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摘要: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供需矛盾突出是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此,针对石羊河流域现状,就植树种草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恢复的几项措施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区,是河西内陆河流域的三大水系之一,东起乌稍岭, 西止大黄山,北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相连,流域总面积4.16×104km2。该流域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降水年内分配不均等特点,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已经使石羊河流域成为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
1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
由于对水土资源的长期不合理利用,导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得该区域成为我国当前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
1.1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减弱
祁连山森林植被和高山草地是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区,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发和放牧,造成林农、林牧、林矿之间矛盾突出,致使祁连山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50年代上移40m,30%的灌木林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1]。
1.2石羊河防风固沙功能下降
上游来水量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彻底改变了民勤盆地的水环境,导致下游固沙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天然红柳林和50年代末种植的沙枣林、60年代和70年代种植的梭梭林出现衰败、枯死,到2000年,天然“柴湾”有3.60万hm2 死亡或接近死亡,保存较好的仅有2.37万hm2沙枣林中有0.64万hm2成片死亡,有0.58万hm2枯梢衰败,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hm2严重死亡。防风固沙体系退化,引起防风固沙功能下降,固定沙丘活化,风沙再起,已严重威胁到绿洲内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2]。
2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原因
自汉代末期以来,在石羊河下游出现零星沙漠化斑点,逐渐打破了石羊河流域的原始生态景观,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一直处于退化过程中,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一,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三,土地沙漠化,沙尘暴频繁,且越到后来这种退化过程越快,究其原因,水资源减少是石羊河流域生态退化的主导因子。
2.1上游地区大量截留引灌
随着农业开发, 耕地面积不断增大,上游地区大量截留引灌,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的需要量相对于可利用量的不足即为相对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游民勤北部2万hm2耕地因缺水而弃耕,弃耕后的土地又一次沙化。
2.2下游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
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逐渐稀疏和旱生化,直至大面积衰退、死亡,地表裸露,加之长期樵采滥牧,植被遭到破坏,风沙活动加剧。石羊河流域生态变迁过程明显表现出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而退化这一特征[3]。
3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措施
3.1流域生态区位的划分
石羊河流域按照海拔、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生长期、植被状况等,可分为4个生态区位: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其中,湿润生态区是走廊绿洲和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维持的水源基础;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属冷凉灌溉农业区;半干旱生态区地处流域中游地区,有河、泉水灌溉,使得这个生态区成为干旱荒漠区的“黄金带”;干旱生态区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也是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4]。
3.2水源区封禁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冰川,冰川面积64.82km2,储水量21.40亿m3 ,年平均消融水量0.56亿m3。整个湿润生态区是干旱荒漠地区的水源区和“绿色水库”,是维系走廊绿洲的“生命线”。该区生态系统完善,生态地位突出,应禁
止滥采、滥牧、滥挖及一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按国家二级水源区的标准严格进行保护。
3.3湿润区保护好现有森林
石羊河流域的湿润和亚湿润干旱区乔木林7 166万hm2,灌木林22.94万hm2,草地22.90万hm2。据研究,1hm2有林地、灌木林、草地分别比荒山多蓄水180.41m3、104.4m3和92.58m3。按此计算,石羊河上游森林和草地涵养的水源量为0.59亿m3,是冰川年平均消融水的1.05倍。保护好这些森林和草原,对缓解石羊河下游生态危机尤为重要。
3.4亚湿润干旱区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草并举
湿润及亚湿润干旱生态区有宜林荒山0.60万hm2,耕地4.65万hm2(全部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耕地)。对这些宜林荒山和耕地,采取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并举的方法进行恢复和重建,可节水0.58亿m3/年。同时,区域内还有许多泉水溢出,开源节流潜力巨大。
4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以水定林草
在植物措施的树种、草种选择上,要因水制宜,“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沙”。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地区才适宜种植乔木,400~250mm之间的地区应以草、灌木为主,250mm以下的地区适宜于灌木。植物措施的密度也应以水确定,不仅要考虑幼树的成活用水,而且要考虑成林后的林木生长需水,避免出现林木长大后因大量蒸腾用水出现土壤干层,而导致已成林中途大片死亡的情况。
4.2避免重林轻草
林草植被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林轻草这一问题。据统计,甘肃省近年完成的退耕还林(草)面积中,草仅占总面积的15.34%[5]。石羊河流域年降水量<250mm的面积占99.90%,由于林木耗水量大,蒸腾作用强烈,尽量避免大面积的发展乔木林,因地制宜地栽植灌木林,以减少水资源的无效蒸发[4]。
4.3重视封沙育林和封山禁牧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受水分条件的制约,通过人工种草种树来恢复植被,代价十分昂贵。按退耕还林政策,每亩造林钱粮补贴8年,总金额1 330元。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