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歌题目
古诗词鉴赏题10大规律和答题模板
古诗词鉴赏题10大规律和答题模板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10大规律和答题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古诗词鉴赏题10大规律和答题模板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对诗歌句意进行考查的题目,选的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 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蕴含 深刻含义。一句诗(词)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 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 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词)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 诗(词)内容。
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 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 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 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 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 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 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 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 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古代诗歌“炼字”主要是锤炼以下几类:
1.动词: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凡为美的效果。 2.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3.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使诗词更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 氛。 6.数量词:经作者精心锤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 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 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 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 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 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 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 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其一》)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后出塞》其二)
委婉清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答案 (昨1)夜夜秋晚、风秋入风汉、关汉关,、朔寒云云、边冷月月满、西西山山,。诗的 前两句更描绘催的飞是将一幅追初骄秋虏边,关阴莫沉遣浓沙重的场夜匹景马,还营造。了紧
张的边境氛围。
(2)【诗西注的)】后人严两。武句曾(表任7现2成6了-都7作6尹5者)、作:剑为字南镇季节守鹰度边,使关华,的阴广将(德领今二,属年斗陕志 昂志扬;的第(豪四7迈句64情 写)怀 全秋。 歼率第敌兵三军西句的征写决,部心击署,败显奋吐示力蕃必出军胜击队的,七信显万心示多。昂人扬。的斗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一、考点解说与解答的前提条件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四个小考点(见后面分类解说)。
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1、知人论世。
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代诗人(词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本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特点,了解本人诗词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等。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前提。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2、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模式,并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正式考试中做起来得心应手。
做题时,问啥答啥,扣句分析,有理有据。
3、正式答题前一定要从诗题、作者到每句诗词甚至每个字词去咬文嚼字,采用“翻译+想象”的方式力求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特别是特定意象的特殊含义,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要注意“诗眼”,注意其中的议论抒情句),进而把握整首诗词的意思与情感。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保证。
【诗词后有注释的千万要认真阅读,因为可能从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写诗词时的背景、重要字词的音义和用典(出现引文)等信息】。
具体说“读懂”的八项方法:(1)、关注题目(解释: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4)、关注常用意象及其含义(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解释:经历、思想、风格)(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4、由己推人。
即学会站在诗人(词人)角度去想,如果“我”是“他”,会怎样?5、虽然我们平时学习诗词时(包括考试的题型)有所侧重,但是希望同学们对我们课本上的古代诗词(3、5册)都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去多做分析与思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古诗的小题目
古诗的小题目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古诗的小题目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古诗的小题目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际鬓已斑。
鹧鸪天刘著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闲。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际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二.学校范围内诗、诗歌的题目(附答案)一、具有下列称号的的诗人分别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
二、《江畔独步寻花》的是唐代杜甫。
三、在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中,让我们知道了有一种味美但内脏有毒的鱼叫河豚。
四、“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
”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佳句。
五、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中的“佳节”是指重阳节节七、陆游写的《咏梅》这首词中,它的词牌名是:卜算子八、告知我们要拥有更的学问,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九、《七步诗》的是曹植,告知人们不要手足相残的道理。
十、“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描写“岁寒三友”古诗分别是:《松树》、《竹石》、《梅花》。
2、请用你的金睛火眼,推断下面的题目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分,每小题1分)一、《渔歌子》是宋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
(*)二、“清明季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树”。
( *)三、《送元二使西安》《鹿柴》《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诗。
(* )四、“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独怜”是“孤独、孤独”的意思。
(* )五、《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 )六、《如梦令》是清代诗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诗。
(* )七、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著名。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欧阳修)(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欧阳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①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②失江路③。
夜深江月弄清辉④,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⑤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⑥去如飞。
【注】①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
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
②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
③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④清辉:皎洁的月光。
⑤阕:乐曲终止。
⑥短楫:小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御带花①欧阳修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
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
宝檠②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
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③。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
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
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
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注】①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到洛阳任留守推官,直到景祐元年(1034)任满回京,时年二十八岁。
该词作于词人自洛阳归京后的景祐二年至三年(1035--1036)之间。
②宝檠:华美的灯。
檠,灯架,代指灯。
③五王宅:唐睿宗五子之宅。
此处指汴京贵胄宅第。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上片以铺叙的手法具体描绘京城元宵节的热闹。
“万重缯彩”句写张灯结彩,“宝檠银钰”句写灯火辉煌。
B.“争走五王宅”写华美的车子争相奔走于王侯贵人们的府第,讽刺了以元宵佳节为机逢迎权贵的现象。
语文诗歌鉴赏全方位解题思路及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全方位解题思路及技巧诗歌鉴赏题主要包括分析意象类、分析意境类、分析主旨型、表达技巧类、语言炼字类、分析诗眼类等六种题型,诗歌鉴赏答题时要分三步走,一是读懂诗歌,二是审读问题,三是科学答题。
1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步骤1、读懂诗歌(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一一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2、审读问题(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一一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3、科学答题(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
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2语文诗歌鉴赏类别A、借景抒情类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
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
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一一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C、写人抒情类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一一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达成下边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 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
【注】① 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 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 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能够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能够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意图是什么?(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地上涨到心胸天下的大境地的?试简析。
【答案】( 1)琴之“奇”的详细表现:① 制琴的资料生长环境孤危;② 琴音不合流俗;③ 琴身纹理横布而奇异。
意图:以琴喻己,经过写琴的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和孤标高卓的人品。
(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单独在明月下抚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不过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地。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梦想。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地,上涨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地。
【分析】【剖析】( 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非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绘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及自己的功名志向,表达自己不平庸、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非凡突出自己独出心裁的才干;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仅,再联合说明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能够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高中语文】《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插秧歌》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插秧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之情,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词语的特殊用法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插秧歌》,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修辞手法。
(2)解释词语的特殊用法和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
(2)让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插秧歌》。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写下欣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点及诗歌鉴赏方法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知识点及诗歌鉴赏方法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语文诗歌鉴赏的解题方法口诀
其一诗歌鉴赏步骤歌细读考题明暗示,关注题目析内容。
把握诗作何题材,分清风格和流派。
表达技巧概念清,明辨修辞手法巧。
运用联想和想象,语言风格细品味。
抓“眼”析“象”明意境,诗歌鉴赏不费劲。
注:抓“眼”析“象”:眼,诗眼;象,意象。
其二古诗鉴赏口诀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田园牧歌多悠闲,闲适恬淡归田园。
山光水色怡人性,移情入景显秉性。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华夏历史多悠久,爱国情思系心头。
故人一别两地秋,愁上眉头登高楼。
人间情多数爱情,钟情怀春话永恒。
写意人生大舞台,包蕴哲理抒心怀。
形象感情浸染有意象,意境合一多思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采菊东篱入南山,把酒桑麻意恬然。
仰天大笑出朱门,我辈岂是蓬蒿人。
穷愁潦倒人沦落,忧国忧民长夜多。
语言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
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
明丽又开朗,音韵显晓畅。
清新加淡雅,秀颖入诗画。
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诗文融一炉,风韵自独树。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
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
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
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
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
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
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
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
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诉衷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题目,理解“诉衷情”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意。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课后作业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课后作业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鉴赏练习。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课后作业2.尝试运用诗歌的写作技巧,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第五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三、课后作业2.收集其他古典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诗歌的审美魅力。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诉衷情》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07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通用)(原卷版)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07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原卷版)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考查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题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3) (2)考点1:把握诗句情感 (2)考点2:把握整首诗的情感 (3)考点3: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5) (5)把握诗歌情感六法 (5) (6)【课标要求】“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考查重点】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的,而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而变化的特点,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
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主要题型】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命题趋势】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雁门太守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一、诗歌的文体常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按形式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
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如何正确理解诗歌】1、关注诗歌题目因为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缘起、时间、地点、人物、场合、事件、主旨、感情基调等,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诗歌基本常识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秋风、家书交代了所写 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 洛阳城的诗人想给家乡亲人写一封信。 形容词“恐”,动词“又开封”,说明 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怕还 有什么话没有说完,所以又打开信封。 寻常的细节“临发又开封”。很传神,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2 、 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做到知 人论世。 掌握诗人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特 征、政治主张、创作背景等有关资料对 理解诗歌非常关键。如杜甫的诗大多抒 发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之情,王维的诗 大多抒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情等, 陆游、辛弃疾的诗、词大多抒发矢志报 国、壮志难酬、慷慨愤世之情等。
3、关注关键词 (1)表明时、地、人、事的词。抓 住这些词能大概了解作者所写的事件 和情感。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 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 向往。 1、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
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2、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
方。
★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
传达惜春之情。2、表现爱情的美好, 传达思念情人之切。3、表现时事变
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
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一、诗歌基本常识
过故人庄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首联
• (第一句),(第二句)。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颔联 (第三句),(第四句)。 •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颈联
• (第五句),(第六句)。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尾联 • (第七句),(第八句)。
词牌名,无实 意,不能提供 阅读信息。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 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思乡、思亲的代名词。引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相关文学常识。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诗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悲凉情感,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意识。
(2)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句意分析和意象把握。
2.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等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声声慢(寻寻觅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2)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悲凉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诗歌题目,迈好鉴赏第一步
天津市大港第三中学苗有志
联系电话:89976801
人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诗歌亦然。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师生并不关注诗歌的题目,他们往往例行公事般扫一眼题目,便投入到诗歌的解读中。
那么,诗歌的题目到底在鉴赏中起多大的作用呢?还是先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首诗吧。
先来看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仅从诗句来看,估计初见该诗的读者一定会以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清澈、平静、美丽的池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的喜爱之情。
但是,诗歌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想必看到题目后读者才悟到,作者是想用池塘因为有活水才清澈来比喻写作必须来源于生活。
再看唐朝朱庆馀的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粗心的读者一定会以为本诗描写了新婚女子早晨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心理。
本诗极富生活气息,但遗憾的是本诗的题目是《近试上张水部》。
原来这是一首干谒诗,使人想借新婚女子的疑问来向张水部询问自己的诗文能否使主考官满意。
由此可见,诗歌的题目对鉴赏诗歌的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从题目入手,迈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事实上诗歌的题目可以传达很多信息。
一、诗歌题目能够显示诗歌类别。
古典诗歌中那些风花雪月、艳科宫词等消极的东西不适宜中学生读。
除此之外,从内容上诗歌可以大致分为:思想类、咏人类、慰己类、怀国类、伤事类、名理类等。
阅读诗歌时我们如果能够判断该诗的类别,诗歌的内容以及表达感情的方向我们基本能够把握,避免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题目告诉我们本诗属于伤事类。
伤事类的诗歌大致分为三类:表达怀古伤时的感叹;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借古讽今的情怀。
明白了这些,我们可以猜测本诗可能是诗人游览越国故址,抒发上述感情之一。
事实上,本诗恰恰通过故址的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盛衰无偿的感慨。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诗歌的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本诗属于怀国类,属于边塞诗的一种。
由题目可以预测,本诗可能表达忧国、报国、爱国、卫国的某一种或某些情感。
二、诗歌题目能够反映内容的主体。
有的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确定诗歌的类别可以保证我们的前进的方向没有错误,但是古典诗歌由于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语言比较简练,内容的理解很困难。
其实,有的诗歌的题目已经交待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弄了诗歌的题目,内容已经掌握大半。
例如:陆游的《书愤》。
由题目可以知道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书写诗人胸中的愤怒之情。
诗人因何而怒?诗中有哪些诗句表现表达愤怒之情?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诗歌,文章的主旨轻而易举的获得。
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题目告诉我们本诗属于思乡中的寄情山水田园的一种。
“山”是描写的主体,“秋”表明了季节,“暝”写出了时间。
由此可知,本诗主要是写秋天山野傍晚的景色,本诗的基本
内容已然确定。
三、题能够反映诗歌的写法。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中学生要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许多学生感觉技巧的鉴赏很困难。
事实上,有经验的读者已经从诗歌的题目上揣测出诗歌的写法。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菊》、杜甫《孤雁》、李商隐的《流莺》,这些诗歌以某种事物为题,往往是借助该事物传达出诗人的理想与志,诗中的菊、雁已经成为自己或他人的象征。
因此,这些诗歌往往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法。
再如:贺知章的《咏柳》、柳宗元的《江雪》、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类诗歌是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借助景物抒发感情,因此诗歌的写法不外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005年高考试题(天津卷)中诗歌鉴赏的题目是《听蜀僧弹琴》,敏感的读者一定注意到了诗题中的“听”和“琴”字。
因为是表现琴声,面对抽象的事物作者一般会用到比喻的修辞;因为是“听”,作者也极易采用“侧面描写”。
明白了这些,题目就变得轻而易举。
四、诗题直接点名诗人的感情基调。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感情。
有些诗歌的题目就能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情基调。
例如沈如筠的《闺怨》,一个“怨”字已经表明本诗的感情基调。
闺中的妇人会埋怨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埋怨?是谁造成的这种局面?沿着这个思路读诗,我们将会很快地把握诗人的感情。
像杜甫的《恨别》的“恨”字;张籍《秋思》中的“思”字;王维《田园乐》的“乐”字,这些都是打开使人心扉的金钥匙。
类似的还有“哀”“喜”“别”“赠”,这些字眼都是点睛之笔。
五、诗题能够反映诗歌的表达方式。
含蓄是诗歌的典型特征。
究其原因,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观点和情感。
人、物、景都是入诗的意象。
因此,在诗歌中往往会有主人公所做的事,有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主人公的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
聪明的鉴赏者会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诗歌。
例如,阅读杜甫《登高》。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经常存在的意向,诗人借登高抒发感情。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临谢北楼,抒发对古人的怀想;“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来表达对远方的友人的思念。
那么,杜甫在什么时候登高?登高时会见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沿着这条思路解读诗歌,我们将会发现:诗人看不到远方的亲人,见到的知识无边的落木,想想自己漂泊一生的经历,想想自己年老孤独,诗人悲凉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因此,拿到一首诗分析本诗叙述了什么事,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同样一条很好的解读角度。
既然这样,如果我们能够从诗题中把握本诗的表达方式,并由此深入思考,是不是也能很好的理解诗歌呢?让我们看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时“送别诗”,这些诗歌一定记叙和描写了分别时的情景。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他们分别的地点依次是黄鹤楼、芙蓉楼、渭城;到达的地点依次是:广陵、洛阳、西安;见到的景物依次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寒宇连江”的吴地、“青青柳色”的客舍;表达的感情依次是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向洛阳友人表达心志,担心友人别后的生活。
有我们紧紧把握诗题透露的表达方式,我们很容易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再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些诗中一定会有对景物的描写。
鉴赏者可以紧扣诗中如何描写客观景物来研究诗歌。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经传达出诗人的感情,研究该诗的抒情方式可以很好的鉴赏本诗。
学会鉴赏诗歌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也是传承祖国文化的需要。
鉴赏诗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的。
提醒读者关注诗歌的题目,因为它是鉴赏诗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