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的制约因素、成功经验和发展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业化的制约因素、成功经验和发展展望
摘要: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在新中国这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并最终成功地克服了不利因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即便这样,仍然不能盲目乐观,需要正视前行道路上新的机会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工业化;成功经验;机会和挑战
一、工业化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进展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推进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4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3000美元为中期,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提到,到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7个省市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工业化蓝皮书》提供的数字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不仅远远高于2000年发达国家28.6%的水平,而且也远高于2000年发展中国家33.4%的比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年的41%提升到2005年的54.9%,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工业化引导的强烈趋势。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及取得的经验
在新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实现工业化,存在很多重要的制约因素,如起点低问题、人口问题、国企问题、政府职能问题等。中国在走过一些弯路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系列处理这些问题的正确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继续发挥。
1.起点低问题及我国的应对经验
人们常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新中国的底子之薄,在这样的起点之上,中国要
实现工业化,必须要一定的时间和正确的发展战略作为保证。不能搞“大跃进”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但是也不能象小马过河那样犹豫不决、停滞不前。在几经波折之后,中国采取了正视自身国情,总结经验教训,有选择地采纳经济理论和他国的成长经验的方法来发展本国的经济,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起点,但我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走正确的路奋起反追,使我国尽早实行工业化。时至今日,中国仍然要继续探索和完善最适合自身的建设道路,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国情和世界的形势。如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就要求我们以崭新的姿态来迎接,我们当然不能用70年代的经济政策,一成不变来应对21世纪的国情和国际环境。我们仍然需要在经济发展道路上不断总结和创新。
2.人口问题及我国正确处理方法
中国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人口众多问题对实现工业化具有极大的挑战。工业化经济指标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人均生产总值。但中国不能因为人口基数大而盲目悲观,凡事有弊必有利。我们要是能合理利用人力多的特点的话,那么人口众多又可以变成一种资源优势。我国人口总体素质不高,资金缺乏,导致人力资源发挥的作用有限。人力必须与一定量的资金、资源相匹配,而在各种各样的匹配组合中,又存在一个最优的匹配关系。只有在这个匹配状况下,才能充分发挥资金和人力的作用。取得最大的生产力(效率水平)。在人力相对多,资金相对少的状况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应用要素替代理论:用一部分人力来弥补资金的缺乏。当资金变得相对多的时候,再逐步调整发展模式,使其成为用资金多而人力少的模式,一般来说用资金多而人力少的模式生产率更高。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状况就是人力多而资金少,我国在这种形势下采用了引进外资、发展来料加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等等明智的做法。这样就发挥人口众多的优势,尽量克服了资金缺乏的劣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随着我国的人口和资金相对状况的发展,我国将逐渐地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新的发展和调控政策。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及相关经验教训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从一开始走的就是高度集权式的管理道路,后面才尝试慢慢放开,但效果不理想,有人曾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形象地概括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毛泽东也曾有过在边缘经济领域走市场化道路的想法和举措。但最终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各利益体的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恰到好处地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到底政府该管多少,多少该交给市场,这从来就是各国政府的一个最难处理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从亚当斯密主义的让市场看不见的手起完全调控作用,到凯恩斯的政府强力干预政策,再到新古典主义再次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反复复,曲曲折折。中国也是一样,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就一直围绕着计划与市场的比例问题,反复地修改政策,从完全计划到计划为主、市场为补充,再到市场起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这其中,走过的路也是曲曲折折。政府与市场的比例问题,从来就是很难处理的一件事,而且不同的时期可能最佳的措施是采取不同的比例关系。但总的来说,我国在曲折的探索过程当中,最终找到处理政府与市场比较正
确的比例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事物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国情,调整政府和市场职能的划分,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4.国企问题及其改革经验
国企问题可以看成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的一个连带问题,因为政府去完成市场的职能的时候,手段之一就是通过国企来实现。主要因素是国企占国民经济比重大,问题在中国影响比较大,所以在此单独列出。众所周知,企业在国家工业化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的腾飞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而中国国企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掌握着决定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控制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领域。因此在中国,国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改革道路和工业道路。而当前国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还没有打破传统,运营效率不高。国企依然只能凭借着国家权力所得到的垄断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规模的老大位置。但就运营效率来说大部分国企远不如一些外企和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国企缺乏竞争意识、委托代理所产生的问题表现得很突出。要改变国企这种状况。必须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其运营效率。对于国企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国企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及市场运行效率。现国企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阶段,但仍然需要深化,既不能放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权,也要提高控制效率。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进程中新的机会与挑战
我国在走过了很长一段弯路之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很多正确的发展方法,迎来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今天仍然有很多机会与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我们眼下所需要重视的。
1.后发优势及其利用
西方发达国家走在前面,是探路者,我国处在落后国家行列,是跟随者,探路者往往走的弯路要多。我们可以学习、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并研究、汲取其所走弯路的教训,再结合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用比发达国家发展短很多的时间,完成我们的工业化道路。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充分分析中国国情本身的特殊性,必须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走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
2.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由此我们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经济发展模式、能源资源的消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痛定思痛,我国现在已经意识到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尽快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当中去,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一直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使工业化进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