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精品教案)

重体验·强联系·抓本质

——“倍的认识”一课的磨课实践与思考

张玉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上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实际上是对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对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理解了“倍”的意义,就能理解除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平均分问题,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

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来处理,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动物情境和实例,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具体活动,体会“倍”的含义,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拍手游戏:感悟“一样多”)

1.一个“一样多”

师:我们来玩个拍手游戏 (师拍3下),谁能学着老师这样拍?(生拍3下)

师:他拍对了吗?为什么呢?

生:你拍3下,他也拍3下。

师:真棒!(师拍4下)你来拍,怎么样?

生:你拍了4下,他也拍了4下,你们拍得一样多。

师:(师没拍)你来拍,(生也没拍)你干嘛不拍啊?

生:你没拍我也不拍。

师:那我拍1下(生也拍1下)

师:刚刚你们拍的都跟张老师是一样多的。(板书:一样多)

2.多个“一样多”

师:现在老师增加难度了,那你能不能拍出老师这样2个一样多的。

(师拍3下,生也拍了2个三下)

师:他是怎么拍的?

生:他是拍了3下,停顿了一会儿,再拍3下。

师追问:为什么要停一会儿,还要再拍呢?

生:因为你说要拍你这样2个3下,所以就拍了2次3下。

生:你拍了3下,我们就拍你这样的2组。

3.数学化的语言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拍了2个一样多的,可以说:你拍的是老师的2倍。像刚才跟老师拍的一样多的,可以说你拍的是老师的1倍。

师:(师拍2下)你能拍出老师这样3个一样多吗?(拍给同桌听听看)说说看谁拍的是谁的几倍?

(同桌一人先拍,另一人再拍出几个他一样多,说说谁是谁的几倍,请一组上台展示,全班汇报想法)

4.揭题:看来倍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板书:倍)

二、寻找“倍”

师:(课件出示:松鼠2只,小鸭6只)在这幅图中,松鼠和小鸭之间你能找到倍数关系吗?

师:真厉害,那你能想办法把你的想法表达在白纸上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反馈学生作品:

生1:(文字的形式)

师: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这里松鼠2只,小鸭我也2只2只放一起,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师:他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生:他的意思是说松鼠2只,就把2只一组2只一组分,有3组,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就像刚才的拍手游戏一样,松鼠2只就代表拍了2下,小鸭6只就是3个2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2只2只分是因为要跟松鼠一样多的。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说松鼠2只,这2只小鸭跟它一样多(手指对比比划一样多),这2只跟它也一样多,这2只跟它还是一样多的,小鸭这里有3个跟它一样多的,6里面有(3)个2,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2:(图形的形式)

师:谁看懂了他的想法?

生:他是2只2只中间画一竖,就是跟拍手停一下是一样的道理,这样很清楚就看出来了2只2只分,小鸭有3个2只。

生:他的想法跟刚才的是一样的,小鸭也是2个2个放一起表示2个一组,这里有3组,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我觉得这样用图形表示更简便一些,小鸭6只里面有3个2只。

师:哇,小朋友真厉害,不但能看出想法相同,还能够比较出这种方法更简便!

生3:(图形的形式圈一圈)

师:(板书方法)那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呢?

生:也是一样的,就是他是把2只一圈圈起来了,也是2只2只放一组,6里面有3个2只,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我发现这些同学的想法都是在表达2只为一份,小鸭有这样的2份,6里面有3个2,所以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师:哇,你真会总结,都能通过比较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了!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的方法比他们都要简便,我是用一个除法算式就可以了:6÷2=3。

师: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有6只,2表示松鼠有2只,3表示小鸭的只数是松鼠的3倍。

生:6里面有3个2,所以6÷2=3。

师小结:这个2只松鼠就是表示小鸭里面也有这样的3个2只。(手指对比比划一样多)

师:有个提醒要注意,倍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倍”不是单位名称。

三、对比“标准量”的重要性

师:(课件出示:小猴3只,小鸭6只)小鸭和小猴之间你能找到倍数关系

吗?请你把想法同样表达在白纸上。

反馈:

(请生说想法)

师:奇怪了,明明都是6只小鸭,怎么一会儿是3倍关系一会儿是2倍关系呢?

生:因为一边是跟2只松鼠比,一边是跟3只小猴比。

生:因为2只松鼠跟3只小猴只数不一样了。

师:虽然小猴的只数没变,但作为一份的松鼠这个标准变了,倍数也跟着变了。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用倍比较两个数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把谁看作标准,另一个数里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可以说谁是谁的几倍。

四、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1.判一判

(1)课件出示:

师:说说你的想法?(请生说想法)

(2)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生说想法)

(3)课件出示: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改?(请生说想法)

2.画一画

(1)课件出示:

师:现在在横线上你能画吗?

生:不能,不知道画什么?

师:(出示:画△)现在能画吗?

生:还是不知道,要画几个呢?

师:(出示:2倍)现在呢?

生:还是不知道,到底是谁的2倍啊?

师:(出示:△的个数是○的2倍)现在呢?

(生自主完成,画在作业纸上,反馈画4个△)

(2)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生说想法)

教学反思

此次教研活动留给我最大的财富是自己对教材本体性知识的认识有所提高以及得到许多宝贵的心灵感悟。同样的教学内容,我经历了试教与正式执教的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其中的感受,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留给我的思考也将持续。

1.注重体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体验中认识“倍”。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我们在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准确提出教学目标,找到新知的生长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案。数学教师要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教学表达,在开始认识“倍”的过程中,找到“倍”的生长点就是“一样多”,通过拍手游戏的活动不断地体验“一样多”,再慢慢进入数学化的学习,理解了生活中的“倍”无处不在,明确了“什么是倍”的清晰概念。对整个概念体系,心中有宏观的把握,避免出现不科学的表达。

2.加强联系——让学生在知识联系的比较中寻找“倍”。

这里的联系主要指以下两点:

一是加强“倍”与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原型相联系的教学。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把所学的“倍”与生活经验或者生活原型相联系的程度达到自动化状态。如不断感悟“一样多”认识“倍”后,教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2只松鼠、6只小鸭)找找他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因为有了前面的体验,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出想法时,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们不断地在找“一样多”这个生活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打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的联系,不是要求学生模仿说话,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内化而获得。

二是加强“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联系教学。这里说的联系主要在于两个量之间比较的过程,如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教师不断地追问:“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去找比较的标准量(一样多),明确了找“标准量”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倍”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寻找“倍”时,避免“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3.抓住本质——让学生在数学本质的练习中应用“倍”。

为什么除法意义中要出现“倍”?为什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解决?为什么除法算式后面的“倍”不作单位名称?……这些问题一概不知的学生数量不少,

甚至有的教师也说不出所以然。为此,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入分析,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关于“倍”的由来,它实际上是对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对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它为以后学习的“率”做准备,所以要明确比较时的标准量重要性。

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解决,实际上,我们说甲的数量是乙的数量的多少倍,就是指甲的数量中包含有多少个乙的数量,也就是“乙的数量”是“一份数”,那么“倍数”就是“份数”。

至于“倍”不作单位名称,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中,它表示的是两个量比较的一种关系,并不是数量单位,所以除法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所以我们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读透教材的知识体系、读活教材的思想内涵,抓住数学的本质。从静态的图、文、数、式中领悟和捕捉其活性灵魂,将静态文本教材动态化。把准贯穿于知识条块之间、例题与例题之间、例题与习题之间的主线,灵活驾驭教材,有效运用教材。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能判别一组数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会根据实际问题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通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对“元”和“次”的认识,而且能够逐步培养类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掌握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理解它们解的含义; (2)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一)情境1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从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2 -=,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 x y 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得方程:() +=-. 121 x y (二)情境2 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昨天,有8个人去红山公园玩,他们买门票共花了34元.每张成人票5元,每张儿童票3元.那么他们到底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儿童呢?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所学的方程知识解决呢? 仍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有几个未知量,如果分别设未知数,将得到什么样的关系式?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有几个成年人和几个儿童两个未知数,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的认识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圆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圆的特征。2、画圆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1、三角尺、直尺、圆规。2、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一、观察思考。1、欣赏生活中的圆:棋子、桌面、钟面、车轮、中国结。2、观察这些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4、做套圈游戏,哪种方式更公平?二、画一画。1、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1用手比划着画圆。(2用一根线和一支笔画圆。(3用圆规画圆。2、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三、认一认。学生用圆规画一个圆。讨论:圆规的尖、圆规张开的两脚之间的长度所起的作用。告诉学生半径和圆心。四、画一画、想一想。1、要求学生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观察比较得知: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在同一个圆内直径都相等,半径都相等。2、以点A为圆心,要求学生以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五、讨论。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六、观察与思考。1、播放课件。动物王国自行车比赛。分别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车轮。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操作:用硬纸板分别剪一个圆形、正方形、椭圆形。小组合作描出运动轨迹。七、练一练。课本练一练题目。八、全课小结。【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很快能找到圆的主要特征,而且能从本节课里掌握圆的特征,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直径半径等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倍的认识教案

快乐的动物教案 鹿鸣小学王秀利〖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材分析〗 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自主操作、交流后,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等分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②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技能目标:在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碧绿的草地上,青青的湖水边,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我们比一比谁数的最认真。 二、探究活动 (一)统计。 1、数一数图上各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并填在表格里。 2、汇报。指名学生说说每种动物的只数。(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小鸭□只小松鼠□只孔雀□只 小猴□只小鸟□只小鸡□只 (二)认识倍的意义。 1.、摆一摆,圈一圈(猴子和鸭子),认识“倍”。 师:小鸭和小猴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向大家打招呼,咱们也向他们挥挥手好么? 师:你能说说小鸭和小猴的只数有什么关系么?大家不忙回答,请你用手中圆片摆一摆,第一排摆小猴,摆几个?(3个)第二排摆小鸭,摆几个?(6个) (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圆片) 师:大家看,你摆的和老师摆的一样么? 生:······ 师:现在,你能说说小鸭和小猴的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小鸭有6只,小猴有3只,小鸭比小猴的只数多。。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优秀教案)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 山西省实验中学武雅琴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期间已学过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的过程。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但并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准确的理性的概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从有趣的“猜年龄”游戏入手,通过对五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本节的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分钟) 丢番图()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第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效果:学生对丟番图的故事很感兴趣,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年龄是多少呢?教师借机也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丟番图的年龄呢?紧接着呈现内容。 内容:回答以下个问题:(大约分钟) 、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完整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数一数(第2-5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一数”活动,感受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能对周围环境中与大数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的策略:与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联系,加以比较和类推。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若干个,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活动:创设情境,认识十万。叮叮和铛铛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看图,提出对应的数学问题。 1.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 3. 在此基 础上,引出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7.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1)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2)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3)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4)十万天大约是274年。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1、认识“百万”,“千万”,“亿”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

北师版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优秀教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 【教材分析】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五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本课学习的倍的认识,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校最近要开展“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老师正想大显身手和同学们一起布置班级呢。看看,老师都准备了什么装饰物? 出示:彩旗、彩带、笑脸、五角星、气球等。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比较发现两种花的数量关系 屏幕出示2朵红花、6朵黄花图,比一比这两种花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1:红花比黄花少4朵。学生2:黄花比红花多4朵。 揭示课题: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比多比少这种关系外,还可以用倍数关系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体会“倍”的意义 老师提问:红花和黄花比,红花有2朵,黄花有6朵,黄花里有几个2朵呢?那你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看出黄花里有3个2吗?和同桌研究研究,试着摆一摆。 学生反馈,指名到到前面来摆一摆。 师小结:那么像这样,第一行摆2朵红花,第二行摆6朵黄花,6里面有3个2,我们就说黄花的数量是红花的3倍。 3.加深对“倍”的认识 继续研究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关系。 课件出示:(在第二行添两朵黄花)现在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倍数关系呢?(学生汇报,说明原因) 课件出示:(第二行再加上2朵黄花)那现在呢?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的动物》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的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学情分析: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几倍”这个词,但在学生的心里对这一词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有些学生认为2是1的1倍,3是1的2倍。那么我们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圈一圈、画一画,还要多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纠正学生心里的一些错误认识。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引出“倍” 1、感悟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师:淘气在手工课上剪了一些图形(边说边PPT出示三个圆和一个三角形) 师:比较圆和三角形的数量,你会怎么说?(慢点说,特别是‘数量’) 请两个生说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师:对,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指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边说边增加一个三角形)现在呢?生:一样 师:是啊,一样多了。如果把三个圆看成一份。(边说边演示圈)那你知道三角形里有这样的几份? 生:1份 师:是的。(圈起来)那我们就说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圆形的1倍。小朋友,你听说过“倍”吗?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3、了解起点 师:刚才我们把3个圆形看成1份,三角形里有这样的1份,那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一倍。(PPT再增加3个三角形,并贴在黑板上) 师:那现在三角形的个数是圆形的几倍呢? 生1:2倍 生2:3倍 师:你们认为是2倍还是3倍? 生:2倍 师:那老师把它们贴到黑板上,你能上来圈一圈,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两倍。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圆的认识(一)第1课时

课题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具教学圆规电化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 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一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教案 一 第1课时 课题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准备 圆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 三、认一认,练一练 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判断:A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B、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c、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 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教材练一练 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这样的圆能画几个?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通过正反例的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1)》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 情景一:两学生表演(小彬和小明) (21+5)÷2=13 一天, 小明在公园里认识了新朋友小彬。 小明:小彬,我能猜出你的年龄。 小彬:不信。 小明:你的年龄乘2减5得数是多少? 小彬:21 小明:你的今年是13岁。 小彬心里嘀咕:他怎么知道的我是年龄是13岁的呢? 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_2x-5__,所以得到等式: 2x-5=21___。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⑴5x=0;⑵42÷6=7;⑶y2=4+y;⑷3m+2=1-m; ⑸1+3x. (6) -2+5=3 (7) 3χ-1=7 (8) m=0 (9) χ﹥ 3 (10) χ+y=8 (11) 2χ2-5χ+1=0 (12) 2a +b 判断方程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练一练]:思考下列情境中的问题,列出方程。 情境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 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如果设x周后树苗升高到1米,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 _ 情境 2 某长方形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和宽之差为25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 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那么长为(X+25)米。由此可以得到方程:_____ ______。 情境 3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01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0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 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153.94%.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如果设1990年6月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_____ _____。 三个情境中的方程为: ⑴ 40+15χ=100⑵ 2[χ+(χ+25)]=310⑶χ(1+153.94%)=3611 议一议:上面情境中的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χ(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 元一次方程 (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下列方程中:①2χ+1=3; ②y2-2y+1=0; ③2a+b=3; ④2-6y=1;⑤2χ2+5=6;属于一元一次方程有_________。 2、方程3x m-2 + 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 4m-5=_____。 3、方程(a+6)x2 +3x-8=7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 二、根据条件列方程。某数χ的相反数比它的 3/4 大1 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草卷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 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 1/7 ,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 吗?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 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 分,甲队胜了多少场? 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χ场,则乙胜了10 -χ场. 3 χ +(10-χ)=22 请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例子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小结: 1、方程的概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教案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教案 1、教师出示课件: 教师以小游戏:猜老师的年龄为情境引入: 思考: 老师的年龄乘以3再减去17刚好为73,那现在你 能知道老师的年龄吗?你是怎么猜? 通过思考问题,引入本课: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方法二: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 2x-5,所以得到等式: 2x-5=21 。(二)树高问题: 小颖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15x=100 (三)路程 甲、乙两地相距 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 1 km,因此提前 12 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 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 x km,可以得到方 程:. (四)人口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 2010 年 11 月 1 日 0 时,全国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 8930 人,与 2000 年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 147.30%.如果设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 10万人中约有x 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那么可以得到方程:x ( 1 + 147.30% ) = 8930 . (五)面积 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 m2,长和宽之差为25 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 x m,那么长为 (x+25) m,由此可以得到方程: x(x+25)=5850 . 议一议:(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等量关系:正方形边长×4=周长. 列方程:4x=24.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 h,预计每月再使用150 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 h? 解:设x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2450 h 等量关系:已用时间+再用时间=检修时间. 列方程:1700+150x=2450 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 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1.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有(1)(3) (填序号). (1) 3x+8=3;(2) 18-x;(3) 1=2x+2; (4) 5x2=20;(5) x+y=8;(6) 3x+5=3x+2. 2.x=2_不是方程4x-1=3的解(填“是”或“不是”). 3.若方程(a+6)x2+3x-8=7是关于x的一元一 次方程,则a=_-6 _. 4、列式: ①2x与-3的和是7。 解:2x+(-3)=7 ②某数的2倍比它的1/4大7,求这个数。 解:设这个数为x,则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圆的认识》下面我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三、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 四、教学的难点:按要求正确画圆。 五、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2、巩固应用,内化提高;3、回归整理,反思提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上课开始,便用课件出示同学们分组玩套圈游戏的画面,画面中,有的小组围成了不同的图形,有正方形的,有三角形,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种围法更公平?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猜测的对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初步感知圆知识的应用,这是学习的基础。有趣的猜测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想继续探究圆的愿望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是明确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圆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咱们要想研究圆,首先咱得有个圆,下面咱就比一比,看谁剪得的有圆又快。”这时学生开始剪圆,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精品教案)

重体验·强联系·抓本质 ——“倍的认识”一课的磨课实践与思考 张玉华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上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实际上是对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对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理解了“倍”的意义,就能理解除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平均分问题,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 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来处理,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动物情境和实例,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具体活动,体会“倍”的含义,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算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拍手游戏:感悟“一样多”) 1.一个“一样多” 师:我们来玩个拍手游戏 (师拍3下),谁能学着老师这样拍?(生拍3下) 师:他拍对了吗?为什么呢? 生:你拍3下,他也拍3下。 师:真棒!(师拍4下)你来拍,怎么样? 生:你拍了4下,他也拍了4下,你们拍得一样多。 师:(师没拍)你来拍,(生也没拍)你干嘛不拍啊? 生:你没拍我也不拍。 师:那我拍1下(生也拍1下) 师:刚刚你们拍的都跟张老师是一样多的。(板书:一样多) 2.多个“一样多” 师:现在老师增加难度了,那你能不能拍出老师这样2个一样多的。 (师拍3下,生也拍了2个三下) 师:他是怎么拍的? 生:他是拍了3下,停顿了一会儿,再拍3下。 师追问:为什么要停一会儿,还要再拍呢? 生:因为你说要拍你这样2个3下,所以就拍了2次3下。 生:你拍了3下,我们就拍你这样的2组。 3.数学化的语言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拍了2个一样多的,可以说:你拍的是老师的2倍。像刚才跟老师拍的一样多的,可以说你拍的是老师的1倍。 师:(师拍2下)你能拍出老师这样3个一样多吗?(拍给同桌听听看)说说看谁拍的是谁的几倍? (同桌一人先拍,另一人再拍出几个他一样多,说说谁是谁的几倍,请一组上台展示,全班汇报想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圆的认识(一)

课题:圆的认识(一)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圆的特征。(2)会用圆规等工具画圆。 2、过程与方法:在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发展 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特 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圆的模型、圆规、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 1、“观察与思考一”:出示实物图P2。 2、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 现:它们都是圆形。 3、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一)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与思考二” (1)、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 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 (2)、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 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 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 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 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备注2、画一画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3、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4、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2)、按要求画圆: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5、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圆中哪条是半径哪条是直径? 2、任意画一个圆,并在这个圆中画一条半径和直径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 五、作业 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提高题) 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r=d/2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同步讲解教案

百分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问题(1)导入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下面是这三名队员近期罚点球情况统计。 你认为该选派哪名队员?(教材39页例题) 过程讲解 l.分析题意 想要知道选派哪名队员去,就要看谁罚点球的命中率高。 2.理解命中率 命中率是指罚点球时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通常用百分之几表示命中率) 3.求三名队员的命中率 淘气的命中率:l8÷20=18 20 奇思的命中率:8÷10 = 8 10 不马虎的命中率:2l÷25=21 25

4.探究比较 18 20, 8 10和 21 25的大小的方法 5.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行比较 从比较结果得出:该选派淘气去罚点球。 6.理解 80 100、 84 100、 90 100的意义 8 10是指罚点球时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 8 10,也就是 80 100,所以 80 100表示罚中次 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同理, 84 100和 90 100也表示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的百分 之几。 7. 80 100, 84 100和 90 100的另一种书写方法 80 100写作:80% 84 100写作:84% 90 100写作:90% 重点提示 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 像84%,28%,90%,117. 5%…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单元教学安排: 内容课时数 生活中的比 3 比的化简 4 比的应用 练习五 3 机动 2

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课本第69-7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课本探究活动的图) 师:为了更好的弄清这些图片为什么像又为什么不像?老师把这些图片的长方形画在方格纸上。 师:长方形的大小与谁有关? 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师:对,刚才,我们是用眼睛直接判断出像与不像,现在能不能通过算式来研究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到底有什么关系,使得这些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 师:这张图中的方格每一格的长是1厘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66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同步测试

《倍的认识》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 1. 小鹅有()只,小鸡有()个()只,小鸡的只数是小鹅的()倍。 2. 蓝花有()朵,红花有()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3. 28里面有( )个4,28是4的( )倍。 4. 8是4的()倍,8的4倍是()。 二、选择题。 1. 求6个2的和是多少,或者求2的6倍是多少,一下算是正确的为()。 A.6÷2 B. 6+2 C. 6×2 2. 小明有45张卡片,小亮有9张卡片。45 9=5表示()。 A. 小亮的卡片数是小明卡片数的5倍 B. 小明的卡片数是小亮卡片数的5倍 C. 小明比小亮多5张卡片 3. 第一行画10个○,是第二行的2倍,第二行应该画()个○。 A. 20 B. 12 C. 5 4. 左边苹果的个数是右边的()倍,从左边移()个苹果到右边,左边苹果的个数就是右边的2倍;从右边移1个苹果到左边,左边苹果的个数就是右边的()倍。 A. 1 B. 3 C. 5 三、计算题。 1. 买学习用品。

8元9元56元()元(1)你知道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几倍吗? (2)计算器的价钱是卷笔刀的3倍,计算器的价钱是多少元? 2. 你能根据下图解决问题吗? 小明王老师(1)今年王老师多少岁? (2)再过3年,王老师的年龄是小明的多少倍? 我今年6岁。 我的年龄是 小明的4倍。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3 2 3 2 2. 2 8 4 3. 7 7 4. 2 32 二、选择题。 1. C 2. B 3. C 4. B A C 三、计算题。 1. (1)7倍(2)27元 2. (1)24岁(2)3倍

北师大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过渡语:同学们,把你们的铅笔、尺子、橡皮和准备好的白纸放在桌面上,其它的放到课桌里。行!谁愿意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知道我为什么借你们的橡皮嘛?(我借你们的橡皮就是不让你们用橡皮。)是不是有点担心了?(哈哈哈)好!橡皮还给你们,把它也放进课桌里,都放进去了嘛?行!我们可以上课了嘛?那好,上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师指着“走进圆的世界”中的“圆”字,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轮胎、月饼、十五的月亮…… 师:一个“圆”字能让大家浮想联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拍下了一些自然现象,看看在这些现象中,你能否找到圆。(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圆)师:找到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圆很美…… 师:从你们的眼神中,我已经体会到了。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激动地)好!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 师:你能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吗? ①画圆。 ②展示自己的作品。 ③交流自己画的圆是否圆。 师:你们画的圆圆嘛?没关系,现在画不圆,等会儿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画圆的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特征。 师:通过刚才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大家也尝试画出了圆,那你知道圆里还

藏着哪些知识吗?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圆里还真的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拿出来,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是)很多小组都向我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我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各自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好,你们说的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发现了什么?(媒体展示圆的名称) 师:现在我要看看你们对圆的名称掌握的怎样?请看,(多媒体课件出示找圆中的半径和直径) 师:你们的发现和电脑老师一样的,真的了不起!我们接着看。(媒体出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有信心回答电脑老师提出的问题嘛? 生:有。 师:信心不够十足,有没有? 生:有! 师:行,那快到你们组的圆片中找一找吧。 合作交流…… 师:都找出了答案了嘛?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生汇报结果) 师:嗯,你找得真够快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有没有找出答案?(媒体出示问题的结果) 师:你们和电脑老师说的一样,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的才智!同学们,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多媒体出示)知道它的意思嘛?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你会画嘛? 生:会。

2020-2021学年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习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及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并会判定一 个数是不是已给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学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学习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法 一、预习及学前准备 1、回顾旧知 (1)方程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的解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练习提高;第三环节:课堂小结;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一)情境1 某天,在八年级办公室门口,刘杰和袁汉中正吃力的帮庞老抱着全班的《天府前沿》下楼,刘:“累死我了!”袁:“你还累?你这么大个,才比我多抱了10本”;刘:“哼,我从你手上拿来5本,我的练习册数就是你的2倍!”“真的?”,

到底他们二人分别抱了多少练习册呢? 要求:1、尝试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只列不解(请组内学有余力同学自行解决,其余同学按学案提示进行) 思考: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刘所抱练习册数是x,袁所抱练习册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刘所抱练习册数-袁所抱练习册数=, 刘所抱练习册数+=2*袁所抱练习册数.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表示. 2、请将1所列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对照,给新方程命名,并尝试写出定义 提示:①上面所列方程各含有____个未知数,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______。像这样,含有____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项的都是____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这个问题中,可能会有学生认为用一元一次方程也可以解答,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做法,并将学生的答案保留下来,放到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同时告诉学生在某些有两个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比列一元一次方程更快捷、清楚. 目的: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设计效果: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关注两个未知数的方程,为后续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提供了素材,同时,有趣的情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练习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