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
它由尼尔斯·波尔主编,收录了多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探讨了儿童解放的重要性和方法。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的限制和束缚。
传统教育强调纪律、服从和知
识传授,忽视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作者指出,儿童应该有自由探索和发现的权力,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书中还强调了儿童参与和自主性的重要性。
儿童应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让他们有权
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支持的环境,让
儿童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自信、独立和创造
力的儿童。
此外,《解放儿童》还探讨了儿童的游戏和娱乐的重要性。
游戏不仅是儿童表达自己
的手段,还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方式。
书中介绍了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如
角色扮演、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等,这些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
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阅读《解放儿童》,我意识到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的限制和束缚,以及儿童解放
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和观点,还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些观点,就能够培养出健康、自信和创造力的儿童,
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刘晓东解放儿童第二版读后感
刘晓东解放儿童第二版读后感
哎呀,今天我看了《刘晓东解放儿童第二版》这本书,真是好玩极了!书里讲了一个聪明的刘晓东叔叔,他帮助很多小朋友解决了问题,真的是了不起!看着看着,我就忍不住“哇!好棒呀!”这样想。
故事里,刘晓东叔叔教了我们很多东西哦!他不只是聪明,还很有耐心,像我在学习做算术题时,他总是一步一步地教小朋友们,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对。
那时候我在心里“咚咚咚”地打着小鼓,想着,自己也要像他一样,帮助别人。
而且呀,书里的小朋友们可有意思了,他们从一开始不懂到最后都能自己做事,真是“哗啦啦”地进步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也觉得自己变得更聪明啦!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像刘晓东叔叔一样聪明又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嗯,刘晓东叔叔真的很厉害,我要向他学习哦!
—— 1 —1 —。
关于解放儿童的读后感
关于解放儿童的读后感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
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2022幼儿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2022幼儿园读书笔记(通用15篇)幼儿园读书笔记1《解放儿童》这本书共用三个篇幅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第一篇:尊崇天性。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
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安全。
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
老师就会担心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
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
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
“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
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
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
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习习凉风。
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
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
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
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
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
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幼儿园读书笔记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
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
《解放儿童》读后感(精选多篇)
《解放儿童》读后感(精选多篇) 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
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报告主题:尊崇天性,解放儿童结合本人读书情况,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读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几个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一部分:目前儿童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一)超前教育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谈到“东方文化中经典的成才故事是,3岁识字,5岁能诗,12岁做宰相。
而西方文化关于儿童成才的经典故事则是,爱因斯坦四五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毕加索十几岁了还不懂加减乘除。
(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文化。
中国人也讲‘贵人语迟’,西方也出现过‘神童’威特的故事)慢有慢的好处,快未必佳。
”(我)从刘晓东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东方推崇的是“超前教育”,自古以来神童总是大家争相吹捧的榜样。
而西方,很少提倡超前教育,他们更为尊重儿童,让儿童比较自然地发展,并不会强行的让儿童变成所谓的“神童”。
也许诺贝尔奖较多的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神童比较少吧。
相比较而言,我们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一个劲的拉着孩子向前跑,结果让孩子错过了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是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
1、刘晓东认为超前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前识字。
超前识字的文化根源有:识字崇拜;“神童”崇拜;政府决策。
他列举了人们崇拜“神童”的现象,自古有之。
教育家卢梭很反对儿童超前识字,他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
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爱弥尔不到10岁就能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15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但是,我还是宁可让他一个字也不识,而不愿他为了学到这一学问就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因为当他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斯宾塞也反对过早让儿童识字。
他说:“在教育不过是局限于获得书本知识这一常见的有局限性的见解之下,家长们过早地把认字课本往小家伙们手里一塞,结果危害极大。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解放儿童》是中国作家张天翼创作的一部作品,该书以儿童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和成长的故事。
通过描绘儿童的生活和思想,作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和对儿童成长的关怀。
本文将从儿童的生活变化、思想觉醒和成长历程等方面对该书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小说中描绘了儿童的生活在解放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解放前,儿童的生活几乎没有自由,他们被束缚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下,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的机会。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痛苦,缺乏快乐与安全感。
然而,在解放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儿童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他们有了上学的机会,有了接触先进科技和知识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和丰富,有了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种生活变化对于儿童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解放,使他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活力和希望。
其次,小说通过描绘儿童的思想觉醒,展现了他们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成熟和独立的过程。
在解放前,儿童的思想被封建思想所束缚,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然而,在解放后,儿童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社会的问题和自己的人生理想。
例如,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小明受到父辈的影响,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和责任。
他通过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希望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种思想觉醒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家庭的一员,还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一份子,应该为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小说中呈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并表达了对儿童成长的关怀和期望。
在解放后的新时代,儿童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例如面临的教育问题、生活环境变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作者通过描写儿童在这些困境和挑战中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顽强和坚持。
同时,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怀和期望也贯穿始终。
他希望多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他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解放儿童》读后感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
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
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 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威严“管理孩子。
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
“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彤彤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慧慧真不错,从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彤彤也能和慧慧一样。
“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精选6篇)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放儿童》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篇1《解放儿童》这本书共用三个篇幅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第一篇:尊崇天性。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
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安全。
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
老师就会担心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
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
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
“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
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
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
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习习凉风。
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
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
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
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
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
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第二篇:解放儿童。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解放儿童》读后感
《解放儿童》读后感《解放儿童》读后感1的确,大自然是人类最古老的最根本的家园,正是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真实生活的切身感悟,才有了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才有了曹文轩的《草房子》,才有了安徒生的《丑小鸭》。
我是十分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
于是,就有了想读下去的冲动。
现代的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欣赏墙头野花、河边蛙鸣;都市的喧嚣、烦闹,打破了人们心底的那抹宁静;灰色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的一栋栋高楼,也将你我分开。
现代儿童出生在一个物质十分富足的年代,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象我们这代人一样的亲近自然的机会。
那里有初升的太阳、明亮的星辰,有清新的空气,最新鲜的瓜果还有最美妙动听的万籁之声。
我不禁觉得自己真是有幸,也能和大作家们一样,也拥有一个赤脚疯跑、无拘无束的童年。
然而,心地底又不免升起一丝遗憾,那就是没能留下童年的只字片语或是些许感悟。
然而,这一代儿童都被一个“独生子女”的皇冠紧紧地约束在几代人掌心,这是一只多么华贵的金丝笼啊,有这这么多的呵护,有这这么多的关注。
然而自由呢?赤脚疯跑——对他们来说,就是个梦啊!更不要提与人相处,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早已失去了关心人的能力!他们又如何能体会小伙伴们嬉笑、玩闹的`乐趣。
我为他们这一代人悲哀!关于艺术,我想到了一个词——拔苗助长。
对于儿童那点刚刚萌芽的艺术的兴趣,作为大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总是迫不及待地拔苗助长。
美其名曰是培养、是发展,孰不知过早地进行高难度的训练、辅导,只会适得其反,将儿童的那点宝贵的兴趣,消失殆尽。
“儿童都是艺术家。
”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
但是这艺术家应该是具有童心的,童趣的,有着成人无法临摹的特色,是一种自由的大胆的发挥状态;而不是成人认为的“年龄最小的某种艺术的专家”,所以,灌输教育的后果只有一个,多了一个人云亦云的艺术上的匠人,如此而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实在看多了这样的事。
幼儿园接触孩子最早,是个发现孩子兴趣,爱好的地方。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二
《解放儿童》读后感范文二的确,大自然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即便的家园,正是因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悟,才有了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才有了曹文轩的《草房子》,才有了安徒生的《丑小鸭》。
我是十分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
于是,就有了想用读下去的冲动。
现代的硬核的生活,让我们无暇欣赏墙头野花、河边蛙鸣;都市的喧嚣、烦闹,打破了人们人世间的那抹涂宁静;灰色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的一栋栋高楼,也将你我分开。
早期儿童出生在一个物质十分富足的年代,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象我们时机这代人一样的亲近自然的机会。
那里有闪闪的太阳、明亮的星辰,有清新的空气,最新鲜的瓜果还有最美妙浑厚动听的万籁之声。
我不禁觉得自己真是有幸,也能和有大作家们一样,也拥有一个赤脚疯跑、无拘无束的童年。
然而,心地底着实又不禁升起一丝遗憾,那就是没能留下童年的只字片语或是些许感悟。
然而,这一代儿童都被一个“独生子女”的皇冠紧紧地约束在几代人掌心,这是一只多么华贵的金丝笼啊,有这这么多的呵护,有这这么多的关注。
然而自由呢?赤脚疯跑——对他们来说,就是个梦啊!更不要提与人相处,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让他们早已失去久已了关心人的能力!他们又如何能体会小伙伴们嬉笑、玩闹的乐趣。
我为他们这一代人悲哀!关于艺术,我想到了一个词——拔苗助长。
对于儿童那点刚刚萌芽的艺术的兴趣,作为大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总是迫不及待地拔苗助长。
美其名曰是培养、是发展,孰不知过早地进行高难度的训练、辅导,只会适得其反,将孩童的那点宝贵的兴趣,消失殆尽。
“儿童都是艺术家。
”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
但是这艺术家应该是具有童心的,童趣的,有着成人不了临摹的特色,是一种自由的大胆的发挥状态;而不是成人指出的“年龄最小的某种艺术的专家”,所以,灌输教育工作的后果只有一个,多了一个人云亦云的艺术上的匠人,如此而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实在看多了这样的事。
幼儿园接触孩子最早,是个发现孩童兴趣,爱好的地方。
《解放儿童》读后感(精选多篇)
《解放儿童》读后感(精选多篇)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对于调皮儿童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责骂,凭借自己的管理孩子。
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
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儿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我们经常抱怨: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到后来也就感觉不出那是一种刺激了。
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彤彤小朋友喜欢抢同伴的玩具,教师常用来批评他,还不如说:刚刚听到这些话后,感到教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
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
比如,有些调皮儿童,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
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解放儿童》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报告主题:尊崇天性,解放儿童结合本人读书情况,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读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几个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一部分:目前儿童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一)超前教育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谈到“东方文化中经典的成才故事是,3岁识字,5岁能诗,12岁做宰相。
而西方文化关于儿童成才的经典故事则是,爱因斯坦四五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毕加索十几岁了还不懂加减乘除。
(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文化。
中国人也讲‘贵人语迟’,西方也出现过‘神童’威特的故事)慢有慢的好处,快未必佳。
”(我)从刘晓东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东方推崇的是“超前教育”,自古以来神童总是大家争相吹捧的榜样。
而西方,很少提倡超前教育,他们更为尊重儿童,让儿童比较自然地发展,并不会强行的让儿童变成所谓的“神童”。
也许诺贝尔奖较多的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神童比较少吧。
相比较而言,我们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一个劲的拉着孩子向前跑,结果让孩子错过了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是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
1、刘晓东认为超前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前识字。
超前识字的文化根源有:识字崇拜;“神童”崇拜;政府决策。
他列举了人们崇拜“神童”的现象,自古有之。
教育家卢梭很反对儿童超前识字,他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
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爱弥尔不到10岁就能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15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但是,我还是宁可让他一个字也不识,而不愿他为了学到这一学问就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因为当他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斯宾塞也反对过早让儿童识字。
他说:“在教育不过是局限于获得书本知识这一常见的有局限性的见解之下,家长们过早地把认字课本往小家伙们手里一塞,结果危害极大。
《解放儿童》读后感 关宏泽
《解放儿童》读后感关宏泽解放儿童,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解放儿童的手、脑、心。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发出了解放儿童的号召:“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人社会里去取得更十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通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
“教育是生存的本能和自身的需求,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激活孩子自身的这种需求。
”教育需要尊重儿童受教育的本能,尊重儿童的自身需求,尊重儿童的不同个性,尊重的身心特点,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摒弃“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摒弃“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标准,真正去尊重儿童的需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样的教育才能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解放儿童的教育。
赏识每一个孩子,激励每一点进步,呵护每一颗童心,让儿童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教师不是按自已意愿任意裁剪枝叶的园丁,教师不是用铁床杀戮个性的普洛克路斯忒斯,教师不是强化记忆的训兽师。
教师应该是儿童潜能的发现者、开掘者,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引领者。
解放儿童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教育是要讲科学的,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尊重个性、鼓励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培养考试的高手能手,教育不是为了用升学率去保证学校发展,更不是要牺牲德育、美育、体育去促进智育。
科学的教育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诸如扎实的生活知识、技能,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的身体、心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等等。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教育者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
用爱去溶化他们,用爱去感化他们,他们才会理解、感受到教育者的一片苦心,他们才会用感恩的心回报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报告主题:尊崇天性,解放儿童结合本人读书情况,主要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在读刘晓东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时感兴趣的几个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和建议。
第一部分:目前儿童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一)超前教育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中谈到“东方文化中经典的成才故事是,3岁识字,5岁能诗,12岁做宰相。
而西方文化关于儿童成才的经典故事则是,爱因斯坦四五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毕加索十几岁了还不懂加减乘除。
(当然这里说的是主流文化。
中国人也讲‘贵人语迟’,西方也出现过‘神童’威特的故事)慢有慢的好处,快未必佳。
”(我)从刘晓东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东方推崇的是“超前教育”,自古以来神童总是大家争相吹捧的榜样。
而西方,很少提倡超前教育,他们更为尊重儿童,让儿童比较自然地发展,并不会强行的让儿童变成所谓的“神童”。
也许诺贝尔奖较多的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的神童比较少吧。
相比较而言,我们太着急了,来不及打好基础,一个劲的拉着孩子向前跑,结果让孩子错过了沿途许多美丽的风景,这些是他们以后永远无法弥补的缺失。
1、刘晓东认为超前教育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超前识字。
超前识字的文化根源有:识字崇拜;“神童”崇拜;政府决策。
他列举了人们崇拜“神童”的现象,自古有之。
教育家卢梭很反对儿童超前识字,他在《爱弥尔》一书中指出:“把一串对他们毫无意义的符号贴到他们头脑中去这又有什么用处呢?当他们学会所说明的事物时,他们才能学会符号。
当你教他们把对他们毫无意义的词语当作知识接受时,你是在树立多么危险的偏见啊!”“我几乎可以肯定的说,爱弥尔不到10岁就能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15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但是,我还是宁可让他一个字也不识,而不愿他为了学到这一学问就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因为当他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斯宾塞也反对过早让儿童识字。
他说:“在教育不过是局限于获得书本知识这一常见的有局限性的见解之下,家长们过早地把认字课本往小家伙们手里一塞,结果危害极大。
他们盲目地迷信崇拜知识的特征,而非知识本身,他们不了解只有当他完全熟悉了房屋、街道和田野的一切实物和过程之后,才能引导他走近书本所提供的新知识源泉。
……智育的进展是由具体到抽象。
但是这点却遭到忽视,很早便开始高度抽象的学习,……我们来看看结果吧。
由于早期的挫折和有害地死啃书本使得理解力变得不自然的迟钝。
成人把自以为好的东西教给儿童,但未必就适合儿童的发展需要;把不适合儿童的东西教给儿童,结果只能是害了儿童。
让幼儿过早识字的危害★儿童可能只会单纯的死记硬背。
★不利于儿童行为、智慧和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儿童记忆大量死的文字,不能在生活中运用,会使其感到压抑。
★语言文字与思维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儿童发展智慧。
陈鹤琴曾说:“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儿童的求知需要,为了发展儿童的思维,我国幼儿必须对大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
”这种认识是对的。
陈鹤琴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语言文字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工具。
但是也应该看到,语言文字的习得本身又受儿童思维等心理品质及知识经验的制约与影响。
所以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
识字教育不应是盲目的,应该选择哪些适合幼儿认识,不是一味的越早越多越好。
(我)教育不能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揠苗助长,而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当幼儿不知道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概念时,教东西南北上下左右这些字有什么用?字词是概念,这个概念还不存在时,就让他掌握一些指代这些概念的字词,岂不荒谬!我们不应过分追求成才的速度,我们应该让儿童有时间去长情感,长智力,而不是牺牲了成长的需要和条件而学所谓的知识,学儿童世界以外的东西,因为儿童是无法消化这些东西的。
我们以牺牲儿童的自由为代价,让他们学习一些对他们毫无意义的东西,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未必有益。
倒不如让儿童回归自然,尊重他们的天性,适当引导,按照他们的自身特点去发展。
当他们回忆往事时,对后代说起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时会露出幸福的神情。
2、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还谈到怎样开发儿童潜能的问题。
他认为怎样让儿童的潜能充分的表达出来?其关键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为儿童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就是要让儿童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孩子是自己塑造自己的,他是在塑造一个未来的成人。
蒙台梭利在其着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写道:“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
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
她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儿童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自己的语言特点,儿童有自己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眼睛。
他在摸索着,思考着,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一切,我们成人根本猜不透这些“小人”的心理。
或许他们正在思索着自己的哲学问题呢。
儿童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模仿成人。
儿童有自己的需要,有自己的选择要求,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
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积极观察、探索着周围的世界,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智慧,有许许多多奇怪的问题。
比如儿童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会乐此不疲。
可见,儿童诗在主动吸收一些知识。
他们的思想和世界不是成人灌输给他的,而是他自己建构的。
儿童问到:“妈妈,太阳为什么会落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呢?鸟儿为什么会飞呢?大象的鼻子为什么会那么长呢”有时候成人或许也回答不出来,可见,儿童对这个世界时多么地好奇,多么渴望发现和认识这个世界。
当儿童主动向我们求助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向前走呢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呢?对于超前教育这个问题,许多教育者,教育学家们都持反对意见。
卢梭也反对超前教育,在《爱弥尔》一书中,卢梭认为教师应当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断的能力。
事实上,在这种年龄,理性对他有什么用处?它阻碍着体力的发展,儿童是不需要这种阻碍的。
”(我)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的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反对揠苗助长。
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让儿童以他自己的想法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摸索着前进,比成人强赶着他往前冲好的多。
(二)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成人化倾向(我)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谈到“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成人化倾向”的问题,我对此很感兴趣,也想跟老师和同学探讨一下这个儿童教育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前儿童有道德问题吗?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
所谓他律,就是儿童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
所谓自律,是指儿童以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行为的好坏。
只有达到了“自律”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问题。
而自律和他律的分水岭大致是七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五六岁以前的孩子是不具有道德问题的。
幼小儿童虽然没有成熟的道德(自律道德),但道德却在他那里发育、发展着。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概念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已具有成熟的道德,而是意味着促使道德在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发展上的前提和保证。
”蒙台梭利认为6岁以前的孩子不存在道德问题。
她曾说过:“年幼儿童没有是非感,他还生活在道德之外。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他很坏或邪恶,而只是认为他挺调皮,即他的行为很幼稚。
”“到了六岁以后,儿童才开始具有是非正误意识,不仅是关于自己行为的是非正误意识。
是非正误意识是该年龄阶段的特征。
道德意识正在形成。
”(我说)学前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我们可以说他不是“好孩子”,但我们不能说他是“不道德的孩子”。
因为学前儿童还并不能真正理解某些规范的真正道德涵义,他的意图性还很差,我们就不能用意图的善恶来评价行为是否道德。
学前儿童其实并没有远离道德,尽管未来的自律性道德还没有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但是却在悄悄地孕育着自律性道德的根。
这个根是人类的道德本性,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道德跟生理器官生长发育的过程类似,它也需要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它在个体那里是逐步发生发展的。
为了形成成熟的道德,我们就必须为它的前身提供发展的条件,实际上这就是幼小儿童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由于对学前儿童是否存在道德问题认识不清楚,导致了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出现成人化的倾向。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选择必须基于儿童的视野和活动所能及的范围,必须是儿童世界的东西,以成人的眼光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儿童是危险的。
”“学前儿童不是一个成熟的大人,因而也不会有成熟的道德,欲使学前儿童长大后形成高尚的、成熟的道德品质,在学前期我们只能以科学的态度谨慎地为其打基础。
不顾教育对象的特点,胡提教育目标,乱订德育任务,将空头口号灌输给学前儿童,这对儿童道德的发生、发展与逐步成熟也不利,对学前儿童的整体发展也不利。
”(《解放儿童》P51-53)(我)成人的道德教育与儿童的道德教育有很大不同,我们在选择德育目标、方法、内容方面要区别对待。
需要看到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还有思维认识能力等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具有政治化倾向的道德概念,儿童理解不了,反而会产生畏惧厌恶情绪。
本人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存在于生活中。
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成人的所作所为都被儿童看在眼里。
电视的公益广告《洗脚》中,年轻妈妈提一桶热水给婆婆洗脚,幼小的孩子看在了眼里,也踉踉跄跄地端了一盆水来,说:“妈妈,我给你洗脚”这是一个让无数人感动的画面。
孩子是看着成人的背影长大的,模仿能力很强。
我们说很多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品质的话不如亲自去做一些事来给儿童看来的有效。
对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避免成人化倾向这一问题,还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去找寻更加适合儿童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第二部分尊崇天性,解放儿童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中说:“我们还没有学会欣赏儿童,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潜力、儿童的财富,我们的教育急不可待地试图使儿童早日脱离童稚状态,催促他们尽快进入成人的世界。
其结果便是,我们的儿童如同赶鸭子上架,让鱼离开沟渠江河湖海——儿童在这种教育背景中失去了他本真的儿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