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人教版《水调歌头》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课件
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 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 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 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 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 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 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 古以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 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作品: 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 秋》等。
自主学习
02 知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 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 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 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至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第14课 水调歌头
苏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意,鉴赏苏轼豪放的词风 2.分析诗歌意象,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姓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世称“苏东坡”。
籍贯: 四川眉山人。
身份: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 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
歌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
头
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 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并抒发了 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拓展迁移:
1.课后收集有关“月”的诗词。
2.以“中秋月下会苏轼”为题,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运 用想像和联想。
写作: 学习缩写
【写作导航】 缩写是在保持中心思想、保留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对原文 进行压缩。缩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突出要点。要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 原文的主旨和内容,理清思路和结构,突出原文的要点。缩写 不能加入新的内容。 第二,适当概括。可遵循“保留主干,删除枝叶”的原则, 恰当概括文意或摘取原句,使内容更集中,表达更简练。 第三,文气连贯。缩写后的文章应是原文的缩微呈现,要 将保留的内容和压缩后的句段连缀成篇,上下句、前后文的文 气保持连贯、畅通,语言流畅。
水
调
苏
歌
轼
头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 杭州通判,密州知州。 在中秋月圆之夜,客居他 乡, 思念弟弟,举杯畅饮, 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写作背景:
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 志,多次被贬。此时41岁,被贬至密州 太守,政治上失意且与弟多年不见,然 而此人生性乐观、豁达,不论处于何种 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 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例文引路】 《故乡》缩写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 乡去。
【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时候已经是深冬,天气又阴沉沉的,眼中的故乡没 有一丝的活气。这也许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因我 这次回乡,是专为了告别他而来的,所以本就没有什 么好心情。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精品课件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中秋欢饮醉 把酒问青天 欲归又恐寒 人间弄清影 辗转却无眠 祈愿共婵娟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 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请同 学们小组合作,探讨词人每个行为阶段的不同心境 。
具体要求:每组任选一个阶段,参考示例,结 合具体词句,分析词人心境。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示例: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词人开篇就向青天发问,好像是在追溯 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问出了词人对宇 宙时空的困惑。同时,又好像是苏轼把青天 当做自己的朋友,举杯邀明月,把盏相问, 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把酒问青天”,可 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显示了 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苏轼把酒问天, 情感是高亢激昂的。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 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 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悟情,提升精神境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南万里真吾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同步讲解 天涯咫尺,情意相通——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天涯咫尺,情意相通——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佳句采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词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词人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博大。
【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该词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既反映了词人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水调歌头课件
胸襟 豁达
向上
《水调歌头》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 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 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 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种表达方式相融合。 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 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 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 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豪迈,语言朴实无 华,含义深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 ”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 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 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 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 ,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
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 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 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 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 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答案】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 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 “又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案】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 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 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 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课件(31张ppt)
我们应该: 失意时,莫悲伤; 苦闷时,莫彷徨; 失败时,莫气馁。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 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科班长总结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情谊 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 对王安石变法,遭受排挤,宦 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 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 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 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 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由几部分组成? 小序、上阕、下阕
2.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
丙辰中秋 中秋大醉 怀子由
自探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将这首词用自己的语言 表述出来。 2.“高处不胜寒”该怎样理解?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 析。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品读文字,揣摩字里行间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苦闷 矛盾 豁达 祝愿
有人说,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请自选角度分 析它好好在哪里?
重点语句解读: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题思想:
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 的描写,既抒发了词人 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又表达了词人乐观旷 达的情怀。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品背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的人 生态度。 ● 3.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要点【基础知识精讲】一、生字学习1.字音阕(què)上阕婵(c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胜(shèng)胜利绮(qǐ)绮户2.形近字3.多音字二、词语积累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
几时:何时。
把酒:端起酒杯。
把:持,握。
宫阙:宫殿。
不胜:承受不了。
转、低:对月光的动态描写。
共:指共赏。
婵娟:美女之称,一说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光。
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做诗“诽谤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詹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四、课文简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
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
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者 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 简 介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
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
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
画等方面成就很高。其词开创了豪放派
的先河,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有
《东坡全集》传世。
预习资料速查
知
苏东坡改对联
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课文整体感知
2.诗人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围绕“积极乐观”的主题来写,表现了作者由心有郁
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上
水阕 调 歌 头
下 阕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 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 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 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 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4 水调歌头
预习资料速查
课文细读品味
2.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这三句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人的悲 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感叹和悲伤了。表现 了作者心胸开阔、胸怀旷达的一面。
课文全篇探究
1.《水调歌头》中,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词中哪两句 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预习资料速查
背
景
资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水调歌头》
李白《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维《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板书设计: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明月自喻清高
下阕
怀人(抒情) 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乐观 豁达
感谢聆听
探究解读:
1、本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交待了时间(中秋),以及写词的目的(兼怀子由) 2、结合上阕内容,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
苦闷 矛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向往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积极向上
探究解读:
3、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 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 因为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 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 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 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 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 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 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 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斗争,勾心斗角; 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何作用?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精品教学课件
达标训练
品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第1~4题。
C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 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 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 绮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写 作 背 景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
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
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
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诗
词
译
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
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
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
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诗
词
译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要有豁达 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
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节奏划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shēng)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本册书第13课《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古诗文作品中的优秀篇章。
这首词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营造了优美的意境,情理结合,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魅力,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
全词蕴涵了深邃的哲理趣味。
学习本词,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魅力。
通过本篇诗歌可以达到《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所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了解过作者苏轼,也知道很多借月咏怀的诗句。
因此疏通文意已不再是难点,但学生在赏读词作时,可能对于苏轼当时被贬官密州的背景不了解,理解词句时会停留在诗词文字表面,缺乏词人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心情抑郁怅惘,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情感体验会成为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1、多形式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2、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的意境。
在品读和朗诵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新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体验。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认知,也注重人文性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修养。
)四、教法学法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及赏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词人情怀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2022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PPT标准课件
朗读指导
全词押平声韵(天、年、寒、间、眠、圆、全、娟), 宜用平缓深沉的音调诵读,且适当拖长,而不押韵句的尾 字为仄声,音调宜高,短促。这样交替变化,音节和谐, 刚柔相济。
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力奇崛,读时 宜用较高的音调,吐字有力。上片结尾两句宜用升调。下 片感情由深沉到豁达,诵读时音调由低——较高——高, 速度宜由慢——较快,以表达引人向上的意蕴。
你真是一个有趣的人。如果正好在那年3月7日与你同行,看到你 竹杖芒鞋的样子,我是不是也会与你一起“吟啸且徐行”呢,在雨中 慢慢走,大声唱的感觉是不是特别爽?!
是啊“莫听竹林打叶声”,这些呱噪是不是也让你觉得打搅?你那 么不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你真的挺特立独行,而且乐在其 中的,我佩服你。“谁怕?”说的好!“一蓑烟雨任平生”!
4、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上阕: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 下阕: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蕴含情感: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
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激趣导入
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 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 非凡无比的。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苏轼 能如此从容地应付官宦生活地沉浮而自 强不息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给我们生动解释了这个问题。
写作背景
词牌名(规定一首词 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题目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惠州一绝(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是东坡先生将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水调歌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由心有所郁结,到 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还抒发对弟弟 的强烈思念。特别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还成为流传千世,脍炙人口 的佳句
2024/1/11
写月诗词拓展: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
分析:进一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使全 诗顿时开朗,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 境界。(千古名句)
2024/1/11
小结
下片对月怀人,抒写对兄弟的怀念 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着重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 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 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以超迈豁达的心情 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但愿我们都能健康 常在,几时远隔千里,却也能共同欣赏这 美丽的月光。
2024/1/1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译文:人们都会有悲哀、欢乐、分离、会合, 月亮也有显现、隐没、浑圆和残缺的时候, 这类事情从古至今都难以圆满解决。
分析:转为安慰的语气,转为自我安慰。
2024/1/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够长久平安,就能 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同欣赏美好的月 色啦!
译文: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 天 晚上是哪一年?
分析:表面问天,实际上想知道 当今朝廷的情况。这体现了苏轼 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 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024/1/11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我想要乘借风力返回天宫,又怕在那洁白玉石修 筑的月宫里,那么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了
分析:也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朝廷,但又 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 特点?
导入
背景评价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 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 贬密州为地方官),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 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 念亲人的深情。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赏析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 “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讲解
什么是词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
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 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 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 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 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 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读一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重点词语解释
到天亮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重点词语解释
端起酒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月光下作者起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舞的清朗身影 影,何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经受不住
段落译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三单元 · 风俗人情
水调歌头
导入
导入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弯 新月, 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 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但是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 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不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中秋佳节都不能与 家人团聚,如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辛勤耕耘的老师,寒窗苦读的莘莘学 子。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人们倾诉的对象,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在月亮身 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 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
理解课文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 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 此特点。)
①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赏析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 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 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 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 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重点词语解释:
雕花的窗户 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道出了人生哲理
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 不如意的事情。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 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 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
导入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 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 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 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 夜深 );"无眠"表示 ( 离情正浓 )。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思考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还怕寒冷)
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 谁最先会背。
பைடு நூலகம்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谢谢观看!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 朱 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赏析
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 )。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 );"无眠"表示 ( )。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只是希望
段落译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 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 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 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 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 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