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十二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应用,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积累开拓了新的领域,南珠文化现象就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反映。
南珠文化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称海丝路)是一种共生的社会现象,其内涵的伸展与包容当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纵观海丝路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转移的历史过程,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就会各有不同,除了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珍贵的史实事典,为后人的研究考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就海丝路发展过程中,南珠文化的诸种形态及其成因作一略述。
家国形态
家国是一切文化现象的载体,南珠文化中的家国形态,是催生南珠文化的第一要素。合浦古属百越乌浒族群居住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商汤时期就纳入了进贡属地的范围,但也只是定期地将地方特产的珠玑翠羽等“为献”罢了。在行政管理上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关系。合浦古越先民们也因此乐得“仰潮上下”,取翠羽、采珠为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平百越”,也只是象征性的“抚有蛮夷”。所以当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攻取陆梁地以为岭南三郡的时候,包括合浦在百越先民们“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依据险恶的地形与秦兵开展了六年的浴血对抗。由此可见,在海丝路未开辟通航之前,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自然的,自生自灭、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只有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置东南一尉以治理,同时又“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还派出一万五千名中原未婚女子到岭南“以为士卒作衣补”,实际给士兵们组成家庭之后,南珠文化的积累才有了一个固定的载体,那就是家国形态的出现。
后来,南越王赵佗奉行“越汉和亲”的政策,促进了百越民族的汉化,也加快了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的进程,国家的法律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家庭的人伦观念。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之下,南珠文化的积累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了,这就是家国形态。因为,从这时起,南珠文化的积累就要建立在国家与家庭的基础上面,要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及家庭道德观念的需要。
最初以军事作用为目的而开通的海上丝路,因此也推动了百越族群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古越族群不再是“仰潮上下”,自生自灭,游离于国家政体以外的群体,而是要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臣民,这就是“家国形态”在南珠文化积累中的重要意义和规范作用。此后产生的衣、食、行、住文化,四时节气中的民俗行为,无一不是在家国形态规范中存续发展。合浦境内有南越王朝时期的糠头山、南越王行宫等历史遗址,就是南珠文化的物质积累中的家国形态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吏治形态
在南珠文化积累中,影响最大就是吏治形态,这也是南珠文化最辉煌的篇章,因此而影响了几千年间,老百姓对吏治政绩的期待,合浦珠还”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吏治形态最初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费贻,汉桓帝时的孟尝。费贻因其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有所作为而得珠乡百姓的爱戴,郡民以其廉洁政风而作地名,故有廉山、廉垌、廉州、廉江、廉泉。孟尝因其治郡有方而得珠还之名,为千秋后世敬仰。以还珠作名的事典物迹在珠乡比比皆是,深切地寄托了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期待和祈求。此后,因此产生的吏治形态群体:有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轼,为民请命的李逊拒收珍珠扇的危祐,历行清正的张夔、不持一珠的张岳,为官要与是邦名符,一肩一仆来去的徐柏,吏民挽辕相送的康基田等,成为南珠文化积累中的主流,吏治形态几乎渗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层面。如文艺方面的《珠还合浦》,政治方面的《乞罢采珠疏》、乞罢内臣疏》;经济方面的《采珠行》、珠池叹》及至当代的采珠节、国际珍珠节;军事方面的“媚川都”等,都是特色鲜明,感情强烈的寄情托意。正如《越南志》中所寄托的: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表现形态,以珍珠为载体的,以合浦为名,包容了海丝路多种元素的吏治形态,其生命力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古到今都是独一无二的。
珠市形态
海上丝路的对外贸易功能,为南珠文化的积累提供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吸纳环境和条件。在《汉书》的记述中,合浦是不产谷实,海出珍珠。朴实的珠民不懂得商贸交易,被外来奸商欺诈,经常是升酒斗米易珠。随着海丝路的开通,中原的货物与人流来到合浦,不只是简单的货物交换,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合浦的特产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结构。
珠市因此应运而生,形成了固定的商贸机制,这就是成为广东古代四市(广州花市、东莞香市、廉州珠市、罗浮药市)珠市。而东南亚乃至波斯湾的商人为了与中国扩大商贸往来,也通过海丝路始发港作为货物中转站,珠市的交易形式和选择品种也得到了扩展。珍珠不再只是“贸籴粮食”,而是在交换农具,布匹,陶瓷等日用品中起到了硬货币的作用,也可以与东南亚商人交换玛瑙,水晶,琥珀等舶来品。随着贸易种类的增加,珠市的功能也随之扩展,逐渐成为信息汇集的中心。唐代项斯在《蛮家诗》中描绘珠市的盛况:“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这时的珠市景况无异于一幅珠乡风情画,卖了珍珠的珠民,来到铜柱边,这里有耍把戏的(调小象),有新船下水庆典的,有祭社的,有朋友聚会的,这里当然就是珠市。卖珠老汉于是也加入这个聚会中,唱醉了倚树而眠。这里展示出来的珠乡的民俗风情,正是海丝路注入南珠文化中的闪亮元素。迁徙形态在海丝路注入南珠文化中的所有元素中,最奇特的就是迁徙形态。可以这样说,迁徙形态是随着海丝路的开通而派生的。据史料记载,在王莽专权的25年间(公元1—25年),通过海丝路迁徙到合浦的朝廷高官,自王太后,国丈以下至太守以上者,有姓名记录者二十多名。此后,合浦以乎也就成了迁徙安置朝廷官员的“特区”,因此也引出了许多轶事传奇。如京兆尹王章妻子在合浦做珍珠生意致产数百万,董恭死葬合浦,中山王太后隐居合浦之谜。到了宋代,大学士、礼部尚书苏东坡获赦从海南渡海北上来到合浦小住等等。期间有多少悲欢离合,浮沉荣辱,几多辛酸忧患,由此浇育出南珠文化园地中的苦涩青果,点缀着海丝路的千古幽思,万世烟云,为南珠文化的丰富多彩留下了苍凉的特色。
墓葬形态
以海丝路始发港乾江为分布扩散点,布面积达67平方万公里,数量超过一万座的汉墓葬群,是海丝路的又一杰作,也是一个千古之谜。根据《后汉书》记载,为当时合浦郡的总人口为86617人,这是时辖五城(五县)的人口总数,合浦县的人口大约也在四万左右。从汉墓群的密集程度和近年考古挖掘发现的墓葬规格来看,这些墓群肯定不是因土著居民而产生的。已发掘的墓葬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大多是太守级以上的官员,墓中的陪葬品也不是普通百姓家所拥有的。从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水晶、琉璃、玛瑙、琥珀等物品,大都是通过海丝路从外国传入的,反映出当时的商品贸易种类之外,也直接反映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上的异同,同时也折射出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引发的社会变动。如汉初,吕后专权时,禁止向南越王国一带进行农具等金石铁器的交易,因此,使得南越相吕嘉有借口造反。魏晋时期,朝廷禁止珠民与交趾进行珠市贸易,以防“珠迁交趾”的事件重演。
这些历史事件除了记载在史籍中之外,相当一部分是从汉墓中发掘出来的铁器、陶器等通过考古查证的。此外,从合浦汉墓中还发掘出稻谷的种子,忍冬花,荔枝等物证,又见证了合浦早在汉代就能利用中草药治病,印证了合浦荔枝作为贡品的史实,可见稻谷在当时是珍贵品。合浦汉代墓葬形态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社会元素。生动而又确切的印证了海丝路所具有的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多元化功能的社会效应,为南珠文化深厚而又丰富的积累,提供了时代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形成了合浦汉墓葬群中,有谪臣苦旅,有铁马金戈,有楼船帆影、有佛教通道之说,而被专家称为“岭南汉文化第一品牌”。
民俗形态
以合浦“俗有四民”为主体的民俗风情,是海丝路为南珠文化积累增添的亮丽色彩。明代王士性《广志绎》中记述: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疍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郡少耕稼,所资珠玑,以亥日聚市,黎、疍壮稚以荷叶包饭而往,谓之…趁墟‟。”在“俗有四民”中,除了“疍”民之外,其他三类都是沿海丝路进入合浦的移民:东民是客家人,客民是做生意的商人,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