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月亮的足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掌握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了解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夜晚的月亮,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强,但个体差异仍然存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学情: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寻找月亮的过程。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月亮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关注自然美,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童真童趣,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学会与同学分享、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月亮在课文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月亮象征着团圆、美好、纯洁等,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些美好情感。”
5.课堂结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4月迹》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作者的月迹为线索,描述了一家人在一个月中的生活琐事,通过这些生活琐事,展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家庭和谐的氛围。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词语、句子产生疑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家庭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增强亲情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家庭的温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录音机:准备教学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24月迹》。
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月有多少天吗?一家人在一个月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优质教案
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豫、辰、镜、曾”等生字,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6.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月迹2. 人物:祖母、母亲、我3. 情感:亲情、思念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短文。
2. 找出其他描写月亮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月迹》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月迹》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月迹现象,知道月亮的变化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3)运用想象法,培养学生对月亮的美好联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月亮的变化原因,观察月迹现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月亮变化原因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月迹现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对月亮的感悟。
3. 想象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月亮的美好联想。
4.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认知和印象。
2. 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月迹现象。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答疑问。
(3)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月迹现象,分享感悟。
3. 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点评,强调月亮的变化原因及观察月迹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亮的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月迹》》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4.《月迹》》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描绘月亮变化的神话故事,通过讲述一个聪明的小女孩利用月亮的轨迹找到回家的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富有人性化和情感色彩,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对神话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故事情境。
但在理解作者情感、学习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会珍惜亲情和友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运用课文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情,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谊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引用。
3.辅助材料:收集相关神话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月亮,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 教学设计
24月迹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里、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
教学目标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情、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丽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
(《古朗月行(节选》)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们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
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没声儿(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 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 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
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 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 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品读佳句,赛悟月美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
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多么优雅呀!“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24月迹》,使学生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理解其含义;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内容:《24月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一年中每个月份观察到的自然景象,从而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以描绘自然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丰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景象,让学生思考每个月份的自然景象有何不同;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24月迹》,边读边思考每个月份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感悟;2.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月份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感悟;2.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3. 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 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每个月份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感悟;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板书设计:《24月迹》生字词文章内容作者感悟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象的作文。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象,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了培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月迹》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24月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在每个月份中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季节的变化和祖国的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语言美、学习生字词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祖国和大自然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对课文中的意境还需进一步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课文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教师总结导入,引出本课课题《24月迹》。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解答。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月迹》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对月亮的描绘,理解文中“月迹”的含义。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皎洁”、“静谧”等,掌握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3.段落分析:分析课文中各段落的作用,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第一段描绘了月亮的升起,第二段描述了月亮下的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段落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题思想的把握:把握课文表达的对月亮的美好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通过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更多描绘月亮的素材,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也能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今天的课堂也有许多亮点。比如,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展示环节也能看到他们用心准备的作品。这些亮点都让我对他们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课文中“皎洁”、“静谧”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对于描绘月亮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皎洁”一词用来形容月亮明亮清澈,通过例句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并学会在描述事物时恰当运用。
-段落结构与作用:分析课文中各段落的作用,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逻辑结构。
4.主题思想:探讨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第24课《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设计意图:由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课题开始质疑,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创设情境,揭题导入新课。
引导语: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同学们,还记得《古朗月行》(节选)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眼中的月亮,在诗人的想象中,月亮是“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也是孩子们眼中的月亮。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2.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吗?预设:月亮会走路吗?月亮走路会有痕迹吗?“月迹”指的是月亮的足迹吗?月亮的足迹会出现在哪里呢?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贾平凹(wā),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等。
任务二:初读课文,探寻“月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生字词这一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1)“嫉妒”与“忌妒”的意思相同,但字音不同,引导学生正音。
(2)“悄没声儿”中的“悄”是个多音字和“悄然无声”的“悄”是一个意思,意思是“寂静无声”应该读“qiǎo”。
读“qiāo”时可组词“悄悄话”。
“悄没声儿”中的“没”读轻声mo。
(3)“累”在“累累”中读léi,可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中“累累”一词的意思是“接连成串”,如“果实累累”。
引导:文中其他的叠词还有哪些?找出来。
提示:袅袅、款款、玉玉、银银、疏疏等。
3.默读课文,找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理清课文思路。
24《月迹》(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理解作者通过观察月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内容1.教学文本:《月迹》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跟随祖父在农村生活,观察到了月亮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对时间的思考。
2.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月迹现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教学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利用教学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板书课题《月迹》,让学生齐读课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月亮的变化及其原因。
3.合作学习(1)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作者通过观察月迹,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牢固掌握。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月迹现象。
5.巩固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观察自然现象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月迹》月亮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作者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4月迹》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2.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
3.能够自主解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课件:PPT或者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4.黑板、粉笔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小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主题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月迹”可能和什么有关。
第二部分:学习新课(25分钟)1.第一遍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教师解读生词或生僻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角色复述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4.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梳理出关键信息。
第三部分:课文分析(15分钟)1.分析课文结构,包括背景、人物、情节等。
2.帮助学生逐段理解并注重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课文中的隐含意义。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结合课外材料进行拓展。
2.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或想象中,写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小故事。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5分钟)1.整理课文重点,强调反思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回答自己的疑惑或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24月迹》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时间的变化和生活的真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比较频繁,学生的表现较为积极。
通过课文分析、拓展应用等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去理解并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以上就是对《24月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希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一堂课都能有效传达知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教案+说课稿
24 月迹(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点)4.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悄、累”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展示图片: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
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
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
有个叫逢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
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月迹》的基本情节和意境;2)明确诗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3)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月迹》;2)认识诗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
3.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
4. 教学方法:1)朗读古诗《月迹》;2)聆听诗歌音乐,启迪情感;3)美术课联动教学,让学生用画笔表现诗歌的情境和意境;4)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
5. 教学过程:1)热身启动:(5分钟)教师以“月亮”为主题,引导学生讲述对月亮的印象和喜爱之处,并播放与“月亮”相关的音乐。
2)探究诗歌:(25分钟)(1)教师先朗读古诗《月迹》,然后请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2)学生合作阅读《月迹》,共同探究诗歌的情节和意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词语解释、难句讲解等。
(3)学生聆听诗歌音乐,感受音乐和诗歌融合的美妙。
(4)学生用画笔表现诗歌的情境和意境,例如月光洒满大地,孤独的船夫在月下吟唱等。
每位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3)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的情节、意境及主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审美意义。
4)拉练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拓展内容,例如赏析其他古诗,听取古风音乐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和升华自己的情感和审美。
二、教学反思古诗《月迹》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如音乐、画册等,让学生既感受到了诗歌融入音乐的美妙,又可以自由表达诗歌的情境和意境。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寓意;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情感语速等朗读课文;3.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4.能够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情感语速等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的寓意;2.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教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学习用品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播放月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对人类的意义。
2. 导入教师介绍本课将要学习的文章《月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 阅读教学1.教师示范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跟读;2.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并讨论课文的寓意;3.学生个人朗读课文,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情感体验学生展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分享和交流。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六、课堂作业回家后,学生可以选择继续阅读和思考课文《月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课文寓意方面存在困难,下节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是教案的主要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月迹》这篇课文,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2024年秋季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
3.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改进的方法。
二十二、教学资源更新
1.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包括最新的科研发现、教育技术等。
2.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后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寻找月亮的日记。
2.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或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七、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主题。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八、课后延伸
1.组织学生开展“寻找月亮”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课文主题。
十三、教学辅助
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课文重点难点、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设计课堂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3.利用教学模具或实物,如月亮模型,增强学生对月亮形态和位置变化的直观认识。
十四、教学进度安排
1.第一课时:导入、作者简介、文本解读、课堂讲解(第一段至第三段)
2.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分享寻找月亮的美好时光。
教学设计完毕。
九、板书设计
```
《月迹》
作者:张抗抗
【课文梗概】
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寻找月亮的历程
【关键词语】
1.月亮、童年、寻找
2.憧憬、好奇、惊喜
3.合作、分享、快乐
【主题思想】
珍惜童年时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
十、教学反思
1.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二十四课 月迹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月迹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月迹》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
文章以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也体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文中描绘了不同场景下的月迹,如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等,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童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 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悄没声儿”“满盈”等。
3.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中孩子们追寻月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月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体会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好奇与向往,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的优美,感受月色之美。
2. 理解孩子们在追寻月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月迹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理解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语句。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包含与月亮相关的图片、文中描写月迹的动画视频等。
五、教学媒体选择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六、教学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展示一轮明月的图片(课件),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入:“同学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就会挂在天空。
那月亮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模样,在诗人的笔下,它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之情的寄托;在画家的画中,它是清冷而又神秘的存在。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散文,去看看在孩子们眼中,月亮有着怎样独特的踪迹呢?”2. 板书课题:月迹。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24《月迹》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24《月迹》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孩子们寻找月亮足迹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寻找月迹——感悟月迹——理解月迹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寻找月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相关的诗词名句。
出示课件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文章。
(板书:月迹)3.出示课件2: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设计意图:由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引入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引入了文本。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课件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1)圈点勾画生字词。
(2)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扫清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寻找月亮的踪迹。
1.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转换场景吗?明确:屋中院中沙滩2.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明确:奶奶的三句话——“月亮进来了!”“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3.出示课件4:自学提示(一)。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月迹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重视语言训练、关注学法迁移、加强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孩子们寻月为线索,巧妙地描写了不同地方呈现出的月迹形貌,表达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教学中,紧紧围绕阅读提示,展开学法指导,遵循“默读课文,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这一教学思路,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准备歌曲《月光》的视频。
2.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月光》,教师以歌词引入:月光洒在每个人心上,让回家的人有方向,迎着月色洒落的光芒,把古老的歌轻轻地唱——月亮,一个柔美动人的字眼儿。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月亮的足迹吧。
2.板书课题“月迹”,引导学生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月亮的足迹、印迹、踪迹)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课文叙述了优美的月色,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二、默读课文,寻找“月迹”
1.一读课文: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袅袅”“嫉妒”以及多音字“悄、累”在词语“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中的读音。
要注意“嫉妒”和“妒忌”的区别哟!
2.二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
归纳总结出答案。
教师相机板书:穿衣镜上(2)→院子里(3)→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20)→小河里(21)→眼睛里(23)
(2)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
借助相关词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相机板书:闷着高兴痒痒的嫉妒大呼小叫
3.三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自主填写学生活动卡并进行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汇报点拨。
①第2自然段,穿衣镜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从三个“爬”中感受月亮由“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的整个变化的过程,“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②第3自然段,院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玉玉的、银银的”感悟月色美。
③第21~24自然段,河边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抓住弟弟妹妹寻月的动作和语言,从每个人的眼睛里看到月亮,体会我们寻月的满足感。
(3)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寻月”带来的欢愉之感。
设计意图:遵循略读课文的特点,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三读”课文,自主
研读“寻月”的过程,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解读与感悟的机会,从而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
三、研读对话,升华“月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找出描写奶奶说的话的句子,用“”画出来。
(1)课件出示:①它走了,它是匆匆的。
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②奶奶,那月上是……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③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2)学生细细品读,交流思考:从奶奶这些话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
月亮的脚步是匆匆的;
月亮是美好的,它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追寻月亮就是在追寻美好的事物;
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并追求美好的生活。
(3)小结:是啊,月亮那么美好,孩子们寻月是寻找童年的快乐,而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都向往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生活,追求如月色一般美好的事物。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9自然段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我”想象的月亮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
(1)汇报:
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住着嫦娥,多美的景色啊,“我”想象到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所以一定住着十分漂亮的女子,而三妹是漂亮的,三妹就说月亮是她的。
于是,引来其他人的嫉妒。
(2)小结:月亮不只属于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人。
美丽的月亮就如美好的事物,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
3.体会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1)出示句子: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2)齐读句子,引导学生想一想感受到了什么。
(满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3)再出示句子: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4)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由开篇的不满足到最后的满足,体会寻月是快乐不断加深的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中,应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与培养,此环节中,由奶奶的语言切入,再借助分角色朗读,最后学习首尾呼应的两个句子,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方法,同时获得美好情操的熏陶。
四、课堂练笔,拓展“月迹”
1.引导总结:文中的“寻月”过程如此美妙,你能结合生活中你对月亮的观察,说一说不一样的月亮吗?
2.布置作业:
(1)运用文中的写法,比如运用动词,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事物的变化。
把自己经历的“寻月”过程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
(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和文章。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必将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见景色的记忆,给学生回忆、表达的空间,再用练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既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是抓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围绕这一训练点,本课教学以“月迹”为线索,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创设情境,引出
“月迹”;默读课文,寻找“月迹”;研读对话,升华“月迹”;课堂练笔,拓展“月迹”。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教学思路研读文本,感悟语言。
运用自读、浏览、批注阅读等策略迁移学法,关注文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尤其关注语言描写,从而解读文本深层的思想内容。
通过本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