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80)

合集下载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70)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70)

【性能】甘、涩,平。

归脾、肾、心经。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

【应用】1.遗精滑精。

2.带下。

3.脾虚泄泻。

4.心悸,失眠。

能养心血、益肾气、交通心肾而有安神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

芡实【功效】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病证】1.遗精滑精。

2.脾虚久泻。

3.带下。

椿皮【功效】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考点二莲子与芡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细目一概述考点一使用注意事项1.本类药物的外用方法因病因药而异。

2.本类药物内服使用时,宜作丸散剂主治病证,使其缓慢溶解吸收,且便于掌握剂量。

3.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掌握剂量及用法,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

4.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和制剂法度,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

细目二具体药物考点一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雄黄【功效】解毒,杀虫,祛痰截疟。

【应用】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

内服0.05~0.1g,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内服宜慎,不可久服。

孕妇禁用。

切忌火煅。

1【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应用】1.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

2.内服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白矾【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主治病证】1.外用治湿疹瘙痒,疮疡疥癣。

2.内服治便血、吐衄、崩漏,久泻久痢,痰厥癫狂痫证,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

内服0.6~1.5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蛇床子【功效】杀虫止痒,燥湿祛风,温肾壮阳。

蟾酥【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用法用量】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

外用不可入目。

孕妇忌用。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

目录中医基础理论 (1)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 (2)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3)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4)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7)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10)第六单元五脏 (11)第七单元六腑 (14)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16)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16)第十单元经络 (20)第十一单元体质 (23)第十二单元病因 (24)第十三单元发病 (28)第十四单元病机 (29)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36)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39)中医诊断学 (40)第一单元绪论 (41)第二单元望诊 (41)第三单元望舌 (51)第四单元闻诊 (56)第五单元问诊 (58)第六单元脉诊 (67)第七单元按诊 (71)第八单元八纲辩证 (72)第九单元病因辨证 (76)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78)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 (81)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 (89)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95)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 (97)中药学 (99)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 (100)第二单元中药的作用 (101)第三单元中药的配伍 (101)第四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 (102)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03)第六单元解表药 (104)第七单元清热药 (109)第八单元泻下药 (117)第九单元祛风湿药 (119)第十单元化湿药 (122)第十一单元利水渗湿药 (123)第十二单元温里药 (126)第十三单元理气药 (128)第十四单元消食药 (130)第十五单元驱虫药 (131)第十六单元止血药 (132)第十七单元活血化瘀药 (135)第十八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138)第十九单元安神药 (143)第二十单元平肝息风药 (145)第二十一单元开窍药 (148)第二十二单元补虚药 (150)第二十三单元收涩药 (158)第二十四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161)第二十五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162)方剂学 (164)第一单元总论 (165)第二单元解表剂 (167)第三单元泻下剂 (172)第四单元和解剂 (175)第五单元清热剂 (178)第六单元祛暑剂 (184)第七单元温里剂 (185)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188)第九单元补益剂 (190)第十单元固涩剂 (196)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199)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201)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202)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206)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210)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214)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216)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222)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225)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226)中医内科学 (228)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229)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241)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246)第四单元脾胃病证 (255)第五单元肝胆病证 (268)第六单元肾系病证 (276)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 (283)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 (304)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08)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08)

细目二痞满考点一概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考点二病因病机1.痞满的常见病因内因:内伤饮食,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

外因:感受外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

2.痞满的病机及转化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考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痞满的诊断考点(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2.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结胸的鉴别(1)胃痞与胃痛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鼓胀与胃痞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

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4)结胸与胃痞病位皆在腹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考点四痞满的辨证论治(1)食滞内停证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2)痰饮内阻证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93)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93)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

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3)使用注意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八正散【组成药物】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各一斤灯心草适量【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证候】湿热淋证【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之证乃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致。

治当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中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共为君药。

水湿内结,以车前子、瞿麦、篇蓄助木通、滑石清热利水通淋,共为臣药。

热结于内,以大黄泻热祛湿,使湿热从大便而去;栀子泻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灯心利水通淋,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

甘露消毒丹【组成药物】滑石十五两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石菖蒲六两川贝母木通各五两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两。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

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

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纵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二妙散【组成药物】黄柏苍术姜汁。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72)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72)

细目三剂型考点一常用剂型及其特点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称为剂型。

常用传统剂型有汤、散、丸、膏、酒、丹等。

1.汤剂: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不适于大生产,不便于携带。

2.散剂: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类。

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3.丸剂: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等。

4.膏剂: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有软膏、硬膏两种。

(1)煎膏又称膏滋(2)软膏又称药膏(3)硬膏又称膏药【典型例题】最早归纳并系统论述“八法”的是A.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B.明·张介宾《景岳全书》C.清·汪昂《医方集解》D.唐·王焘《外台秘要》E.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答案】E下列方剂中不属于汗法范畴的是A.再造散B.杏苏散C.败毒散D.升麻葛根汤E.普济消毒饮【答案】E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调和药【答案】B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考点一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解表剂主要用以治疗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水肿、疮疡、痢疾等病初起,见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考点二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表证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应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解表剂。

2.不宜久煎。

3.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保暖以助汗。

4.表邪未尽,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5.外邪已经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不宜用解表剂。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0)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0)

考点五预防与调护1.预防(1)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病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烟味、尘螨、花粉、动物皮毛、海鲜发物、冰凉饮料等。

(2)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防止受寒。

尤其气候转变或换季时,要预防外感诱发哮喘。

(3)发病季节,避免活动过度和情绪激动,以防诱发哮喘。

(4)加强自我管理教育,将防治知识教给患儿及家属,调动他们的抗病积极性,配合长期治疗。

2.调护(1)居室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冬季要保暖,夏季要凉爽通风。

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2)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

(3)注意呼吸、心率变化,防止哮喘持续发作。

细目六反复呼吸道感染考点一发病特点反复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年发病在一定次数以上者。

以感冒、乳蛾、咳嗽、肺炎喘嗽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

反复感染患儿称为复感儿。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气候变化剧烈时尤以反复感染。

发病年龄以6个月~6 岁,1~3岁小儿最常见。

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水肿、痹证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

考点二病因病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内因是禀赋虚弱,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卫外不固。

外因是喂养不当,精微摄取不足,调护失宜,外邪乘虚侵袭;用药不当,损伤正气,疾病所伤,正气未复。

考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按不同年龄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半年内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1次)。

2.鉴别诊断(1)哮喘:反复发作,但发作时呼吸闲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音,其发作多由异物过敏引起,包括特异性体质的内因和变态反应性的外因所致。

也可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或病程中兼有感染。

(2)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经久不愈,以干咳为主,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及运动后发作或加重;常伴有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抗哮喘药物治疗有效。

考点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重在明察邪正消长变化。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2)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202)

3.分型证治考点五预防与调护1.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

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

2.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4.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细目四厌食考点一发病特点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

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

考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2.鉴别诊断疰夏为夏季季节性疾病,有“春夏剧,秋冬瘥”的发病特点。

临床表现除食欲不振外,可见精神倦怠,大便不调,或有发热等症。

考点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主要从脾胃辨证,再区别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主。

2.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考点五预防与调护1.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按时、有度,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夏季勿贪凉饮冷。

2.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偏食、挑食,不强迫进食,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

3.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

4.注意生活起居,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细目五积滞考点一发病特点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00)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00)

细目五肺痈考点一肺痈的概念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考点二肺痈的病因病机1.肺痈的常见病因2.肺痈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肺痈的病位在肺。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病理演变:初期风热侵袭肺卫;成痈期为热壅血瘀;溃脓期肉腐血败;恢复期邪毒渐尽,邪去正虚,阴伤气耗或见脓毒不净,邪恋正虚。

考点三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肺痈的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旬月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

如脓血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成慢性。

2.验痰法肺痈病人咳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

如《医学入门·卷五·肺痈肺痿》说:“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

”3.验口味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寿世保元·肺痈》曾说:“用黄豆一粒,予病人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

”(二)病证鉴别1.肺痈与咳嗽肺痈应与咳嗽病的痰热蕴肺证相鉴别,两者均可见发热、咳嗽、咯吐脓痰、胸痛等症状。

但咳嗽痰热蕴肺证一般为气分邪热动血伤络,病情较轻;肺痈则为瘀热蕴结成痈酿脓溃破,病情较重。

2.肺痈与风温的鉴别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考点四肺痈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肺痈首先应辨病期,其次辨虚实,最后辨转归。

(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8)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8)

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的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考点一胆的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因胆藏清净之液,是由之精气化生,所以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

2.主决断,调节情志胆的生理功能,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

考点二胃的分布与功能1.胃分为:上脘(包括贲门)、中脘(即胃体)、下脘(包括幽门)2.主要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受纳即接受容纳、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胃的生理特性:①胃主通降通降,即通利、下降之意。

胃主通降,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以通降为正常;②喜润恶燥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考点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和化物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适时下降到小肠,由小肠来承受之,停留一定的时间,充分消化和吸收(化物)。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泌别清浊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吸收精微成分,将食物残渣及多余水分向大肠输送。

3.小肠主液临床上,以“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

考点四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将由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大肠主津大肠在传化糟粕过程中,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的功能。

考点五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贮尿和排尿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及时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肾的气化功能。

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作用。

考点六三焦的生理功能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三焦是气升降出入运动的通路(元气),也是各种物质相互化生的场所。

2.为水液运行之通路人体的津液代谢由肺、脾、肾、膀胱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28)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28)

考点四腰痛的辨证论治1.腰痛的辨证考点(1)辨致病原因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外伤。

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感受寒湿之邪的症状;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虚损症状,多见于肾虚;外伤者,起病急,疼痛部位明显,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

(2)审察脏腑虚实肾精亏虚,腰府失养,见腰痛缠绵,酸软无力;肾阳不足,见腰膝冷痛、畏寒。

肾虚日久,不能温运脾土,常伴脾气亏虚,见有腰酸乏力,神疲纳呆,或有水肿,或有泄泻,或有肢冷胃寒等脾肾亏损症状。

2.腰痛的基本治则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

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散寒行湿、清热利湿;外伤腰痛属实,治宜理气通络,活血祛瘀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治疗腰痛应注意补肾固本。

但在外邪偏盛时,则应急则治其标,先祛邪,后治本。

3.证治分类(1)寒湿腰痛主症: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代表方:甘姜苓术汤加减。

(2)湿热腰痛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3)瘀血腰痛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4)肾虚腰痛①肾阴虚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代表方:左归丸加减。

②肾阳虚主症: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咣白,肢冷畏寒。

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完整)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概念:感邑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其中,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今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病机:基本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病证鉴别:风温,时行感冒。

1•常人感冒:⑴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解毒散一辛温解表,宣肺散寒⑵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一辛凉解表,清肺透邪⑶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一清暑祛湿解表2•虚体感冒:⑴气虚感冒:参苏饮一益气解表邙日虚感冒,再造散)⑵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一滋阴解表季节性预防用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

注意煎药: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过煮则降低药效。

第二节咳嗽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涉及肝、脾,肾。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辨证要点:首辨外感、内伤,其次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

外感咳嗽:⑴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一疏风散寒,宣肺止咳⑵风热犯肺证:桑菊饮一疏风散热,宣肺止咳⑶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杏苏散一疏风清肺,润肺止咳内伤咳嗽:⑴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一燥湿化痰,理气止咳⑵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丸一清热化痰,肃肺止咳⑶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一清肺泻肝,化痰止咳⑷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一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第三节哮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温里剂
细目一概述
考点一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

考点二温里剂的适用范围:温里剂主要适用于寒邪在里,阴寒之邪深入于脏腑经络间的里寒证,包括中焦虚寒,阳衰阴盛,亡阳欲脱,寒凝经脉,阴疽等。

考点三温里剂应用注意事项:
1.辨清寒热真假。

2.掌握剂量,中病即止,勿用过剂,以免使寒去热生,或致劫阴动血之弊。

3.若阴寒太盛,药入即吐者,宜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或热药冷服,以免病势拒药。

细目二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考点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理中丸
【组成药物】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证候】①脾胃虚寒证。

②阳虚失血证。

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配伍意义】方中干姜为君,人参为臣。

君臣相配温中健脾。

中虚寒湿,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燥湿健脾。

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
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全方配伍特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

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
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

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

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

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

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

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细目三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

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考点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配伍意义】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全方配伍特特点:①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破阴复阳,回阳救逆;②脾肾两顾,既壮先天肾阳,又温后天脾阳,脾肾之阳共建;③峻中寓缓,使破阴复阳而无辛烈暴散之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细目四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

本类病证多由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邪入侵经脉,血行不畅所致。

临床多表现为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

考点方剂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

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共为君药。

细辛温经散寒,以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

通草通行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

方中重用大枣,合当归、白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

炙甘草兼调药性,又为使药。

全方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可使营血充,寒客除,阳气振,经脉通,则手足自温,其脉可复,腰、股、腿、足、肩臂疼痛亦除。

阳和汤
【组成】熟地黄一两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肉桂一钱生甘草一钱炮姜炭五分。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

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

【典型例题】
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大建中汤
D.吴茱萸汤
E.桂枝人参汤
【答案】A
具有回阳救逆功用的方剂是
A.四逆汤
B.通脉四逆汤
C.白通汤
D.参附汤
E.回阳救急汤
【答案】A
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共有的一组药物是
A.当归、黄芪
B.芍药、甘草
C.桂枝、饴糖
D.桂枝、芍药、大枣
E.细辛、通草、甘草
【答案】D
下列除哪项之外均为理中丸主治病证常见脉症
A.吐
B.利
C.冷
D.痛
E.脉细数
【答案】E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