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联合的应用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下列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患者,以增强治疗效果或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1.合理判断抗菌药物联合治疗的必要性:在一些疾病或情况下,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满足疗效要求,或者存在抗菌药物耐药性,此时才考虑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2.根据病原体和感染疾病的特点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应评估每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确保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能达到有效杀菌或抑制菌增殖的水平。
3.考虑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联合应用的药物要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杀菌抑菌效果,延缓疗效下降,降低压菌量,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避免重复使用同类抗菌药物:同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容易导致交叉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选择联合用药时,尽量避免使用药物类别相同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
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在必要情况下采取的策略,应该遵守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避免过度用药和滥用抗菌药物。
6.注意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出现相互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7.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用药方案: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代谢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遗传差异以及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调整。
8.合理制定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联合用药方案要合理、完整地制定,包括药物的剂量、使用频率和疗程等相关要素,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并避免不必要的用药时间和剂量。
9.联合用药后要进行监测和评估:联合用药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体的变化,进行疗效监测和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性疾病。
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加治疗的疗效,并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在进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疗效增加原则:药物联合应用应增加治疗疾病的疗效。
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疾病的成功率。
2. 药物相互作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干扰,减少药物的疗效或增加治疗的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仔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联合应用中注意剂量的调整。
3. 耐药性降低原则:联合应用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或延缓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菌机制,通过联合应用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延长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
4. 个体化治疗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等因素都会影响抗菌药物的选择和联合应用。
因此,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监测及调整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需要进行监测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
总体而言,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该根据药物的疗效、相互作用、耐药性等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进行适当的监测和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同时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1. 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联合:通过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可以避免或延迟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例如,青霉素和红霉素属于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分别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和抑制蛋白质合成来抗菌。
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 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广谱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可以覆盖更多种类的致病菌,并减少多药耐药的发生。
此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感染部位、致病菌的病原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来选择适当的联合应用方案。
3. 抗菌药物的互补联合: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要选择在作用机制上互补、具有协同效应的药物。
例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协同作用增强杀菌效果;青霉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对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的抗菌活性。
4. 应用抗菌药物联合疗法需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在选择联合应用的抗菌药物时,要注意避免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
有些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拮抗或毒副作用增强的效应,如头孢菌素类和红霉素的联合应用就可能导致红霉素的效果降低。
5. 个体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孕妇或哺乳期等特殊人群,以及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史等因素。
同时,还需参考临床病原学检测结果和抗菌敏感性测试结果,以确保联合应用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选择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需考虑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避免不良相互作用,并根据患者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
抗菌药物联合的应用
23 23
第二十三页,共43页。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李斯特菌属
❖ 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庆大霉素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SMZ/TMP
2244
第二十四页,共43页。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结核分枝杆菌
❖ INH+RFP+PZA、EMB ❖ INH+SM+PZA、EMB
2255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8
第八页,共43页。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VS 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
以前者好
HAP: Β内酰胺类 VS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死亡率增高,不良反应增多
9
第九页,共43页。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
伍用情况
联合应用的结果
Ⅰ类+Ⅱ类 常可获得协同作用 Ⅰ类+Ⅲ类 可能发生拮抗作用 Ⅰ类+Ⅳ类 常为无关结果 Ⅱ类+Ⅲ类 常可获协同或相加作用 Ⅱ类+Ⅳ类 可获相加或协同作用 Ⅲ类+Ⅳ类 可获相加作用 同类联合应用 增加毒性反应,因诱导灭活酶产生,竞争
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 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 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4400
第四十页,共43页。
儿童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 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 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 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
1188
第十八页,共43页。
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 结核病 ❖ 慢性尿路感染 ❖ 慢性骨髓炎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
这种联合应用的目的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并防止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首先,选择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需要考虑到病原体的类型、耐药性状况、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等因素。
联合应用的药物应具有不同的抗菌机制,以增加对病原体的杀菌作用。
例如,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不同机制,增强杀菌效果。
其次,联合应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精确控制。
联合应用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和病原体的耐药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此外,给药途径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浓度。
第三,应避免无目的的联合应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有明确的治疗目标和指引。
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可能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甚至导致严重的超药敏反应。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明确联合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此外,还需要定期评估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后,医生应定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要对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监测,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最后,要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宣传。
患者应理解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患者应知晓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的风险,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总之,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但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联合应用方案、精确控制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无目的的联合应用、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及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宣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 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 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2体外及动物试验中的联合药敏试验2. 1棋盘稀释法棋盘稀释法包括微量棋盘稀释法、试管棋盘稀释法和琼脂棋盘稀释法三种,其中微量棋盘稀释法为最常用的联合药敏方法之一。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与联合应用
• 口腔或呼吸道手术或操作
– 术前0.5~1h青霉素100万u(儿童5万u/kg)+ 普鲁卡因青霉素60万u肌注 – 术后青霉素100万u/次,q8h,共8次
感染性心内膜炎
– 青霉素过敏者,术前0.5h静滴万古霉素1g(儿童 20mg/kg)或术前1.5~2h口服红霉素1g(儿童 20mg/kg),术后继续口服红霉素0.25~0.5g(儿 童5mg/kg)/次, q8h,共8次
结核病
• 适用对象:
– 与新发现排菌者密切接触的儿童 – 结核菌素试验新近转阳的年青人 –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糖尿病、矽肺病人 – *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酌情 处理
• 常用药物--异烟肼
成人300mg/日,儿童5~10mg/kg,
疟疾
• 适用对象:进入疫区者 • 常用药物--短效磺胺
– 成份:每片含乙胺嘧啶25mg和磺胺多 辛500mg – 服法: 2片/次, 1次/2周,进入疫区 前2周~离开疫区后6周 – 注意点:连用不宜超过3个月
– 安全有效 – 不良反应少 – 易于给药 – 价格低
• 常用药物:
– 一代头孢:如头孢 唑啉、头孢拉定 – 二代头孢:如头孢 呋辛 特殊情况: – 厌氧菌感染:哌拉 西林(或庆大霉素) +甲硝唑(或克林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用
• 给药方法:
– 时间:术前30min内或麻醉开始时 – 途径:静脉 – 要求:
新生儿眼炎
• 常见病原体:淋球菌和沙眼衣原 体 • 适用对象:新生儿
• 常用药物
– 0.5~1%四环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 0.5%红霉素眼药水或眼药膏 – 1%硝酸银眼药水
实验室感染
• 适用对象:
– 不慎感染布鲁军属、鼠疫杆菌等强 致病性细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抗菌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联合应用一.首先抗菌药物联用应有指征:如严重感染,混合感染及重度感染,抗生素联用是为了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为了减少病原菌的耐药(如抗结核药物的联用)等情况下可联合用药. 二,抗菌药物联用应尽可能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如,胆道感染可使用广谱青霉素类(如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甲硝唑或第三代头孢(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甲硝唑.以覆盖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及厌氧菌。
三.抗菌药物联用应尽量选作用机理不同抗菌药物联用,以避免作用靶点相同产生拮抗作用: 作用机理不同抗菌药物联用,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联用.四.快速抑菌剂(如大环内脂类,氯霉素,四环素类)不宜与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β 内酰胺类) 合用,以免降低杀菌剂的疗效。
大环内脂与b内酰胺已经可以配伍了,而且即使没有支原体感染,社区肺炎都建议联用,因为询证证实比但用要好,可能因为大环内脂的免疫调节作用,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培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联合:大环内酯类+B内酰胺类,取其病原体不明,覆盖支原体与需氧菌肠道、阴道感染:B内酰胺类+甲硝唑(替硝唑),取其覆盖需阳菌与厌氧菌肠球菌: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取其不同作用机制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MRSA:万古霉素+喹诺酮类,取其不同作用机制用于多重耐药菌感染多耐铜绿假单胞菌:头孢哌酮/舒巴坦+大环内酯类,取大环内酯类破坏生物被膜后前者易于杀菌多耐不动杆菌:磷霉素+含舒巴坦制剂,前者小分子先破坏细胞壁后者易杀菌苯唑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磷霉素钠 ±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他啶或头孢哌酮)、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不宜单用,需联合用药妥布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阿莫)西林、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广谱青霉素/ ß内酰胺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甲硝唑青霉素+克林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联合制霉菌素、咪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或氟康唑头孢噻肟+多西环素,或庆大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类+甲硝唑淋病奈瑟球菌或沙眼衣原体氟喹诺酮类或头孢曲松(单剂)+多西环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氟胞嘧啶,炭疽:多西环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布病: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或链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麻风: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利福平+氨苯砜。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完整版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是指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临床上多数感染应用一种抗生素即可控制,但当临床上通过扩大抗菌谱来达到治疗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在实验室检查未明确前进行经验性治疗、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获得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等目的时,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抗生素联合使用是临床治疗混合性细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重症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应用细菌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理论减少细菌耐药产生的一种用药策略。
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反而会减弱抗菌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二重感染,因此临床医生应明确联合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理论依据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体内可表现为“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四种作用,人体内除非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这些作用不易判断或鉴别。
无关作用指联合应用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用药中较强者,等于两者相加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联合后的效果超过各药作用之和为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为联合用药的作用因相互发生抵消而减弱。
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目前将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等(对繁殖期及静止期细菌均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环丝氨酸等。
其中一类和二类常联合应用,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机制为β-内酰胺类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转肽酶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而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胞内作用于靶位所致。
第三类可因快速阻断了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作用于细菌繁殖期的一类药物活性减弱;第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四类慢效抑菌剂不会影响一类药物的杀菌作用;同类抗生素也可合用,但作用机制或作用方式相同的抗菌药物合用,有可能增加毒性或因诱导灭活酶的产生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等,均能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失去稳定菌体内渗透压的屏障作用,使水分不断渗入菌体内,导致菌体膨胀、解体而死。
这些杀菌剂对细胞壁生物合成旺盛时期的敏感菌特别有效,对已形成细胞壁的细菌无抗菌作用,故称为繁殖期杀菌剂/速效杀菌剂。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二氟沙星等)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也属于速效杀菌剂。
第二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多肽类(如多粘菌素、维吉霉素和杆菌肽等)。
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致使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的蛋白质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物物质外漏,引起细胞死亡。
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故称为静止期杀菌剂。
第三类速效抑菌剂其仅作用于分裂活跃的细菌,属生长期抑菌剂,如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红霉素、北里霉素、吉他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它们的作用机理相同,均是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其通过干扰敏感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如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DVD)。
一般来说,第一类繁殖期杀菌剂和第二类静止期杀菌剂,都是杀菌剂,合用可以获得增强和协同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或青霉素+庆大霉素(不能用庆大霉素稀释青霉素)或青霉素+多粘菌素的联合应用都有临床意义。
这是因为第一类药物使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指在治疗某些细菌感染疾病时,同时使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和减少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正确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不良
反应和成本。
1.针对细菌特殊的敏感性选择联合药物:联合应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药物应当分别对目标菌有不同的机制和作用方式,且应当针对已知的菌种
敏感性而制定,尽量避免盲目使用。
2.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联合药物:在确定了细菌的敏
感性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联合药物,包括浓度、用药途径和剂量等参数的选择。
3.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针对不同的细菌和不同的感
染部位,需要合理选择联合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方案,使药物既能够达到疗效,又能够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4.严格掌握使用时间和疗程:联合应用的药物疗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
围内,不宜过长或过短,通常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耐药性监测
等原则,制定不同的疗程方案。
5.注意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联合应用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因此,应当注意不
良反应的早期监测和及时处理。
6.避免滥用和盲目联合:在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应当避免药物的滥用
和盲目联合,防止产生抗药性并降低后续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应当在选择时考虑多种因素,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
抗菌药物的合理配伍用药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佐巴坦(tazobactan)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对β-内酰胺类破坏减弱)。
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青霉素类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球分泌而抑制青霉素类排泄,使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升高)。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有利于氨基苷类药物进入细菌内发挥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全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
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与TMP联合应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抗菌药合用(青霉素类为快效杀菌剂,四环素类等为抑菌剂,合用干扰了青霉素类的作用)。
例外的是治疗脑膜炎时,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但要分别注射,否则会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治疗脑膜炎也有用氯霉素与大剂量青霉素合用的,其给药顺序为先用青霉素,2~3h后再用氯霉素。
青霉素类与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不能同时使用(理化性配伍禁忌)。
2、氨基苷类(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安普霉素等)氨基苷类与β-内酰胺类配伍应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TMP可增强本品的作用,如丁胺卡那霉素与TMP合用对各种革兰氏阳性杆菌有效。
氨基苷类可与多粘菌素类合用(阻碍蛋白质合成的不同环节),但不可与氯霉素类合用(氨基苷类主要使细菌的核蛋白聚合体分解,而氯霉素不但能稳定此聚合体而且阻碍氨基苷类进入细菌内起作用,从而拮抗氨基苷类的杀菌效能)。
氨基苷类同类药物不可联合应用以免增强毒性,与碱性药物联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强,但毒性也会增大。
链霉素与四环素合用,能增强对布氏杆菌的治疗作用;链霉素与红霉素合用,对猪链球菌病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与万古霉素(对肠球菌)或异烟肼(对结核杆菌)合用有协同作用。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点,针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适应症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3.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使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4。
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
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管理规定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1、用一种抗感染药可控制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
2、有明确联合用药指征者,一般限于两药联用,两种药物联合需本科室负责人查房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在病程中详细记录.3、少数情况下需三联及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时(除外分枝杆菌感染),应先填写《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会诊单》(见附件1),由本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方可使用,紧急情况和节假日可先执行抗感染方案,最多可以顺延3天补办审批手续。
会诊人员应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指定的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附件1.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会诊单申请科室:。
《抗菌药物及其联合应用技巧》讲座课件PPT课件
通过测定抗菌药物的MIC(最小抑 菌浓度)和FIC(联合抑菌指数)来 评估抗菌药物的联合作用效果。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适应症
单一抗菌药物无法控制的严重 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 膜炎等。
混合感染:当存在两种或多种 细菌感染时,可能需要联合应 用抗菌药物。
预防感染:在某些手术或长期 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可 能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抗病毒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抑制或杀灭真菌生长的一类药物,通 过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 功能或抑制真菌酶活性等机制发挥作 用。
抑制或杀灭病毒复制的一类药物,通 过干扰病毒复制过程、抑制病毒酶活 性或破坏病毒结构等机制发挥作用。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01
02
03
细菌耐药性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 抵抗力,使其无法发挥正 常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泌尿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总结词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详细描述
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头孢克洛与环丙沙星 的联合方案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在使用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的联合方案时,应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消化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及其联 合应用技巧》讲座 课件ppt课件
目录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技巧 •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临床实践 •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CATALOGUE
抗菌药物概述
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抗生素
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一类药物,通 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细胞膜 功能或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等机制发 挥作用。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累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
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①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族;②静止期杀菌剂:如氨糖甙类、多粘菌素类;③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④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一)抗菌药联合应用后其结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
据报道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约25%发生协同作用;60%~70%为无关或累加作用(大多数为无关作用);而发生拮抗作用者仅占5%~10%,繁殖杀菌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联用后获协同作用的机会增多;快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联合可产生拮抗作用;快效抑菌剂之间联合一般产生累加作用,快效与慢效抑菌剂联用也产生累加作用;静止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联用可产生协同和累加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慢效抑菌剂联用呈无关作用。
繁殖期、静止期杀菌剂、快速抑菌剂联合应用,常发生协同和累加作用。
(二)联合用药适应证临床没有明确指征不宜联合应用抗生素,不合理的联用有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机会。
因此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以下5种情况可作为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参考指征:1.混合感染。
2.严重感染。
3.感染部位为一般抗菌药物不易透入者。
4.抑制水解酶的菌种感染。
5.为防止耐药菌株的发生而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者,而该类细菌极易产生抗药性;如结核菌。
(三)常见病原菌的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及敏情况不明时,可根据临床所见判断可能的病原菌,并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再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1.葡萄球菌感染约90%的葡萄球菌株能产生青霉素,对青霉素G氨基苄青霉素及四环素高度耐药。
近年来对红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也升高,而对庆大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等耐药率低,对头孢噻吩、头孢吡啶、万古霉素及利福平极少耐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的剂量
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
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 (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 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 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 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儿童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 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 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 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 果个体化给药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 时方可选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 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 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胳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 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地控制的混合感染
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 胸腹部严重创伤后感染 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较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结核病
慢性尿路感染 慢性骨髓炎
联合应用的适应证
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相应减少
AMB+5-FU
心内膜炎 中枢感染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草绿色链球菌
协同作用的机制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后发生协同作用 细胞壁渗透性发生改变:β 内酰胺类药物与氨基 苷类 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多烯类与5FU,etc。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 β 内酰胺类药物+克拉维酸、 舒巴坦、三唑巴坦。亚胺培兰+西司他丁 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抗结核药物
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
伍用情况
Ⅰ类+Ⅱ类 Ⅰ类+Ⅲ类 Ⅰ类+Ⅳ类 Ⅱ类+Ⅲ类 Ⅱ类+Ⅳ类 Ⅲ类+Ⅳ类 同类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的结果
常可获得协同作用 可能发生拮抗作用 常为无关结果 常可获协同或相加作用 可获相加或协同作用 可获相加作用 增加毒性反应,因诱导灭活酶产生,竞争 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李斯特菌属
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庆大霉素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SMZ/TMP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结核分枝杆菌
INH+RFP+PZA、EMB
INH+SM+PZA、EMB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布鲁菌属
四环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SMZ/TMP+氨基苷类
氨基苷类+哌拉西林
氨基苷类+头孢菌素类
β
内酰胺类药物+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联合药敏有重要参考价值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各种侵袭性真菌感染
AMB+5-FU(AMB应减量)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卡氏肺孢菌
SMZ+TMP
抗菌药物的剂量
药物不同的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 临床上既可获得良好疗效又较安全的剂量称为 治疗量或常用量 药典对某些作用强烈、毒性较大的药物规定了 它的极量,一般用药不能超过极量 有些药物在不同剂量下产生不同性质的药理作 用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理化作用
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点竞争和置换
在组织和受体部位发生竞争 代谢途径
联合药物具备的条件
1.抗菌谱尽可能广 2.一种具相当的抗菌活性,另一种不宜为 高度耐药 3.病原菌对两者无交叉耐药性,体外试验 呈协同或累加作用 4.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联合应用的适用证 病因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联合抗菌药物和 药物剂量的合理选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是否正确、合理?
(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 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 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 特点选择用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 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抗菌药物分类
Ⅰ类为繁殖期杀菌剂:该类抗菌药物起效快,对繁殖 期细菌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止期细菌具有杀 灭作用
Ⅲ类为快效抑菌剂:该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抑制细菌 的蛋白质合成,对细菌生长有快速抑制作用,高浓度 下也罢能杀菌 Ⅳ类为慢效抑菌剂:仅具有抑菌作用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避免多种抗菌药的联合使用,一般情况
联合选用两种药物即可,不宜超过三种 抗菌药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降低疗效,而且
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 机会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VS 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
以前者好
HAP: Β内酰胺类 VS 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死亡率增高,不良反应增多
布鲁菌属易复发,宜用多个疗程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肺炎克雷白菌
氨基苷类+头孢菌素类
适用于严重感染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铜绿假单胞菌
氨基苷类+哌拉西林 氨基苷类+头孢他啶(或头孢哌酮) 氨基苷类+亚胺培兰(适用于严重感染患
者)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其他革兰阴性细菌(主要为肠杆菌科)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后果
耐药菌株增多 不良反应增多 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 浪费并增加经济负担
贻误正确治疗
协同作用的机制
两者的作用的机制相同但作用环节不同 磺胺药物与甲氧苄啶:分别抑制二氢叶 酸合成酶和还原酶 美西林与其他内酰胺类药物:分别作用 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3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剂量
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
抑菌浓度持续时间
一般认为血药浓度超过MIC持续的时间
至少≥ 40%~50%的两次给药间隔时间
血药浓度的监测
常用剂量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无必要检测血药浓度 肾衰竭应用氨基苷类、万古霉素等毒性大、 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时,需要进行血药浓 度的测定 有条件的医院应该定时检测药物血中峰、 谷浓度,以此调整剂量
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肠球菌属
氨苄西林+庆大霉素
万古霉素+链霉素(或庆大霉素)
用于心内膜炎或血流感染者
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 金黄色葡萄球菌
氯唑西林或头孢唑林+庆大霉素
β
内酰胺类药物+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万古霉素+磷霉素或利福平(用于MRSA 感染)
谢谢!
抗菌药物的剂量
剂量可以按照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成人患者大多以体重为基础 以50~60kg为准 同一抗菌药物的剂量可因不同感染、不同
病变部位、不同病原菌和不同给药途径而 有差别
制定抗菌药物剂量的依据
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 AUC/MIC Cmax/MIC T>MIC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剂量
分类
Ⅰ类
药
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胺菌素类、碳青霉烯 类、万古霉素、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 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 呋喃类 磺胺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降低毒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应用中所选择的每种抗菌药均应有 所依据,要有针对性。 选药时要考虑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 毒性相同或相似的药物不宜联合应用。
尿路、肠道、胆道感染
抗菌药物在尿中的浓度大多高于血浓度数倍以 至数百倍 口服不吸收的药物在粪便中的浓度远较血浓度 高 经肠肝循环的药物在粪便中浓度也可以较高 某些抗菌药物在胆汁中的浓度可为血浓度数倍 以至数十倍
考虑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非常重要!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 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 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 体化
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遵循的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三)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 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 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 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 避免 (四)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 常、症状消退后72 ~ 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
具有PAE 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Cmax/MIC、AUC/MIC的 比值 治疗轻、中度感染:Cmax/MIC 4~8 治疗重度感染:Cmax/MIC >8 用血清杀菌活性(serum bactericidal activity, SBA)代替Cmax/MIC时,效价1:8以上提示预 后良好,在1:4或以下需要调整给药方案
基础疾病:慢性病、免疫缺陷疾病、肿
瘤等 采用有关标本后立即予以抗菌药物联合 治疗 选择药物的抗菌谱宜广 根据病原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