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战略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高新区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战略意义

2011年01月21日00:00 经济日报 [万钢] 访问次数:130 字体:大中小

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有力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基础性力量,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家高新区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应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国家高新区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伟大成就
科技工业园区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创举。通过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目前世界已建立起了1000多个科技工业园,推动着各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非常重视。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建立试验区;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国家高新区建设作出战略性部署,大批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国家高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国家高新区从零起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绩卓着。到目前为止,国家高新区已达54个,加上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的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54+1”的发展格局。国家高新区在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些重要的总量和绩效指标为:2006年,53个国家高新区(未含2007年新增加的宁波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43319.9亿元,工业总产值35898.9亿元,工业增加值8520.5亿元。国家高新区(为51个高新区的统计数据,不包含佛山、海南、宁波、苏州)人均工业总产值为62.5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3倍;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2吨标准煤的36.7%。2006年国家高新区万人专利授权数30.7件,已经接近了美国硅谷的水平(每万人37件)。据2007年统计快报,全国54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营业总收入55812.3亿元,工业总产值46067.6亿元,工业增加值11288.5亿元,实现利税5000多亿元。
回顾改革开放和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国家高新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是在世界高技术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正是由于这个重

大战略部署,使我们抓住了一个使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机遇,使我们在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头,使我们跟上了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基础性力量,成为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成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二、国家高新区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探索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道路。国家高新区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新生产业力量,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直接的意义。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国家高新区基本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产业都初具规模,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6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的40.9%。国家高新区内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到国家总量的54.6%,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46.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占31.7%。北京中关村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基本形成,其中台式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额1/2。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由14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一半以上是本土企业)以及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企业等构建了完整的集成电路生产服务链,集成电路已占国内半壁江山。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了以光电子产业为核心的“中国光谷”,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占有国内市场50%的份额,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知识和技术密集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6年,国家高新区内共有17443家高技术服务企业,占到了区内企业总数的20.7%,其技术性收入占区内技术总收入的51.3%;国家高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产值近年以年均30%左右快速增长,并呈现增速逐年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6

年实现软件收入2969.4亿元,软件出口49.95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61.9%和83%。近年来,数字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高新区迅速崛起,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营业收入为3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约240亿元,特别是网络游戏产业产值约占全国70%,其中自主研发产品占总量的62%。
大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2006年国家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0403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61.8%。其中,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66家,上十亿元的企业426家,上百亿元的60家。在国家高新区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企业中,内资企业分别占总量的88.4%、87.7%和88.8%,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科技企业。华为、中兴、海尔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据2005年调查,国家高新区内主要财务指标符合主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共有2197家,形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质资产。截至2007年9月,有118家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上市。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2006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2600件,每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为56.8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6年当年国家高新区授权专利数为17618件,万人专利授权数30.7件,已经接近了美国硅谷地区的水平(万人37件)。目前,国家高新区内有4万多种新产品在运营,并且自有技术超过了70%。2006年,国家高新区的新产品产值达到8456.5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占总销售收入22.5%,新产品出口达到195.2亿美元,占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量的14.3%。
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显著进展。沈阳高新区在推动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坚持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在关键领域和核心制造技术上大力开展自主创新,逐步发展成为调整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保定高新区将原有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与国家发展新能源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基地————科技示范企业————研究中心”模式,构建了以风力发电产业链、太阳能发电产业链、新能源设备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群,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
三、国家高新区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实践
国家高新区的基本定位,就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为依托,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通过改革和政策支持,优化软硬环境,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因此,从一开始,国家高新区就坚持内涵式发展,走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符合新型工业化道

路要求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好”、“快”并重的发展。
实现了持续的强劲增长。1992年至2006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年均40%以上的增长。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45.3%,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51.4%,实现利润年平均增长37.8%,上缴税额年平均增长41.6%,出口创汇年平均增长51.4%,为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了高效、集约式发展。国家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从2001年起,国家高新区的人均GDP开始超过1万美元,率先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国家高新区人均GDP为21万元,是全国人均GDP1.6万的13倍。人均工业总产值为62.57万元,是全国的6.23倍。
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国家高新区从建设之初,就特别重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推动环境优美、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活动的和谐发展。国家高新区平均万元GDP能耗0.44吨标准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2吨标准煤的36.7%。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中关村科技园区、合肥高新区和天津高新区甚至降低至0.3吨左右。目前有2/3的国家高新区通过认证,成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示范区。苏州、长春、天津等一大批高新区基本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早在2002年,苏州高新区就率先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构建产业生态链,形成了区域层面的物质循环。目前园区内已聚集了100多家从事水、声、气、渣、辐射处理及再生的环保企业,年产值达数十亿元。2006年,苏州高新区实现年节水600万吨、降耗12万吨标准煤。天津园区万元工业总产值水耗仅为天津市的34%,园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天津市的50%。
支撑区域经济增长,引领着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杨凌、淄博、威海等10多个国家高新区区内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已经超过20%,有21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份额超过30%,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产业的发展方向看,中关村的信息服务业、张江的集成电路、深圳的通讯及软件、长春的汽车及零部件、成都的生物医药、武汉的光电子、天津的绿色能源等现代产业集群已经或正在形成。从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占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份额看,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区占34.7%;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区占25.7%;环渤海地区高新区占38.4%;西部地区高新区占53.6%;东北地区高新区占46%;中部地区高新区占35%。
四、国家高新区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基地
自主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长期以来,国家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体系,聚

集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使国家高新区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方面先行一步。
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06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创办的科技机构数量已达到6863个,在科技机构中从事的科技活动人员已达到24万人,参与的科技项目数量已达到 128179项。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数63472项,R&D项目数60159项。北京中关村园区自2002年开始引导研究部门和企业建立18家产业技术联盟,园区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自1988年以来,中关村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经达到9项,拥有国际标准达9项,国家标准达98项,行业标准114项,中关村园区平均每100家高科技企业中就有13家参与了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上海张江高新区从无到有,至今已有国内外91家著名研发中心落户。长春高新区引导了400多户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了20余个产学研合作体、合作研发基地,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的共赢模式。
聚集了丰富的创新资源。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2006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达到231.8万人,占国家高新区就业总数的40.4%。其中硕士学位16.8万人,博士学位2.5万人,并且吸引了2.2万人的留学归国创业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98.6万人,占到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7.2%,其中研发人员达到59.8万人,占到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0.7%。二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国家高新区科技经费支出达到1584.5亿元,占全国的27.4%;研究开发经费支出1054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的35.1%,占全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49%;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8.7%,大大高于全国水平(1.4%)。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和经验。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始终坚持结合国家目标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突出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家高新区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知识资源,探索了多样化的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模式。保定、长春国家高新区发展与改造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川绵阳国家高新区充分发挥军工科技优势,大力发展军转民产业。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苏州工业园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科技创新载体,拓展孵化器服务功能,将孵化与创业投资紧密结合,强化创业融资服务。
搭建了知识创造、技术转移

和信息服务平台。在知识创造和知识产出方面,国家高新区拥有多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开放实验室、产业技术检验检测平台。在培育创新和孵化企业方面,国家高新区已经建立起2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并集聚了上千家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在促进技术转移和信息交流方面,国家高新区拥有上百家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促进创新的价值实现方面,国家高新区汇集了各类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并设立了技术贸易市场123家。国家高新区的技术服务网络和平台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完善了区域创新体系,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探索了新行政管理体制。国家高新区在建立适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劳动人事制度等方面率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突破了现行体制和政策限制,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国家高新区管理机构数量只相当于一般行政区的1/4至1/5,工作人员只有行政区的1/8至1/10。一些国家高新区创造的“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等经验已被很多行政窗口单位广为采用,推进了由指令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的转变。
五、抓住机遇,实现国家高新区的更大发展
20多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国家高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使我们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进入新的世纪,国家高新区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从全球经济看,由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多方面的技术蕴育着众多技术突破,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仍处在大调整之中,高技术服务业正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国内发展来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给各行各业、特别是国家高新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特别是实施重大专项,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国家高新区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机遇。从自身发展看,国家高新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土地和政策优惠因素逐步弱化,开发区的发展主要依靠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2006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当前,全

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既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从各方面情况分析,国家高新区发展已经超出一般科技园区涵义,更加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直接关乎国家经济的长远未来。据预测,到2010年,国家高新区GDP占全国GDP的份额约10%;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GDP占全国GDP份额达20%以上。届时国家高新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意义更加突出。
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总体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还不完善等,已经成为高新区进一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加强对国家高新区规范管理和宏观指导,加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聚集、引领和辐射作用,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加大对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发展的投融资环境。
面对未来,面对发展的大好形势,国家高新区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重任。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家高新区的更大发展,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大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