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的运动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这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重点应用实例揭示了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据此,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处理:将课本上逻辑关系不强的三个标题分别改成更有逻辑关联的“海陆变迁的实质和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其中“火山与地震”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实际应用。在结构上,该教材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世界地形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我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3)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及方法。

(4)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知道海陆变迁形成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了解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次之),板块相对运动

形成的地表形态(最难)。

四、学生情况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但是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储备上存在个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另外在知识深度的把握上,也会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五、教法选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六、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说我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的。由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四部分组成。

(一)新课导入

首先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入新课。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引发对海陆变

迁的思索,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包含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图片,所听到的故事或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景象说出来。主要是让他们想一想海洋与陆地的位置是否会变动?

(二)新课教学

由此进入新课。新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1.海陆变迁的实证和原因

为了突破第一个难点,用ppt展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这三组图片,通过读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设问:

(1)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产生这种沧海桑田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遗迹和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过去这里是什么状况?这种桑田变沧海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反映了什么活动也能引起沧海桑田的变化?

这三问题的提出主要让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以及导致这三只地貌形成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三个小组进行探究并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总结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进一步让学生就这三种原因各举一个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例子并简要说明。指导学生由这节课探讨海陆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从观察--发现--猜想这一思维过程,通过证据和解释最终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即海陆是变迁的。

与此同时,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进而过渡到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2.大陆漂移学说

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世界上海陆轮廓是固定不变还是变化的?分小组讨论。分别请两组代表发表讨论结果,主要想让学生讨论出“变化”与“不变”两个观点。其实历史上人们对海陆轮廓的变与不变也有过像大家一样两种不同的争论,那么到底变与不变哪个是真理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设问:很早之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谁发现的?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说?学生看教材34-37页内容。ppt 展示魏格纳头像让学生讲一下魏格纳的故事,并描述这个有趣现象。由魏格纳故事引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提出问题,这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在设疑基础之上我再简要讲一下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献身科学、勇于攀登的情感教育。为了突破本节课第一个重点,我再播放大陆漂移动态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观察:(1)两亿年前的地球共有几块大陆?

(2)6500万年前这块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现在地球的海陆轮廓如何?

(4)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的变化趋势如何?

学生通过上述活动,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有哪些证据能证明该假说成立?接着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