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自尊_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_蔡华俭

合集下载

自尊与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尊与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尊与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黄珂来源:《消费导刊》2010年第01期一、自尊与攻击性行为不同观点的论述(一)早期观点低自尊易导致攻击行为传统观点认为低自尊易导致攻击行为,而高自尊个体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健康的生活方式,比较乐观,相信自己在很多方面优于其他人,在面临失败时更为自信,同时高自尊个体倾向于改变情境,能较好的应付各类问题,导致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所以高自尊个体与暴力事件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2007年,辛自强,鄣泰然和池丽萍引入了中介变量自控,探讨青少年的自尊与攻击的关系,得出低自尊与高攻击有相关的结论。

可能低自尊的人存在着人际交往问题,出现问题很少与人沟通,冲动性激发了他们的暴力行为。

也有观点认为缺乏自尊的人想通过暴力的形式来得到自尊,因为暴力可能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看作是提高自尊的一种手段。

(二)反对者的观点高自尊易导致攻击行为有学者指出低自尊的极端则是走向自卑,自卑的人往往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夸大自己的缺点,忽视自己的优点。

低自尊的人应该是弱者,往往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Kernis(1989)等人认为自尊高且不稳定的人有最高的攻击和愤怒倾向,但同时也认为自尊高且稳定的人攻击性最低。

高且稳定的自尊可能对自我受到威胁具有很大的免疫力,相反,高却不稳定的自尊可能会加重自我受到威胁的敏感性。

Baumeister(1996)等人认为攻击性起因于肯定的自我概念遭到别人指责或威胁。

暴力行为主要是因为不现实、不稳定的高自尊与自我受到的威胁相结合而产生的。

不过他们还指出,还没有高自尊和攻击紧密相关的确切证据,确实某些人高自尊但很少攻击别人;但总体来说,攻击性强的人属于高自我评价甚至自我膨胀的人。

高自尊但很少攻击别人的个体的确存在。

因此,有人提出了质疑,把自尊划分为高低两个维度是否过于简单,是否有更具体的划分来说明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所以就有了异质性高自尊的提出。

二、异质性高自尊异质性高自尊是指高自尊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多种类型。

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

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

内隐自尊的研究综述作者:李静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1期摘要:内隐自尊概念是1995年被Greenwald等人提出,对内隐自尊的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如下:越是对内隐自我评价高的学生,外显自我可能会表现得越谦虚,但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个体对自我的无意识积极评价即内隐自尊的高低,是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031-02一、内隐自尊的概念的提出内隐自尊的概念在1995年被Greenwald等人[1]提出: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

内隐自尊的预期效应是:一旦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人们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评价。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外显自尊还是内隐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评价,只是内隐自尊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取,即这种自我评价倾向往往是无意识的。

内隐自尊现象表现为个体会对自我和与自我相关的客体评价过高,而对于与自我无关的客体却不产生这种现象。

所以,内隐自尊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态度,是自我态度长期累积所形成的一种积极倾向的自动化状态。

内隐自尊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内隐自尊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二、内隐自尊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一)内隐自尊的功能席明静[2]通过失败反馈任务来探讨抑郁症患者内隐自尊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相比于正常人,抑郁患者容易受失败反馈的影响,他们内隐自尊是不稳定的。

研究同时也表明内隐自尊的稳定对于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研究表明内隐自尊的补偿效应对于焦虑的缓解起重要作用。

朱跃宗[3]对威胁情境下得自尊补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有一定环境压力的情况下,自尊威胁情境和自尊威胁刺激都会引发内隐自尊的补偿效应。

补偿效应的其目的是控制刺激和环境引起的焦虑。

而外显自尊则对自尊威胁不够敏感,相对比较稳定。

抑郁的内隐认知与治疗

抑郁的内隐认知与治疗

抑郁的内隐认知与治疗陈图农XX1 ,2 武欣2 王志庆2(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2南京脑科医院,南京,210029)摘要认知模型认为抑郁个体存在认知加工的偏向,但是,相对于外显认知,抑郁的内隐认知研究较少。

现有研究表明:抑郁个体沉迷于特定的内隐认知偏向:抑郁个体倾向于注意环境中的负性刺激;在概念驱动内隐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偏向;更可能呈现出无望感的内隐态度。

内隐认知可能是抑郁个体维持抑郁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可采用知觉内隐认知、扩展功能失调思维记录、记忆日志和增进注意控制等认知技术改变抑郁患者的内隐认知偏向。

关键词: 抑郁内隐认知治疗抑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结果会使人承受痛苦、失去生命,丧失劳动能力等。

现有研究估计,人口中有大约5 % —20 %的人在一生中有过抑郁发作[1 ] 。

抑郁在康复后可能复发,所以抑郁是一个长程慢性障碍。

应对抑郁的方法之一是识别出导致抑郁发作和维持的因素,找出干预措施,阻止或者矫正这些因素。

认知模型认为抑郁个体存在思维内容以及信息加工过程的偏向。

例如,Beck 的抑郁认知模型中,认为抑郁的特征是:自动的、非有意识的、不易控制的有关自我、世界、及未来的负性思维[2 ] 。

并且认为这些负性思维反映了抑郁个体信息加工的偏向,而这种信息加工偏向决定着他们对信息的知觉、评价、注意和记忆。

尽管认知模型常常使用诸如自动思维,或信息加工偏向之类的术语,但是,相对于外显的、意识的、可控制的思维,内隐的、自动的、无意识的认知在抑郁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3 ] 。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

认知的内隐系统和外显系统是不同的。

不少研究显示,抑郁个体似乎一致地报告关于自我和未来的负性思维,而且用内在的、稳定的、及整体的理由解释负性生活事件,用外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原因解释正性事件。

相比而言,内隐的无意识自动加工在抑郁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重点讨论内隐认知在抑郁维持中的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研究

抑郁症患者的内隐自尊研究
历史上,秦岭以南的东南、西南、华南各省,都是华南虎的分布区,面积几乎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尚存华南虎4000多只,但随后兴起的全民“打虎”运动使华南虎遭受灭顶之灾,华南虎大量遭到人为捕杀,1973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明令禁止捕猎老虎,但此时国内的华南虎已经所剩无几。1986年11月6日,在湖北某林场发现一只华南虎幼虎,这是我国最后一次发现野生华南虎,距今已有21年。据估计,目前全球野生华南虎仅有20余只,数量极度稀少,因此华南虎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联合国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中,华南虎被列为“世界十大优先保护动物”的第一号,其珍贵程度不亚于中国国宝大熊猫2。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引子
“踏踏实实做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
——官场流行的一个“段子”
中国人似乎对虎有种特殊的情结,2006年出版的一部畅销小说《中国虎》,编织了一个发现华南虎的故事,让无数人心潮澎湃。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外显自尊_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_蔡华俭(1)

外显自尊_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_蔡华俭(1)
【关键词】 心理学 抑郁 病例对照研究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 内隐联想测验
Explicit Self-esteem, Implicit Self -esteem and Depression
CAI Huajia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62
【Key Words】 psychology depression case -control studies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imphcit self esteem explicit self-esteem
抑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 , 在正常个体 身上有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抑郁症状 , 使个体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 。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一 种情感性评价[ 1] 。 研究表明 , 自尊和抑郁之间存在负 相关 (Tennen &Herzberger , 1987)[ 2] ;低自尊 和抑郁 关系密切 (Bibring , 1953 ;Blatt , 1974)[ 3, ] 低自尊和抑
研究将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最新的测量方法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简 称 IAT)作 为内 隐 自尊 的测 量 工具[ 8] 。 国 内蔡 华俭 等 (2001 , 2002) 曾成功地把内隐联想测验用于刻板印 象和性别自我概念的研究[ 9 , 10] , 有研究表明这是目前
郁间 有 相当 的 潜 在的 重 叠 过程 (Watson & Clark , 1981)[ 4] ;此外 Kernis , Broker 和 Frankel (1989)发现 低自尊的个体也象抑郁的个体一样 , 特别容易把特定 的失败 的负性 含义扩 展到 认知的 其他方 面[ 5] ;Beck A.T.(1975)认为 , 抑郁与个体的认知密切相关 , 消 极自我评价是抑郁的一个 重要成份 , 抑 郁个体对自 我 、 现在 (世界)以及未来存在一种消极认知 , 在解 释外界信息时通常使用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 6] 。这种 认知倾向与低自尊十分类似 。 在临床抑郁诊断中 , 负 性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

泛文化的自尊需要_基于中国人的研究证据

泛文化的自尊需要_基于中国人的研究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1, 1–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1.000011·主编特邀(Editor-In-Chief Invited)·编者按:《心理科学进展》在改版后增设了“主编特约”(Editor-In-Chief Invited)专栏。

该专栏由主编邀请国内外在某一领域有系统深入研究的学者撰写特约稿。

这是主编特邀的第一篇文章。

本文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入选者—— 蔡华俭博士。

近年来, 蔡华俭博士在自尊的文化差异及其含义领域做了深入研究,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他也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系统研究中国人自尊的学者之一。

本文是蔡华俭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 对国际文化心理学界关于中国人自尊研究的一个总结和解读。

希望今后投递给《心理科学进展》的综述评论类文章, 不再是对域外研究所做翻译的集成, 也不再是对他人研究所作“置身度外”的综述, 而是更具原创性和独立见解的评述文章。

这对我们的作者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冀此能提高我国心理学的研究水平。

泛文化的自尊需要:基于中国人的研究证据*蔡华俭1 丰 怡1,2 岳曦彤1,2(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摘 要 自尊需要是否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是文化心理学领域近10年来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

围绕这一争议, 本文从6个方面对国内外基于中国人的自尊研究进行了梳理、整合和解读。

结果显示:1)自尊作为一种结构在中国和西方是类似的; 2)中国人的自尊是存在积极偏差的; 3)高自尊对中国人是有益的; 4)中国人需要、努力且策略性地维护和促进自尊; 5)中国人只是在自尊的认知成分上水平比西方人低, 情感成分上不低; 6)自尊的文化差异可以由动机或需要本身以外的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解释, 比如:谦虚、趋中的反应偏向、朴素的辩证认知风格等。

论文: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_蔡华俭

论文: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_蔡华俭

收稿日期:2002-12-19通讯作者:蔡华俭,E-m ail:ccchhhjjj@hotm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蔡华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摘 要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

(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关键词 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8;B8421 引 言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1],是自我领域研究得最多的现象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当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时,被试通常都会对自己作出积极偏好的评价[2],这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把某事物直接或间接同自我相联时,个体就会对其作出某种积极肯定的评价,即存在所谓的自我态度效应[2]。

基于既往研究中发现的大量类似的自我态度效应,1995年Greenwald 等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概念,认为内隐自尊就是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物做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2]。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关注其与外显Greenw ald 和Farnham 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3]。

然而,又有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并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内隐自尊具有情境依赖性,与外显自尊存在相互作用[5],这又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着差异,东方文化下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如西方个体积极[6,7]。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是大写的个性[8],那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我的评价,即内隐自尊,?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内隐自尊和传统的外显自尊的关系又如何呢?由于内隐自尊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对其只能采取间接的测量。

自尊文献综述

自尊文献综述

自尊文献综述1.自尊概念及相关研究1.1关于自尊涵义的不同理解James的自尊概念WilliamJames是第一个在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中提出自尊概念的。

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自我感受(self-feeling)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人们的实际情况与自己所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它是一个分数: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这个分数可以通过减小分母或增大分子而提高”。

也就是说,个体的自尊水平取决于其实际的成就与潜在的抱负水平之比。

根据James的自尊定义,自尊是一种情感性的(强调心理感受)、能力指向的(强调依靠活动的效果)、动态性的(具有变化的开放性)心理结构。

White的自尊概念心理动力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虽然没有正式论述或使用过“自尊”概念,但他们的很多理论中都流露出自尊的痕迹。

如阿德勒(Adier,1927)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一种内隐的自尊理论。

直到Robertwhite(1963)才在其著作中对自尊给以关注,他认为…。

自尊主要植根于人们的效能感,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努力或者环境提供的条件上。

在最开始的时候,自尊是建立在如何使环境能更多地提供给婴儿生存所需要的活动上。

在婴儿的活动中,效能感是由其努力的成功或失败来调节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可以影响环境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尊与效能感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随着个体的发展婴儿的自尊与能力感(或胜任感)的联系会不断累积增强。

” White将自尊的概念与个体发展的过程相联,涵盖了个体生物学的“优势与控制”mastery),即有机体成功地应付生存任务的生物驱力,个体运动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形成和熟练化,以及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同一性建立的三个方面。

通过这样做White赋予了自尊大量的发展性涵义,虽然他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早年经历对自尊发展的影响上,但他也强调自尊的影响可以扩展到儿童期以后的发展。

Rosenberg的自尊概念Morris Rosenberg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研究综述包爱丽(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通过文献综述法,从自尊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十年来我国大学生自尊的研究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内隐自尊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心理学家是W.james[1],他在《心理学原理》中给自尊下定义用了著名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指出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某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之比。

Coopersmith认为[2],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经常持有的评价,他表达了一种肯定与否定的态度,表明了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的体验[3],,国内学者普遍认同这一点。

随着21世纪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自尊的需要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自尊也以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和贡献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4]。

大学阶段是个体迅速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日益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需要,其自尊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关注大学生自尊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

国外对自尊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着重从我国10年来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自尊的研究入手,揭示现状,探究影响因素,分析相关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取向。

一、自尊概述(一)国内学者对自尊的定义自尊(self-esteem)也称自尊心,是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有关,而且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有广泛的影响。

目前,由于缺乏普遍认同的操作定义,在我国不同学者对自尊有不同理解。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引言: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属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认同和尊重,保持高自尊心态。

然而,当个体面临自尊威胁时,比如遭受批评或失败,这种自尊心态可能会受到冲击。

本文将探讨自尊威胁对外显和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

一、自尊威胁自尊威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自尊受到危害的情况。

当个人受到批评、挫败、被人嘲笑或遭遇失败等负面情境时,自尊威胁就会出现。

自尊威胁可能导致个体感到伤害、自卑和压力。

同时,个体会努力维护自尊心态,以防止自尊受到持续的打击。

二、外显自我积极偏向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是指个体在面对自尊威胁时,通过表现出自信、自尊和积极形象来维护自尊心态。

个体在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态时,往往会寻求肯定和认同。

他们可能选择主动展示才能和优势,通过取得成绩或力求完美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特别注意他们的外在形象,努力减少自己的缺点和限制性特征的暴露。

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有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心态,但过于依赖外界的评价可能会导致更深层次的自我否定。

三、内隐自我积极偏向相对于外显自我积极偏向,内隐自我积极偏向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维护自尊心态的方式。

当个体遭受自尊威胁时,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比较。

为了减轻自尊威胁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个体倾向于积极评价自己,并与他人进行比较以寻找自我肯定。

通过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个体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从而减少自尊威胁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四、自尊威胁对外显自我积极偏向的影响自尊威胁对外显自我积极偏向有一定的影响。

在面对自尊威胁时,个体往往会通过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与他人的比较来维护自尊心态。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自信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外在的认同,并不能真正解决自尊问题。

在过分追求外在肯定的同时,个体可能会忽视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真实感受。

过度依赖外界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加剧自尊威胁的程度。

关于内隐自尊研究的新概述

关于内隐自尊研究的新概述
3. 内 隐 自尊 对 自我 妨 碍 的影 响 3
2 内隐 自尊 的研 究 范 式
对 内隐自尊多采用 间接 测量的方式加 以考察 , 主要有下 列几种 测量
方法: 2 1 内隐 联 想 测验 (mpiia s c t nts, 称 IT测 验 ) . i l t s o i i t简 c ao e A
【 关键词 】 内隐自 自 研究进展 尊, 尊;
中 图 分 类 号 :8 B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23 20 )0 09 — 2 20 88 (09 1 — 25 0
1内隐 自尊 的 提 出
在心理 学领 域 , 自尊 的研究可谓历 史悠久内隐 自尊的提 出既是近 几 十年来内隐认知研 究 、 尤其是 内隐社 会认 知研 究发 展的 重要成 果 , 也是 自尊研究不断深 入的必然结 果。 内隐 自尊实际 上是 针对 主体 自我的一
2 2 句 子 完 成 测验 .
有证 据表 明 , 多数人都 会尽 力维护 自尊 , 大 以保持 自我概 念的完整 性. 人们 会采取多种形 式的 自我提 高。如 当担 心自已没有能 力完成某项
“ 类词 (ef如 “ 的” “ 我” sl , 我 , 我们 ” ) “ 人”类词 ( “ ”, 们 ” 等 和 他 如 她 他
等 ) 属 性 词 包 括 积 极 属 性 词 ( “ 康 ”, 和 平 ” ) 消 极 属 性 词 ( , 如 健 “ 等 和 如 “ 败 ” “ 恨 ” ) 失 ,仇 等 。
被意 识到 。 内隐 自 尊 和 外 显 自 尊 是 相 互 独 立 的 结 构 , 因此 有 可 能 以 不 同 的方 式 对 个 体 的 认 知 、 感 和 行 为 产 生 影 响 。但 是 二 者 又 交 互 影 响 , 同对 人 情 共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新认识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的新认识
2 2 两个 系统说 .
自尊 区分 为外显 自尊 和 内隐 自尊两个 结构 。外 显 自尊是 指个体 对 自我 的认 知 评 价 和情 感 体 验 , 是

种 意识 层面 的 自我 态 度 。相 对 于 外显 自尊 , 隐 内 自尊 是指 个体对 于 同 自我 相关 或不 相关 的事物 做 出
图 1 信 息 加 工评 价 的双 加 工 系统
23 发展 独 立性 .
符 号相互 作用 理 论认 为 , 自我评 价 的形 成 是 基 于他 人 如何评 价 自 己, 特别 是 重 要 他 人 的评 价 。与
第3 2卷第 4 期
徐文 明
内隐 自 尊与外显 自尊关系的新认识
外显 评 价一样 , 内隐 评 价 的形成 同样 依 赖 于 自己与 重要 他人 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 。在 人 的一 生 发 展 中 , 大 部 分人 的重要 他人 是 父母 , 亲 的角色 尤其 重要 , 母 其 中父母 的教养 方式 无 疑是 一个 重要 的影 响 因素 。教 养方 式可 以分 成 : 权威 型 、 独裁 型 、 任 型和 民主 型 。 放 独裁 型 的家长 更多 采 纳惩罚 的教育方 式 让儿 童遵 守 单方 面制 定 的规 则 。放 任 型 的家 长 在 教养 的 时候 , 总是提 供 一些 前后 不一 致 的规则 , 任孩 子 的行 为 。 放 父母 对 少 年 儿 童 采 取 “ 暖 与 理解 ” 温 的教 养 方 式 会 促 进少 年儿 童 自尊 的发 展 , 提高 儿童 的 自尊水 平 , 然 而, 父母 对 少 年 儿 童 采 取 “ 罚 与 严 厉 ” “ 分 干 惩 、过 涉 ” “ 绝 与否认 ” 过度 保护 ” 、拒 “ 等教 养 方式 , 会不 都 同程 度 地 阻碍少 年 儿 童 自尊 的 发展 , 降低 儿 童 的 自 尊水 平 ( 运华 ,9 9 。D hr等 (06 发 现 高 内 魏 19 ) eat 20 )

抑郁与不同自尊结构之间的关系

抑郁与不同自尊结构之间的关系

学术展台・473 ・抑郁与不同自尊结构之间的关系蒙若珺作者简介:蒙若珺(1987-),女,心理学硕士,广州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

摘 要:抑郁与自尊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自尊水平来研究,包括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外显与内隐自尊的差异与抑郁的关系;二是从自尊稳定性角度来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外显水平的自尊稳定性上,缺少内隐水平自尊稳定性的研究;三是结合自尊水平和自尊稳定性的角度来研究,但从这个取向进行的研究还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自尊稳定性,抑郁。

1.前言关于抑郁和自尊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抑郁和自尊之间有密切关系,ICD-10就把抑郁定义为缺乏自信心或自尊,不合情理的自责。

有学者提出抑郁的认知理论,他们认为个体在信息加工、期望归因及自我评价上的消极偏向是导致抑郁的高危因素。

但抑郁与自尊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至今仍无明确的结论。

这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关于自尊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二是抑郁和自尊的因果关系难以得到证实。

2.自尊结构与抑郁的关系对自尊结构的研究,仍处在不断的发展中。

刘皓明和张积家(2004)曾指出自尊结构的研究有四个主要方向,一是内隐自尊研究;二是从总体自尊到具体自尊的研究,三是从自尊的稳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四是注重自尊的跨文化研究。

由此可见,自尊结构尚未确定。

因不同结构的自尊的测量方式和定义的方向的不同,对于不同结构的自尊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也无法确立。

目前,从自尊角度来研究抑郁主要有两个取向,一个取向是从自尊水平出发,另一个取向是从自尊的稳定性来进行研究。

2.1从自尊水平来研究自尊与抑郁的关系首先,从自尊水平的取向研究抑郁主要包括了两大类:比较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的差异,还有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不一致性对抑郁症的影响。

2.1.1抑郁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关于抑郁症患者的外显自尊的研究,目前得出的结果比较一致。

外显自尊、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外显自尊、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一、概述自尊,作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自尊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在个体心理结构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尤其是对他人的建议采纳,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外显自尊,即个体能够明确意识到并表达的自我价值感,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决策。

研究表明,外显自尊水平高的个体更自信,更倾向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处理这些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反,外显自尊水平低的个体可能由于自我怀疑或缺乏自信而抵触建议,导致建议采纳程度较低。

内隐自尊,则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态度。

与外显自尊不同,内隐自尊更多地受到早期经验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更难以改变。

内隐自尊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与外显自尊存在差异。

内隐自尊高的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己持积极态度,这可能使他们在面对建议时更加开放和接受而内隐自尊低的个体可能由于无意识中的消极自我认知而抵触建议。

自尊的分离现象,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不一致,对建议采纳的影响更为复杂。

当个体的外显自尊高而内隐自尊低时,他们可能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处理建议,但在无意识层面却可能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建议的采纳。

这种分离现象不仅影响了自尊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可能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决策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尊的心理机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自尊的不同层面对建议采纳的具体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干预自尊水平来提高建议采纳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考虑将自尊的研究与其他相关概念,如自我概念清晰性,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 阐述自尊在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

自尊在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自尊,即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个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该量表的第 C 个条目& * 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
多尊重 + ’ 与其他项目的相关非常低 $本研究也存在一 致的结果 $ 因此在后面的分析中删去该条目 )
@c 属性词分类反转 Y 正性 Y 按黄键 $Y 负性 Y 按红键 :d 联合分类反转
& 不一致 ’
?58587 内隐自尊 本研究使用内隐联结测验测量个
a&b=a*b
% 另外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也发现个体的内隐自尊水 为了完整地考察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本
平容易受到情绪状态a(b的影响 % 研究将同时考察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心理健康 水平的影响 % 目前对内隐自尊有多种测量方法 & 例如对 姓名首字母和生日数字偏好 &词语完成测验 & 评价启动 任务" /R?NX?GQR/=F2QHQ03=G?.P# &4G2--F 任务等 & 本研究 将使用其中心理测量学指标比较好 a#b=a%b& 被广泛使用的 内隐联结测验" _HFNQLQG=B..-LQ?GQ-0=W/.G &_BW # 作为内 隐 自 尊 的 测 量 指 标 & 同 时 使 用 ,-./01/23 自 尊 量 表 " ,-./01/23=4/NI7/.G//H=4L?N/&4e4 # 作为外显自尊的 测量指标 & 探讨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与个体心理健康 水平之间的关系 % 由于内隐自尊可能表达的是某种情 景变量 & 因此它与 4567%V 各项指标的关系可能不紧
体的内隐自尊水平 ) 内隐联结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 的分 类 $ 并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 表 ?’ ) 第一部分被试对 * 自我 + 和* 非我词 + 快速分类并按键反应& 如按红色 键或黄色键 ’ ! 第二部分被试对正性形容词和负性形 容词做分类按键反应 & 如按红色键或黄色键 ’ ! 在第三 部分中 $ 被试的任务是对自我类和正性评价词做出相 同的按键反应 & 如按红色键 ’ $ 对非我词和负性词做出 另一种按键反应 & 如黄色键 ’ ! 第四部分再次对属性词 分类 $但是要求与第一部分要求正好相反 ! 第五部分又 是一个合并任务 $要求与第三部分正好相反 $ 被试对非 我词和正性词做出一种反应 & 如按红色键 ’ $ 而对自我 词和负性词做另一种按键反应 & 如按黄色键 ’ ) 内隐联 结测验的第一 , 二 % 四部分为练习阶段 $ 被试学习和熟 悉分类反应任务 $第三 %五部分的合并分类任务是关键 测量部分 ) 由于反应时容易受到多种个体状态因素的 影响 $ 在正式测验中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开始之前 有练习 $ 练习中被试的错误反应都在计算机屏幕上得 到反馈 ) 实 验 程 序 在 N(NO 软 件 系 统 上 编 制 $ 运 行 于

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金戈(),女,上海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博士,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

第32卷 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32 No .2 2010年3月 Journa l of N ingxia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 l Sc i ences Edition )Ma r .2010国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述评金 戈(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

研究大多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对内隐自尊进行测量。

我国学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 P 研究等。

内隐自尊在临床中的应用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一大趋势。

关键词:内隐自尊;外显自尊;间接测量;内隐联想测验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0)02-0186-04 自尊(self -estee m )一般被认为是个体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情感体验。

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都是国内外心理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其水平的高低对个体人格适应存在着重要的影响[1]。

Greenwa ld 与B anaji 于1995年在《内隐社会认知:态度、自尊与刻板印象》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内隐自尊(I mplicit self -e stee m )的概念,他们将内隐自尊作为重要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加以阐述。

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虽然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和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了影响[2]。

而内隐自尊一般被认为是个体对自我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作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获得的一种过去自我态度的无意识效应。

抑郁症与自尊心理的关系

抑郁症与自尊心理的关系

抑郁症与自尊心理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与自尊心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自尊心理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和价值感,而抑郁症则常常伴随着患者对自己的否定和自卑感。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与自尊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和应对策略。

I. 抑郁症对自尊心理的影响抑郁症对自尊心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负面自我评价:抑郁症患者往往对自己持有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无能、无价值,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这种负面自我评价直接冲击了患者的自尊心理。

2. 自卑感增强:抑郁症患者常常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不如他人,难以接受和做出独立的决策。

这种自卑感进一步削弱了患者的自尊心理。

3. 社交回避:抑郁症患者往往感到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害怕被拒绝和孤立。

这种回避行为使得患者的自尊心理受到进一步打击。

II. 自尊心理对抑郁症的影响自尊心理的强弱也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 缺乏自尊心理的易感人群:自尊心理较低的人更容易受到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的冲击,从而更容易产生抑郁症。

2. 自尊心理作为防御机制:一定程度的自尊心理可以作为应对压力的防御机制,帮助抑郁症患者更好地应对困境。

III. 应对抑郁症与提升自尊心理的策略针对抑郁症与自尊心理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1. 寻求专业帮助:抑郁症患者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通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和建议来逐渐排解负面情绪,提升自尊心理。

2. 培养积极心态: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提升自尊心理。

积极思考和正面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

3. 与他人建立联系:尽管抑郁症患者常常倾向于回避社交,但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和支持网络有助于提升自尊心理。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倾听他人的建议和鼓励,可以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重建自尊心理。

IV. 发展健康的自尊心理除了应对抑郁症外,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健康的自尊心理,从而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心理问题:1. 接受自己: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大学生抑郁心理与自尊关系研究

大学生抑郁心理与自尊关系研究

大学生抑郁心理与自尊关系研究任亮宝;张晓玲【摘要】Through surveying 200 college students at Hexi University by IAT,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of the current student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on different genders;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explicit self-esteem;but depression and implicit self-esteem are non-significant.%目的:通过对河西学院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探讨当前大学生抑郁心理和自尊的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抑郁、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抑郁与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

【期刊名称】《河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抑郁;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作者】任亮宝;张晓玲【作者单位】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一、问题的提出人类社会在取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人类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也有了飞跃的提升。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徐雪;贾树华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0()11
【摘要】目的研究抑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抑郁组和正常组,进行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测验,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

结果①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无差异性
(t=0.37,P>0.05);外显自杀态度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且整体呈现中立或矛盾的态度;②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
0.15,P>0.05;r=0.07,P>0.05)。

结论①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②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

【总页数】2页(P1373-1374)
【作者】徐雪;贾树华
【作者单位】中国大连医科大学心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内隐死亡态度与外显死亡态度的关系
2.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外显、内隐自杀态度的影响
3.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4.抑郁症
患者内隐自杀意念与外显自杀意念的关系5.心理门诊患者自杀渴望、自我图式与外显、内隐自杀意念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年 第 17 卷 第 5 期
测量内隐自尊的最 好方法[ 11] 。 其基本原理 是 :通过 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 , 测量自我词 分别与积极 的 、 消极的属性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 , 继而 测量个体内隐自尊的相对强度 。测量内隐自尊的内隐 联想测验包括两种基本的分类任务 :一种是要求把自 我词和积极的属性词归为一类 , 即进行相容的归类 ; 另一种是要求把自我词和消极的属性词归为一类 , 即 进行不相容的归类 。 一般而言 , 进行相容的归类时 , 反应时短 , 而进行不相容的归类时 , 反应时长 , 不相 容归类和相容归类的反应时之差即为 内隐自尊的指 标 , 差越大 , 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
研究将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最新的测量方法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简 称 IAT)作 为内 隐 自尊 的测 量 工具[ 8] 。 国 内蔡 华俭 等 (2001 , 2002) 曾成功地把内隐联想测验用于刻板印 象和性别自我概念的研究[ 9 , 10] , 有研究表明这是目前
对象与方法
对象 被试均为华东师大 2001 级本科新生 。 预 试中共 3067 名 。 在新学年开学后第一周采用 SDS 对 全校 3067 名新生进行抑郁状态测试 。 经统计 , 平均 分为 37.95 , 标准差为 8.14 。 从中抽取得分处于上端 5 % (大于 52.5 分)的 148 名作为本研究的被试 , 再 随机抽取 70 名处于正常水平的新生作为正常组对照 。 这样 所 选 取 的 抑 郁 组 被 试 在 SDS 上 平 均 得 分 为 59.69 , 标准差为 5.87 , 控制组被试在 SDS 上得分平 均为 39.16 , 标准差为 7.83 。
中国5 期
3 31
·论文·
外显自尊 、 内隐自尊与抑郁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200062) 蔡华俭
【摘 要】目的 :研究外显自 尊 、 内隐 自尊以 及内 隐自尊 与外 显自 尊的不 同组 合与抑 郁的 关系 。 方 法 : 先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抑郁状态组 , 再把抑郁状态 组和正常 组被试的外 显自尊 、 内隐 自尊分别 进行测 量 , 并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 。 结果 :(1) 抑郁状态下个体外显自尊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个体 ;(2) 抑郁状态 下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和正常个体无显著差异 ;(3) 对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而言 , 有内隐自尊高于外 显自尊的 倾向 ;对于正常个体而言 , 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 ;(4)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 在正常个 体和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的身上显著不同 。 结论 :抑郁状态的个体外 显自尊水平低于正常个体 , 在内隐自尊 上二者差异不显著 , 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 不同 。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esteem (explicit and implicit)and depression.Method :70 depressive subjects were sampled from 3067 freshm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SDS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45 normal persons were collected as control.Both groups received 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which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implicit self -esteem and explicit self -esteem.Result :The explicit self -esteem of the depressive subjec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rmal control.For implicit self -esteem, the two groups had no difference.In depressive subjects , their score of implicit self -esteem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xplicit , while in normal control the relation was reverse. Conclusion :Depression lowers the explicit self-esteem , but not the implicit one.The discrepancy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 -esteem was different between depressive subject and normal control.
上述所有研究均是基于自陈的外显测量所获得外
显的自尊之上 , 外显自尊是个体可以意识得到的 。近 年来 , 诸多研究发现于外显自尊之外还存在一种个体
所不能意识到的内隐的自尊 , 尽管意识不到 , 但它却 会自动化地对个体的许多外显评价 、 行为产生影响 。 比如 , 个体对自我或与自我相联 、 相关的事物做评价 时 , 通常会有一种无意识地 、 不自觉地给予积极评价 的倾向 。 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个体在无意识中对自我 持有一种不自觉的 、 内隐的评价 , 倾向于把自己和一 些好的 、 积 极的评 价及事物 相联 (Greenwald et al., 1995)[ 7] 。内隐自尊是当代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 。近两三年来 , 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日渐多 见 , 并有少量临床方面的报告 。但是关于内隐自尊与 抑郁的关系的研究刚刚起 步 , 国内还尚 未见任何研 究 , 有关内隐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 , 内隐自尊与外 显自尊的不同组合与抑郁状态的关系也尚未明了 。因 此 , 本研究拟对此作一探索 。
方法 测量工具 :1.自评抑郁量表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 SDS)William W.K.Zung 于 1965 年编 制 ,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 。SDS 共 20 个项 目 , 每个项目反映一个症状 , 按 1 —4 级评分 , “1” 表示从无或偶有 , “2” 表示有时 , “3” 表示经常 , “4” 表示总是如此 。 其中 10 道题为正向计分 , 10 道 题为负向计分 。 有报道表明 , SDS 信 、 效度良好[ 12] 。 本研究中 , SDS 分半信度为 r =0.73 , α系数为 0.80 。
【Key Words】 psychology depression case -control studies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imphcit self esteem explicit self-esteem
抑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 , 在正常个体 身上有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抑郁症状 , 使个体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 。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一 种情感性评价[ 1] 。 研究表明 , 自尊和抑郁之间存在负 相关 (Tennen &Herzberger , 1987)[ 2] ;低自尊 和抑郁 关系密切 (Bibring , 1953 ;Blatt , 1974)[ 3, ] 低自尊和抑
3.内隐自尊的测量 :鉴于自尊主要涉及情感和 评价两个过程[ 1] , 因此对内隐自尊的测量也将从这两 方面展开 。这样 , 本研究中测量内隐自尊的内隐联想 测验 (以下 简称 IAT) 包括 两个 , 一 个是 评价 性的 (evaluative)IAT1 , 一个是情感性的 (affective)IAT2 , 二者采用的自我词和非我词相同 , 但目标词不同 , 目 标词均译自 Greenwald 等设计的用于测量内隐自尊的 IAT[ 14 , 16] 。 两个 IAT 中自我词包括 :我 、 我的 、 自己 、 自己的 、 俺 、 俺的 、 自 个 、 自个的 、 本人 、 本人的 ; 非我词包括 :他 、 他 的 、 人家 、 人家的 、 别人 、 别 人的、 外人、 外人的、 他人 、 他人的 。评 价性的 IAT1 中目标词为属性词 (attributive words), 其中积极 的有 :聪 明 、 伶 俐 、 成 功 、 有价 值 、 高 尚 、 强 壮 、 自豪 、 可爱 、 诚实 、 漂亮 、 受尊重 、 有能力 ;消极的 有 :愚蠢 、 丑陋 、 失败 、 讨厌 、 无能 、 卑鄙 、 罪恶 、 笨拙 、 陈腐 、 可恨 、 虚弱 、 可耻 。 情感性的 IAT2 中 目标词为 情感性词语 (affective words), 其中积极的 有 :爱抚 、 拥抱 、 钻石 、 荣誉 、 黄金 、 健康 、 快乐 、 幸运 、 和平 、 真理 ;消极的有 :谩骂 、 痛苦 、 毒药 、 恶心 、 骚扰 、 残忍 、 尸体 、 死亡 、 呕吐 、 杀人 。
2.外显自尊的测量 本研究拟采用自尊研究中最 为常用的三个量表分别对外显自尊进行测量 , 以增强 研究效度 。这三个量表均为发表在 《性格与社会心理 测量总览》 一书中的中文版[ 13] , 具体分别如下 :a . Rosenberg 自 尊 量表 (The Self -Esteem Scale , SES): 该量表共 10 个项目 , 分 4 级评分 , “1” 表示非常适 合 , “2” 表示适合 , “3” 表示不适合 , “4” 表示很不 适合 。 本研究中该量表分半信度为 r =0.76 , α系数 为 0.77 ;和 Coopersmith 自尊问卷的相关为 0.36 , 和 FIS (自卑测量问卷) 的相关为 0.68 , 经检验均非常 显著 。 b .Coopersmith 自尊 调查 表 (Self -Esteem Inventory , SEI):该量表共 58 个项目 , 被试以 “像 我” 和 “不像我” 来回答 , 前者计 1 分 , 后者计 0 分 。 本 研究中分半信度为 r =0.73 , α系数为 0.76 , 关于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