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会计制度对比及制度设计环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对进行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会计制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篇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会计制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通过与法国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论证会计制度受国家基本国情、法律体系、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当前应更多地借鉴“欧洲大陆体系”,而非“英美体系”;第三部分结合中法两国会计制度的比较,对会计制度设计环境进行深层次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会计制度的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法国、欧洲大陆体系
第一章、会计制度重要性分析 (4)
第一节、会计制度的性质 (4)
第二节、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4)
第三节、会计制度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6)
第二章、国内外会计制度的对比 (7)
第一节、我国的会计环境和会计制度 (7)
第二节、与法国会计制度的对比 (8)
第三章、制度设计环境分析 (10)
第一节、影响会计制度设计的因素 (10)
第二节、我国现行会计制度适用性分析 (12)
第四章、对我国会计制度设计的一些建议 (13)
第五章、结论 (14)
前言
我国于80年代开始会计制度改革,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分别于1992年下半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0年12月29日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这些会计制度的改革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会计制度的不适应性显露出来。
本文将在评述会计制度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中法两国会计制度的对比,并对我国会计制度设计环境进行分析,力求发现我国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以达到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的目的。
第一章、会计制度重要性分析
会计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共合约。开始于80年代的中国会计制度变迁,是一次以资本市场和国际惯例为导向,以政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强制性、渐进性制度变迁。
第一节、会计制度的性质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广义的制度包括正规制约和非正规制约,即“是由当时在社会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
我国《会计法》对会计制度下的定义是:会计制度是对进行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会计组织机构及其岗位职责;二是会计凭证、会计账户、账簿、会计记账程序和结账程序及会计报表;三是按经营业务循环特点分类的会计处理程序,以工业企业的会计制度为例,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工资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固定资产业务会计处理程序、存货业务会计处理程序、采购业务会计处理程序、销售业务会计处理程序、成本业务会计处理程序、投资和筹资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等。
第二节、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对于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同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会计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二是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的会计制度变迁同建国后曾发生的重大会计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三是会计制度变迁同其他经济制度变迁相比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政府是制度供给主体。
任何国家的会计法律(包括专门和非专门的)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因而都具有国家的性质。然而作为会计法规结构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会计制度,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其供给主体却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中主要有政府供给和民间职业团体供给两种模式,此外也有部分国家由政府与民间职业团体共同供给。美国、英国等是民间职业团体供给模式的代表,法国等则是政府供给模式的代表。我国会计制度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尽管在我国会计制度
制定过程中成立了国内外咨询专家组,但实质上我国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仍然是政府,即属于政府供给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2、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
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所引起的获利机会时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创新;后者则是指由政府命令或法律的引入、实施而引起的现行制度的变更或替代。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制度遗产,加之我国快节奏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会计制度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3、制度变迁过程是渐进的。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属于渐进式变迁。其主要特点是: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从1980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会计改革问题,1984年10月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提出《关于会计业务改革的设想(讨论稿)》、《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从1985年的《会计法》到以后两次修改的《会计法》;从1992年下半年起,财政部在企业财务会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相继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并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1997年财政部针对“琼民源”等股票案例,首次发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2000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1年9月财政部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方法》,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同年12月又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几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改变了我国40年以来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会计模式,将原来资金平衡表体系改为资产负债表体系,完成了会计模式性转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初步协调。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及此后的几次改革就深度而言,远远超过了1993年的改革。所有这些制度性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整个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是在“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中进行的,是渐进式的。
我国会计制度的渐进式变迁是由会计制度的特点及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会计对经济的发展虽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深层次上看,会计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作为经济制度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处于一种“配角”地位,而高度依存于其他制度安排。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它必须服务和服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按渐进的方式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会计制度变迁也只能是渐进的。4、资本市场和国际惯例具有导向作用。
我国正在进行的会计制度变迁和建国后进行的前几次会计制度变迁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导向上的差异。70年代的会计制度变迁,总的说来是围绕服务于高度集中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