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戴国强《货币金融学》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380
1.1 复习笔记......................................................................................................................................................6 1.2 课后习题详解..............................................................................................................................................8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0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5 2.1 复习笔记................................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4.1 复习笔记一、金融体系1.金融体系的内涵金融体系是由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机构通过法律、经济习惯等在一定经济体制中形成的。
金融体系产生于经济体系,又相对独立发展,它能影响经济体系的发展及其结构。
一国的金融体系包含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等多个层次。
对于一个经济系统而言,金融体系必须是一个能自我平衡的体系,否则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2.金融体系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1)按照国内和国际范围,分为国内金融体系、区域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国内金融体系是一国的金融公司包括国外投资机构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在一国金融管理机制下的金融体系。
区域金融体系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组织互相交叉或共有,资本互相融通,金融有关的司法相似。
国际金融体系是由世界所有相互有金融联系的国家组成的系统,是多个区域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代通讯网络和国际协议的支持下,为世界各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按照供求关系,分为供求均衡性金融体系和供求非均衡性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均衡是指使人们对既定体系安排和体系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
金融体系的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一种不满意状态,或不适应现行金融体系的发展,欲改变这一状况的状态。
(3)按照金融体制的不同,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这种体系一般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会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等部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种金融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资金的融通和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
3.金融机构体系一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存款型金融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金融机构等。
(1)存款型金融机构①商业银行;②储蓄银行;③信用社。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创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11.1 复习笔记一、金融创新概述1.什么是金融创新从经济学意义上说,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构造新的金融生产函数的过程。
2.金融创新的动因(1)技术进步论新技术首先影响的是交易和清算系统;其次,新技术的应用也对传统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产生了影响;再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直接促成了很多新的金融交易技术的诞生。
(2)管制的辩证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 Kane)把金融创新视为金融业逃避严厉管制的一种手段,认为在管制和创新之间存在一个“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的循环往复的斗争过程,并将其称为“管制的辩证过程”(Dialectic Process of Regulation)。
(3)规避风险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代同际金融市场上一些基本条件的变化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增大,为了避免或分散风险,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创新。
事实上,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家风险的存在的确引发了大量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4)竞争趋同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企业之间在本质上都属于中介机构,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很容易相互模仿,最后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对于原先的产品和服务,也就相当于一种创新。
3.金融创新的类型可以粗略地把金融创新分为三大类型:(1)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拿人经济委员会把金融工具创新分为三大类:即扩展市场型工具、风险管理型工具和市场套利型工具。
另外一些人则把金融创新工具分为建构模块类金融工具(Building Blocs)和结构化金融工具。
(2)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机构创新是指建立新型的金融机构,或者在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
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因多种多样。
(3)金融制度和市场创新金融制度和市场创新主要是指作为金融运行基础结构的交易清算系统变革以及金融管制法规、手段等的变化。
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1.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概述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美国是这个创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国家,商业银行、证券机构甚至普通企业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金融与经济——第四章 金融体系与金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金融与经济1.1 复习笔记一、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1.货币和经济的联系(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
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
虽然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时点上测得,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的财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是,货币只是财产的一小部分。
“富”是指财力,人们拥有的财富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收入是经济主体通过交换或其他规定(如税法)所得到的财产,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但人们绝不会认为经济主体的收入就只是其所得到的货币。
(2)货币和经济周期通常,在经济高涨和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往往会加快,而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又往往会减慢。
因此,人们可以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来预测经济走势,还可以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预测物价的变动。
(3)货币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当总产出或有效总供给不变或者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增加时,则会导致物价上升,甚至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则会引起货币流量缩小,如果没有及时注入足够的购买力,则会引起总需求下降,导致物价下跌,甚至引起通货紧缩。
(4)货币和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赶不上货币需求时,利率就会上升。
(5)货币政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将货币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人们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使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调节利率水平等,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银行的功能(1)中介功能银行发挥的中介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中介,即银行主要采用吸收存款等方式集聚资金,用贷款的方式运用资金,调剂社会资金余缺;二是支付中介,即银行采用吸收活期存款的方式为客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以达到节约现金流通费用的目的。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17.1 复习笔记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三种:最终目标、是操作目标、是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如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操作目标一般可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但与最终目标的关联程度却不高;中介目标虽然不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与最终目标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大致如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所选定的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所选择的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变动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①在西方经济学中,所谓“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
②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则是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③充分就业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
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为零。
(3)经济增长如何准确地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特别是以何种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
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同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①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国际收支19.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收支的基本含义1.国际借贷和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定义①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②在这里,“经济实体”是指作为单独财政结算单位的国家或地区;“居民”(Resident)是指在这个经济实体的境内居住1年以上的政府、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否则即为非居民(Non—resident)。
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尽管在另一个国家居住1年以上,但仍是派出国的居民,是居住国的非居民,因为其收入来源主要是派出国而不是居住国;一个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国的居民,是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国际性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
(2)国际收支和国际借贷的差异①国际借贷是产生国际收支的原因,国际借贷的发生必然会形成国际收支;②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国际借贷表示的是一定时点(a Point of Time),国际收支表示的是一定时段(a Period of Time);③国际借贷表示一国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即最终结果,是一种“存量”(Stock);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Flow)。
④这两个概念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国际收支的范围要比国际借贷的范围更加宽泛。
2.国际收支的重要性国际收支的概念从仅指简单的贸易收支发展到把全部国际经济交易都包括在内,充分说明了国际收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主要内容1.国际收支平衡表①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
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
②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编制,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为贷方(Credit);一切支出项目或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都列为借方(Debit);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同时记录相应的借方和贷方,金额相等。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第十六章 货币理论的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14.1 复习笔记一、货币的定义1.狭义的货币定义所谓“狭义的货币”,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构成。
如果以M 1表示狭义的货币量,以C 表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以D 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则:M 1=C+D 。
持这种货币定义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辨别交易媒介的三种比较重要的标准:(1)以普遍接受性作为标准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同意的辨别货币与非货币的标准。
持这一标准的人们认为,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它必须在交易中具有明显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特性。
(2)以是否支付利息作为标准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B .P .Pesek )和萨文(T .R .Saving )认为,货币是其持有人的财富,但它却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负债,持有人不必为货币支付利息。
因此,是否支付利息可作为鉴定一种金融资产是不是货币的标准。
%100⨯=市场利率该资产的收益率某金融资产的负债性 某种金融资产的货币性=100%-该资产的负债性通货的负债性为零,故其货币性为100%;活期存款的负债性几乎为零,故其货币性也几乎为100%;而定期存款的负债性近似于100%,它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故其货币性便近似于零。
(3)以交易行为的特征作为标准英国经济学家纽伦(W.T.Newlyn)和布特尔(R.P.Bootle)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易媒介,在交易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不对借贷市场产生影响;二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只改变其持有者,而不改变其总量。
通货与活期存款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而其他金融资产却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2.广义的货币定义(1)第一种广义的货币定义这种货币定义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认为除了M1以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中。
他们的这一货币定义通常以M2来表示。
如以T表示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则:M2=M1+T。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第七章其他金融机构7.1 复习笔记一、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并为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它们创造存款,构成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严格的管制。
活期存款账户是个人或公司等实体进行支付的主要手段,政府的货币政策也通过银行系统得以实施。
存款型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储蓄银行(Savings Banks)和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s)等。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行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措资金,用于发放工商业贷款、消费者贷款和抵押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并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是各国最重要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所拥有的总资产最大,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最全面。
2.储蓄银行(1)储蓄银行是指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
(2)不同于我国,在西方不少国家,储蓄银行是专门的、独立的金融机构,大多有专门的管理法令,一方面保护小额储蓄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定资金投向;储蓄银行名称各国有所差异,但其功能基本相同;储蓄银行的形式既有私营,也有公营,有的国家绝大部分储蓄银行都是公营的;储蓄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为稳定,主要用于长期投资,其业务活动受到约束,近年来已有所突破,有些储蓄银行已开始经营过去只有商业银行才能经营的业务。
(3)在美国,储蓄银行主要有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两种形式。
①储蓄贷款协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储蓄存款(通常称为股份)、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其主要资金运用是发放抵押贷款。
其与商业银行之间界限较为模糊,竞争也日益激烈。
②互助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相似,也是靠接受存款来筹措资金。
但是,在组织结构方面与储蓄贷款协会有重要的不同,它们是合作性质的存款机构,存款人就是股东,拥有银行净资产中的一个份额。
3.信用合作社(1)信用合作社是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有农村农民的信用合作社,有城市手工业者或某一行业等特定范围成员的信用合作社。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章 外汇与汇率制度——第二十二章 开
第二十章外汇与汇率制度20.1 复习笔记一、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概念外汇具有动态(Dynamic)和静态(Static)两方面的含义。
①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
可见,外汇的动态含义所强调的是外汇交易的主体,即外汇交易的参与者及其行为。
②外汇的静态含义则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
外汇的静态含义所强调的是外汇交易的客体,即用于交易的对象。
在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外汇的静态含义。
外汇包括外币在内,但比外币的范围更广的概念。
2.外汇的特征(1)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外汇只能以货币形态得到表现,是一种金融资产。
实物资产和版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不能构成外汇。
(2)外汇必须以外币表示少数国家的货币,如美国的美元,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而在国际问被普遍接受,因此,尽管美元有时具有对外支付功能,但美国居民仍然不能由此而将其视为外汇。
(3)用作外汇的货币必须具有较充分的可兑性可兑性(Convertidility)是指一种货币能够不受限制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的特性。
货币按其可兑性程度,可分成以下三类:第一,完全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当一国政府对本币兑换成外币的行为没有严格限制,不采取差别性的复汇率措施时,该国的货币就成为完全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第二,有限的或部分的可兑换货币当一国政府对本币兑换外币的行为实行某些方面的严格限制时,该国的货币就成为有限的或部分的可兑换货币。
这种限制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按居民身份实行限制;二是对涉及资本项目交易的兑换施加限制。
第三,不可兑换货币有些国家对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都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境内没有外汇市场,所有本币对外币的兑换行为都必须经过政府审批。
这些国家的货币就是不可兑换货币。
一国是否有能力实行本币的自由兑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稳定对外经济的强大实力,具体而言,取决于其稳定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能力以及是否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商业银行)【圣才出品】
第五章商业银行5.1 复习笔记一、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产生:一是从旧式高利贷银行转变过来。
早期银行发放的贷款主要是高利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高利贷因利息率过高而影响了资本家的利润,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为顺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高利贷银行选择了降低贷款利率,转变为商业银行,这是早期商业银行产生的主要途径。
商业银行产生的第二条途径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资本主义原则,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而成。
大多数商业银行是按这一方式建立的。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作用一、商业银行的性质1.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自有资本;商业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经营货币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商业银行的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和金融服务领域。
(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①与中央银行相比较。
商业银行是为工商企业、公众及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而中央银行是只向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具有银行特征的政府机关。
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商业银行是经营网点最多、服务范围最全面的金融机构。
长期以来,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因而独具创造货币的功能。
2.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作用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四项功能。
(1)信用中介商业银行本来是一个信用受授的中介机构,因此,信用中介是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受信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银行负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又通过授信业务,把资金投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银行资产。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中央银行——第十章 金融市场与金融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2)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中央银行。 ②1948 年 12 月 1 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时统一人民币发行权。 1948~1978 年间,与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体制相适应,我国金融制度采取了高度集中
民银行法》,第一次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与地位 1.中央银行的性质 (1)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实质上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中央银行作为管理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银行是全国金融事业的最 高管理机构,是代表国家管理金融事业的部门;②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统一的货币 政策,监管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③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 济生活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④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又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国家机关,因为:①中央银行不是单凭行政权力行使其职 能,而是通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等多种手段,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引
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大一统”金融管理体制。 1979~1982 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也相继展开,各专业银行和其
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 1984 年 1 月 1 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的中央银行
制度由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正式转向单元式的中央银行制度。 1995 年 3 月 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阶段(1946 年至今)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主要体现在: ①中央银行的国有化 ②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直接受国家的控制和监督,其最高领导 者一般由国家任命。 ③强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 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既具有全局性的调控功能,又具有局部性的结构调控功能;形成了多 元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剥离其金融监管职能,中央银行集中精力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 ④中央银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 ⑤跨国中央银行的出现 跨国中央银行是指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 央银行职能。 跨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包括:为成员国发行共同使用的货币,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 监督各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成员国政府进行融资,办理成员国共同商定并授权 的其他金融业务。 欧洲中央银行是目前唯一的一家跨国中央银行。 3.中国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中央银行的萌芽 ①清政府垮台之后,大清银行被北洋政府改组为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共同承担中央银 行的职责。这一时期,中国中央银行制度尚处在萌芽阶段。 ②国民党政府的中央银行,享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等特权,并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圣才出品】
第二十二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22.1 复习笔记一、内外均衡理论内外均衡理论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如何同时达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如果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则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政府应采取何种经济政策。
1.米德冲突(1)支出调整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为了讨论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选择,米德首先区分了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所谓“支出调整政策”,等同于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
通过实施支出调整政策,可以达到改变支出水平从而改变收入水平的目的,其实质是对总需求的水平进行管理。
所谓“支出转换政策”,是指能够通过影响本国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如汇率调整、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都属于支出转换政策的范畴。
(2)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也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是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3)支出调整政策的作用与局限如表22-1所示,世界经济状况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表22-1 支出调整政策的组合①世界性衰退的情况国际收支顺差国实行扩张性的支出调整政策,以刺激顺差国对产品的需求,此时顺差国内外部同时均衡;但此时,逆差国却处于政策冲突之中。
为了扩大国内就业,它应该实行国内支出膨胀的政策,以增加总需求,但是,国内支出膨胀政策会刺激对顺差国产品的需求,加重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为了实现外部均衡,它应该收缩国内支出,减少对顺差国产品的需求,但这又将同时造成对本国产品需求的缩减,加重国内的不均衡,即加剧衰退。
②顺差国衰退、逆差国景气的情况顺差国无论是为了内部均衡还是为了外部均衡,都应该使国内支出膨胀;逆差国无论是为了内部均衡还是为了外部均衡,都应该收缩国内支出,从而两国在政策选择上都不存在任何冲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中央银行【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央银行一、概念题1.货币发行答: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存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存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这两者通常都称为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流通中的现金都是通过货币发行业务流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发行业务来满足社会商品流通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筹集资金,满足履行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需要。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要遵循垄断发行、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要具有一定弹性的原则。
2.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答: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指在一个国家内,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职能集中于某一家大银行身上,不再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的中央银行体制。
此种类型的中央银行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混合式中央银行制,即既设国家银行,又设商业银行,国家银行兼办一部分中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办理另一部分业务;另一种形式是一体式中央银行制,即中央银行几乎集中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与职能于一身。
3.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答:指中央银行为获得非利息收入,办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划拨清算和资金转移的业务。
中央银行是全国清算中心,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集中在中央银行,因而他们彼此之间由于交换各种支付凭证所产生的应收应付款项,就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划拨来清算。
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资金划拨系统,用网络连接全国主要地区的主要政府部门和银行。
中央银行不仅为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交换和清算,而且还在全国范围内为商业银行办理异地资金转移业务。
4.政府的银行答: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服务的职能,即制定和执行一国货币政策,管理全国金融机构,提供国家信用,并代理国家财政收支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具体地说,其职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银行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监管法规。
(2)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信用。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投资银行)【圣才出品】
第六章投资银行6.1 复习笔记一、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1.投资银行的产生及早期发展从投资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投资银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产生和早期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29年以前:产生及持续发展阶段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最初产生于欧洲,主要是由18、19世纪众多的销售政府债券和贴现企业票据的商号演变而来,其中大多数为商人在经营其他业务时所兼营。
在投资银行的早期发展中,以下几个因素起了突出的重要作用:①证券与证券交易投资银行诞生伊始,就同证券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证券交易及证券交易所的发展,更是投资银行迅猛壮大的催化剂。
证券交易所的发展为投资银行奠定了其作为证券承销商和证券经纪人在证券市场中的突出地位。
②战争及国债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的战时国会、各州和军队都发行了各种各样的中期债券和临时债券。
战争结束后,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取信于民,就以发行联邦债券的形式承担了这笔共达8000万美元的债务。
在发行债券进行筹资的过程中,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机构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经营批发业务、安排证券发行、进行证券承销等,投资银行的自身业务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③股份公司股份制的出现,为投资银行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股份公司的发展为投资银行的迅速发展拓展了业务空间,与此同时,投资银行的服务也推动了股份公司的发展。
④基础设施建设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一矛盾,18、19世纪,欧美掀起了建设基础设施的高潮。
在此过程中,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这是任何个人所无能为力的,于是,投资银行业务在筹资和融资过程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不仅如此,投资银行还通过为铁路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达到其控制这些公司的目的。
⑤企业兼并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企业之间的兼并与联合。
为了帮助企业融资并促进并购活动的完成,投资银行在1897年发行了62起可转换成其他证券和资产的债券。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与经济)【圣才出品】
第一章金融与经济1.1 复习笔记一、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1.货币和经济的联系(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
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
虽然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时点上测得,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的财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是,货币只是财产的一小部分。
“富”是指财力,人们拥有的财富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收入是经济主体通过交换或其他规定(如税法)所得到的财产,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但人们绝不会认为经济主体的收入就只是其所得到的货币。
(2)货币和经济周期通常,在经济高涨和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往往会加快,而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又往往会减慢。
因此,人们可以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来预测经济走势,还可以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预测物价的变动。
(3)货币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当总产出或有效总供给不变或者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增加时,则会导致物价上升,甚至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则会引起货币流量缩小,如果没有及时注入足够的购买力,则会引起总需求下降,导致物价下跌,甚至引起通货紧缩。
(4)货币和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赶不上货币需求时,利率就会上升。
(5)货币政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将货币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人们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使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调节利率水平等,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银行的功能(1)中介功能银行发挥的中介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中介,即银行主要采用吸收存款等方式集聚资金,用贷款的方式运用资金,调剂社会资金余缺;二是支付中介,即银行采用吸收活期存款的方式为客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以达到节约现金流通费用的目的。
能够充当支付中介是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判断题三、选择题四、简答题五、计算题六、论述题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1章金融与经济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4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第5章商业银行第6章投资银行第7章其他金融机构第8章中央银行第9章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第10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11章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第12章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13章货币需求第14章货币供给第1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6章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第17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第18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第19章国际收支第20章外汇与汇率制度第21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22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导论第1章金融与经济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3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第4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第二篇金融机构第5章商业银行第6章投资银行第7章其他金融机构第8章中央银行第9章金融监管体系第三篇金融市场第10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第11章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第12章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第13章货币需求第14章货币供给第15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16章货币经济学的新发展第17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第18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五篇国际金融与经济均衡第19章国际收支第20章外汇与汇率制度第21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22章开放经济中的内外均衡与政策选择•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金汇兑本位制[厦门大学2017研]答:金汇兑本位制是指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将本国货币的发行与某个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相挂钩,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价。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市场理论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金融市场理论发展12.1 复习笔记一、有效市场假说1.市场有效性的早期研究2.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1)尤金·法玛(Eugene Fama)是有效市场理论的集大成者1970年,法玛在《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杂志上发表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篇关于EMH的经典论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该论文不仅对过去有关EMH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并对有效市场做了三组不同检验:弱势检验(Weak-form Tests)、半强势检验(Semi-strong form Tests)和强势检验(Strong-form Tests)。
(2)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①有效市场的定义根据法玛(Fama)的定义,有效市场假说是指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全部可以提供的信息Фt。
也就是说,有效的市场是一个价格可以迅速对影响价格的因素变化作出反应的市场。
②有效市场假说的假设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能理性地为证券估值;第二,如果市场上存在非理性人,他们会进行随机交易,行为会相互抵消,不会造成价格的大规模波动;第三,即使市场上的大量理性人所进行的交易具有一定的模式,市场上的大量套利投资者也会抵消其对价格的影响;第四,信息的产生是随机的,没有相关性,投资者可以尤成本、迅速地获得所有可利用的信息;第五,没有交易成本。
③有效市场的分类弱有效市场。
该市场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全部能从市场交易数据中得到的信息。
在弱有效市场中,市场的技术分析是徒劳的。
半强有效市场。
该市场的股价中反映了与公司前景有关的全部公开信息。
在半强有效市场中,基本面分析是没有用的。
强有效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考研真题详解
1金汇兑本位制[厦门大学2017年]
答:金汇兑本位制是指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将本国货币的发行与某个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相挂钩,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外国货币的兑换比价。
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为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
金汇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集中在政府手中,在日常生活中,黄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输出入受到了极大限制。
黄金只发挥储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
一战期间以及1922~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筹集资金以应付战争和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无法维持,金汇兑本位制在几经反复后终于瓦解。
2β系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研]
答:贝塔系数(β)是指一种测定证券的均衡收益率对证券市场平均收益率变化敏感程度的指标,用来测算某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大小。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ov(Ri,RM)是第i种证券的收益与市场组合收益之间的协方差,σ2(RM)是市场组合收益的方差。
一般地说,通常有以下性质:①市场证券组合的β系数等于1;②如果某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β系数也为1,那么说明该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相当;③如果某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β系数大于1,说明该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高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④如果某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β系数小于1,说明该种证券或资产组合的系统风险低于整个市场的系统风险。
3期权合约[东南大学2012年]
答:期权合约亦称“选择权合约”“期权合同”。
它是期权交易中,买卖双方参与交易时签订的合同,规定了买卖双方并不对称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根据合约规定,合约卖方在买方执行期权时,有义务必须履行合约规定,具有强制性,而合约买方有权利选择是否执行、转售、放弃期权,不具有强制性,但为了取得这一权利,买方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
期权合约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期权的类型,即选择美式期权还是欧式期权,确定在到期日前能不能交割;②交易的金融资产或商品的种类、数量。
种类包括股票、国债、商品和指数等;③保证金比率的规定。
一般只需卖方缴纳;④期权的期限和到期日。
期权合约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个月。
到期日为该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⑤协定价格与期权费。
此外,期权合约还涉及交易时间、交易方法、货币选择、结算、价格波动幅度等方面的内容。
4货币制度[东南大学2012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研]
答:货币制度指一国以法律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与流通结构,简称“币制”。
货币制度的确定,保障了本国货币制造与流动正常、合法的程序,并使货币流通的各种构成因素结合而成统一的系统。
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货币而产生的,根据货币制度存在的具体形式来看,可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两大类。
金属货币制度又可以分为复本位制和单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也称作“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对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的规定;⑤规定货币铸造或者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制度。
5国际货币制度[深圳大学2009研]
答:国际货币制度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通常是由参与的各国政府磋商而定,一旦商定,各参与国都应自觉遵守。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应该保证国际货币秩序的稳定,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
6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根据买卖行为的不同,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看涨期权,又称“买方期权”“买权”“敲进”,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
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上涨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超过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协定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市场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
看跌期权,又称“卖方期权”“卖权”“敲出”,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卖出一定数量标的物。
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下降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市场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协定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
7本位币[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答:本位币又称主币,是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
本位币是一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之为本位币,其含义也不过是用以表示它是国家承认的、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
如中国的银铸币全部是1元。
有些国家的金银铸币最小规格的面值为5个、10个,甚至100个货币单位。
8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国人民大学2005研]
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
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①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②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③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这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整体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独立性。
它的两条原则是:①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础的出发点。
要考虑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独立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之外,甚至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对立;
②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
中央银行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能对政府百依百顺,成为政府的附庸。
9资产定价理论[天津财经学院2004研]
答:资产定价理论指说明证券的收益与其风险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论。
主要的理论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其结论是:证券的期望收益与其贝塔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的线性关系。
套利定价模型诞生于70年代,其主要解决的是证券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套利定价理论假设证券的收益是由一系列产业方面和市场方面的因素确定的。
当两种证券的收益受到某种或某些因素的影响时,两种证券的收益之间就存在相关性。
通过比较可见,虽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考虑到证券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它并不确认引起相关性的有关重要因素。
10公开市场业务[东北财经大学2003研;南京大学2003研;复旦大学1996年]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
一般原则是,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从而促使投资减少,最终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然,卖出政府债券的结果,同时也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并由此引起利息率上升,这同样可以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增长速度过慢、投资锐减的不景气状态时,中央银行又可通过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大,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使总需求扩大。
中央银行在买进政府债券的同时,将导致债券价格上涨,利息率下跌,这也可促使投资增多,同样可以达到刺激总需求扩大的目的。
中央银行之所以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是因为通过其可以达到两个目的:①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②稳定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①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不过同时也应看到,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中央银行的力量必须强大到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②金融市场必须充分发育;③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