向分化,从原始社会末期起,社会发生四次大社会分工以后就使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形成了农业阶层和手工业阶层,社会的公共智能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公共管理的官吏阶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又形成了一批专门从事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活动的群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的阐述了社会分工的原因、意义、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他们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
社会分工包括劳动分工是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将导致私有制的发展,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阶级的产生,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即社会分层的出现是因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分工所致。
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社会个体层面来看)社会资源主要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声望资源等,社会资源很有用但是很稀缺,人们都想获得更多的资源,但又很难得到满足。
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些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占有以及占有的多少才使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而人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又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直接相关。
➢能力(主观层面):包括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
基本能力是指与人的自然禀赋及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基本素质密切相关,是人们从事各项工作并争取各种资源的基本能力。
专门能力是在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经过专门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后获得的,是获取社会资源的关键。
刘祖云1996年通过对武汉市的千户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了两个原理:1.能力的强弱与获取资源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
如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都强,其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大。
2.在资源获取中,专门能力比基本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如基本能力强,专门能力弱,其获取资源的可能性较小。
➢机会社会成员分化为不同阶层,不仅因为其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而且因其获取资源的机会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学更重视对机会的研究,机会不同是社会原因,刘祖云认为,社会差异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又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其相关情况和程度具体表现为两个定理:1.社会成员获取资源的机会差异程度的高低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的高低成反比。
即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机会的差异程度越低,共享程度越高。
原因是:一方面,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越高,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就越高,社会资源的稀缺性程度就会降低,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资源的可能性就会提高。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就意味着社会的自由度开放程度越大,社会结构的凝固性降低,社会职位等社会资源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资源的现实程度也大大提高。
2.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差异程度高低与社会个体社会地位差异程度的高低成正比。
即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差别越大,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就越不同。
一方面,社会地位较高的成员一般会拥有更多的获取社会资源的制度性机会,(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只有干部和工人才有可能享受国家或单位提供的退休养老保障的机会)另一方面,地位较高的社会成员更有可能把握实现其获取社会资源的市场性机会。
3.社会制度导致社会分层的前两个原因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和不可避免性,毕竟社会分工和分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结构将进一步分化,社会分工也会越来越细,由次引起的社会差别始终会存在,个体的能力也始终是有差别的。
同时社会也需要有差别,有差别才有竞争,才有发展和进步,但是差别也不能太大,,否则也会造成社会群体之间严重的对立、对抗和冲突。
所以需要社会的公共权利制定出规则,就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社会共同体根据特定的目的或价值观建立的用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或管理社会的规则性体系,从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有三种:1.保护一部分人的权益和特权,是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更重要的社会资源,保持社会的不平等。
这种现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标榜自由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美国民族歧视政策,黑人在就业、受教育、居住区域、政治权利方面都收到很多歧视和限制)2.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得到均等的社会资源。
主要通过政府和国家控制社会资源,均等分配给每一个社会个体,(如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保证穷人和富人都有接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条件)3.确立公平合理的获取社会资源的机制和利益均衡的机制。
一方面提供平等的市场性机会,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一方面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差距不能过大,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马克思的阶级阶层理论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
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
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
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
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④阶级与阶层。
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
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
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阶级存在是私有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与利益不同,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关系,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阶级的消灭。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无产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