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4、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则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 成果被袁世凯夺取,革命以妥协方式结束。
(三)1912——1919
1、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 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 国运动等.
社会性质:从大一统帝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历史任务: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
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 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向现代资产阶级文 化过渡(新文学、新史学、新风俗、新习惯)。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评价: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 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 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 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 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 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 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 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 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 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 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

第二讲 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

第二讲  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

第二讲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实现的社会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一、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国发生的伟大变革,集中体现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所说的我们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相继实现的三次历史性转变,即:“1、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这三次转变是怎样实现的、又具有怎样的伟大意义呢?1、第一次转变,发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

近代以来,在历史上曾经十分辉煌的中华民族跌入谷底,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侵略过我们。

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豆剖瓜分的境遇。

在那段漫长的黑暗时期,作为中国人曾经是个耻辱。

多少仁人志士,各种党派、学说,为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寻求着救国图存的道路,但无一能够成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彻底结束了这一状况。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分析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孙中山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毛泽东第三次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邓小平一、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一)辛亥革命简介: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1911年(清宣统三年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二)辛亥革命影响:1、政治:(1)先进性: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1)先进性: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鼓励人民兴办实业,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热情,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2)局限性:自从辛亥革命响应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混乱之中。

长期的分裂、混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3)思想观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性,使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等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为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十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 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 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 壮大起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从辛亥革命各 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 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 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 GDP 已经以 5.75 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可 支配收入 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
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 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 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 两大最 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 1978 年到 2012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 积都有大幅提高。
1949年10月1日,首 都30万人在天安门广 场,举行隆重的开国 大典。毛主席亲自按 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五 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了,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
政治影响 经济影响 思想影响 社会生活影响 国际地位影响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 的最后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具有 伟大意义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个 伟大的里程碑。它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中止了中国可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趋 势,结束了极少数压迫者、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 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已和 人民生活贫困、生灵涂炭的局面。
改革的启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的提出。

中国近现代史10道必背题

中国近现代史10道必背题

1.何谓中国近代以来三次历史性巨变?意义?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各自的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国家政权性质、架构和功能性的转换。

“一五”计划建设的提前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观念文化的变革,给一度徘徊的社会主义实践注入了新的生机,被激活的生产力向国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发展潜力。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已遭到破坏,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虽已产产生,但其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其中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及历史意义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及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从1840 年开始到1949 年结束。

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夕,从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 年"五四"运动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 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 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 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

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

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1840 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三次历史转折

三次历史转折

2.中国对内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对内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外开放——我国的基本国策:必要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这项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提升了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对世界:提供了巨大而广阔的市场,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世界的和平而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实行是因为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强国之路,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

3.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转折:(1)1935年遵义会议(贵州省):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的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为什么?)因为,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所以它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1)南昌起义(江西省):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率领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27年9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4)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4)

教学方法
• 2、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 第一、本课的时间范围是从1976年到1986年。这
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是拨乱反正的时期,是 改革开放的时期。学生可以结合本课的主要知识 点,利用可以查找到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 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加深对本课的感性认识, 并培养惧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 第二、学唱歌曲《走进新时代》,感受改革开放 的伟大气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 第三、访问一些经历“文革”的人,如家里的爷 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把本 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 养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 1、教法(运用有效教育要素组合方式) • (1)以知识结构为基础,充分运用要素梯度、内容梯度、时
间梯度、问题梯度的调控,让学生逐步理解本课的内容,深 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转折”的意义。 •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提问 、讨论等方法,并利用小组、团队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的智 力因素。 • (3)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组合运用“看、听、讲、想、做、 动、静”这几个要素引导学习,使学生运用多种协调合作,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 (4)以“读、写、说”相结合进行强化训练。构筑读的平台 ,让学生把本课内容熟读到能记忆,让学生设疑、质疑、解 疑;另外设计写的训练,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把心中所 想的写下来,并让学生把想法说出来。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
1、时间:1978年底 2、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点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要点与考点期末复习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文献 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
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过程
(2)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3)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
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1)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侵略朝鲜的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背景 (①陆: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
②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③海: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是口号) 指挥 ①中国:彭德怀;
土地改革
巩固政权
抗美援朝
西藏和平解放
课堂演练
1.(2021年海南)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 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三次 “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B.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和 三大改造
毛泽东
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三大 毛泽东思想 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次
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历 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中国现代史

历史中国现代史

历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时期,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这段时期里,中国面临来自内外的巨大挑战,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国现代史进行探讨。

一、政治变革中国现代史的政治变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政治经历了一系列的尝试和转型。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发起的一次试图改革政治体制的运动,但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坚决反对并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最终在1912年成功实现。

二、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史中的经济变革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开始尝试着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等,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直到20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才真正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变革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和社会阶级的变迁等方面。

在农村改革方面,中国在20世纪初实施土地改革,消除了封建地主的剥削,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阶级的变迁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特征,资产阶级的崛起和劳动者觉醒导致了社会阶级的重新洗牌。

四、文化变革中国现代史中的文化变革体现在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学艺术的创新等方面。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兴办学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传统观念被冲击和新思潮崛起的过程中。

同时,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现代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历史阶段,本文仅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探讨。

实际上,中国现代史有着更加庞大而深入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三次巨变以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三次巨变以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三次巨变以及历史意义专业:工商管理姓名:高磊学号:20115554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三次巨变指的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

它们在中国的当时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历史的转折点。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正文:伟大的辛亥革命1991年(宣统三年,辛亥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的民主革命。

这场革命迄今已经九十周年了。

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

早在1894年(光绪二十年),他就在檀香山建立了反清的兴中会。

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相继组成。

1905年,这些革命团体联合组成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制”为纲领,在各省和海内外建立革命组织,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两个月内既有鄂、湘、陕、赣、晋、黔、粟、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

清政府迅速解体。

孙中山先生于12月回国,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

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了。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它通过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而取得了胜利,并为以后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潮;这个时期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已得到史学家的确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答:(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答:(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4)中国的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斗争和间接统治之中,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极端贫困化;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答: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答: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答: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3)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4)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历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原因:(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笼统的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他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答: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西方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3、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答:(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答:(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1、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及意义?答: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答:(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次巨变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次巨变

一、三次巨变表现 1、第一次巨变在哪些方面? ① ② ③ ④ 2、第二次巨变在哪些方面? ① ② ③ ④
3、第三次巨变在哪些方面? ① ② ③ ④ 二、三次巨变的结论 ① ② ③ ④
三、相关知识和图片 1、辛亥革命 末代皇帝、中山装、 2、孙中山 孙中山、 同盟会 、临时大总统、 3、新中国成就 一五计划、两弹一星 4、毛泽东 毛泽东、1955授军衔、会见尼克松、会见钱学森、 题词、与斯大林、与家人、毛泽东录音 5、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京九、神舟四号、 三峡水利工程、葛洲坝、秦山核电站、 长征三号、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上海浦东、开放新格局 6、邓小平 邓小平、会见杨振宁、题词
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一个世纪以来,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有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 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 毛泽东、邓小平。 山、毛泽东、邓小平。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 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 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体的领导下完成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2、 ①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②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 ③世界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和平、 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是十月革命和二战以来最伟大的 历史事件。 返回

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三次是

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三次是

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三次是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经过
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简答题1.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答:(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中华民国。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腐朽的蒋介石政权,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倒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文革,拨乱反正,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富起来,重新跻身强国行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延安整风运动:答: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清理。

为了总结和吸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交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超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答:第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二,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了展国民经济。

第三,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二十世纪三次巨变的意义

二十世纪三次巨变的意义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20世纪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对20纪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的论析,阐释近代以来国际形势对中国社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而揭示出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和完成这一主题必须依靠的社会领导力量。

(二)扫除君主专制的社会激变。

因因相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已成为中国前进的沉重负担,通过考察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揭示出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中国进步闸门的伟大历史作用;同时,通过论述孙中山绘制的振兴中华蓝图和为此而不懈斗争的历史业绩,以强烈的历史感阐明孙中山是振兴中华的伟大先驱。

普通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C.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D. 秦始皇实行了科举制答案:D2. 唐朝时期,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安石答案:A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开展海外贸易B. 宣扬国威C. 寻找建文帝D. 进行文化交流答案:B4.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D. 辛亥革命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答案:D5-20. (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0分)答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1)实行郡县制,加强地方管理;(2)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员;(3)推行均田制,稳定农业生产;(4)实行盐铁官营,控制经济命脉;(5)推行儒家思想,统一思想文化。

22. 论述清朝中后期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分)答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部分主权;(2)经济上,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3)军事上,中国军队落后,暴露了军事实力的不足;(4)思想上,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寻求变革;(5)社会矛盾加剧,民族危机意识增强。

23. 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0分)答案: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4)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5)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2)实质: 反君主专制统治(反帝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意义: 理论上解决政权问题
3、内容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1)含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2)实质: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3)意义: 反映了孙中山维护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和对 世界潮流的明锐观察。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民族主义是前提 民权主义是核心 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 巩固政权
中共“二大”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八小时工作 制、工人福利待遇、保护女工、童工等项内容。
局限性
(1)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2)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根源: 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条件
(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 (2)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4)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
4、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三民主义
民族 主义
新三民主义
突出“反满”,矛头 对外反帝, 指向清王朝 对内民族平等 抽象地提倡“自由、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平等、博爱” 平均地权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5、意义
(1)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 的旗帜 (2)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第二次
新中国成立 和社会主义 毛泽东 建立
毛泽东思想
第三次 改革开放和 邓小平 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巨变及历史意义
【摘要】: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这三次巨变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三次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论文从这三次巨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
正文内容:
一:辛亥革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而懦弱无能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孙中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改革,但未得到李鸿章的重视,而后他发现清政府腐败无比,便决心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同年,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回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燃起了革命的烈火,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由此,维持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政府。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同时辛亥革命还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新中国成立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国内爆发“五四运动”。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
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由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开始,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互合作,中国战场上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战后的中国在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全面统治之中,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处于敌对状态。

由此,中国共产党又开始了新的革命道路。

全面内战爆发,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军经历重重困难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最终以面的胜利统一了全中国。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标志着中国新型党政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到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这次历史性巨变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标志着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统治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并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壮大了社会主义和平民主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其他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三:改革开放
1966年至1976年中国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之中,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政治混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内外的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做出政治决断和战略决策。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述,同时拨乱反正,推进国民经济的调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一次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它打开了中国半封闭式的经济体制,带领全中国人民走进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不仅使中国人民走向了安定富裕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华民族大步踏上了时代进步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何沁等·2006·《中国共和革命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范军王杨等·20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慧芳·2008·《春天的故事:辉煌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