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杭州湾地区城镇群开发空间战略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汇报材料
1.规划的背景、目的与作用
一、规划背景
1.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全球城市体系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市场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对沿海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提出新的定位。
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已进一步演变成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措施,区域城市化发展在空间上促使单一城市向群体城市转型。
(2)新科技革命与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新科技革命正影响着全球的产业分工格局,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转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城市职能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其在信息网络节点中所处的区位,城市竞争力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其占有、处理与支配信息的能力。
(3)全球城市体系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重心是一批国际化的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在一定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大都市带是一个高度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地域。
2.“长三角”: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个大都市带
(1)继美国的波士华士、日本的东海岸、英国的伦敦——曼彻斯特、西北欧大都市带及美加五湖大都市带后,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列为全球第六个即将兴起的大都市带。
(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8300万人。
(3)对“长三角”南翼都市区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大都市区,第二层次是杭州、宁波大都市区,第三层次是嘉兴、湖州、绍兴、舟山都市
区。
整个“长三角”南翼,跨杭州湾南北分布,随杭州湾大桥建设而趋向一体化,推动杭州湾地区进入了一个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成为新时期浙江发展的新兴地区和浙江省的“杭州湾经济区”。
3.接轨上海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作为新兴大都市带,“长三角”在世界经济与城市格局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上海的“世界城市”功能与“长三角”承担全球产业分工的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基地功能。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长三角”各市与“上海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环杭州湾地区,随着跨杭州湾通道建设而日益融入“上海一日经济圈”。
二、规划的目的与作用
1.落实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战略决策,对“强县经济”与“块状经济”所推动的城市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进行空间上的统筹协调。
2.深化完善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环杭州湾地区作为我省新型工业化的龙头与重点,研究发展中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定位,构筑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总体框架。
3.对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基地进行空间上的重组与功能上的衔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逐步解决环杭州湾地区的“三农”问题。
4.综合协调环杭州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明确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落实一批跨行政区域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通道。
5.划定区域性绿线,明确限制开发的地域,构建环杭州地区生态空间网络体系。
6.合理配置土地、水、海洋等资源,建立紧缺和稀缺资源的战略储备,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
7.提出实施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战略规划的相关公共政策与实施措施,强化规划综合协调功能。
通过本规划,力争从宏观层面解决环杭州湾地区的发展方向问题,进一步确立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条件。
2.规划范围、期限、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和舟山六市行政区域范围,现有人口2303.78万人,土地面积约4.54万平方千米。
规划第一层面研究为杭州湾区域层面,即六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范围;第二层面研究为次区域层面,进行城市群空间与新区开发的地域协调。
二、规划期限
本规划重点对2003年~2010年、2011年~2020年及2020年以后的期限进行规划研究。
三、规划原则
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为指导思想,确定以下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有限开发。
以空间布局框架为载体,对三次产业、基础设施、人口分布等进行综合部署,以资源与环境容量为基础,充分考虑区域承载力与合理的资源开发,实现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有限开发。
2.市场导向,整合提升。
健全区域产业发展与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以效率为导向,加强环杭州湾地区城市、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开发,提升城市地位,促进产业升级。
3.优化配置,保护资源。
优化环杭州湾地区土地、水、海洋、能源等自然环境资源的配制,以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提高为目标,保护好区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
4.生态为先,持续发展。
作为建设生态省的重点地区,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发展强调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以区域生态保护为先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整体。
四、规划目标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导向,加快推进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化、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步伐,将环杭州湾地区建成功能完善、协调发展、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地域,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国际都市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省接轨上海的前沿和对外开放的平台;先进制造业的载体;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
3.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总体框架
一、可供选择的发展空间与城市群空间发展方向
1.环杭州湾地区西部、南部均为山区、半山区,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东西苕溪等流域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环杭州湾地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与生态涵养区,在未来发展中,其生态与环境的战略功能特别突出,不宜作为城市与一般制造业的扩展地区。
2.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环杭州湾地区历史上的围垦过程紧密相关,杭州湾沿海标准海塘建设提高了该区域的用地条件;在该区域中心城市地价结构变化中具有地价低、容量高、拆迁少等多种优势,成为诱导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3.针对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资源有限的现实,以中心城市发展为重点,优先选择“依托型”城市新区。
依托现有城市发展城市新区,适度发展“临水型”空间,有限开发杭州湾沿岸、舟山群岛近海海域、环太湖沿岸及环杭州湾地区的钱塘江、曹娥江等江河流域内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地区,适当开发稳定型滩涂,适量进行滨水围垦工程,保护区域自然生态;严禁发展破坏生态环境、散小型的新区空间。
4.应该看到,环杭州湾滨海区域同时存在近海湿地环境、与城市交通通达性较差、基础设施配套薄弱、地势低洼、工程地质环境不利等诸多限制条件,应在城市未来发展中进行合理的用地评价、工程可行性评估与环境生态评估。
二、城市规模体系导向
环杭州湾地区的城镇发展设想至2020年,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和舟山形成六个都市区,湖州、舟山均上升为大城市,另外再培育10个大城市以及一批中等城市与小城市。
环杭州湾地区中心市规模体系构建目标
表3-1
三、空间开发框架
1.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推进的趋势,以进一步加大接轨上海力度,融入长三角为原则,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将形成“三、三、四、六”总体框架,即以“一个杭州湾城市连绵带”为基础,形成嘉湖、杭绍、甬舟三片城市集群、四类生态控制区、六个都市区”的格局。
(1)突出开发面、生态面、海洋面等三个层次的发展面,构筑三条接轨上海的城市带,三大块依托国际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群(三条带、三大片、三大群),即沿沪杭甬高速城市带、滨海城市带、环南太湖城市带。
2.根据三条城市与产业带形成依托上海的的嘉兴、湖州产业集中区,依托杭州的杭州、绍兴产业集中区及依托宁波的宁波、舟山产业集中区,形成空间布局重点突出、功能整合的嘉湖、杭绍、甬舟三大城市群,为远期、远景形成相应的嘉湖(以融入上海为方向)、杭州、甬舟三个都市区结构打好基础。
(2)四类重大生态保护区
一为杭州湾滨海生态保护区。
具体包括海盐、海宁交界处的秦山核电——海宁黄湾一带滨海湿地保护区、萧山围垦区至曹娥江口滨江湿地保护区、上虞至慈溪之间的滨海湿地保护区。
二为西部、南部水土保持与水资源涵养保护区。
三为环太湖周边区域,严格控制农业生产污染、城镇建设污染与产业基地污染。
四为平原水网密集地区生态保护区,包括湖州南部的荡漾自然水网区、嘉兴北部、西部荡漾自然水网区、桐乡西南部白荡漾水网区、杭州西溪风景区水网区、绍兴北部水网区。
(3)“V”型连续分布的六个都市区空间
分别是杭州与绍兴、宁波与舟山、嘉兴与湖州都市区。
其中杭州、宁波为大都市区,大都市区与都市区可以整合发展,都市区空间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区域内城市、乡村一、二、三次产业综合、全面发展。
四、分区发展策略
1.杭绍城市群
(1)杭州大都市区
杭州大都市区包括杭州市区与富阳及杭州行政范围的临安、建德、桐庐、淳安、德清、安吉,海宁的许村、盐仓、长安、盐官,桐乡的大麻等区域。
其中中心市为杭州江北主城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等;外围分区包括富阳城市、临安、德清、安吉及良渚、塘栖、江东、瓜沥、临浦、义蓬六大组团。
远郊区域为建德、桐庐、淳安及临安西部等。
杭州大都市区是浙江省会与省域中心,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以放射高速公路促进整个大都市区形成中心市——近郊分区——外围城市的层次结构。
(2)绍兴都市区
绍兴都市区包括绍兴市区、绍兴县、上虞市,其中中心市为绍兴市区、绍兴县城。
外围区域为绍兴县、上虞市。
远郊区域为诸暨、嵊州、新昌。
以历史古城与现代工贸产业区为基础,以江南生态市、大都市物流中心、区域休闲旅游区为主体,绍兴都市区重点形成中心市组团、绍兴杭州湾工业新城区组团(江滨新城区)、上虞城市组团三大组团与外围城市的空间结构。
严格划定曹娥江口生态保护区与平原水乡水网保护区,建议在杭州湾工业新城区临钱江、曹娥江口一带划出近距钱江围垦治导线1~5千米宽度的生态保护区作为区域开发控制的战略资源,并沿绍嘉通道、曹娥江等预留南北向生态保护区。
2.甬舟城市群
(1)宁波大都市区
宁波大都市区以宁波为主体,包括宁波市区及余姚、慈溪、奉化等市县。
其中中心市为宁波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
外围分区包括慈溪、余姚、奉化。
远郊区域为象山、宁海。
以港口开发为核心,加快甬舟连岛工程建设,将宁波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整合成大都市区中心市,以余慈组团、奉化组团为近郊分区,以宁海、象山为外围城市。
(2)舟山都市区
以舟山本岛为主体,包括岱山、嵊泗等岛屿与海域。
其中中心市为舟山本岛、金塘岛及朱家尖构成的城市区域,外围区域为岱山、嵊泗岛屿及海域。
以舟山本岛产业发展轴与舟山北翼、南翼产业区的“一轴两翼”为重点,以舟山本岛西部、北部、南部及金塘岛四大产业区为主体推动舟山城市结构向舟山本岛、金塘岛、朱家尖岛等整体布局的海岛组团城市结构发展。
3.嘉湖城市群
(1)嘉兴都市区
嘉兴都市区包括嘉兴市区、嘉善、平湖、海盐、桐乡、海宁,其中中心市为嘉兴市区。
外围分区包括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
以沿路、沿海发展为重点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可达的“一心三片”的都市区结构,建设长三角南翼的经济重镇与滨海港城,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
“一心”即嘉兴市区,以秀洲、秀城区为主体;“三片”包括嘉善——平湖片、桐乡——海宁片及滨海工业区片。
(2)湖州都市区
湖州都市区包括湖州市区、长兴县,其中中心市为湖州市区。
外围区域为长兴县。
环太湖沿318国道接轨上海、轴线扩展,形成“一主二副一带”四组团、轴线分布的总体结构。
“一主”即湖州主城;“二副”即南浔副城区与长兴副城区。
划定沿太湖3~5千米宽度生态保护区。
环杭州湾地区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指引表3-1
4.环杭州湾地区重大产业区布局整合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
在参与全球化分工中,“长三角”地区的“中国制造”基地与上海的“世界城市”功能成为发展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其在全球产业体系位置的重要因素。
浙江省正向经济强省发展,要保持制造业的领先水平,必须对产业进行提升,提高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通过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统筹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社会关系、人、资源、环境关系等综合发展。
1.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定位。
浙江省的产业优势是“簇群经济”,凭借着低成本、低门槛与高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优势,产业参与全球分工的定位必须以产业优势与市场竞争力保持为原则,选择重点培育的大产业区。
2.在开发区整合、提升的基础上适度优化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提高资源利用率。
3.培育产业核心功能,依托都市区积极培育的物流配送、产品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功能,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培育具有一定国际性功能的产业中心,形成若干在全球产业分工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集群。
4.加快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区域文化培育等软件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发挥和创业氛围形成的区域创新环境。
5.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杭州湾地区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等主导行业,大力培育信息、旅游、中介、社区服务、文体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6.发展都市保障型效益农业,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杭州湾地区产业发展应以引进、提升、壮大为目标,其产业定位应突出三大指向:
1.在引资、金融、会展、科技教育、产权交易、人才、旅游、信息等方面全方位接轨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
2.满足新一轮城市企业技改项目的土地需求,合理提供城市工业化所需的
大容量、低成本的土地空间。
3.随着新兴产业对核心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快企业品牌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4.环杭州湾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具有国际与区域品牌、市场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医药化工产业基地、机械产业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基地、食品产业基地、修造船基地、临港重化工基地等现代制造业发展。
同时在选择、培育产业基地的同时,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设置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门槛条件,在宁波、舟山应发展节水型产业,产业耗水率限制在一定水平之下,杭州西部、湖州西部、绍兴东南部发展生态型产业体系,限制一定的高能耗、高消耗产业。
5.加快培育环杭州湾地区研发教育产业;全面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地位,加强区域信息网建设;加速金融、商贸业现代化改造,推进长三角地区重要金融中心的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业。
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大旅游业整合力度,建立区域旅游网络,提升旅游景点品位和旅游服务质量;以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区域性会展设施建设;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规范房地产业市场,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产业区布局与整合
1.开发区(园区)区整合与扩容原则
以现有的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为主体的原则,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通知的精神,加大杭州湾地区各类园区的整合力度,培育集群式发展的大开发区,加快构筑杭州湾产业带。
通过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带动,引导生产要素向工业区集聚,而推进区域产业区的整合与扩容。
以尽可能减少互为上下游、上下风向环境负效应,妥善协调上下游、上下风向关系。
空间上毗邻的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工业区应该在统一的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指导下进行合理布局;区域性生态保护原则符合。
以杭州湾地区现有各类开发区(园区)为基础,依托“沿路、环湖、滨海”三大城市与产业带的组织,通过开发区(园区)整合与扩容,重点构建三大片、共十二个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1)湖嘉片
承担着接轨上海,实现区域产业向中西部传递的重要功能。
充分利用高速公
路、铁路等区域性通道优势以及处于上海、杭州两个核心城市的“边缘”优势,接轨上海,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具体包括:
嘉兴沿路产业区:充分发挥接沪、联杭、邻苏的区位优势,建成嘉兴市乃至全省接轨上海、紧依苏南的前沿阵地。
嘉兴滨海产业区:以海港为依托,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形成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区。
湖州环太湖产业区:以湖州、南浔、长兴三个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形成环太湖产业重点区域。
湖州临杭产业区:整合德清、安吉境内的产业空间,并依托杭长高速、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对接杭州都市区,并加强与上海、嘉兴的联系。
(2)杭绍片
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布局的核心空间,承担着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功能。
具体包括:
杭州东部产业区:通过杭州都市工业重组,整合杭州中心城区、萧山、余杭与下沙的产业空间,以国家级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形成杭州东部产业重点区域,以杭州交通枢纽为依托形成若干个大型物流园区,形成现代的物流产业。
杭州西部产业区:依托中心城市,加强临安、建德、富阳、桐庐等县市的产业空间整合,形成杭州西部生态环保产业重点区域,作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型产业的扩展区域。
绍兴滨海产业区:通过绍兴经济开发区的扩容,整合绍兴滨海工业区、上虞杭州湾新区,形成绍兴钱塘江口产业重点区域。
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
绍兴南部产业区:依托中心城市,加强新昌、嵊州、诸暨等县市的产业空间整合,形成绍兴南部产业重点区域。
(3)宁舟片
该区域占据我国沿海“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咽喉要冲,突出海洋资源和港口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对海洋的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临海、临港型产业经济,打造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海洋经济区。
具体可分为:宁波沿海(临港)产业区:依托港口资源和宁波中心城市,以国家级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为重点整合沿杭州湾南岸和东海岸线的产业空间,形成沿海、临港产业重点区域。
宁波沿湾产业区: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依托余姚、慈溪城市和杭州湾大桥建设,整合提升慈溪经济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区等产业空间,形成宁波沿湾
产业重点区域。
宁波沿路产业区:以宁波科技产业集聚区和鄞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整合鄞州区、奉化、宁海等地的产业空间,形成宁波沿路产业重点区域。
舟山产业区:加强舟山本岛、金塘岛等港口资源整合,提高对海洋的利用水平。
依托深水岸线优势,重点建设临港产业基地。
2.产业重点区总体规模控制
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若以未来发展再建一个新城来假设,新规划产业区总体规模与环杭州湾地区各级中心城市规划城市空间保持1:1的规模关系,将各产业区纳入各级城市总体规划考虑,则新产业区总体规模应控制在2000平方千米以内。
按照这一设想,环杭州湾地区各级中心城市空间规模将达4000平方千米,与都市区规划范围大致相当,加上其他各级小城镇发展,合计城镇空间将达5000平方千米,占环杭州湾地区国土面积11%,比例明显偏大。
一般地,新区开发以工业用地为主,根据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比重一般为20~25%,新区开发中工业用地占新区用地的40%计。
随着城市结构调整,城市工业绝大部分向产业新区转移,则各规划产业新区与城市用地之间应保持1:0.6的规模关系,新产业空间总体规模应控制在1200平方千米以内,则合计中心城市空间约3200平方千米,城市地域规模约4200平方千米。
将各市新增产业空间与各市经济增长目标及工业总产值目标相结合进行分析,以不同产出率(100亿元/km2,60亿元/km2,40亿元/km2及20亿元/km2)进行测算,新产业区规模分别达756km2、1260km2、1890km2及3780km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要求,产业区总体规模宜控制在700~1200km2。
根据以上测算,纳入城市规划后的各产业区规模应进行较大幅度的整合。
建议各市按照本规划,从各市发展实际与趋势出发,确定不同的产业类型合理的投资强度、建设强度、产出密度及相应的开发规模,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3.乡镇工业区整合
(1)设立集中工业区,整合土地资源。
(2)确立投资密度、经济密度与工业总产值总量三元控制法。
(3)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邻近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乡镇工业区纳入上述区块,统一规划布局。