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极世界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美苏由盟友变成了对手
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于二战后期):美苏主导,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矛盾日益加剧
2、形成的过程:
①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序幕
②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开始
△根据“学思之窗”提供的两段材料,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两个问题:(1)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2)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直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对欧洲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②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直接动武,这对集团内部乃至欧洲地区的安全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作用
二、两极世界的对抗
1、总体局势: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2、两种对抗:
(1)“冷战”:①德国的分裂②朝鲜的分裂③古巴导弹危机
(2)热战:①朝鲜战争②越南战争
△两极世界的对抗尤其是“冷战”持续了40多年,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美苏两极之间的激烈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两半,阻碍了世界的交流和发展
2、积极影响:
①美苏势均力敌,不敢直接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孕育了世界多极化的力量,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随堂练习——《全品》第25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5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五)。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中历史教案范文演练

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中历史教案范文演练

两极世界的形成
在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成为主导经济体制。

而大量殖民地、原始社会、封建社会逐渐被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两个营垒:一方是资产阶级国家,另一方是无产阶级国家。

这种两极世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一、经济因素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输送商品和资金,从而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所谓的“附庸经济体”。

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形成经济同盟,比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等,这些同盟极大地促进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繁荣。

二、政治因素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稳定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比其他形式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与自由更好地发挥了其政治优势。

代表国家利益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也更加紧密,不存在国家内部矛盾和分裂,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长久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军事因素的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在远古以来就有扩张野心,这种扩张更倾向于以征服、控制其他国家为主。

正是由于美国和苏联作为全球两大超级大国,它们可以随时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巨额军费,用以维护自身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因此,军事实力可以说是两极世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并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文化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说,两极世界的形成既是资产阶级国家能力的诠释,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想的表达。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两极世界的划分趋于模糊,不同国家之间合作也日益普遍。

这拓展了世界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从盟友到对手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美苏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冷战: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4.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开始二.美苏冷战1.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2.北约:1949年,美英法《北大西洋公约》,是一个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加剧了“冷战”3.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保加利亚等,为打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4.华约:1955年,苏联,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但美苏没有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德国: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西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美国和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越南:二战后,越南共产党抗击法国殖民者。

1961年—1973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前言: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对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对付苏联。

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总结: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3.冷战时期,虽然世界局部地区爆发了热战,但美苏两国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1. 共同性质: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2【新人教版】【课件】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2【新人教版】【课件】

材料一、英国在战争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资金250万英镑,外贸濒于 停顿,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时,国债 高达237亿英镑。法国在战争中损失一亿四千多万法郎,相当于战前3年 的全部生产总值。二战后,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打垮,沦为战败国,国土 为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也全部丧失。 材料二、“二战”后,美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军事上, 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 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 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 世界体系。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材料三、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建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仅 作战飞机的年产量就达40,000架,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在战争 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 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铁幕演说(发出 冷战信号) 1946年,英
国前首相丘吉尔 访问美国,在富 尔敦发表演说, 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 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 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 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资料回放:
•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 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 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 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 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 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 即“杜鲁门主义”。 • 同年9月,由苏联共产党、法 国共产党等组成的欧洲共产 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与 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体系”指的是一定时期内 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制度。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

结论
通过观察两极世界的历史与未来,我们可以反思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 引人深思的话题,让我们一起思考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参考文献
在准备本次课件时,我们参考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领域的相关书籍和 论文。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文献。
领导力
东方世界的领导力在全球范围 内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将研 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两极世界的竞争与合作
1
竞争与合作的历史
2
两极世界的竞争与合作已经经历了怎样
的历史?我们将了解它们在不同时期的
演变。
3
利益关系
两极世界的核心利益是如何相互交织的? 让我们深入探讨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 系。
未来展望
两极世界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我们将 探讨可能的走向和影响。
《两极世界的形成》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两极世界的形成》的PPT课件。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两极 世界的形成及其影响。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概述
两极世界是什么?它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两个核心力量的分布。在这一部 分,我们将了解两极世界的历史背景和其特征。
西方世界
兴起
西方世界是如何崛起的?我 们将追溯其起源,探讨其在 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 响。
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
西方世界的文化、政治和经 济体系是如何塑造其领导力 的?让我们深入了解。
领导力
西方世界的领导力在全球范 围内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 将研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表 现。
东方世界
兴起
东方世界是如何崛起的?我们 将追溯其起源,探讨其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文化、政治和经济体 系
东方世界的文化、政治和经济 体系是如何塑造其领导力的? 让我们深入了解。

第8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8单元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行“冷战”的表现有( )
③以联合国名义出兵朝鲜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 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成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这是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 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 表的演说词。他对在二战时 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 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 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 信号。
材料中提到的“铁幕”指的是什么?
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冷战”的最初信号。
“二战”后,美国拥 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 与军事力量。军事上, 美国不但垄断了原子弹, 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 美国白宫 艘其他战舰;在世界各 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 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 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 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打破美为首的资义世界对社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上: 成立华约(1955)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以 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原 因: ①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美苏战时同盟基础消失,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③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④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⑤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根本对立; ⑥二战刚结束,美苏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
1954年,越南
北方解放。图为胡 志明(中)到达巴 黎同法国谈判越南 独立问题。

第1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1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5. (2017· 呼伦贝尔市高三模拟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 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 伙伴。”材料表明( B ) A.两极格局瓦解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世界新格局形成 D.区域集团化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 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 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 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缓 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 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史料应用] (2)《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中说: “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 [学会读史] 第一场热战 ……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结合史料二, 史料二揭示出美苏冷战的特点,即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 概括指出朝鲜问题的实质。 “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提示:美苏冷战的产物。
跟进自测
4.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 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 此,英国( B )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极世界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冷战是
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竞争,形成了两个相对主导的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主张资
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领导的东方国家则倡导共产主
义和社会主义制度。

这两个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
个领域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和竞争。

在冷战时期,世界大致被分割为两个主要的阵营:西方阵
营和东方阵营。

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包括北约成员国和
其他与美国有关系的国家。

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包括华
约成员国和其他与苏联有关系的国家。

这两个阵营之间存
在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冲突。

两极世界的形成还与冷战时期的经济格局有关。

美国和苏
联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军事和经济强国。

他们之间进行
着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争夺盟友和影响力。

这导致了全球
的政治和经济分裂,形成了两极世界的格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冷战的结束,两极世界的格局逐渐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后,东方阵营的统一性瓦解,西方阵营逐渐扩大。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不存在明显的两极世界。

总之,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由于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竞争。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两极世界的格局逐渐发生了转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共12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共12张PPT)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意识形态差异的竞争和国家利益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为什么不是热战而是冷战?
1.残酷的二战刚结束,世界人民都不想 再陷入水深火热中,美苏也希望尽快恢 复经济。 2.两国势力均衡,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3.核武器的出现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2、转变的过程
材料二: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
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
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 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苏的想法分别是什么?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他们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演说词(部分):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 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 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 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 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 都城……(西欧)不仅以 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 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 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 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遏制共产主义 铁幕
强烈谴责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从盟友到对手的演变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
战后西欧日本等国的衰落,美苏国力增强
两国争当世界霸主
丘吉尔“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 出台
(2)世界主要国家力量的对比
西欧 消耗兵力、财力
衰落
美国
大发战争财
企图成为 世界霸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21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件(21张ppt)

2、表现:
冷战
欧洲:德国分裂(1949) 亚洲:朝鲜半岛分裂(1948)
(重点欧洲) 美洲: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热战
(重点亚洲)
亚洲:朝鲜战争(1950 — 1953) 亚洲:越南战争(1961—1973)
3、影响:
(1)积极: 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世界总体保持和平; ②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亚非拉国家掀起了不结盟运动,促进第三世界崛起。
(2)消极:
①恶化了国际关系(两大阵营对峙); ②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③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
探究: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 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③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界各地有驻军;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并拥有占世界3/4的黄金储备量。
杜鲁门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比它强大。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 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材 事实料力仅3次:主于要(美苏国国联;家二苏战军政后驻治)扎拥在力有欧量世亚界许对上多比最地强区发大;生的19陆变49军年化,苏整联个爆军
高二历史复习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课标及其解读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 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基础知识梳理
【时空坐标】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1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1

什么反应?
苏联针锋相对,联合东欧国家在1949年 成立经互会。
经互会
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 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 1949年1月,苏、保、匈、波、 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 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 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同 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 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 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 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时间、国家、 目的:课本119)
1955 年 华 沙 条 约 组 织 成 立
年 北 大 西 洋 公 约 组 织 成 立
1949
两 极 格 局 最 终 形 成
背景:
德国的分裂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 区占领。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 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 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
苏联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经济: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
政治: 控制操纵联合国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 军事: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美国白宫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 军事: 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 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 地区;
小结:
a.雅尔塔体系 b.美苏势均力敌 c.社会制度和 国家利益冲突 美 苏 争 锋
(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政治 冷战 经济 军事 柏林危机 朝鲜战争 国际 古巴导弹危机 关系: 越南战争 两 极 格 局
积极
消极
启示:增强综合国力,反对 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案含答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案含答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课前知识梳理】一、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从盟友到对手。

两国在和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两极格局的形成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2.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冷战”政策的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冷战”。

苏联等国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两极世界的形成

各缔约国对于欧 1949年,美国等 12国的代表在 洲或北美之一个 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 或数个缔约国之 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 武装攻击,应视 织,简称“北约”。 为对缔约国全体 之攻击
以一切它认为必 要的方式,包括 1955 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 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 使用武装部队, 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 立即对遭受这种 称“华约”。 进攻的某一个国 家或几个国家给 予援助。
重组DNA生物(脱氧核糖核酸) 基因工程首创成功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二战后西欧失去了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
欧洲是二战的主 战场,战争给欧洲国 家带来严重的灾难。 战争结束时,欧洲满 目疮痍,西欧国家普 遍存在财政危机,物 资贫乏等问题,国民 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微 破败的现象。
美方 政治 经济 军事
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 出(冷战开始) 情报局
苏方
1947年马歇尔计划实施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49年北约的成立 1955年华约的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形成背景 2、形成过程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①世界紧张局势,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冷战: 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分裂; 热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②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和新的世界大战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 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 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 国际关系新体系。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战后美国在经济、军事、政治上实力的空前强大
经 济
武装部队300万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原子弹 控制操纵联合国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促进西欧经济恢复;扩大美国商品市场;加强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遏止了共产主义。
北约与华约:大 国控制的军事 政治集团
标志着两极格 局的正式形成。
悲剧的遗产—两极世界形成的影响
1952年,朝鲜 平壤
1967年,越南
展鹏县
1972年,德国 柏林
思考:从这些孩子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两 极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 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 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 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 由制度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促进经济恢复-稳定西欧资本主义—扶植控制西 欧—遏制共产主义
区局势紧张 二)客观上两极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战
冷 战 风 云
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首脑赫鲁晓夫和美 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悲剧的遗产—两极世界形成的影响
一)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加剧世界和地
区局势紧张 二)客观上两极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 大战 三) 客观上促进了二战后科技的发展
2、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
上的矛盾
序幕
奠基
开始
形成
悲剧的形成-两极世界形成的过程
1、雅尔塔体系—奠基 2、美国的冷战 1)政治:杜鲁门主义 2)经济:马歇尔计划 3)军事:北约 3、苏联的反击
1947
1)政治:共产党情报局
2)经济:经互会
3)军事:华约
1949 1955
问题探究—马歇尔计划
目前的危机主要是战争对西欧经济、政治和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导入新课】
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课时
小组互动探究
出示探究目标
出示探究题目(导学案互动探究题)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互动题目
小组展示
教材重点与难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法、
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3:阅读P120学思之窗,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共同性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第二课时
二次备课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1)德国分裂: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3)侵越战争: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其他小组质疑、答疑 教师点拨总结
第四课时
二次备课
出示练习目标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解放战争等方面问题的把握。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出示练习题导学案中学生及时运用和学业限时达标自测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小组合作讨论纠正答案
交流展示
质疑答疑教师点拨总结拓展探究:
课后
反思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形成是战后两国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不惜以大国意志分割世界,人为造成长期的国家分裂、地区冲突和骨肉分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2、成立北约(军事表现):(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1949年,美国等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3、经互会的成立:(1)时间、国家: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合作探究】4:如何评价“冷战”
(1)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雅尔塔体系消除了德日两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美苏两国又长期势均力敌,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时有一定的约束。
基础:美苏均势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2、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政治表现):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作用: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2、通过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分析,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3、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2)提出者: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合作探究】2: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全面推行冷战的表现是什么?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4)古巴导弹危机:
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年级
高一
时间
1、19
中心发言人
柯尊国
二次备课
学科
历史
4课时
课题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
(2)目的: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4、成立华约:(1)时间、国家、地点、条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2)影响: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二、美苏“冷战”
【合作探究】1: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
1、马歇尔计划(经济表现):
(1)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2、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
3、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从而更加直观的理解美苏两国对峙的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冷战的实质;
学情
我校高一学生只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历史知识不广,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对于该课内容,主要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一些简单的分析上,学生的分析、归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悉教材。课堂引导:课堂上引导,培养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课后强化做相关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导言分析】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形成了“冷战”格局。表现: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
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3、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表现:(1)在美苏“冷战”过程中,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并走向了联合的道路,实力日益强大。(2)日本在美国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也日益强大。(4)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恐怖主义仍威胁着世界和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